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分子的热运动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分子热运动》教案分子热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固体、液体、气体的本质区别及特性;2.了解分子的运动状态;3.学会用KMT理论解释分子热运动的规律;4.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锻炼实验操作的技能。
二、教学重难点1.学会用KMT理论解释分子热运动规律;2.了解固体、液体、气体的各自特性及本质区别。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老师通过引入问题,如“为什么水能变成冰块,又能变成水汽;为什么气体、液体、固体的特性不同?”来激发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好奇心。
第二步:小组探究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种物质体系(如水,气体等),通过实验探究,搜集能够说明物质状态的数据,如密度、分子运动状态等。
第三步:总结规律老师组织学生比较不同物质的特点和规律。
第四步:KMT理论讲解老师通过KMT理论来解释分子热运动规律。
第五步:举例分析老师通过实际案例,如气压计,瓶子密闭等,来进一步说明KMT 理论。
第六步:实验操作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如下实验操作,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子热运动规律的认识:实验一:固体的热膨胀;实验二:液体的表面张力;实验三:气体的扩散。
第七步:案例讲解老师通过实际案例(如工业生产,医疗保健等)来进一步说明分子热运动的重要性。
第八步:概括总结老师对整节课进行总结、概括,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五、教学评价1.学生自主探究、讨论问题的能力;2.实验操作技能;3.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六、拓展延伸1.与生活相联系,比如气压计、汽车制动等的实际应用;2.资料挖掘,探究物质的状态变化规律。
分子的热运动知识导读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明确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实验使学生推测出物体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2、教学重点与难点分子的热运动是本节的重点。
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是本节课的难点。
知识早知道:1.一切__________都在不停地做___________的运动2.__________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在物理学中叫做扩散,扩散现象并不是外界作用(例如对流、重力作用等)引起的,也不是化学反应的结果,而是由__________产生的。
3.我们把分子________的__________运动叫做热运动。
典型例题:例题1、下列所述物理现象中,属于布朗运动的是()A、刮风时,空气分子的运动B、在阳光射入教室时,眼睛直接看到的空气中尘粒的运动C、花粉在水中的运动D、稀释了的墨汁中的小碳粒的运动解析:布郎运动是颗粒的运动,因而A错;布朗运动的颗粒很小,眼睛不能直接看见,B、D错;只有C符合实际情况。
例题2、下列现象中,哪些可用分子的热运动来解释()A、长期放煤的地方,地面下1cm深处的泥土变黑B、炒菜时,可使满屋子嗅到油香味C、大风吹起地上的尘土到处飞扬D、食盐颗粒沉在杯底,水也会变咸解析:大风吹起,尘土是在风力作用下飞起来的,而不是由于分子的热运动,其余几种情况都是因为分子热运动导致的。
故答案为:ABD课后练习1、关于布朗运动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所谓布朗运动是指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B.所谓布朗运动是指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C.布朗运动产生的条件是液体温度足够高D.布朗运动产生的条件是悬浮的固体微粒足够小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液体的温度越低,布朗运动越显著.B.液体的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显著.C.悬浮微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显著.D.悬浮微粒越大,布朗运动越显著.3、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是()A.香水瓶打开盖,香味充满房间B.汽车驶过后扬起灰尘C.糖放入水中,一会儿整杯水变甜了D.衣箱里卫生球不断变小,衣服充满卫生球味4、图7—4是观察布朗运动时记录的图象即显微镜下看到的三颗微粒运动位置的连线。
分子热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了解分子运动与温度、物质的物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通过实验练习和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分子热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教学难点:掌握分子运动与温度、物质的物态变化之间的关系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否有例子可以说明物质是由许多微小粒子组成的?在宏观世界中,我们可以看到物质的形态和运动,那么在微观世界中,物质是如何运动的呢?2. 问题探究:请同学们尽量描述一下,你所知道的分子是如何运动的?分子运动与温度有何关系?步骤二:概念讲解(20分钟)1. 黑板上呈现分子热运动相关概念和定义。
2. 通过讲解和示意图,详细解释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以及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步骤三:实验探究(30分钟)1. 实验前准备:准备一个透明的玻璃水杯,将杯子中的热水倒入一个宽口的烧杯中。
2. 实验操作步骤:- 步骤一:将透明的玻璃水杯倒扣在烧杯上,水杯底部与水面接触,观察并描述现象。
- 步骤二:用手指轻轻摩擦玻璃杯的侧面,再将水杯倒扣在烧杯上,观察并描述现象。
- 步骤三:用勺子轻敲玻璃杯的侧面,再将水杯倒扣在烧杯上,观察并描述现象。
步骤四:实验结果分析(20分钟)1.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实验一中,水杯为什么会被吸附在烧杯上?- 实验二中,为什么用手指轻轻摩擦玻璃杯的侧面,水杯就不会被吸附在烧杯上?- 实验三中,为什么用勺子轻敲玻璃杯的侧面,水杯就会从烧杯上脱落?步骤五:总结归纳(15分钟)1. 实验总结:根据实验结果和讨论,总结分子热运动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 归纳知识:学生根据实验和讨论的结果,归纳出关于分子热运动、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分子的热运动教案3篇分子的热运动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2)知道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并能简单解释其原因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分析一:本节教材内容特点是先实验(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两个实验现象),后得出结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并根据现象说明热运动与温度有关,因此做好演示实验是关键。
分析二:由于液体或空气分子在热运动过程中对悬浮于其中的颗粒的碰撞的不平衡性,使这些颗粒受力不平衡而开始运动,这就是布朗运动。
由于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造成布朗运动的不规则性。
另外,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快,对颗粒的撞击更强,布朗运动更显著。
分析三: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平均速度越快,这是一个宏观统计结果,而对于具体某个分子,温度与其运动速度并不一定存在这一关系,也许温度升高,这个分子的运动速度相反可能在降低。
教法建议建议一:做好演示实验是关键,扩散现象实验和布朗运动实验都需要认真做。
在做观察布朗运动的实验过程中,用稀释的墨汁做悬浊液,过稀时液体中的微粒太少,过浓时亮度变暗,而且微粒连在一起,不便观察,可以多试几次。
墨汁也可以不放在载片玻璃的凹槽中而只简单地滴一滴在载片玻璃上,盖上盖玻璃就可以。
显微镜的放大率在40倍左右最合适。
建议二:在实验的基础上,推出分子在不停地热运动后,要注意再用热运动的观点解释造成该实验现象的原因,以便巩固、加深学生的认识。
建议三:有关布朗运动和扩散运动的实验除做好演示实验外,若有条件,最好能用计算机模拟一下该运动的微观机制,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该实验现象的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重点:知道分子不停地无规则热运动,知道布朗运动和扩散运动教学难点:布朗运动和扩散运动的微观解释一、扩散运动1、演示实验空气与二氧化氮气体间的扩散现象2、概念:扩散现象3、扩散现象的微观解释: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4、计算机演示扩散过程5、对比实验: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快慢。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6、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扩散现象:如香水味等二、布朗运动1、学生观察布朗运动现象2、微观解释布朗运动:分子撞击不平衡3、观察布朗运动与温度高低、颗粒大小关系: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显著;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显著。
高中物理-高二分子的热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 了解热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加热和冷却过程中分子的运动状态的变化。
3. 掌握热力学第一定理的基本内容。
4. 加深对内能和热容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1. 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和内涵。
2.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内涵和基本应用。
3. 内能、热容等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1. 通过示意图或辅助实验来展示物体的热传导、对流、热辐射现象,并引入高温和低温两种概念。
2. 用简单的语言介绍分子运动的基本概念并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区别。
【讲授】(40分钟)1. 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和内涵。
(1)分子是怎样运动的?将气体分子的非实在性形象化,比如引导学生想象分子像小球一样弹来弹去,但是分子运动的实际情况比这复杂得多,可以让学生观察分子的运动速度、运动方式等,让学生理解分子运动的多种形式。
(2)温度与分子热运动之间的关系。
(3)分子热运动与物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2. 热力学第一定律(1)内能的概念和内能变化的计算方式。
(2)热容的概念和计算方式。
(3)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述和应用。
【梳理】(10分钟)1. 总结所学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2. 回答一些典型问题,反思和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练习】(20分钟)安排一些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作业布置1. 完成相关的作业题。
2. 查找有关分子热运动的资料,了解其他有关内容。
3. 准备下一课的学习内容。
五、板书设计本节课主要板书如下,其中公式、图示可适当增加:1. 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和内涵。
2. 热力学第一定律3. 内能、热容等概念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通过教学本节课,学生可以理解分子的热运动是物质热学基础,并且能够计算物体内能变化及其热容,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内涵和基本应用。
此外,还应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常见例子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生动地理解知识。
《16.1分子热运动》教案一、课程背景作为物理学科的一门重要内容,热力学在高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为热力学的一个基础概念,分子热运动是学生掌握热力学的关键。
因此,本教案旨在通过理论授课及实验操作,帮助高中学生全面了解分子热运动的特性和规律。
二、教学目标1.掌握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解分子热运动是物体内能的表现形式。
2.了解分子热运动对物体的宏观性质的影响。
3.通过实验操作,探究分子热运动对物体的影响。
4.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增强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2.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3.分子热运动对物体的性质(如体积、压强等)的影响4.实验操作:热胀冷缩实验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如何清晰准确地描述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和规律;2.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归纳出规律。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探究法3.讨论交流法六、教学过程1.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导入:通过插入一段描述粒子运动的视频,引导学生探究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并在互动中引出分子热运动的概念。
讲授:对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和性质进行讲解,其中包括分子热运动对物质的内能的贡献、与温度的关系等。
2.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导入:通过将温度计浸入不同温度的水中来引导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讲授:讲解分子热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是温度的表现形式,温度的高低是由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所决定的。
3.分子热运动对物体性质的影响导入:通过实验操作,呈现热胀冷缩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热胀冷缩是由什么引起的。
讲授:通过讲解实验中的现象和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对物体性质的影响,如体积、压强等。
4.实验探究:热胀冷缩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对物体在不同温度下的长度变化的观察,探究分子热运动对物体的影响。
实验步骤:1.准备热水和冷水两个水槽,分别将向钢质棒直接加热后,浸入冷水。
2.调整热水和冷水的温度,使两个水槽的水温分别为60°C和10°C。
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物理教案:分子的热运动教案名称:分子的热运动教学目标:1. 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及其特点。
2. 掌握分子热运动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运用分子热运动的概念解释物质热现象。
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 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及其特点。
2. 掌握分子热运动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热能和分子运动实验装置。
3. 相关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吗?2. 引入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告诉学生物质是由微小不可见的分子构成的,并进行热运动。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热运动是指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式都是随机的。
2. 讲解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分子热运动具有无规则、高速度、高能量、碰撞等特点。
3. 讲解分子热运动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分子热运动决定了物质的状态、性质和变化过程。
三、实验展示(20分钟)1. 进行实验:使用热能和分子运动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展示,观察分子热运动对物体的影响。
2. 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问题:为什么物体在受热时会膨胀?为什么气体会占据大空间?四、小组合作探究(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质,观察该物质的性质,并运用分子热运动的概念解释该物质的性质。
五、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一些物质的案例,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该物质的性质与分子热运动之间的关系。
2. 引导学生从分子热运动角度解释物质的性质。
六、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总结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及其特点。
2. 展望下节课内容。
教学评估:1. 实验观察记录。
2. 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成果。
3. 布置相关练习题进行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分子的热运动概念: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特点:无规则、高速度、高能量、碰撞分子热运动与物质性质的关系实验装置:热能和分子运动实验装置。
分子热运动物理教案第一章:分子热运动的概念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
2. 让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1. 分子热运动的定义。
2. 分子热运动的特点。
3. 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教学活动:1. 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观察和感受分子的运动。
2.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分子的运动情况。
3.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和与温度的关系。
教学评估:1. 学生能正确回答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2. 学生能解释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第二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 让学生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教学内容:1.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类型。
2.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存在。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类型和作用。
3.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力差异。
教学评估:1. 学生能正确回答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类型。
2. 学生能解释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第三章:扩散现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扩散现象的基本概念。
2. 让学生理解扩散现象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教学内容:1. 扩散现象的定义。
2. 扩散现象的特点。
3. 扩散现象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扩散现象的发生。
2.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扩散现象的快慢。
3.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扩散现象的特点和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教学评估:1. 学生能正确回答扩散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学生能解释扩散现象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第四章:热力学第一定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基本概念。
2. 让学生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含义和应用。
教学内容:1.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定义。
2.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含义。
3.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
《分子热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知道分子在热运动中的特点和规律。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分子热运动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分子热运动的概念2. 分子在热运动中的特点和规律3. 实验观察分子热运动4. 分子动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5. 总结与拓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在热运动中的特点和规律,分子动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分子热运动的微观机制,实验观察分子热运动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子热运动的规律。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分子热运动的特点。
3. 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分子动理论的实际应用。
4. 采用小组讨论和汇报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红墨水、热水、冰块等。
2. 教学课件:分子热运动的动画、实验视频等。
3. 参考资料:有关分子热运动的科研论文、生活实例等。
4.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挂图等。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气候的变化,引出分子热运动的概念。
2. 讲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解释分子热运动是指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介绍分子热运动的微观机制。
3. 实验观察分子热运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红墨水在热水和冰块中的扩散速度,分析分子在热运动中的特点和规律。
4. 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应用: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烹饪、蒸馏等,讲解分子动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5. 总结与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分子热运动研究的兴趣。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实验观察结果,分析分子在热运动中的特点和规律。
2. 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热水比冰块更容易使饮料冷却。
高中物理热运动理论教案
教学内容:热运动理论
教学目标:了解热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与热运动相关的重要概念和公式,能
够应用热运动理论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热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教学难点:能够应用热运动理论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教材、课件、实验器材
教学方式:讲授、实验、讨论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教师简单介绍热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并与学生讨论热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讲授
1. 热运动理论的基本原理:分子在运动,运动速度不同,速度越快的分子具有更高的能量。
2. 热力学基本概念:温度、热量、内能等概念的定义和关系。
3.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量是能量的一种,能量守恒。
三、实验
进行相关热运动实验,观察分子的热运动现象,巩固学生对热运动理论的理解。
四、讨论
学生针对实验结果展开讨论,分析分子热运动现象与热力学基本概念的关系。
五、练习
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尝试应用热运动理论解决问题。
六、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热运动理论的理解。
七、作业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并预习下节课内容。
分子热运动教案分子热运动教案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分子热运动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分子热运动教案1【教材分析】教材首先介绍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讨论,使学生对分子的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
然后,通过演示扩散现象,使学生从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来感知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通过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快慢的比较,让学生讨论得出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的结论。
最后通过演示实验和类比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明确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4)明确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实验使学生推测出物体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引力又存在斥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具】自制铁树、酚酞试液、氨水、红墨水、烧杯、冷水和热水、胶头滴管、粉笔、自制分子作用力与分子间距演示器,扩散现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铁树开花吗?学生回答没见过。
然后接着说“今天老师就让你们开开眼界”,然后演示铁树开花并让学生观察。
接着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铁树为什么会开花?”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下请学生打开课本第十六章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二、新课教学:(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让学生回顾“多彩的物质世界”中学到的关于物质是由分子组成,并提问学生能否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分子?然后讲解第一自然段,从而让学生感知分子很小,且在一个物体中分子数目巨大。
2 分子的热运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的热运动产生的;知道什么是布朗运动,理解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知道什么是热运动及决定热运动激烈程度的因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分析、逻辑推理的过程,使学生知道扩散现象与布朗运动,理解布朗运动的成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于观察、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学生对布朗运动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出布朗运动不是外界影响产生的,是液体分子撞击微粒不平衡性产生的。
布朗运动是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这一连串结论的得出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
2.学生观察到的布朗运动不是分子运动,但它又间接反映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特点。
这是课堂上的难点。
这个难点要从开始分析显微镜下看不到分子运动这个问题逐渐分散解疑。
三、教学方法实验法讲授法四、教学用具1.气体和液体的扩散实验:香水瓶;分别装有二氧化氮和空气的玻璃储气瓶、玻璃片;250毫升水杯内盛有净水、红墨水。
2.制备好的有颜料悬浮颗粒的水、显微镜用载物片、显微摄像头、大屏幕投影电视。
五、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问题引入: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分子无法识别,数量巨大,我们如何观察分子的运动呢?(二)新课教学I.扩散现象首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两个实验,提出实验要求:实验要求: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的现象特点,深入思考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规律。
【实验】打开香水瓶,它会逐渐蒸发,变为气体,距瓶口一段距离,我们就能闻到香味。
说明香料分子进入空气中,过一段时间,香水味均匀弥漫在整个房间,再打开窗户,香料分子还会不会进入室外的空气中?【观看视频】二氧化氮气体的扩散现象请同学们思考:上述两个实验属于什么物理现象?学生回答:属于扩散现象。
教师要求: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概括扩散的定义。
(投影扩散定义)(1)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教师提示:是不是只有气体间才发生扩散现象,且举例说明?学生回答:扩散现象在液体、固体间都能发生.教师提问:所有的物态都能发生现象,不同物态的扩散现象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扩散显著程度或快慢不同。
分子热运动教案年级:高中学科:物理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认识分子运动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并探索分子热运动对温度、压强以及状态变化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和特征;2. 掌握分子热运动与温度、压强以及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预测相关现象;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或白板等教学工具;2. 分子模型或者分子动画;3. 相关实验器材,如温度计、容器等。
教学过程:步骤1:导入(5分钟)使用分子模型或分子动画向学生展示分子热运动,并引发学生对分子热运动的思考。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例如:“为什么热水比冷水容易蒸发?”或者“为什么相同温度下气体的压强比液体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步骤2: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PPT或白板等教学工具,向学生介绍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包括:- 分子的热运动是无规则的、碰撞的运动;- 高温下分子热运动快、能量大,低温下分子热运动慢、能量小;- 分子间碰撞引起的压强和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步骤3: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提供几个真实案例,让学生通过分子热运动解释现象,如:- 为什么咖啡在搅拌后会变热?- 为什么酒精温度计的液体随温度变化而上升?让学生自由讨论并总结出分子热运动与这些现象的关系,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并预测其他类似现象。
步骤4:实验探究(20分钟)教师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探究分子热运动对温度和压强的影响。
例如,用一个气球分别装入冷水和热水,分别测量气球内水蒸气的压强,并进行对比分析。
步骤5:知识总结(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总结分子热运动与温度、压强以及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可通过小组讨论、个人写作等形式进行。
步骤6:作业布置(5分钟)给学生布置相关作业,例如,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其他物质的现象,运用分子运动的概念进行解释。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回答问题的能力;2. 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估,检查他们是否理解了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及其在现象解释中的应用;3. 可以设计小测验或者期末考试,以检查学生对分子热运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中物理-分子的热运动教学设计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的热运动产生。
(2)知道什么是布朗运动,理解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概括、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知道什么是分子的热运动及决定分子热运动激烈程度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采用实验演示与观察法、小组合作学习与探究法、分析推理归纳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培养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于观察、永于探究、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重难点重点:布朗运动及产生的原因。
难点:布朗运动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三、教学流程观察演示实验【演示1】将空的集气瓶倒扣在盖有毛玻片的充满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上,抽去中间的毛玻片,将会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演示2】将高锰酸钾溶液滴入一杯清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又说明了什么?【演示3】同样的现象在固体与固体之间、固体与液体等之间能否发生呢?举例说明?(一)扩散现象1.扩散:问题:扩散现象说明了什么?2.意义:问题:扩散现象反映了组成物质的分子总在运动,那么分子又是做何种运动的?是否有规律呢?观察实验现象实验:这是绘画用的颜料,在杯中放入少许,用水稀释后,取出少许液体放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问题:1.在这个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2.你观察到的是什么在运动?3. 是怎样运动的呢?4.你能设计方案验证吗?演示实验实验:在气垫平台追踪红色棋子的踪迹,描点连线。
思考:连成的折线反映了什么?折线是微粒的运动轨迹吗?(二)布朗运动1.布朗运动:(1)概念:问题:为什么微粒在液体中不停地无规则运动?演示实验实验:摇动演示器材手柄,观察观察小钢珠和小圆柱的状态。
问题:有什么现象?为什么小圆柱会动起来?(2)布朗运动成因:问题:1.大一点圆柱,为什么几乎不动?2.影响布朗运动剧烈程度的因素,与什么有关?(3)影响布朗运动剧烈程度因素:问题:那么我们观察到的布朗运动有什么意义呢?(4)意义:(三)热运动:叫做热运动问题:为什么叫做热运动呢?(四)针对训练:1.关于扩散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扩散现象在固体与液体、液体与气体之间不可以发生。
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简单地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 学生了解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热运动,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 学生了解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的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活动和小组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2. 学生能够运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提出问题和进行推理分析。
3. 学生能够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3. 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的作用力。
教学难点:1. 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分析,理解分子热运动的观点。
2. 运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并且对物质的构成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分子、原子构成物质以及分子热运动的观点可能还不够深入理解。
学生在观察实验和探究活动中能够积极参与,但在推理分析和问题解决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和实验,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构成和分子热运动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用一个小故事或实例引起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比如:在一个晴朗的夏日,我们经常会看到人们手里拿着冰淇淋。
请问,如果把一块冰淇淋不断地融化,最后会得到什么?这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和好奇心。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他们可能会提到冰淇淋由水构成,融化后会变成液体状态的水。
3. 随机选择几组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并引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概念。
教师解释说,冰淇淋是由水分子组成的,融化后水分子的热运动增加,使得它们之间的结合力减弱,从而形成液体状态的水。
分子热运动教案(整理)篇1:分子热运动教案教材分析:教材从分子的组成入手,先说明分之在做无规则运动,然后讲到扩散现象,并对分子热运动进行讲解,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彩缤纷。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推测出物体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分子的热运动。
难点: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器材: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空瓶、铅圆柱。
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物质:水、空气、石头、金属、动物、植物等都是物质。
而对于物质是怎样构成的,这一古老课题,很早就有过种种猜测,有的主张万物之源是“气”,有的主张万物之源是“火”。
公元前5世纪墨子提出的物质的最小单位是“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德漠克利特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大小和质量不同的,不可入的,运动不息的原子组成。
此后经过近20xx年的探索,直到17世纪末,才科学地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进行新课(1)分子和分子运动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
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约10―10米,这是一个极小的长度,不仅肉眼看不到,即使用现代的显微镜也看不清分子。
由于分子极小,所以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
通常情况下,1厘米3空气里大约有2、7×1019个分子,如果人数的速度能达到每秒数100亿个,要数完这个数,也得用80多年。
②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
高中物理教案——分子的热运动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并记住什么是布朗运动,知道影响布朗运动激烈程度的因素,知道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
(2)知道布朗运动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
(3)知道什么是分子的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的激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学生对布朗运动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出布朗运动不是外界影响产生的,是液体分子撞击微粒不平衡性产生的。
布朗运动是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这一连串结论的得出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
2.学生观察到的布朗运动不是分子运动,但它又间接反映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特点。
这是课堂上的难点。
这个难点要从开始分析显微镜下看不到分子运动这个问题逐渐分散解疑。
三、教学用具
1.气体和液体的扩散实验:分别装有二氧化氮和空气的玻璃储气瓶、玻璃片;250毫升水杯内盛有净水、红墨水。
2.制备好的有藤黄悬浮颗粒的水、显微镜用载物片、显微摄像头、大屏幕投影电视。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两个演示实验:
1.把盛有二氧化氮的玻璃瓶与另一个玻璃瓶竖直方向对口相接触,看到二氧化氮气体从下面的瓶内逐渐扩展到上面瓶内。
2.在一烧杯的净水中,滴入一二滴红墨水后,红墨水在水中逐渐扩展开来。
提问:上述两个实验属于什么物理现象?这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上述实验是气体、液体的扩散现象,扩散现象是一种热现象。
它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而且扩散现象的快慢直接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扩散现象加快。
这些内容在初中物理中已经学习过了。
(二)新课教学过程
1.介绍布朗运动现象
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发现花粉颗粒在水中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后来把颗粒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布朗运动。
不只是花粉,其他的物质如藤黄、墨汁中的炭粒,这些小微粒悬浮在水中都有布朗运动存在。
介绍显微镜下如何观察布朗运动。
在载物玻璃上的凹槽内用滴管滴入几滴有藤黄的水滴,将盖玻璃盖上,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在视场中看到大大小小的许多颗粒,仔细观察其中某一个很小的颗粒,会发现在不停地活动,很像是水中的小鱼虫的运动。
将一台显微镜放在讲台上,然后让用显微摄像头拍摄布朗运动,经过电脑在大屏幕上显示投影成像,让全体学生观察,最好教师用教鞭指一个颗粒在屏幕上的位置,以此点为参考点,让学生看这颗微粒以后的一些时间内对参考点运动情况。
让学生看教科书上图,图上画的几个布朗颗粒运动的路线,指出这不是布朗微粒运动的轨迹,它只是每隔30秒观察到的位置的一些连线。
实际上在这短短的30秒内微粒运动也极不规则,绝不是直线运动。
2.介绍布朗运动的几个特点
(1)连续观察布朗运动,发现在多天甚至几个月时间内,只要液体不干涸,就看不到这种运动停下来。
这种布朗运动不分白天和黑夜,不分夏天和冬天(只要悬浮液不冰冻),永远在运动着。
所以说,这种布朗运动是永不停息的。
(2)换不同种类悬浮颗粒,如花粉、藤黄、墨汁中的炭粒等都存在布朗运动,说明布朗运动不取决于颗粒本身。
更换不同种类液体,都不存在布朗运动。
(3)悬浮的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
颗粒大了,布朗运动不明显,甚至观察不
到运动。
(4)布朗运动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愈加激烈。
3.分析、解释布朗运动的原因
(1)布朗运动不是由外界因素影响产生的,所谓外界因素的影响,是指存在温度差、压强差、液体振动等等。
分层次地提问学生:若液体两端有温度差,液体是怎样传递热量的?液体中的悬浮颗粒将做定向移动,还是无规则运动?温度差这样的外界因素能产生布朗运动吗?归纳总结学生回答,液体存在着温度差时,液体依靠对流传递热量,这样悬浮颗粒将随液体有定向移动。
但布朗运动对不同颗粒运动情况不相同,因此液体的温度差不可能产生布朗运动。
又如液体的压强差或振动等都只能使液体具有定向运动,悬浮在液体中的小颗粒的定向移动不是布朗运动。
因此,推理得出外界因素的影响不是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只能是液体内部造成的。
(2)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微小颗粒受到液体各个方向液体分子撞击作用不平衡造成的。
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固体的微小悬浮颗粒,液体分子是看不到的,因为液体分子太小。
但液体中许许多多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不断地撞击微小悬浮颗粒,当微小颗粒足够小时,它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液体分子的撞击作用是不平衡的。
如教科书上的插图所示。
在某一瞬间,微小颗粒在某个方向受到撞击作用强,它就沿着这个方向运动。
在下一瞬间,微小颗粒在另一方向受到的撞击作用强,它又向着另一个方向运动。
任一时刻微小颗粒所受的撞击在某一方向上占优势只能是偶然的,这样就引起了微粒的无规则的布朗运动。
悬浮在液体中的颗粒越小,在某一瞬间跟它相撞击的分子数越小。
布朗运动微粒大小在10-6m数量级,液体分子大小在10-10m数量级,撞击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现得越明显,因此,布朗运动越明显。
悬浮在液体中的微粒越大,在某一瞬间跟它相撞击的分子越多,撞击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现得越不明显,以至可以认为撞击作用互相平衡,因此布朗运动不明显,甚至观察不到。
液体温度越高,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越激烈,撞击微小颗粒的作用就越激烈,而且撞击次数也加大,造成布朗运动越激烈。
5.布朗运动的发现及原因分析的重要意义
(1)结合上面的讲解分析提问学生: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分子的运动吗?是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吗?布朗微粒是被谁无规则撞击而造成的?布朗运动间接地反映了谁的无规则运动?
综合学生回答归纳总结:
(1)固体颗粒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仍然是宏观物体;显微镜下看到的只是固体微小颗粒,光学显微镜是看不到分子的;布朗运动不是固体颗粒中分子的运动,也不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而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颗粒的无规则运动。
无规则运动的原因是液体分子对它无规则撞击的不平衡性。
因此,布朗运动间接地证实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2)布朗运动随温度升高而愈加激烈,在扩散现象中,也是温度越高,扩散进行的越快,而这两种现象都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
这说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激烈。
所以通常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