山西生态环境的变迁与晋商的兴起
- 格式:pdf
- 大小:145.36 KB
- 文档页数:5
⼭西的⽣态变化简史上古时,⼭西森林⼴袤,太⾏、太岳、中条、吕梁、芦芽等⾼⼭区森林茂盛,浅⼭丘陵区林⽊⼴阔,就连汾、涑平原区也林草浓郁。
随着⼈⼝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滥伐森林⽇趋严重,破坏范围由南向北,由平原区向浅⼭丘陵区不断蚕⾷推进,并逐渐扩展⾄深⼭区森林。
三四千年间,破坏所及之处森林逐渐消亡。
从⼭西森林覆被率的变化情况,⼤体看出森林消亡的速度。
据⼭西省林业部门的约略估计,夏商以前⼭西的森林覆被率⾼达70%以上,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在50%~70%之间,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为40%~50%,唐宋辽⾦元时期为30%~40%,明代是森林急剧消亡时期,明初为30%左右,明中叶骤降到15%,明末清初约10%,1949年中华⼈民共和国建⽴时仅为2.4%。
⼭西森林的衰减以⾄消亡,经历了⼏千年的滥采滥伐过程,其中包括⽆休⽌的毁林垦⽥,民⽤和⼿⼯业⽣产⽇积⽉累的⽊材消耗,以及历代不时发⽣的战争破坏。
但是,造成森林毁灭性破坏的原因,是集中采伐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
⼭西⽊材储量丰富,距离历代王朝建都地较近,⼜有⽔陆交通较为便利的条件,为历代集中采伐的⾸选之地。
古代北⽅王朝,建都城,修宫殿、⾏宫、官府、苑囿、陵寝,多由⼭西采集良材巨⽊。
西晋后,采伐量和采伐规模急剧增⼤,晋西、晋北和晋中、晋东南各地森林,都遭到掠夺式的集中采伐,使连⼭连沟的森林逐渐砍光伐尽,留给后⼈的是⼀⽚裸⽯、⾚地,严重恶化了⼭西的⽣态环境。
战国时,⼤兴垦⽥兴农,汾河、涑⽔流域平原区的森林⼤部遭到破坏,⼭区森林也偶遭破坏。
战国时赵武灵王在邯郸筑丛台,曾取材于太⾏⼭。
秦汉时,农⽥拓垦继续发展,平原农区基本形成,平原区已再⽆林区,北部边境也开始了农业的开发,⽽各⼭区虽然是森林区,但已时时遭受破坏。
东汉中平⼆年(185),京师洛阳南宫⽕焚后重建,曾调运太原、河东……诸郡⽊材。
魏晋时,重建洛阳城,取材于西河(今离⽯、中阳、汾阳⼀带),由汾河、黄河⽔路运出(《周书·王罴传》)。
调研报告关于晋商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晋商的发展背景、特点及其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为进一步推动晋商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访谈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三、晋商概述晋商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商业团体,起源于中国山西省,历经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和商业模式。
晋商以其勇于创新和经商精明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四、晋商的发展背景1. 地理位置优势:山西位于中国华北地区,地处黄河、南北交通线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成为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2. 自然资源丰富:晋商所在的山西省地质资源丰富,尤其以煤炭资源著称,为晋商的崛起提供了重要支撑。
3. 社会背景:晋商的兴起与明清时期的军机处、行宫、二十四衙门、战争、政治经济改革等因素密切相关。
五、晋商的特点1. 团结互助:晋商注重家族团结和互助合作,形成了强大的商业网络和家族连锁。
2. 商业道德:晋商重视商业道德,讲究行业操守,注重诚信和信誉的建立。
3. 创新精神:晋商勇于开拓创新,善于应对市场变化,敢于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
4. 公益事业:晋商在商业发展的同时,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回馈社会和家乡。
六、晋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1. 就业岗位:晋商在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解决了一部分人口就业问题。
2. 经济发展:晋商的繁荣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3. 基础设施建设:晋商肩负着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为当地的交通、通讯和能源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4. 文化传承:晋商作为中国商业文化的代表之一,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商业文化,对于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七、调研结论与建议经过深入调研,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继续倡导创新精神:晋商应秉持创新精神,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和商业趋势,不断探索和创新。
2. 加强职业教育:晋商可以积极支持当地的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商业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晋商的兴盛之路1、地理及自然条件山西居天下之中,是沟通四方贸易的要冲,又与帝都长安、开封、北京相邻,王者之都,自然是高消费的城市。
山西地接边塞,为历代与塞外民族通商的桥梁。
因此,山西所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十分适合经商。
山西素有“八分山丘二分田”之说,境内除有起伏的山丘外,北部地瘠民贫,南部和中部汾河沿岸,虽稍多活土,但“地狭人满”,农田不足。
据统计,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至1949年山西省人均耕地由10.82亩降至4.88亩,其中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人均耕地达到最低点,且十年九旱,即使是丰年,居民的粮食也常感不足,从而迫使很多人不得不外出经商。
这就为晋商的崛起奠定了社会基础。
2、明、清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入明以后,新统治者为了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对农民、工商业者采取了一系列的让步政策,诸如兴修水利、奖励垦荒、移民屯田、推广桑棉种植、减轻商税、严惩贪污等,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时,全国水陆交通进一步发展,简品交换打破了地域限制,商业资本也逐步活跃起来。
随着明初“开中法”的实施,北方边境贸易发展很快。
明后期1518年实施的“一条鞭法”使“役归于地”,税“概以银征收”,因而商人免除了劳役之苦,对商人来说这是一个解放。
清朝“康乾盛世”时期,康熙实行了“摊丁如亩”的政策,取消几千年来沿袭的人丁税,实行单一的土地税制,使封建人身束缚得以松弛,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总之,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晋商崛起奠定了经济基础。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3、与封建政权力量相结合晋商在其兴起与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注重与封建政权力量相结合,清王朝许多大规模的军事活动得力于晋商的赞助。
1720年西北准噶尔叛乱,清政府调集重兵征剿,当时因路途遥远,运输粮秣成为最突出的问题。
晋商得知后积极地随军进剿,代运军粮。
晋商的发展史晋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商业集团之一,起源于中国山西省的晋中地区。
晋商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贡献了许多对中国商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事件。
晋商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当时晋商以盐业为主要经营领域。
晋中地区盛产盐,晋商通过盐业的经营成为当地商业的主导力量。
晋商通过发展盐业,积累了丰富的财富和商业经验,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商业版图。
随着时间的推移,晋商逐渐实现了经济多元化发展。
他们开始涉足煤炭、铁路、金融等行业,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
晋商通过投资煤矿和铁路建设,为山西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他们在金融领域的发展也为当地的商业活动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晋商的成功还得益于他们独特的商业理念和经营模式。
晋商注重家族企业的传承与延续,通过世袭制度确保企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晋商注重商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活动,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然而,晋商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
近代以来的政治动荡和战争给晋商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许多企业遭受了重大损失。
此外,国家政策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也对晋商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然而,晋商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发展道路,积极适应时代的变化。
如今,晋商已经成为中国商业界的重要力量之一,他们不断创新、开拓市场,致力于实现更大的发展。
晋商的发展史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企业家精神和商业智慧的典范,也为中国商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总之,晋商的发展史是中国商业发展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
他们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创新,成为中国商业的佼佼者,并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晋商的发展道路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追求卓越和创新,才能在商业竞争中取得成功。
晋商兴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摘要:晋商崛起于明而鼎盛和衰落于清,在历史上全国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了晋商吃苦耐劳、开拓进取、忠义守信的精神和品质之外,还与山西特定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本文参考了相关学术论文与书籍,着重分析晋商兴衰与地理环境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晋商兴衰地理环境晋商精神晋商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然而,通常意义上的晋商是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
明清时期,晋商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并且几乎垄断了国家对外贸易,其活动范围东达朝鲜、日本,西至印度,并远涉中亚、西亚,北抵蒙古直至沙俄,南到南洋诸岛,在历史上尤其是明清时期名扬海内外,直到今天仍被人们赞誉。
然而,清朝末年,由于国家的腐朽和晋商自身的缺陷,盛极一时的山西商帮如石沉大海、销声匿迹,国内一等商人的头衔让位给了南洋商帮。
无论是兴盛还是衰亡,晋商的发展和演化都与山西特有的地理位置所创造的独特的商业地域条件密切相关。
一、晋商兴盛的地域因素(一)、山西位于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的过渡带上,从事商业活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商业活动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并且形成社会地域分工所产生的。
地域分工的出现,必然使生活在不同地域上的人们为了生活进行互通有无的商品交换。
而处于两地域之间的地带必然成为商品交换的场所,生活于此间的人们也自然而然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人。
山西地处我国中原以种植业为主体的农业经济区向北方以游牧民族为主体的牧业经济区的过渡带上。
省境南部以及省境以南,包括晋南盆地、上党盆地、关中平原以及黄河中下游平原是种植业相当发达的耕作区。
而省境北部以及省境以北广大地区则是历史上各游牧民族相互更替的以牧业为主的牧业经济区。
因而,山西成为两大经济区互通有无的必经之地。
山西很早就产生了早期民族间的边关商品交换。
并且随着商品交换范围的扩大,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有着固定商路与集散场所的边关贸易。
晋商在商事活动中主要从事粮食、茶叶、中药材、毛皮、纺织品、牲畜以及缝纫针、铜器、铁器等商品的贸易。
清朝的山西晋商与商业经济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国,而晋商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商业集团之一。
二者在山西这片土地上形成了独特的关系,促进了山西的商业经济发展。
本文将探讨清朝的山西晋商与商业经济之间的关系,并深入分析晋商在山西商业经济中的作用。
首先,晋商在山西的形成和发展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山西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势险要,交通便利。
加之山西盛产煤炭等资源,形成了独特的煤铁工商业基础。
而晋商则是利用这一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崛起的商业集团。
在清朝时期,晋商积极参与煤炭、铁业等重点产业的开发与运营,为山西的商业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晋商的商业模式也对山西的商业经济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晋商注重家族企业的发展,世袭经商的模式在他们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晋商家族企业中的每个人都承担着特定的职责和责任,形成了高度分工的经营体系。
这种商业模式的运作,使晋商能够更好地运作和管理商业企业,提高了效益和竞争力。
晋商的商业模式对当时山西商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晋商在山西的商业经济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们不仅仅是商人,更是社会的粘合剂。
在清朝时期,山西的社会结构相对封闭,晋商通过经商活动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帮助农民解决债务问题,提供救济和赈灾帮助,为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晋商还注重教育和慈善事业,兴办学校、修建水利工程,提供各类慈善捐助,为山西的社会文明进步做出了积极努力。
最后,晋商在商业经济发展中的成功也赢得了清廷的赞赏和支持。
清廷鼓励晋商参与海外贸易,并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护。
晋商利用这一机遇,积极开展与外商的贸易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山西商业经济的发展。
晋商还广泛涉足银行业务,发展出了自己的金融体系,为当时的商业经济提供了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
总而言之,清朝的山西晋商与商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晋商以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经商观念,为山西商业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他们积极参与煤炭、铁业等重点产业的开发,推动了山西的工商业发展。
描述山西环境变好的文章
(原创版)
目录
一、山西环境问题的历史背景
二、山西环境治理的措施
三、山西环境变好的表现
四、未来山西环境发展的展望
正文
一、山西环境问题的历史背景
山西,作为我国的重要能源基地,一直以来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长时间的煤炭开采和工业发展,使得山西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一度使得山西的环境质量堪忧,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山西环境治理的措施
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山西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首先,加大环境法规的执行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其次,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减少对煤炭资源的依赖,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再次,加大环境治理投入,实施重点污染源治理工程,提升环境治理能力。
三、山西环境变好的表现
经过多年的努力,山西的环境质量已经开始逐步改善。
空气质量明显提升,蓝天白云的日子越来越多。
水环境质量也在不断提升,许多曾经黑臭的河流已经开始恢复清澈。
此外,山西省的生态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生态环境逐渐恢复。
四、未来山西环境发展的展望
在未来,山西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转型,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升环境质量。
初议历史地理环境中晋商的兴衰
佘可文
【期刊名称】《人文地理》
【年(卷),期】1997()2
【摘要】在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中,根植于中国封建社会传统农业经济和文化的山西商业,封建社会的前期,在历代“重农抑商”的政策下,商业发展缓慢,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全国战乱不断,山西首当其冲,传统农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衰落,促使与传统观念相悖的“重商”思想开始抬头,山西的商业经济不断兴盛,晋商文化逐渐形成,近代以后,由于山西商业自身的封建落后,难于对抗外来经济和文化的冲击。
【总页数】4页(P66-69)
【关键词】历史地理环境;晋商;兴衰
【作者】佘可文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地理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9.9
【相关文献】
1.明清时期晋商历史兴衰之根源 [J], 闫景宏
2.明清时期晋商历史兴衰之根源 [J], 闫景宏;
3.试析历史地理环境中福建海商的兴衰 [J], 王晓文
4.从历史地理因素看晋商的兴衰 [J], 辛德萱
5.人文与社会科学:历史学——专门史试析历史地理环境中福建海商的兴衰 [J], 王晓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引言晋商,又称山西商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商业集团之一,起源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历经千年而不衰。
晋商以其独特的商业文化、经营理念和商业实践,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晋商社会实践的探索,深入了解晋商的历史、文化、商业实践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二、晋商的历史背景1. 地理环境晋商起源于山西,地处黄河中游,地势险要,资源丰富。
山西的煤炭、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为晋商的兴起提供了物质基础。
2. 社会背景唐宋时期,我国经济逐渐繁荣,商业活动日益活跃。
山西地处交通要道,成为南北货物集散地,为晋商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三、晋商的商业文化1. 诚信为本晋商注重诚信,认为诚信是商业活动的基石。
他们强调“信誉第一,利益第二”,以诚信赢得顾客信任,从而获得商业成功。
2. 勤俭持家晋商注重勤俭节约,认为勤俭是致富之本。
他们倡导“勤能补拙,俭以养德”,通过勤劳和节约积累财富。
3. 教育重视晋商重视教育,认为知识是致富的阶梯。
他们倡导“读书明理,学以致用”,通过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培养优秀人才。
四、晋商的商业实践1. 产权明晰晋商在经营过程中,注重产权明晰,实行股份制,使股东利益得到保障。
2. 诚信经营晋商在经营活动中,始终坚持诚信为本,以诚信赢得顾客信任,从而获得商业成功。
3. 精细化管理晋商在经营过程中,注重精细化管理,提高经营效益。
他们采用分权制衡、成本控制等管理方法,使企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4. 合作共赢晋商善于合作,注重与合作伙伴共同发展。
他们倡导“互利共赢”,通过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五、晋商对当代社会的影响1. 经济影响晋商的商业实践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他们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等对现代企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 文化影响晋商的商业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诚信、勤俭、教育等价值观在晋商的商业实践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3. 教育影响晋商对教育的重视,为我国教育事业提供了有益借鉴。
晋商管理制度的形成一、晋商的兴起晋商的兴起可以追溯到明代初期。
当时,山西地处中原腹地,商业交通发达,人口富庶,自然条件适宜农作物的生长,特别是粮食产量丰富。
在这种地理环境下,山西地区形成了以农产品、生产原料、布匹等为主要贸易商品的农商贸易经济模式。
这种商业模式在山西地区逐渐形成并壮大,从而奠定了晋商的基础。
晋商的兴起还得益于山西地区的经济条件。
山西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有着丰富的煤矿资源和农产品资源,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特别是明代后期,明朝政府实行了“单边贸易”政策,严格限制了对外贸易和国际贸易,这导致了一些商人转向内地贸易,其中不乏山西地区的商人。
这一政策对晋商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晋商管理制度的形成1. 商会制度商会是晋商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明代末期,山西地区就已经建立了多个商会,代表了当地商人的利益和声音。
商会制度为晋商提供了一个合作、自律的组织平台,促进了晋商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有利于解决商业纠纷和管理问题。
在商会中,晋商可以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共同制定经营规则和管理制度,为晋商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商会也可以通过联合抵制不合理的征税政策、维护晋商的合法权益,使得晋商在经商过程中更加有底气和底线。
2. 资本管理制度晋商之所以能够长期繁荣发展,得益于他们独特的资本管理制度。
晋商在资本管理上有着严格的规定和程序,不仅有着完善的账目记录和报表制度,还有着严格的风险控制和资金监管制度。
晋商在资本管理中注重稳健,不轻举妄动,风险意识强,不盲目冒险。
晋商的投资方向也比较明智,善于把握商业机会,但又不盲目跟风。
晋商对资金的运作有着清晰明确的规划和分配方式,保证了业务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3. 人才管理制度晋商之所以能够在商业领域保持竞争力,得益于他们在人才管理上的独特制度。
晋商在招聘、培训、激励和考核方面有着完善的制度和程序,能够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
在晋商的人才管理中,晋商善于用人唯才,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晋商发展历程
晋商是指山西省一带的商人集团,起源于中国北方晋地。
晋商发展历程始于明代,而在清代达到鼎盛。
下面介绍晋商的发展历程:
明代:明代是晋商发展的起点。
当时,山西地区的晋商开始崭露头角。
他们积极参与国内外的贸易,特别是与东北、江南和沿海地区有着广泛的商贸往来。
晋商借助山西特有的矿产资源,创办了许多矿山,并在铁器、煤炭、盐业和钱庄等领域积累了一定的财富。
清代:清代是晋商发展的鼎盛时期。
晋商纷纷涌入京、津、冀等地,参与国家的商业和财政活动。
他们在官方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当时政治经济的中坚力量。
同时,晋商还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参与水运、土产与商品贸易,开设了许多商行和钱庄,成为中国内陆最大的商业集团之一。
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晋商受到了政权更迭的影响,部分商人逐渐离开山西,将业务扩展到其他地域。
此时,晋商正在向工业化转型,开始涉足制糖、纺织、矿业等领域。
晋商普遍重视教育事业,兴办了许多私立学校,为山西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现代:新中国成立后,晋商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也受到了影响和调整。
一些私营企业被国家接管,晋商转型为国营企业或集体经济组织。
改革开放以后,晋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逐渐重新崛起。
他们积极参与国内外的经济活动,探索创新的商业模
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目前,晋商已经成为山西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他们秉持着传统的勤俭、诚信和务实的商业精神,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晋商也在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道路,向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和创新产业转型,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晋商兴盛的地理要素分析1.区位条件山西省地理特征的复杂性对晋商的兴起起到了两方面的作用。
首先,山西“居天下之中”,向北、向南、向东北以及向东南方向的对外交通都比较方便,使山西有明显的外向型经济联系特征。
虽然北部处于少数民族的交错地带,战乱的频繁仍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
但是在历史上,山西与沿边民族进行的贸易几乎没有中断过,特别是人们所熟知的宋代的“茶马贸易”以及对晋商兴起有着特殊意义的“解盐贩运”,也是山西特殊地理位置造就的必然,因而,在一方面,山西所处的便利交通条件与可以“向四周辐射”的地理位置在客观上造就了晋商兴起与发展的条件。
其次,山西人均土地低于全国水平, 而人口密度相对较大,可以称之为人稠地狭,加之山地较多,真正能进行有效农业耕种的土地资源便更少了。
但是并不是说山西的农业经济没有得到发展,在1964年《地理集刊》第七号中,钮仲勋的论文《历史时期山西西部的农牧开发》提到了在明清时,山西领域出现的一些新的变化:“当时保德、兴县、临县、石州都是产粮区,明政府曾在这些地方购买粮食贮存在仓库,然后自黄河运达延绥,以供给边境军队或其他地区需要,在本地区农业发展史上,这种事实真是罕见的。
”然而这种农业的发展,一方面,促成了一批新兴封建大地主的出现,另一方面,这种农业经济发展取得的收益并没有给大多数人带来光明,以至于许多人不得不另找出路。
史书有载:“盖其土之所有不能给半,岁之食不能得,不得不贸迁有无,取给他乡。
”③在张四维《条鹿堂集》中提到:“吾蒲州介在河曲土陋而民伙,田不能以丁授,缘而取给于商计。
”因人多地少和灾荒,加之政策的作用,许多人无法养家糊口,于是出现了一部分农民外出打工经商的现象。
地利:“天下之形势,必有取之于山西也”山西自古以历史悠久,地形险要,民风淳朴著称。
山西表里山河,地形险要。
“天下之形势,必有取之于山西也”“天山西,其东则太行为之屏障,其西则大河为之襟带,于北则大漠为之外蔽,而勾注雁门为之内险,于南则孟津潼关皆吾门户也。
晋商兴起原因探析自明代中叶起,晋商正式形成了一个商帮。
所谓商帮,就是以地邻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一种商人集团。
它主要由有一定贸易自由的贩运商人组成。
明嘉靖年间内阁大学士严嵩的儿子严世藩与人说:“天下富家,积资满五十万以上,方居首等”,结果是当时全国十七家列入,其中“山西三姓,徽州两姓。
”明人沈思孝在《晋录》中说:“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
”史料文献和实物佐证都能够说明至少在明朝中叶的嘉靖万历之时,晋商已经开始在经营范围和财富积累的过程中崭露头角。
到了清代,晋商就进入了鼎盛时期,尤其在清代创立票号之后,商品经营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一度执全国金融界之牛耳。
在如此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晋商一直是地主制经济运转过程中的主体集团之一。
在重要商品的地域性买卖以及全国性商品运销、对外贸易、金融汇兑,乃至在政府军事物资供应、饷源以及财政支持等方面,晋商都曾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曾骄傲地以明清晋商而“自夸于世界人之前”。
本文将从五个角度出发,探析晋商兴起的原因。
一、得天独厚的交通地理优势是晋商成功的客观原因。
我国的农业经济生态区可以分为两大块。
从黑龙江的漠河到云南的腾冲,画一条东北-西南向的斜线,这条线的西北是游牧经济区域,而东南是中原汉族广大农业、手工业区域,它们是两类不同的农业生态系统。
这两类农业生态系统分界线,在北方大体与长城平行。
而山西背靠蒙古草原,南接中州河南,右连陕西,左屏河北,位于这两种经济区域之间。
因此,山西就自然而然充当了促进相互联系和彼此互补的这一角色。
作为农耕经济文化极为发达的中原地区,自古需求游牧经济文化的某些补充。
比如游牧地区的特产马、羊、骆驼及皮毛、药材等,这是农耕生活所必不可少的。
因此,蒙古游牧地区对中原农耕社会和生活的补充是全面的,而非某一时、某一地、某一物的交换。
只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文化区域,就存在着这种互补。
同样,中原先进的农耕社会对蒙古游牧地区在各个方面的“汉化”和补充性更强,也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