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格局的演进及区域协调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431.41 KB
- 文档页数:5
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文献综述22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文献综述祖小妹摘要:全球化作为生产社会化和分工高度发达的产物,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并最终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优配置。
长三角地区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素质较高的劳动力资源、较为雄厚的综合科技实力、较好的投资环境,成为近年来中国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战略区域。
根据这一总体趋势,未来长三角将继续接受国际产业转移,并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经济,经济协调发展引言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越发重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呈主要发展趋势。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 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至关重要。
本文主要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选择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不足和战略选择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一、相关概念鉴定1、长三角区域三角地区是以上海为中心的大经济都市圈,包括上海市及江苏、浙江省。
由于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经济发展环境,长三角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总量与质量最好的区域之一。
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出台,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将呈明显的加速态势,但整个区域分属于3 个不同的行政利益主体。
如何有效协调彼此冲突,整合区域经济资源已成为长三角迅速发挥整体优势的关键所在。
2、区域经济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
统筹区域经济,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但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在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国学者孟庆民(2001)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与机制,提出了:第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状态与过程、手段与目的的统一;第二,目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渐演变成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之间、相邻国家之间、不同发展水平国家之间等多形式的经济合作;第三,从发展的角度发现,现今区域机构年纪协调发展是全球化的基础,并影响着经济全球化的模式和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了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
长三角区域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速,城市化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长三角区域城市群是中国重要的城市群之一,由南京、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组成,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群之一。
本文将就该地区的城市群发展战略进行研究。
一、长三角区域城市群的概况长三角区域城市群是指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沪浙皖的城市群。
区域总面积17.1万平方千米,包括了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和安徽省的一部分。
区域人口约1.13亿,居民收入比发达城市地区高,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
该地区的城市群拥有多个国内知名的城市,如南京、上海、苏州、杭州、宁波、无锡、常州等。
同时,该地区也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之一,拥有完善的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
无论是产业基础还是科技水平,该地区都领先于其他地区。
因此,长三角区域城市群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长三角区域城市群的发展战略1. 优化空间结构长三角区域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地带,但是城市群之间的空间布局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城市密集程度不均衡、城市间的距离过远、缺乏集聚效应等。
因此,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战略应当优化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群的整体协调性和竞争力。
2. 加强区域协作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群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比如,长三角各城市群之间可以加强合作,共建优质产业生态、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城市更新、深化改革等方面。
在加强区域协作的同时,可以提高整个地区的品牌效应和国际知名度,进而提高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3. 重点发展技术创新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技术创新,在科技领域取得更多的突破和成果。
可以加大对重点产业和企业的技术支持,推动科学技术向产业化和商业化转化。
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群可以通过与各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吸引更多的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心得体会: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这对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长三角区域合作已经走过了区域的布局合作和要素合作阶段,深化至体制机制的创新,长三角一体化进入了深层次阶段。
在长三角一体化向纵深推进的同时,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如城市功能定位与分工不明晰,同质竞争仍较普遍,跨区域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现实与隐形的壁垒,城际交通互联互通和一体化管理仍有较大差距,区域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长效联动机制尚未建立等。
未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通过设立更高层级的协调发展机构,建立多领域、多层次的协调发展机制。
通过开展长三角城市功能协同发展研究,形成有序的城市职能分工体系。
通过完善快速交通和同城化网络,构筑区域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通过设立环境监管治理制度和生态建设专项基金,构建长三角生态协同治理机制。
同时,要加强区域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联动实施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等重大战略,协同推进上海“四个中心”、全球科创中心、自由贸易区等重要功能区建设。
在此过程中,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一员,需紧紧围绕顶层规划体系、产业分工协作、创新要素培育、区域交通一体、生态协同治理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积极主动对接和支持上海长三角龙头作用的发挥,加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积极融入长三角顶层规划体系首先,瞄准长三角区域顶层规划设计。
注重立足需求,统筹全局,突出重点,有序实施,积极深化实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呼应《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促进空间体系一体化发展。
其次,加强与周边区域的无缝衔接。
在涉及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维护时,要重视与上海及长三角其它地区的无缝衔接,为融合发展提供具有前瞻性、统一性、可操作性的发展蓝图。
长三角地区1980年代以来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状况和变化3任远 邾慧(复旦大学,上海,200433)【摘要】本文从长三角地区城市人口规模结构的变动出发,定量考察从198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长三角城市格局及其演化,分析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变动所表现出的特点,并对城市群未来演化和加强城市群治理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城市群;首位城市;骨干性中心城市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高度城市化的地区,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60270%,这个地区也被认为是世界正在兴起的第六大都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是以一系列的骨干性中心城市所构成的体系支撑实现的。
大量人口从长三角以外地区迁移进入长三角,以及长三角地区内部不断发展的农村城市化和城市间的人口迁移,使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体系不断在发生变化。
本文198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城市体系在演化变动历程中所表现出的特点,对未来区域城市群空间结构的面貌和发展趋势提出一些基本的判断和思考。
3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长三角城市群经济与空间协调发展研究》(5D 3)的部分研究成果。
一、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及变化近一个世纪以来,城市群和区域城市体系是引起众多学者关注和充满重大理论思想突破的重要领域。
都市圈是分析区域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重要理论观点。
英国生态学家Geddes (1915)则提出城市扩大到更大的范围而集聚、连绵成城市群的形态。
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克(1933)提出中心地理理论,成为城市群内空间结构研究的基础理论。
V ining 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证如何实现合理的城市体系。
G o tt man 认为城市群不是一个很大的城市或大都市区,而是指一个范围广大、由多个大都市联结而成的城市化区域,有一定的低人口密度区分布其间。
他概括了城市群的5个特征:高密度的人口和城市网络、发达的交通枢纽、模糊的形状和边界、多元的政治和社会组合体、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新趋势和培植。
心得体会: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最新)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了全面提升的新阶段。
近期,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各地加快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使长三角成为全国经济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引领区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长三角一体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是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本、创新和企业家精神。
地区之间进行分工和贸易,可以在一个大国内部获得巨大的规模经济红利。
因此,需要通过城市、地区间的资源再配置,充分利用大城市对于经济增长的引领带动作用,从而提高国家竞争力。
从全球站位来看,区域合作是大势所趋,城市群已成为世界经济重心转移的重要承载体,决定着未来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格局。
对比全球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发现,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需要将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镇联系起来,形成城市集群,推动城市群内部形成合理的城市功能定位和分工,使之成为发展质量和效益最高的地区。
世界级城市群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如国际化视野与创新功能区兼备的核心城市,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以及统一的区域治理机制。
从区域发展来看,经济地理和集聚效应仍然是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决定性因素,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离不开城市群的建设。
创新发展上,人力资本积累引发知识溢出,而人才向城市集中,使城市群成为创新的空间载体。
协调发展上,运输网络加快了知识和信息的传导,非中心城市通过有效利用中心城市的正向外部性实现协同增长。
绿色发展上,城市群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建立和完善共建共享的区域环境治理机制,保护好绿水青山。
开放发展上,城市群建设有利于内部资源配置的优化,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以及规模效应的发挥。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及发展一、长江三角洲及城市群的概述•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沿江发达地带,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交汇部,区位优势突出,经济实力雄厚,其核心城市上海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其总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
这里是我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河网长度达4.8-6.7公里。
平原上总共有湖泊200多个。
长江三角洲河川纵横,湖荡棋布,农业发达,人口密,城市众多。
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号称中国的“金三角”。
其主要城市有上海、南京和杭州等。
长江三角洲既是地理区域又是经济区域。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领先区域•近年来,长三角以其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的投资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热土”。
2004年上半年,这一地区以占全国2%的陆地面积和约占10%的人口数量,创造了全国26%的GDP,完成了全国37%的外贸出口额,吸引了全国52%的实收外资,其经济总量领先于我国另外两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
•近年来长三角占中国经济总量也由不足1/5提升到接近1/4,尤其是苏北和浙西南将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对拉动整个地区经济增长、促进长三角核心地区产业配置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区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根据城市发展理论和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趋势与走向的分析,目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已进入城市带发展规律的第二阶段。
即着重发展中心城市城郊地区,加强城市功能定位,加快整个城市带城市网络高级化。
1.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策略·区域内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核心城,上海。
·区域内新兴的中心城市,如苏州、无锡。
·区域内重要功能型城市,如旅游与加工产业中心苏州、无锡,行政文化和商业中心南京、杭州,港口集散中心宁波、舟山、大小洋山等。
·区域内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如上海的崇明、苏北的扬州、南通,浙北的嘉兴、湖州。
·区域内中心城市的郊区城镇;如上海的松江,杭州的萧山等。
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正向亚洲太平洋地区转移,中国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地区正逐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突出的增长极,长三角内部城市群的空间格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在不断演进,正朝着世界第六大城市群迈进。
通过强化南京、苏锡常、徐州三个城市圈的功能,更好地带动全省城镇的快速发展”。
(三)杭-甬城市群。
从有利于发挥优势、增强中心功能出发,杭-甬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正在逐步被优化。
杭-甬城市群的特点是,以体制改革作为推动力,消除城乡分割的种种体制障碍、政策障碍,建立有利于城镇集聚和城镇建设的新机制。
杭州,作为长江三角洲重要经济中心和国际风景旅游城市,要在较高起点上考虑产业发展,着力培育较强的产业、技术创新功能,较强的商品和生产要素集散功能,较强的信息、旅游等综合服务功能。
而长三角最南端的宁波,其最大优势是拥有得天独厚的深水海岸线资源,非常有利于港口海运业和临港型工业发展,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加快确立区域功能分工优势。
依据《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其中,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定位是首次提出。
2010年5月24日,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介绍,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即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到2015年,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在其网站上发布消息,正式印发长三角区域规划。
该规划的规划期为2009-2015年,展望到2020年,根据规划,长三角将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一核九带”空间格局。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演变及其总体发展思路彭震伟;唐伟成;张立;张璞玉【摘要】Based on the basic research of the comprehensive plan of Shanghai, this paper positions Shanghai as the global city with the ful capacity of global resources al ocation, stro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fluence and lead of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y placing Shanghai in the overal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features and the overal evolution, internal and external development conditions for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roposes the overal development objectives and positioning. And then it puts forward special ideas of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from the aspects of globalization process, regional integration, differenti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spatial pattern of cities, world class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regional governance strategy.%基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研究,从将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全球城市和引领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出发,将上海置于长三角地区的整体发展中,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基本特征和总体演化规律,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内外部发展条件的分析,提出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定位,并从全球化进程、区域一体化、差异化发展战略、城镇空间格局、世界级城市群以及区域管治策略等方面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发展策略提出了具体的思路。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化建设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名副其实的经济、文化中心,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
这里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等众多因素的交织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经济和社会体系。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长江三角洲地区经历了繁荣、衰落、再繁荣等各个阶段的发展,这也奠定了这个地区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极其重要的地位。
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历史演变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
旧石器时代后期,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区就出现了早期的原始人居住活动。
随后,商代时期湖州、宜兴等地出现第一批定居人群。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已经成为了中国新兴国家的重要地段,丰富的物产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诸多的土著部族在这里定居。
同时,周边诸多城邦的兴盛,也进一步增加了这里的人口和文化厚度。
随着秦汉时期的统一,这里的经济和文化迎来了新的一波发展,贡献了许多文学艺术和科技成果。
这里曾经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交通枢纽,常被称为“江南口岸”,对于中国南北交流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唐宋时期,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已经达到全国巅峰,各种文化艺术和科技创新呈现出火热的景象,至今还留下许多非常珍贵、精美的文化遗产。
然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历史发展也曾遭受挫折。
清朝时期,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进入了长达百年的停滞状态。
到了民国时期,由于被列强侵犯、内部动荡以及外来侵略的危机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这里失去了早期的光彩和强盛,走向了衰败的途径。
2.现代化建设中的长江三角洲随着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长江三角洲地区得到了更加迅速的发展。
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沿海经济带的形成和中国大城市的崛起,这里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富有和最具领先优势的地区之一。
无论是以人均GDP水平还是国民经济总量来衡量,这里与中国其它地区相比都存在巨大差别。
当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已发展成为中国最现代化、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