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的特征与发展

  • 格式:docx
  • 大小:17.31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湘文化的特征与发展

——院系:商学院10级国贸1班

姓名:黄吉林

学号:2010130310

千百年来、在湖湘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民,创造了一种有别

于其他地区的独特的区域文化。这种文化,绵延于三湘四水之间,

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丰富发展成为中华文化中呈放异彩的一朵奇葩,人们称之为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

史文化形态。湖湘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是一个博采众长、广汇百

家和不断积累的过程。春秋战国时代的楚文化,是湖湘文化的早期

母体,楚文化中的祝融文化和蛮夷文化是湖湘文化的直接源头。作

为独立的湖湘文化及其实体湖湘学派,则起源于北宋末年,形成于

南宋时代。湖湘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与齐文化、

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区域文化,有着爱国亲民、务实经世的共同点,但由于它形成的历史时代、地域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差异,因而

又具有自己的特色。

一是湖湘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绵延传承”。湖湘文化源自

楚文化。从秦汉到魏晋,楚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是湖湘文化的酝

酿期。两宋时期,特别是南宋,湖湘文化开始在全国形成自己的特色,出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理学中的重要学派——湖湘

学派。元代是湖湘文化发展的低迷时期,到明代才走向复兴,其时

移民增长,农业经济获得发展。清代是湖湘文化发展的空前的新阶段。而反映湖湘文化连续性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从宋代湖湘学派创立

时起便已形成的“经世致用”的学风在湖南士人中的不断发扬与代

代相传。

二是湖湘文化强调“经世致用、实事求是”。从宋代湖湘学派创

立时起湖湘文化便已形成的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学风,它在湖南

世人中代代相传。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注重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特别是到了近代,这种现象更加明显。王夫之大胆批判封建专

制主义的“正统”观,认为“天下非一姓之私也”,主张对孔孟儒学、老庄道学、魏晋玄学、佛理禅学等,都应“入其垒,袭其辎,

暴其恃而见其瑕”。他在《读通鉴论》一书中,对历史循环论、复

古论、宿命论等形形色色的唯心史观进行了一次大扫除,在中国古

代史上第一个提出人类文明是向前演进的思想。并且旗帜鲜明地在

政治上否定封建专制,在思想文化上批判唯心主义,充满着民主启

蒙和吐放纳新的精神,深刻地影响着湖湘后学。魏源以经世致用眼光,力主扭转那种“不关军国要务、无视民族危亡”,“泥古不切

时务”的乾嘉考据学风,提出把学术导向干预政治和革故鼎新的轨道。魏源遵循经世致用的原则,主编了《海国图志》,广泛介绍世

界各国史地政情,倡学西方先进的科技、军事,以实现“师夷长技

以制夷”。曾国藩筹办洋务,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选派幼童赴

美留学;郭嵩焘大力传播西学,推动中国近代化;谭嗣同著《仁学》熔铸古今,萃取中西;毛泽东等人探索并成功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

拯救中国的革命理论等等。

三是湖湘文化突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而其中爱国主义传

统尤为突出。最早在湖湘大地奏响爱国主义,继为贾谊。这二人虽

不是湖湘本土人士,但他们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动人事迹以及遭

馋被逐的共同遭遇,却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湖湘人民。在宋代,尤

其是南宋,湖湘文化的这种精神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些湖

湘学者运用“华夷之辨”的理论,坚持抗金、抗元主张,反对妥协

投降。而是许多湖湘人士还直接投身到抗元、抗金的第一线。到明

末清初,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中体现在王夫之身上。王夫

之把民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他早年举兵抗清,后兵败返乡,遁迹

乡里,陋居山洞,誓不降清。

进入近代,随着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民族矛盾急剧上升,湖湘文

化中“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更加发扬光大。这主要表现在

三个方面:首先,近代湖南人士都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当做神

圣的使命与责任。其次,近代湖南人士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焕发了一种百折不挠和勇于献身的奋斗精神。最后,近代湖南人士

为了达到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目的注意把地址外国侵略与学习西

方有机起来。湖南人不仅最早提出学习西方的技术,而且也最早提

出学习西方的政教制度。在这一方面,郭崇涛和曾纪泽是先行者。

湖南新政运动中所取得的各项成果,可以看作是中国政治制度中的

最早尝试,在学习和宣传以及实施西方共和制度时,湖南人中不仅

出现了杨毓麟、陈天华、章士钊等一大批文字宣传家,而且也出现

了为民主共和的实现而浴血奋战的实干家,如黄兴、宋教仁等。袁

世凯复辟帝制,奋起捍卫共和成果护国讨袁的人是蔡锷。当民主共

和被后来的军阀偷梁换柱,仅仅变成一块空招牌时,毛泽东、蔡和

森等一批湖南志士又乘时而起,他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转而以俄

为师,把反帝爱国和社会主义共和爱国结合起来,把“心忧天下,

敢为人先”的精神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四是湖湘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对内,湖湘文化不存门

户之见,又自成一体。南宋时,理学派别很多,湖湘学派对这些学派,采取兼容并包,融合众家之长的态度,即不盲从,也不自傲,

而是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进行批判地吸收和继承。各学派的代表

人物均受到欢迎,可以到湖湘学派的中心基地——岳麓书院传授自

己的学术观点,进行交流切磋。对外,湖湘文化充分汲取外来文明

成果丰富和发展自己,也反过来使影响者受到自己的浸润。接收外

来影响方面,湖湘知识群体有接收外来文明的自觉,如,魏源“睁

眼看世界第一人”,突破“夷夏之大防”,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曾国藩筹办洋务,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选派幼童赴美

留学;郭嵩焘大力传播西学,推动中国近代化;谭嗣同著《仁学》

熔铸古今,萃取中西;毛泽东等人探索并成功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

拯救中国的革命理论等等,都是湖湘文化开放特性作用的结果。对

外影响方面,如屈原的《离骚》既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

多艰”的悲壮,又有“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的激越,其

他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无不烙上了湖

湘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双重印记,也彰显出湖湘文化的对外辐力。

湖湘文化作为一种既成的地域文化事实,必然有其相对固定的地

域文化形态和不同于其他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特征,而任何一种

文化都必须不断创新、激活,才能产生经久不息的活力。湖湘文化

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地域文化,同样需要与时代精神不断融合,才能散发出历久弥新的光辉。

参考文献

《潇湘晨报》2006/09/03

百度文库《湖湘文化的特点》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