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艺术——宋振韶
- 格式:ppt
- 大小:2.25 MB
- 文档页数:61
诙谐雅趣真性情作者:暂无来源:《走向世界》 2013年第24期撰文/杨薇我和洪振有30多年的友情,从同学到邻居,一直保持着联系。
平时,我们尽管经常见面,也只是说说生计上的粗枝大叶。
后来,我全家落户到了外地,见面的次数少了。
一晃10多年过去了,再见到洪振的画作时,我震惊不小。
画面干净、简洁、人物刻画夸张有度、笔墨着色刚劲雅致、层次渐次有序,尤其对人物表情的刻画,更是诙谐中带着情趣:对弈图、嬉梅图、醉归图等。
这些,都在不经意间露出了画家的性情。
《文心雕龙》中说:“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
”一种灵性的美从中能感受到一股清气、雅气。
在艺海中徜徉了几多年,内向朴实的洪振没有加入一些很充门面的团体,也没应景过一些知名画展,这倒不是说他的画没有实力,只是他感到不很适应。
但遇到同行同道者索画,他却如送白菜般慷慨。
诸如种种,洪振说,对此既有遗憾也不遗憾,绘画纯粹是自己喜欢。
在欣赏洪振的画作时,会使人联想到那些原生态的民歌:或清澈、或昂扬、或婉约、或诙谐……触动灵魂。
在生活中寻找情感的触点,灵魂得以升华,激发的创作思潮,释放出艺术的火花。
洪振的画作既恪守着国画的定义,又彰显着漫画的味道。
舒缓、张扬、婉约,他以多变的手法寄情于人物,表述着自己对人生的讴歌。
大象无形,提及他的人物,科班出身的他感叹“谁说绘画就要按照人们的习惯常态创作?绘画就是生活的一种表达形式,我喜欢漫画家华君武的作品和儿童画,不拘泥于绘画本身的概念,让生活成为意象的源泉”。
洪振的画,你不能马上把它列入到哪个门派,也不可能找出他沿袭的师爷及祖宗八代的痕迹,这就是洪振的画风,或者这就是他的风格。
艺术的根本就是生活的另一种表达形式,用什么样的形式表达,完全取决于自己的风格。
洪振这些年来,就像那些天天舞唱着生活的淳朴农民一样,耐住寂寞,蛰伏起来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颂咏着自己的性情。
轻松自在的应对生活,也诠释着自己画作的人生旋律!多半闲云野鹤的日子,促成了艺术最需的禅德意境,洪振宁静志远,不为名利所累,追求的艺术是纯净的。
独家策划SPECIAL尼山世界艺术论坛以“文明互鉴,以艺通心”为主题,邀请国内外业界权威专家学者、艺术家在多个艺术领域展开深入研讨交流。
图/杨国庆With a theme of “Mutual Learning among Civilizations, Communication with Art”, the Nishan Forum on Arts invites authoritative experts, scholars, and artists from home and abroad to carry out in-depth discussions andexchanges in various art fields.艺术是没有国界的语言,艺术交流能够更好地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心连在一起,是促进人们相互理解尊重、共同发展的捷径。
情感的融汇,思想的互动,价值的共鸣……在尼山世界艺术论坛上,来自海内外文化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共话艺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之间的关系,探寻文明交融互鉴的点点闪光,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反思。
Dialogue with the World by Art文/肖寒以艺为桥促互鉴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艺术是文明的产物,更是文明有力的传播者和推动力,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情感的集中体现。
可以说,艺术交流是文明交流、文明互鉴的最有效载体,是天然的文明使者。
”中国海洋大学王蒙文学研究所所长温奉桥说,以艺术为桥,进行文明交流互鉴具有天然的优势。
缅甸青年学者尹润敏对此深有感触。
2022年,尹润敏来到曲阜师范大学学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接触到许多中国文学作品。
“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在缅甸很受欢迎,鲁迅、莫言、余华等近当代作家也有非常多的读者。
中国的小说作品中所包含的中国伦理是当代所需要的。
”尹润敏说,缅甸文学作品《如愿》能够受到中国读者喜欢,令她很欣慰。
一、感性素质的现状很多美术老师,估计都会碰到一个很困惑的问题:每当手工课时,他们都会在垃圾桶里发现很多用剩下来、被学生扔掉的纸,而且都是一大张纸,甚至整张纸;在办公室的垃圾桶里,特别是开学做黑板报时,他们也一直会发现很多这样用剩下来的大张纸。
看来,不仅仅是物质丰富和习惯的问题了,那是我们上课没有和学生说过吗,是我们老师不懂得节约吗?不是,每次手工课,我们都说,但每次都还有这样的现象,我们老师也都知道浪费可耻,就像我们每天说不随手乱扔纸屑,但就是教室里、校园里、马路上,到处都有人在扔。
这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一直屡教不改、屡禁不止呢?二、感性素质的分析听了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老师的讲座,我恍然大悟,原来是我们的民族的感性素质出了问题,是历来的陋习,是越来越多的人不懂得什么是美的艺术,从而没有创造优秀文化艺术的素养。
什么是感性素质?周老师这样解释:“(艺术:体验能力+对美的追求)美化世界、创造优秀文化的艺术,是体验人生的前提。
”他认为要进行感性的培养,必须认识艺术和了解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一个完善的人具有三种素质,理性素质、情感素质,还有一个就是感性素质。
缺少感性素质的人,他们感受不到身边不和谐的音符,没有细腻的体验,对生活没有情趣,没有敏锐的感受力,对丑陋现象麻木不仁,视若无睹,对脏、乱、差没有感性能力和需求。
他们缺乏对美的追求,追求美需要我们懂得美。
长期的应试教育,是以分数为重的教育模式,它减弱了对艺术素质的培养。
尽管我们强调了“素质教育”的发展与规划,但这毕竟敌不过高考的大军,很多家长认为,“凡是与学习没关的活动都是浪费时间!”……周教授说:“你剥夺了孩子感性素质的发展机会!为什么我们中国只能做低端的、制造型的产业,而很少有一些尖端的设计出来,问题就在于缺少细腻的、感性化的情感,没有人文色彩,从而慢慢被淘汰。
”三、培养艺术修养,提高感性素质艺术素养离不开美术的素养,美术素养是指学生学习了美术课程及相关知识之后,所形成的美术方面的感知、想象、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和参与人际交流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及其所伴随的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
全国高等院校和艺术研究院所艺术学学科点介绍(三)▶▶北京大学艺术学学科点介绍北京大学的艺术教育有着悠久的传统,蔡元培先生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就大力提倡和实施美育与艺术教育㊂早在五四时期,蔡元培先生发起成立北京大学 画法研究会 ㊁ 音乐传习所 等,强调把美育列为国民教育的宗旨之一,并且规划了一幅全民艺术教育的蓝图㊂在我国现当代艺术教育历史中,徐悲鸿㊁刘天华㊁沈尹默㊁肖友梅㊁宗白华等艺术大师和著名学者都曾先后在北京大学执教㊂现设的北京大学艺术学学科,是于1997年成立的艺术学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㊂十余年来,北京大学艺术学系始终坚持 道 (人文内涵)与 技 (艺术技能)并重㊁理论性与应用性并重㊁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教学方针,在学科建设㊁素质教育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㊂2006年1月11日,北京大学在艺术学系的基础上成立了艺术学院㊂目前,艺术学院下设四个系:艺术学系(艺术学专业)㊁音乐学系(音乐学专业㊁声乐专业㊁舞蹈史论专业),美术学系(美术史论专业㊁国画专业),影视艺术系(影视理论专业㊁影视编导专业㊁节目主持人专业);设七个研究所:文化产业研究所㊁电视研究中心㊁书法艺术研究所㊁京昆艺术研究所㊁戏剧研究所㊁汉画研究所和希腊艺术研究所㊂艺术学系还设有苹果电脑实验室和图书音像资料室,为广泛募集国内外各门类艺术和艺术学的图书音像资料,以及收藏海内外人士捐赠的各类图书音像资料服务㊂Array在科研领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㊂1995年以来,在职教师分别在‘哲学研究“㊁‘文学评论“㊁‘文艺研究“㊁‘文艺理论研究“㊁‘北京大学学报“㊁‘电影艺术“㊁‘当代电影“㊁‘北京电影学院学报“㊁‘电视研究“㊁‘中国广播电视学刊“㊁‘现代传播“㊁‘新美术“㊁‘美术观察“㊁‘中国书法“㊁‘中国音乐“㊁‘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等国内外数十家重要的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40多篇;在商务印书馆㊁中华书局㊁读书㊃生活㊃新知三联书店㊁文化艺术出版社㊁高等教育出版社㊁北京大学出版社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577 Study of art社㊁人民音乐出版社㊁中国电影出版社等国内外重要的学术出版机构出版学术专著60余部,有彭吉象‘中国艺术学“㊁丁宁‘绵延之维 走向艺术史哲学“㊁朱青生‘没有人是艺术家,没有人不是艺术家“㊁李松‘长安艺术与宗教文明“㊁袁禾‘中国舞蹈意象论“㊁陈旭光‘艺术的意蕴“㊁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 2004)“㊁翁剑青‘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㊁马清‘音乐理论与作曲基础“㊁朱秋华‘西方音乐史“㊁白巍‘宋辽金西夏绘画史“等学术专著㊂近年来,艺术学院各系还陆续聘请一大批海内外著名学者和艺术家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以助北京大学艺术教育有更大的发展㊂2008年4月间,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首次举办了 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 ,得到了教育部㊁文化部㊁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以及国内多所著名高等院校的响应参会㊂会议指出,艺术学作为对艺术现象的规律进行综合研究的学科在中国仍然是一门新兴学科,在学科建设和很多具体研究领域中还有待发展㊂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对艺术学学科建设是一次大的历史性机遇㊂北京大学希望能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机遇,建设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㊂会议还围绕 艺术学基本理论的主要范畴和命题 ㊁ 艺术学教学与人才培养 ㊁ 国内外艺术学基本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㊁ 综合性大学开展艺术学教学与研究的方略 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㊂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还负责管理和辅导北京大学学生艺术团的工作,北大学生艺术团包括学生合唱团㊁学生管弦乐团㊁学生舞蹈团㊁学生民乐团等,近年来曾多次应邀出访美国㊁西班牙㊁新加坡等国并在国际比赛中获奖㊂北京大学艺术团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声誉的大学生艺术团体,进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并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㊂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一直以来秉承蔡元培先生的美育与艺术教育并举的思想,坚持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和中心内容,通过学校与各种社会活动,向全体学生灌输审美教育,使他们具有较丰富的审美眼光和艺术知识,具有较高的趣味㊁格调和鉴赏力,追求一种更高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㊂并根据北京大学的研究型大学的性质,艺术学院发挥北京大学重视理论研究的传统优势,着重培养艺术学研究㊁艺术批评和艺术教育的高级人才;发挥北京大学的人文优势,选择若干要求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实践类专业,培养有深厚文化修养的专业艺术家,进而对于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产生深远的影响㊂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院提出的办学目标,致力于以下互相联系的四项培养内容:一㊁向全体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使他们具有较丰富的艺术知识,同时具有较高的趣味㊁格调和鉴赏力,从而成为有相当艺术修养的人才;二㊁培养一批艺术教育㊁艺术评论㊁艺术实践和艺术研究的专门人才(包括一批艺术研究的高级人才),这些人才应在理论基础㊁专业训练㊁综合素质三个方面都达到较高要求;三㊁积极组织基础艺术理论㊁各门类艺术㊁比较艺术和美育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国际水准和中国特色的艺术学作出自己的贡献;四㊁通过面向社会的艺术教育㊁艺术评论,以及在艺术产业㊁艺术科技㊁广告产业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㊂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艺术学学科设有研究方向:艺术学㊁音乐学㊁文化艺术管理㊁戏剧学和舞蹈学;美术学学科设有研究方向:美术理论㊁美术史㊁书法学;电影学学科设有研究方向:电影学㊁电视学㊂(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办公室供稿)。
艺术美育论合唱艺术表演手段的多元化策略邵云(盐城市盐都区教育局江苏·盐城224005)中图分类号:J61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26-0118-02摘要合唱艺术发展到今天,表演的手段和形式日益多元化。
这些多元化的元素如果能与合唱作品相得益彰,就会使合唱艺术表演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为此,我们应灵活运用肢体语言和队形变换手段,巧妙地运用舞美、灯光等手段,恰当运用服饰、道具等手段。
关键词合唱表演手段多元化策略On the Strategies for Multiple Ways of Chorus Perfor原mance//Shao YunAbstract The ways and forms of chorus performance is more and more divergent in the present day,and the divergent elements can promote chorus works.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strategies for multiple ways of chorus performance from several aspects. Key words chorus;performance means;multiple;strategy与其他音乐艺术形式一样,合唱艺术表演手段随着人类发展和技术进步而不断变革与创新。
时至今日,合唱不仅是一门好听的艺术,也日益成为一门好看的艺术。
欣赏者对合唱艺术不仅提出了听觉方面的审美要求,也希望得到视觉感官方面的享受。
而合唱团体为了表现作品,使人们更直接、真切地理解和感受合作作品,纷纷在唱的基础上加入了各种表演性元素。
目前不论是国际性的合唱比赛,还是国内举办的合唱比赛,其艺术表演手段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元化。
本文对合唱艺术表演手段的多元化趋势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出三点具体的策略。
Art Information
出版物刊名: 当代美术家
页码: 92-94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2期
主题词: 中国当代艺术;新闻;学术顾问;展览时间;艺术展;主办单位;艺术历史;资产管理
摘要:“新艺术史”2000—2018年中国当代艺术展展览时间:2019年3月10日—5月22日展览地点:银川当代美术馆学术顾问:吕澎策展人:蓝庆伟、李国华、宋振熙主办单位:银川当代美术馆、银川滨发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新艺术史:2000—2018中国当代艺术”显影近20年的当代艺术历史相貌,从“游戏/娱乐/消费”“伦理/科技/艺术”“全球化政治身份”“后传统/历史性”出发,梳理、研究、发觉、思考,再向艺术未来提问。
策展人通过对2000年后艺术发展的全面分析,提炼了大量艺术家个体在中国近20年发展背景下的不同形象,运用他们的代表作品构成带有这一时期历史性判断的艺术图景。
这些艺术图景不仅仅只是对于这些艺术家个人创作的记录,也是对这一段中国当代艺术进程和发展的记录,甚至它们也将成为2000年后中国特殊的社会背景发展在文化艺术方面的一个图像缩影。
文学经典中的“沟通的艺术”作者:何玉蔚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15期何玉蔚内容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高等院校本科毕业生的工作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未来的工作与文学的直接联系十分有限,这就决定了高等院校文学类教学应更加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本文从人际交往中“沟通的艺术”这一角度加以说明,从中可以展现文学经典的普适价值,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经典普适沟通艺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高等院校本科毕业生乃至汉语言文学本科生毕业后的工作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绝大多数毕业生并不从事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他们未来的工作与文学的直接联系十分有限。
这就决定了本科文学类教学不应仅仅把教学重点放在文学知识、文学理论上,而应更加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
通过具体的文学经典作品的分析解读,揭示文学经典“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人文精神,传授一代又一代学生终其一生都需要的最普适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促使学生广泛而深入地理解人、理解社会,理解自然。
”[1]这不仅符合高等教育的基本精神,而且能够有效地解决学非所用的问题,使我们的教学对学生的一生——无论他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来,文学经典就有这样一种界定,“它用于形容任何一本表现整个宇宙的书,一本与古代护身符不相上下的书。
”[2]也就是说文学经典是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最高明的师长,不论是中国文学经典还是外国文学经典,都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这些文学经典总结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的精神探索的历程,即使在古代的作品中,也蕴涵大量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并不会因为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失去其价值。
本文将从人际交往中“沟通的艺术”这一角度加以说明。
我们先从古代希腊著名的史诗《奥德赛》说起。
《奥德赛》叙述希腊军队主要将领之一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之后历经十年飘泊,返回家园的故事,这部作品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形象。
21世纪以来音乐美学学科发展研究述评标签:学科性质;学科特征;中西格局一、对学科概念、性质、特征等问题的研究经过上世纪的相关研究,对于学科这一问题的研究已逐步清晰,大多数文章已不再是对某一概念的一般化界定,而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在不断深入思考中得出结论并扩展、应用,具有一定的建设性意义。
这类文章,在我国音乐美学发展过程中比较有影响的有韩锺恩《音乐美学基本问题》、崔莹《从对学科制度的批判看音乐美学学科归属问题》、杨赛《从临响到直觉——论音乐美学的学种性质》、《音乐美学的学科归属问题》池瑾璟《论音乐美学研究的多维视域》。
在这一类的文章中,冯长春《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美学发展一瞥——从“音乐美学”的概念与定义谈起》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这篇文章对音乐美学的概念的出现进行梳理,提到在20世纪20年所提到我国著名音乐家萧友梅以及柯政和所作文章中所提到音乐美学概念作论述;在20世纪30年代时期里值得强调的是王光祈并没有针对音乐美学这个问题深入研究,而是通过“音乐比较学”阐述音乐美学简单介绍与概述,由此也可以看出王光祈王光祈不仅对音乐美学的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研究对象、音乐美学的流派与发展、中西音乐美学的不同,以及音乐美学在音乐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与地位都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与自己的观点。
通过这些文章,我们可以对音乐美学学科的概念界、性质和特征等方面有全方位多角度的一个理解和学习。
二、对学科的整体研究这类文章主要从整体出发,涵盖学科大部分研究内容,具有宏观意义。
这一类文章时代感更强,提出问题,也对问题进行建设性的论述,其代表f生文章为韩锺恩《“问题意识”与“前瞻眭”预设——由音乐美学学科建设“长时段”叙事所引发》文章按时间段梳理了上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之前,我国关于音乐美学学科建设的相关总绪性活动及研究者们对此问题所持有的观点,此后对上述内容进行反思,提出“人的感性直觉经验,何以在诸多音乐活动当中显现自己?”和“如何面对当代音乐现象并给出相应的审美策略?”等问题,同时强调了音乐美学的研究“面对音乐,面对作品,面对音响,是它再也无法化约和还原的底线”并作出“一方面‘直接面对音响敞开’,一方面‘感性作为最初的人本驱动…的预设,由此对我国音乐美学学科建设在新世纪如何发展的方向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同时也使得相关研究者直面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
艺术批评的历史作者:彭锋来源:《艺术评论》 2020年第2期彭锋【内容提要】通常认为,有艺术就有艺术批评。
但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批评直到18世纪才获得独立。
本文将艺术批评的历史分为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三个阶段来叙述。
前现代艺术批评没有从宗教、伦理、政治、哲学等非艺术学学科中独立出来。
现代艺术批评不仅从各种非艺术学学科中独立出来,而且与同为艺术学的艺术史和艺术理论拉开了距离。
后现代艺术批评突破了现代艺术批评的自律性,不仅注重艺术的各种社会功能,而且模糊了艺术批评与艺术实践的边界,艺术批评参与到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之中。
【关键词】艺术批评;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历史;后批评如果将艺术批评视为关于艺术实践的话语,那么可以不太严格地说,从有艺术实践开始就有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始终伴随着艺术创作与艺术鉴赏。
不过,最初艺术批评并不独立,它与政治、宗教、伦理等活动纠缠在一起。
这种情况并不难理解,因为艺术本身就是较晚才从其他人类活动中独立出来的。
没有艺术的独立,自然就没有艺术批评的独立。
而且,艺术的独立,并不必然导致艺术批评的独立。
严格说来,在艺术独立之后,也只有清晰地认识到艺术批评与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之间的区别,才有艺术批评的独立。
独立的艺术批评,不仅与政治、宗教、伦理等活动不同,而且有别于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艺术理论和艺术史。
如果我们将获得独立地位的艺术批评称之为现代艺术批评,那么相应的,未获得独立地位的艺术批评就可以被称作前现代艺术批评,突破艺术批评独立地位的艺术批评就可以被称作后现代艺术批评[1]。
一、前现代艺术批评前现代艺术批评是由艺术家、观众和权威等作出的,而不是由独立的艺术批评家作出的,因此可以称之为没有批评家的批评。
首先,让我们来考察一下艺术家同行之间的批评。
就像任何人类行为一样,艺术家对于自己的创作也有清醒的认识。
尤其是在创作之前的构思和创作之后的评价之中,这种认识和自我意识体现得非常明显,只不过这种认识通常不会以话语的形式表达出来。
赓续经典力逮大成作者:王景琰张金尧来源:《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23年第05期中图分类号:J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44X(2023)05-0001-08国际DOI编码:10.15958/ki.gdxbysb.2023.05.001一、丰富的学术历程、开阔的学术视野王景琰:张教授,您是理学学士、文学硕士、艺术学博士、美国跨文化传播专业访问学者。
您以宏阔的学术视野、缜密的逻辑思维,汇成丰硕的学术成果,是否与您丰富的学术经历有关?张金尧:学术成果远谈不上丰硕,学术经历倒是有些坎坷。
本科阶段“求理”锻造我逻辑思维,硕士阶段“从文”而载我游历浩浩文脉,博士阶段“研艺”而促我追求内心和谐,国外访学研究“跨文化传播”确实也提升了运用比较之法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可以说,每一段经历于我而言都是学术路途上的宝贵财富,至少增加了回味求学经历的厚度与浓度吧。
王景琰:从理学到艺术学,这种跨学科门类的治学经历具体给您带来了哪些帮助?张金尧:20世纪90年代我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尔后弃理从文研艺审美,但是“弃理”只是学术兴趣发生了转移,并非是抛弃了理性思维。
可以说,三十年来,我须臾不敢舍弃理性思维,特别是“量性”思维。
无论是在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明代吕天成《曲品》,还是后来远涉重洋到美国从事跨文化研究,以及参加最近的学科目录调整工作,钻之弥深,我愈发感到量性思维方法和逻辑方式在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占有重要地位。
从美国访学回国后,结合实际经验,我专门撰文提出了“开设计量艺术学专业,拓展艺术学国际视野”的观点。
我在对比中美艺术学科设置和艺术教育之后,发现美国各高校都把掌握定量分析、思维与逻辑法定为大学生必须达到的毕业标准,反观中国高等教育,明显在这些方面呈现不足。
由此,我在参照美国大学普遍开设的传媒定量研究方法以及传媒定性研究方法等课程的基础上,根据美国三大传媒协会,即国际传媒协会(ICA)、美国传媒协会(NCA)和美国新闻传媒教育协会(AEJMC)组织的年度会议学科信息,提出中国艺术学科建设应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基础上,汲取美国艺术教育的数理性和系统性,设置并建设计量艺术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