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独特历史风景——京剧中的女老生
- 格式:doc
- 大小:461.00 KB
- 文档页数:9
京剧(Beijing Opera)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国剧”之称。
它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最,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
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公元1790年(清乾隆55年),徽戏开始进京。
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享有盛名的安徽“三庆班”,随后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史称“四大徽班”(四大徽班从扬州进京)。
四大徽班和以后陆续进京的徽班,以其优美动听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
[1]现在它仍是具有世界级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
[2]京剧起源于四个地方的剧种:一是原来流行于安徽省一带的徽剧;二是流行于湖北的汉剧;三是流行于江苏一带的昆曲;四是流行于陕西的秦腔,又叫梆子。
清乾隆末期、嘉庆初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互相影响,逐渐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北京土语,逐渐融合发展。
[3]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唱、念、做、打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戏曲演员从小就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
一代宗师梅兰芳作者:来源:《金桥》2020年第05期梅兰芳作为把京剧这门国粹介绍给世界的第一人,在促进中国与国际文化的交流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提到中国的国粹京剧,就不能不提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四大花旦”之首的梅兰芳。
1894年,梅兰芳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
他的祖父梅巧玲是黴班进京后由演唱黴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13位奠基人之一,曾被清末画家沈蓉圃绘入《同光名伶十三绝》画谱而流芳千古。
父亲梅竹芬沿着其祖父的道路,亦唱青衣、花旦,伯父梅雨田则是京剧琴师,当时著名的皮黄音乐演奏家。
作为大家族中的一员,每曰耳濡目染的艺术熏陶,让梅兰芳顺理成章地接过了传承京剧的使命。
他8岁开始学艺,师从名小生朱素云的哥哥朱小霞,9岁又拜名旦吴菱仙为师学唱青衣。
吴菱仙十分擅长教学,教唱腔时,他先讲剧情,再解释唱词;学唱腔疲倦了,就教身段;练累了再坐下来学唱;唱得打瞌睡了,就用戒尺轻轻地拍一下。
在吴菱仙的教导下,梅兰芳的进步极为神速。
1904年,10岁的梅兰芳首次登台,出演《鹊桥密誓》中的织女,无论扮相、还是唱、念、表演都相当出色,赢得观众们的满堂喝彩。
3年后,13岁的梅兰芳出师,加入当时著名的喜连成班,正式参加演出。
迈入舞台表演的生涯后,梅兰芳惊人的才华也日益凸显出来,创新俨然成了他的代名词。
本来,在京剧中,不同行当之间彼此界限十分森严,不允许串演。
但梅兰芳却创造性地将旦角的不同特点融合在一起,在他所演的角色中,既有花旦的活泼,又有青衣的端庄,细看还有刀马旦的轻灵,让人惊叹。
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年仅17岁的梅兰芳名列第三,成为中国京剧界赫赫有名的新人。
1913年,19岁的梅兰芳赴上海演出《穆柯寨》,他塑造的穆桂英形象一时间广受赞誉,轰动上海。
第二年梅兰芳再次访沪,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曲目,一连演出了34天,场场爆满。
正所谓“艺术无止境”。
尽管当时的梅兰芳已经拥有了很高的艺术水平,但他仍在不断思考如何对京剧进一步创新与突破。
京剧旦角唱段名家名段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旦角是京剧中的重要角色之一,是指扮演女性角色的演员。
旦角唱段是京剧中的一种表演形式,是旦角演员展现演技和艺术魅力的重要表现形式。
本文将介绍一些京剧旦角唱段名家和名段,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京剧旦角唱段的魅力。
一、王文娟《梅花三弄》王文娟是京剧旦角演员中的传奇人物,是中国京剧史上的一位巨星。
她的演技精湛,唱腔婉转动听,被誉为“京剧旦角天后”。
她的代表作品之一就是《梅花三弄》。
这个唱段讲述了女主人公梅兰芳为了救父亲而扮男装假扮成官员,最终成功解决了父亲的冤屈。
王文娟演唱的《梅花三弄》凝聚了她多年的演出经验和艺术修养,唱腔婉转动听,表现出了女性角色的柔美和坚韧。
二、程砚秋《霸王别姬》程砚秋是京剧旦角演员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霸王别姬”的代表演员。
《霸王别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故事之一,讲述了秦始皇和虞姬之间的爱情故事。
程砚秋演唱的《霸王别姬》唱腔悠扬动听,表现出了虞姬的柔美和温婉,同时也表现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
三、梅兰芳《红楼梦·贾宝玉悲鸣诗》梅兰芳是中国京剧史上的传奇人物,是京剧旦角演员中的巨星之一。
他的演出风格独特,唱腔婉转动听,被誉为“京剧皇帝”。
《红楼梦·贾宝玉悲鸣诗》是梅兰芳的代表作之一,这个唱段讲述了贾宝玉失恋后的心情,表现出了他的痛苦和悲伤。
梅兰芳演唱的《贾宝玉悲鸣诗》唱腔婉转动听,表现出了贾宝玉的柔美和敏感。
四、荀慧生《西厢记》荀慧生是京剧旦角演员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国京剧史上的传奇人物。
他的演出风格独特,唱腔婉转动听,被誉为“荀慧生唱腔”。
《西厢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故事之一,讲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爱情故事。
荀慧生演唱的《西厢记》唱腔婉转动听,表现出了女性角色的柔美和坚韧,同时也表现出了男性角色的激情和执着。
五、程艳秋《金玉良缘》程艳秋是京剧旦角演员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国京剧史上的传奇人物。
古代戏曲京剧中的四大名旦是谁京剧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精彩的剧情而闻名于世。
在京剧中,表演者的角色扮演非常重要,其中四大名旦更是京剧的代表性角色。
四大名旦分别是:程砚秋、荀慧生、梅兰芳和尚小云。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四位京剧界的巨星。
程砚秋,原名程长庚,字砚秋,号砚秋楼主人,是京剧界的奠基人之一。
他扎实的表演功底和精湛的演技使得他在剧中表现出色。
擅长饰演贵妇、寡妇、闺女等娘娘腔角色,在舞台上婉转动人的唱腔和精致的舞姿都使得观众为之倾倒。
程砚秋的代表作有《牡丹亭》、《红楼梦》等,这些作品中他塑造的角色形象仍然被广大观众所铭记。
荀慧生,原名荀俊荣,字慧生,是京剧界的又一位巨星。
他擅长表演武将、丞相、书生等角色,特别是他饰演的文武双全的角色更是深受观众喜爱。
荀慧生的表演风格独特,声音高亢有力,动作矫健有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他的代表作有《沙家浜》、《采桑子》等,这些作品中他的精湛演技堪称一绝,被誉为京剧界的“书生王”。
梅兰芳,原名梅兰芳,字曹东,是京剧界的传奇人物。
他出身名家,从小接触京剧,他在表演中的天赋和勤奋使他成为中国现代表演艺术的巨人。
梅兰芳擅长表演喜剧、老生等角色,其声音浑厚而富有激情,身段灵活而威武,使他凭借他的演技和造型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他的代表作有《曹操与杨修》、《凤还巢》等,这些作品中他的表演风格独特,令人难以忘怀。
尚小云,原名尚小云,字文云,是京剧界的代表性女演员。
她之所以被称为名旦,是因为她在剧中饰演的女性角色非常出众。
尚小云的表演风格优雅而大方,她的嗓音悦耳动听,舞姿轻盈灵动,使她在舞台上的形象更加生动活泼。
她的代表作有《西施》、《红楼梦》等,这些作品中她的精湛演技令人叹为观止,被誉为当之无愧的京剧名旦。
总结起来,四大名旦分别是程砚秋、荀慧生、梅兰芳和尚小云,他们在京剧表演中的突出贡献不可忽视。
他们各自的演绎风格和独特的表演技巧为京剧注入了无穷魅力,也为后人树立了表演的楷模。
古代戏曲京剧中的四大名旦的表演风格古代戏曲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精湛的演技风格而闻名于世。
四大名旦作为京剧中的重要角色类型,分别是梅兰芳、尚桂芳、程砚秋和荀慧生。
他们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出色的演技,成为了京剧艺术中的代表人物。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四位名旦的表演风格,以及他们在京剧艺术中的贡献。
梅兰芳是中国京剧艺术史上的一代宗师,也是四大名旦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位。
梅兰芳以其端庄大气的形象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而闻名于世。
他的表演风格注重气势磅礴、舞台造型的美感以及情感的真实性。
梅兰芳的表演作品以传统的古装剧为主,他善于扮演儒雅文士、正直忠诚的角色。
在表演过程中,他注重细节的展现,通过精准而有力的肢体语言和准确的音调演绎角色的内心世界。
梅兰芳的表演风格浑然天成,无论是动作还是语音都充满魅力,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尚桂芳是四大名旦中独具特色的一位。
她的表演风格强调音乐性和舞蹈性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金莲系”。
尚桂芳擅长扮演贵妇和妖艳女子的角色,她的表演风格妩媚动人,充满了女性的柔情和妖娆。
在表演时,尚桂芳注重演员形象的展示,通过精心设计的服饰和化妆,将角色的特质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她的唱腔婉转优美,舞姿轻盈柔美,使得观众沉浸在她萦绕耳畔的音乐和舞蹈之中。
程砚秋是四大名旦中最富有魅力和个性的一位。
她的表演风格热情奔放、大胆豪放,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程砚秋擅长扮演刚强坚毅、机智聪明的女性角色,她的表演风格强调情感的张力和冲突的表达。
她在表演中展现出深厚的功底和出众的技巧,通过夸张的动作和丰富多样的声音变化,塑造了众多令人难忘的角色形象。
观众在欣赏程砚秋的表演时,常常被她的激情和张力所感染,仿佛置身于角色的世界之中。
荀慧生是四大名旦中唯一一位男旦,他的表演风格独树一帜,充满了男子气概和阳刚之美。
荀慧生擅长扮演英勇正直、忠诚坚强的男性角色,他的表演风格力求准确和精细,尤其注重动作和音调的完美配合。
自幼成名的京剧女老,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京剧女老生的别样人生》
你说自幼成名的京剧女老生,这让我想起了曾经遇见过的一位特别的京剧演员。
那时候我还小呢,跟着家人一起去听京剧。
在那个热闹的戏园子中,我第一次看到了她。
她年纪不大,却穿着老生的行头,在台上一站,那气势就不一般。
她一开口唱,哇,那声音洪亮而有韵味,仿佛能穿透整个戏院。
记得那场戏演的是《空城计》,她扮演的诸葛亮在城楼上那副淡定自若的样子太绝了。
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那么传神。
当她唱到紧张的情节时,我的心也跟着揪了起来,好像我自己也在那城楼之上。
她在舞台上挥洒自如,把老生的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让台下的观众们都沉浸其中。
后来我才知道,她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京剧了,付出了很多的努力。
她为了练唱功,每天清晨都早早起来吊嗓子;为了练身段,不知道磨破了多少双鞋。
正是因为这些付出,才让她年纪轻轻就能在京剧舞台上发光发热,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自幼成名的京剧女老生,她们背后的付出和艰辛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
而她们在舞台上绽放的光彩,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京剧的魅力。
就像我遇到的那位女老生,她的故事一直印在我脑海中,让我对京剧这门古老的艺术越发崇敬和喜爱呀。
这些自幼成名的她们,真的是京剧界的瑰宝,希望她们能一直闪耀下去,传承这经典的艺术!。
京剧旦角概述总结引言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瑰宝之一,被誉为“华夏戏曲之魂”。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自诞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吸引着广大观众。
在京剧的众多角色中,旦角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旦角的扮演者通常是女性,她们通过精湛的演技和华丽的衣装展现出旦角的特点和魅力。
旦角的发展历程旦角在京剧中最早出现在清朝中期,起初只是一种小角色,扮演一些妇女、丫环等次要角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旦角得到了更多的发展和重视,并逐渐成为了京剧中的主角之一。
在京剧的发展过程中,旦角经历了从小生旦角到正旦和花旦的演变。
小生旦角是在旦角初期发展的时候出现的,扮演少男少女以及一些机灵活泼、天真可爱的角色。
与正旦和花旦相比,小生旦角的形象更加朴实,也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
正旦是指扮演成年女性的角色,通常是一些贵妇、宫廷妃嫔等角色。
正旦既要求演员具备柔美的姿态,又要具备娴静、雍容的气质。
正旦在京剧中通常是主要的女主角,承担着剧情的发展和故事的重要性。
花旦是京剧中最为出色和让人难以忘怀的旦角形式。
花旦扮演青年少女和妇女等多种角色,她们的形象通常是穿着华丽、色彩鲜明的戏服,优雅而富有魅力。
花旦在演技和形象上都要求极高,她们需要通过舞蹈、唱腔和表演来展现出旦角的精髓。
旦角的表演风格旦角的表演风格在京剧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舞蹈、唱腔和表演的结合,旦角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艺术享受。
在舞蹈方面,旦角通常会进行一些优雅、柔美的舞蹈动作,如蝴蝶翩翩、仙女起舞等。
旦角的舞蹈动作通常非常精妙,灵活而悦目,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唱腔方面,旦角具有独特的唱腔风格。
旦角的唱腔以柔美、清亮、婉转的声音为主,通常表达女性角色的柔情和细腻情感。
旦角的唱腔要求演员具备扎实的歌艺技巧和深厚的音乐修养,能够准确地掌握各种曲调和音域的变化。
在表演方面,旦角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手势和身体语言来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旦角通常以婉约、忧郁、温柔的形象为主,同时也能够表现出女性的坚强和勇敢。
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简介梅兰芳不仅是一位戏曲艺术表演大师,他还是一个十分爱国的人,梅兰芳的故事也让广大群众十分的感动。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简介梅兰芳(1894年-1961年),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
祖籍江苏泰州,清光绪二十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是中国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表演艺术家,举世闻名的中国戏曲艺术大师。
梅兰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代表戏京剧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昆曲有《游园惊梦》《断桥》等。
所著论文编为《梅兰芳文集》,演出剧目编为《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
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贡献梅派形成初期京剧形成初期,以梅巧玲为代表的一代老前辈艺术家开启了京剧男旦艺术的篇章。
梅巧玲开创的梅派艺术,对京剧旦角表演艺术的提高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成为了梅派男旦的重要奠基人。
到第二代梅派传人梅巧玲之子梅竹芬承父衣钵,良好地继承了梅巧玲的唱法,他对梅派艺术的传承功不可没。
梅派的创立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巧玲之孙梅兰芳继承并发展了梅派艺术,当时的男旦艺术在京剧史上出现了“梅尚程荀”四大名旦,让整个京剧发展步入了巅峰时期,这是京剧走向兴盛的重要标志。
梅兰芳旦行立派也是从“梅派”开始的,而京剧行当中梅兰芳最擅演的是“旦”,故梅兰芳是中国旦角创艺立派的第一人。
京剧中把女性统称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龄、性格又可细分为许多行当,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称为“正旦”,正旦在京剧中俗称“青衣”,这就是因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长衫而得名。
京剧《窦娥冤》中的女主角窦娥就是典型的青衣角色。
青衣的表演庄重娴静,秀雅柔婉,以唱功为主,一般说来,青衣的唱腔旋律优美,细腻婉转。
梅兰芳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集京剧旦角艺术之大成,融青衣、花旦、刀马旦行当为一炉,创造出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世称“梅派”,影响很大。
古代戏曲京剧中的四大名旦的演唱技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而在京剧中,四大名旦被誉为演唱技巧最高超的女性角色表演者。
她们以扮演女性角色为主,通过富有表现力的唱腔、精湛的技艺以及独特的表演风格,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赞誉。
本文将介绍古代戏曲京剧中的四大名旦的演唱技巧,以及她们的艺术特点。
一、花旦花旦是京剧中最为风华绝代的名旦之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
她们凭借甜美、活泼的唱腔以及灵动、娇俏的表演风格,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以忘怀的角色形象。
花旦的演唱技巧主要包括音色柔美、情感真挚的唱腔,以及娴熟的身段和手势的运用。
在演唱时,花旦要通过婉转的嗓音表现出女性角色的温婉、柔情和感伤,同时还要准确地把握剧情节奏,使唱腔与动作相得益彰,让观众沉浸在故事中。
二、正旦正旦是京剧中的“皇帝角”,她们扮演尊贵、威严的皇帝或高贵妃子等角色。
正旦的演唱技巧以庄重、沉稳的唱腔为主,表演风格强调气质和尊贵。
她们的声音要有深沉的穿透力,并适当地加入一些豪迈高亢的音调,以展现角色的威武和权威。
在身段和手势的运用上,正旦注重气度和尊贵感的表达,让观众感受到皇帝或贵妃的高贵与威严。
三、老旦老旦是京剧中扮演中年或老年妇女的角色,她们的演唱技巧注重形象塑造和情感表达。
老旦的唱腔要以圆润、浑厚为主,通过对音色的精细把握,使人能够听到角色的年龄和阅历。
在表演风格上,老旦注重形象的变化和感情的抒发。
她们要运用丰富的面部表情、眼神、手势等细节来展现角色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情感,使观众产生共鸣。
四、丑旦丑旦是京剧中扮演滑稽搞笑角色的名旦之一,她们以活泼、幽默的演唱风格和独特的表演技巧著称。
丑旦的唱腔多以明快、欢快为主,通过活泼欢快的音调和节奏感,给观众带来欢乐和快乐。
在表演风格上,丑旦注重细节的刻画和夸张的动作表演,要擅于运用捧腹笑的滑稽手法和面部表情,使观众在欣赏戏曲的同时倍感喜悦。
综上所述,古代戏曲京剧中的四大名旦的演唱技巧各具特色,他们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和唱腔风格,塑造了一系列饱含情感、别具一格的角色形象。
上世纪独特历史风景——京剧中的女老生(组图)筱兰英(1878-1954),本名姚佩兰。
祖籍河北香河,生于天津。
中国戏剧红氍毹上的性别颠倒在世界演剧史上是独一无二的,除了日本的歌舞伎有这种现象,那也是接受了中国的影响。
中国戏曲自宋元形成以来,已近千年。
历史上戏曲行业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一直很低,优与倡(娼)并提显示出世人对这一行业的轻鄙。
就戏班的组成人员来说,有男班、女班、男女混合班等不同组合,但历代情况也不尽相同。
北宋时代的“弟子杂剧”就有女艺人萧住儿、丁都赛、薛子大、薛子小、杨总惜、崔上寿等。
元代以女优为主,虽然戏班不一定是清一色的女班,但不少女优都是多才多艺,生旦净丑无所不能。
《青楼集》中介绍失帘秀,说她“杂剧为当今独步。
驾头、花旦、软末泥等,悉造其妙”,描摹她创造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危冠而道,圆颅而僧,褒衣而儒,武弁而兵”,“为母则慈贤,为妇则孝贞……”无不形神兼备。
清初戏班,男女混合。
自乾隆以后,京师女伶几近绝迹,纯然成了男优的世界。
但外码头不在此列,如天津、上海等地。
民国初年,一九一二年曾开放女演员演戏,女观众也可进戏园看戏,但为时短暂,一九一三年北京政府又下令,禁止男女演员同台演出。
女演员要演戏必须单独成立坤(女)班,各种行当角色,全由女演员担当。
而历史造成的男演员人数众多、剧艺造诣精深,声势地位占绝对压倒优势的状况,对女演员来说是极其严峻的挑战。
为此,女演员不能只凭色相,必须要有超绝的技艺,才能与男演员一较短长。
中国戏曲中的女演男,成了这个时期戏曲舞台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姚玉兰筱兰英与姚玉兰上世纪二十年代坤班兴盛,出现了不少红极一时的女老生,比较著名的按年代来排有筱兰英、恩晓峰和李桂芬。
前二位可惜因年代久远,资料欠缺,我们只能从《京剧知识词典》、地方志《天津近代人物录》中得到如下一点相关的材料。
筱兰英(1878-1954),本名姚佩兰。
祖籍河北香河,生于天津。
六岁入天津宁家班(坤班)学艺。
按坤班惯例,不分行当,生、旦、净、丑各行角色,都由女演员扮演。
所以筱兰英开蒙虽为正工老生,可是除了旦角及红生戏外,无论老生、小生、武生甚至花脸,无不兼长。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她唱老生没有“雌音”,唱花脸能有“炸音”。
拿手的老生戏有《四进士》、《九更天》、《南天门》、《寄子》等。
她曾与杨小楼合演过《连环套》,她扮演的窦尔墩,气魄雄伟,工架老练,口齿刚劲。
她唱红以后,挟技远游,走遍江南、东北、西北,甚至远至新加坡、南洋群岛各地。
她的丈夫是梆子青衣姚长海(艺名一斗金),生有二女,长女姚玉兰,工青衣、花衫及老生;次女姚玉英)工花脸、丑,早逝。
姚玉兰九岁在汉口坐科学艺,十二岁就正式上台演出。
十四岁到烟台演出,其时妹妹玉英也学成出师,两人同时演出《虹霓关》,一唱王伯当,一唱东方氏;到二本又互换角色,分别饰演丫鬟和东方氏。
姚玉兰还能演关公,当时坤伶能演红生戏的极少,她则每唱必红,她曾和母亲、妹妹合演《群英会》带《华容道》,筱兰英前鲁肃后曹操,姚玉英前周瑜后周仓,姚玉兰演关公,一时传为佳话。
上世纪三十年代,筱兰英带女儿去上海演出,经黄金荣太太撮合,姚玉兰嫁给杜月笙为侧室。
她和孟小冬是孩提时的玩伴,长大后的闺中密友,关系非比一般,正因如此,才有了孟小冬下嫁杜月笙的一段故事。
恩晓峰(1887-1949),满族,北京正黄旗人。
家中长辈多喜爱京剧,常请人来府演唱娱乐,幼年曾随其父出入票房听唱。
她聪颖过人,听过以后就能模仿学唱。
15岁即以客串名义在戏园中演唱,也常去堂会中串演。
她身着男装,头梳发辫,登台献艺,演出后不受金钱酬谢。
她崇拜谭鑫培,痴迷谭腔,谭鑫培演出时必去观摩偷学,死记硬背默记心中。
1903年,恩晓峰16岁时,不顾族人的阻挠和讥讽,正式下海唱戏,在天津搭班鸣凤社,以谭派女老生为号召,演出谭派名剧《卖马》、《洪羊洞》、《碰碑》、《定军山》等,成绩优异,颇受好评,时人称她为“女叫天”。
1910年左右,因为嗓音发生了变化,遂改习当时正在盛行的汪派,并得到汪笑侬的亲自指点,颇得汪派神髓。
《哭祖庙》、《马前泼水》、《党人碑》、《张松献地图》等为其常演剧目。
她台风大方,技艺不凡,而且多才多艺,除本工老生外,还能演武生戏《落马湖》、花脸戏《盗御马》和丑角戏《十八扯》。
恩晓峰的丈夫叫姜春桂,唱小生。
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
一个女儿恩维铭也唱老生,另一个恩佩贤唱青衣、花旦。
恩晓峰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叛逆女性,一百年前她就敢为天下先,向封建礼教宣战,挣脱出身和世俗的羁绊,勇敢地走上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男装女子李桂芬李桂芬(1901—1984),祖籍山西汾阳。
父亲在京经商,是花市大街“天泰”酒栈的二掌柜。
李桂芬从小跟着父亲到处听戏,那时戏园不卖女座,还得改扮男装前往。
酒栈东家姓王,有个女儿王桂卿比李桂芬小一岁,她俩为闺中好友,又同醉心戏剧,彼此常演习扮唱。
正巧邻居李春福是梨园行,唱老生,他有两个儿子小洪春、小洪福(即后来的李洪春、李洪福)正在习艺,她们便要求就近向李春福学艺,当时风气未开,李春福比较保守,不收女生。
以后辗转通过关系,投向田际云玉成班的邱玉山(工花脸),由他转介跟乔玉林、李玉农学习老生。
乔宗谭派,李宗刘(鸿升)派,她初期即宗刘派,以“三斩一碰”(《斩皇袍》、《斩马谡》、《辕门斩子》和《碰碑》)开始。
1913年,她12岁开始在中和园登台,打炮戏为《朱砂痣》,(一说她在1914年3月底初次登台,在福寿堂白天演堂会戏,是参加鸿顺社坤班演出,贴演《托兆碰碑》)成绩斐然,一鸣惊人。
以后她历搭维德社、永成社、庆麟社、崇雅社等坤班演出。
她曾陪筱兰英演《四进士》,她饰毛鹏。
也和汪派坤伶须生恩晓峰同台,恩唱大轴,她唱倒二、倒三。
此时除“三斩一碰”拿手戏外,其他如《三娘教子》、《汾河湾》、《二进宫》、《探母》等几十出皆能演出。
直到民国十八年(1929),是她在舞台上享名最盛的时期。
不仅是“坤伶须生泰斗”,而且与余叔岩、言菊朋相提并论。
李桂芬艺兼谭、刘两派,她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对此颇有体会,她曾说过,学刘鸿升实在困难,非有天赋本钱不可。
一般人避难就易,以为谭、余两派平实,容易学习,其实也不尽然。
它看似平淡,却有很深的内涵在其中。
一种成为流派的艺术,如果深入钻研,就感觉颇不容易了。
有人说余派曲高和寡,曲高倒是真的,和寡就要两面说啦。
一方面是说,他的曲调平常人追踪不上;另一方面说,和者倒是挺多,否则不会如今风靡一时,只是易学难工,就变成真正能“和”的却也不多了。
李桂芬通晓诗文,吐属儒雅,而且多才多艺。
1925年元月,在华乐园与李慧琴台演《贵妃醉酒》,能反串杨玉环。
她还擅书法,下过长久的临摹功夫,写径尺大字,苍劲雄浑,不像出自女人手笔。
有一年,北平冬令救济灾民义演,李桂芬演《戏迷传》,当场挥毫,即景生情,写了四个字现场义卖,被当时的京兆尹王铁珊用500大洋买去,为灾民筹得巨款,一时传为美谈。
李桂芬后来与广东人卢家騋结为夫妻。
卢毕业于保定军官学堂,曾任职于陆军部。
又是经营闽茶北输的巨贾之一,有“卢百万”之称。
抗战起,卢氏一家移居上海,卢家騋病逝沪滨。
李桂芬携女卢燕寄居梅兰芳家,直至抗战胜利后由至亲接到美国定居。
卢燕原名卢燕香,是清末民初诗人樊樊山应李桂芬之请给她女儿取的名,出自“卢家少妇郁金香,海燕双栖玳瑁梁”这个诗典。
卢燕在美国,好学不倦,孜孜以求,艰苦奋斗多年,终于凭借自己的实力闯入好莱坞。
她在港台也拍过电影《董夫人》、《倾国倾城》、《十四女英豪》诸片。
在《十四女英豪》中,卢燕饰演老态龙钟的余太君,她的演技气势,技压群芳。
在《倾国倾城》中她演慈禧太后,神情、举止、口吻、仪容,都显出她的光芒。
卢燕是奥斯卡资深评委,在全球少数几个华人评委(如陈凯歌、顾长卫等)中,卢燕是身处好莱坞的惟一华人评委,也是奥斯卡最佳外国影片评审执行委员会中惟一的华人。
京剧老生演员孟小冬(1907-1977),出身梨园世家。
乳名若兰,本名令辉,艺名小冬。
祖父孟七出身徽班,擅演文武老生兼武净,她的父亲、伯、叔都是京剧演员,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孟小冬别无选择地走上了从艺的道路。
她九岁开蒙,向姑父仇月祥学唱老生,十二岁在无锡首次登台,十四岁就在上海乾坤大剧场和共舞台先后与张少泉(电影明星李丽华之母)、粉菊花、露兰春、姚玉兰同台演出,居然大角风范,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当时的评论界赞她“扮相俊秀,嗓音宽亮,不带雌音,在坤生中已有首屈一指之势”。
这样冰雪聪明的小女孩儿,明日之星非她莫属。
当时北京是京剧演员心目中憧憬的“圣地”,为了谋求开拓一片新天地,一九二五年,孟小冬离开上海,毅然北上深造。
谁也不曾料到命运既眷顾她又捉弄她,她在人生旅途上迈出的这一步,竟使她创造出以后事业的辉煌,并经历了一段传奇的婚姻。
孟小冬到北方的最大目的是要求得艺术上的发展,除了演出以外,她先后向陈秀华、陈彦衡、孙佐臣、王君直、苏少卿等人请益,钻研谭派艺术。
孟小冬见识越广,理解越深。
在鉴别比较中,她做出了理智的抉择,最终她把目标锁定了余派(新谭派)。
她认为余派艺术不仅在唱念做表细腻深刻,决非其他派别所能望其项背;而在唱腔方面的三音联用(高音立、中音堂、低音苍),能藏险妙于平淡,更为她所爱。
对余派心仪已久的她下定决心要寻找机会立雪余门,亲炙教导。
余叔岩其实,余叔岩对孟小冬的艺术才华也颇为欣赏。
一九三五年曾有人介绍上海一票友拜余叔岩为师,被余一口回绝。
介绍人走后,余对身旁的朋友说:“有些人教也是白教,徒费心力。
”朋友问:“当今之世,谁比较好呢?”余叔岩回答说:“目前内外行中,接近我的戏路,且堪造就的,只有孟小冬一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经过漫长的等待,几经周折,孟小冬终于夙愿得偿,在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一日正式拜余叔岩为师,成为余叔岩的关门弟子,也是惟一的女弟子。
这时的余叔岩体弱多病,早已息影舞台,孟小冬殷勤奉侍,照顾周到;请问艺事,敬业执著,余叔岩自然也倾囊相授,一招一式务求完美。
孟小冬的艺术在拜余之前较之拜余之后有了质的飞跃,能与当时京剧老生翘楚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相颉颃,誉满全国,被尊称为“冬皇”。
有人这样评价说:“(孟小冬)自拜叔岩,则每日必至余家用功,寒暑无间。
前后五年,学了数十出戏,是余派惟一得到衣钵真传的人。
……假若余派的东西是真正研究院的玩艺,孟小冬倒真是一位惟一够资格的研究生。
名贵则名贵极矣,然大好艺术不能广传,总是一件令人扼腕的事。
”(孟瑶《中国戏曲史》第三册)一九四三年,余叔岩因患膀胱癌不治逝世,孟小冬痛挽恩师,她的挽联写道:清方承世业,上苑知名,自从艺术寝衰,耳食孰能传曲韵;弱质感飘零,程门执辔,独惜薪传未了,心丧无以报恩师。
孟小冬初到北国,频繁演出于京、津两地,参加永庆社、庆麟社、崇雅社等坤班演出。
她正值豆蔻年华,明慧照人,台风演技竟能与当时的著名男角老生相颉颃,一时成为风靡九城的红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