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股份制形式构建高职校外实训基地-精选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9
我国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我国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摘要: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是建设一个先进的实训基地,要求其具备良好的设备,仿真实训软件,这些都要求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这对于我国的不少高职院校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学校只有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最大限度上的利用企业已有的设备、场地以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才能有机的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结合在一起,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企业;实训我国的高职院校在经历了近十年来的高速开展以后,学校的办学规模、教学质量、学校建设比起以前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
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飞速开展以及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高职院校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这就要求加大对实践实训场所的建设,建设更加先进的实训基地。
但是,高职院校由于自身情况的限制,往往很难实现这样的目标。
先进的生产设备、大量的资金投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这些都是高职院校在进行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所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个巨大的困难,这也是高职院校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解决的。
而这些又恰恰是企业所有的优势之所在。
高职院校在进行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可以与企业采取强强联合的方式,借助企业的这些优势,发挥自己的特长,就可以培养出更多的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不仅仅应该注重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更应该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这是一向很艰巨的任务,但是对于不少开展中的高职院校来说,这也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这关系到了高职院校在以后的开展过程中,能否实现快速、高效、持续、健康的开展。
借鉴西方兴旺国家职业院校开展的经验,并且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高职院校在进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可以采用以下的几种模式:一、通过高职院校的教师与企业进行密切的联系,形成“协作型〞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中,大多还是采取理论教学的模式,以老师为中心进行教学,学生们往往很难主动参与其中,而且,不少专业知识相比照拟空洞,学生不易理解,造成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高职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机制探析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才培养已成为各高等教育机构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促进学生就业,高职院校一直在探索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机制,以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人才。
本文将就高职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机制进行探讨。
一、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定义和特点1. 定义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由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投资建设的实训基地,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加接近实际生产工作的实训环境和机会。
通过模拟真实的生产流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更多的技能和经验,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2. 特点股份制实训基地具有较强的市场导向性。
由于企业参与投资和建设,实训基地更加关注市场需求和现实生产情况,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的技能培训。
股份制实训基地具有独特的办学理念。
它打破了传统教育与产业之间的界限,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实际操作经验,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股份制实训基地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性。
由于参与投资的企业也是受益方之一,他们更愿意长期与学校合作,共同推动实训基地的发展,确保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1. 投资合作股份制实训基地首先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投资建设。
学校作为主要的教学管理方,负责提供教师和教学设备,企业提供资金和实际生产场地。
这样一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资源都能够得到合理利用,实训基地也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环境。
2. 课程设置实训基地的课程设置需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企业实际生产情况。
学校需要与企业进行深入的沟通和合作,了解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需求,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设置。
这样可以确保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更加贴合市场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3. 教学管理实训基地的教学管理需要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负责。
学校需要提供专业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负责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质量的监控;企业需要提供实际的生产场地和工作人员,负责学生的实际操作指导和实践环境的管理。
通过双方的合作,可以更好地保证教学的质量和实效。
高职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机制探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成为了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高职教育已成为培养技能型人才、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途径。
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高职教育的一种新型模式,其建设旨在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工作的实训环境和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就业能力的提升。
此举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也可以提高企业的人才培养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高职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机制进行探析,有助于理清其发展现状和问题,并寻求更好的发展路径。
通过深入剖析其概念、特点、建设模式、运行机制、优势和挑战,可以更好地指导高职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推动高职教育的进步。
2. 正文2.1 高职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概念和特点高职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由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建立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实践性的教育培训机会。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高职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具有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特点。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实训,使他们能够更加贴近实际工作,提高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
高职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强调专业性和就业导向。
这些实训基地通常设立在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企业中,以确保学生接受的实训内容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高职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通过参与实际生产过程,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创新灵感和实践经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激发学生的创业潜力。
高职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概念和特点体现了产学合作、专业就业导向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2 高职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高职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是指在高职院校内建立起实训基地,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投资建设、共同管理和共享成果的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
制度视角下高职高专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对于教育问题也越来越重视。
近几年,校外实训基地的制度化建设受到了格外的关注和重视,其对于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文总结论述了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经验,也说明了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于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思考和分析,为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economy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our country has also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off-campus training bases has been paid special attention and importance. 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of off-campus training base in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institutes in China,and illustrates the existing problems,and analyz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raining base.【?P键词】教育;高职高专;经验【Keywords】education;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experience【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8)01-0091-021 高职高专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1 实训基地的建设缺乏制度上的保障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于学校和学生不存在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等问题,因此,难以要求实训基地配合教学实训的活动,进而使得实训的结果没有保障。
高职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机制探析一、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意义和实施需求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职业技能培训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所需的技能和能力,并将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生产实践中,提高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具体来说,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和实施需求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帮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积累更多的经验和技能,提高职业素质,并能够顺应行业需求和市场需求。
(2)为企业提供专业的人才培养服务: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为企业提供专业的人才培养服务,使企业的培训成本减少,并为企业培养出更加适合生产要求的员工。
(3)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可促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产业的深度融合,能够更好地切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1、运作机制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作机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合作协议签署:学校与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明确基地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分配职责。
(2)场地和设备建设: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基地场地和设备的建设,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有序的运营管理。
(3)招生和培训: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招生和培训工作,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4)实习和实践:学生进行实习和实践时,由企业进行实习指导和管理,并对学生工作中的问题予以解决。
(5)学生评价和推荐:学校根据学生在实训中的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和推荐,并向企业推荐优秀学生。
(6)经费和收益分配:学校和企业共同负担基地的建设和运营费用,并根据实际生产情况进行收益分配。
2、特点(1)深度与企业合作,提高实训质量:学校与企业合作,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技能实训,并能够从实践中得到更好地提升,提高实训质量。
(2)职业化的培训服务,推动就业:基地建设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特点进行人才培养,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并推动就业。
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定稿] 南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案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增强劳动观念、练就实践能力、实现角色转换、培养综合职业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场所.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是职业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内容.为进一步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规范基地管理~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校外实习基地的类型学校根据专业设置及课程教学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能满足教学实习要求的各类单位~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其类型可分为:,一,课程教学需要的教学实习基地,,二,专业教学需要的生产实习基地,,三,其它短期、分散的实习单位,点,. 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基本条件,一,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应有利于促进学校与基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二,校外实习基地的领导应重视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具备实习条件和管理环境,能帮助解决实习学生所需的食宿、劳动保护和卫生等条件。
,三,校外实习基地能够选派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指导教师,师傅,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能有效地参与实践活动~顺利完成教学实习计划。
,四,校外实习基地要求相对稳定~每学期或每学年有固定专业的学生进行实习。
三、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原则,一,、满足教学需要的原则。
实习基地建设要从满足教学需要的角度出发~针对专业设置及课程教学要求~制订科学合理的实习基地建设规划。
,二,、坚持“互惠互利~双方受益”的原则。
学校在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过程中~学校可以利用基地的条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基地可以从实习生中优先选拔优秀人才~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用工需求~达到“双赢”的效果.,三,、动态合作发展的原则.由于行,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行,企,业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因此~对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将实行动态的合作与发展。
对于一些条件好、发展稳定并具有积极合作意向的行,企,业可以建立相对固定的基地~有的实习基地则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实习基地使用效果. 四、校外实习基地组织管理,一,、成立实习基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双方有关领导、技术人员和教师组成~由实习基地方任组长~学校方任副组长~定期研究基地建设事宜。
加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主线的教育,其教学指导思想是坚持“以能力为本位”,打破“知识本位”的传统教学思想,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实践教学在职业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灵魂所在。
高职院校在保证学生获得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设施的建设。
1、实训基地建设,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实训基地建设是实施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前提,是技能训练、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彰显办学特色的基本保证。
具有实践教学、职业训导、研发生产、职业技能资格鉴定等功能。
[1]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贯彻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
实训基地的建设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从学科式教育向能力式教育转变,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新的职业教育观,搭建了校企合作的立交桥,为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隙接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1实训基地建设概念的理解实训基地建设,是将企业的生产工艺、生产技术、生产流水线、经营模式引入校园,不仅让教师更加真实地教,也让学生更真切地学。
实训基地的真正内涵是集理论与实践的专业能力培训和职业素质训导为一体的职业教育的场所,为职业现场输送具有能力又有强烈职业感的合格人才。
实训基地并非完全再现工作现场,而是按照实训要求模拟工作现场,其主要功能是实训而不是生产与服务。
1.2实训基地建设体系的形成实训基地建设体系由校内、外实训基地及其教学体系组成。
校内实训基地实体一般由学校各类实验室、实训中心、车间构成,实现生产、教学、面向社会培训的功能。
通过校际共建、校企合作、企业投资等方式,形成校外实训基地,实现实践教学的补充。
[2]下面以我院动漫设计与制作基地建设为例,来描述一下实训基地建设体系的构成。
四川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体系是在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情况下,建立的以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强化专业技能、实现与同企业、社会零距离对接的,集校内基础实训、专业实训、对外培训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机制探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高职教育作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得到了广泛关注。
而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高职教育中重要的实践教学场所,其机制建设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高职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机制进行探讨。
高职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机制建设需要在多个层面进行考虑。
在组织层面上,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并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和运作。
这样可以确保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行和高效管理。
在资源配置的层面上,应充分利用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企业可以提供实际生产和操作场所,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训环境;学校可以提供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打造一个专业化、高效的实训平台。
在教学质量保障方面,应建立健全的质量评估和监管体系。
通过制定教学标准和评价指标,对实训过程进行全面评估和监管,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还应建立反馈机制,让学生和企业能够根据实训效果提出建议和意见,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在培训师资力量的层面上,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培训和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使其成为实训基地的骨干力量。
还应鼓励教师与企业开展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学生培养机制的层面上,应建立实训与就业紧密结合的机制。
实训基地应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将实训项目与岗位需求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还应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高职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机制建设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在组织层面上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在资源配置的层面充分利用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优势,在教学质量保障方面建立健全的质量评估和监管体系,在培训师资力量的层面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学生培养机制的层面上实训与就业紧密结合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可以不断提升高职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教学质量和实训效果,为培养优秀的技术型人才做出贡献。
高职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机制探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高职教育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各类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不仅要注重理论教育,还要注重实践教育。
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高职实训的重要一环,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机制方面探析高职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
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实训环境。
高职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与企业合作共建的,具备企业化经营管理机制和高度模拟生产流程。
学生在实训基地中可以接触到真实的生产设备和工作环境,深入了解生产流程和企业运作机制。
这样的实训环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训项目。
由于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和学生的特长,开设各类实训项目。
对于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可以提供加工工艺实训、设备维护实训等项目;对于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可以提供电路设计实训、系统调试实训等项目。
通过参与不同的实训项目,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搭建师生双向交流的平台。
实训基地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管理,不仅可以向学生提供实践教学,还可以向教师提供实践培训机会。
企业技术人员可以作为实训指导员,与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实训工作,提供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
教师也可以通过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合作交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这种师生双向交流的模式可以促进教学和实践的融合,提高教学质量和实训效果。
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促进产教融合和学生就业。
实训基地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管理,可以促进产教融合,加强教育和产业的紧密联系。
企业参与实训基地的运营管理,可以了解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需求,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学生在实训基地中接触到的真实生产环境能够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以股份制形式构建高职校外实训基地一、问题的提出(一)二组数据1.企业最缺专业技术人才。
山东人才网对企业展开了一项调查,共有11723家企业参与调查。
山东人才网针对企业的调查题目是:你认为目前企业最缺的是什么类型的人才?其中选择专业技术人才的有5759人,占总投票人数的49.1%;选择高级营销人才的有2288人,占19.5%,选择高级管理人才的有2013人;选择基层操作工的有1663人。
从调查的结果看,企业最缺的人才类型是专业技术人才。
据来自教育部的消息,教育部已明确把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以及护理专业列为国家技能型紧缺专业。
而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数控机床操作人员缺60万人,软件蓝领缺40万人,汽车维修人员每年需求30万人,护理人员每年需求15万人。
2.近三年来大学生就业率仅为70%。
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据有关调查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2009届本科毕业生的签约率为40%,高职高专毕业生签约率仅为33%。
[1]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而高职高专类毕业生就业更难,不少毕业生毕业即失业,这不仅给毕业生本人带来了失望和打击,也给学校、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困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许多人认为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求职人数激增、竞争激烈,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岗位数量减少,僧多粥少,加之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企业发展失利,使得高校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更是雪上加霜。
其实,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由来已久,只是金融危机更凸显出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就业难虽然有各种各样客观的原因,但是来自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更为突出。
当今企业最需要“职业化”员工,员工的职业化水平越高,企业就越具有竞争力。
高职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就是职业化水平低。
职业能力强的人往往是还没毕业就已经有企业预定好了。
而现实是相当数量的职业类大学生距离企业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在校期间没有进行足够有效的职业技术的学习,毕业时还不具备独立“上岗”的资格和能力;二是走向工作岗位前,缺乏职业经验;缺乏职业技术、技能;没有形成一定的职业意识。
而企业往往要求有工作经验,有实践能力的人,常常抱怨应届毕业生不好用,不称职,所以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那么是什么影响了高职毕业生职业化的发展并造成其职业能力的低下呢?二、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体制矛盾是阻碍学生职业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要实现学生的职业化发展,实践教学的作用最为重要。
目前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教学主要分二个环节开展;一是校内实训基地;二是企业实训。
实际上能得到保证的只有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常常流于形式,引用一句学生的话就是“转一圈就回来了”。
而仅仅依靠校内的实训是难以实现学生的职业化发展的。
(一)校内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的问题与不足(主要矛盾)1.资金投入大,只出不进。
学校自己建设各专业的实训基地,因为专业多实训基地也必然多,设备、工具、材料等的购买,加上后续的设备保养、维护,相关人员的配置,难免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高职院校自己建一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少则几十万,多的几百万,而每所学院都设有约三十个不同的专业,这给学校带来很大的压力。
高投入的实践教学过程是一个纯消费过程。
从设备、工具、材料、到能源是一个完全的“消费”过程;不是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更不是一个产生效益的过程。
学院的投入只是付出,没有回报,典型的只出不进。
2.校内实训基地利用率低。
各学校都建有校内实训基地,但是,如果把实训设施平均到班级和学生却很少,同时利用率非常低。
有关调研结果显示,有些学校校内实训基地的利用率不到20%,有的甚至不到10%。
[2]3.难以促成学生完整的职业化发展。
职业化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态、职业技能、职业经验等内容。
校内实训基地提供的只是一定的技术教育,技术中没有企业、没有岗位、没有产品。
在一个没有“产品”的技术学习和没有岗位的技术学习中,“生产”是模拟的而不是真实的,而产品和技术、技术和岗位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是不可分割的共同发展的整体。
校内实训基地无法实现培养学生的“产品”意识、和企业的“岗位”意识,因此它最多只能教给学生一定的职业技能,而无法实现学生完整的职业化发展。
4.一旦专业变化,浪费在所难免。
随着时代的发展,行业的进步,有些旧专业会被淘汰,新专业会被补充进来。
当一个专业遭遇停办,新的专业建立时,比较容易实现的是教师知识的重新建构,师资队伍的重新建设。
而实训设备、模型等的重新利用、实训基地的转移很难有效的实现,容易造成很大的浪费。
如位于珠三角地区顺德职业技术院校近三年停办的专业是3个,新建的专业有5个。
(二)目前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原因分析1.现状。
高职院校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经验、职业意识等必须拥有进行实践教学的“生产型”基地,为此各院校与一些企业也建立了合作关系,定期开展实践教学,但并未达到理想效果。
具体表现为:(1)学生在企业的实践一般是“只看不做”、“见而不习”;(2)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技术更新不同步,这给学生的实践学习带来一些尴尬;(3)企业的生产计划没有与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计划实现有效地结合,无法与实践教学相配合;(4)企业在自身的生产过程中很难保证能义务为学校提供有效的实践教学服务,无法提供有效的实践教学时间、内容、岗位和指导;(5)个别校外实训基地只是挂了一个牌或签了一个协议,有名无实际。
2.原因。
学校和对应企业之间没有任何体制关系。
造成上述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和企业之间没有任何体制关系。
目前校企之间的关系十分脆弱,即没有“行政”隶属关系;也没有“经济”关系,靠的只是几不稳定的人脉关系,“面子”关系,如何能保证学生在企业的实践学习。
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大都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主动向企业寻求教育合作伙伴,而主动来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少而又少。
究其原因主要是校企双方的资源付出和受益情况不对等。
企业为学校师生提供实践学习的场地、机会,付出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学校的受益较为明显,而职业院校本身由于资源有限,在科研和技术开发研究方面积累不多,不能使企业在合作中有所得,而且由于双方没有任何体制关系,企业认为自己没有义务帮助学生进行实践,有时甚至令企业感到接受学生实训是一种负担,影响企业合作的积极性,许多所谓的合作只是名义上、形式上的,且合作不长久。
在这种没有任何“关系”的环境下实践教学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三、股份制的合作模式是促进学生职业化发展的的有效途径股份制合作模式,是由单纯的办学主体政府投资建设教学实训基地,转向企业投资入股共同建立教学实训基地。
从体制上保证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持久性和有效性。
这种合作模式跟目前流行的股份制办学是不同的,合作仅限于实训基地建设一项,合作方无权干预学校的其他事务,保证了学校内部行政的独立与完整。
(一)投资形式1.直接注资,投资控股。
2.教学资源投资,即以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形式投资,帮企业培训在职员工。
也可以在学校建一至二个车间,企业某一个生产环节、某一个零部件生产可以在学校完成。
3.有条件的可以发展到科技成果投资。
(二)校企股分制建立的意义1.保持合作的持久与稳定。
股分制使学校和企业由过去没有任何体制关系转变为一种合法的经济合作关系,由非亲缘关系转为一种亲缘关系,企业作为培训在校生的实践教学基地;把培训纳入到生产计划中,将教学计划和生产计划统筹考虑,可以保障实践教学的长效性、可持续性。
尝试实现一种新形式的学校企业合作办学模式。
2.实现合作双方的互惠互利。
企业获得学校资金上和人才上的支持,可以增强优势,更好地发展自己。
企业的引领性可以带动学校与时俱进。
企业代表生产力的先进性、产品的时代性,企业技术、工艺的先进性可以贯穿到学校实践教学中,促进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避免滞后与尴尬。
双方建立合作关系后,教学计划和生产计划可以得到有效协调。
企业员工的培训在学校中进行,培训员工是学校的任务;学生到企业实践学习,是企业的责任。
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和进步。
学校可以成为企业的经济情报部门,为企业进行行业情报的收集与分析,提供企业决策依据。
学校可以成为企业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部门,缩短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
3.确保实践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的职业化发展。
学生职业化的素质一定要在特定的职业环境中培养,即具体的生产环境、产品环境、岗位环境中才能做到。
由于学校与企业建立了合法的经济关系,就能保证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实践学习。
这种合作关系带来的优势能保证实践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实现学生的职业化发展。
保证实践教学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学校建设的实训基地,由于先天的原因,面对现代工业的人才需求,只能提供一种技术或一个工艺环节的实践训练。
而企业提供的是一个产品的完整生产过程的认识和完整生产工艺的了解;学生看到的是产品的整体技术的组合在学校实训基地,学生是在一种模拟生产环境中学习,而股分制后学生是在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中学习。
取得教学的教育性。
学生在“属于”自己的企业中学习会培养职业归属感。
不仅是学习技术学习工艺的过程,同时也是了解企业文化的过程。
在企业中认识自己,在生产中发现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
股分制可以实现“产品”对人才培训的指引。
实现股分制后,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生产者。
企业的产品有他们的劳动。
而这个“产品”可以帮助学生在具体的岗位实践学习中,培养意识、培训技能、形成职业习惯。
4.减轻资金压力,并使资金运作灵活,避免浪费。
据一些调查资料显示,在对近三年来立项的763个项目的全部调研数据作出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又对其中337个由高职院校承担的项目进行了专门的分析。
337个高职实训基地项目中,投资金额达1000万元的有24个,占总数的7.1%;而投资金额低于200万元的实训基地有15个,约占总数的4.5%。
大部分实训基地的投资金额为200万-399万元,占58.7%,投资金额为400万-599万元的占20.8%。
[3]股份制的合作形式不仅使各院校在实践教学基地的最初投入时节约成本,减轻资金压力,而且当投资企业盈利时可以获得一定的回报,为学校积累办学经费。
彻底改变以往资金投入只出不进的局面。
当市场发生变化时,由于技术的更新,产业结构的调整,产品的升级换代等原因,专业的调整是必然的。
股分制的一大特点是投入可以迅速转移,当一个专业或一类技术已不适应市场,专业需要调整或转移时,可以通过资本形式迅速转移资金,不会因为前期以设备、工具等物资形式的投入建设而浪费,这就保证了学校专业建设中资金投入的经济性和有效性,避免浪费。
综上所述,职业化水平低下直接影响学生就业的成功率,而职业类院校在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是阻碍学生职业化发展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