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最新人教版2018-2019学年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华少年》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6.45 KB
- 文档页数:3
六年级语文教案《中华少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中华少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课文的主题思想。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教学难点:(1)领会课文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实际表达。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中华少年》。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齐声朗读课文《中华少年》。
(2)简介课文作者及相关背景。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主学习,勾画出生字词。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朗读训练:(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教师指导,纠正发音和朗读节奏。
4. 讨论交流:(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中华少年》。
2.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写一篇关于祖国的短文。
3. 收集有关爱国主义的诗词或故事,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爱国主义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注重情感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音乐或视频,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年级语文《中华少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中华少年》,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了解《中华少年》中的经典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和价值观。
3.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4.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主要围绕教材《中华少年》展开,包括以下内容:1.课文阅读: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其中的情节和故事主题。
2.课文分析:学生通过分析课文,理解其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
3.课文背诵:学生通过背诵课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写作训练:学生通过写作练习,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
5.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合作学习方式,加强互动交流。
三、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童蒙训》1.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好《童蒙训》的课文和相关教具。
2.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入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课文阅读:学生跟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情节和含义。
4.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
5.课文背诵:学生分组进行课文背诵,加强记忆和表达能力。
6.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童蒙训》中的道理和教育意义。
7.总结归纳:教师带领学生总结《童蒙训》的故事主题和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罗成的背影》1.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好《罗成的背影》的课文和相关教具。
2.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引入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话题的兴趣。
3.课文阅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标出重点句子和生词。
4.课文理解:教师带领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形象,以及其中的启示。
5.分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罗成的背影》中的道德和人性问题。
6.写作训练: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撰写一篇心得体会或感想。
7.交流展示:学生互相交流和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分享彼此的观点和感受。
第三课时:《屠呦呦与青蒿素》1.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好《屠呦呦与青蒿素》的课文和相关教具。
2.导入新课:教师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草本植物中的草甘膦”这一话题。
六年级语文教案《中华少年》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所表达的中华少年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2.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3.提高朗诵水平,增强语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所表达的中华少年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人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及诗歌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自读诗歌学生自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分析诗歌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词语,体会诗人的情感。
4.学习诗歌表现手法教师讲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表现手法,体会其作用。
5.朗诵诗歌学生分组朗诵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诵,提高朗诵水平。
6.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中华少年的短文。
具体教学步骤如下:第一课时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及诗歌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自读诗歌学生自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分析诗歌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词语,体会诗人的情感。
4.学习诗歌表现手法教师讲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表现手法,体会其作用。
5.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1.朗诵诗歌学生分组朗诵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诵,提高朗诵水平。
2.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中华少年的短文。
教学评价:1.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掌握情况。
3.学生朗诵诗歌的水平。
4.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体验。
5.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具体词句,如“五岳宗黄山,四维连海疆”来理解中华少年的自豪感源自何处,引导学生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与少年的责任。
六年级语文《中华少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少年》的作者、内容和主题。
2.掌握本文的词语、句子结构和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掌握关键词汇和短语的意义。
3.熟练运用正确的阅读策略。
三、教学准备1.课本《中华少年》2.板书:《中华少年》教学目标四、教学流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呈现一幅插图或播放一段相关视频,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并提问:“你们知道中国的少年有哪些优秀的代表人物吗?”2. 学习课文(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并重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义。
学生可以自己尝试猜测词语的意思,然后通过问答方式进行讲解。
3. 阅读理解(2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关课文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例如:“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你觉得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等等。
4. 综合运用(15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综合运用。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写作或口头表达题目,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例如:“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你认为自己能学到什么?”等等。
5. 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
可以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并帮助他们归纳出本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学习态度。
2.检查学生完成的阅读理解题目和综合运用题目。
3.对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进行评价。
六、延伸拓展1.学生可以自己选择一位中国优秀少年进行研究,并制作一份小型的展示。
2.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互相提供反馈和建议。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在理解和掌握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活动和讨论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表达。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和认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中华少年》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中华少年”和“中华巨龙”的含义;鼓励学生积累并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句、名言警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诵课文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爱国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2.难点:理解诗句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播放《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的录音带,并配以中国大好河山的图片。
听完歌曲后,提出问题: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引出课题——《中华少年》。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4.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5.回顾刚才的阅读,提出诗歌中不理解的地方。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让学生互相评价。
2.小组交流:通过阅读这首诗,你了解到了哪些内容?你对中华少年有什么看法?3.教师小结。
四、品读课文,感受诗情1.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了解诗歌所描述的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并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2.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诵诗歌,并互相评价。
3.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让学生互相评价。
4.小组交流:通过阅读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你对这首诗中的哪些句子有深刻的印象?为什么?5.教师小结。
五、诵读课文,激发爱国情怀1.引导学生以充分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2.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中华少年》教案3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中华少年》教案3篇《中华少年》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课前准备学生:自学课文,找一找,你可以从诗中找出哪些有所了解的景物、人物和事件?收集相关的资料。
读通,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1.自由朗读课文,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划出自己觉得最难读好的句子。
2.同桌之间读一读课文,指出对方读得特别好的地方,一起读一读这些诗句。
3.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分别承担“甲、乙、丙、丁”四个角色,一齐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师适时纠正、指导。
读懂,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的情境,说说自己最喜欢读哪一个段落。
2.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适当指导与点拨。
第1自然段:我们都是中华少年引导学生划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雄鹰”、“黄土坡──红高粱”。
自由说说:(1)透过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联想?(2)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来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诗句。
第2自然段:共同的家园放声朗读。
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哪些给了你人生的启迪,借鉴诗歌的表达试着说一说。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诗句。
第3.4自然段:千年文化、中华精神在这两段诗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先人与先烈?你最想跟同学们介绍的是哪一位?指名学生作简要的发言,特别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用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由五月端阳与爱国诗人屈原;中秋月色与中华传统等。
第5自然段:苦难的母亲,惊醒的睡狮出示:黄河的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多次指名朗读这两句诗,引导学生联想,描述仿佛看见的场景。
出示并提问: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让东方的雄狮从噩梦中奋起。
教师:本句当中涉及的是哪儿重要的历史事件?“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3.经过课文里的景物描写,使得先生对祖国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明、悠久的历史有必然的了解,为身为中华少年而感到骄傲教学重点:让先生了解诗句中的一切描写都与祖国毫不相关,进一步使他们懂得我们也是和祖国紧紧相连在一同的。
教学难点: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骄傲感。
教学工夫: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说话导入新课1.同学们,当你看到祖国的锦绣山川,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和日新月异的变化时,你能否为祖国的日益强盛感到骄傲?能否为本人是一位中华少年而感到骄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首诗歌:《中华少年》。
板书课题:中华少年2.作者简介二、初步感知(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本人认难堪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讨论交流: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
莽莽:描述辽阔,无边无边。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晃的模样。
强悍:勇猛无所顾忌。
璀璨:描述珠玉等光彩鲜明。
本文指更美好。
雪莲: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长椭圆形,花深红色,花瓣薄而狭长。
生长在新疆、青海、西藏、云南等高山中,花可入药。
山丹丹:多年生草本植物,多在黄土高原的阴坡上与杂草伴生。
因其花色鲜红、生命力极强遭到人们的爱好。
女娲:是中国神话中一位古老的神。
她的次要功绩:一是炼石补天,二是创造人类。
大禹:大禹姓姒(念sì),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是夏代第一个君主。
(3)指名读诗,读后评价能否正确流利。
(4)互相交流:了解了些甚么,还有甚么不懂的地方。
三、全体把握(1)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雪莲”“乳燕”“雏鹰”“山丹丹”各喻指甚么?(2)默读第2.3.4.5自然段,想一想,是甚么哺育滋养了中华少年?(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3)读第6.7自然段,感受四个“不”句和四个“要”句的鲜明对比,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中华少年建设中祖国的坚强决心。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2、通过自由朗诵、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加深对这首诗的体会。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本诗。
教学难点: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海岛上的边防战士,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的爱,那么做为新时代少年,我们该如何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今天,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走进李少白的诗歌中华少年(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导读有什么要求。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字音读准,并将有疑问的词划下来。
(解决字词)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
莽莽:形容辽阔,无边无际。
萦绕:萦回。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强悍:勇猛无所顾忌。
噩梦:可怕的梦。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本文指更美好。
比翼联翩:翅膀挨着翅膀(飞)3.将学生分成四大组,分角色朗读全诗,并体会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 精读课文,体会情感(过渡师:现在我们来分段来体会一下这首诗)1. 师:找同学来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小节。
(找生读一读)师:你们觉得他读的怎么样?生:前两句,应该是气势雄伟的读。
生:三四句应该是轻盈的。
师:再找同学试一试。
生:、、、、锦秀山川,我们的家园。
师:是呀,祖国的壮丽山河哺育了中华少年,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
师:那么,再请同学们读一读它的壮丽,它给予我们的启发。
(注意:要读出山河的壮丽)生读(过渡师:是祖国的锦秀山川哺育了中华少年,那又是什么教育了中华少年呢?)2、师:找同学来读一读。
生读师:这一段写了什么呢?生:写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师:那么大家知道一幅关于大漠的图画吗?大家知道一首关于大漠孤烟的诗吗?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师:想,茫茫的大漠,苍黄的一片,只有一户人家的烟火袅袅升起,那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生:孤独。
六年级中华少年教学设计六年级《中华少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2、让学生了解诗歌表达的特点,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的爱国之情。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2、难点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学习诗歌的表达方法,尝试进行诗歌创作。
三、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和韵味。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少年中国说》,营造氛围。
2、提问: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们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说出对少年的责任和使命的初步认识)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歌——《中华少年》,看看诗歌中的中华少年是怎样的。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3、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学生思考: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4、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总结:诗歌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三)精读诗歌,深入理解1、学习第一节指名朗读第一节。
思考:这一节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学生交流:从“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雏鹰”“黄土坡——山丹丹”这四组意象,感受到中华少年来自祖国各地,都是祖国的花朵。
指导朗读:读出豪迈、自豪的语气。
2、学习第二节自由朗读第二节。
思考: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学生汇报:写了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
提问:从“女娲、大禹”的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到中华儿女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
六年级《中华少年》语文教案(最新3篇)《中华少年》教学设计篇一一、谈话导入1、通过阅读资料,同学们,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祖国的一些情况吗?(生自由谈)2、我们的祖国正走向富强,作为他的儿女,就让我们自豪地说:“中华少年”。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1、以充沛的感情朗读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
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三、自由诵读,扫清文字障碍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理解这些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3、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全班交流解疑。
(师重点指导理解字词)四、角色朗读,了解内容1、分节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2、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3、结合朗读,评议,逐步了解主要内容。
4、说说:通过朗读诗歌,你从中感受到中华少年怎样的情怀。
(引导学生从第1—5小节中体会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从第6—8小节中体会到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5、结合体会,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指名分角色读-----小组分角色比赛读。
)五、品析交流,畅谈感受1、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朗读后的体会。
2、组织学生介绍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原因。
(老师要引导学生在说明喜欢的原因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对诗句表达特点的感受,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或真实的想法等。
)3、教师重点引导品析以下诗句:1)东方之美,滋养着龙的传人,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心田。
这是本节的小结,也是2—4小节的概括。
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她哺育了我们,培养了我们。
2)要做旗舰去长风破浪,……要用爱心把世界相连。
这是中华少年的铿锵誓言,四个排比句和上面的四个“不”字句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其爱国心、自豪情自然流露出来。
4、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全班再次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课堂小结:教师总结: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的、最博大的情感,作为中华少年的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让我们时刻铭记中华母亲的。
8 中华少年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课前准备: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看到祖国的锦绣山川,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日新月异的变化时,你是否为祖国的日益强盛感到骄傲?是否为自己是一位中华少年而感到自豪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中华少年》。
初步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讨论交流
(1)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2)互相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3)阅读欣赏课前收集的有关历史典故、传统风俗的资料和图片。
整体把握,难句理解
(1)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雪莲”“乳燕”“雏鹰”“山丹丹”各喻指什么?
(2)默读第2.3.4.5自然段,想一想,是什么哺育滋养了中华少年?(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3)读第6.7自然段,感受四个“不”句和四个“要”句的鲜明对比,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中华少年建设中祖国的坚强决心。
)(4)齐读第8自然段,体会诗歌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5)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诗句的表达方法及内心情感体验。
)
诵读,激发爱国情怀
(1)自由朗诵
以充沛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分角色朗诵
甲、乙、丙、丁分配朗诵或四人小组合作读,也可以全班分角色
朗诵。
(3)表演朗诵
配上音乐,化装表演朗诵。
总结升华
交流对有诗歌朗诵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