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是啥Word版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7
湖湘文化古代汉语
湖湘地区是指湖南和湖北两个省份,位于中国中部。
湖湘文化是指这个地区特有的文化,古代汉语是中国古代的语言。
湖湘文化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一些文化遗迹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在历史上,湖湘地区是九州文明中的巴蜀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湖湘文化在古代汉语的发展中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古代汉语是中国上古时期至现代汉语形成之前的一种语言形式。
湖湘地区是汉字的发源地之一,而汉字是古代汉语的书写系统。
湖湘地区还有很多重要的古代文化遗址和古代文化遗迹,如岳麓山、丽水湖和楚城等。
湖湘地区的文化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
在古代汉语的发展中,湖湘地区的方言对古代汉语的演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湖湘方言也是中国汉语方言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被认为是古代汉语的重要一支。
湖湘文化在古代汉语的发展中也有很多重要的文学代表作品,如《楚辞》等。
楚辞是湖湘地区古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总的来说,湖湘文化是湖南和湖北两个省份特有的文化,而古代汉语是中国古代的语言形式,湖湘文化在古代汉语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湖湘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它以爱国主义、经世致用、民本思想、独立根性等为其精华。
狭义的湖湘文化起源北宋时期,形成于南宋初年,以胡安国、胡宏父子南岳讲学为开端,其后有张栻携朱熹讲学于岳麓,吸引大批学子前来听讲,出现了湖湘文化的兴盛时期。
广义的湖湘文化是对自古以来广泛存在于湖南各族人民中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科学文化等的总称。
在湖湘文化的熏陶下,湖南历史上人才辈出,特别是到了近代,湖南人才璨若群星,不仅大大提高了湖南在全国的地位,而且对推动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湖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作者:中共长沙市委宣传部学习研究小组来源:《新湘评论》2024年第08期从瑰奇浪漫的不朽诗篇楚辞、道脉千年的正统之学理学,到洞庭湖畔天下名楼岳阳楼、岳麓山脚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再到近现代那一抹为国家独立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浸染的鲜红底色,湖湘文化的底蕴之深厚让人惊叹,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思想内核和价值精髓,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时代使命中,是一种独特资源,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参照,需要湖南儿女担当起守正创新的光荣使命。
湖湘文化凸显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湖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湖湘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中华地域文化之一。
马王堆、玉蟾岩、高庙、城头山、炭河里、里耶、长沙窑、老司城等重大考古发现,都是湖南先民在中华民族文明之源创造过程中留下的不凡烙印。
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与苗蛮土著文化在此交相融合,长沙具有了“屈贾之乡”的美誉。
衣冠南渡后中原地区更多先进文化传入湖湘大地,直至唐宋以降,李白、杜甫、元结、柳宗元、刘禹锡、王昌龄、元稹、辛弃疾、陆游等大批文人相继汇聚,形成“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不到潇湘岂有诗”的繁荣胜景。
随着岳麓书院、石鼓书院跻身全国四大书院之列,湖南成为全国文教中心,宋明理学开山之祖周敦颐等人活跃于此,为湖湘文化注入理学因子,形成影响深远的湖湘学派。
近代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无数湖湘儿女前赴后继、上下求索,赢得“一部近代史,半部湖南书”的盛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大批湖南人走出家乡,用奋斗和鲜血书写了“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的壮丽史诗,成就了“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璀璨荣光。
湖湘文化一路沿着中华文明之路发挥着独特魅力,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重要一元,为我国文明持续发展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湖湘文化助力于中华文化的主体建构。
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参与中华文化建构的历史。
湖湘文化兴起的历史条件、发展机遇、独特贡献,均与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建构紧密相关。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承载着湖南和湖北地区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俗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形态之一。
湖湘文化的形成与长期的历史演变密不可分,深深地融合了中原文化、岭南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等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湖湘文化的源远流长
湖湘文化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原文明,随着南迁和移民的不断涌入,湖南和湖北地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其中,湘文化源于湖南,是指湖南地区的文化遗产,而湖文化则是指湖北地区的文化传统。
两者虽然有所区分,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与联系。
湖湘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其独特性,受到了中原文化和南方地区文化的双重影响,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点。
在唐宋时期,湖湘地区是文人墨客和文化精英的聚集地,文化繁荣开展,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和艺术作品。
尤其在宋代,湖湘地区的文化繁荣达到巅峰,留下了许多文学、艺术和建筑的杰作。
湖湘文化的特色
湖湘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文化气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学艺术
湖湘地区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文学艺术方面有着丰富的传统积淀。
在古代,湘文化的代表作有:。
对于湖湘文化,似乎并无定论。
综合各个专家的研究,湖湘文化概而言之,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
它不是一种学派,而是长期以来在湖南地域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
一、主要内容(一)湖湘哲学思想湖湘哲学思想,以宋代胡安国为开创者,历胡宏、张拭、王船山、曾国藩、谭嗣同、杨昌济,以至毛泽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理学的道德精神与经世致用的实事实功相结合,这种学术文化的特色一直延续到近代……近代史上湖南人才辈出,虽然他们的政治立场可能很不相同,但其讲理想、重经世的学术文化风格却是—致的。
”(二)湖湘文学艺术禀承着屈原忧国忧民的文学传统和胡安国“经世致用”的哲学传统,湖湘文学艺术具有“文道合一”的明显特点。
以曾国藩为首的“湘乡文派”,就是此一特色的代表。
这一特点,在毛泽东身上也鲜明地反映出来。
(三)湖湘史学经世致用的哲学思想,也在湖湘史学中反映出来。
湖湘史学具有以下明显特点:一、经史并重。
以经义作为批判历史的最高依据,述史是为了阐发经书义蕴,阐发经书内蕴是为了维护历史传统。
二、说古是为了道今,批判以往是为了针砭时弊。
研究历史并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检讨兴亡教训,寻求国家中兴和救亡图存的历史借鉴。
“这种为经世致用而重视史学的精神,为当前政治服务而重视史学的传统,影响了湖湘史学的发展方向。
”(四)湖湘教育湖湘教育大兴于宋代,历时千年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重视学思并重与知行统一,重视独立思考与理性批判。
岳麓书院就是此一传统的见证与代表。
(五)湖湘宗教湖湘文化对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南岳大庙中的佛道儒共处就是典型事例。
对于后者,湖湘文化采取坚决的批判态度。
湖湘学者从宋代的湖湘学派开始,都主张“入世”,坚持“实学”,强调“学以致用”,所以都从社会学与认识论的角度对宗教进行过批判。
特别是对于基督教的阴谋活动,抵制尤力。
湖南是我国近代“教案”最多的地区。
抵制洋教成了全地区的一致活动。
湖湘文化的主要内容2011-07-01 13:41:05打印文章发送给好友分享按钮湖湘哲学思想:湖湘哲学思想,以宋代胡安国为开创者,历胡宏、张拭、王船山、曾国藩、谭嗣同、杨昌济,以至毛泽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理学的道德精神与经世致用的实事实功相结合,这种学术文化的特色一直延续到近代……近代史上湖南人才辈出,虽然他们的政治立场可能很不相同,但其讲理想、重经世的学术文化风格却是—致的。
”湖湘文学艺术:禀承着屈原忧国忧民的文学传统和胡安国“经世致用”的哲学传统,湖湘文学艺术具有“文道合一”的明显特点。
以曾国藩为首的“湘乡文派”,就是此一特色的代表。
这一特点,在毛泽东身上也鲜明地反映出来。
湖湘史学:经世致用的哲学思想,也在湖湘史学中反映出来。
湖湘史学具有以下明显特点:一、经史并重。
以经义作为批判历史的最高依据,述史是为了阐发经书义蕴,阐发经书内蕴是为了维护历史传统。
二、说古是为了道今,批判以往是为了针砭时弊。
研究历史并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检讨兴亡教训,寻求国家中兴和救亡图存的历史借鉴。
“这种为经世致用而重视史学的精神,为当前政治服务而重视史学的传统,影响了湖湘史学的发展方向。
”湖湘教育:湖湘教育大兴于宋代,历时千年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重视学思并重与知行统一,重视独立思考与理性批判。
岳麓书院就是此一传统的见证与代表。
湖湘宗教:湖湘文化对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南岳大庙中的佛道儒共处就是典型事例。
对于后者,湖湘文化采取坚决的批判态度。
湖湘学者从宋代的湖湘学派开始,都主张“入世”,坚持“实学”,强调“学以致用”,所以都从社会学与认识论的角度对宗教进行过批判。
特别是对于基督教的阴谋活动,抵制尤力。
湖南是我国近代“教案”最多的地区。
抵制洋教成了全地区的一致活动。
湖湘民俗民风:湖湘是我国民族最多的地域之一。
在漫长的岁月里,各个民族由于历史沿革、居住地域、生产方式和宗教信仰等的不同,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民族风情,又互相渗透,彼此影响,汇合而成一种个性鲜明独具—格的湖湘民俗文化。
湖湘文化校园文化湖湘文化是湖南和湖北地区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校园中,湖湘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丰富着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着他们的情感和品格。
湖湘文化给校园带来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湖南和湖北地区以辣味闻名,辣椒、花椒是他们餐桌上必备的调料。
在校园食堂里,学生们可以品尝到正宗的湖南菜和湖北菜,如酸辣粉、腊肉炒饭等。
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学生们的味蕾,也增加了他们对湖湘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湖湘文化丰富了校园的传统节日活动。
湖南和湖北地区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在这些节日里,学校会组织各种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赛龙舟、吃粽子等,让学生们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
这些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们的乐趣,也传承了湖湘文化的精髓。
湖湘文化还丰富了校园的艺术表演。
湖南和湖北地区有着悠久的戏曲和舞蹈传统,如湘剧、豫剧、武术等。
学校会邀请湖湘地区的文艺团体来校园进行演出,让学生们欣赏到优秀的湖湘艺术表演,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湖湘文化还培养了学生们的品格和情感。
湖南和湖北地区有着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学生们。
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学生们能够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同时,湖湘人民热情好客,乐于助人,这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友善和互助精神。
湖湘文化在校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培养了他们的情感和品格。
通过饮食、节日活动、艺术表演等形式,湖湘文化将与学生们紧密相连,共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让我们一起感受湖湘文化的魅力,共同传承和弘扬湖湘文化的精神!。
湖湘文化是啥?湖湘文化的定义与内涵学者们普遍认同湖湘文化不是一个学派,而是长期来在现今湖南地域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
但如何确定湖湘文化的内涵,有三种意见:一种认为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脉,是湖南各族人民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和科学文化等的总和。
一种认为从文化的层次上看,湖湘文化可划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两个方面;从文化的表现形式上看,可分为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两大部分。
第三种认为科学和广义的划分法,湖湘文化应是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社会心理)的三个层次在内的地域文化,三个层次中都含有“雅”和“俗”的内容,也包含着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在内。
湖湘文化的源流和发展关于源流,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湖湘文化发祥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楚文化中的祝融文化和蛮夷文化是它的直接源头;另一种认为湖湘文化不能与楚文化划等号,一是楚的地域比湖湘要广阔得多;二是楚文化没有理论的哲学体系,这种观点认为湖湘文化是以宋代讲究义理之学的湖湘学派为其源头的。
第三种认为从广义上说,湖湘文化起源于楚文化,它不仅包括传统文化,也包括现在的和先秦、秦汉的文化在内;而狭义上的湖湘文化则是个学术概念,形成于宋代,这种狭义的湖湘文化现已消失。
关于发展,有的学者认为经历了四个阶段:南宋时期的第一次大融合形成了古代湖湘文化;洋务运动时期的第二次大融合,使以经世致用为特征的湖湘文化兴盛于一时;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第三次大融合,使湖南省风气大开;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第四次大融合,是湖湘文化发挥巨大社会功能的时期。
有的学者指出近代湘军的崛起,堪称湖湘文化重要的发展阶段,湘军深远的影响成为弘扬湖湘文化的动力。
曾国藩对湖湘文化的传承起了重大作用。
湖湘文化的个性特征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湖湘文化的个性特征主要有如下四种表述:第一种从湖湘人物的个性上,认为湖南人政治上具有以天下为已任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勇于投身政治洪流的献身精神;思想上具有上下探索、敢为人先、富于开拓与创新的意识;行动上具有脚踏实地、刻苦而劳、勇于任事的实干精神;行为准则上,刚正不阿、讲求气节、一以贯之。
湖湘文化资料湖湘文化资料是指收藏于湖南与湖北两地的有关湖湘文化的各种资料。
湖湘文化是指以湖南与湖北两省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风情和艺术为主体的独特文化。
湖南与湖北两地常年交流,历史和文化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资料是研究湖湘文化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它包括书籍、文献、档案、图书、图片等。
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一些资料,就湖湘文化资料进行一些阐述。
首先,湖湘文化资料以书籍为主要形式。
湖南与湖北两地一直是文化大省,拥有丰富的书籍遗存。
最早的湖南书籍是出现在唐朝时期的《发扬五书》。
此后,湖南书籍逐渐增多,尤其是文化发达时期的宋、明、清三朝。
如明代的《湘山野录》、《海涵阁诗钞》、《备邨丛稿》、《黄香老人遗集》等;清代的《湖北通志》、《临川四库全书》、《岳阳楼记》、《庐山谈石》、《庐山记》等。
这些书籍从不同角度、多个方面描述了湖湘地区的历史、文化、艺术、宗教等方面,并且融入了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民俗、哲学、科技等内容。
这些书籍是研究湖湘文化的主要资料来源,也是研究湖南、湖北和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
其次,湖湘文化资料还包括文献、档案、图书等。
这些资料是由政府、历史学家、文化遗产修复师、地方志编纂家、民间收藏者等人士收集编纂而来。
例如:湖南省档案馆收藏了大量的明、清时期的官方档案;湖南省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湘绣、蜡染、陶瓷等文物;长沙市博物馆收藏了大量与毛泽东有关的文献、文物。
这些资料不仅反映了湖湘地区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而且也反映了湖南、湖北、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建筑等方面的演变和变化。
最后,湖湘文化资料的保存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湖湘文化资料正不断拓展和丰富。
如果我们能够做好湖湘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工作,就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湖湘文化,同时也使得湖湘文化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湖湘文化资料的利用不仅有益于湖湘地区的文化建设和旅游事业,也有益于中国的文化传承、教育教学等方面。
湖湘文化概论湖湘文化是指湖南和湖北两省的本土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湘文化的特点是多样性和独特性,它包含了丰富的艺术形式、独特的民俗风情和独特的饮食文化。
湖湘文化以其多样性而闻名。
湖南和湖北两省地理接壤,文化交流频繁,因此湖湘文化融合了两个地区的文化特点。
湖南文化以岳麓文化、楚文化为主,湖北文化以荆楚文化为主,两者相互交融,形成了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
湖湘文化涵盖了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湖湘文化以其独特性而闻名。
湖湘地区地处南方,气候湿润,自然环境优美,这为湖湘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湖湘人民勤劳智慧,他们以自然界的景色为创作灵感,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作品。
例如,湖湘地区以其丰富的山水资源和丰富多样的民俗风情而闻名。
湖南的张家界、岳阳楼、洞庭湖等自然景点,湖北的武当山、三峡等都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湘文化以其独特的饮食文化而闻名。
湖湘地区的饮食文化独特多样,口味重辣,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独具特色。
湖南的辣椒鱼、剁椒蒸鱼头、口味虾等是湖湘饮食文化的代表。
湖北的热干面、豆皮、葱油饼等也是湖湘饮食文化的代表。
湖湘饮食文化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也在国际上有很高的知名度。
湖湘文化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湖湘地区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发源地之一,孕育了许多伟大的文化名人。
例如,湖南的杜甫、陆游,湖北的屈原、曹雪芹等都是湖湘地区的文化瑰宝。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湖湘文化是湖南和湖北两省的本土文化,以其多样性和独特性而闻名。
它包含了丰富的艺术形式、独特的民俗风情和独特的饮食文化。
湖湘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湖湘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传承。
湖湘文化之我见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地域性文化,身为湖湘儿女,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博大的湖湘文化给我们的精神洗礼。
湖南人无不为这一文化深厚的底蕴而自豪,那些遍布各地的湖湘儿女都是湖湘文化的传播者,湖湘文化已经在每一个湖湘儿女的身上打下烙印,走到哪,都抛不掉那浓浓的湖湘气息。
湖湘是我国民族最多的地域之一。
在漫长的岁月里,各个民族由于历史变革、居住地域、生产方式和宗教信仰等的不同,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民族风情。
这些又互相渗透,彼此影响,汇合而成一种个性鲜明独具—格的湖湘民俗文化。
从古至今,这片潇湘热土在经历时间洗礼的同时,并没有在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失掉自己的特色,而是保留着自己独具特色的名俗和民风。
益阳花鼓戏已经流传了很多年,花鼓戏以其朗朗上口的腔调深受各个年龄阶层的湖湘儿女所喜爱。
很多剧院会有定期的戏剧展演,让很多的戏迷大饱耳福。
到如今,穿梭在湖湘的大街小巷,你不免会听到几句戏迷哼唱的花鼓戏段子,但就是那并不专业的几句哼唱却让我们感受到了湖湘文化在我们生活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各个地方的风俗不仅相同,但都是湖湘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比如婚俗,因为地域的差异,各地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婚俗,有湘西凤凰土家婚俗,苗家婚俗还有傣族奇特的退婚仪式。
更加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节日习俗,端午习俗、桃花源中秋赏月的习俗,湘潭请年饭的习俗,洞庭湖船俗、鱼俗等等。
也有各地风格迥异的特色小吃,长沙闻起来臭却吃起来香的臭豆腐,怀化的腌制寿鱼,邵阳风味的香油茶。
也有着让人感受着强烈的文化熏陶的各类活动,益阳的围鼓,苗族的6月6赛歌会,常德的民俗亭子灯和舞龙舞狮。
更有着各式各样的宗教信仰,湘潭民俗之供奉行业祖师,湘潭的三尺子护身符,桃花源端午祭屈原还有湘乡的春节禁忌。
众多的习俗和风俗虽然有地域差异,但在文化归类上它们是相通的,以不同的方式在体现着湖湘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三湘四水的灵动多彩,蕴育着激越冲击的民俗和民风。
湖湘文化的特点春秋战国时代的楚文化,是湖湘文化的早期母体,楚文化中的祝融文化和蛮夷文化是湖湘文化的直接源头。
作为独立的湖湘文化及其实体湖湘学派,则起源于北宋末年,形成于南宋时代。
湖湘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与齐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区域文化,有着爱国亲民、务实经世的共同点,但由于它形成的历史时代、地域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差异,因而又具有自己的特色。
其一,湖湘文化自形成伊始,就广汇百家,具有多源、包容的特点。
湖湘文化从它形成之日起,就融汇了百家精萃。
周敦颐创建的理学,就是以孔孟儒家思想为核心,吸收了老庄道学、释家佛学而成的,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开“三教合流”的先河。
理学又称道学、新儒学,是湖湘文化主要的思想渊源。
明清之际大思想家王船山创立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基本问题上,对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精研主义,点评异同,去伪存真,从而创立了别开生面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奠定了清代实学思潮的哲学基础。
中国近代启蒙先驱魏源,他的《老子本义》、《墨子章句》、《孙子集注》、《董子春秋发微》等也集兵家、道家、墨家、儒家各派学说的精华。
至于谭嗣同的《仁学》,杨昌济的哲学、伦理学,不但融汇了《春秋》、《论语》、《孟子》、《庄子》、《墨子》等中国传统文化各家经典,而且吸收了近代西方各派学术思想,真可谓学通中西,道贯古今。
所以,从各个历史时期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来看,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多源的、包容的,它不偏一说,合众家之长,博采群秀,扬长避短,使之具有时代的适应性和开放性。
戊戌以后,近现代湖湘学人,弘扬了这一学风。
其二,湖湘文化深藏民主启蒙意蕴和吐故纳新的精神。
传统文化的弘扬,外来文化的吸纳,离不开评判、继承、开拓和创新,湖湘文化颇具这一特色。
屈原的《离骚》、《九歌》开一代新风。
王船山大胆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正统”观,认为“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主张对孔孟儒学、老庄道学、魏晋玄学、佛理禅学等,都应“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瑕”。
洞庭湖文化属于什么文化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源流湖湘文化的“湖”是指洞庭湖,“湘”是指湘江。
湖湘文化主要是指以今湖南为主体的近代区域文化。
湖湘文化在近代的发达,有两大源头;其一是传统楚文化的孕育,这是间接源头;其二是南宋时期的湖湘学派,这是直接源头。
从间接源头来说湖南曾是楚文化重要腹地,屈原南游沅湘,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尤其是相传作于湖南的《天问》,对宇宙、自然和历史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和质问。
这种精神后来深深扎根于湖湘文化的土壤之中,可以说,楚文化的因子已逐渐融汇到湖湘文化的小传统之中,成为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保证了这些楚文化因子不致流失,当近代西方文明冲击湖湘大地时,楚文化因子历久弥珍,喷然而出,焕发出奇异的光彩。
从直接源头来说就是湖湘学派,湖湘学派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地域性儒家学派。
形成于南宋建炎以后。
当时著名学者胡安国与儿子胡寅、胡宏、张栻等,因不满南宋朝廷的黑暗政治和投降政策,由福建迁往湖南衡山附近定居,潜心研究理学并授徒讲学,“朱张会讲”以及朱熹在岳麓书院的讲学,几乎成为湖湘文化的精神象征。
他们还创建碧泉书院、文定书堂,积极从事传播理学的工作,开创了湖湘学派。
因主要学术研究和传播学术思想的活动都在湖南,故得此名。
明末清初时,湖湘文化中又出现了另一位杰出学者——王夫之。
王夫之生长在湖南,肄业于岳麓书院,他在山长胡道行的教育下,受岳麓学术传统的影响,对宋代湖湘学派大师胡宏、张木式的学术思想极为推崇,并在人性论、知行观及治学思想上直接继承和发扬了湖湘学派的学术宗旨。
王夫之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在中华文明史上居有崇高地位。
谭嗣同说:“五百年来学者,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
”当代学术大师侯外庐先生也认为王夫之的思想,“蕴含了中国学术史的全部传统。
”他不止是将湖湘文化,而且将整个中国学术思想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湖湘文化是啥?
湖湘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学者们普遍认同湖湘文化不是一个学派,而是长期来在现今湖南地域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
但如何确定湖湘文化的内涵,有三种意见:一种认为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脉,是湖南各族人民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和科学文化等的总和。
一种认为从文化的层次上看,湖湘文化可划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两个方面;从文化的表现形式上看,可分为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两大部分。
第三种认为科学和广义的划分法,湖湘文化应是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社会心理)的三个层次在内的地域文化,三个层次中都含有“雅”和“俗”的内容,也包含着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在内。
湖湘文化的源流和发展
关于源流,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湖湘文化发祥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楚文化中的祝融文化和蛮夷文化是它的直接源头;另一种认为湖湘文化不能与楚文化划等号,一是楚的地域比湖湘要广阔得多;二是楚文化没有理论的哲学体系,这种观点认为湖湘文化是以宋代讲究义理之学的湖湘学派为其源头的。
第三种认为从广义上说,湖湘文化起源于楚文化,它不仅包括传统文化,也包括现在的和先秦、秦汉的文化在内;而狭义上的湖湘文化则是个学术概念,形成于宋代,这种狭义的湖湘文化现已消失。
关于发展,有的学者认为经历了四个阶段:南宋时期的第一次大融合形成了古代湖湘文化;洋务运动时期的第二次大融合,使以经世致用为特征的湖湘文化兴盛于一时;戊戌
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第三次大融合,使湖南省风气大开;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第四次大融合,是湖湘文化发挥巨大社会功能的时期。
有的学者指出近代湘军的崛起,堪称湖湘文化重要的发展阶段,湘军深远的影响成为弘扬湖湘文化的动力。
曾国藩对湖湘文化的传承起了重大作用。
湖湘文化的个性特征
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湖湘文化的个性特征主要有如下四种表述:第一种从湖湘人物的个性上,认为湖南人政治上具有以天下为已任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勇于投身政治洪流的献身精神;思想上具有上下探索、敢为人先、富于开拓与创新的意识;行动上具有脚踏实地、刻苦而劳、勇于任事的实干精神;行为准则上,刚正不阿、讲求气节、一以贯之。
第二种从湖湘学派的角度,认为湖湘文化的特点一是重视心学;二是反对佛教;三是以民族大义为重;四是“不定一门,不私不说”,具有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
第三种从湖湘文学的角度,认为湖湘文化的特点有五:一是具有以天下为已任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求实务实,讲究经世致用;三是追求理想;四是革故鼎新的历史观;五是具有浪漫主义情调;第四种从士习民风的角度,认为近代湖湘文化表现出二重性:既继承了古代湖湘士风民气的基本传统,主要是勤劳、勇敢、笃实、俭朴,富于爱国心和奋斗精神,以及闭塞、倔犟的一面;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明显的变异,表现出特别强烈的爱国情怀、经世务实作风、善变趋新风貌的奋斗牺牲精神,同时也滋长了某些虚骄心理和偏激思想行为。
近代湖湘人才辈出及其原因
学者们普遍认为湖南近代出现了人才蔚起的兴盛局面。
但出现了几个人才群体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出现了三个人才群体。
一是在洋务运动时期,以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二是在戊戌维新和辛革命时期,以谭嗣同、黄兴、蔡锷、宋教仁为代表;三是新文化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彭德怀、贺龙为代表。
另一种认为近代湖南先后兴起五个人才群体。
第一批出现在鸦片战争前后,以陶澎、贺长岭、魏源为主;第二批出现在咸同年间,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的集团为主;第三批出现在19世纪末,以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为主;第四批出现在20世纪初,以黄兴、宋教仁、陈天华、蒋翊武为主;第五批出现在“五四”时期,以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为主。
关于人才辈出的原因,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分析,有三种意见。
一种从人才地理分布调查入手,认为有四个因素在起作用;一是深刻的社会原因和鲜明的时代背景;二是有适宜于养育高层次军政人才的地理环境;三是得益于湖南传统文化教育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四是人才团、人才链的集聚效应。
第二种认为人才的兴起虽然与思想、传统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当时的制度更重要,两湖于雍正二年实行的“南北分围”对于湖南人才的兴起起了关键作用。
第三种认为湖南特定的地域环境、时代机遇和文化传承以及人才本身的帮带关系四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缺一不可,从而就造成了湖南人才蔚起的现象。
湖湘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的比较
研讨会上有学者将两湖文化作了比较,认为两者既有相同又有不同。
相同之处在于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重经世致用,都有一定程度的民本思想和张扬个性、敢于探索、接受新知、文学艺术上富于想象、追求瑰丽新奇等;不同之处表现为:一是社会发展与文化重心移动不同;二是文化精英政治意识和强弱不同;三是文化的连续性不同;四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和体现者士绅的力量和影响也很大不同。
还有学者将湖南和江西的文化作了比较,认为两者都是山河走向一致的内陆省份,气候和土地、矿产资源相似,清代前期江西远胜湖南,而近代湖南迅速崛起,既与明末清初江西移民大量进入湖南有关,也和湖南近代以来地理政治环境的变迁密不可分。
建设历史文化名城长沙
长沙于1982年被公布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全国处于极为重要的位置。
但不少学者都认为,长沙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如今却看不到多少历史文化遗存了,现有的也缺乏保护,这与历史文化名城是名实不符的。
学者们纷纷提出:应当有一个长沙市文化发展战略的构想,要适当地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加强长沙的文化硬件建设,如恢复文化古迹,整理历史文献等。
有的学者将长沙人文精神概括为四个方面:勤于问学、敏于锐思、笃于务实、勇于拼搏。
有的学者认为长沙是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对湖湘文化的侧面反映,在研究中不仅要注重历史精英人物的思想观念及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学术教育等方面,还要研究作为文化必要组成部分的青铜艺术、陶瓷艺术、绘画艺术、戏曲艺术等所折射出的历史文化思想,最好是史
学界能与文学界、考古界、艺术界相结合,开阔研究视野,这其实也是建设长沙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工作之一。
发掘湖湘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为湖南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学者们都一致认为:研究湖湘文化,最重要的是继承和发扬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挖掘那些曾经在历史上为湖湘文化创造过辉煌的有意义、有价值的成分,用来为我们今天的社会现实服务,为我们湖南的两个文明增光添彩。
但如何为现实服务,有两种不同意见。
一种认为学者的任务是研究历史是什么,再从历史中发掘出现实所需要的积极部分。
有的学者诊断当前现实是实现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市场化,为现实服务就要挖掘湖湘文化中有益于民主化和市场化的优良传统。
有的学者指出市场经济有三个基础,即道德、文化和法制基础,现代新的经济形态需要新的文化,重视文化研究,弘扬其优良传统,使之为今天建设市场经济的现实服务应是我们学术研究的目的。
有的学者指出湖南具有四个方面的文化优势,即湖湘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思想文化;少数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全省各地的历史文化遗存以及一批在全国有突出地位的行业。
提出湖南应当建设文化大省,应当制订文化发展的战略。
有的学者概括应当发掘与弘扬的湖湘文化优良传统,包括:经世致用的传统;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并愿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主义传统;注重实干、勇于任事、自强不息、勤勉朴实的传统;重视人才培养的传统;重教育与实业发展的传统;勇于改革与开风气的传统;注重引进人才并与人合作以及勇于改过的传统。
认为在发扬优良传统的同时,也要注意克服其不可取的一些弱点,如保守排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