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北京旧城胡同现状调研报告(2005年-2006年)
- 格式:doc
- 大小:9.48 MB
- 文档页数:32
北京南锣鼓巷调查报告篇一:南锣鼓巷实践报告~~南锣鼓巷南北走向,长约800米,东西各有8条胡同整齐排列着,从南向北,西面的8条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东边的8条胡同是炒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
这些胡同在元朝时没有名称,名称是明朝以后逐渐演变来的。
比如菊儿胡同,明代叫局儿胡同,后来改称橘儿胡同,清代宣统时才称菊儿胡同,后延续至今。
整个街区犹如一条大蜈蚣,所以又称蜈蚣街。
南锣鼓巷是北京一条有着非常特色的酒吧街,是北京保护最完整的四合院区,整条酒吧街以四合院小平房为主,门前高挂小红灯笼,装修风格回归传统、朴实,遵实于四合院的氛围和格调。
与三里屯、后海不同,这里的酒吧大多比较安静,和谐、自然、身居闹市却远离闹市的喧嚣,更贴近于生活。
客人以国外游客、“明日之星”中戏学生和成熟的泡吧爱好者为主,客人在这里体验老北京四合院的气息,远离喧闹、享受身心的放松,或看书、或带着电脑来加班,或者朋友小聚、甚至洽谈公务。
南锣鼓巷是我国唯一完整地保存着元大都里坊风貌的传统民居区,是最富有老北京风情的街巷。
周边胡同里各种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厚重深邃,真可谓是北京古都风貌中一块完整的“碧玉”。
南锣鼓巷及周边区域曾是元大都的市中心,明清时期则更是一处大富大贵之地,这里的街街巷巷挤满了达官显贵,王府豪庭数不胜数,直到清王朝覆灭后,南锣鼓巷的繁华也跟着慢慢落幕。
在老胡同被拆之前,保护古城的提案得到重视,凭借较为完好的元代里坊格局、明清名人府邸,南锣鼓巷得以幸存。
近几年又有先见之明的人看到商机,租下沿街民房,开起了风格百变的个性店铺,元朝古巷新旧混血,就此重生,全球游客都爱来此“迷失北京”。
青灰的院落,歪斜的树丫,凄冷的寒风,寂寥的街巷??冬天的南锣鼓巷,在寒流的侵袭之下显的很安静,没有人声鼎沸,也没有灯影霓虹,有的只是寒阑的期许。
关于老城区改造的调查报告(五篇范文)第一篇:关于老城区改造的调查报告**区老城区位于**市中北部,介于路桥区东城区与西城区之间,总用地面积33.5平方公里。
在较长一段时间里,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老城区一直受到环境差、基础设施陈旧等矛盾的困扰。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走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经营城市、以城养城的路子,不断加大老城区建设和改造力度,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老城区改造的主要成果1、规划编制力度不断加大。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出精品、出形象的总体要求,先后编制完成了***区铁东地区、***区铁西地区综合整治规划等10余项分区规划,中桥路、友谊大街、新中八路、中五路改造规划等30多项控制性详细规划,生态建设、给排水等5项专项规划,并在建设会战大街、世纪大道、东干线立交桥等工程规划上,请名院、用高手进行设计规划,在塑造精品上大做文章。
基本构筑起了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本框架,以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支撑,以各类专项规划为网络的城市规划体系。
2、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通过政府出资、企业投资和协调临街业户投入等办法,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近年来,共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改造会战大街、中桥路、会战西街、站前路等街路18条,道路两侧硬化面积10余万平方米,维修道路3万余平方米。
通过市区投资及招商引资,近几年新建老城区改造项目17项,投入建设资金21.5亿元;新建扩建各类市场32处,面积46万平方米,完成了东干线立交桥、站前广场、旧物市场、煤炭市场等功能项目,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3、城市环境进一步改善。
加强了环境建设,新建了以绿地为主体景观的中林生态园、老市政府南侧公共绿地、站前广场绿地等6项公共绿地建设工程。
铺种草坪5万余平方米,栽植乔木、灌木等2万余株。
完成了铁东铁西楼区等居住区绿化,建设绿地面积30余万平方米。
近年来,老城区共植树56万株,新增绿地192万平方米。
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通过市场化运作,将33条街路和6个平房区卫生保洁权进行了公开招标拍卖,提升了保洁档次;开展烟尘污染专项整治,拆除锅炉房242座;城区工业和生活污水实现了集中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基本达到100%。
《基于空间模糊性的北京胡同改造设计研究》篇一一、引言北京的胡同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承载着老北京的生活记忆与历史脉络。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胡同面临着空间功能、环境质量以及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挑战。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空间模糊性的理念,探讨北京胡同改造设计的有效途径,以实现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平衡。
二、空间模糊性的概念及其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1. 空间模糊性的概念空间模糊性是指空间界定的不确定性、空间功能的多样性以及空间感知的流动性。
在建筑与城市设计领域,空间模糊性强调空间的过渡性、流动性和多义性,使空间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深层次的体验。
2. 空间模糊性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空间模糊性的应用使得城市空间更加灵活、开放和包容。
在胡同改造中,通过引入空间模糊性的理念,可以更好地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实现空间的有机更新。
三、北京胡同的现状及改造的必要性1. 北京胡同的现状北京的胡同是老城区的独特风貌,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许多胡同面临着空间狭窄、环境脏乱、设施落后等问题。
2. 改造的必要性为了改善胡同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传承历史文化,北京胡同的改造显得尤为必要。
改造应遵循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通过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实现胡同空间的有机更新。
四、基于空间模糊性的北京胡同改造设计策略1. 保护与更新并重在改造过程中,应注重保护胡同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对空间进行合理的更新。
通过引入空间模糊性的理念,使新旧元素在空间中和谐共存,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2. 增强空间的流动性和多义性通过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增强空间的流动性和多义性。
例如,在胡同中设置绿化带、休闲空间等,使空间功能更加丰富多样,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3. 提升空间的环境质量改善胡同的环境质量是改造的重点之一。
通过优化环境设计、提升照明设施、改善排水系统等措施,使胡同空间更加宜居。
五、实例分析以某北京胡同改造项目为例,分析如何运用空间模糊性的理念进行改造设计。
北京调研报告范文(精选3篇)【篇1】北京调研报告一、霾,雾和霾的统称雾和霾的区别十分大。
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视觉障碍的叫霾。
霾就是灰霾(烟霞)。
当水汽凝结加剧、空气湿度增大时,霾就会转化为雾。
霾与雾的区别在于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如有超多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必须到达100%就可能出现饱和)。
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粒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
雾霾的源头多种多样,比如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建筑扬尘、垃圾焚烧,甚至火山喷发等等,雾霾天气通常是多种污染源混合作用构成的。
二、雾霾天气的构成原因(1)环境因素雾和霾相同之处都是视程障碍物。
但雾与霾的构成原因和条件却有很大的差别。
雾是浮游在空中的超多微小水滴或冰晶,构成条件要具备较高的水汽饱和因素。
出现雾时空气相对湿度常达100%或接近100%。
雾有随着空气湿度的日变化而出现早晚较常见或加浓,白天相对减轻甚至不见的现象。
出现雾时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KM。
当有效水平能见度1-10KM时称为轻雾。
‘雾’和‘霾’实际上是有区别的。
雾是指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公里时的天气现象;而灰霾的构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超多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成因有三:一、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
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
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
二、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
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高空的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
三、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导致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超多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
第二讲北京的胡同与街巷第一节胡同概述一、北京“胡同”一词的起源有关城市的街巷、道路各地称呼不一样,如天津称“道”,上海称“弄”和以全国各地城市名称命名的“路”,西安称“巷”等。
而北京的“胡同”一词出自蒙古语,有人考证为“浩特”之转音,“浩特”在蒙古语里为居民聚居地,亦有水井之意,古时有居民之地必有水井。
也有人称“衚衕”,有胡人大同之意,到明代胡人被打败,去掉了“行”,就成了今天之名称。
从史籍中看,自元至清代,胡同一词的写法还有火弄、火巷、胡洞、衙衕等。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胡同是自元代开始出现在我国北方城市建筑布局中的一个专用名词,其作用是等同于街巷一样的通道,既连着居民院落,又是交通道路。
二、北京胡同概况元朝时大都城有胡同413条,如西四的砖塔胡同等。
明朝的北京城发展到629条胡同,如和平门内的松树胡同,东单的苏州胡同等。
到清朝时北京城有街巷、胡同2077条,其中直接称胡同者近千条。
解放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危房改造工作的全面开展,北京胡同的数量迅速减少,现已采取措施,划定胡同保护区,如西四北一至八条即为胡同保护区。
北京的胡同大多正南正北、正东正西,但也有斜街,如鼓楼的烟袋斜街、白米斜街,前门大栅栏的樱桃斜街、杨梅竹斜街,宣武门外的上斜街、下斜街等,均是由当年的河道、水沟流向造成。
北京最长的一条斜街,北起西直门内,南至宣武门西大街(即今日之赵登禹路和佟麟阁路),是当年北京城的一条重要水道大明沟。
(水自西直门南水关进城南下)北京最长最宽的大街当属长安街,狭义的长安街仅指从东单路口到天安门(东长安街),再到西单路口(西长安街)。
共8里,称十里长街。
广义的长安街包括其延长线,东起通州,西到石景山,自东单往东,依次称建内大街、建外大街、建国路,自西单向西,依次称复内大街、复外大街、复兴路、石景山路,共80里,称为百里长街。
长安街最宽处达100米。
最长的胡同应为东、西交民巷,明代称江米巷,东起崇文门内大街,西至北新华街,东交民巷清代为使馆区,西交民巷为近代银行集中地。
目录第一部分:课题陈述一.前言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三.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四.研究的手段、方法及途径五.实施步骤第二部分:课题研究过程及成果一.实践过程1.查阅资料2.实地考察二.胡同现状原因分析三.改造意见第三部分:感悟第一部分:课题陈述一.前言“有名的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
北京曾有胡同6000多条,若把这些胡同连起来,长度不亚于万里长城。
” 这是一位老北京人对胡同的描述,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胡同这种文化产物却在逐渐消失殆尽。
胡同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必不可少的文化遗产,我们有必要去了解胡同,去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然而现实中我们所要面对的状况远比想象中要复杂的多。
通过调查走访我发现不只是市区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急于利用旧城大片的土地来获取经济利益,让不少人想不到的一点是,其实居住在旧城区的市民因为日益感到老式房屋不堪使用,生活不便,所以早就盼着胡同的拆迁改造了。
面对来自底层和上层的双重压力,我们的胡同将何去何从?二.研究的主要内容1.北京胡同现状及其历史文化内涵2.胡同居民居住环境以及对胡同的看法3.对胡同建设规划提出合理性建议三.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了解北京胡同现状,深入北京文化,了解其历史,体验民俗文化。
从而了解胡同对北京经济发展、城市规划、人文情怀的影响,对胡同今后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四.研究的手段、方法及途径1.上网查找资料2.采访胡同居民3.实地考察4.阅读文献资料五.实施步骤1.查找关于胡同的资料2.实地考察、采访3.对胡同未来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第二部分:课题研究过程及成果一.实践过程1.查阅资料: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了解有关胡同的基本知识和一些历史背景,这有助于在实地考察中面对问题更加应对自如,同时也有助于深入地了解研究课题。
2.实地考察:第一站:八大胡同介绍:八大胡同曾是烟叶花柳巷的代名词。
“八大胡同”在西珠市口大街以北、铁树斜街以南,由西往东依次为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韩家潭、陕西巷、石头胡同、王广福斜街、朱家胡同、李纱帽胡同。
北京胡同文化现今发展状况调查报告王申博资源与材料学院摘要:为了响应我校大一学生暑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方针政策,我们小组七人组成北京胡同文化现今发展状况调查团,来到北京南锣鼓巷进行了为期三天7月9号至7月11号的暑期调研活动。
在短短的三天内,我们走访了当地居民和游客,进行了问卷调查,进入当地街道办事处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走进图书馆、利用网络查询资料等活动,对北京胡同文化的发展有了深刻的了解,对北京胡同文化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产生了一些思考和见解。
同时在社会活动中让我们一行七人对社会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关键字:锣鼓巷北京胡同文化调查问卷当地街道办事处传统文化正文一:背景(1)指导思想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有关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的精神,履行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义务,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如今,北京正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的力度,按照“十二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规划征求意见中的内容,北京将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性的世界文化名城。
其实,保护历史和文化就是保护城市的文脉,这其中自然包含了对胡同及其名称的保护。
(2)北京胡同概况北京的胡同大多形成于13世纪的元朝,胡同星罗棋布,错综复杂。
老北京胡同的名称世代相传,具有其自身的文化认同性与延续性,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城市的发展和推土机的轰鸣,老北京胡同消逝之快令人始料未及。
据统计,1949年北京老城区的胡同总数为3250条,1965年为2380条,1980年为2290条,1990年为2257条,2003年为1571条,现在已不足1000条。
旧城区道路系统现状研究——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付乐;段悦明;程昊;刘建华;杜明义【摘要】旧城区是城市中传统历史文化集中体现的区域,旧城的保护与交通发展的协调进行是旧城区建设的关键.随着城市私人汽车保有量的不断提升,现有旧城区道路系统已经不足以满足现代城市交通机动化发展的需要,交通拥堵、停车困难等问题日益增多,并成为旧城区道路系统规划研究的热点.文章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在旧城道路系统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以北京市西城区道路系统调研项目为例,对该区道路系统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西城区道路系统的优化改进提供基础支撑.【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7(000)012【总页数】4页(P184-187)【关键词】旧城交通;道路系统;现状研究【作者】付乐;段悦明;程昊;刘建华;杜明义【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建筑大学【正文语种】中文1 引言北京旧城道路网呈横平竖直的棋盘式街道格局,目前仍然保存了上千条胡同,随着时代的变迁,旧城内打通和展宽了一些道路,但棋盘式路网骨架并没有改变,依然保留着传统风貌。
道路交通规划其特殊性是一个量化的物质过程、硬质过程,而历史街区的保护是一个以人为本、保护文化环境多样性的一种人的精神寄托、回归和反思的软质过程,这两种过程相互交融的立足点是保护。
旧城道路系统规划的重要性在于如何处理好旧城保护、利用及改造的关系。
西城区旧城交通需求具有多样性、高强度性的特征,然而历史空间格局、道路胡同体系和传统风貌的保护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旧城道路交通的发展。
本文以北京市西城区现状道路系统为研究对象(该区域内包含15处历史文化保护区),采用文献整理、实地走访与量测、定性与定量结合分析三种方式,通过实地调查对西城区道路系统(道路网、公共交通、慢行交通、停车现状等)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西城区道路系统的优化改进提供基础支撑。
2 理论研究与案例解析2.1 基础理论概述二战后西方各国开始关注旧城交通系统改善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规划理念和政策,其中包括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交通出行环境,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重视社区内部交通建设,典型规划手法包括划定步行区、发展公共交通、交通安宁以及街道共享理论等。
毛概课社会实践报告书关于新时期北京旧城区保护与旧城区改造措施的探讨一、前言 (3)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4)三、研究背景: (6)(一)北京旧城现状总体概况 (6)(二)北京旧城现状详细情况 (8)四、旧城保护与改造的措施 (9)(一)旧城保护与改造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9)1、对旧城功能分区,应予以适当调整。
(9)2、旧城内的行政区划应该重新进行合理安排 (9)3.建立北京旧城公共开放空间系统 (9)4、明确旧城保护与改造的主体力量 (10)5、正确处理好人与城市的关系 (10)(二)旧城保护与改造的具体途径与方式 (10)1、实现危房改建与胡同—四合院保护有机结合。
(10)2、实现资源整合与百姓安置有机结合 (13)3、实现旧城改造与文化特色保护有机结合 (14)4、实现旧城区道路改造与保护文物古迹有机结合。
(15)5、实现旧城改造与优先建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有机结合 (15)一、前言八年前,一本叫做《城记》的书横空出世。
记者兼作者王军披阅十载,采访五十余位当事人,用三十万字写出北京旧城区从“梁陈方案”起始半个世纪风起云涌的沧桑变化。
这本书在国内外大受好评,获得意料之外的反响,因为它强烈呼应了现实———如何保护残存的旧城区,如何治理日益严重的“城市堵塞”,如何通过新规划赋予城市新的催化剂,这些问题对今天的北京已刻不容缓。
北京旧城是历经元、明、清各个时期发展而来的,胡同内分布着大量不同时期、不同地层的院落。
经考古调查证实,旧城内长安街以北至北二环地区,除了紫禁城及其邻近区域在明朝初期经历过大规模改造外,其余城区仍保留着元大都的街巷胡同格局,这是必须予以重视并加以保护的。
北京古都风貌的建设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但是由于实际执行层面的种种因素,理想化的“古城整体保护”方案基本落空。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房地产业的迅速兴起,在北京出现了大规模改造的热潮,对北京旧城的历史文化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直到20世纪末,北京特有的旧城,仅剩下以紫禁城为中心的呈“凸”字形区域,约62.5平方千米。
北京旧城胡同现状调研报告(2005年-2006年)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旧城胡同现状调研报告》课题参加单位及人员课题委托单位: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课题承担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课题协作单位:北京市建筑工程学院组织协调人:白晨曦、孙庆贺项目负责人:冯斐菲规划设计人:李楠、费萌、王国威、王晨光、孙成伟、薛宏博、闫硕合作人员:汤羽杨目录前言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 (1)3.研究框架 (1)第一章北京旧城胡同的形成及演变 (3)1.1胡同的形成 (3)1.1.1胡同的起源 (3)1.1.2“胡同”一词的起源 (4)1.2胡同的形制 (6)1.3胡同的特征 (6)1.4胡同的变迁 (7)1.4.1胡同数量的变迁 (7)1.4.2胡同数量变迁的影响因素 (7)1.4.3胡同形态的变迁 (8)第二章北京旧城胡同现状调研与分析 (9)2.1胡同调查范围与对象 (9)2.1.1调查范围 (9)2.1.2调查对象 (9)2.2胡同调查方法及内容 (10)2.2.1历史考证 (10)2.2.2客观记录 (10)2.2.3分析判断 (10)2.2.4空间印象 (11)第三章北京旧城胡同调研结果的归纳总结 (12)3.1总量统计 (12)3.1.1胡同的数量 (12)3.1.2胡同的分布状况 (12)3.1.3胡同的宽度 (13)3.1.4胡同的交通状况 (14)3.1.5胡同风貌保存状况 (14)3.1.6胡同历史文化资源与内涵 (15)3.1.7胡同旅游发展潜力 (16)3.2小结 (17)后记 (18)1.调查中的问题 (18)1.1历史年代 (18)1.2市政基础设施 (18)1.3分析判断 (18)2.胡同保存前景判断 (18)附录一相关研究 (20)1《北京旧城胡同现状与历史变迁调查研究》 (20)2《胡同保护规划研究》 (20)3《北京旧城胡同系统空间形态的保护与发展研究》阶段成果 (20)4《北京胡同环境整治指导意见》规划学会 2006 (21)附录二文献清单 (22)附录三北京旧城胡同现状调研基础信息汇总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四典型胡同卡片.................................................................................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图纸目录附图1 2005年北京旧城胡同——胡同分布图附图2 2005年北京旧城胡同——胡同宽度示意图附图3 2005年北京旧城胡同——胡同风貌保存状况评价图附图4 2005年北京旧城胡同——胡同历史文化资源与内涵评价图附图5 2005年北京旧城胡同——胡同旅游发展潜力评价图前言1.研究背景说到老北京,除了故宫、天坛、颐和园……这些皇家的建筑群,人们再想到的就是平房四合院以及它们围合而成的胡同了。
胡同是有别于实体建筑的街巷空间,是构成市廓街坊的基本架构,具有不可或缺的编织经纬和空间组织功能。
深深的胡同里埋藏着老北京过去的故事,饱含着市井的生活,是北京历史文化与人文风貌的重要载体。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提出“对北京大量有形和无形的历史信息要保护与复兴……对旧城要整体保护……保护北京特有的胡同—四合院传统邻里居住形态……要重塑旧城优美的空间秩序……”。
为贯彻总体规划,2005年我院在市政府及规委的要求下,开展了“北京旧城控规修编”工作,为配合该项工作,摸清旧城胡同家底,规委委托我院进行了“北京旧城胡同现状调研报告”的撰写,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做了大量的配合工作。
2.研究目的胡同保护是旧城整体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此项研究,我们希望能达到以下几个目的:一是通过考证调研,对胡同的概念有较为明晰的定义,同时,梳理胡同形成、演变的脉络;二是通过实地调研,对胡同的数量、保存状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以文字、图纸、图像的形式翔实记录;对现阶段胡同真实状况做个总结,为今后胡同研究提供较为完整的资料;三是通过对胡同的分类,对现有的胡同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
3.研究框架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考证了北京旧城胡同的形成及形制,分析了胡同数量和形态的演变及其原因。
第二部分:北京旧城胡同现状调研与分析。
对2005年胡同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对各条典型的胡同进行历史考证,建立评价标准进行分析判断。
第三部分:北京旧城胡同现状调研结果的归纳总结。
包括总量统计和单条胡同档案的建立两部分内容。
第一章北京旧城胡同的形成及演变1.1胡同的形成1.1.1胡同的起源胡同作为中国古代城市的一种空间要素,其来源可追溯至西周先民聚居组织的基本单位——“里”、“闾”或“闾里”,以及北魏之后出现的“里坊”①。
“里坊”在中国古代聚落空间布局上属一种特有形式。
《说文》:“里,居也,从田从土。
坊,邑里之名,从土,方声,古通用埅,府良切。
”说明里坊的形成,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随着城乡的分离,里坊制度也随之移植到城市中,成为城市的基本居住单位和生活工作的管理单元。
北宋时期的城市从封闭走向开放,里坊制被新出现的坊巷制②所取代。
礼——考工记》规定,按规划修建的。
即“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图1-1)。
元大都城街道网布局,一方面以纵横主干大道各九条构成全城的干道网,同时又汲取宋代以来出现的开放式街巷制道路形态,在“九经九纬”之间的居住区,规划了等距离的东西向的街巷,也就是北京人称的“胡同”(图1-2)。
明清北京城就是在元朝大都城的基础上改建图1-1 九经九纬而成的(图1-3)。
①隋唐时期沿袭着汉代以来封闭格局的闾里制度,将居民区以14条南北大街和11条东西大街交叉划分成108个里坊。
里坊四周建高大的夯土坊墙,坊墙四面或两面开门,里坊内的巷道称“曲”,住宅家舍沿曲巷布置。
里坊实行宵禁,控制极为严格。
商业区集中在东、西二市,分别位于皇城以南的东南和西南部。
②北宋晚年至南宋,产生了新的聚居制度——坊巷制。
坊巷制就是以街巷地段来划分聚居单位,仍保持坊的编民制行政组织,但民宅均沿街巷布置,直接向街巷开门,在街头巷口树一个类似坊门但无门扇的标志,其上悬挂坊名的匾牌。
每个坊巷内除居民住宅外,兼有市肆店铺与私塾、会馆等设施,是一种以社会经济功能为基础的城市聚居制度。
街巷成为了城市居民聚居组织与居处之所的基本单位。
北京东西长安街以北至北城墙之间大量的胡同都是元大都之遗存。
基本保持原形态的具有代表性的是东四北、西四北以及南北锣鼓巷地区的胡同(图1-4、图1-5)。
东西长安街至前三门大街之间地段是明永乐年间修南城墙时补充进来的。
外城是明嘉靖年间修建南城时扩充的地带。
街巷胡同更多的受到自然环境以及人们行为习惯的影响,变得不那么规整了。
1.1.2 “胡同”一词的起源(1)胡同的语源出自蒙古语。
图1-3 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位置示意图图1-2 元大都图图1-4 南锣鼓巷地区平面示意图 图1-5 西四北头条-八条平面示意图胡同一词最初见诸于元杂剧。
如关汉卿《单刀会》中,有“杀出一条血胡同来”之语。
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羽问梅香:“你家住哪里?”梅香说:“我家住砖塔儿胡同。
”砖塔胡同在西四南大街,地名至今未变。
明人沈榜在《宛署杂记》(1593年)中说:“胡同本元人语。
”元代将人划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以及南人。
所谓汉人,指北方的汉人、女真人、契丹人、高丽人。
这四种人并非同一民族,也不使用同一语言。
既是元人语,那就不能是汉语。
那么“元人语”也肯定不是“南人语”。
至于色目人,包括的民族更多。
故此“元人语”只能是“蒙古语”。
(2)胡同是从蒙古语“忽动格(huddug)”——水井,在元朝借入汉语的。
元大都是在一片荒野上建立起来的,为了确保城市用水,其中轴线傍水而划,皇宫也是傍“海”而建。
城中的街、坊和居住小区,在设计和规划的时候,都考虑到井的位置。
或者先挖井后造屋,或者预先留出井的位置再规划院落的布局。
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因井而成巷”。
直到明清,以至1949年,北京的水井除了出现在官府寺院、豪门大户的院内,一般老百姓所用的井就在胡同里,迄今在少数几条胡同里还能见到水井。
此外,清乾隆《京城全图》中标注了街巷各处的水井,清末朱一新的《京师坊巷志稿》中也对北京的水井数目做了记载,可见对当时胡同中的水井十分重视。
1991年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员兼所长照那斯徒先生发表的《论汉语中的蒙古语借词“胡同”》、《胡同的语言和语义》,指出明人茅元仪所辑《武备志》(1621年)译语(卷二二七)中“井”的译音为“苦都四”(即“苦都”的复数型),该书又引《蓟门防御考》的译音为“忽洞”;而1828年和1838年的藏蒙对照工具书《详解月光辞典》中,将“井”(读作近似“忽都”)解释作“大街”。
由此看来,胡同与水井的关系是勿庸置疑的。
再从胡同的名字上看,据现代语言学家张清常的统计,北京街巷与居民点所用的通名与井相关的有97个,其中就包含“井”,如二眼井、三眼井、四眼井、大铜井、小铜井、双井等,光“井儿胡同”就曾经有过10个;加上大井、小井、东西南北前后井、干井、湿井、甜水井、苦水井……不下80条,约占当时胡同数量的近3%。
这也反映了水井与胡同居民生活的密切相关。
(3)有些胡同的名字用汉语无法解释,但是如果用蒙古语就能说清楚。
如:“屎壳郎胡同”,这名字看似丑陋,其实译成蒙古语是“甜水井”的意思;朝内有条“墨河胡同”,蒙古语的意思是“有味儿的井”。
此外,如鼓哨胡同(或写作箍筲胡同)指苦水井;菊儿胡同与局儿胡同均指双井;碾儿胡同或辇儿胡同均指细井;巴儿胡同意为小井;马良胡同或蚂螂胡同均指专供牲畜饮水的井等等。
北京还有不少“帽胡同”。
“帽胡同”在蒙古语中指的是坏井、破井,前面加上一姓氏,表明这口坏井是属于某家私有的。
如白帽胡同旁边,曾有条“白回回胡同”,说明这里曾是白姓穆斯林的住宅;“猪毛胡同”附近曾有条“朱家胡同”,说明这里确实住过朱姓人家。
1.2胡同的形制据《析津志》载,元大都街制,自南至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
元大都街道宽度规定:大街宽24步①(36.96米),小街宽12步(18.48米),胡同宽6步(9.24米)。
一条胡同中心到下一条胡同中心的距离是50步,去掉胡同本身的宽度6步后净距为44步(合67.76米),元朝初年分配给部族首领,官员等的宅基地每份8亩②,这个净距正好是3进院落的尺度(图1-6)③。
从元大都城门内的大街到它两侧第一条胡同的间距较大,为70步(合107.8米),是为了满足沿大街两旁修建衙署、豪宅与商业店铺之需。
1.3胡同的特征其一,代表民族、职业、文化背景和社会地位——“胡”字具有非常明显的 指称意义,在唐宋的都城中可能出现过“胡坊”,即胡人聚居的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