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震桥梁设计中组合阻尼比取值的研究现状_兰海燕
- 格式:pdf
- 大小:146.45 KB
- 文档页数:3
阻尼对隔震系统影响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隔震系统在工程结构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能够有效地降低地震、风荷载等外界震动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害。
阻尼作为隔震系统中重要的参数之一,对隔震系统的效果及响应特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于隔震系统的阻尼特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以探究阻尼对隔震系统影响为目的,通过文献综述、数值模拟等方法,深入研究以下内容:1. 阻尼对隔震系统的影响机理及影响程度的分析。
2. 阻尼对隔震系统的频域响应、时域响应等性能特征的影响。
3. 阻尼参数对隔震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法及实际应用的探讨。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1. 文献综述法:综合查阅相关文献,了解阻尼对隔震系统的影响机理,加深对该问题的认识。
2. 数值模拟法:采用有限元软件进行模拟分析,以不同阻尼系数条件下隔震系统的响应为基础,研究阻尼对隔震系统性能特征的影响情况。
3. 实验研究法:通过小尺度试验,检验理论研究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将有以下意义:1. 提高阻尼对隔震系统作用的理解,为优化隔震系统设计提供依据。
2. 探究阻尼系数对隔震系统的影响程度,为相应的抗震加固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3. 拓宽隔震系统的研究领域,促进其理论和实际应用的发展。
五、论文结构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章节:第一章:绪论第二章:阻尼对隔震系统影响的原理与模型第三章:阻尼对隔震系统频域响应的影响第四章:阻尼对隔震系统时域响应的影响第五章:阻尼对隔震系统优化设计方法的探讨第六章:实验研究与结果分析第七章:结论与展望六、预期结果通过研究阻尼对隔震系统的影响,可以深入探究隔震系统的响应特性,加深对其功能原理的理解。
同时,经过本研究的探讨,还可以提出一些优化设计方法,进一步提高隔震系统的抗震性能。
桥梁延性与减隔震设计探讨桥梁延性与减隔震设计探讨桥梁延性与减隔震设计探讨摘要:本文从桥梁震害的发生部位和特点入手,详细探讨了桥梁延性抗震设计的要点,并对桥梁减隔震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桥梁;延性;减隔震;构件;强度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loc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ridge damage, the main points of the seismic design and retrofit of Bridges is discussed in detail, and the reduction of the bridge isolation problem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design.Key words: Bridges; Ductility; Reduce isolation; Component; Strength of the中图分类号:U44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桥梁震害的发生部位与特点纵观以往的桥梁震害,主要产生于下部结构,即使有上部结构破坏的情况,也往往是由于下部结构的破坏或过大的变位引起的,特别是梁式桥和连续拱桥更是如此。
一般说来,桥梁墩台的破坏主要是由于地面加速度产生很大的振动使薄弱截面产生破坏而引起的,从大量震害实例来看,比较高柔的桥墩多为弯曲型破坏,矮粗的桥墩则为剪切型破坏,介于两者之间的则为混合型破坏;无筋或少筋的圬工墩台,破坏一般为开裂或折断;而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等延性构件,多表现为开裂、混凝土剥落、压溃、钢筋裸露和弯曲等,并可以产生很大的塑性变形。
常见的破坏部位可归纳如下:承台与桩的连接处,这类破坏多发生在软弱地基上的桥墩;高桩承台式桥墩更易发生这类破坏。
墩身与基础的连接处。
关于桥梁工程隔震设计分析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对交通工程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作为交通工程中重要组成的桥梁工程健全桥梁设计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而,本文针对桥梁工程中的隔震设计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
标签:桥梁工程;隔震设计;重要性;应用桥梁具有极强的社会公共性,必须具有较高的安全可靠性,尤其是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从而确保交通运输的安全。
因此,桥梁工程设计人员在桥梁的设计过程中,必须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方案,在确保桥梁结构正常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依靠隔震装置延长结构周期,消耗地震能量,降低桥梁结构的响应,提高桥梁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后的损失。
一、市政桥梁隔震设计的原则隔震设计是确保市政桥梁抗震功能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将这一工作做好,才能从根本上增加桥梁结构的抗震性,通常在设计隔震结构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实地考察在设计桥梁的隔震设计时,设计人员应该首先实地考察该桥梁项目,确定在使用过程中其抗震能量吸收功能仍然可以加强,在保证其能够承受隔震设施的安装施工带来的损害并且安装完成之后能够实现后预期的抗震效果时才能进行设计施工。
另外设计人员还应该实地勘察桥梁地基的稳固性和施工现场地质类型和环境,确保其地质条件能够承受地震带来的伤害,从而提高隔震设计的功能。
(二)提高桥梁的抗震性如果在设计桥梁时确实要使用隔震设施,那么和普通的桥梁设计相比,其对桥梁的质量要求和抗震性能要求就更加苛刻,因此要采取一定措施提高桥梁的质量和抗震性。
(三)选择合适的隔震设施在对市政桥梁进行隔震设计时应该注意所选用的隔震设施的质量和隔震性能高低,确保其隔震效果能够满足桥梁本身对抗震性的强度要求。
同时在选择时还要尽量选择那些结构相对简单的隔震设施,并保证它抗震性能的发挥在其力学性能规定的范围内[2],保证其自身在地震发生时不会遭受重创,从而在地震发生的过程中持续发挥隔震作用。
(四)及时修补地震裂痕及时市政桥梁上安装了隔震设施,但是在地震来袭时桥梁仍然会遭到一定损害,其内部结构也会因为地震原因发生移位或者产生裂痕,如果这些故障没能及时修补就会造成更严重、面积更大的破坏,因此在地震结束后应及时修补故障并对隔震设施进行检查和完善。
桥梁工程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桥梁工程抗震设计研究现状及发展2、桥梁工程过渡段不均匀沉降治理分析3、桥梁工程下部结构施工要点思考4、桥梁工程常见病害及施工处理技术分析5、公路桥梁工程施工中预应力技术研究全文总字数:16822 字篇一:桥梁工程抗震设计研究现状及发展桥梁工程抗震设计研究现状及发展摘要:桥梁抗震设计是目前桥梁建设过程中重点考虑的一个环节,桥梁工程抗震设计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从桥梁工程抗震设计研究的现状出发,详细地对目前的桥梁工程抗震设计技术进行了探究,并进一步提出了桥梁工程抗震设计的展望,希望为桥梁工程抗震设计发展提供积极借鉴和建议。
关键词:桥梁工程;抗震设计;现状;展望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贸易的自由化,我国兴建了大量的高等级公路及城市高架桥等工程,目前国内桥梁设计均参考90年代制定的《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往的规范中已经出现了众多不适应桥梁设计方面的条款。
因此,我国桥梁工程抗震设计研究正在积极进行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若桥梁抗震做的不好,那么一旦发生地震将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不仅对于交通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安定,造成的巨大损失可能会引起经济瘫痪。
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桥梁抗震设计的研究工作。
1桥梁工程抗震设计研究的现状1995年,日本阪神发生了大规模的地震,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因此,日本有关建筑设计技术人员对结构性抗震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因此,在房屋设计或桥梁设计中,日本就十分重视结构抗震这方面,并重新编写了桥梁设计规范,以防止在发生地震时,桥梁发生倒塌现象,给人们带来生命财产损失。
与此同时美国也进行了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重新编写工作,新的设计规范在设计手法、设计思想、设计程序以及设计细节方面都有了重大的突破,对于增强桥梁抗震设计的规范性意义重大。
我国也认识到了桥梁抗震设计的重要性,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修订了桥梁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减隔震桥梁设计方法及抗震性能分析摘要:地震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对桥梁等工程结构的安全性能提出了严峻挑战。
在地震作用下,桥梁容易发生破坏和倒塌,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减隔震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抗震措施,可以显著改善桥梁的抗震性能,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关键词:减隔震;桥梁;设计方法;抗震;性能分析引言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桥梁作为连接城市交通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于保障交通安全和城市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高桥梁的抗震性能,减小地震对桥梁的破坏程度,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和实际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对减隔震桥梁设计方法及抗震性能分析的研究,为桥梁的抗震设计和工程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减隔震桥梁设计方法(一)隔震支座隔震支座是一种通过在桥梁的支座处安装隔震装置来达到减隔震效果的方法。
这些隔震装置通常由橡胶、钢板和液体等材料组成,能够减少地震震动传递到桥梁结构中的能量。
[1]隔震支座可以使桥梁在地震发生时产生相对较小的位移和应力,从而保护桥梁结构的完整性。
隔震支座的设计方法主要包括材料选择、支座布置和隔震装置参数的确定。
首先,对于材料的选择,橡胶是隔震支座中最常用的材料之一。
橡胶具有良好的弹性和耐久性,可以有效地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减少地震对桥梁结构的影响。
此外,钢板的使用可以增加隔震支座的刚度,提高桥梁的稳定性。
液体也可以用作隔震支座的一部分,通过流体的阻尼特性来减少地震震动的传递。
其次,一般来说,隔震支座应该均匀分布在桥梁的各个支座位置,以确保地震能量的均匀分散。
此外,根据桥梁结构的特点和地震荷载的分布,支座的数量和尺寸也需要进行合理的确定。
支座的布置应考虑到桥梁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以保证桥梁在地震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最后,隔震装置的参数包括橡胶硬度、厚度和液体的阻尼系数等。
这些参数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桥梁的设计要求、地震荷载和施工条件等因素。
对于地震荷载较大的桥梁,隔震装置的参数应选择较大的阻尼系数和适当的橡胶硬度,以增加桥梁的抗震能力。
预制节段拼装桥墩抗震性能研究现状兰海燕【摘要】The research on, performance of segmental assembly pier structure in medium and strong seismic area has not been mature, and even in European and American countries mass application of such excellent structure form is only limited in non-seismic fortification areas or low seismic fortification areas. In recent years domestic sea bridges applied precast assembly piers frequently, study and test for their seismic safety are desperately to be developed. This paper expatiates status quo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seismic research- on precast segmental assembly piers, points out necessity of developing seismic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wet-joint ,thin-walled hollow segmental assembly piers., and summarizes the status quo. of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 self-compacting steel fiber concrete Sot segmental assembly piers.%节段拼装桥墩结构在中、强震区的结构性能研究尚未成熟,即使在欧美国家,这种优良结构形式的大量应用还仅限于非抗震设防区域或低抗震设防区域.我国跨海大桥近年来频繁应用预制拼装桥墩,其抗震安全性研究与试验亟需开展.对预制节段拼装桥墩的抗震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阐述,指出开展湿接头空心薄壁节段拼装桥墩的抗震试验研究必要性,并对自密实钢纤维混凝土应用于节段拼装墩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述.【期刊名称】《公路交通技术》【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5页(P38-42)【关键词】节段拼装;抗震;钢纤维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地震台试验【作者】兰海燕【作者单位】桥梁工程结构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6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43.221 预制节段拼装桥墩应用概况桥梁结构在遭受地震或碰撞等自然或人为灾害时的安全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与此相关的防灾减灾研究在国内外均为热门专题。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解读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JTG/T 2231-01—2020,以下简称《规范》),作为公路工程行业标准,自2020年9月1日起施行。
原《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以下简称原《细则》)同时废止。
为便于理解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切实做好贯彻实施工作,现将有关修订情况解读如下:一、修订背景原《细则》自2008年实施以来,在公路桥梁抗震设计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规范和指导作用。
近年来,我国公路桥梁建设技术发展迅速,桥梁抗震设计技术也取得了重要进展,积累了大量设计经验和成熟的研究成果。
原《细则》已不能全面反映我国目前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的技术水平,为适应公路桥梁建设技术和抗震设计技术的发展,交通运输部组织完成了《规范》的修订工作。
二、《规范》的定位《规范》适用于单跨跨径不超过150m的圬工或混凝土拱桥、下部结构为混凝土结构的梁桥的抗震设计。
斜拉桥、悬索桥、单跨跨径超过150m的梁桥和拱桥的抗震设计,除满足本规范要求外,还应进行专项研究。
《规范》既考虑了当前我国桥梁抗震设计的技术需求及国内外桥梁抗震设计技术的新进展,也重点考虑了与《公路桥涵通用设计规范》《公路工程抗震规范》《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等相关标准的衔接。
《规范》的体系更为完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更强,对进一步提升我国公路桥梁抗震设计水平具有指导作用。
三、特点及主要修订内容《规范》保持两水准设防、两阶段设计,抗震设防标准(地震作用重现期)和性能目标与原《细则》一致。
根据现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的规定将计算地震作用常数调整为2.5,对抗震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E1地震作用下,采用弹性抗震设计,要求墩、梁、基础等桥梁主体结构保持弹性状态,主要验算结构和构件的强度以及支座的抗震能力;E2地震作用下,对采用延性抗震设计的桥梁,主要验算结构变形(位移)和能力保护构件的强度以及支座的抗震能力,对采用减隔震设计的桥梁,主要验算结构强度以及减隔震装置的能力。
探究桥梁工程设计中的隔震设计摘要:本文以桥梁工程的隔震设计为研究对象,综合使用文献资料法、定性研究法总结了隔震设计的工作要点。
本次研究发现在桥梁工程设计环节的隔震设计工作可以保障桥梁能够在地质灾害发生时降低对于桥梁工程影响,避免出现主要结构损害,逐渐提高桥梁主体部分的抗震性能水平。
在桥梁工程的隔震设计环节,需要相关人员全面了解桥梁工程附近环境以及工程建设状况,决定桥梁工程是否可以使用隔震设计,同时需要对隔震装置、隔震措施使用后的桥梁性能以及场地条件进行分析,确保隔震设计工作能够满足工程质量方面的要求。
在桥梁工程的隔震设计实践中,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实际环境、工程要求科学选择隔震装置,并在引入、使用摆式滑动摩擦和铅芯橡胶支座的同时,合理优化工程的基础和细节部分。
关键词:桥梁工程;隔震设计;设计要点1、桥梁工程隔震设计概述1.1技术原理随着我国现代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桥梁工程的隔震技术以及设计形式保持一种稳定的发展状态。
隔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是保障桥梁主体结构在地震发生时可以延长振动周期,降低地震现象带来的桥梁能量波动,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现象的影响,避免出现整体结构损害,进一步提高桥梁的整体抗震性能。
为了保障桥梁工程的整体结构抗震性能持续提高,需要设计人员根据工程建设的具体状况,对于隔震设计形式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保障桥梁工程的结构强度和抗形变能力明显提升。
此外,设计人员可以综合使用仿真设计形式以及现代化柔性装置,降低水平地面运动和桥梁工程结构之间的联系,确保能够在地震或者其他地质灾害发生的情况下,地面反应加速度明显超过桥梁工程的反应加速度,避免桥梁结构主体工程遭受更大的损害[1]。
在桥梁工程的结构设计工作中,隔震设计工作可以在有效抵消地震灾害对桥梁工程负面影响的前提下,保障因为地震灾害产生的能量可以逐渐传递到桥梁工程的上部,避免对主体工程结构带来不可逆转的损伤。
1.2技术特征维护桥梁工程运营阶段的安全性是隔震设计工作需要达成的最终目标,在桥梁工程的隔震设计实践工作中,设计人员需要将隔震装置在桥梁的上下部结构独立进行安装,并且需要利用柔性支柱作为保护桥梁工程的主体结构,避免桥梁工程的主体结构在地质灾害发生时遭受严重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