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流行病学
- 格式:ppt
- 大小:5.03 MB
- 文档页数:37
第二十三章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 古称消渴病,医史记载已逾两千年。
但近几十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的老龄化,糖尿病患病率呈现避世界性的上升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以后的第三位严峻危害公共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WHO资料说明,1998年全世界有糖尿病患者1.35亿,预测到2025年将猛增至3亿,新增病例将要紧集中在中国、印支次大陆及非洲等进展中国家。
依照1997年中国11省市的调查结果估量,我国有糖尿病患者约3000万人,且每一年以新增病例近100万的速度增加。
因此,糖尿病是全世界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在许多国家已成为致死、致残的要紧缘故之一。
WHO世界卫生报告显示,1998年糖尿病居全世界死因顺位的第6位,疾病负担顺位那么为第3位。
1999年全世界因糖尿病致死的数量达到77.7万,占总死亡数的1.4%。
依照残疾调整寿命年(DALYs)估量,全世界糖尿病引发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1.0%。
糖尿病致使的医疗费用更是十分惊人。
据美国CDC报告,1999年美国用于糖尿病的费用达980亿美元,占国家卫生总费用的18%;我国1993年仅因医治糖尿病就支出22.16亿元。
随着最近几年医疗费用的迅速增加,糖尿病所致的经济负担还将继续加重。
因此预防和操纵糖尿病就成为世界各国亟待完成的任务。
第一节概述一、糖尿病的概念和分型1999年WHO专家咨询委员会提出,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发的代谢紊乱,其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障碍,致使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造成多种器官的慢性损伤、功能障碍衰竭。
作为一组病因和临床表现不同的疾病,适当的分类对开展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临床研究和病人治理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个被普遍应用的糖尿病分类系统由WHO于1980年公布,1985年又进行了修订。
那个分类标准将糖尿病分为5型,基于临床特点和医治需要,提出糖尿病的两种要紧类型是胰岛素依托型(IDDM 或I型)和非胰岛素依托型(NIDDM或II型),考虑到发病机制又增加了与营养不良有关的糖尿病、其它类型和怀胎期糖尿病三类。
糖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是什么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给全球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了解其流行病学特点对于预防、诊断和控制糖尿病至关重要。
一、糖尿病的总体流行情况近年来,糖尿病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据统计,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经超过4 亿,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在我国,糖尿病的患病人数也相当庞大,且仍在持续增加。
二、糖尿病的类型分布糖尿病主要分为 1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
其中,2 型糖尿病占绝大多数,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 90%以上。
1 型糖尿病相对较少,多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病。
妊娠糖尿病则是在妊娠期发生的糖代谢异常。
特殊类型糖尿病较为少见,包括因遗传缺陷、药物或化学物质、感染等引起的糖尿病。
三、糖尿病的地域差异不同地区糖尿病的患病率存在明显差异。
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糖尿病患病率较高,但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更快。
这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高热量、高脂肪的饮食结构和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较为普遍,导致糖尿病患病率居高不下。
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逐渐西化,体力活动减少,使得糖尿病的患病率迅速上升。
四、糖尿病的年龄分布糖尿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风险逐渐增加。
中老年人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尤其是 40 岁以上的人群。
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胰岛素分泌功能逐渐下降,胰岛素抵抗增加,容易导致血糖升高。
然而,近年来,糖尿病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发病率也有所上升,这与肥胖、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等因素有关。
五、糖尿病的性别差异在总体患病率上,男性和女性糖尿病的患病率大致相当。
但在某些年龄段和特定类型的糖尿病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
例如,在妊娠糖尿病中,女性的患病风险明显高于男性。
而在 2 型糖尿病中,男性在年轻时的患病风险可能略高于女性,但在绝经后,女性的患病风险则逐渐增加。
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与风险因素分析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性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患病率逐年上升,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糖尿病的流行情况和相关的风险因素,开展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风险因素分析至关重要。
一、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是通过对大规模人群的调查,以收集和分析糖尿病的相关数据,从而推断其流行趋势和影响因素的一项科学工作。
1. 调查目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的目的是了解糖尿病的患病率、发病规律、分布特点等,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2. 调查对象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的对象通常是特定范围内的人群,如城市居民、农村人口、老年人等。
通过抽样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研究所需的数据。
3. 调查内容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的内容包括患病率、病因、病程、并发症等方面的数据。
通过对被调查人进行体格检查、生化指标检测以及问卷调查,收集样本数据。
二、糖尿病的风险因素分析除了流行病学调查,对糖尿病相关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也是十分重要的。
1. 遗传因素糖尿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家族史是糖尿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
如果一个人的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那么他患病的风险就会增加。
2. 饮食因素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糖、高脂肪、高盐、低纤维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3. 生活方式缺乏体育锻炼、长时间久坐、睡眠不足等不良生活方式都与糖尿病的患病风险有关。
适度的运动和健康的作息习惯对预防糖尿病有积极的影响。
4. 脂肪堆积和肥胖过度肥胖会导致体内脂肪堆积,特别是腹部肥胖。
这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进而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5. 高血压高血压与糖尿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长时间的高血压会对胰岛素敏感性产生不良影响,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6. 其他慢性病患有其他慢性病,如心脏病、肾脏疾病等,也会增加患糖尿病的危险性。
三、防控策略基于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风险因素分析,我们可以制定一系列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包括:1. 健康教育开展针对糖尿病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糖尿病的认知水平,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趋势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以血糖水平过高为特征,其流行病学特征和趋势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趋势,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1. 疾病负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全球有4.25亿人患有糖尿病,占人口总数的8.8%。
根据调查,糖尿病是导致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2. 患病率的地区差异:糖尿病在发展中国家的患病率较高,尤其是在东南亚、中东和一些西太平洋岛国。
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和欧洲一些国家,患病率也相当高。
3. 性别差异: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男性和女性患糖尿病的风险差异较大。
男性患糖尿病的比例相对较高,但女性在特定生理期间(如妊娠期和更年期)容易发生糖尿病。
4. 年龄差异:糖尿病发病年龄有一定的倾向性,40岁以上的中年人和老年人患糖尿病的风险较高。
然而,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青少年和儿童也越来越容易患上糖尿病。
5. 遗传和家族史:遗传倾向是糖尿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的父母或近亲患有糖尿病,那么他患糖尿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6. 生活方式因素:生活方式因素,如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肥胖等,是糖尿病流行的主要因素之一。
高糖、高脂肪和高盐等食物摄入过多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二、糖尿病的流行趋势1. 高发生率: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和肥胖人数的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根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将增至6.43亿人。
2. 儿童糖尿病的增加:由于儿童和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改变,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
缺乏锻炼、高糖饮食和肥胖是导致儿童糖尿病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
3. 糖尿病并发症的增加:糖尿病患者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管理,会面临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视力问题和神经病变等。
这些并发症将导致患者的质量生活下降,并增加医疗负担。
4. 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性:随着糖尿病的流行趋势愈发明显,预防和控制变得尤为重要。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及治疗现状1、疾病背景及流行病学1型糖尿病(T1DM)特指因胰岛β细胞破坏而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具有酮症倾向的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
T1DM具有以下特点:年龄通常小于30岁;“三多一少”症状明显;常以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起病。
T1DM约占糖尿病患者的5%,多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起病。
在儿童及青少年患者中,T1DM所占比例约为80-90%。
目前,中国是全球1型糖尿病发病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中国研究课题组2010至2013年在全国13个地区进行了T1DM流行病学研究,覆盖了全年龄段T1DM和10%的全国总人口,结果显示全年龄段T1DM 发病率为1.01/10万人年[1]。
2型糖尿病多在35~40 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 以上。
病理特点为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或外周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引起以糖代谢紊乱为主,包括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一种全身性疾病。
2型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不如1型糖尿病明显,发生酮症酸中毒的可能性低[2],发生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几率比1型糖尿病更高,更易合并血脂异常、高血压、高尿酸、多囊卵巢综合征、冠心病等等[3]。
糖尿病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2019年全球糖尿病患病率约为9.3%(4.63亿人),预计2045年将增加至10.9%(7亿人)[4]。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仍在上升,2015至2017年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达到11.2%2。
2、疾病治疗现状二甲双胍为T2DM患者的一线用药和药物联合中的基本用药。
磺脲类药物、格列奈类药物、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TZD)、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DPP4i)、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GLP1RA)和胰岛素是主要联合用药。
(1)治疗药物1型糖尿病必须必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口服药效果欠佳。
2型糖尿病则往往可以应用口服降糖药降糖,达到很好的效果,主要治疗药物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