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 第二章 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概要
- 格式:ppt
- 大小:152.00 KB
- 文档页数:13
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精神障碍是指人们在思维、情绪和行为方面出现异常的病理现象。
由于个人差异和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精神障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诊断这些障碍,国际上制定了一套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在精神医学领域,最常用的分类系统是由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所制定的《精神与行为障碍的国际分类手册》(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
这本手册目前已经更新到第十版,简称为ICD-10。
根据ICD-10,精神障碍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别,如精神分裂症与相关精神病性障碍、心境障碍、焦虑障碍、适应障碍等。
在ICD-10以外,另一种广泛应用的分类系统是由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制定的。
目前最新版为DSM-5。
DSM-5的分类标准主要由美国精神医学协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发布。
DSM-5与ICD-10在精神障碍分类上有很多的重叠与对应,但也存在一些细节上的差异。
分类标准尽管有着普遍的适应性和国际性认可,但在实际运用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精神障碍本身具有复杂的特性和非连续性。
这意味着将精神障碍仅仅分为几个离散的类别可能并不能完全涵盖所有病例。
其次,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精神障碍的诊断方式也有一定的影响。
某些症状在某些文化背景下被视为正常或可接受的,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可能被视为病理性的。
因此,将分类系统应用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时需要考虑这种差异。
此外,随着精神科学的进步,人们对精神障碍的理解也在不断演进。
以DSM-5为例,它与以往版本相比引入了一些新的概念和类别,例如自闭症谱系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这一演进的过程也反映出对精神障碍的研究和诊断方法的不断深入。
第二章精神障碍的病因与分类精神障碍指的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总称。
常见的有情感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等。
致病因素有多方面:先天遗传、个性特征及体质因素、器质因素、社会性环境因素等。
许多精神障碍患者有妄想、幻觉、错觉、情感障碍、哭笑无常、自言自语、行为怪异、意志减退,绝大多数病人缺乏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不主动寻求医生的帮助。
常见的精神病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障碍、更年期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及各种器质性病变伴发的精神障碍等。
1第一节精神障碍的病因(一)生物因素(内因)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最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也不是肯定的单基因遗传,一般认为是多基因相互作用提高了精神障碍的"危险性"或者可能性。
以精神分裂症为例,即使是单卵双生,同病率也不到50%。
正常人的终生患病率约1%,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终生患病率也只有10%左右。
2.性格因素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一种外在表现。
性格的形成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但主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现代医学认为,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的性格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尤其是精神病的早期常出现性格改变为主的症状,而且不大被人们注意,以致耽误早期医治的机会。
精神病人的性格变化是有发展过程的,只要周围的人详细观察是能够识别的,容易诱发精神病的不良性格主要有这几方面。
导致精神障碍性格1.暴发性格:又称为“癫痫性格缺陷”。
这类人常为很小的精神刺激暴发强烈的愤怒和冲动行为,短时间发作后,一切恢复平静。
平时常表现黏滞,凝重,没有灵活性,一旦暴怒发作,自己完全失控,情绪行为变得异常粗暴,有很强烈的攻击性,不顾后果,不考虑影响,与平日判若两人,这类人间歇期正常,多见于中青年男性,家族中常有类似病人,分娩时受损伤,难产窒息,头部外伤,脑炎,儿童多动症,幼时被遗弃,缺乏正常家庭温暖等情况是导致暴发性格的重要因素。
第一章绪论1. 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旧称精神疾病(mental disease),是指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是伴有主观痛苦体验和社会功能损害的个人情绪、认知和行为改变。
2. 精神病学(psychiatry)▲是医学门类中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精神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和预防。
医院精神病学、综合医院精神病学、社区精神病学。
3.精神医学发展史▲(1)第一次革命:法国精神病学家皮奈尔(Pholippe Pinel,1745年—1826年)在1793年去掉精神病患者身上的铁链,主张人道地对待患者。
(2)第二次革命:精神障碍分类体系的建立。
(20世纪初期,冯特的学生德国医生克雷丕林(Emil Kraepelin)详细描述了早发性痴呆和噪狂症的临床特点、病程和预后,以及妄想痴呆与妄想狂的区别。
在他所著的精神病学中,对精神疾病作了系统的分类,为精神病的分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第三次革命:心因性病因论与心理治疗。
(犹太裔奥地利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的心理分析学派,利用自由联想和梦的解析去了解人类的心理症结,并奠定动力精神医学的基础,弗洛伊德的成就将精神医学带入心因性病因论的研究范畴。
)(4)第四次革命:精神卫生运动展开。
(1909年美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1930年召开了首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开始重视精神障碍的预防。
比尔斯与美国心理卫生协会。
比尔斯得到各方面的赞助和鼓励后,于1908年5月成立了“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这便是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
1909年2月,又在纽约成立了全国心理卫生协会(比尔斯任顾问)。
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30年5月5日)有3042人代表53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了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会议(中国也有代表参加)。
同时产生了一个永久性的国际心理卫生协会)(5)第五次革命:生物精神医学发展。
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精神障碍是一类严重影响个体思维、情感、行为和人际关系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精神障碍,临床医生需要对精神障碍进行分类和诊断。
精神障碍的分类和诊断标准对于指导临床实践、科学研究和公共卫生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精神障碍的分类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程特点进行划分。
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是《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和《国际疾病分类》(ICD)。
DSM是由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它将精神障碍分为多个类别,每个类别下又包含了不同的亚类。
而ICD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它将精神障碍归类为精神和行为障碍,并提供了详细的分类和诊断标准。
在DSM和ICD的分类系统中,精神障碍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情感障碍、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强迫症和相关障碍、食欲障碍、睡眠障碍、性功能障碍、物质使用障碍等。
每种精神障碍都有其特定的诊断标准,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进行综合评估,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症状标准和病程标准。
症状标准是指患者表现出的特定的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情绪低落、焦虑、强迫行为等。
病程标准是指患者病程的特点,如症状的持续时间、发作次数、病情的严重程度等。
临床医生需要根据这些标准来判断患者是否符合某种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除了临床症状和病程特点,精神障碍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疾病和药物的影响。
有些身体疾病和药物也会导致精神症状,因此临床医生需要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以排除这些可能的影响因素。
总之,精神障碍的分类和诊断标准对于指导临床实践、科学研究和公共卫生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医生需要熟练掌握精神障碍的分类系统和诊断标准,才能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精神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为精神障碍的分类和诊断标准的完善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