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腈的特性及应急处理.doc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一、背景乙腈(CH3CN)是一种无色液体,具有剧毒,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进入人体,引起急性中毒和慢性损害。
为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预防和控制乙腈中毒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负责乙腈中毒事故的应急响应、指挥、协调和决策。
2. 应急救援小组:负责事故现场救援、人员疏散、医疗救护等工作。
3. 应急监测小组:负责事故现场空气、水质、土壤等污染物的监测。
4. 应急保障小组:负责应急物资的调配、后勤保障等工作。
三、应急预案1. 事故报告(1)发生乙腈中毒事故时,事故现场人员应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2)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向上级部门报告。
2. 应急响应(1)应急指挥部组织应急救援小组迅速赶赴事故现场,开展救援工作。
(2)应急监测小组对事故现场进行空气、水质、土壤等污染物的监测,确保救援人员安全。
(3)应急救援小组开展人员疏散、医疗救护等工作。
3. 应急处置(1)对中毒人员进行紧急救治,包括吸氧、补液、输血等。
(2)对事故现场进行封锁,防止污染物扩散。
(3)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找出事故原因并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4. 应急结束(1)经应急指挥部确认,事故得到有效控制,无新增中毒人员。
(2)应急指挥部宣布应急结束,恢复正常工作。
四、预防措施1.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对乙腈中毒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
3. 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防止设备故障导致事故发生。
4. 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如防毒面具、手套、防护服等。
5. 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6. 加强对事故隐患的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五、应急物资及设备1. 防毒面具、手套、防护服等个人防护用品。
2. 应急药品、急救器材等医疗救护设备。
3. 监测仪器、设备等应急监测设备。
4. 通讯设备、交通工具等应急保障设备。
第1篇一、概述乙腈,化学名称为甲基氰,是一种无色透明、易挥发的有机溶剂。
在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乙腈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萃取、洗涤等领域。
为了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和实验的准确性,特制定本操作规程。
二、安全注意事项1. 乙腈易挥发,具有刺激性气味,对人体有一定毒性,操作时应避免吸入和接触皮肤。
2. 乙腈与某些金属及金属盐类会发生反应,操作时应避免与金属容器直接接触。
3. 乙腈易燃,其蒸气与空气混合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操作时应远离火源。
4. 操作前应熟悉乙腈的性质、用途及安全注意事项。
三、操作步骤1. 准备工作(1)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毒面具、防护手套、防护服等。
(2)检查实验设备,确保其完好无损。
(3)熟悉实验流程和注意事项。
2. 乙腈的储存(1)乙腈应储存在通风、干燥、阴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2)储存容器应密封良好,防止挥发。
(3)乙腈储存温度应控制在2-8℃。
3. 乙腈的转移(1)使用滴管、移液管等转移乙腈时,应避免直接接触皮肤。
(2)转移过程中,应确保容器密封良好,防止挥发。
(3)转移完毕后,应及时封闭容器,防止挥发。
4. 乙腈的萃取(1)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萃取剂。
(2)将待萃取物质与乙腈混合,充分搅拌。
(3)静置一段时间,待分层后,分离出所需物质。
(4)萃取过程中,应佩戴防毒面具,防止吸入乙腈蒸气。
5. 乙腈的洗涤(1)将待洗涤物质与乙腈混合,充分搅拌。
(2)静置一段时间,待分层后,分离出所需物质。
(3)洗涤过程中,应佩戴防毒面具,防止吸入乙腈蒸气。
6. 乙腈的回收(1)将使用过的乙腈倒入回收容器中。
(2)定期对回收容器进行清理,防止乙腈积累。
四、应急处理1.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
2.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物,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3.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4. 火灾:使用二氧化碳、干粉、泡沫等灭火剂灭火。
乙腈1.乙腈的物化性质乙腈又名甲基腈,分子式C2H3N,结构式CH3CN,分子量:41.05。
无色透明液体,极易挥发,有类似于醚的特殊气味,有优良的溶剂性能,能溶解多种有机、无机和气体物质。
有一定毒性,与水和醇无限互溶。
乙腈能发生典型的腈类反应,并被用于制备许多典型含氮化合物,是一个重要的有机中间体。
2.用途乙腈最大的用途是做溶剂,可用于合成维生素A,可的松,碳胺类药物及其中间体的溶剂,还用于制造维生素B1和氨基酸的活性介质溶剂。
可代替氯化溶剂。
用于乙烯基涂料,也用作脂肪酸的萃取剂,酒精变性剂,丁二烯萃取剂和丙烯腈合成纤维的溶剂,在织物染色,照明工业,香料制造和感光材料制造中也有许多用途。
乙腈Acetonitrile [CH3CN=41.05]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微有醚样臭气;易燃。
与水或乙醇能任意混合。
中文名称:乙腈英文名称:acetonitrile中文名称2:甲基氰英文名称2:methyl cyanideCAS No.:75-05-8分子式:C2H3N分子量:41.05理化特性主要成分:纯品外观与性状: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
熔点(℃):-45.7沸点(℃):81.1相对密度(水=1):0.79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1.42饱和蒸气压(kPa):13.33(27℃)燃烧热(kJ/mol):1264.0临界温度(℃):274.7临界压力(MPa): 4.83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0.34闪点(℃): 2引燃温度(℃):524爆炸上限%(V/V):16.0爆炸下限%(V/V): 3.0溶解性:与水混溶,溶于醇等多数有机溶剂。
主要用途:用于制维生素B1等药物,及香料、脂肪酸萃取等。
健康危害:乙腈急性中毒发病较氢氰酸慢,可有数小时潜伏期。
主要症状为衰弱、无力、面色灰白、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胸闷、胸痛;严重者呼吸及循环系统紊乱,呼吸浅、慢而不规则,血压下降,脉搏细而慢,体温下降,阵发性抽搐,昏迷。
乙腈安全技术说明书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化学品中文名称:乙腈化学品俗名:甲基氰化学品英文名称:acetonitrile英文名称:methyl cyanide技术说明书编码:414CAS No.:75-05-8生产企业名称:陕西宁兴新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生效日期:2017年1月1日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有害物成分:乙腈CAS No:75-05-8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侵入途径:健康危害:乙腈急性中毒发病较氢氰酸慢,可有数小时潜伏期。
主要症状为衰弱、无力、面色灰白、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胸闷、胸痛;严重者呼吸及循环系统紊乱,呼吸浅、慢而不规则,血压下降,脉搏细而慢,体温下降,阵发性抽搐,昏迷。
可有尿频、蛋白尿等。
环境危害:燃爆危险:本品易燃。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
用1:5000高锰酸钾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
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
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
燃烧时有发光火焰。
与硫酸、发烟硫酸、氯磺酸、过氯酸盐等反应剧烈。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氰化氢。
灭火方法: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用水灭火无效。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乙腈使用限制范围乙腈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常用于各种化学工业过程中,例如制造合成橡胶、合成纺织品、制造塑料和染料等。
然而,乙腈在使用时需要特别注意安全,因为它具有高度毒性和易燃性。
因此,为了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和健康,乙腈的使用需要受到限制。
本文将重点阐述乙腈使用的限制范围。
一、乙腈的特性和危害乙腈是一种有机物质,化学式为CH3CN,是一种无色液体,具有刺激性气味。
它具有高度毒性,易燃,易爆。
如果直接接触皮肤可能引起皮肤灼伤、溃疡和癌症等危害。
如果吸入过量,可能导致呼吸道损伤、头晕、恶心等中毒症状。
二、乙腈使用的限制范围1. 工作场所限制条件在使用乙腈时,必须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以便更好地控制其风险。
此外,工作场所使用乙腈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确保他们受过专业培训和了解安全操作程序。
2. 使用限制量和浓度在使用乙腈时,必须遵循相关省级及国家安全性技术标准以及职业暴露限制的浓度,以确保人体不受过度的任何暴露。
在制定使用乙腈的计划时,必须确定在每米空气中的最大浓度限制,以确保商业和工业处理的所有乙腈不会威胁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研究表明,25ppm的乙腈浓度已经足够杀死大约80%的实验动物,因此使用时必须严格控制。
3. 乙腈接触限制时间在使用乙腈时,还需要考虑人体暴露时间和频率的限制。
因为长时间的曝光和频繁的接触会增加与乙腈接触的风险。
4. 乙腈的处理方法在使用乙腈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完备的乙腈处理方法。
如果不慎泼洒,应采取安全措施进行处理。
在工作地点,应该提前准备好各种处理设备,如化学池,应急设备,调理吸附析出剂等,以避免出现任何危险或污染环境。
三、结论乙腈具有一系列的特性和危害性,因此在使用时必须遵循一定的限制范围。
工作场所必须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使用必须遵循浓度及和暴露时间的限制,此外乙腈的处理方法需要环境友好和安全及科学的处理方式。
需要时,还可随时咨询相关的行业专家以查明制定更好的乙腈使用方案。
乙腈安全生产要点1. 引言乙腈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广泛应用于化学制药、电子、染料等工业领域。
然而,乙腈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使得其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为了确保乙腈的安全生产,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和环境的安全,本文将重点介绍乙腈安全生产的要点。
2. 乙腈的物理性质和危害乙腈是一种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
其有机溶剂的特性使得其易燃、易挥发,对皮肤和眼睛有刺激作用。
乙腈还具有剧毒性,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有一定的损害作用。
因此,在乙腈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安全生产。
3. 乙腈的安全生产要点3.1. 安全储存乙腈在储存过程中需考虑以下几个要点:•储存环境选择:乙腈应储存在阴凉、通风良好的地方,远离明火和热源。
•防火措施:储存区域应具备防火设施,如防爆柜、防爆材质储罐等。
•防腐措施:乙腈应储存在不锈钢等材质的容器中,以避免发生腐蚀。
3.2. 安全操作在操作乙腈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防护用具:操作人员应戴上适当的化学防护手套、护目镜和防护服等,以防止乙腈对皮肤和眼睛的刺激。
•通风措施:操作区域应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以排除挥发的乙腈气体,减少空气中乙腈浓度。
•控制源泄露:在操作乙腈时,应小心操作,避免发生乙腈的泄露。
3.3. 废物处理对于乙腈废物的处理应按照以下要点进行:•分类处理:将废液体乙腈和废乙腈溶液分开收集,以便进行相应的处理。
•安全存储:废物乙腈应密闭贮存,并标明其性质和来源,以避免发生二次污染和意外事故。
•专业处理:将乙腈废物交由专业的废物处理单位进行处理,确保废物得到合理的处置。
4. 事故应急预案乙腈事故的发生可能会对人员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事故报警:在事故发生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警,启动应急处理程序。
•紧急撤离:根据现场情况,组织人员进行安全撤离,确保人员的安全。
•事故控制:委派专业人员进行现场事故控制和应急处理,防止事故扩大。
•事故调查: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总结教训,以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乙腈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一)乙腈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品,广泛应用于化学、医药、电子、纺织等行业。
但是,由于其毒性强、易燃爆炸等危险特性,使用乙腈时要注意安全。
以下是乙腈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一、乙腈危害1.吸入乙腈蒸汽会引起头痛、疲劳、眼、鼻、喉刺激、胸部不适、恶心、呕吐、意识混淆、昏迷等症状。
2.接触乙腈会导致皮肤干燥、刺激性皮炎、脱皮,甚至出现化学性灼伤。
3.吞食乙腈会致命。
4.乙腈易燃,加热、撞击、静电、火花等均可能引发爆炸。
二、乙腈安全使用建议1.必须穿戴防护服、手套、防护眼镜和呼吸防护设备,以防止乙腈吸入或接触皮肤。
2.要用量小、效果好的方法使用乙腈。
同时,要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并确保通风良好。
3.避免乙腈接触皮肤和眼睛,一旦接触,要立即冲洗并寻求医疗救助。
一旦吸入乙腈蒸汽,应及时呼吸新鲜空气,如有昏迷,应立即呼叫急救车。
4.防止乙腈和水接触,避免发生爆炸和危险。
5.存放乙腈的容器必须密闭、避光、通风和干燥,避免接触火源、热源、氧化物和强酸败It化学品。
6.在使用乙腈过程中,要随时检查乙腈容器的安全状态,确保容器密闭不漏。
三、乙腈中毒的急救措施1.皮肤接触:立即用流动的水冲洗受影响的皮肤,多次冲洗,直至乙腈完全清除。
可以用肥皂水或洗涤剂清洗皮肤,但不要用有机溶剂来清洗。
2.眼睛接触:立即用大量流动的温水冲洗受影响的眼睛,最好使用眼部洗液。
把眼睛保持在温水下至少15分钟,直至症状缓解。
如仍出现症状,应尽快就医治疗。
3.吸入乙腈蒸汽:立即让受害者离开危险区,呼吸新鲜空气,并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如有需要要进行氧气治疗。
4.吞食乙腈:立即就医治疗。
总之,对于乙腈这样一种具有强烈毒性和易燃的化学品,我们必须加强安全意识,全面了解其安全技术说明等使用信息,正确使用和储存,才能有效保障人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常用危险化学品应急手册(乙睛) 别名:甲基氤
②缓慢静脉注射3%亚硝酸钠10〜15mL,速度为2.5-5. OmL/min,注射时注意血压,如有明显下降,可给予升压药物
③用同一针头缓慢静脉注射硫代硫酸钠12. 5〜2施(配成25%的溶液)0若中毒征象重新出现,可按半量再给亚硝酸钠和硫代硫酸钠。
轻症者,单用硫代硫酸钠即可
(2)新抗鼠药物4-DMAP方案
轻度中毒:口服4-DMAP(4-二甲基氨基苯酚)1片(180mg)和PAPP(氨基苯丙酮)1 片(90mg)
中度中毒:立即肌内注射抗氣急救针1支(10%4-DMAP2mL)
重度中毒:立即肌内注射抗鼠急救针1支,然后静脉注射50%硫代硫酸钠20mL。
如症状缓解较慢或有反复,可在1小时后重复半量。
乙腈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说明书目录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第九部分理化特性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第五部分消防措施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乙腈
化学品英文名称:acetonitrile
中文名称2:甲基氰
英文名称2:methyl cyanide。
乙腈安全生产乙腈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学品,在医药、农药、染料、合成橡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乙腈也是一种有毒的物质,其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因此,对乙腈的安全生产问题进行重视和加强监管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乙腈的危害特性、安全生产中的关键环节以及应对措施。
首先,乙腈具有一定的毒性,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乙腈的蒸汽对眼睛、黏膜和皮肤有刺激作用,长时间的接触可能导致眼睛炎症、呼吸道刺激、皮肤过敏等。
此外,乙腈的毒性可以通过吸入、食入、皮肤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内部,对中枢神经系统、肺脏、肝脏等器官造成损害。
因此,在乙腈的生产、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和防范毒性的危害。
在乙腈的安全生产中,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首先,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明确责任、制定规章制度,确保人员按照规定操作,并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如安全眼镜、防护手套、防护服等。
其次,对于乙腈的存储和使用场所,必须做好通风工作,保证空气流通和污染物的稀释。
此外,企业还需要配备危险化学品泄漏和事故处理设备,并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处理和应急处置。
乙腈的使用过程中,必须遵循安全操作规程,防止事故的发生。
首先,要规范操作流程,减少操作中的安全隐患。
操作人员应该接受相关培训,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并意识到乙腈的危害性,以防止误操作导致事故。
其次,要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减少因设备故障导致的事故风险。
另外,对于乙腈的清理和废弃物处理,也需要按照规定进行,避免污染环境。
针对乙腈的危害特性,企业应制定应急预案,以应对可能发生的事故。
首先,要建立健全的事故报告和调查机制,及时汇报事故情况,分析事故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其次,要配备专业的应急处理人员,提前做好应急演练,并配备必要的应急设备,如专用救护箱、急救设备等。
此外,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及时报告和请求支援,在事故发生后能够迅速控制和处理。
总结起来,乙腈的安全生产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复杂的问题。
表–乙腈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乙腈,化学式为CH3CN,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
在工业上,乙腈主要用于合成一些有机化合物,如丙烯腈、乙烯腈、乙醇腈等。
本文将介绍乙腈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并列出相关数据以供参考。
理化性质以下是乙腈的理化性质:1.分子量:41.052.密度:0.786 g/cm³3.沸点:81.6℃4.熔点:−45.7℃5.溶解度:极易溶于水、乙醇、乙醚等极性溶剂,不易溶于非极性溶剂如苯、石油醚等。
另外,乙腈还具有可燃性和易挥发性。
危险特性乙腈具有以下危险特性:1.乙腈可吸入,会引起头痛、头晕、恶心、胸闷等症状。
长期暴露可能会导致神经系统、肝脏、肺部等方面的损害。
2.乙腈对皮肤有刺激作用,接触后可能会出现红肿、起疹等症状。
3.乙腈具有可燃性,可以引起火灾和爆炸。
其爆炸极限为3.0%-17.0%(体积分数)。
相关法规在中国,乙腈属于剧毒品,受到《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剧毒化学品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的管制。
在工业生产、储存、运输等环节中,必须遵守相关规定并采取相应安全措施,以保障人身安全和生态环境。
数据来源:1.CRC Handbook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 David R. Lide, Editor-in-Chief.2.NIOSH Pocket Guide to Chemical Hazards, National Institute for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以上仅为部分数据,如需了解更详细的乙腈信息,请查阅相关资料。
以上就是乙腈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乙腈(1)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乙腈;甲基氰化学品英文名 acetonitrile;methylcyanide分子式 C2H3N 相对分子质量 41.06结构式 H3C--C---N(2)成分/组成信息√纯品混合物有害物成分浓度 CAS No.乙腈 75-05-8(3)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第3.2类中闪点液体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健康危害乙腈急性中毒发病较氢氰酸慢。
可有数小时潜伏期。
主要症状为衰弱、无力、面色灰白、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胸闷、胸痛;严重者呼吸及循环系统紊乱,呼吸浅、慢而不规则,血压下降,脉搏细而慢,体温下降,阵发性抽搐,昏迷。
可有尿频、蛋白尿等。
环境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燃爆危险易燃,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4)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彻底冲洗。
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如有不适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勿用口对口)和胸外心脏按压术。
就医。
食入如患者神志清醒,催吐,洗胃,就医。
解毒药品解毒药品的应用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案:①即刻将亚硝酸异戊酯l~2支放在手帕中压碎,置于患者口鼻前吸入15s,间隔2~3min再吸1支,直至静脉注射亚硝酸钠为止(一般连续用5~6支)。
随即缓慢静脉注射3%亚硝酸钠10~15ml(2.5~5.0ml/min)。
再用同一针头缓慢注入25%~50%硫代硫酸钠20~50ml,轻度中毒者单用此药即可。
②轻度中毒口服4-二甲基氨基苯酚(4—DMAP)和对氨基苯丙酮(PAPP)各l片;较重中毒立即肌注10%4—DMAP2ml;重度中毒立即用10%4-DMAP2ml肌注,50%硫代硫酸钠20ml静注,必要时lh后重复半量。
应用本晶者严禁再用亚硝酸类药物。
(5)消防措施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
一、背景乙腈,化学式为CH3CN,是一种无色液体,具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
乙腈具有毒性,对皮肤、眼睛和呼吸系统均有刺激作用,长期接触可能导致慢性中毒。
为保障人员安全,防止事故发生,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乙腈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等过程中的事故应急处理。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成立乙腈专项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协调、调度乙腈事故应急处理工作。
2. 应急小组设立应急小组,负责事故现场处置、人员疏散、医疗救护、环境保护等工作。
3. 应急物资储备组负责应急物资的储备、调配和使用。
四、事故预防1. 加强乙腈的储存、运输、使用等环节的安全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2. 定期对乙腈储存设施、设备进行检查、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3. 加强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4. 建立健全事故报告制度,确保事故信息及时、准确上报。
五、应急响应1. 事故报告发生乙腈事故后,事故单位应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并启动应急预案。
2. 事故现场处置(1)应急小组到达现场后,迅速评估事故情况,制定事故处置方案。
(2)根据事故情况,采取以下措施:a. 采取隔离措施,限制人员进入事故现场;b. 吸收泄漏的乙腈,避免污染扩散;c. 对受污染区域进行清洗、消毒;d. 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
3. 人员疏散(1)根据事故情况,组织受威胁人员迅速撤离事故现场,确保人员安全。
(2)疏散过程中,注意引导人员避开泄漏区域,防止中毒。
4. 医疗救护(1)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确保生命安全。
(2)将伤员送往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治疗。
5. 环境保护(1)对事故现场进行清理,避免污染扩散。
(2)对受污染区域进行清洗、消毒。
六、应急恢复1. 事故现场清理(1)对事故现场进行彻底清理,确保无安全隐患。
(2)对受污染区域进行清洗、消毒。
2. 应急物资的补充根据事故情况,对应急物资进行补充,确保应急处理工作顺利进行。
上海绿泽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乙腈MSDS1、化学品标识商品名:乙腈;别名:甲基氰;氰甲烷;英文名:acetonitrile;methyl cyanide;分子式:C2H3N 、CH3CN;分子量:41.05 ;CAS No.:75-05-82、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第3类易燃液体,有毒品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乙腈急性中毒发病较氢氰酸慢,可有数小时潜伏期。
主要症状为衰弱、无力、面色灰白、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胸闷、胸痛;严重者呼吸及循环系统紊乱,呼吸浅、慢而不规则,血压下降,脉搏细而慢,体温下降,阵发性抽搐,昏迷。
可有尿频、蛋白尿等。
急性中毒:其潜伏期长短视接触量的大小而异,一般为4~12小时,主要症状为衰弱、无力、面色灰白、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胸闷、胸痛,严重者呼吸系统紊乱。
慢性影响:神经衰弱综合症,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粘膜刺激,视力减退等。
皮肤出现脱脂、皮炎等。
爆炸危险:本品易燃,具有刺激性。
3、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用1:5000高锰酸钾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
就医。
4、消防措施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进燃烧爆炸的危险。
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
燃烧时有发光火焰。
与硫酸、发烟硫酸、氯磺酸、过氯酸盐等反应剧烈。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氰化氢。
灭火剂: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灭火注意事项: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须马上撤离。
5、泄露应急措施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乙腈应急处置措施方案范本1.引言1.1 概述概述乙腈是一种常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溶剂萃取和电镀等领域。
但是,乙腈具有较强的毒性和易燃性,一旦泄漏或发生事故,可能对人员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建立乙腈泄漏的应急处置措施方案对于预防事故和及时应对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乙腈的特性、泄漏的应急处置措施和事故的预防措施展开讨论,旨在让读者全面了解乙腈的危害性以及应急处置措施的重要性。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所示: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将首先介绍乙腈应急处置措施方案的背景和重要性,然后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和目的进行简要介绍。
接着,正文部分将对乙腈的特性与危害进行详细描述,同时分析乙腈泄漏的应急处置措施和泄漏事故的预防措施。
最后,结论部分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并对应急处置措施的重要性进行讨论,同时提出建议。
通过以上结构的安排,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本文的组织和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乙腈应急处置措施方案的范本。
1.3 目的目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对本文的总体目标和意义的介绍。
建议参考以下内容:目的部分:本文的目的是为了向读者介绍乙腈的特性与危害,以及乙腈泄漏应急处置措施和事故预防措施。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乙腈的危害特性,并掌握应对乙腈泄漏事故的紧急处置和预防知识,提高对乙腈泄漏事故的处理能力和安全意识。
同时,本文旨在强调应急处置措施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便在乙腈泄漏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对人员和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本文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乙腈的危害特性和应急处理措施,提高应对乙腈泄漏事故的能力,从而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保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2.正文2.1 乙腈的特性与危害乙腈,又称丙腈,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具有刺激性气味。
乙腈具有很强的挥发性,易溶于水和许多有机溶剂中,常用作有机合成反应的溶剂。
一、预案概述乙腈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毒性和腐蚀性。
为有效应对乙腈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事故类型1. 乙腈泄漏事故;2. 乙腈火灾事故;3. 乙腈中毒事故。
三、事故应急组织1. 成立乙腈事故应急指挥部,负责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2. 指挥部下设现场处置组、医疗救护组、环境监测组、物资保障组、信息联络组、善后处理组等;3. 各组成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专业人员组成。
四、事故应急响应程序1. 事故发生单位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报告事故情况;2. 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程序;3. 现场处置组迅速到达事故现场,进行现场处置;4. 医疗救护组立即组织救治伤员,并安排送往医院;5. 环境监测组对事故现场及周边环境进行监测,确保环境安全;6. 物资保障组提供应急物资保障;7. 信息联络组负责事故信息的收集、汇总和发布;8. 善后处理组负责事故善后处理工作。
五、事故现场处置1. 确保事故现场安全,隔离事故区域,设置警示标志;2. 阻止人员进入事故区域,防止事故扩大;3. 使用合适的应急设备,对泄漏的乙腈进行收集、中和或转移;4. 消除事故隐患,防止再次发生类似事故。
六、医疗救护1. 伤员救治:对中毒、烧伤等伤员进行紧急救治,并安排送往医院;2. 医疗救护:对事故现场周边人员进行健康监测,确保其身体健康;3. 医疗救援:根据事故情况,调用专业医疗救援力量进行支援。
七、环境监测1. 事故现场及周边环境监测:对事故现场及周边环境进行监测,确保环境安全;2. 环境治理:对污染区域进行治理,恢复环境原貌。
八、信息发布1. 事故信息发布: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及时发布事故信息;2. 信息公开:公开事故调查、处理结果等信息。
九、善后处理1. 事故调查: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查明事故责任;2. 赔偿处理:对事故受害者进行赔偿;3. 责任追究:对事故责任人进行追究。
十、预案培训与演练1. 定期组织预案培训,提高应急人员业务水平;2. 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