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排水系统介绍》(教研材料)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3
德国排水技术基础《德国排水技术基础》说起德国的排水技术,那可真是有点东西呢。
我呀,曾经有一次去德国旅游的经历,就真切地感受到了德国排水技术的厉害之处。
那是在一个小镇上,我和朋友正逛着街呢,突然天空就像被谁打翻了墨水瓶一样,黑沉沉的,紧接着豆大的雨点就噼里啪啦地落了下来。
嘿,这雨下得那叫一个猛,感觉就像是老天爷在拿着大桶往下泼水似的。
我们俩赶紧找地方躲雨,躲进了一家街边的小咖啡馆。
透过窗户往外看,那雨水在街道上迅速地汇聚起来。
你想啊,这么大的雨,在咱们国内有些地方,街道可能早就积水成河了。
可是在这个德国小镇呢,我就发现街道上虽然有很多水流,但是这些水就像是被无形的手指挥着一样,有序地朝着路边的排水口流去。
我好奇得很呢,就盯着那排水口看。
那排水口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也没有什么特别华丽的设计,就是一个个铁篦子。
但是你再仔细瞧,就会发现这篦子的间距和大小好像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那些树叶啊、小树枝啊,都被篦子挡住了,而雨水却能够顺畅地流下去。
不像有些地方的排水口,要么篦子太稀疏,东西都掉进排水管道里去了,要么就是篦子太密,水半天都流不下去,最后就积在路面上。
雨越下越大,我看到街道上有一辆车开了过来。
那车快速驶过一个小水洼,溅起了一片水花。
这时候我就想,这水洼里的水会不会把排水口给堵住啊?结果呢,完全没有。
那水流只是短暂地受到了一点冲击,然后就又按照原来的方向流进了排水口。
这就说明德国的排水系统在设计的时候,肯定考虑到了这种突发的水流情况,能够让水流快速地恢复正常的排水路径。
我还注意到街道的坡度也很有讲究。
它不是那种平平整整的,而是有着很轻微的倾斜度,这个倾斜度就像是一个天然的引导员,让雨水能够自然而然地朝着排水口的方向流去。
这就好比我们小时候玩弹珠,只要稍微把桌面倾斜一点,弹珠就会朝着低的地方滚过去一样。
这种街道坡度的设计看似简单,但是要做到恰到好处,肯定也是花了不少心思的。
再看看咱们国内,有些城市一到下雨天就“看海”,排水系统就像个娇弱的小姑娘,稍微下点大雨就受不了。
国外城市排水系统——德国慕尼黑:把雨水存起来
本刊记者
【期刊名称】《隧道建设》
【年(卷),期】2013(33)6
【摘要】在德国慕尼黑2434km的排水管网中,布置着13个地下储水库。
这些水库就好像是13个缓冲用的阀门,充当暴雨进入地下管道的中转站。
当暴雨不期而至时,地下储水库有706000m3的容量,暂时将暴雨的雨水存贮起来,然后将雨水慢慢地释放至地下排水管道。
【总页数】1页(P480-480)
【关键词】城市排水系统;慕尼黑;雨水;德国;国外;地下排水管道;排水管网;地下管道【作者】本刊记者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92
【相关文献】
1.0505大楼改造翻修,慕尼黑工业大学,慕尼黑,德国 [J], 尚晋
2.慕尼黑宝马世界德国慕尼黑(2001-2007) [J],
3.雨水处理及回用在德国海绵城市排水系统中的应用 [J],
4.把雨水用起来,德国这样做 [J], 田双振;
5.相会七月相会慕尼黑德国慕尼黑国际林业及森林技术专业科学博览会——7月18日至22日在慕尼黑展览中心再度拉开帷幕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建设规划及排水系统德国出差学习考察报告为学习借鉴国际城市建设规划及排水系统领先的技术,由我xx主任带领我们一行XX人,于XX年XX月XX日—XX年XX月XX日赴德国进行了学习考察,期间通过聆听讲座和实地考察,对德国的城市规划控制体系、德国的排水系统等有了比较详尽的学习了解,不仅开阔了视野,也拓宽了我们的工作思路,可以说收获颇丰。
一、学习考察的基本情况此次学习考察地点是德国不来梅—不来梅应用科技大学,在此聆听了德国专家教授以德国的海绵城市为主题的讲座。
再去到德国汉诺威对德国2家企业进行了学习考察,之后赴德国首都柏林,参观了柏林市城市规划局,并实地参观了柏林市城市排水管道,听取关于城市规划系统及城市排水系统的有关情况介绍,对德国城市规划系统及城市排水系统有了深入的了解,真切体验了德国的排水系统运行模式,真正达到了开拓视野,增进了解,促进工作的目的。
二、学习考察的主要收获通过XX天的学习和实地考察,加深了对德国城市规划系统及城市排水系统的认识,我着重结合主题讲座与实际考察讲解,谈谈对德国海绵城市及城市排水系统的认识与体会。
(一)德国海绵城市特点和概况得益于发达的地下管网系统、先进的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和规划合理的城市绿地建设,德国“海绵城市”建设颇有成效。
德国城市地下管网的发达程度与排污能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德国城市都拥有现代化的排水设施,不仅能够高效排水排污,还能起到平衡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
以德国首都柏林为例,其地下水道长度总计约9 646km,其中一些有近140年历史。
分布在柏林市中心的管道多为混合管道系统,可以同时处理污水和雨水。
其好处在于可以节省地下空间,不妨碍市内地铁及其他地下管线的运行。
而在郊区,主要采用分离管道系统,即污水和雨水分别在不同管道中进行处理。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提高水处理的针对性,提高效率。
近年来,德国开始广泛推广“洼地—渗渠系统”,使各个就地设置的洼地、渗渠等设施与带有孔洞的排水管道相连,形成了分散的雨水处理系统。
德国下水道可绕地球13圈年处理94亿立方米水今年夏天,全国诸多城市遭遇内涝,然而,100多年前德国占领青岛时留下的排水系统,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样的“德国品质”让很多国人大受刺激,也引发一些思考。
不过,德国在城市排水问题上,也走过了相当长的曲折道路。
汉堡排水系统曾领跑欧洲今天,在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的故乡——德国特里尔市,还有公元4世纪西罗马帝国皇帝浴场的地下排水管道遗存。
罗马帝国崩溃后,中世纪德国的城市人口并不太多,基本没有排水系统,街头污水横流,垃圾成堆。
一直到中世纪后期,德国城市的卫生条件都比较差,瘟疫等传染病容易流行。
到了近代早期,德国虽然修了简陋的城市排水系统,也是污水和雨水一起排放,因为那个时代城市人口少,水的使用量也小,更没有污水处理系统,人们缺乏环境和健康的概念。
1739年,同属德语区的奥地利维也纳城中心区有了排水系统,是欧洲第一座拥有完善排水设施的城市。
但市郊用水卫生情况仍然糟糕。
和伦敦、巴黎一样,维也纳的下水道建设也受到了霍乱疫情的推动。
1830年,多瑙河干流出现凌汛,阻塞了市内的支流,导致市内大范围洪灾,地表水也被污染。
随之而来的霍乱疫情致使2000多人死亡,这促使维也纳随后在市区河流两边,建起了平行的专用排污管道。
要知道,伦敦到了1842年才开始建设全城的排水系统。
这样,维也纳人以拥有全欧第一个发达的下水道系统而自豪。
19世纪40年代,德国汉堡的老城区被烧毁,后来重建时,英国著名工程师林德利为汉堡设计了一个全新的排水系统。
1842年,汉堡开始修建遍布全城的排水系统。
该系统还包含一个冲水系统,每周利用潮水清理主要的下水道。
这种排水设计理念很快就作为样板,被欧洲和美国的其他城市效仿。
汉堡的这个系统是欧洲大陆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排水系统,因此具有里程碑意义。
1867年,在经历霍乱的侵袭后,法兰克福市也兴建了排水系统。
随后,杜塞尔多夫、艾森、明斯特等城市也相继效仿。
1874年之前,德国首都柏林尚没有下水道系统,从1874年开始,柏林市政当局才着手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
慕尼黑排水系统
慕尼黑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首府,也是该州最大的城市。
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排水系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能够有效地避免城市发生水浸等问题,保障城市的安全运行。
慕尼黑排水系统作为一个非常成功的排水系统,其建设与运行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慕尼黑排水系统的建设始于19世纪末期,当时城市的规模开始快速扩大,并出现了诸多排水问题。
然而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慕尼黑的地下结构非常复杂,包括许多地下河流和地下水渠。
这也意味着排水系统建设非常困难,必须要克服许多难题。
在建设排水系统之前,慕尼黑市政府先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试验,以确保建设的成功。
其中最重要的是研究不同材料的适用性,如何应对不同的水质和环境问题,并建立一个系统的排水网络。
在2019年预算中,慕尼黑市政府还专门拨出了大约1060万欧元用于改善城市的排水系统。
慕尼黑的排水系统采用了许多创新的设计和技术,以确保能够有效地应对城市环境的变化。
例如,排水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都建立了连接,以确保水可以流动到合适的位置,并保持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排水系统的各个部分还设有多个泵站、投资大量的生态系统,确保系统的可持续性,也加强了整个排水总体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今天的慕尼黑排水系统被认为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系统,其建设和运行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它不仅有效预防了城市的水浸问题,而且也为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不断的更新与升级,慕尼黑的排水系统将继续为城市提供优质的服务,确保城市的健康和繁荣。
德国排水管道状况介绍
唐建国;曹飞;全洪福;单志和;王健华
【期刊名称】《给水排水》
【年(卷),期】2003(029)005
【摘要】介绍了德国对排水管道设施状况,结构性病害的调查及对病害的修复整治情况.特别是德国为了减少初期雨水、合流制系统雨季超过截流倍数进入河道的雨污混合水,建设了大量的各类雨水池,这些雨水池的设置对保护河道水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还介绍了德国目前排水管道高压冲洗清通的情况.
【总页数】6页(P4-9)
【作者】唐建国;曹飞;全洪福;单志和;王健华
【作者单位】200001,上海市厦门路180号,上海市排水管理处;200001,上海市厦门路180号,上海市排水管理处;200001,上海市厦门路180号,上海市排水管理处;200001,上海市厦门路180号,上海市排水管理处;200001,上海市厦门路180号,上海市排水管理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92
【相关文献】
1.德国职业教育“项目教学法”介绍——赴德国汽车师资培训报告 [J], 林志钿
2.德国排水管道设施近况介绍及我国排水管道建设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J], 唐建国;张悦
3.德国污水处理厂水质状况介绍 [J], 唐建国
4.严谨有序的德国工会——世界工会介绍之德国篇 [J], 裘祥德
5.PTC ASIA 2019高新技术展区现场技术报告之一 2019年德国机械行业、动力传动行业和流体动力行业介绍——据德国VDMA流体动力分会主席金斯利报告整理 [J], 张婷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巴黎排水系统全面的解读简介:有专家在论坛上指出,缔造宜居的城市,要坚持三个先行。
首先是规划先行,建设始终是服从规划,在制定规划时,要充分地考虑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实现城市和乡村的一体化。
专家在论坛上指出,缔造宜居的城市,要坚持三个先行。
首先是规划先行,建设始终是服从规划,在制定规划时,要充分地考虑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实现城市和乡村的一体化;其次是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完善城市功能,加大对道路、水、电、排水和燃气等城市管网建设,给群众就业、就读、就医提供方便;再次是生态先行,做到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相得益彰。
同时,要防止建筑质量差影响寿命的弊端,倡导打造百年建筑。
高浪说,我国规定普通房屋设计使用年限是50年,但实际数据一般只有30年,欧美发达国家年限规定通常是60年,但是平均寿命往往超过这一数字,百年老屋在欧洲是随处可见。
这值得我国学习。
对国外游客来说,巴黎似乎意味着繁华、浪漫、灯红酒绿一般的快乐生活。
可是很多人或许都不知道,仅仅隔着一层薄薄的柏油马路和泥土,巴黎的地下世界———下水道,却是另外一番样子。
巴黎的下水道系统,就像埃及的金字塔一样,是一个绝世的伟大工程,这里没有黑水横流的垃圾,也没有臭气熏天的各种腐烂物体。
巴黎的下水道系统又经过了无数次的改进,现在,巴黎人甚至将其开发成了一个下水道博物馆,向世人介绍他们的成就。
下水道博物馆位于塞纳河阿尔玛桥畔,掏3.8欧元购票后即可从旁边狭窄的旋梯进入地下6米的深处,探究巴黎的“五脏六腑”。
据介绍,每年来此参观的游客有近10万人。
下水道博物馆入口是一个普通的下水道井盖。
但是掀开这个井盖进入地下,就仿佛进入了一个地下宫殿。
巴黎下水道虽然修建于19世纪中期,但就是用现在的眼光看,这些高大、宽敞如隧道般的下水道实在是不同凡响。
聪明的巴黎人就利用这些有着100多年历史的下水道建成了下水道博物馆。
人们在这里游览,可以全面了解巴黎的地下排水系统。
给水排水总工图解德国排水管道,直播开讲排水管网提质增效!唐建国上海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新冠肺炎在家“闷病毒”期间,“闷”出来一个非常好的共识——保证排水管道畅通,畅通更是评价排水管道运维管理水平的基本标准。
要畅通就得有一个高质量的排水管道,唐建国总工曾经就如何建设高质量排水管道总结过42个字,行业内戏称“42字真经”:管材质量要牢靠、管道基础要托底、管道接口要到位、沟槽回填要密实、严密检查要保证、窨井质量要重视。
现将德国《FBS混凝土管技术手册》(图1)中一些图片展示给大家,希望能够对提高我们建设高质量排水管道有益。
图1 FBS混凝土管技术手册封面1 看看外观就知道排水管材的质量如何排水管材做到高质量,首先原材料就不能够作假;生产过程也必须是要严格和规范的,这些都有标准。
一句话按照规矩做,就有高质量的管材。
图2是一组德国排水管道外形,看看外观就知道是好质量。
带防腐涂层高强度管道(顶管)陶土管道图2 德国排水管道外形示例2 不同断面形式适用不同的排水体制排水管道断面不一定,也不应该都是圆形截面。
上海第一条排水管道就是倒卵型,详见图3。
为什么?因为是合流制,为了保证旱天污水有足够的不淤流速。
图3 1891年在武昌路埋设的我国第一条混凝土管图4是9种排水管道截面形式,就我国排水管道水流特征而言,保证不淤流速是排水管道畅通的前提!旱天、雨天要应对不同水量,保证流速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变断面。
图4 9种排水管道截面形式——我国污水管、合流管,由于计算污水量往往是按照远期水量,近期有流速吗?2、5、6、7、8断面就能够适应近远期。
——我国雨水管,由于降雨差异和在地形平坦的地区,同样上述断面有较好的适用性。
——对于合流和雨水干管则宜采用9和4的断面形式。
另外,排水管做成带有平底座的优点是:可以很好地解决回填中45°区域不易填实的问题。
3 保证接口密封橡胶圈很重要从图2中,还可以看出,德国管材出厂前橡胶圈是安装在管道上的,不是在现场临时装上去的。
第2页DIN EN 12056-4:2001-01附录NA:DIN EN 12056-4也包含了室外的污水提升设备,也就是说,它可以和DIN EN 752-6联合使用。
DIN EN 12056标准系列是第一个用于处理室内重力排水的欧洲标准系列。
它与DIN 1986系列的区别如下:a)D IN EN 12056系列的范围现在仅包含室内排水系统(参见DIN EN 12056-1图1),室外排水系统根据DIN EN 752系列进行处理。
b)DIN EN 12056系列规范和DIN 1986系列中有部分不同。
因此,有关的技术委员会决定修订DIN 1986,涵盖了DIN EN 12056系列不能处理的方面。
c)关于DIN EN 12056-2中描述的四个系统类型的用法,参考书目被做成规范列在附录A中。
在此应当指出,在2001年6月30日之前,DIN 1986系列在德国仍然有效。
在此期间,室内排水系统应符合DIN 1986或者其他现行标准。
附录NB:相关标准(不含在规范性参考文献内)DIN 1986系列建筑排水DIN EN 752系列室外排水系统欧洲标准EN12056-42000年6月ISC 91.140.80中文翻译版本室内重力排水第4部分:污水提升设备—规范和计算本欧洲标准于1999年10月27日被CEN(欧洲标准化委员会)批准。
CEN委员必须遵守CEN/CENELEC(欧洲标准化委员会/欧洲电工技术标准化委员会)的内部章程,它规定欧洲标准和国家标准具有同等效力。
最新的目录和参考书目,例如关于国家标准的,可以向中央秘书处或者任一CEN委员申请获得。
欧洲标准有三种官方版本(英语、法语、德语)。
由某个CEN委员翻译成自己的母语并报告给中央秘书处的A版本与官方版本具有同等效力。
CEN委员来自下列国家标准机构:奥地利、比利时、捷克共和国、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冰岛、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和英国。
近现代德国建筑排水系统发展的历史
近现代德国建筑排水系统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在这个时期,德国经历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这迫使人们更加关注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排水系统的建
设。
在建设排水系统之前,德国的城市往往面临严重的卫生问题和水源污染。
污水被直接
排放到街道和河流中,导致臭气和疾病的传播。
改善城市排水系统成为社会的紧迫任务。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德国的城市开始建设下水道系统,用来收集和排放污水。
这些下水道需要大规模的建设工程,包括挖掘地下通道和安装管道。
由于技术和经济限制,建设工程进展缓慢,但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对卫生条件的重视,德国在20世纪中叶开始采用更先进的排水系统。
一些新技术被引入,如沉水泵站、隧道和人工湖泊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排污效率和水
质。
在德国分裂和统一的过程中,排水系统的发展也遇到了许多挑战。
在20世纪70年代初,德国的东部地区开始进行一系列的现代化建设,包括排水系统的改造和扩建。
这个过
程面临着技术、经济和社会等诸多问题,但德国政府和工程师们都积极参与最终取得了显
著的成果。
现如今,德国的排水系统已经逐步完善,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典范。
借鉴过去的经验
和教训,德国的建筑排水系统在设计上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德国还积极推动技术
创新,并与其他国家分享经验,共同应对全球排水系统所面临的挑战。
德国排水技术协会(ATV)最新制定的城市污水设计规范摘要本文旨在介绍德国排水技术协会(ATV)最新制定的城市污水设计规范,包括其背景、目的、主要内容以及实施建议。
这些规范旨在提高城市污水处理效率,降低环境污染,同时确保污水处理设施的可持续运行。
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传统的污水处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德国排水技术协会(ATV)制定了一套全新的城市污水设计规范,以期通过技术创新和规范管理,实现污水处理的高效和环保。
目的提高污水处理效率:通过优化设计,减少能源消耗,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
减少环境污染: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水环境。
确保设施可持续运行:设计规范应考虑长期运行的可行性,确保污水处理设施的可持续性。
主要内容1. 设计原则环境友好:设计应考虑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经济实用: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考虑成本效益,实现经济实用。
技术先进:采用当前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确保处理效果。
2. 设计参数流量设计:根据城市污水排放量,合理设计污水处理设施的规模。
水质标准:明确污水处理后的水质标准,确保达到法规要求。
处理工艺:选择合适的污水处理工艺,如物理、化学、生物处理等。
3. 设施布局空间布局:合理安排污水处理设施的空间布局,便于管理和维护。
安全性:确保污水处理设施的安全性,避免对周边环境和人员造成危害。
4. 运营管理自动化控制: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提高管理效率。
维护保养:制定详细的维护保养计划,确保设施长期稳定运行。
5. 法规遵守遵守法规:确保设计和运营过程符合相关环保法规和标准。
实施建议技术培训: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污水处理的专业能力。
公众参与:鼓励公众参与污水处理设施的设计和管理,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持续改进: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设计规范,提高污水处理效果。
结论德国排水技术协会(ATV)制定的城市污水设计规范,为城市污水处理提供了一套科学、系统的指导原则。
国际经验|德国的雨水利用技术标签:国际上雨水管理最为先进的国家之一尽管德国水资源充沛,不存在缺水的问题,但为了维持良好的水环境,德国不仅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和规定,要求对污水进行治理,同时还要求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资金开展雨洪利用的研究与应用。
目前,已形成了比较成熟和完整的雨水收集、处理、控制和渗透技术以及配套的法规体系,成为国际上雨水资源利用技术最为先进的国家之一。
从规划、设计到应用,不但形成了完善的技术体系,而且制定了配套的法规和管理规定。
“雨水费”制度1988年,德国汉堡最早颁布了对建筑物雨水利用系统的资助政策,在后来的7年时间里,先后有l500多个私有住宅的雨水利用系统得到州政府的资助。
柏林每年降水量会达到580mm,出于环保和经济目的,政府倡导合理利用雨水,实施了“雨水费”制度,这项制度规定,不管是私人房屋还是工厂企业,直接向下水道排放雨水必须按房屋的不渗水面积,交纳每平方米1.84欧元的费用。
但是采取雨水利用设施的用户就可获得减免和优惠。
不同开发区雨水利用技术1、大面积商业开发区雨水利用技术德国联邦和各州有关法律不但规定了受到污染的降水径流必须经处理达标排放,还规定新建或改建开发区必须考虑雨水利用系统,且规定考虑了雨水利用,可减免雨水排放费。
因此,开发商在进行开发区规划、建设或改造时,均将雨水利用作为重要内容考虑,尤其在大面积商业开发区建设时,更是结合开发区水资源实际,因地制宜,将雨水利用作为提升开发区品位的组成部分。
例:慕尼黑新机场慕尼黑新机场占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于1992年由现国际展览中心处搬迁至此。
由于机场建设前为农田,地下水位埋藏较浅,因此,要求机场建设不能破坏原水量及水质平衡系统。
为此,机场范围内屋顶的雨水收集后通过管道排入下游排水系统,跑道、停车场及机动车道上的雨水收集后进入雨水处理系统处理后排入排水系统。
为不截断上游来水的通道,在各机场建筑物基础之下修建了排水管道系统,保证了上游地下水流可顺利穿越机场建筑物。
德国排水系统介绍
暴雨来袭经常造成“城市观海”的奇景,也一再使人们意识到城市排水的重要性。
德国的排水系统不仅高效还兼具平衡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堪称“楷模”。
1842年,汉堡最早开始修建全城范围的排水系统。
1867年,法兰克福建成了第一个系统性的现代化下水道系统。
可以说,德国开启了整个欧洲大陆排水系统建设的新起点。
19世纪,随着工业化发展,德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涌入城市的人口造成当时的城市卫生系统不堪重负,传染病肆虐。
1831年,德国发生了第一次大规模霍乱。
到19世纪中期,霍乱、伤寒等疾病在德国城市中频繁爆发。
建立完善的城市供排水系统成为必然的选择。
1842年,在英国工程师William Lindley的规划下,德国城市汉堡率先建起了最初的城市排水系统和第一个污水处理厂。
随着汉堡市的不断扩大,排水系统也不断扩展,并先后建起了十几个污水处理厂。
这个系统还包含一个冲水系统,每周利用潮水清理主要的下水道。
虽然当时的设备简陋,并没有彻底解决水污染等问题,但这样的设计理念仍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很快就被欧洲和美国的一些城市所学习。
1867年,法兰克福建成了第一个系统性的现代化下水道的系统。
该系统将污水进行分类疏导,最后排入河流,并与整个城市的排水系统进行整合,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根据2010年德国联邦环保局的统计数据,如今德国的公共排水管道已长达540,000公里,大约可环绕地球13圈半,专门的雨水排水管道长66,000公里。
德国建立了综合性的排水系统,每年可以处理101亿立方米的污水和雨水。
地下排水管道分为污水雨水合流管道和污水雨水分流管道,既可以防止城市内涝,同时还可以蓄积雨水,以便利用。
以慕尼黑为例,暴雨来临时,慕尼黑的13个总容量达70.6
万立方米的地下储水库可暂时贮存雨水,成为暴雨进入地下管道之前的缓冲阀门,然后将雨水缓慢释放到地下排水管道,以确保进入地下设施的水量不会超过最大负荷,最终将雨水引入Isar河。
在德国,大城市每年投入到下水道系统的预算都在上亿欧元,维护费用在每公里年均5000欧元左右。
水务部门的闭路电视系统对地下管道进行24小时的实时监控,一旦发现问题会及时进行维修。
德国的雨水排水系统还包括强制性的透水路面的设计,不仅解决了路面积水问题还兼具增加城市绿化、吸附粉尘、降噪等平衡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
从上世纪60年代起,德国就致力于开发各种雨水渗透装置。
在新建工业、商业及居民小区前,住宅、厂房、花园等建筑均要设计雨水利用装置。
1973年,德国联邦交通部就制订了《路面结构内部排水系统设计指南》,要求所有重要的路面设置内部排水系统,否则会追究相关人士的法律责任。
目前,德国新的《混凝土路面砖》标准中规定:“如果制造有面层的路面砖,面层混凝土必须与基层混凝土牢固黏结,并有10%以上的孔隙,使水能够渗入地下。
”
德国的很多城市在不同的区域铺设不同的透水路面。
人行道、自行车道、郊区道路等受压不大的地方采用透水性地砖,这种砖本身可透水,砖与砖之间采用了透水性填充材料拼接;居民区、街头广场等更需要绿化和美化,因此这些地方选用实心砖铺路,但砖与砖之间会留出空隙以便透水;居民区、校园和公园等地的步行道路由于路面使用率高,大多用细碎石或细鹅卵石铺路;停车场的地面则选择有孔的混凝土砖,并在砖孔中用土填充,这样有利于杂草生长,让其成为城市绿化的一部分。
此外,道路两边还修有引流暴雨的沟壑。
透水路面的设计除了解决积水问题,还有平衡城市生态系统的其它功能。
例如,
雨水由透水路面渗入地下,可补充地下水资源。
此外,透水地面的孔隙多,增大了地表面积,对粉尘有较强的吸附力,既减少了扬尘,又降低了噪音。
在德国,地表明沟不仅作为下水道之外的重要的雨水传输途径,还模拟天然河道,融入城市景观,即实用又美观。
从降雨径流传输与贮存技术来看,德国传输径流主要有地下管道和地表明沟两种形式,其中地下雨水管线不仅要考虑雨水传输,同时还要考虑储存雨水和减缓洪峰的功能;地表明沟则既考虑了雨水传输的功能,也考虑了其对构造城市景观的作用。
地表明沟通常被模拟为蜿蜒曲折的天然河道。
对于降雨径流的贮存形式,德国城市的居民区一般采用人工湖或构造水景观,或者通过绿地、花园或人工湿地来增加雨水入渗;家庭中则一般设有预制混凝土或塑料蓄水池。
此外,德国近年来开始推广的“洼地——渗渠系统”使各个就地设置的洼地、渗渠等设施与带有孔洞的排水管道相连,形成了一个分散的雨水处理系统。
低洼的草地能短期储存下渗的雨水,渗渠则能长期储存雨水,进一步减轻了排水管道的负担。
德国的排水系统不仅高效实用,还兼具多重功能并融入了城市景观,如今柏林、汉堡、科隆等城市还兴起了“下水道旅游”,使其又增加了新的“用途”。
综上所述,德国排水系统设计的理念是一步到位的原则,完成后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都没有后顾之忧。
具有前瞻性。
值得我国的城市规划决策和设计工作者学习借鉴。
如皋市政府投资项目工程建设中心
苏凯整理编写
二○一七年十二月零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