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体穴位药物透皮技术基本药方
- 格式:xls
- 大小:10.50 KB
- 文档页数:2
中草药透皮贴敷技术配方1. 背景介绍中草药透皮贴敷技术是一种将中草药成分通过贴皮方式透过皮肤渗透到体内的方法。
这一技术常被应用于传统中药治疗领域,以提供局部或全身的药物疗效。
2. 基本配方中草药透皮贴敷技术的基本配方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中草药饮片:选择适合治疗目标的中草药饮片,并进行粉碎处理。
- 载体:选择适当的载体,如透明贴膜或纱布贴片,以便草药饮片可以均匀附着在载体上。
- 辅助材料:根据需要,可能需要添加一些辅助材料,如粘合剂或促渗透剂。
3. 配方制备步骤下面是一般的中草药透皮贴敷技术配方制备步骤:1. 准备中草药饮片:选择所需的中草药饮片,并按照指定剂量加工成细粉。
2. 添加辅助材料(可选):根据需要,将适当的辅助材料加入到中草药细粉中,确保充分混合。
3. 选择载体:根据治疗要求,选择合适的载体,如透明贴膜或纱布贴片。
4. 均匀涂布草药饮片:将草药饮片粉末均匀涂布在所选载体上,确保每个贴敷剂的厚度一致。
5. 干燥处理:将贴敷剂放置在通风的地方,进行干燥处理,直至贴敷剂完全干燥。
6. 包装保存:将制作完成的中草药透皮贴敷剂包装起来,储存在干燥、阴凉的地方。
4. 注意事项在制作和使用中草药透皮贴敷剂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选择适合自己的配方:根据个人病情和需要选择适合的中草药配方。
- 保持清洁和卫生:在制作和使用过程中,确保工作环境和工具的清洁和卫生。
- 测试过敏反应:在首次使用前,进行过敏测试,以确保无过敏反应发生。
5. 使用效果和风险中草药透皮贴敷技术的使用效果和风险因人而异。
若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任何不适或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以上是对中草药透皮贴敷技术配方的基本介绍,希望能对使用者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中医康复科新增特色治疗技术中药透皮技术(穴位贴敷)中药透皮技术即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将特定中药贴在人体穴位之上,利用透皮吸收原理作用于人体,从而缓解人体病痛,是一种安全、有效、便捷、稳定的治疗方法。
常见病用药及穴位:1、小儿咳喘方:白芥子、元胡、甘道、细辛、冰片等。
穴位:大椎、大杼、风门、肺腧等。
2、小儿消化不良方:半夏、元胡、甘道、细辛、肉桂、白芥子等。
穴位:脾腧、胃腧、天枢、中脘、神阙等。
3、温阳祛寒方:白芥子、细辛、甘道、干姜、小茴香、吴茱萸等。
穴位:大椎、肺腧、肾俞、肩井、命门、腰阳关等。
4、颈肩腰腿疼痛方:白芥子、白芷、川芎、马钱子、羌活、独活、乳香等。
穴位:疼痛局部、曲池、手三里、阴陵泉等。
5、痛风方:元胡、川芎、川乌、草乌、干姜、羌活等。
穴位:痛风局部穴位等。
6、止痛贴方:元胡、川芎、川乌、干姜、冰片等。
穴位:疼痛局部穴位等。
7、风湿贴方:羌活、独活、防风、八角枫、麻黄、木通等。
穴位:疼痛局部穴位、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等。
8、普通感冒发热方:石膏、青蒿、柴胡、葛根、薄荷等。
穴位:大椎、风池、风门、肺腧、太阳等。
9、风热咳嗽方:麻黄、杏仁、石膏、川贝、冰片等。
穴位:大椎、风池、肺腧、风门、定喘等。
10、冬季咳喘方:射干、麻黄、桂枝、干姜、细辛、桔梗等。
穴位:大椎、定喘、风门、肺腧等。
11、鼻窦炎方:葛根、麻黄、桂枝、白芍、白芷、苍耳子等。
穴位:大椎、风门、肺腧、迎香、印堂等。
12、鼻炎方:葛根、麻黄、桂枝、白芍、白芷、苍耳子等。
穴位:大椎、风门、肺腧、定喘、迎香等。
13、慢性咽炎方:半夏、厚朴、射干、玄参、胖大海等。
穴位:大椎、天突、神阙、水泉、廉泉等。
14、腮腺炎方:青黛、芒硝、冰片等。
穴位:腮腺局部等。
15、口腔溃疡、手足口、结膜炎、红眼病方:大黄、芒硝、黄连、肉桂、冰片。
穴位:大椎、涌泉、申脉、照海、太冲等。
16、肠炎方:乳香、桃红、红花、连翘、大黄、芒硝等。
穴位:神阙、关元、天枢、大横、太乙等。
中药透皮贴帖敷参考方一、腹泻【使用方法】中药透皮敷贴治疗操作很简单,清洗需要敷贴的穴位或者部位,取配制好的贴敷药粉适量,用生姜汁或黄酒、蜂蜜、食醋调成糊状,做成小药丸或药糊、药饼,敷于穴位,用纱布或者贴敷裸贴覆盖,透气胶布固定,一般保留6~12小时。
皮肤敏感者可缩短时间,皮肤耐受性好的人可适当延长,但最好不超过24小时,一般可连用2~7天。
【注意事项】急性病变、体内有湿热、肚脐或欲贴敷的部位有炎症或皮肤严重过敏的人不宜使用这种方法治疗。
另外空腹或餐后也不宜马上实施中药贴敷。
中药敷贴作为一种中医外治方法,历来就有,只是近年来被所谓的“透皮疗法”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欣喜之余,也出现许多弊端,比如:1,中药粉中任意加入西药,改变了绿色治疗的初衷。
2,夸大疗效,过度夸大中药敷贴的疗效,包治百病,失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3,不辨证,只对病,不辩证型只是看症状用药,把中医简单化,,只有中药不见中医,丢失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分型辩治】1、寒湿泻:症见:大便稀而不臭,臭味不大而酸味大,主要是因为受到寒邪侵袭所致,如吃完凉东西或蹬被子着凉。
治法:温中散寒止泻方药:肉桂3克、丁香3克、炮姜3克、炒白术 6克、白蔻3克用法:取上述五味药粉碎过筛,取药粉适量,陈醋调,贴敷神阙穴。
2、湿热泻:症见:大便臭秽,患儿肛门周围红,主要是由于吃过多油腻性食物、甜食、大鱼大肉等引起的。
治法:清热利湿止泻方药:葛根6克、黄芩6克、黄连3克、地锦草6克、木香6克、生甘草3克。
用法:取上述六味药粉碎过筛,取药粉适量黄酒调,贴敷神阙穴。
3、脾虚泻:症见:大便稀溏,并伴有不消化食物。
孩子体质无论寒热还是湿热都有可能导致脾虚,吃完后就大汗淋漓。
治法:益气健脾止泻方药:党参9克、肉豆蔻3克、茯苓12克、乌梅炭9克、炒白术 6克、陈皮3克、苍术3克、生甘草3克。
用法:取上述八味药物粉碎过筛,取药粉适量,黄酒调,贴敷神阙穴。
4、伤食泻:症见:与孩子暴饮暴食有关,大便臭秽,并散发出臭鸡蛋味,常伴有不消化食物。
中药透皮技术的使用方法透皮贴临床称之为药物载体,临床分干贴和湿贴两种方法。
干贴:是用药片直接贴于患处或用中药粉末敷于药片上贴于患处,用纱布包扎。
(药针剂)或西药调和后贴于穴位或患处。
中医诊治的理论基础.诊法:望,望精神、面容、形态、舌体、舌苔;闻:听声音、闻气味;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饮食四问便,五问头身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科应问经带产,小儿当问麻疹斑。
切:人体大致有28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是对人体机能的反映,都有所对应的病症范围。
寒热辨证,系八纲辨证(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为中医辨证学的基本纲领)的具体内容之一。
八纲辨证的特点在于把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整体性、确定性与相关性。
寒热是用以辨别疾病病因最基本的两个纲领。
寒证是感受寒邪或体内阳气不足时所表现的证候。
恶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手脚冰凉,精神萎靡不振,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以冷、淡、稀、润、静为特征。
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气亢盛阴液不足时所表现的证候。
发热、恶热喜凉、口渴欲冷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干燥少津,脉数。
以热、赤、稠、燥、动为特征。
一、腹泻A、寒湿型:面色苍白或萎黄、无精打采、嗜睡、不思饮食、口不渴、口唇白或青紫、恶寒、四肢不温、舌苔白、厚腻、腹胀发凉、腹痛喜按、大便稀溏或不成型、伴有泡沫、绿便伴有食物残渣或奶瓣、无腥臭。
治疗:温中散寒、健脾利湿。
用寒泻散3-5g,沙蒿子加溶媒,6542针1支,湿贴于神阙穴,口服益生菌、健脾颗粒(参苓白术颗粒)。
B、湿热型:面红耳赤、精神烦躁、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口唇色红、口渴、喜冷饮、舌尖红、舌苔黄腻、脘腹胀痛、大便量多、味腥臭、便色黄、如蛋花样、严重者出现水样便、脓血便、肛门红肿。
治疗:除热燥湿。
用热泻散3g,沙蒿子加溶媒,苯乙哌啶片2-4片,藿香正气水适量,湿贴于神阙穴。
5,急性腮腺炎:处方:大黄1g,芒硝1g,青黛1g,消炎痛4-6片。
溶媒调,湿贴患处,冷敷30分钟。
6急性乳腺炎:大黄1g,芒硝1g,冰片0.2g,青黛1g,消炎痛4片,湿贴患处,冷敷30分钟。
7乳腺增生:大黄,芒硝,共2g,消炎痛4片,加甲珠,乳香,莪术共1g,也可加乳癖消4片或乳核散结片4片,湿贴患处,每天8-16小时,10-30天一疗程。
注:结合腋中线平第十肋间点刺放血拔罐。
3天一次,8,带状疱疹:火疗或,也可在疱疹上刺泡拔罐。
处方:(1)消炎止痛贴药贴+2%利多卡因2ml+VB1,1ml+VB12,1ml贴于患处。
(2)消肿止痛贴药贴+2%利多卡因2ml+西咪替丁(抗病毒作用)贴敷患处。
(3)或消肿止痛贴药贴+2%利多卡因2ml+聚肌胞2mg贴敷患处。
注意事项:要是面积过大,可以把沙蒿子和梅宝烫伤膏(或京万红膏)阿昔洛韦粉针1,利多卡因3ml,加冰片少许,加溶媒混合成膏,涂抹患处,酒精擦拭后再贴,用纱布包创口,保持创口透气,禁止使用pu 膜封住创口。
疗程:12-16小时/贴,3-7天治愈。
9,颌下淋巴结肿大:大黄1g芒硝1g,消炎痛4片,梅花点舌丸4粒或(连翘败毒片4片),湿贴患处,3-7天一疗程。
10,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基础方:消炎痛25mg,654-2 10mg,硝苯地平2.5-5mg,罗通定30mg治法:基础方+丁香1g,肉桂1g,湿贴神阙。
11,前例腺炎:芒硝,冰片,吴茱萸,前列康4片,654-2针调,湿贴关元。
急性期也可加加替沙星,3-7天一疗程12,胆囊炎:大黄,芒硝,红花,元胡,栀子等份,2-3克+甲硝唑片,消炎痛,654-2针调,湿贴胆囊区。
13,盆腔附件炎:方剂:1盆腔炎:盆腔炎1号:.红藤,败酱草,元胡,虎杖,小茴香,乌药,桃仁,消炎痛4片2 盆腔炎2号:大黄,芒硝,红花,元胡,甲硝唑片,消炎痛,654-2针调疾病治疗:1,慢性盆腔炎:盆腔炎1号2,急性或热性:盆腔2号(可加加替沙星片)可用654-2针剂调,湿贴关元或神阙。
:透皮技术治疗中西药结合验方一、病要诊断准确。
2、配方要正确.3、剂量要到达。
4、穴位要选对.5、使用方法要正确、6、贴前要消毒。
7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切记!2:子宫肌瘤.海藻.乳香.没药.穿山甲.蟾蜍.共研末用止痛药液或75%度酒精做成药饼放于湿贴上贴关元穴连贴10-15次治疗几次效果良好3:中耳炎病人,来时已在附近诊所吊水四天,但其依然头疼,耳部痛,病耳沉闷听不见话,耳镜检查;黄色脓充满耳道,我静滴头孢他啶,甲硝唑,双侧涌泉穴贴吴茱萸或黄连粉,醋和。
双氧水冲洗耳道,滴点耳油,今下午病人复诊,一切正常效果特好。
与大家分享。
4:颌下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怎么贴?太黄,芒硝,青黛,冰片,川芎各3克,痛时加消炎痛6片湿贴5:腱鞘炎方子:1氯唑沙星2片+布洛芬缓释胶囊2粒+天麻片3片+地米2片+b1片3片+尼美舒利胶囊1粒+湿贴。
2--患者男39岁,左手拇指腱鞘炎1年多时间,也打过封闭不好,消炎痛8片,6542片6片,冰片0.2,我就加了个扑尔敏3片,就一贴,贴了后就不见患者来,在见的时候,患者谢谢我.真的,好了.3------这一段我治疗多例腱鞘炎,筋膜炎和肌腱炎的效果特好,向大家分享一下。
湿贴+消炎痛10片+炎痛喜康10片+芬布芬胶囊10片+舒筋活血片15片+地塞米松片5片,都是两贴痊愈6:痈的治疗方法?中心开口引流,大黄+芒硝+黄连+消炎痛+湿贴箍围。
各5克或芒硝+大黄+消炎痛+消肿湿贴7 :小儿速效止咳贴膏组成:盐酸异丙嗪1片,复方甘草片2片,654-2片1片。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用藿香正气水少许调成膏状,放于天突穴,贴12小时取下。
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小儿咳嗽,咳痰。
注:本方法已使用上百例患儿!疗效独特!请各位爱友验证!8:肌肉劳损:针灸+拔罐+消炎痛布洛芬强的松舒筋活血片效果很好。
9:治面瘫-牵正散组成-别名〔祛风散、三神散〕本方为麻葛牵正散,老师可根据病人情况组方。
白附子〔制〕12克,全蝎9克,僵蚕〔麸炒〕9克,〔天麻12克,葛根12克,麻黄12克〕。
[经典]中药透皮技术常用配方【更新中】【5】[经典]中药透皮技术常用配方【更新中】【5】时间:2015-05-23 来源:网络综合【提要】综合文库信息: 《[经典]中药透皮技术常用配方【更新中】【5】》由66test综合文库频道友情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不过敏>一轮秋季腹泻,用讲义上讲的方子就很好,我就不多总结了。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这个要明确诊断,最好有超声检查,用硝苯地平片、消炎痛片、654-2片、还有简单易取的十三香,湿贴神阙穴。
痛经:明确诊断,排除其他盆腔疾病和妇科疾病,用硝苯地平片、消炎痛片、654-2片、罗通定片。
湿贴中极穴,贴3-5天配合热敷。
贴3个月经周期。
前列腺炎:明确诊断,排除肿瘤可能。
水火烫伤、烧伤及各种外伤创面经久不愈:彻底清创后消毒,用神灯烤烤更好,取沙蒿子饼干贴患处用无菌纱布包扎。
配合口服抗菌药物。
扭挫伤:有些部位要排除有无骨折,用芒硝、消炎痛、三七粉(也可用三七伤片或者三七片研粉)湿贴患处。
流口水:要排除口咽部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用五味子、五倍子、吴茱萸、654-2,湿贴神阙穴。
小儿遗尿:要排除泌尿系炎症刺激等。
用山药、乌药、益智仁、五倍子、肉桂、消炎痛、654-2,有氯脂醒(遗尿丁)最好,湿贴中极穴。
前列腺炎:首先明确诊断,排除其他盆腔疾病及肿瘤,最好有医院检查单。
用芒硝、消炎痛、左氧氟沙星,湿贴中极穴。
口服五苓散。
回奶:脱脂棉球蘸呋塞米注射液(速尿针)填塞神阙穴,外用透皮贴固定。
以上是简单总结,不足之处望大家补充!共同学习,共同进步!【66提示】如页面失效,请百度标题查看相关内容……。
透皮贴处方在下列处方中加入适量氮酮粉,可促使药物透皮西药方:消炎痛3粒+强的松粒+头痛粉包+布洛芬缓释胶囊粒+根痛平胶囊4粒打成粉取2-3g湿敷阿是穴,对腰肌劳损、颈椎病效果好中药方:生草乌30g生川乌30g生南星30g生半夏10g生附子10g生乳香30g生没药30g生细辛10g生麻黄30g吴茱萸30g丁香30g蜈蚣3条土鳖虫30个马钱子200g取本方2g+头痛粉1包,放血,火罐后湿贴阿是穴5-7天。
(慢性疼痛、风湿痛、肩周炎效果好)筋骨疼痛热敷贴:白芥子90g生南星20g白芷20g白花菜籽60g 闹洋花20g川芎20g马钱子30g羌活20g乳香30g没药30g生草乌20g生川乌20g独活20g威灵仙20g桂枝20g土鳖虫20g樟脑15g本方敷到5-20分钟开始发热,服药时间30-90分钟,根据耐受而定,3-5天扶摇一次,主治颈椎病、肩周炎、椎间盘突出症、骨质增生、风湿、类风湿,外用适量。
带状疱疹1、脱脂棉薄贴带状疱疹表面,燃烧带状疱疹处,去灰酒精消毒患处,利多卡因2ml+Vb121ml湿贴患处。
或利多卡因2ml+西咪替丁0.2g湿贴患处。
2、王不留行+香油调和,干贴风湿痛威灵仙姜黄各20g川乌草乌马钱子元胡乳香没药细辛桂枝各10g 樟脑少许,共打粉取5-8g前3天加消炎痛150mg。
促透液黄酒各半外敷,TDP30分钟效果更加。
加减:骨质增生+鸡血藤、骨碎补口腔溃疡黄连一份冰片0.5分吴茱萸2份湿贴神阙霉菌性加制霉素5片牙龈肿痛大黄芒硝消炎痛去痛片湿贴患处痔疮外痔:利多卡因3ml马应龙痔疮膏棉球润透后放置于痣核处,消肿止痛贴干贴,15-30分钟起效。
内痔:沙蒿子打粉云南白药利多卡因湿调、便后用注射器推入混合痔:先按内痔法将药物推入肛内、再用外痣法进行贴敷处理。
中药透皮技术的使用方法透皮贴临床称之为药物载体,临床分干贴和湿贴两种方法。
干贴:是用药片直接贴于患处或用中药粉末敷于药片上贴于患处,用纱布包扎。
(药针剂)或西药调和后贴于穴位或患处。
中医诊治的理论基础.诊法:望,望精神、面容、形态、舌体、舌苔;闻:听声音、闻气味;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饮食四问便,五问头身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科应问经带产,小儿当问麻疹斑。
切:人体大致有28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是对人体机能的反映,都有所对应的病症范围。
寒热辨证,系八纲辨证(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为中医辨证学的基本纲领)的具体内容之一。
八纲辨证的特点在于把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整体性、确定性与相关性。
寒热是用以辨别疾病病因最基本的两个纲领。
寒证是感受寒邪或体内阳气不足时所表现的证候。
恶寒、冷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以冷、淡、稀、润、静为特征。
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气亢盛阴液不足时所表现的证候。
发热、恶热喜凉、口渴欲冷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干燥少津,脉数。
以热、赤、稠、燥、动为特征。
一、腹泻A、寒湿型:面色苍白或萎黄、无精打采、嗜睡、不思饮食、口不渴、口唇白或青紫、恶寒、四肢不温、舌苔白、厚腻、腹胀发凉、腹痛喜按、大便稀溏或不成型、伴有泡沫、绿便伴有食物残渣或奶瓣、无腥臭。
治疗:温中散寒、健脾利湿。
用寒泻散3-5g,沙蒿子加溶媒,6542针1支,湿贴于神阙穴,口服益生菌、健脾颗粒(参苓白术颗粒)。
B、湿热型:面红耳赤、精神烦躁、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口唇色红、口渴、喜冷饮、舌尖红、舌苔黄腻、脘腹胀痛、大便量多、味腥臭、便色黄、如蛋花样、严重者出现水样便、脓血便、肛门红肿。
治疗:除热燥湿。
用热泻散3g,沙蒿子加溶媒,苯乙哌啶片2-4片,藿香正气水适量,湿贴于神阙穴。
口服庆大霉素颗粒、洛哌丁胺胶囊,有脱水者补水。
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详解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详解一、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的概念经皮给药技术又称为经皮治疗系统,也叫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TTS)是通过皮肤表面给药,药物以相对恒定速度透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给药系统。
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也可称为人体穴位透皮给药技术,即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原则,以经络腧穴学说作为指导,结合西方最新的现代透皮给药技术,通过特殊手段把药物嫁接到特制载体并贴敷在人体相应的穴位上,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为目的的一种“内病外治”及“外病外治”的绿色疗法。
二、人体穴位经皮给药技术的渊源和发展中医没有“透皮(经皮)”的说法,“透皮(经皮)”的概念来自1974年美国首先提出的透皮给药系统,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完善,透皮给药系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透皮给药系统相比其他给药方法有其独特的优点,我国虽然无“透皮”之名,但中医外治法中的敷贴疗法与“透皮”疗法异曲同工,且使用历史更为悠久。
纵观中医敷贴疗法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1.萌芽阶段:(远古——春秋战国)早在1300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大量关于中医外治体会的文字记载。
在《周礼·天官》中就记载了治疗疮疡常用的外敷药物法、药物腐蚀法等,如“疡医掌肿痛,溃疡、拆疡、金疡、祝药刮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其中“祝药”即敷药,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记载有“傅”、“涂”、“封安”等疮口外敷之法,记载了用白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治疗毒蛇咬伤的方法,并且其中所记载的以酒剂外涂止痛和消毒的资料为酒剂外用的最早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黄帝内经》,还有用白酒和桂心涂治风中血脉等记载,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开创广现代膏药之先河。
这一时期,贴敷疗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具体方法还比较幼稚,虽然可以看到很多后期成熟外治方法的雏形,但无完整体系和专著出现。
透皮技术治疗中西药结合透皮技术治疗中西药结合(验方一)一、病要诊断准确。
2、配方要正确.3、剂量要达到。
4、穴位要选对.5、使用方法要正确、6、贴前要消毒。
7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切记??1:带状疱疹:雄黄5份.冰片3份.蜂房2份共研磨撒在湿贴上贴局部患处治疗10例轻者3次重者5-7次痊愈?2:子宫肌瘤.海藻.乳香.没药.穿山甲.蟾蜍.共研末用止痛药液或75%度酒精做成药饼放于湿贴上贴关元穴连贴10-15次治疗几次效果良好3:中耳炎病人,来时已在附近诊所吊水四天,但其依然头疼,耳部痛,病耳沉闷听不见话,耳镜检查;黄色脓充斥耳道,我静滴头孢他啶,甲硝唑,双侧涌泉穴贴吴茱萸或黄连粉,醋和湿帖。
双氧水冲洗耳道,滴点耳油,今下午病人复诊,一切正常效果特好。
与大家分享。
4:颌下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怎么贴??大黄,芒硝,青黛,冰片,川芎各3克,痛时加消炎痛6片湿贴5:腱鞘炎方子:1氯唑沙星2片+布洛芬缓释胶囊2粒+天麻片3片+地米2片+b1片3片+尼美舒利胶囊1粒+湿贴。
2--患者男39岁,左手拇指腱鞘炎1年多时间,也打过封闭不好,消炎痛8片,6542片6片,冰片0.2,我就加了个扑尔敏3片,就一贴,贴了后就不见患者来,在见的时候,患者谢谢我.真的,好了.3------这一段我治疗多例腱鞘炎,筋膜炎和肌腱炎的效果特好,向大家分享一下。
湿贴+消炎痛10片+炎痛喜康10片+芬布芬胶囊10片+舒筋活血片15片+地塞米松片5片,都是两贴痊愈6:痈的治疗方法?中心开口引流,大黄+芒硝+黄连+消炎痛+湿贴箍围。
各5克或芒硝+大黄+消炎痛+消肿湿贴7?:小儿速效止咳贴膏组成:盐酸异丙嗪1片,复方甘草片2片,654-2片1片。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用藿香正气水少许调成膏状,放于天突穴,贴12小时取下。
?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小儿咳嗽,咳痰。
?注:本方法已使用上百例患儿!疗效独特!请各位爱友验证!8:肌肉劳损:针灸+拔罐+消炎痛?布洛芬?强的松?舒筋活血片效果很好。
中药透皮技术常用配方老年病部分:①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炎):附子、肉桂、丁香、吴茱萸、穿山甲各等份用姜汁和冷愈透皮液调和,先将冷愈透皮液溶于载体后,将调匀后药物摊入上贴胄中脘,神厥穴两个部位,24小时更换1次。
如果胃痛严重,可加入0.3克左右麝香立即止痛。
②胃溃疡(胃及十二指溃疡):穿山甲、血竭、乳香、没药白芨上药各等份,用醋姜汁各半和透皮液调和做成药饼,敷入湿贴的载体之上,贴上脘、中脘、神厥穴,每24小时更换一次效果良好。
③呃逆(打嗝):丁香、吴茱萸各等份,用姜汁和透皮液调均成糊状,摊于湿贴载体之上,贴上肚脐,24小时换药一次用之奏效。
④胃下垂:蓖麻仁5份、升麻仁和升麻粉放在一起捣如泥,加入姜汁和透皮液做成药饼,放入湿贴载体之上,贴中脘穴,其功用开题固脱,用于胃下垂的治疗效果良好。
溃疡部分:①小儿口腔溃疡:黄连、冰片两种药物研末用醋和透皮液调成糊状,放入湿贴的载体之上,贴于涌泉穴(双侧)24小时更换1次,连用2~3次即愈。
②脱骨疽(脉管炎):红升丹+麝香少许放入湿贴载体上,贴于患处,各天一次,效果甚佳。
③骨髓炎:白降丹+冷愈透皮贴湿贴载体上,贴于患处效果佳隔天一次。
④下肢溃疡(臁疮):老烟膏、生地榆、寒水石、血余炭、胡黄连、血竭各等份研末用小磨油和透皮液调入糊状,摊入湿贴载体之上,敷于局部,24小时更换,用之有效。
⑤去腐生肌散,摊入载体上,干贴效果佳,一般3~5次愈。
⑥带状孢疹:雄黄5份、冰片3份、蜂房2份共研细末,干粉撒在湿贴载体之上,贴局部患处,24小时更换,效果显著,治疗10例,轻者3次,重者5~7次痊愈。
雄黄10克;白矾10克;西咪替丁片10片;维生素乙1210片;白芷10克;生龙骨10克;消炎疼10片;阿昔洛韦片20片到30片;利多卡因针5到10支;沙蒿子2片打碎,混合外涂;一日6次,当天疼止。
3到5天痊愈。
⑦疑难杂症: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瘤、急慢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声带息肉、声带小结,用白花蛇舌草、穿心莲、山芝麻、穿山甲各等份湿摊于患处,配大椎穴湿贴效果甚佳。
中药透皮贴敷技术配方
中药透皮贴敷技术是将中药药材通过透皮的方式,通过皮肤直接作用于患处,发挥药物的疗效。
透皮贴敷技术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它的优点是使用方便、无需注射和服药,减少了药物对肝脏等内脏器官的刺激,并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以下是一种常见的中药透皮贴敷技术配方:
1.中药材:首先选择具有透皮性或具有治疗作用的中药材,如乳香、没药、白芷、苍术等。
根据病症的不同,可以根据中医理论选择合适数量的中药材。
2.粘合剂:选择粘合性好、生物相容性高的粘合剂,以保证透皮贴的附着性。
常见的粘合剂有麦芽糊精、聚乙烯醇等。
将中药材研磨成粉末状后,与粘合剂混合,调配成糊状。
3.增溶剂:增溶剂的作用是增加中药的溶解度,促进其在透皮贴剂中的溶解,提高药物的透皮性。
常用的增溶剂有乙酸乙酯、异辛醇等。
将增溶剂加入之前调配好的糊状混合物中,充分搅拌均匀。
4.贴片基材:贴片基材的选择要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强度,以增加透皮贴敷的舒适度和可靠性。
常见的贴片基材有聚乙烯蜡纸、无纺布等。
将之前调配好的混合物平均涂布在贴片基材上,保持贴片的厚薄均匀。
5.辅助剂:辅助剂的选择根据需求选择,如保湿剂、防腐剂等。
根据实际需要添加适量的辅助剂,细心搅拌均匀。
6.包装:将制备好的透皮贴剂切割成适当大小的贴片,放置在密封的包装中,保持其稳定性和干燥度。
总结:中药透皮贴敷技术配方包括中药材、粘合剂、增溶剂、贴片基材和辅助剂。
通过合理的配比和制备技术,可以获得具有良好透皮性和治疗效果的透皮贴敷剂。
在使用透皮贴敷技术治疗疾病时,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中药外用透皮剂配方
中药外用透皮剂是根据中医理论,将中药制成不同的制剂,贴敷在体表或者是穴位上,经过皮肤吸收作用于人体,以达到治疗作用的药物,这是一种中医外治疗法。
其配方根据所治疗疾病的不同,应用的药物也不一样,具体配方需要由医生根据病情辨证论治后使用。
1、痹病配方:慢性疼痛一般选用川乌、草乌、乳香、没药、桃仁、红花、川芎、延胡索、羌活、独活等药物以活血化瘀、通络,帮助缓解疼痛,急性跌打损伤可以选用赤芍、牡丹皮、栀子、桑叶、姜黄、大黄、黄柏等药物制成外用透皮剂来消肿止痛;
2、呼吸系统配方:咳嗽、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常选用细辛、白芥子、麻黄、防风、羌活等药物以解表开窍来缓解疾病症状,辅助治疗;
3、妇科及消化系统配方:如痛经、脾胃虚寒常用肉桂、干姜、吴茱萸、赤芍、白芥子等药物以温阳散寒、活血化瘀,对上述疾病可以有一定辅助治疗效果;
4、乳腺增生、甲状腺结节配方:常使用三棱、莪术、乳香、没药、夏枯草等药材以消肿散结,对于疾病症状有一定缓解作用;
5、腹水配方:黄芪、车前子、肉桂、泽兰、水蛭、生姜、附子等药材具有一定的益气温阳、利水的功效,可以帮助腹水缓解。
中药透皮技术-儿科部分中药透皮技术即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将特定中药贴在人体穴位之上,利用透皮吸收原理作用于人体,从而缓解人体病痛,是一种安全、有效、便捷、稳定的治疗方法。
药物剂量:1、中药:总量为3-5g.2、西药:小儿为日剂量的1·5-2倍成人为日剂量的3-5倍发热:辩证一:在小儿发热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先用安乃近注射液混合消肿止痛贴于大椎穴,疗效甚佳,一般30分钟以内体温下降,贴敷12~24小时,待热退后,再用黄芩、薄荷、葛根、生石膏各等份共研细粉每次3至5克,75%的酒精调和同消肿止痛合剂敷入载体之上贴于大椎穴,24小时更换一次,连用2至3天,其功用为清热解毒,疏风透热,用于小儿外感高热,效果良好。
如:高热、心烦口渴、苔黄,用栀子、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各等份研末同上使用。
摊于渗透贴湿贴于大椎穴。
如鼻塞不通,用黄芩、薄荷、葛根、生石膏各等份加苍耳子2:1份,用法同上。
辩证二:中药处方:焦栀子、桃仁使用方法: 栀子桃仁研为泥,用鸡蛋清调成稠糊状,分别敷于两足涌泉穴,固定。
每天敷贴10小时后取下,5天为1个疗程。
西药处方:氯丙嗪+异丙嗪+维生素B1+尼美舒利颗粒麻疹和病毒性传染病患儿慎用五岁以上小儿发热伴头痛可用:安乃近+黄连+维生素B1穴位选择:大椎或肚脐。
辩证三:1、紫花地丁9,吴茱臾9,虎杖5,胆南星3取2-3,20个小时,贴涌泉,2、人工牛黄30,柴胡20,黄芩10,薄荷10,葛根10,生石膏10,取2-3,75%酒精调和,;贴于神阙穴,20个小时。
辩证四:临证取3克,用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适量,地塞米松针适量调糊,敷于脐部。
六小时换一次,热退第二贴12小时换一次;如不退加敷两侧脚心各一贴;如头热甚于身,加大椎一贴。
辩证四:女孩,十四个月,发烧呕吐腹胀三天,T38.2度,大便干燥。
用药 :苍术生姜肉桂白芷用藿香正气水调和,一贴见效退烧,腹不涨了。
中药透皮技术培训基本方:一、 腹泻:最佳方案:1、消肿止痛贴+丁香、肉贵、黄莲、良姜,加参苓白术散(腱脾颗粒)。
恶心呕吐加干姜,重加洛派丁胺2-6mg,发烧加布洛芬或安乃近等!(重症可加苯乙哌啶),脐部常规清洁消毒后贴敷,12-24小时/贴,1-2天可治愈(成人结肠炎可用洛派丁胺4-8mg脐部贴敷)。
2、秋季腹泻可以增用潘生丁25-50mg脐部贴敷。
3、肠系淋巴结炎可用:霍香、异烟井、B6、痛加硝笨地平。
不想吃饭加健脾颗粒或参苓白术散,脐部贴敷。
注意事项:24小时内复诊、杜绝患者自行贴敷、脱水需要口服或静脉输液补液、皮肤过敏,纱布裹贴。
二、咳喘 急、慢性气管,支气管炎及肺炎方法一:消肿止痛贴+沙丁胺醇+麻杏石甘汤和异丙嗪+阿奇霉素+黄芩,有痰再加氨溴索,脐部湿贴。
方法二:消肿止痛贴+舒喘灵和抗组胺药物西替利嗪+阿奇霉素有痰再加氨溴索,湿贴脐部。
伴发热,可再加安乃近脐部湿贴。
方法三:氨溴索15mg+氨苄西林5粒+654-2。
2粒,湿贴--天突穴咽炎:大黄+冰片+白花蛇舌草+银翘片,湿贴--天突穴发热:安乃近湿贴肚脐或大椎,发热2~3天加用柴胡三、腮腺炎.扁桃体炎使用消肿止痛贴敷于患处12-24小时/次,冰袋隔药冷敷15-30分/12小时。
大黄、芒硝(散结)、黄芩,单用即可。
扁桃体炎:1.大黄+芒硝+冰片+黄芩,湿贴--肿胀处2.吴茱萸5g+大黄5g+南星3g+黄连3g,醋调,湿贴双足涌泉穴,同时口服清热解毒汤药,如,二花.连翘.栀子.大黄等。
止方还可用于疱疹性咽岬炎。
并发症常规处理。
四、口腔溃疡方法一:消肿止痛贴+黄连粉2g+冰片1g+贴敷双足底涌泉穴,方法二:消肿止痛贴+黄连粉0.5-1g+冰片0.2g贴敷双足底涌泉穴,12-24小时/贴,1-3天治愈。
口服六味地黄丸,或金匮肾气丸,或知柏地黄丸等涌泉穴,在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是肾经的首穴。
透皮处方药物剂量:中药:总量为3-5g.西药:小儿为日剂量的1·5-2倍成人为日剂量的3-5倍随症加减小儿腹泻寒性腹泻:扑尔敏+维生素B1 +氯丙嗪+654-2 高热加异丙嗪,伴有咳嗽、流涕、流感症状加利巴韦林细菌性腹泻:扑尔敏+复合维生素B+黄连素+甲硝唑片,口服乳酸菌素片和庆大霉素颗粒单纯性腹泻:轻症洛哌丁胺2-4mg重症笨一派啶+止泻灵消化不良:乳酸菌素片+妈咪爱脱水者口服补液盐和静脉补液中药处方止泻散:由炒苍术、白胡椒,大砂仁、公丁香,吴茱萸、肉桂组成使用方法:用时研末,以生姜汁为粘合剂,每次用1克,外用敷脐,同时用热水袋热敷。
小儿腹泻中药处方:吴芋,肉桂,白胡椒入脾经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苍术苦燥芳香,运脾除湿止泻,丁香,砂仁芳香化湿,醒脾开胃。
生姜,温中散寒为引经药,诸药合用,共奏温中散寒、益气健脾、除湿止泻之功,用之临床,恰中病机,疗效显著。
穴位选择:神厥穴咳喘:干咳无痰,烟干,舌红者:沙丁胺醇片+扑尔敏片+咳必清片+咳特灵咳嗽浓痰:氯化铵片+沙丁胺醇片+异丙嗪片+654-2片+止咳桃花散穴位选择:檀中穴,肺腧穴,天突穴,大椎小儿咳嗽中药处方:桔梗、吴茱萸、白芥子。
制法:将上述药物各取等份研成细末,装入干燥瓶中备用。
使用方法:每穴取药粉3g,用米醋调成稠糊状,分别敷于膻中穴、两肺俞穴。
每天敷贴10小时后取下,5天为1个疗程。
风寒咳嗽:加麻黄,细辛研末,生姜汁调敷涌泉穴;痰热咳嗽加用麻黄、胆南星,研末调敷涌泉穴;哮喘发作用莱菔子,细辛研末,生姜汁调敷定喘穴、肺俞穴。
方中吴茱萸主“痞满塞胸,咳逆寒热”,桔梗可开宣肺气,白芥子豁痰利气,二药一升一降,肺脏气机调达,则咳止痰消;风寒用细辛温肺化痰,麻黄宣肺平喘,加强其温化寒痰,止咳平喘的作用。
风热则有胆南星清热化痰,少量麻黄宣肺平喘,使痰化咳止。
痰多咳嗽者:贝母、桔梗、冬花西药处方:沙丁胺醇片+扑尔敏片+异丙嗪片伴痰多者+654-2片或氯化铵片支原体感染者+红霉素片或严迪片久咳不止伴咽喉干痒者+止咳桃花散穴位选择:大椎,天突,檀中,肺腧,定喘小儿发热中药处方:焦栀子、桃仁使用方法: 栀子桃仁研为泥,用鸡蛋清调成稠糊状,分别敷于两足涌泉穴,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