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移动测量三维模型生产技术规程
- 格式:docx
- 大小:37.05 KB
- 文档页数:3
9.3测量机系统关闭1.关闭系统时,首先将Z轴运动到安全的位置和高度,避免造成意外碰撞。
2.退出PC-DMIS软件,关闭控制系统电源和测座控制器电源。
3.关闭计算器电源,UPS,关闭电源开关。
10 测头的校验10.1校验是为了确认各个测头的相关位置、测头球直径以及弹性角度。
10.2校验原理:在标准球(目前使用直径=15.8758的标准球)表面测量点,并尽量均匀分布所测的点。
测头球半径Sphere radius=(中心球半径radius of sphere centers-标准球半径radius of calibration sphere)10.3校验步骤在测量新零件时,进入测量软件后,软件会自动弹出测头功能的窗口。
也可以在插入--硬件定义--测头菜单中选择进入测头功能窗口。
在进行测头定义前,首先要按照测量规划配置测头、测针,并规划好测座的所有使用角度。
然后按照实际配置定义测头系统。
10.4 添加测量角度如需要添加测头角度,在测头功能窗口中点击添加角的按键,即出现添加新角的窗口。
10.5 测头校验测头定义后,要在标准球上进行直径和位置的校验。
点击测头功能--测量,弹出测头校验窗口。
输入测头校验的点数和速度。
测头点数:校验时测量标准球的采点数,缺省设置为5点,推荐为9—12点。
逼近/回退距离:测头接触或回退时速度转换点的位置,可以根据情况设置,一般为2—5mm。
移动速度:测量时位置间运动速度。
触测速度:测头接触标准球时速度。
控制方式:一般采用DCC方式。
操作类型:选择校验测尖。
10.6 观查校验结果测头校验后,点击测头功能--结果键,会弹出校验结果窗口。
在校验结果窗口中,理论值是在测头定义时输入的值,测定值是校验后得出的校验结果。
"StdDev"是本次校验的形状误差,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校验的精度,这个误差应越小越好。
11 参考系(坐标系)的创建参考系(也称为坐标系)可用于自动移动测量机、分析结果和定义元素。
车载移动测量三维模型生产技术规程【序号】车载移动测量三维模型生产技术规程【引言】车载移动测量技术是一项集先进测量仪器、传感器、数据处理和建模等技术于一体的测绘技术。
它可以实时采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环境信息,并利用这些数据生成精确的三维模型,为城市规划、交通管理、导航系统等领域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本文将从测量原理、数据收集、处理与建模、技术规程等方面,深入探讨车载移动测量三维模型生产技术。
【1. 测量原理】车载移动测量技术主要依靠惯性测量单元(IMU)、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NSS)和激光扫描仪等测量设备,通过定位车辆运动轨迹和采集周围环境的点云数据,以实现对地理信息的快速采集。
IMU测量车辆的加速度和角速度,GNSS确定移动平台的位置和姿态,激光扫描仪获取周围环境的距离信息。
综合使用这些数据进行精确测量和建模。
【2. 数据收集】车载移动测量系统通过搭载在车辆上的测量设备,实时采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定位数据和环境点云数据。
定位数据通过GNSS和IMU进行融合,提供车辆在空间中的位置和姿态,同时记录车辆在不同时间和位置的运动轨迹。
激光扫描仪通过快速、连续的扫描,获取车辆周围环境物体的精确距离信息,并生成点云数据。
【3. 数据处理与建模】车载移动测量系统采集到的海量数据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和建模步骤,以生成高质量的三维模型。
数据处理包括数据配准、滤波、配准精度评定等,旨在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数据建模则通过点云处理、三维配准和表面重建等算法,实现对环境中物体的三维模型生成。
为了提高模型的精确性和完整性,需要考虑光照调整、去噪、纹理映射等后处理步骤。
【4. 技术规程】车载移动测量三维模型的生产涉及到数据采集、传感器配置、数据处理和建模等多个环节,因此需要建立技术规程来指导操作和保证数据质量。
技术规程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数据采集:确定数据采集时车辆行驶速度、采样频率、扫描参数等关键参数要求,保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白车身三坐标检测操作规程编号:编制:审核:批准:日期:白车身三坐标检测操作规程一、适用范围:本操作规范适用于EQ2050系列越野车白车身骨骼精度的检测二、测量机型号:ROMRER Sigma2030测量软件版本:μ-Log XG V1.01三、详细做作步骤:1、三坐标测量机的安装1-1、将测量机底座吸到平台上1-2、组装平衡杆1-3、将已组装的平衡杆和测头(6mm测头)装到测量机上1-4、将组装好的测量机固定到底座上,如图一。
1-5、用相应的连线将交流净化稳压电源、测量机、电脑、信号转换盒正确连接,如图2。
1-6、启动电脑,打开信号转换盒开关,将”加密狗”插入电脑USB接口,依次打开GDS 控制软件和μ-Log软件,如图3根据提示将测量机复位,如图4。
然后选择相应的测头。
如图5。
图32、精度验证2-1、任选一量块并固定牢靠2-2、选择量块一个端面测量其平面PLN1(按“F8”,至少测量此端面上4个点),点“继续”,在量块另一个端面测量一个点PNT1(按“F3”),点“继续”,按“F12”,查看所测量块的长度(按“F5”,参考方向选择所测得平面PLN1)。
2-3、查看所测得量块长度与量块标定值的差值是否在测量机精度范围内(±0.054mm) 1)、若超出测量机精度范围:1、换姿势重复测量直至排除人为测量因素影响。
2、检查各连线接口是否牢固可靠,必要时重新插拔接头。
如图63、若1、2步骤仍无法验证测量机精度,应及时上报质量部相关人员。
2)、若在测量精度范围内,即可建立坐标系。
3、建立坐标系选择测量球选项(按“F9”),测量平台上的基准球6(每个球至少选择表面上8个点进行测量)如图6,点“继续”;然后依次测量基准球7、基准球8。
再输入他们的基准值,如图8所示。
图8在菜单栏点“参考系”,选择“在三个中心点”选项,用基准球6、基准球7、基准球8建立坐标系。
4、白车身落入检测平台将准备好的拆掉车门和后背门的白车身落到测量平台上。
第1篇一、前言三维坐标测量技术是一种高精度的测量方法,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
为了确保三维坐标测量仪器的正常使用和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特制定本操作规程。
二、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所有使用三维坐标测量仪器的操作人员。
三、操作规程1. 工作前准备(1)检查仪器:确保三维坐标测量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检查各部件是否完好,电源、气源等是否正常。
(2)检查环境:确保工作环境符合仪器要求,如温度、湿度、振动等。
(3)检查工件:确保工件表面无油污、灰尘等杂质,以免影响测量精度。
2. 启动仪器(1)打开仪器电源,等待仪器自检完成。
(2)连接计算机,打开三维坐标测量软件。
(3)检查仪器与计算机连接是否正常,确保数据传输稳定。
3. 测量准备(1)设置测量参数:根据测量需求,设置测量参数,如测量范围、测量速度、测量精度等。
(2)安装测头:根据测量要求,选择合适的测头,并将其安装到仪器上。
(3)测量规划:根据工件形状和尺寸,制定合理的测量路径,确保测量数据全面、准确。
4. 测量过程(1)放置工件:将工件放置在测量平台上,确保工件固定牢靠。
(2)测量:启动测量程序,按照测量路径进行测量。
(3)观察测量数据:在测量过程中,实时观察测量数据,确保测量数据稳定、准确。
5. 测量结束(1)停止测量:测量完成后,关闭测量程序,断开仪器与计算机连接。
(2)卸下测头:将测头从仪器上卸下,并进行清洁保养。
(3)整理工件:将工件从测量平台上取下,并进行清洁保养。
6. 日常维护(1)定期检查仪器:检查仪器各部件是否完好,如发现异常,及时报修。
(2)清洁保养:定期清洁仪器各部件,如导轨、测头等,确保仪器清洁、干燥。
(3)环境控制:保持工作环境整洁、干净,避免灰尘、油污等杂质进入仪器。
四、安全注意事项1. 操作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熟悉仪器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规程。
2. 操作过程中,严禁操作人员将头部、手等部位置于仪器运行范围内。
《车载移动测量实景三维数据规范》地方标准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2013年由江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下达的赣测发【2013】44号文《省级平台相关标准制订》,批准《三维实景数据规范》地方标准的制定。
2014年12月8日,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总工办组织专家对信息中心提交的标准进行了咨询讨论会,会后专家组提出建议,结合标准的实际情况将《三维实景数据规范》地方标准的制定变更为《车载移动测量实景三维数据规范》地方标准的制定。
二、编制原则依据我省车载移动测量实景三维数据的具体情况,本次标准的编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
根据新版《测绘资质分级标准》的要求,地面移动测量(主要指的是车载移动测量)被纳入到地理信息系统工程专业标准里。
因此在结合已有地理信息数据相关规范的前提下,立足实际数据情况,制定车载移动测量实景三维数据规范。
2、地方性目前涉及到车载移动测量规范主要有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发布的《可量测实景影像》(CH/Z 1002-2009),但该标准规范只是针对车载移动测量其中一种数据形式——可量测实景影像,而对于车载移动测量的其他数据形式目前国家没有标准进行规范。
因此,本规范的制定是为了满足我省车载移动测量实景三维数据实际生产需要。
3、统一性根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对实景三维数据成果的要求,以各种车载移动测量系统为数据源,明确各类数据形式在生产的各个阶段需要满足的技术要求,以确保最终的成果数据满足底层支持、服务发布、行业应用等多方面要求。
4、规范性标准的制定工作按国家标准《标准化工作导则》GB/T1.1-2009的要求进行,并符合《国家标准编写模板》的电子文本要求。
三、编制背景及意义近年来,车载移动测量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数据获取的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可以更快、更方便、更准确地获取街道等信息密集地区的空间信息。
车载移动测量实景三维数据之一的城市街景与电子地图相结合,提供一个直观的平台展示二维空间位置上的三维现实场景,让人足不出户就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城市交通、旅游、娱乐、文化等各个行业。
ICS点击此处添加ICS号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DB江西省地方标准DB / XXXXX—XXXX车载移动测量实景三维数据规范Rules for inspection and acceptance of ground mobile mapping system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征求意见稿)XXXX-XX-XX发布XXXX-XX-XX目录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与定义 (1)4 总则 (3)4.1 数学基础 (3)4.2 数据内容 (4)4.2.1 可量测实景影像 (4)4.2.1.1 实景影像 (4)4.2.1.2 内外方位元素 (4)4.2.1.3 时间参数 (4)4.2.1.4 应用接口 (4)4.2.2 连续360度全景影像 (4)4.2.2.1 全景影像 (4)4.2.2.2 全景拼接参数 (4)4.2.2.3 外方位元素 (4)4.2.3 激光点云 (4)4.2.4 可定位视频 (4)4.2.4.1 视频数据 (4)4.2.4.2 定位数据 (4)4.2.4.2 时间参数 (5)4.3 数据规格 (5)4.3.1 可量测实景影像数据 (5)4.3.2 连续360度全景影像数据 (5)4.3.3 激光点云 (5)4.3.4 可定位视频 (5)5 数据采集与处理 (5)5.1 数据处理内容 (5)5.1.1 定位定姿数据处理 (5)5.1.1.1 GNSS数据 (5)5.1.1.2 IMU数据 (5)5.1.1.3里程数据 (5)5.1.2 影像地理参考 (6)5.1.3 影像测图及属性数据处理 (6)5.1.4 影像数据处理 (6)5.1.5 数据融合 (6)5.1.6 影像切片和属性数据库创建 (6)5.1.7 激光点云数据 (6)5.1.8可定位视频数据 (6)5.2 数据处理要求 (6)5.2.1 地理参考处理 (6)5.2.2 GNSS定位数据的处理: (7)5.2.3 定位定姿数据处理要求: (7)5.2.4 数据压缩 (7)5.2.5 影像处理 (7)5.2.6 保密处理 (7)5.2.7 位置姿态精度 (7)5.2.8 属性数据 (7)5.2.9 激光点云数据处理 (8)5.2.10 车载可定位视频数据处理 (8)6 数据与数据集 (8)6.1数据内容 (8)6.1.1 车载平台三维位置数据 (8)6.1.2 时间参数数据 (8)6.1.3 定位定姿结果数据 (8)6.1.4 彩色点云数据 (8)6.1.5 影像数据 (8)6.1.6 车载视频数据 (9)6.2 数据组织结构 (9)6.3 数据输出格式 (9)6.3.1 可量测实景影像数据格式 (9)6.3.2 360度全景影像数据格式 (9)6.3.3 车载激光扫描数据格式激光数据 (9)6.3.4 车载移动视频数据格式视频数据 (9)6.4 数据集 (9)6.5 数据精度 (9)6.5.1 可量测实景影像数据精度 (10)6.5.2 360度全景影像数据精度 (10)6.5.3 车载激光扫描数据精度 (10)6.5.4车载可定位视频数据精度 (10)6.6 元数据 (10)7 数据包装与标识 (12)7.1 数据产品包装 (12)7.2 数据产品标示与示例 (12)7.2.1 可量测实景影像数据集的标示及示例 (12)7.2.2 360度全景影像数据集的标示及示例 (13)7.2.3 车载移动视频数据集的标示及示例 (13)7.2.4 车载激光扫描数据集的标示及示例 (14)附录1实景影像目录格式 (15)前言本标准的起草规则依据GB/T 1.1-2009。
Lynx Mobile Mapper车载移动测量系统及其应用发布时间:2022-11-30T06:22:46.523Z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2年15期作者:麦东鑫1 [导读] 本文从车载移动测量系统的发展现状出发,主要介绍了Optech公司的Lynx Mobile Mapper车载移动测量系统,详细分析其系统构成、核心部件、关键技术及其工程应用。
麦东鑫1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摘要:本文从车载移动测量系统的发展现状出发,主要介绍了Optech公司的Lynx Mobile Mapper车载移动测量系统,详细分析其系统构成、核心部件、关键技术及其工程应用。
关键词:车载移动测量系统;Lynx;激光雷达扫描仪1.引言车载移动测量系统在获取空间三维信息数据方面具有速度快、精度高、信息量大等特点,可以应用到测绘行业多个领域,例如三维建模、数字测图、 DEM获取、城市部件采集、道路信息提取等,是测绘领域较为前沿的技术之一。
该技术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其经过3次大的飞跃,发展日趋成熟,集成了全球卫星定位、惯性导航、图像处理、地理信息及集成控制等技术,通过采集空间信息和实景影像,由卫星及惯性定位确定实景影像的位置姿态等测量参数,能在高速行驶或航行状态下快速获取地物的表面点云和影像数据,具有机动灵活、周期短、精度高、分辨率高等特点,可实时高效地采集多源三维空间数据。
我国市场上的车载移动测量系统主要为国外车载移动测量产品,包括拓普康公司的IP-S2系统、天宝公司的MX8系统、3D Laser Mapping公司的StreetMapper系统、Riegl公司的VMX系列、Optech公司的LYNX MDL系统、MDL公司的Dynascan系统,以及FGI的Roamer系统等。
国内的车载移动测量产品主要有中海达公司推出的I-Scan车载移动测量系统、立得空间公司推出的LD2000系列车载移动测量系统、四维远见公司推出的SSW车载移动测量系统、武汉大学研制的WUMMS系统、山东科技大学研制的3DSurs系统等。
浅谈车载移动测量系统的快速三维建模方法随着“数字城市”建设的不断开展,各行业数字化工程不断扩大,作为空间信息基础地理框架的二维空间数据已经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三维场景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三维模型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传统的三维建模是基于图片信息的场景建模和表现,这种技术存在着缺少真实感、三维几何信息不准确以及处理速度缓慢的缺点[1]。
因此,快速、真实地进行三维模型建设是目前三维建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近年来,随着车载移动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三维建模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2],本文对基于车载移动测量系统的快速三维建模方法进行探讨。
1 车载移动测量系统车载移动测量系统作为相对传统测绘的一种全新技术,主要由GNSS全球定位系统、IMU惯性测量单位、车辆控制编码系统以及激光扫描仪、数码相机等多传感器集成到车辆上,实现直接定位和数据采集,可自动采集城市信息,根据车辆运动的轨迹通过多图像传感器采集全景彩色图像、并通过相机记录道路中和道路两侧的物体,利用GPS/DR的集成数据,能够提供物体的绝对坐标和物体尺寸,具备导航数据采集、三维建模,DLG快速更新等功能[3]。
本文的车载移动测量系统采用的是拓普康公司生产的IP-S2,其以东风本田CR-V汽车为平台,集成安装了1部双频双星GNSS接收机、1套惯性导航设备、2个车轮编码器、3台三维激光扫描仪、1台360°像机、1台同步控制工作计算机。
所有传感器在主控机控制下,利用GPS授时进行同步工作,采集平台移动过程中道路及两侧地物目标的影像、三维点云及车辆瞬时的坐标和姿态参数,然后通过软件处理,得到道路及两侧地物目标的真实三维地理坐标。
2 传统建模方式传统的三维建模采用外业拍照进行纹理提取,内业用3DS Max建模的方式进行。
3Ds Max是美国的Autodesk公司致力于三维建模、动画制作和渲染的专业工具,主要是利用二维线、矩形和三维长方体、球体等基本几何元素组合成实体,并经过拉伸、旋转、平移等几何变换构建几何场景[4]。
车载移动测量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摘要:车载移动测量系统是目前较新的测量设备,本文将根据车载移动测量技术的特点并以广州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iScan为依托来探究其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关键词:车载移动测量系统;GPS; 空间数据采集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各行业对地理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我国为全面掌握土地现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简称“二调”)于2007年7月1日全面启动,目前部分地区二调仍在进行。
二调的主要任务是查清我国每块土地的使用状况、面积、位置、权属等信息。
在二调工作中地理信息的采集成为整个项目既复杂又耗费人力、物力的工作。
本文利用车载移动测量系统MMS采集物体三维坐标点云,快速高效的获取地理空间信息。
1 车载移动测量系统车载移动测量系统MMS(Mobile Mapping System)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项测量技术,其原理主要是利用发射和接收激光束来测量系统与被测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通过卫星定位设备获取系统的地理坐标,利用汽车的运动和扫描镜头的旋转来覆盖地物的表面,总体来说即获取地面物体表面的三维坐标点云,以此用于获取高分辨率的数字地面模型。
激光雷达技术突破了传统单点测量方法的限制,具有高效率、高密度、高精度、穿透性、数字化、主动性、自动化等特性。
车载移动测量系统的诞生将成为我国测绘事业发展的新航标。
1989年第一代车载移动测量系统GPSVan诞生于美国的俄亥俄州立大学。
该系统被集成在汽车上,它的相对测量精度可达到5-10cm,绝对测量精度1-3m,主要由一台GPS、两个里程计、两台CCD 相机、两个陀螺和两个彩色摄像机构成。
随后在1995年VISAT机动测图系统由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与Geofit公司联合推出,该系统搭载了双频GNSS和惯性导航系统,精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应用领域也从原来局限的土地测量、线路测量向其它更广泛方面扩大。
ICS点击此处添加ICS号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DB江西省地方标准DB / XXXXX—XXXX车载移动测量实景三维数据规范Rules for inspection and acceptance of ground mobile mapping system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征求意见稿)XXXX-XX-XX发布XXXX-XX-XX目录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与定义 (1)4 总则 (3)4.1 数学基础 (3)4.2 数据内容 (4)4.2.1 可量测实景影像 (4)4.2.1.1 实景影像 (4)4.2.1.2 内外方位元素 (4)4.2.1.3 时间参数 (4)4.2.1.4 应用接口 (4)4.2.2 连续360度全景影像 (4)4.2.2.1 全景影像 (4)4.2.2.2 全景拼接参数 (4)4.2.2.3 外方位元素 (4)4.2.3 激光点云 (4)4.2.4 可定位视频 (4)4.2.4.1 视频数据 (4)4.2.4.2 定位数据 (4)4.2.4.2 时间参数 (5)4.3 数据规格 (5)4.3.1 可量测实景影像数据 (5)4.3.2 连续360度全景影像数据 (5)4.3.3 激光点云 (5)4.3.4 可定位视频 (5)5 数据采集与处理 (5)5.1 数据处理内容 (5)5.1.1 定位定姿数据处理 (5)5.1.1.1 GNSS数据 (5)5.1.1.2 IMU数据 (5)5.1.1.3里程数据 (5)5.1.2 影像地理参考 (5)5.1.3 影像测图及属性数据处理 (6)5.1.4 影像数据处理 (6)5.1.5 数据融合 (6)5.1.6 影像切片和属性数据库创建 (6)5.1.7 激光点云数据 (6)5.1.8可定位视频数据 (6)5.2 数据处理要求 (6)5.2.1 地理参考处理 (6)5.2.2 GNSS定位数据的处理: (7)5.2.3 定位定姿数据处理要求: (7)5.2.4 数据压缩 (7)5.2.5 影像处理 (7)5.2.6 保密处理 (7)5.2.7 位置姿态精度 (7)5.2.8 属性数据 (7)5.2.9 激光点云数据处理 (8)5.2.10 车载可定位视频数据处理 (8)6 数据与数据集 (8)6.1数据内容 (8)6.1.1 车载平台三维位置数据 (8)6.1.2 时间参数数据 (8)6.1.3 定位定姿结果数据 (8)6.1.4 彩色点云数据 (8)6.1.5 影像数据 (8)6.1.6 车载视频数据 (8)6.2 数据组织结构 (9)6.3 数据输出格式 (9)6.3.1 可量测实景影像数据格式 (9)6.3.2 360度全景影像数据格式 (9)6.3.3 车载激光扫描数据格式激光数据 (9)6.3.4 车载移动视频数据格式视频数据 (9)6.4 数据集 (9)6.5 数据精度 (9)6.5.1 可量测实景影像数据精度 (9)6.5.2 360度全景影像数据精度 (10)6.5.3 车载激光扫描数据精度 (10)6.5.4车载可定位视频数据精度 (10)6.6 元数据 (10)7 数据包装与标识 (12)7.1 数据产品包装 (12)7.2 数据产品标示与示例 (12)7.2.1 可量测实景影像数据集的标示及示例 (12)7.2.2 360度全景影像数据集的标示及示例 (13)7.2.3 车载移动视频数据集的标示及示例 (13)7.2.4 车载激光扫描数据集的标示及示例 (14)附录1实景影像目录格式 (15)前言本标准的起草规则依据GB/T 1.1-2009。
目前,国内外已开展了一些利用车载LiDAR 数据进行高精道路地图制作的相关研究[1-9]。
但总体而言,国内相关研究的起步较晚,且已开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和实验阶段,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基于车载LiDAR 数据进行高精道路地图生产的技术路线。
在武汉市作为全国首个新型基础测绘建设试点城市的背景下,本文选取武汉市中心城区约3km 2范围作为实验区域,利用车载移动测量系统快速采集该范围内各市政道路、道路交叉口及沿街附属部件设施的几何和纹理信息,以获取的点云数据为底图半自动化地提取各类道路专题要素的三维矢量信息,最终形成一套基于车载LiDAR 数据进行高精道路地图制作的流程,并通过生产实践证明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
1高精道路地图制作流程利用车载激光扫描技术制作高精道路地图主要包括外业数据采集、点云数据处理和点云测图3个步骤,总体流程如图1所示。
其中,外业数据采集是获取三维道路环境信息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目的是快速获得高精度、高密度的道路点云数据;点云数据处理是保证点云精度质量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点云坐标转换、位置纠正以及点云去噪等内容。
点云测图是高精道路地图制作的核心内容,在地面点提取的基础上,对部分典型道路专题要素进行自动识别,再结合街景全景影像,在三维测图软件中采集道路及附属部件设施的空间位置及属性信息,最终构建全要素的高精道路地图。
2外业数据采集车载移动测量系统是一种以汽车为载体的移动型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它能够快速获取道路及路侧的高精度三维空间信息,是目前城市道路环境三维信息采集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本文利用“HiScan-VUX ”型车载移动测量系统进行外业数据采集,如图2所示。
该系统由激光扫描仪(LiDAR )、定位定姿系统(POS )、高清全景相机、里程计(DMI )以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组成。
外业数据采集包括任务规划、数据采集和数据解算3个阶段:1)任务规划。
根据测区资料和现有路网数据,制定外业数据采集计划。
车载移动测量三维模型生产技术规程解读标题: 车载移动测量三维模型生产技术规程解读摘要:本文将对车载移动测量三维模型生产技术规程进行解读。
首先,我们将介绍车载移动测量的定义和应用领域。
然后,我们将深入探讨三维模型的生产技术规程,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模型生成过程的要点。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该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阅读,您将对车载移动测量三维模型生产技术有更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1. 引言- 车载移动测量的定义和应用领域- 车载移动测量的重要性和优势2. 数据采集- 传感器类型和选择标准- 数据采集装置和仪器的选择和配置- 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实时性要求3. 数据处理- 数据质量控制和校正- 数据配准和几何校正- 数据格式转换和预处理4. 模型生成- 点云处理和过滤- 曲面重建和拟合- 纹理贴图和模型优化5. 技术规程解读总结- 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模型生成的流程概述- 标准化的操作规范和指导原则6. 技术规程的观点和理解- 车载移动测量三维模型生产技术规程的优势和局限性- 技术规程对于行业发展的影响和推动作用7. 发展趋势和未来应用展望- 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车载移动测量在智能交通和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前景结论:本文对车载移动测量三维模型生产技术规程进行了深入解读,并提供了对该技术的观点和理解。
通过对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模型生成的详细介绍,读者将对车载移动测量三维模型生产技术有更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同时,本文还总结了技术规程的要点和操作指南,为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提供了规范的操作依据。
最后,本文还展望了车载移动测量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指出了其在智能交通和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广阔应用潜力。
车载移动测量三维模型生产技术规程
车载移动测量三维模型生产技术规程是指利用车载移动测量系统对道
路等交通设施进行三维模型的测量与生产的技术规程。
该技术规程的
实施可以提高道路施工、维护和管理的效率,减少对交通的影响,增
加交通安全性。
以下是该技术规程的相关要点。
一、技术规范
1.测量设备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测量精度应当符合三级精度标准。
2.测量时应当保证安全性和操作规范,防止误操作导致的安全事故发生。
3.测量数据应当进行校核并保存备份,以防数据损失或丢失。
测量数据应当使用合法软件处理,并进行数据加密,保护信息安全。
二、测量方法
1.测量前,应当仔细规划测量范围和时间,并进行现场勘察,确定测量范围后进行车辆设备的安装和校准,确保测量设备的质量。
2.在实施车载移动测量前,应当排除环境噪声、温度、光照度等外部影
响因素,给予测量设备充分准备时间,充分保证测量精度。
3.测量时间应当充分利用,避免在交通高峰期测量,并应当掌握交通和环境变化的情况。
同时,为保障行车安全,测量车辆速度应当不超过规定的限速范围。
三、数据处理
1.测量数据应当进行校验和质控,进行数据清洗、编辑和闭合处理,并选择合适的处理算法进行处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在测量数据处理过程中,应当采用多视角处理,增加测量精度。
如果处理过程中出现缺失或不合理的现象,应当及时进行补充或更正,并进行后续处理。
四、结果展示
1.三维模型生成结果应当满足规定的精度标准,并进行数据加密,确保结果的保密性。
2.三维模型生成结果应当具有可视化和交互性,以方便管理和使用。
同时应当具有规范化的数据格式和标准化的接口,能够轻松集成到其他支持的软件中。
总之,车载移动测量三维模型生产技术规程是对道路等交通设施进行三维模型测量和生产的一个重要技术规范。
它有助于提高道路施工、维护和管理的效率,减少对交通的影响,增加交通安全性。
该技术规程的要点包括技术规范、测量方法、数据处理和结果展示等方面,需要执行标准化的流程,确保测量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