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85.50 KB
- 文档页数:5
《二氧化碳的吸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二氧化碳的吸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次课的内容选自_____教材的第_____章第_____节。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二氧化碳的吸收方法。
通过对二氧化碳吸收的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还能为后续学习碳循环、环境保护等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在内容编排上,首先介绍了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消耗途径,然后引入了二氧化碳吸收的方法,包括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并通过实验和实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教材内容注重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启发性。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_____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对化学实验充满了兴趣和好奇心。
但是,学生对于二氧化碳的吸收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验和直观的教学手段来帮助他们理解。
此外,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和合作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2)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方法。
(3)理解二氧化碳吸收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二氧化碳的吸收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二氧化碳的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方法。
(2)二氧化碳吸收的原理。
2、教学难点(1)理解二氧化碳化学吸收的原理。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二氧化碳的性质一、引言二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物质,广泛存在于地球大气中,对地球的气候变化和生物圈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环境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1. 外观和状态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在常温常压下呈现为气态。
当温度低于-78.5摄氏度时,二氧化碳会凝结为固态,常见的固态二氧化碳为白色结晶。
2. 密度和相对分子质量二氧化碳的密度为1.98 kg/m³,相对分子质量为44.01 g/mol。
3. 溶解性二氧化碳具有较高的溶解性,可以溶解于水和一些有机溶剂中。
在水中溶解时,会形成碳酸,使水呈现微弱的酸性。
4. 熔点和沸点二氧化碳的熔点为-78.5摄氏度,沸点为-56.6摄氏度。
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 化学反应二氧化碳是一种稳定的化合物,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在高温和高压的条件下,二氧化碳可以与金属反应生成金属碳酸盐。
2. 酸碱性二氧化碳具有一定的酸性,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碳酸盐。
例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
3. 氧化性二氧化碳具有一定的氧化性,可以与一些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例如,二氧化碳与氢气反应生成甲酸。
四、二氧化碳的环境影响1. 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它可以吸收地球表面向外辐射的红外辐射,导致地球温度升高,引发全球气候变化。
2. 生物作用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释放出氧气。
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会对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重要影响。
3. 酸化作用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会形成碳酸,增加水体的酸度。
当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时,会导致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造成危害。
五、结论综上所述,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具有较高的溶解性。
它在化学反应中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的酸碱性和氧化性。
二氧化碳对地球的气候变化和生物圈起着重要作用,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氧化碳》说课稿《二氧化碳》说课稿(通用12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氧化碳》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氧化碳》说课稿篇1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二氧化碳》。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亮点这六个方面来讲解。
一、教材分析我将从教材的内容、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这3个方面来展开进行。
1、教材的内容、地位与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第一课时二氧化碳,主要介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与人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同时又是生活中常见物质。
经过前面氧气、碳单质及二氧化碳制取的学习,学生对二氧化碳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二氧化碳,对碳单质、二氧化碳的制取起到了巩固作用,也为后续学习燃料及其应用以及其他化合物打下基础作好铺垫。
所以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多样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化学新课程特点,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1)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方面:(1)通过对二氧化碳气体的观察,归纳总结部分二氧化碳性质,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对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初步的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通过实验探究以及小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2)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课程标准“降低难度,拓宽内容——双基要求降低,思维方法、技能加深,增加科学方法、STS内容”的要求,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二氧化碳的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是化学学科中关于二氧化碳的教学内容。
二氧化碳作为自然界中重要的气体之一,它不仅参与了地球上的碳循环,还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在教材中,本课的作用和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体系:本文为化学基础课程中的碳及其化合物部分,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拓展和深化。
2. 环境教育:通过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来源、危害及控制措施,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3. 实践应用:二氧化碳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广泛,如灭火、化工生产等,为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
主要内容:1.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等。
2.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燃烧、不支持燃烧、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与碱反应生成碳酸盐等。
3. 二氧化碳的来源:生物呼吸、燃料燃烧、工业生产等。
4. 二氧化碳的危害:引起温室效应、影响生态平衡等。
5. 二氧化碳的控制与利用:节能减排、碳捕捉与储存、碳足迹计算等。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的来源、危害及控制措施。
(3)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二氧化碳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二氧化碳相关问题的讨论和探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认识到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2)二氧化碳的来源、危害及控制措施。
2. 教学难点:(1)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化学方程式。
(2)二氧化碳控制与利用的实际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突破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四、说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1. 启发法:在课堂导入和新课内容呈现时,我将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初中化学说课稿模板二氧化碳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化学课程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二氧化碳。
本次说课将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评价与反思五个方面展开。
一、教学目标在本次课程中,我们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面: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二氧化碳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用途,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式、物理性质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来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二氧化碳的基本概念:介绍二氧化碳的化学式、分子结构及其作为气态化合物的特点。
2. 二氧化碳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如无色无味、密度、溶解性等)和化学性质(如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不支持燃烧等)。
3. 二氧化碳的用途:阐述二氧化碳在工业、农业、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应用。
4. 碳循环与环境保护:讲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以及过量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和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
三、教学方法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二氧化碳的基本知识。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直观感受二氧化碳的性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二氧化碳的用途和环境保护问题。
4. 案例分析法:引入实际案例,分析二氧化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环境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我们呼吸时呼出的是什么气体?”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入二氧化碳的主题。
2.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二氧化碳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用途,并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 实验操作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实验”,让学生观察二氧化碳的生成和性质表现。
4. 小组讨论分小组讨论二氧化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方法。
二氧化碳说课稿一、说教材(一)作用与地位本文以“二氧化碳”为主题,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来源、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作为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二氧化碳的相关内容在初中阶段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它既是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一个窗口,也是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培养环保意识的重要载体。
(二)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介绍二氧化碳的分子结构、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等基本性质。
2. 二氧化碳的来源:分析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包括化石燃料燃烧、生物呼吸、火山喷发等。
3.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阐述二氧化碳在温室效应中的作用,以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4. 二氧化碳的应用:介绍二氧化碳在灭火、饮料制造、植物光合作用等方面的应用。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了解二氧化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如分子结构、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等。
2. 掌握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和对环境的影响。
3. 了解二氧化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法,探究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2.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三、说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二氧化碳的基本化学性质。
2. 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和对环境的影响。
3. 二氧化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难点1. 二氧化碳在温室效应中的作用机制。
2. 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3. 学生对二氧化碳相关知识的探究与运用。
四、说教法(一)启发式教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
通过提出问题,如“二氧化碳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或“二氧化碳如何影响环境?”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会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中化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在化学知识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对氧气制取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气体制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而二氧化碳的制取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学生对气体制取的认识。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制取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以及检验和验满等方面。
教材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氧气的制取方法,对气体制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取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建立起相关的知识体系。
此外,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提高实验技能和安全意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2)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和收集方法。
(3)学会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境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
(2)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2、教学难点(1)实验装置的选择和改进。
(2)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和误差分析。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二氧化碳的制取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氧化碳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内容二氧化碳选H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学生在前面学习了氧气和氢气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二氧化碳,对单质的性质起到了巩固与提高的作用,又在后面对学习化合物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学习内容是由单质向化合物学习的过渡阶段,起着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
本节课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试验探究,推导出二氧化碳的用途,所以可以培育学生的试验探究实力,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
2教学的三维目标学:问与技能:了解CO?的物理性质及其用途驾驭CO2的化学性质过程与方法:加强对学问的归纳实力培育初步的试验探窕实力情感看法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爱好运用化学学问解决生活问题3教学的重难点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难点:通过探究试验,归纳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主要是二氧化碳与水、与石灰水反应。
二学情分析由于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充溢爱好,再加上我这个班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但试脸的动手、分析实力较弱,所以我采纳以“老师引导,学生合作”的试验探究方法,逐步培育学生的试验操作实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育严谨的科学看法。
三教法分析演绎推理法、试验探究法、问题探讨法、讲解法、多媒体协助法四学法分析1试验探究法2合作学习法五教学程序分析导入新课:死狗洞的隐私让学生思索世界上真的有屠狗妖吗。
为什么有如此奇异现象,通过本节课学习将会得知其中隐私。
新课教学:对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我将用3个试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试验一出示一瓶二氧化碳让学生视察二氧化碳的颜色,气味,状态,从而培育学生的试验视察实力。
试验二由老师来演示改装后的试验从而让学生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是否支持燃烧,课本中将二氧化碳沿烧杯渐渐倒入烧杯中,胜利率低。
将试验进行如下改进在烧杯上方加一个漏斗将二氧化碳渐渐倒入漏斗中,让学生体会到二氧化碳像水一样倒入烧杯中现象明显。
第三个或验简洁,让学生上台前作演示试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水溶性。
2024二氧化碳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二氧化碳》,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二氧化碳》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以及元素周期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化学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结构和化学反应;②能力目标:能够利用化学反应式进行计算,并解释二氧化碳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说教法学法根据化学教学的特点,我采用了多种教法和学法:教法上,我采用了讲授法、示范法和探究法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法上,我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通过解决问题和实验探索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和教学实例,以多种方式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我将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教学目标: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二氧化碳的实际应用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他们思考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点。
2、知识讲授环节:讲解二氧化碳的性质、结构和化学反应,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
3、实验探究环节:进行二氧化碳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结果来深入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行为。
4、问题解答环节: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加深对二氧化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拓展应用环节: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碳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进行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6、总结回顾环节: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点,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并对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和解释。
五、板书设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板书内容:1、二氧化碳的性质:无色、无味、不燃烧、溶于水、酸性;2、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与碱反应、与金属反应、与酸反应;3、二氧化碳的结构:C(一个碳原子)、O(两个氧原子);4、二氧化碳的环境保护:温室效应、大气污染、碳交易。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一、说教材(一)作用与地位本文作为化学学科中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内容,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氧化碳不仅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物质,而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通过学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物质性质与生活应用之间的联系,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二)主要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展开,包括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等;2.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燃烧、不支持燃烧、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等;3. 二氧化碳的应用:灭火、温室效应、碳酸饮料等。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后,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应用;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二氧化碳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说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2. 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难点1.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化学方程式;2. 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四、说教法(一)启发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例如,我会提出以下问题:1. 为什么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2.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后,会产生什么物质?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寻找答案,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答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答法,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点。
此外,通过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三)比较法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我会采用比较法,将二氧化碳与其他物质进行对比。
例如,将二氧化碳与氧气、氢气等物质的燃烧性质进行对比,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二氧化碳的特性。
复习课《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说课稿
三营中学王登祥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主要是研究在实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在全书学习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对于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的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2)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
(3)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装置特点能更深入地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所学生成二氧化碳反应及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设计思路的分析,探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原理和装置。
让学生更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体验化学实验的科学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中问题的讨论,师生间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的选择。
重点突破:通过回顾生成二氧化碳反应及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实验室制备气体的思路与方法。
并提供相关仪器让学生组装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两种发生装置。
教学难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选择。
难点突破: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装置的选择思路,让学生分析对比两套实验装置,从而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四、学情分析
本节是复习课,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各项实验技术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机。
五、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对所学生成二氧化碳反应及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设计思路的分析,这样学生能一下子记住原理,而且真正理解为什么要选择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然后进一步拓展延伸,引出实验室制备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随后又补充介绍为什么不用碳酸钠或稀硫酸代替制取二氧化碳。
而有关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择则采用学生自己组装的方式进行。
具体设计如下:
1、让学生列举所知道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分析学生所举例子为什么不被选择,
从而得出实验室制备气体应考虑的相关因素:制得的气体要纯;反应条件容易满足;
反应速率适中;装置是否简单易操作;环保等因素。
得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由此确立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2、引导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套装置,学生讨论并思考如下问题:A、实验室
制取气体的装置由哪几部分组成?B、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C、收集气体一般有哪两种方法?D、确定气体收集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3、让学生自己动手组装制取气体的两套装置
适时提醒学生注意:A、长颈漏斗末端插在液面下。
B、导管伸入锥形瓶不能过长。
C、收集气体时应用向上排空气法,不能用排水法(CO2溶于水)。
D、检验气体是
否集满的方法(补充说明检验C02气体的方法)。
整个过程让学生体验、反思和完善实验设计,掌握基本技能,体现师生互动。
4、师生共同回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查-装-验-收-拆。
5、随堂应用 A、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B、水垢、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如何检验?
C、家庭中如何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6、小结:组织学生共同小结: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是什么?
7、练习
六、教法与学法分析
讨论、比较、探究
七、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得出原理→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及装置讨论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学生组装制取装置→分析检验和验满的方法→师生讨论操作步骤→当堂应用→随堂小结及练习。
八、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一、反应原理
CaCO3+2HCl= CaCl2+H2O +CO2↑
二、制取装置
1、发生装置固+液不加热型;
2、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
三、验证和验满
1、检验:
2、验满:
四、操作步骤查、装、验、收、拆
五、应用
2011-5-31
教学设计
课题: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2)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
(3)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装置特点能更深入地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所学生成二氧化碳反应及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设计思路的分析,探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原理和装置。
让学生更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体验化学实验的科学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中问题的讨论,师生间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的选择。
教学难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选择。
教学方法:讨论、比较、探究
教学准备:锥形瓶、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胶塞、带有长颈漏斗带导管的双控橡胶塞、酒精灯、集气瓶、水槽等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提问:通过一学期多的学习,同
学们学习了哪些有CO2气体生成的反应?
教师引导书写有二氧化碳生成的化学反应。
“温故而知新”激发学习兴趣
引入课题复习课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设问:那么哪个反应最适合实验室制
取CO2气体呢?
通过设问引入课题
一、反应原理
二、制取装置
1、发生装置
2、收集装置
三、检验和验满
在实验室一般选用碳酸盐与酸反
应来制取CO2。
CaCO3+2HCl=CaCl2+CO2↑+H2O
问题:
1、为什么不用碳酸钠?
2、为什么不用浓盐酸?
3、为什么不用稀硫酸?
4、制取气体还有哪些因素要考
虑?
说明:有时需要考虑制取的气体
要纯净易于收集、还要考虑价格、环
保、装置是否简单易操作等因素。
过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
置如何选择呢?
指导学生阅读P110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
固+液不加热型;
组织学生组装实验室制取氧气的
装置(固+固加热型)引导推出实验室
制取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分析讨论
利弊导出装有长颈漏斗的发生装置。
该装置是否有代用品呢?
学生讨论交流
拓展:该装置还可用于实验室制
取哪些气体?
讨论得出:
1、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用双氧水
作原料制取氧气;
2、实验室制取氢气。
提问: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和密度
等性质
CO2可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
集;
CO2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
气法收集
讨论得出:向上排空气法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1、检验:将气体通入澄清的
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则表明气体
是二氧化碳。
2、验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
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表明气体
已集满。
师生讨论:
学生根据已学说
出,教师只是在这里引导
好学生即可
学生积极思考
讨论回答
阅读,思考,讨论
学生组装仪器,适
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
价,激励其不断进取,体
会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严密的逻
辑思维能力
讨论交流
提问,回答
教师引导
学生回答
四、操作步骤
查-装-验-收-拆
五、应用
小结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加药品(先固后液)
3、检验气体
4、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并验满
5、拆除并整理
1、CO32-的检验:
取样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将
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为
碳酸盐。
2、检验水垢、鸡蛋壳的主要成分
分别取少量于试管中,加入稀盐
酸,产生气泡,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
灰水变浑浊,说明水垢、鸡蛋壳的主
要成分是碳酸盐。
3、家中还可用什么浸泡水垢?
组织学生共同小结: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是什
么?
练习:
1氢气是最轻的气体,可以用颗粒
状的锌粒和稀硫酸制取。
(1)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应用
____的气体发生装置
(2)收集氢气可用____法
或____法收集
2甲烷的实验室制法:用无水醋酸
钠和碱石灰两种固态药品,经研磨均
匀混合后装入反应装置中,加热后产
生甲烷气体。
甲烷是无色、无味,比
空气轻,极难溶于水的气体。
(1)本实验的气体发生装置可选
用____的气体发生装置。
(2)甲烷气体可用____法或
____法收集
3下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有哪
些错误?
对学生进行引导使
学生总结出实验室制备
气体的一般思路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