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意境的特征》课外练习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16
高三语文总复习:诗歌意象和意境的把握讲解以及练习题解析...........................考点透视....考点明确....《考试大纲》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能力层级...........D.。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要求对古典诗歌从表达形式上给予理解,包括对词..........................................语的解释、对句意的理解,对内容的概括、对常见的修辞方法、写作手法和典故运用的分析,以及对............................................意境、风格的体会。
鉴赏和评价两种能力,鉴赏是基础,是对诗歌的基本内容的赏析,如果没有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就谈不上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
命题趋势....从这几年高考诗歌鉴赏命题来看,考查材料的选取上有诗有词,以唐诗宋词为主;考查的命题形..........................................式上有客观有主观,以主观题为主;考查目标的设置上有鉴赏有评价,以鉴赏为主。
.....................................《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包括对诗歌意象、意境的理解与把握。
理解诗歌的难点在于..........................................诗歌表达的含蓄性,而理解诗歌的重点在于其抒情性。
要在短短的二十几个字里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就需要诗人精心选择词语和意象,大多数诗歌总是力求情感的含而不露,把情感借助意象及意境委婉............................................地表达出来。
第10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1.举例说明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的不同。
答:文学言语是特殊的言语系统,与一般言语有明显的不同,除了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还有三个特点。
(1)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即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并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
而文学言语则是内指性的,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
有时它也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只要与整个艺术世界的氛围相统一就可以了。
(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涵性普通言语,侧重运用它的指称功能。
而且随着人类语言的发展,普通言语越来越走向抽象,指称功能大大增强,而表现功能也因渐渐脱离实际语境、与人的情感生活的分离而受到削弱。
相反,文学言语则把语言的表现功能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文学言语中蕴涵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涵性。
文学言语中的词语,如“花”、“鸟”、“春天”、“冬天”、“风”等。
虽然表面上与普通言语一样,但实际上已被赋予不同寻常的心理内涵。
(3)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阻拒性”、“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来的。
用它来概括文学言语的特征,有一定的道理。
“自动化”言语,是指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能引起人的注意的语言。
这种“自动化”的言语看似形象、生动,实则因其陈旧而失去了魅力。
文学言语就是要力避这种语言的“自动化”现象。
作家们总是设法把普通言语,加工成陌生的、扭曲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言语。
这种言语可能不合语法,打破了某些语言的常规,甚至还不易为人所理解,但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获得较强的审美效果。
2.文学形象有哪些特征?举例说明之。
答:文学形象的特征主要有:(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列举两例,一类是写实型的,主要谈作者对生活原型的加工提炼,以证明貌似客观,实有主观因素;一类是抒情或者象征型的,必须从荒诞的外貌中,举出这个形象的客观依据,以证明貌似主观化的形象,实有客观根据。
《文学意境的特征》课外练习《文学意境的特征》课外练习诗词的意境至少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有机结合。
第一个层面:情景交融:景中生情,情中含景。
一、景中藏情式: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两题客中初夏司马光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1)这首诗主要描写的内容是初夏天气的总体特点是(2)这首诗一共写了哪几方面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案:1、(1)初夏的风光;清和(清新、和暖)(2)晴景、雨景、远景、近景;表达了诗人对夏日风物的喜悦心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答案: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
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
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昼居池上亭独吟刘禹锡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法酒①调神气,清琴入性灵。
浩然机②已息,几杖复何铭?【注】①法酒,一种按古法酿造的酒。
②机,机心,世人争权夺利之心这首诗是刘禹锡遭贬后的作品,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人认为这首诗充满了消极情绪。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不同意。
诗人虽然遭贬但并未因此而消沉,他从蜂的勤奋中受到启示,师蜂自励,表现出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并要像鹤那样修德养性,熄灭那争权夺利的机心。
(首联两句写出了一个寂静幽雅的环境,借以衬托诗人孤独闲适的情韵。
颔联写诗人的两个动作:看和想。
并从所看所想的内容展现出诗人美好的心灵。
池边花草丛生,蜜蜂飞舞。
他静静看去,感到很受教益。
“蜂教诲”三字,说明诗人从蜂的勤奋勇敢中受到启示,表现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文学意境的特征》课堂实录师:请大家翻到28页,今天我们上第七课《文学意境的特征》。
昨天的预习作业,我发了张表格,让大家填写,看看大家做的如何?(师走到第一、二排低头巡视,发现有一女生没做)师:文学意境有哪三个特征?生齐答: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师板书课题及三个特征)师:我个人认为“虚实相生”最为主要。
原因有三点:“虚”就是上面的“情”,“实”就是那个“景”,下面的“韵味”从何而来啊?就是从“虚”而来。
(师指着板书进行解说)而且我发现同学在第二点上问题较多,那么我们就再看一遍,希望通过反复读对有些问题能得到解决。
1:03学生翻到写“虚实相生”的那部分语段,低头默读。
1:08师:看完了吧?大家回顾思考一下,这部分是如何讲“虚实相生”的?可分为几部分?生:(捧书读语段)“古人通过……解释了何谓虚,……解释了何谓实”接下来举例做具体说明(师:举了什么例?生:《游园不值》),然后作者说了“虚”“实”的关系,“虚是实的升华……”师:(自问自答)怎么做到虚实相生呢?(师边板书边总结)师:现在我们先看例子,一般例子较为形象,易理解。
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怎样通过举例说明虚实,何谓虚,何谓实,虚实之间如何相生?生:1、2、4句是实景。
师:有什么景物?生:青苔、柴扉、红杏师:怎么写虚的?生:“春色满园关不住”是联想,是虚写。
师:由春色还想到什么?(生答不出来)可以想到哲理、思考一下。
生:美好的东西总是关不住的。
师:对,这里有两层虚景。
1:15师:大家想想,还有什么例子可以来说明虚实相生的?我们学了很多古诗。
(生答不出来)师:宋朝的诗多带理趣,我们可以来谈谈宋诗。
(生无反应)比如苏轼、黄庭坚?(生无反应),还记得苏轼的《题西林壁》吗?(生无反应)“横看成林侧成峰……”哪些是实,哪些是虚?生:前两句是实,后两句是虚。
师:虚的是什么呢?生:人有时总会当局者迷。
师:再想想,它应该是说该如何正确看待事物,不要身在此山中,要有距离。
第10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1.举例说明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的不同。
答:文学言语是特殊的言语系统,与一般言语有明显的不同,除了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还有三个特点。
(1)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即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并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
而文学言语则是内指性的,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
有时它也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只要与整个艺术世界的氛围相统一就可以了。
(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涵性普通言语,侧重运用它的指称功能。
而且随着人类语言的发展,普通言语越来越走向抽象,指称功能大大增强,而表现功能也因渐渐脱离实际语境、与人的情感生活的分离而受到削弱。
相反,文学言语则把语言的表现功能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文学言语中蕴涵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涵性。
文学言语中的词语,如“花”、“鸟”、“春天”、“冬天”、“风”等。
虽然表面上与普通言语一样,但实际上已被赋予不同寻常的心理内涵。
(3)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阻拒性”、“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来的。
用它来概括文学言语的特征,有一定的道理。
“自动化”言语,是指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能引起人的注意的语言。
这种“自动化”的言语看似形象、生动,实则因其陈旧而失去了魅力。
文学言语就是要力避这种语言的“自动化”现象。
作家们总是设法把普通言语,加工成陌生的、扭曲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言语。
这种言语可能不合语法,打破了某些语言的常规,甚至还不易为人所理解,但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获得较强的审美效果。
2.文学形象有哪些特征?举例说明。
答:文学形象的特征主要有:(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列举两例,一类是写实型的,主要谈作者对生活原型的加工提炼,以证明貌似客观,实有主观因素;一类是抒情或者象征型的,必须从荒诞的外貌中,举出这个形象的客观依据,以证明貌似主观化的形象,实有客观根据。
《文学意境的特征》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领会、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体验自然之美,感悟人生真谛。
4、掌握学术说明文这种体裁的艺术特征、表达方式和具体做法。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1、培养学生领会、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2、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通过联想想象,真正步入诗人创设的意境中去,充分领略已经之美。
课前预习要求:查找课文中意境、意象等文学术语的含义,理解文章中引用的文学评论性的文字,理解文中相关诗歌。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步骤:教学导入:在高中诗歌鉴赏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给你一首诗或几句诗,问你在诗歌中体会到了怎样的一种意境呢?比如同样是王维的诗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过香积寺》)。
两首诗所表达得已经有怎样的差别呢?(雄浑苍凉与清冷孤寂)提问:那么何为意境呢?意境是中国传统文论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范围。
它指的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意)和自然景物或生活画面(境)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种艺术境界是作者运用比喻、象征、暗示等手法,使自己的主观情思通过客观景物得以再现而形成的。
意境的主要特征就在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
(举例王维的两首诗中的诗句的意境。
)简单的说起来意境就是指“情”与“景”的结晶。
如何更好地了解意境的含义,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意境与意象的区别:情思、意象、语言是诗的三要素。
意象是连接情思和语言的纽带。
诗中所描绘的寄寓情思的艺术形象,只是意象。
刘禹锡说过“境生于象外”可谓一语中的,他所指的是意境是弥漫于意象之外的一种空灵融彻的诗意空间。
意境与意象的区别在于: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
如果说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
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
意象=物象乘以情思意境=意象+氛围练习:指出下列诗词中的意象和由意象所营造出来的氛围。
文学概论(一)2015年4月自考真题及答案一单选1. "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的是( )A.世界与作品的关系B.作品与作家的关系C.作品与读者的关系D.作品与读者的关系正确答案A知识点名称提出文学活动四要素的学者,四要素的名称,四要素的关系难易程度简单讲解"再现说"是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和再现。
统计刷题次数 : 561 错误率 : 36%2. 从创作的角度看,文学是( )A.一种语言艺术B.审美意识形态C.作家体验的凝结D.作者与读者沟通感情的渠道正确答案D知识点名称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难易程度简单讲解从创作的角度看,文学是作者与读者沟通感情的渠道。
统计刷题次数 : 204 错误率 : 100%3. 与其他艺术相比,文学重在( )A.以色彩描绘世界B.以声音抒发情感C.以语言描写世界D.以形体表达情感正确答案C知识点名称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难易程度简单讲解与其他艺术相比,文学重在以语言描写世界。
统计刷题次数 : 255 错误率 : 40%4. "秋花紫蒙蒙,秋蝶黄莺茸"(白居易《秋蝶》),这句诗运用的韵律类型是( )A.双声B.叠音C.叠韵D.押韵正确答案D知识点名称文学语言组织的特性难易程度简单讲解"秋花紫蒙蒙,秋蝶黄莺茸"(白居易《秋蝶》),这句诗运用的韵律类型是押韵。
统计刷题次数 : 255 错误率 : 60%5. 季羡林认为朱自清的《背影》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孝",这属于( )A.品质阅读B.认知阅读C.审美阅读D.价值阅读正确答案D知识点名称文学接受者的素质与心境难易程度简单讲解“价值阅读”只是发现作品中的文化内涵,不是价值评判。
就是说,通过“价值阅读”只是发现文化内涵的有或没有,如果有的话,具体又是有什么,不是评论其中的好与不好。
一、景理结合。
1、阅读朱熹《观书有感》,请结合最后两句,写出自己的感想。
(70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答:方塘为何而清,因为有源头活水。
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是方塘“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先决条件。
要想保持实力,就必须充电,学习,终身学习。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①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②。
注:①指张籍,他在兄弟辈的排行中是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②“天街”指皇城中的街道,“皇都”指京城长安。
请你谈一谈这首绝句所揭示的一般性道理:答案:“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意思对即可)3、阅读宋诗,品味后两句的意蕴。
(70字内)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答案:“春色”既已“满园”,而且“满”得关也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向人们宣告春天的到来。
一切美好、向上、生机勃勃的事物,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难道墙能围得住、门能关得住吗?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筝白居易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清人刘熙载说:“绝句取径深曲”,“须如睹影知竿乃妙”。
文学佳品具有独特的艺术弹性和张力,能给读者留下丰富而广阔的探究空间。
白居易的《夜筝》便是这样的范例。
有人评价它是《琵琶行》的缩本,其间对音乐的侧面描写具有丰富的暗示性,使人能“从一斑而窥全豹”。
对此,你有同感吗?请结合诗作展开联想,作简要赏析。
答案:“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者与筝,“明月”点“夜”,可联想到浔阳江头之明月夜。
“自弹”与“低眉信手续续弹”、“暗低容”与琵琶女“敛容”自陈相对应。
第三句是键句,貌似无声的休止符,其实攸关声情,颇有深意。
它既是艺人如泣如诉情绪顶点的突变,又是巧妙别致的暗示,使人于无声顷刻中领悟和想像筝乐美妙的同时,又引发对“自弹自感”内容的丰富联想,自然铺垫出“别有深情一万重”的结句。
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文学意境是指文学作品所营造的特定情感或氛围,通过语言的选择、描写的方式和艺术手法来创造出来。
以下是一些文学意境的特征,并附有举例说明:1.情感共鸣:文学意境通常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让读者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例如,阿尔贝·加缪的小说《局外人》中营造了一种冷漠、无意义和荒诞的意境,读者随着主人公的视角沉浸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中,体验到孤独和迷茫。
2.鲜明的色彩与视觉形象:文学意境通过精确而生动的形容词和细致的描写,创造出鲜明的色彩和视觉形象,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例如,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中的马奇亚多家族的黄蝶,以其美丽、超现实的形象,为作品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神秘氛围。
3.音乐性与节奏感:文学意境经常通过语言的声音和节奏,创造出诗意和音乐性的效果。
例如,泰戈尔的诗歌以其流畅且韵律感强的语言,传递出悠远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形成一种宏大而温柔的意境。
4.隐喻和象征的运用:文学意境常常借助隐喻和象征来创造深邃的意境。
例如,威廉·莎士比亚的戏剧《麦克白》中的“气氛如此尘土飞扬,大地如此不安”,通过这一形象的隐喻,创造了充满紧张和不安的氛围。
5.语言的抒情性和渲染力:文学意境可以通过语言的抒情性和渲染力,营造出强烈的情感体验。
例如,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的《诗歌》中的“我心喜讯激荡,美妙旋律细啜”,通过这样的语言抒发,展示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情感的升华。
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文学作品的意境,通过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感受和情感氛围,使读者沉浸在其中,产生共鸣和体验。
文学意境能够营造出文学作品独特的情感魅力和艺术性,丰富了作品的意义和审美价值。
《文学意境的特征》课外练习诗词的意境至少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有机结合。
第一个层面:情景交融:景中生情,情中含景。
一、景中藏情式: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两题客中初夏司马光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1这首诗主要描写的内容是初夏天气的总体特点是(2这首诗一共写了哪几方面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案:1、 (1初夏的风光; 清和(清新、和暖 (2晴景、雨景、远景、近景;表达了诗人对夏日风物的喜悦心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答案: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 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
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
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昼居池上亭独吟刘禹锡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法酒①调神气,清琴入性灵。
浩然机②已息,几杖复何铭 ?【注】①法酒,一种按古法酿造的酒。
②机,机心,世人争权夺利之心这首诗是刘禹锡遭贬后的作品,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人认为这首诗充满了消极情绪。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 为什么 ?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不同意。
诗人虽然遭贬但并未因此而消沉,他从蜂的勤奋中受到启示,师蜂自励, 表现出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并要像鹤那样修德养性,熄灭那争权夺利的机心。
(首联两句写出了一个寂静幽雅的环境, 借以衬托诗人孤独闲适的情韵。
颔联写诗人的两个动作:看和想。
并从所看所想的内容展现出诗人美好的心灵。
池边花草丛生, 蜜蜂飞舞。
他静静看去,感到很受教益。
“蜂教诲”三字,说明诗人从蜂的勤奋勇敢中受到启示,表现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相传鹤是君子所化,所以“鹤仪形”也就是君子的仪形。
这里以“鹤仪形”为尚,修德至勤,表现了“身闲志不闲”的高尚情操。
这两句诗抓住蜂的勤劳勇敢和鹤的志趣高尚的属性, 构成了鲜明的感性形象, 是极耐人寻味的。
颈联进一步刻画诗人的自我形象。
“法酒”是按照法定规格酿造的酒。
诗人饮酒则是为了“调神气” ,即调节精神。
下句借清琴以陶冶性灵,寄托自己高洁的情怀。
尾联作达观之语,正好与“鹤仪形” 相契合,不失为君子风度。
但又以反问句作结,隐隐透出诗人内心的不平4、阅读下面一首唐律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杨山人归嵩山李白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
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
【注】此诗写于天宝初年,杨山人是李白早年“访道”嵩山时结识的朋友。
前人在评论本诗时曾说, 这首诗虽然是一首送别诗, 但自始至终不写离愁别恨, 而是用景语代替情语,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同意。
本文中的景语,既为外在景物,也为内在感情。
如前四句所写的景色清幽高远, 以此抒发诗人对嵩山以及对昔日遁迹山林、寻仙访道生活的眷恋之情, 同时寄托着隐居者高洁的情怀; 五、六句写杨山人归山后的恬静安适的生活, 就寓有怀念杨山人和向往栖隐生活的思想感情。
结尾骑龙相访的画面, 显得豪放飘逸。
(本诗通过色彩鲜明的画面, 把送别之意,惜别之情表达出来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梁六自洞庭山张说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注】此诗是作者谪居岳州 (即巴陵,今岳阳的送别之作。
情与景的有机交融是古代涛歌创作中追求的一种境界,这首诗中“景”与“情”是怎样结合的呢 ?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本诗抒发的是惜别之情, 诗人并未直接抒发目送客人(“巴陵一望” 远去, 只用“洞庭秋”三字含蓄点出, “秋”字情寓景中,点出诗人心中的凄凄之感,第二句中“峰”字前冠以“孤” 字, 表明诗人内心的孤独之情, 尾句“心随湖水共悠悠” , 友人的征帆已“随湖水” 而远去, 而自己的心潮却随湖水悠悠不息。
水悠悠,对友人的不尽的思念之情蕴含其中,浓厚的别情浑融在诗境当中,含蓄蕴藉,感情深沉细腻。
(本诗以洞庭之浪状心潮之浪,二者的契合点有着天然的融合二、借景抒情式。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鉴赏。
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 " 日暮客愁新 " 的 " 愁 " 在诗中起什么作用?(2分析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
答案:(1一个 " 愁 " 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的基调; (2天高地远,四野空旷,江水清澈, 月亮倒影其中,显得离人很近。
整个场景,因日暮而昏暗,又因月色而清淡。
作者通过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性描绘, 显示出诗人的寂寞孤独, 将内心深处的愁绪鲜明地展现出来。
(意思对即可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其后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简析严维诗三、四两句的意境。
(60字左右答案要点:诗人独立江边遥望朋友去处不愿离去,直到很晚。
秋夜清冷,乌鸦都已归巢, 唯余江水悠悠。
表达了无限的思念之情。
(所答应是对意境的描绘,有人、有景、有情。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宫春怨王昌龄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①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②。
【注】①云和,即瑟,一种弦乐器。
②昭阳,即昭阳官,汉成帝的居所。
这是一首描写失宠妃子的古诗。
有人说,第三句中的“深”字,第四句中的“隐”字,既描写又抒情,用得极为巧妙。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两个字各描写了什么 ? 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深”描写了主人公痴痴地凝视冷月的情态,表现了主人公失宠后的哀怨、痛苦和无奈。
(2“隐”描写了诗中人凝望皇帝所住的昭阳宫,想把怨情倾注于昭阳宫,但是所能望见的只是夜色下一片朦胧的树影,加倍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凄凉的心境。
(这首诗中的春怨者正是西宫里失宠的妃子, 春天是百花吐芳的时节, 百花盛开时节的宫女更是如花似玉,但由于主人公失宠,就是把珠帘卷得再高,又有谁来幸临欣赏呢 ? 一个“恨” 字写出了主人公此时的深怨心绪。
第三句中的“深”字和第四句中的“隐”字正是对这种怨恨心绪的形象描绘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借景抒情是古代诗歌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这首诗全篇写景, 但惜别之情充溢其间。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 ? 这些景物的描写是如何表现惜别之情的 ?答案:诗歌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用“柳条藤蔓”将“离情”系住, 表面写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实际上表现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黄莺的“频啼” ,更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抒写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
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这一童话般的意境。
三、触景生情式。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 ]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
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 “月” “泉” “鸟”的作用。
(2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扼要回答。
答案:(1营造凄清寂寞的意境(只要能扣住“凄清寂寞”就可。
(2谪居僻远之地, 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江楼感旧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1 一三两句用“同来”与“独上”相照应,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2 二句“月光如水水如天”都用了哪些手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答案:①景依旧而人不在,触景伤情,表达了诗人怀念和寂寞惆怅的情怀。
②比喻、以动衬静、叠字回环。
描写了江楼下如水的月光照临波光荡漾的江面那种浩渺恬静的景色。
第二个层面是境生象外,具有虚实相生的特点,使读者通过对意象的理解达到韵味无穷的境界。
一、景理结合。
1、阅读朱熹《观书有感》 ,请结合最后两句,写出自己的感想。
(70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答:方塘为何而清,因为有源头活水。
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是方塘“天光云影共徘徊” 的先决条件。
要想保持实力,就必须充电,学习,终身学习。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①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②。
注:①指张籍,他在兄弟辈的排行中是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②“天街”指皇城中的街道, “皇都”指京城长安。
请你谈一谈这首绝句所揭示的一般性道理:答案:“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 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 (意思对即可3、阅读宋诗,品味后两句的意蕴。
(70字内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答案:“春色”既已“满园” ,而且“满”得关也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向人们宣告春天的到来。
一切美好、向上、生机勃勃的事物,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难道墙能围得住、门能关得住吗?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筝白居易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清人刘熙载说:“绝句取径深曲” , “须如睹影知竿乃妙” 。
文学佳品具有独特的艺术弹性和张力,能给读者留下丰富而广阔的探究空间。
白居易的《夜筝》便是这样的范例。
有人评价它是《琵琶行》的缩本,其间对音乐的侧面描写具有丰富的暗示性,使人能“从一斑而窥全豹” 。
对此,你有同感吗 ? 请结合诗作展开联想,作简要赏析。
答案:“紫袖” “红弦” 分别代指弹者与筝, “明月” 点“夜” , 可联想到浔阳江头之明月夜。
“自弹” 与“低眉信手续续弹” 、“暗低容” 与琵琶女“敛容” 自陈相对应。
第三句是键句, 貌似无声的休止符, 其实攸关声情, 颇有深意。
它既是艺人如泣如诉情绪顶点的突变, 又是巧妙别致的暗示, 使人于无声顷刻中领悟和想像筝乐美妙的同时, 又引发对“自弹自感” 内容的丰富联想,自然铺垫出“别有深情一万重”的结句。
这与《琵琶行》中的“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种从侧面落笔烘托主体的手法,确实收到了“睹影知竿”的功效,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