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答案2
- 格式:doc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20
第二单元测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盛唐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期。
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
盛唐气象因此是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
中国诗歌史上,对于一个理想的诗歌时代,唐代以前大都向往建安,唐代以后则转而醉心于盛唐。
盛唐气象乃是在建安风骨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一步。
那么盛唐时代与建安时代有什么共同之处呢?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又有什么不同点呢?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就必须了解建安时代乃是一个解放的时代,是从两汉的宫廷势力,从沉闷的礼教束缚之下解放出来;于是文学也就有力地从贵族文学中解放出来,一种自由奔驰的浪漫的气质、富于展望的爽朗的形象,就构成建安风骨的精神实质。
而唐代也正是从六朝门阀的势力下,从佛教的虚无倾向中,从软弱的偏安与长期的分裂局面下解放出来,而表现为文学从华靡的倾向中解放出来,带着更为高涨的胜利心情,更为豪迈的浪漫气质,更为丰富的爽朗歌声,出现在诗歌史上。
这一种解放的力量,也就是建安风骨真正的优良传统。
建安是解放的时代,但也是艰苦的时代。
这艰苦由于这时代是出现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废墟之上的,这艰苦又由于这时代还缺少一种保证这个解放的有效的经验,因为一切都似乎是草创的。
荒凉高亢的歌声,这是建安风骨的基调。
而盛唐时代是出现在百年来不断上升的和平繁荣的发展中,是有了几百年来成熟了的封建社会的发展经验的进展得较为顺利的时代,自然流露出一种春风得意一泻千里的展望。
这就是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同为解放的歌声,而又不全然相同的地方。
建安风骨因此是具备在盛唐气象之中的,也是盛唐气象的骨干。
然而盛唐气象又不止于这个“骨”,它还有丰实的肌肉。
唐代的宏伟的力量,表现在经济上,表现在文化上,表现在边防上,也就广泛地表现在日常生活之中。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A.《山海经》B.《乐府诗集》C.《楚辞》D.《诗经》正确答案:D2.把清代文言小说创作推向高潮的著作是A.《阅微草堂笔记》B.《夷坚志》C.《虞初新志》D.《聊斋志异》正确答案:D3.确定冯梦龙作为文学史上大家地位的,是他编纂整理了拟话本小说A.“三言”B.《石头记》C.“二拍”D.《西湖二集》正确答案:A4.新文学的第一部新诗集是A.《尝试集》B.《女神》C.《冬夜》D.《红烛》正确答案:A5.“假洋鬼子”这一人物形象出自下列那一篇小说A.《祝福》B.《阿Q正传》C.《药》D.《孔乙己》正确答案:B6.被称为农民作家的是A.周立波B.萧军C.丁玲D.赵树理正确答案:D7.被称为"雨巷诗人"的是A.李金发B.冯乃超C.戴望舒D.徐志摩正确答案:C8."五四"文学革命开始于A.1919年B.1918年C.1915年D.1917年正确答案:D9.散文集《空山灵雨》的作者是A.周作人B.许地山C.朱自清D.冰心正确答案:B10.原名万家宝的现代著名戏剧家是A.夏衍B.洪深C.田汉D.曹禺正确答案:D11.创造社的文艺思想倾向主要是A.现实主义B.象征主义C.浪漫主义D.现代主义正确答案:C12.《诗经》在当时被划分为“风、雅、颂”,其划分的主要标准是A.地域B.社会作用C.音乐D.内容正确答案:C13."孤岛文学"指的是A.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学B.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C.抗战时期的解放区文学D.左联时期的上海左翼文学正确答案:B14.《论语》是一部A.语录体著作B.纪传体史书C.杂记D.长篇论文正确答案:A15.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叙事诗是A.《羽林郎》B.《孔雀东南飞》C.《陌上桑》D.《木兰诗》正确答案:B16.开创我国田园诗新领域的诗人是A.陶渊明B.谢灵运C.王维D.孟浩然正确答案:A17.长篇歌行《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A.李白B.柳永C.张若虚D.贺知章正确答案:C18.《漱玉集》的作者是A.晏殊B.周邦彦C.朱敦儒D.李清照正确答案:D19.白朴所写的著名历史剧是A.《墙头马上》B.《梧桐雨》C.《赵氏孤儿》D.《李逵负荆》正确答案:B20.在中国古代小说的四种类型中《金瓶梅》属于A.历史演义小说B.英雄传奇小说C.世情小说D.神魔小说正确答案:C21.下列人物形象中属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人物是A.张裕民B.程仁C.钱文贵D.赵玉林E.郭全海正确答案:ABC22.《白毛女》的主要艺术特点是A.细腻的心理刻画B.众多复杂性格的人物形象的塑造C.诗、歌、舞三者融合统一的民族新歌剧D.宏大的艺术结构E.鲜明的民族特色正确答案:CE23.小说《寒夜》中汪文宣家庭悲剧的主要原因是A.日本人对中国的侵略造成了中国社会的混乱B.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统治造成了包括汪家在内的诸多家庭的贫困C.汪文宣见异思迁、有了第三者D.汪母和曾树生之间恶劣的婆媳关系E.国民党特务对汪家的抢劫正确答案:ABD24.属于作家沙汀的的长篇小说有A.《淘金记》B.《南行记》C.《故乡》D.《困兽记》E.《还乡记》正确答案:ADE25.下列作品属屈原的是A.《离骚》B.《天问》C.《九歌》D.《九辩》E.《九章》正确答案:ABCE26.下列作家属“建安七子”的有A.王粲B.刘桢C.徐干D.曹植E.陈琳正确答案:ABCE27.韩愈提出的文学主张有A.“文以明道”B.“唯陈言之务去”C.“汉魏风骨”、“风雅寄兴”D.“不平则鸣”E.“象外之象”,“韵外之致”正确答案:ABD28.苏轼对词境的开拓表现为A.弱化了词的音乐性B.突破传统题材限制C.多写男女相思D.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生活、反映真实人生的大道E.多写孤独寂寞惆怅正确答案:BD。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知识点总结归纳单选题1、某朝官员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下诏。
时任给事中的某官员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注:给jǐ事中,秦始置,汉魏相沿。
因给事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故名。
晋始为正官。
隋唐以后,成为门下省之属官,掌驳正政令之事。
五代、北宋初门下封驳之职渐废。
】由此推断,这一片段可能发生的朝代是A.秦朝B.唐朝C.明朝D.清朝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某朝官员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下诏。
时任给事中的某官员行使职权,驳回诏书”可知是唐朝时期,B项正确;秦朝时期没有给事中官职,排除A项;明清时期,宰相已经废除,排除CD 项。
故选B项。
小提示:2、下表为中国古代部分朝代的选官制度。
这说明A.政府对读书人控制减弱B.官吏道德水平不断下降C.世家子弟入仕日益受阻D.官员选拔整体趋向公平答案:D结合所学可知,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选拔标准从举荐到门第再到考试成绩,这种演变趋势体现了官员选拔整体趋向公平,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科举选官注重读书人的考试成绩,因此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体现了政府对读书人控制逐渐增强,而不是减弱,排除A项;“官吏道德水平不断下降”的说法从材料中不能看出,而且说法过于武断,排除B项;科举制下,世家子弟也可以通过读书、考试入仕,故“世家子弟入仕日益受阻”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
故选D项。
小提示:3、主观条件①秦________优越,________雄厚。
②数代秦王励精图治,________,________较为________。
③________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答案:地理位置物质基础广纳贤才吏治清明商鞅变法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统一的主观条件。
(1)从位置上看,秦国有位居高原,控扼黄河上游,对整个东方有以高凌下之势,地理位置优越,加之几代诸侯王的经营和积累,秦物质基础雄厚。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能力提升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考试时间:4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0·江苏苏北七市三模·2)公元220年,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在地方设立中正官代替乡里评议考察人才。
中正由当地出身的朝官中“德充才盛”者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以供吏部选官参考。
曹丕推行的政策()A.打破贵族政治特权 B.阻断世家子弟进入仕途C.带有中央集权倾向 D.完善吏部考核官员程序【答案】C【解析】曹丕采取的政策是九品中正制,该制度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带有中央集权的倾向,故选C项;打破贵族政治特权的是科举制,不是九品中正制,排除A项;在地方设立中正官评议考察人才,世家大族的子弟占了很大的优势,是有利于世家子弟进入仕途,排除B项;材料的内容是选官的方式,不是吏部考核官员程序,排除D项。
2.(2020·吉林吉林五模·25)唐朝科举考试包括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只要熟读儒家经典和相关注释就能中试,而进士则需要较高的才华和文学水平,因此进士“为时所尚”,多出高官。
但武周时期,狄仁杰以明经入仕,却能两度为相。
这说明当时的人才选拔()A.制度已发生质变 B.取决于应试者的能力C.扩大了统治基础 D.服务于现实政治需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进士则需要较高的才华和文学水平”可知,进士科对士子要求很高,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期士族地主虽然衰落,但仍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加之科举制处于初创阶段,能够接受良好教育以具有较高的才华和文学水平的士子,多为世家子弟,因此虽然“进士‘为时所尚’,多出高官”,但不利于寒门子弟的选拔,相比之下,明经对寒门子弟的选拔要求较低,并且在武周时期,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武则天不断打压士族,重用寒门士子,故选D项;明经、进士为科举两种形式,不能说明科举制度的质变,排除A项;根据材料“明经只要熟读儒家经典和相关注释就能中试,而进士则需要较高的才华和文学水平”可知,一般而言,进士相比明经,对应试者的能力要求更高,但狄仁杰却以明经入仕,排除B项;明经、进士为科举两种形式,都能起到扩大统治基础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武周时期,武则天不断打压士族,重用寒门士子,对统治基础有所改变,排除C项。
202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课程代码00539)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 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5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晏殊的词集是A.《漱玉词》B.《珠玉词》C.《乐章集》D.《片玉集》2.与梅尧臣齐名,时号“苏梅”的是A.苏轼B.苏舜钦C.苏洵D.苏辙3.王安石晚期诗歌的主要体裁是A.绝句B.律诗C.歌行D.乐府4.下列属于苏轼作品的是A.《望海潮》“东南形胜”B.《踏莎行》“雾失楼台”C.《卜算子》“缺月挂疏桐”D.《六州歌头》“少年侠气”5.南宋中叶功利派散文创作的代表人物是A.朱熹B.真德秀C.吕祖谦D.陈亮6.“永嘉四灵”主要学习的唐代诗人是A.李白、杜甫B.元稹、白居易C.贾岛、姚合D.温庭筠、韦庄7.江湖诗派的代表人物是A.刘克庄B.文天祥C.周密D.王沂孙8.《救风尘》塑造的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是A.赵盼儿B.谢天香C.韩玉箫D.张倩女9.下列不属于四大南戏的是A.《荆钗记》B.《拜月亭》C.《白兔记》D.《琵琶记》10.张养浩散曲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A.怀古之作B.讽刺官场之作C.隐居之作D.赞美田园之作11.“铁崖体”的艺术特点是A.古朴儒雅B.婉秀顿挫C.绚丽瑰奇D.闲婉冲淡12.《醒世恒言》的编者是A.冯梦龙B.凌濛初C.徐渭D.施耐庵13.李东阳论诗主张宗法A.汉魏诗歌B.唐代诗歌C.宋代诗歌D.元代诗歌14.下列作品不属于“临川四梦”的是A.《邯郸记》B.《紫钗记》C.《牡丹亭》D.《宝剑记》15.明初散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的是A.刘基B.杨士奇C.康海D.李攀龙16.《唐宋八大家文钞》的编选者是A.归有光B.王慎中C.茅坤D.唐顺之17.下列作家主张“性灵说”的是A.李贽B.袁宏道C.钟惺D.张岱18.唐寅诗歌的创作特点是A.自由挥酒B.格律谨严C.锤炼字句D.追求典雅19.翁方纲的诗学主张是A.神韵说B.格调说C.肌理说D.童心说20.桐城派的代表作家是A.侯方域B.方苞C.魏禧D.汪琬21.清代词坛推崇苏轼、辛弃疾的是A.阳羡词派B.浙西词派C.常州词派D.临桂词派22.汪中骈文的代表作是A.《登泰山记》B.《左忠毅公逸事》C.《大铁椎传》D.《哀盐船文》23.下列人物出自《镜花缘》的是A.贾雨村B.蒋干C.唐敖D.公孙胜24.在戏剧结构理论方面,李渔提出的是A.“贵显浅”B.“立主脑”C.“重机趣”D.“忌填塞”25.清代弹词的代表作是A.《海上花列传》B.《天雨花》C.《孽海花》D.《荡寇志》26.最能代表黄遵宪“新派诗”的是A.记述中法、中日战争的作品B.谴责侵略者罪行的作品C.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D.描写异域风物的作品27.我国第一个戏剧团体是A.“春柳社”B.“春阳社”C.“进化团”D.“南社”28.况周颐的词学著作是A.《白雨斋词话》B.《蕙风词话》C.《复堂词话》D.《艺概·词概》29.《三侠五义》是A.侠义公案小说B.狭邪小说C.谴责小说D.鸳鸯蝴蝶派小说30.《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作者是A.李宝嘉B.吴沃尧C.曾朴D.刘鹗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024年汉语言本科-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试历年真题常考点试题带答案卷I一.综合检测题(共100题)1.简述岑参边塞诗好奇的特点。
2.曹植《白马篇》表现的是()。
A.社会动乱B.爱情婚姻C.理想抱负D.精神苦闷3.张若虚诗歌创作的最大贡献是()。
A.兴寄的强调B.格律的确定C.风骨的形成D.意境的创造4.简述李白歌行体诗歌的艺术特色。
5.《老子》的文学特色是()。
A.气势丰沛B.朴素质实C.韵散结合D.情韵并类6.《赠白马王彪》的作者是()。
A.曹冲B.曹丕C.曹植D.曹操7.西晋太康诗风的主要特点是()。
A.刚健B.平淡C.繁缛D.清空8.曹丕的《燕歌行》是()。
A.四言诗B.五言诗C.七言诗D.杂言诗9.试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10.南北朝时期,由南入北的代表诗人有()。
A.左思B.阮籍C.谢灵运D.庾信E.王褒11.《史记》刻画人物性格常用的艺术手法有()。
A.用独自写心理揭示人物性格B.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其性格C.以传神的细节凸现人物性格D.以对比衬托突出人物的特点E.在特定环境中展示人物性情12.董仲舒、刘向政论散文的特点有()。
A.铺排渲染B.运用寓言故事C.引经据典D.以灾异论政E.情感浓郁13.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的任职是()。
A.彭泽令B.江州祭酒C.镇军参军D.主簿14.屈原《九歌》中通用的送神曲是()。
A.《东皇太一》B.《国殇》C.《东君》D.《礼魂》15.汉魏之际,中国诗歌史上掀起了第一次文人诗歌创作高潮,其鲜明的时代风格是()。
A.建安风骨B.魏晋风度C.盛唐气象D.正始玄风16.司马相如《长门赋》的创作特点是()。
A.抒情述志B.极度铺排C.语言繁难僻涩D.采用主客问答形式17.陆龟蒙的《野庙碑》属于()。
A.山水游记B.讽刺小品C.变文D.俗讲18.简述《吴越春秋》的文学成就。
19.敦煌曲子词20.试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柳宗元文学散文的艺术风格。
《短歌行》自主学习任务单(一)班级:姓名:小组:代号:评价:_______【新课程标准与考试要求】1.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
2.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
3.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1.了解《短歌行》的写作背景及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背诵整首诗。
【学习重难点】1.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2.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3.学会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自主预习案】一、教材自学1.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
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作为军事家,指挥了官渡之战,以弱胜强,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要接》。
作为文学家:精通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
“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风格苍劲悲凉。
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写景的《观沧海》,抒情诗《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唱和,形成了一个文学集团,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2.“歌行体”:“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属乐府诗一类.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如<<大风歌>>、<<燕歌行>>等,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在形式上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行”是乐曲的意思。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长歌行与短歌行的区别:根据《乐府解题》,其分别在歌声、曲调的长短。
王维《山居秋暝》阅读题答案1.王维《山居秋暝》阅读题答案篇1众所周知,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文言文阅读也不例外。
很多同学在进行文言文阅读的时候总是容易被其文言句式给难住了。
第一范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古诗文阅读理解:山居秋暝(含答案),希望能借此提高同学们的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1分)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作者在这首诗中描写了那些自然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6分)(2)通过诗中的景物描写,试分析作者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5分)古诗文阅读理解:山居秋暝(含答案):(1)诗中描写了空山、新雨、明月、青松、清泉、翠竹、碧莲等自然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幽清、明净、恬美的雨后傍晚秋景图。
(2)通过对秋日山居生活中青松明月、翠竹青莲以及采莲女的描写(1分),写出了安静美好、闲适自在(2分),淡泊名利,远离官场、归隐的人生境界。
(2分)2.王维《山居秋暝》阅读题答案篇2◆教学目的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味中体会诗歌意蕴的特点。
3、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2、难点: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1、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
2、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媒体设计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课程标准认识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及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
二、素养培养1.立足时空观念,了解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历程,多角度认识其发展的原因和影响;2.了解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脉络,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其成就取得的原因;3.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理解隋唐时期文化多元的原因,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文明交融及多元发展的意义。
三、教材分析本课共有四个子目: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
四个子目为文化在思想、科技、文学、艺术以及中外关系等方面的具体表现,为并列关系。
四、学情分析文化内容较抽象,但比较容易理解。
相关内容初中已学习过,教师可不做过多说明,科技、文化、艺术等内容学生自学即可完成。
思想领域和对外交流部分为重点讲解与学生探究内容。
五、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魏晋时期至隋唐时期儒学、佛教、道教的发展情况;2.能够理解魏晋至隋唐时期文艺、科技方面的相关成就及发展历程。
3.能够概括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了解外来文化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知道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法探究法、讲授法、七、教学过程导:电影《长安三万里》导入,引出48首唐诗,反映唐朝文化的繁荣与影响深远,引出本课内容。
思:1.阅读教材第一目,归纳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状况,指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发展的特点。
儒学: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唐中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道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魏晋玄学产生;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佛教: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武则天时佛教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派别,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但佛教发展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五、论述题1.试述汉乐府的成立及其采集民歌的情况。
‚乐府‛本是古代音乐机构的名称。
‚乐‛是音乐,‚府‛是官府,‚乐府‛就是官设的音乐机构。
汉代朝廷乐府机关,大规模搜集民间歌辞,是从西汉武帝时开始的。
武帝时代,西汉建国已经有六十多年了,经过文、景两代与民休息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到汉武帝时则开始制礼作乐,建立一些文化设施,设立并扩大乐府的规模和职能,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班固《两都赋序》说:‚大汉初定,日不暇给。
至于武、宣之节,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
‛《汉书〃礼乐志》也载:‚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
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这就是关于西汉乐府设立的具体情况。
关于采诗的目的,《汉书〃艺文志》里说:‚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
‛这是说当时采风是为了考察民情。
实际上这恐怕并非是它的主要目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丰富乐府的乐章,供宫廷各种典礼以至娱乐时使用。
不管当时统治阶级采诗的目的如何,重要的是它起了搜集和保存民歌的作用,使当时四散于民间的、仅靠口耳相传的民间作品得以保存下来。
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当时采诗的地域实际上远不限于赵、代、秦、楚,而是北起燕、代,南至淮南、南郡,东起齐、郑,西至陇西,也就是遍及黄河流域和大江南北,其采集地域之广,规模之大,可以说是继周代的《诗经》以后又一次收集民间诗歌的壮举。
据记载,当时采集的各地的民歌总计有一百三十八篇。
从当时乐府掌管的诗歌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部分是专供朝廷祀祖宴享使用的郊庙歌辞;另一部分则是从全国各地采集来的所谓‚俗乐‛。
当时,采其乐曲,兼及其歌辞,它们是一些流传在民间的无名氏的作品。
2.试述汉赋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汉赋发展的第一个时期是从高祖初年到武帝初年。
这一时期的辞赋主要是‚骚体赋‛,作家主要追随楚辞的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之作,而在形式上与楚辞比较起来初有转变,但是不大。
这时较有成就的作家是贾谊、淮南小山和枚乘等。
贾谊有《吊屈原赋》和《鹏鸟赋》。
淮南小山有《招隐士》,枚乘有《七发》。
汉赋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从西汉武帝初年到东汉中叶,约二百多年的时间。
这个时期的作家作品最多,特别是武帝、宣帝时代,汉赋可以说是达到鼎盛。
这个时期的赋作主要是散体大赋,内容大都描写汉帝国威振四邦的国势,新兴都邑的繁华,水陆物产的丰饶,宫室园囿的富丽以及皇室贵族的田猎、歌舞时的壮观场面等等。
这些作品一方面对当时的国势和一时文物之盛进行夸耀,充满了自豪的感情;一方面又对统治者挥霍享乐的行为流露出某些不满,并且利用赋进行委婉的劝谏和讽刺。
主要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等。
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是《子赋虚》、《上林赋》;扬雄有《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河东赋》等。
班固有《东都赋》和《西都赋》,合起来叫《两都赋》。
东汉中叶以后,是汉赋发展的第三个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是抒情小赋,汉赋从思想内容、体制和风格上都开始有所转变,那就是歌颂国势声威、美化皇帝、专以铺采摛文的散体大赋开始衰微,而反映社会黑暗、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开始兴起。
张衡是这一转变开始的代表作家,其后有蔡邕、赵壹、祢衡等人。
《归田赋》是张衡抒情小赋的代表作。
赵壹《刺世疾邪赋》也很有名。
3.试述汉赋的地位和影响。
赋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我国文坛上兴起的又一种新的文体。
在汉末文人五言诗出现以前,它是西汉四百年间文人创作的主要文学样式,因此它自是‚一代文学‛的代表。
汉赋,特别是那些大赋,尽管存在种种缺点,但是它们在文学史仍然有其一定的地位。
首先,就以那些描写宫苑、田猎、都邑的大赋来说,确实有着时代色彩。
汉帝国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统一强大的帝国,疆哉的开拓,经济的繁荣,物资的丰足和对外关系的发展,都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也使当时一部分封建文人感到振奋,而封建统治者为了宣扬所谓大汉的声势和出于巩固中央专制政权的需要,也正需要这种文学的出现。
汉大赋还表现了作者对统治阶级过分奢侈的行为有所不满,有所讽谏。
其次,汉大赋虽然炫博耀奇,堆垛词藻,以至于好用生僻字,但它在丰富文学的词汇、锻炼语言辞句、增进描述山川景物、宫殿建筑以及某些都市生活、田猎、朝会场面技巧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成就。
第三,从文学发展上看,两汉辞赋的繁兴,对我国文学观念的形成也起到过促进作用。
我国的韵文从《诗经》、《楚辞》开始,由于中间经过西汉以来辞赋的发展,到东汉开始初步把文学与一般学术区分开来。
魏晋时则出现了‚诗赋欲丽‛、‚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等对文学基本特征的探讨和认识,文学观念也日益走向明晰化。
这说明作为一代鸿文的汉代大赋,虽有种种缺点,但它们在文学史上毕竟留下了影响;在某些方面为后代文学创作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4.如何理解汉赋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演变?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汉赋发展的第一个时期是从高祖初年到武帝初年。
当时的社会是‚大汉初定,日不暇给‛。
封建统治者在思想文化上禁锢不严,儒家思想尚未占据统治地位。
从当时诸王纳士和著书的情况来看,西汉初年的文化思想还是比较活跃。
这一时期的辞赋,主要‚骚体赋‛,表现出追随楚辞的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之作,而在形式上与楚辞比较起来初有转变,但是不大。
这时较有成就的作家是贾谊、淮南小山和枚乘等。
贾谊有《吊屈原赋》和《鹏鸟赋》。
淮南小山有《招隐士》,枚乘有《七发》。
汉赋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从西汉武帝初年到东汉中叶,约二百多年的时间。
这个时期的作家作品最多,特别是武帝、宣帝时代,汉赋可以说是达到鼎盛。
这个时期的赋作主要是散体大赋,内容大都描写汉帝国威振四邦的国势,新兴都邑的繁华,水陆物产的丰饶,宫室园囿的富丽以及皇室贵族的田猎、歌舞时的壮观场面等等。
这些作品一方面对当时的国势和一时文物之盛进行夸耀,充满了自豪的感情;一方面又对统治者挥霍享乐的行为流露出某些不满,并且利用赋进行委婉的劝谏和讽刺。
从当时的社会状况来看,从汉武帝刘彻到宣帝刘询,即所谓西汉中叶,是汉帝国国势最强盛的时期。
汉武帝又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上承‚文景之治‛,为了进一步保卫国家和巩固政权,他北向出击匈奴,消除了历年的边患;他用兵南方,结束了南方一些部族纷争的局面,汉帝国出现了一种空前繁荣的局面。
这在一般文人的眼里无疑是一个值得颂扬的‚盛世‛。
加上汉武帝好大喜功和附庸风雅,招纳文学侍从,提倡写作辞赋,而且用利禄作为诱饵。
正因如此,大量歌功颂德的作品就产生了。
他们既写了一些歌功颂德的作品,同时也写了一些感慨自己身世地位以及以讽谕为主的作品。
主要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等。
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是《子赋虚》、《上林赋》;扬雄有《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河东赋》等。
班固有《东都赋》和《西都赋》,合起来叫《两都赋》。
东汉中叶以后,是汉赋发展的第三个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是抒情小赋,汉赋从思想内容、体制和风格上都开始有所转变,那就是歌颂国势声威、美化皇帝、专以铺采摛文的散体大赋开始衰微,而反映社会黑暗、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开始兴起。
这一转变,主要是因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张衡是这一转变开始的代表作家,其后有蔡邕、赵壹、祢衡等人。
《归田赋》是张衡抒情小赋的代表作。
赵壹《刺世疾邪赋》也很有名。
5.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所谓‚究天人之际‛,就是要探究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问题上,司马迁继承了先秦以来所谓‚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传统,他反对天道可以干预人事,认为社会现象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天是天,人是人,天是属于自然现象,与人事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司马迁所持的这种观点是与当时汉武帝所提倡的被视为儒学正宗的所谓‚阴阳五行‛、‚天人感应‛学说相对立。
在当时的思想界,董仲舒讲‚公羊‛学,他把本来是讲自然现象的阴阳五行学说,附会到社会人事方面来,制造出一套专用天象来占卜吉凶的迷信思想。
他一方面说一切人事都是由天有目的有意识地做出安排的;另一方面又说天对人世间的活动也会做出反应,如果有谁违背了天道,不顺从天意行事,那么天就要降灾‚谴告‛,加以惩罚。
这就是董仲舒所主张的‚天人感应‛说。
董仲舒的这种神学思想,受到汉武帝的大力支持,成为风靡一时的统治思想。
而司马迁的观点却相反,他把对于自然现象的研究和阴阳五行的迷信说法加以区别。
在《太史公自序》中,他全文引用了他父亲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认为那种把‚阴阳四时‛加以神秘化,说什么‚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的观点其实是‚未必然‛的。
认为人要研究阴阳五行,重视阴阳五行,目的和意义只在于能按照春夏秋冬运行和自然规律从事生产活动,这显然正是对当时假借‚阴阳五行‛来宣扬迷信思想的批判。
正是由于司马迁有这种‚天人相分‛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因此他在写历史的时候,总是对人事、人谋作仔细的观察和记载,并从历史人物的客观活动中,分析其成败得失的原因,总结出有益的历史教训。
这也正是《史记》一书比较能够保证历史科学性的一个原因。
在‚通古今之变‛方面,司马迁的《史记》也表现出许多的观点和卓越的见解。
所谓‚通古今之变‛,就是要说明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
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表现出来的历史观,与董仲舒的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的唯心史观是不同的,他认为历史是通过各种变革向前演进的。
因此,他对历史上出现的政治改革,总是采取称赞的态度。
比如说战国时期,吴起在楚国实行革新,他的变法就是要‚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也就是说,要实行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实现了富国兵强。
司马迁就称赞吴起的政绩说:‚诸侯患楚之彊‛。
司马迁写《史记》还给自己提出了一个具体任务,就是‚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意思是说,要透过一些历史现象,来观察一个时代或一项具体制度由盛而衰之理,也就是说,历史的盛衰都不是偶然的,无缘无故的,都是有迹可寻的;而且往往是在‚盛‛中已包含了‚衰‛的因素。
司马迁正是在他不同于时人的对‚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的独特理解上,成就了自己的‚一有之言‛――《史记》。
6.如何理解鲁迅评价《史记》为“无韵之离骚”?所谓‚无韵之离骚‛,就是称赞《史记》的文学成就。
具体表现在,其一,《史记》为开创我国的传记文学作出了杰出贡献。
《史记》创立了以描摹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为我国传记文学奠定了基础。
在《史记》之前,对于人物言行的记叙,由于体裁的限制而零碎分散,极不系统。
以伍子胥为例,《国语》仅记录了他谏吴王夫差的言论,《战国策》记载了他逃出昭关,行乞吴市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