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天气学专题讲座第十一讲中尺度对流系统(MCC与MCS)与暴雨
- 格式:ppt
- 大小:39.31 MB
- 文档页数:137
1、中纬度常见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按组织形式可分为哪些类型?答:中纬度常见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按组织形式可分为三类:孤立对流系统:包括普通单体风暴、多单体风暴、超级单体风暴、龙卷风及小飑线带状对流系统:飑线、锋面中尺度雨带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2、什么叫孤立对流系统?有哪些基本类型?答:所谓孤立对流系统是指以个别单体雷暴、小的雷暴单体群以及某些简单的飑线等形式存在的范围相对较小的对流系统。
孤立对流系统有三种基本类型,即普通单体风暴、多单体风暴以及超级单体风暴。
3、什么是普通雷暴?普通雷暴的生命史包括哪些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有哪些?以一般常见的闪电、雷鸣、阵风、阵雨为基本天气特征的雷暴称为普通雷暴而伴以强风、大雹、龙卷等激烈灾害性天气现象的雷暴则称为强雷暴普通雷暴的生命史包括:塔状积云、成熟、消散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云内的垂直环流、温度和物态等几个方面在塔状积云阶段,云内为一致的上升运动,云内温度高于云外,基本在0℃以上,物态主要为水滴。
到成熟阶段:上升气流变得更强盛,上升气流最强盛处的云顶出现上冲峰突,同时,降水开始发生,并由于降水质点对空气产生拖曳作用,在对流单体下部产生下沉气流。
雨滴蒸发使空气冷却,下沉气流受负浮力作用而被加速。
当下沉气流到达地面时,形成冷丘和水平外流,其前沿形成阵风锋。
云体中上层的温度达到0℃以下,云中物态有水滴、过冷水、雪花、冰晶以及霰和雹等固态降水物。
到消散阶段:云内下沉气流逐渐占有优势,最后下沉气流完全替代了上升气流,云内温度低于环境,最后云体逐渐消散。
4、什么是多单体风暴?其内部结构有何特点?多单体风暴是由一些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生命期短暂的对流单体组成的,是具有统一环流的雷暴系统。
在多单体风暴中有一对明显有组织的上升和下沉气流,这和普通的雷暴群不同。
5、什么是超级单体风暴?其雷达回波有什么特征?这些雷达回波分别与什么结构特征相对应?超级单体风暴是指直径达20~40KM以上,生命期达数小时以上,即比普通的成熟单体雷暴更巨大、更持久、天气猛烈的单体强雷暴系统。
暴雨和中尺度气象学问题暴雨和中尺度气象学问题一、引言暴雨是指在短时间内(一般为6小时内)降雨量大于50mm的降水过程。
暴雨不仅经常造成城市内涝、农田洪涝、山洪泥石流等灾害,还对交通、农业、城市规划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暴雨的发生机制和预测方法对于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中尺度气象学是研究大气运动的过程和规律的一门学科,其中也涉及了暴雨的形成和发展。
本文将从中尺度气象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暴雨的相关问题。
二、暴雨的形成机制暴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气象要素的相互作用。
下面以中尺度气旋为例,介绍了暴雨的形成机制。
中尺度气旋是指直径在100km左右的一类大气扰动系统。
在中尺度气旋的环流系统中,大气的水汽输送和凝结释放能量的过程决定了降水的分布和强度。
暴雨通常发生在气旋系统的前沿和辐散区域,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地形起着关键作用。
在气旋前沿的山地区域,地形的抬升作用会使大气冷却下沉,导致水汽凝结释放,形成暴雨。
而在气旋辐散区域,由于地形的降水阻挡作用,会导致降水增强,形成局地的暴雨。
其次,大气层内的湿度、温度和垂直运动也会对暴雨的形成产生影响。
当气旋系统通过一个湿度较高的区域时,水汽的输送增加,容易形成暴雨。
同时,如果大气垂直运动较强,会使得不稳定度增加,水汽凝结释放的能量更大,暴雨的强度也会增强。
最后,特殊的大气动力学结构也是暴雨形成的重要原因。
在气旋环流系统中,具有强对流能力的切变线(也称为锋区)是暴雨的形成区域。
当水汽在锋区上升并凝结时,释放的能量使得锋区附近的大气不稳定度增加,从而形成暴雨。
综上所述,暴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多样的过程,需要多种气象要素的相互作用。
中尺度气象学通过研究气旋系统的结构和运动规律,揭示了暴雨形成的一些规律。
三、暴雨的预测方法准确地预报暴雨对于防止灾害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中尺度气象学为暴雨的预测提供了一些方法和理论基础。
下面将介绍常用的一些暴雨预测方法。
中尺度气象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第一章中尺度天气系统的特征1. 什么是“中尺度”?Ligda,Emanuel,Orlanski和Pielke等怎样定义“中尺度”?目前,“中尺度”一般被描述性地定义为时间尺度和水平空间尺度比常规探空网的时空密度小,但比积云单体的生命期及空气尺度大得多的一种尺度。
Ligda(1951)最早提出“中尺度(mesoscale)”这一概念。
他根据对降水系统进行雷达探测所积累的经验指出,有些降水系统,太大以致不能由单站观测全,但又太小以致即使在区域天气图上也不能显现,他建议把具有这种尺度的系统称为“中尺度系统”。
Emanuel把具有状态比L/D=Uz/f和时间尺度T=f-1的运动定义为“中尺度”运动(L水平尺度,D垂直尺度亦即不稳定层厚度,Uz纬向风垂直切变尺度,f科氏参数)。
Orlanski(1975)根据观测和理论的总和分析结果,提出了一个比较细致的尺度划分方案,即:天气系统可粗分为大、中、小尺度三类,其中大尺度系统可再分为α、β两类,中尺度和小尺度系统则可分别分为α、β、γ三类,相邻两类的空间尺度相差1个数量级。
按照这种划分,中尺度成了一个范围很宽的尺度,即2~2000km。
小至某些通常称为小尺度的系统如雷暴单体等,大至某些通常称为大尺度的系统如锋、台风或飓风等都可以包括在中尺度的范围内。
但其核心则为20~200km的系统,即β中尺度系统。
β中尺度系统具有典型的中尺度特性,而α和γ中尺度系统则分别兼有大尺度和小尺度的特性。
Pielke(1984)提出,典型的中尺度也可以定义为符合以下判据的一种特殊尺度:①其水平尺度足够大,以至于可以适用静力平衡关系;②其水平尺度足够小,以致地转偏向力项相对于平流项和气压梯度力项时小项。
2. α、β、γ中尺度系统在性质和对强天气形成的作用方面有什么不同?按Orlanski的划分标准,中尺度系统的水平尺度在2×100~2×103km之间,时间尺度在几十分钟至几天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