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谣言的发展看网络舆论的演变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引导对策研究一、概述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公众表达意见、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日益增强,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作为拥有庞大网民群体的国家,网络舆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中国网络舆情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快速化的特点。
网络舆论场日益活跃,各类社交媒体、新闻网站、论坛博客等成为公众发声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网络舆论的议题日益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既有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讨论,也有对个人权益的维护和诉求。
网络舆情的复杂性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难以保证,虚假信息、谣言等在网络空间中泛滥网络舆论的情绪化、极端化倾向明显,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网络舆论的监管难度加大,对政府部门和媒体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网络舆情的深入分析,了解公众的需求和关切,制定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
加强网络法治建设,完善网络监管机制,也是保障网络空间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举措。
1. 背景介绍:网络舆情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网络舆情不仅反映了民众对于各类事件、政策、社会现象的观点和态度,更是影响政府决策、社会舆论乃至国家形象的关键因素。
网络舆情的地位和作用尤为突出,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日益显著。
网络舆情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网络舆情是民众意见表达的重要渠道。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平台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使得网络舆情成为反映民意的重要窗口。
网络舆情对政策制定和执行具有重要影响。
政府可以通过分析网络舆情了解民众需求,优化政策制定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反馈也能够推动政策的执行和改进。
10 传播力研究 2021年05期传播力研究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收稿日期:2021-2-3基金项目:贵州省委党校课题:重大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演化及政府应对策略(课题编号:2020DXZXYB07),本文系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雪(1986—),女,四川康定人,讲师,主要从事社会治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随着科技、经济和全球化的发展,各种社会风险时时会与我们不期而遇,风险社会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威胁,并且超出了社会的预测和控制能力,正如贝克所言,在现代化进程中,“在风险社会中,不明的和无法预料的后果成为历史和社会的主宰力量”。
[1]在武汉爆发的疫情,就是典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疫情爆发后,受到世界舆论的高度关注,我国采取各种应对措施,政府利用舆论力量,通过网络传播能量、安抚公众,尽最大努力化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
一、网络舆情概念、演化逻辑及特性(一)网络舆情概念舆情在古代治国思想中就占有重要地位,《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强调要疏导民怨,倾听老百姓的心声。
古代的舆情思想对于现代化舆情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相互渗透,管理者不再有信息位的优势,都处于扁平化的空间,人们都可以都过微博、微信、QQ 等新媒体传递自己声音,让情感交流、意见表达、信息共享成为了可能,“人人都有麦克风”是当今时代特有的现象。
交流方便的背后也存在着潜在的风险,交流成本降低后,使得不同群体、组织和个人可以通过网络将信息传播、扩散,甚至会引起舆情事件。
本文结合疫情防控,认为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是指由各种不同社会群体,以扁平化的网络媒体为平台,围绕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含有多种情绪、价值偏好、观点态度和理解认知的行为总和。
(二)网络舆情演化逻辑从生命周期的视角看,网络舆情的演变是一个发酵到消亡的过程,一般分为萌芽期、发展期、爆发期和消亡期。
网络舆论调查报告网络舆论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论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之快、影响力之大,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为了更好地了解网络舆论的现状和趋势,我们进行了一项网络舆论调查,并得出以下报告。
一、网络舆论的普及程度调查结果显示,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大多数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每天都会上网浏览新闻、社交媒体等平台,以获取最新的信息和观点。
而且,网络舆论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娱乐,都有网络舆论的存在。
二、网络舆论的影响力网络舆论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根据调查数据,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会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甚至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
这说明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塑造公众意见的重要力量。
而且,网络舆论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个人,还能够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引发热议和讨论。
三、网络舆论的特点网络舆论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这也是它与传统舆论不同的地方。
首先,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快。
一条消息在网络上的传播速度可以达到指数级增长,很快就能够影响到大量的人。
其次,网络舆论的传播范围广。
通过互联网,信息可以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使得网络舆论具有全球性的影响力。
此外,网络舆论的匿名性也是其特点之一。
在网络上,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发表各种言论,这给网络舆论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四、网络舆论的正面影响网络舆论不仅有负面影响,还有一些正面的作用。
首先,网络舆论可以促进信息的传播。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迅速获取到各种信息,了解到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拓宽自己的视野。
其次,网络舆论可以促进公众参与。
通过网络平台,人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参与到社会讨论中,推动社会进步。
此外,网络舆论还可以监督权力。
通过网络舆论的力量,人们可以对不公正的行为进行曝光和批评,保护自己的权益。
五、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然而,网络舆论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网络舆论容易引发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
2023网络舆情报告概述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影响较大的舆论事件和话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本报告将分析并总结2023年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趋势,以及对社会、企业和个人的影响。
1. 2023年网络舆情总体趋势2023年,网络舆情呈现以下几个总体趋势:1.1 公众关注度的增长随着社交媒体用户数量的增加,公众对于各类事件和话题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
重大事件、社会热点问题和名人事务等成为网民们热议的焦点。
1.2 知识传播和信息爆炸网络舆情不再局限于具体事件的讨论,更多地包括了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爆炸。
知识分享平台、科普博主和专业媒体成为网络舆论的重要参与者,推动着社会知识的普及和科技进步。
1.3 个体表达和多元声音网络舆情呈现出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特点。
个体通过自媒体平台、博客和论坛等渠道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声音,引发了各类群体的讨论和争论。
1.4 媒体影响力下降传统媒体的影响力逐渐下降,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了舆论传播的主要渠道。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可以自由表达观点,对传统媒体的报道进行评论和质疑。
2. 2023年网络舆情热点事件2023年网络舆情出现了多个热点事件,以下列举了其中的几个代表性事件:2.1 社交媒体平台安全漏洞曝光2023年,多个社交媒体平台的安全漏洞被曝光,引发了公众对于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和讨论。
用户开始关注个人信息的保护和隐私权的维护,社交媒体平台也加强了安全管理措施。
2.2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引发争议人工智能技术在2023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也引发了各种争议。
公众对于人工智能在就业、隐私保护和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影响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和担忧。
2.3 疫情期间的网络谣言传播2023年,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持续爆发,网络上涌现出大量的谣言和不实信息。
这些谣言对公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反映了公众对于疫情的关注和担忧。
2.4 名人事件引发大量争议名人事件在2023年持续发酵,其中包括艺人涉黑、明星劣迹等事件。
浅论网络舆论的影响及发展作者:张昌涛来源:《新闻世界》2013年第10期【摘要】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舆论己经渗透进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
互联网和网络舆论在我国不断发展,在实践中发挥了良好的积极作用,这是主流和本质;同时也存在消极影响,这是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加以正视和认真对待,不能因噎废食,而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掌握其发展、引导、管理的规律,扬长避短,为我所用。
【关键词】网络舆论传统媒体网络阵地2008年,我国的网民人数首次超过美国位居全球第一,如此庞大的网民群体推动网络舆论的影响力空前膨胀,控制、引导的难度增大。
近年来与网络相关的以及由网络舆论引发的公共事件增多,如2007年的厦门PX事件,2008年的贵州瓮安事件,2009年的云南“躲猫猫”事件等,都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较大的社会影响。
2010年以来,网络舆论载体的力量对比悄然发生变化,网络论坛、门户网站、博客的新闻影响力降低,微博客、网络社群等新兴舆论载体异军突起,互联网正进人“全民围观”时代。
因此,对网络舆论的影响加以分析,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积极引导,扬长避短,保证其并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舆论概述网络舆论就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在依赖网络的自由性、民主性、匿名性、互动性的同时,网民针对网络上所呈现的某一问题或事件通过跟帖、转帖、回帖等形式所形成的观点、意见和态度。
网络舆论的形成和存在的基础是互联网,网络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话题,这些话题引发的网民个人意见或看法的表达,是网络舆论产生的起点,是网络舆论形成的必要条件。
虽然网络话题包罗万象,但只有那些能够吸引人们眼球、引起网民共鸣、促使网民积极参与并形成热议或争论的话题才能转变为网络议题。
网络议题一旦形成,往往引来各种传播手段尤其是传统媒体的介入。
传统媒体对网络舆论的关注、跟进调查或深入报道,会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二、我国网络舆论的影响分析1、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2009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的分析表明,由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的有23件,约占全部事件的30%。
网络谣言与舆论引导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关于网络谣言与舆论引导的话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谣言和不实信息的传播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给我们的社会稳定和人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因此,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来探讨并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网络谣言对社会带来的危害。
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之快、
范围之广,常常会导致社会恐慌和不良情绪的蔓延。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谣言来散布谎言、煽动情绪,甚至引发一些不必要的社会事件。
这不仅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也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其次,我们需要认识到舆论引导的重要性。
在面对网络谣言的时候,我们不能
袖手旁观,而是需要积极引导舆论,帮助大家正确看待和判断信息。
舆论引导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辨别真假信息,还可以引导人们形成理性、客观的态度,从而减少不良情绪的传播和社会事件的发生。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网络谣言和进行舆论引导呢?首先,我们需要加强信
息素养教育,提高人们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其次,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加强对网络谣言的监测和处置。
同时,我们也需要广泛开展舆论引导的宣传教育活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和舆论观念。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网络谣言与舆论引导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
社会责任和道德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打击网络谣言和引导舆论贡献自己的力量,让网络空间变得更加清朗、健康。
谢谢大家!。
视听2020.11|网络化时代的今天,网络已成为社会大众获取信息、传播交流、表达诉求的重要载体,网络舆论是社会舆情的主战场。
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教育和网络建设工作,必须清楚认识当前社会舆论关切的主要类型,分析社会公众在网络舆论场中的基本表现,把握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态势和规律,从而更加自如地开展网络舆论引导工作。
一、当前社会舆论关切的主要类型随着移动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的扩展,当今越来越成为一个资讯繁杂的时代,也越来越成为一个新闻难辨真伪、真相难觅的时代。
网络舆论场继续着新闻热点的更迭变幻、信息繁杂难辨、社会情绪快速流动,公众的关注轨迹也历经着线路切换,但各式各样的社会舆论事件带来的网络喧嚣之后,社会大众关切依然集中在民生建设和社会性公共问题上。
(一)思想争论类随着经济社会结构分化和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思想多元化成为现代社会舆论的常态,其中学术界的思想争鸣和观点辩论尤为突出。
党和国家出台重大决策部署,发布关切群众根本利益的政策文件等,每每都会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尤其是理论界会迅速对中央精神、政策文件进行解读阐释,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反映、倾向性看法、建议要求等。
合理的思想争论对于推动党和政府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对于促进各项政策措施的改进完善,具有重要作用。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社会各界发表了许多观点看法,为清晰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原则、路径提供了宽广的视野,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有普遍影响力的、深层次的观点和主张。
(二)反映问题类随着移动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的扩展,当今越来越成为一个资讯繁杂的时代,也越来越成为一个新闻难辨真伪、真相难觅的时代。
但不管社会舆论场中新闻热点有着怎样的更迭变幻,公众的关注轨迹历经了多么繁杂的线路切换,舆论喧嚣以及之后沉淀下来的始终是民众关切最深刻的社会问题。
从话题类型看,社会舆情反映的更多的是与普通人利益攸关的民生问题,如医疗、教育、社会公共安全、收入分配、大气污染、房价等问题。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产生演变及控制路径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已成为一个难以忽视的社会现象。
网络谣言不仅侵犯了公民的权利和利益,还对社会治理和舆论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网络谣言的产生、演变及控制路径。
网络谣言产生的两大原因网络谣言的产生有两大原因:信息不对称和传播途径。
信息不对称是指一些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产生和传播,是因为人们在获取信息时存在着不对称的现象。
这种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信息的可信度和信息的真实性上。
即使是在传媒时代,很多人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是有限的。
而在如今的自媒体时代,信息的获取更容易受到限制,人们更容易接触到一些虚假信息,从而产生网络谣言。
传播途径是指一些谣言之所以能够迅速传播,是因为网络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比传统媒体更快。
任何一个人只要有一个社交媒体账号,就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群甚至QQ空间等途径,将虚假的消息迅速传播出去。
网络谣言的演变过程1. 传播阶段:谣言产生后很快就会有人在社交网络上进行传播。
在初始传播阶段,谣言会通过一个小圈子传播。
如果这些人相信这个谣言,他们就会进一步将其传播给他们的朋友或跟随者。
2. 扩散阶段:如果谣言传播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就很可能通过大众传媒达到许多人。
此时,谣言开始扩散到一个更广泛的受众。
3. 强化阶段:在扩散阶段后,谣言会开始进一步被强化和加强。
这通常是通过与一些当前新闻或事件相结合来实现的。
这些谣言所包含的信息,可能会被其他监察机构或媒体机构加以确认或辟谣,但由于无法获得同样广泛的传达范围,仍可能继续得到信仰。
4. 平衡阶段:一旦谣言在扩散中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它也就达到了一个“平衡”状态。
这意味着它已经成为了一个无法通过媒体和其他机构去掉的信息。
在这个阶段,很多人已经相信了这个消息,并开始广泛在社交网络上分享和传递。
要控制网络谣言,需要协同应对该问题,而非由单一机构采取措施控制。
以下是网络谣言控制的路径:1. 加强技术手段,构建监测机制:要控制网络谣言,必须依赖技术手段和机制。
从网络谣言的发展看网络舆论的演变
摘要
通过对一起恶意网络谣言的分析发现,在网络谣言阶段中,网民舆论由于受到负面情绪影响而表现出“讽刺受害人”倾向;在谣言澄清阶段网民舆论开始向“同情受害者”转变,而网络印刻效应可以作为解释网络论坛舆论发生、转变的一种理论依据。
关键词:网络谣言网络舆论网络印刻效应
互联网的最大贡献不在于它把世界各地的电脑联结起来,而在于它把处于不同空间与时间、具有不同观点的人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更为平等、更为开放的人际传播网络。
从互联网的发展来看,它的本质是参与、交流与相互影响。
网络与传统媒介的金字塔型信息发布机制具有极大的差异。
网络传播的上述特点既有助于民意的自由表达,又可能成为滋生网络谣言的温床。
所谓网络谣言是指:有人故意捏造的、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虚假消息。
如今在互联网上,每天都会有大量的网络言论在网络论坛中出现,引起网民的大量关注与各种猜测,甚至在真相未明之前就会形成一些倾向性的论坛舆论,而这些倾向性的舆论非常值得研究者予以重视与探讨。
舆论是社会上许多人的共同意见,而论坛舆论在本文中则是指:在网络论坛中形成的、大部分网民相对一致的看法与态度。
①本研究以2009年发生的“艾滋女”事件为例,分析论坛网民舆论的演变过程。
一、“艾滋女”事件回顾与谣言阶段划分
2009年10月13日,有一名自称阎某的女子在其博客上公布了279名男性手机号码,称自己是一名小姐并且身染艾滋病,该博文还附上了不雅照片和视频。
一时间该消息在网络上兴起了轩然大波,所谓的“性接触者号码”几乎在一夜之间传遍全国各大论坛。
各大论坛的网民对该事件既震惊又极感兴趣,导致该事件的点击率迅猛攀升,网民分别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与态度。
二、抽样与研究方法
为了研究“艾滋女谣言”发展历程中网民舆论的特征与变化,本文选取了某网站论坛作为收集网民反应的取样单位。
该网站主营综合业务与社区,是国内知名的门户网站之一。
之所以选取该网站论坛评论作为分析对象,是因为它是与该网站新闻直接发生互动的论坛,尤其重要的是,该网站在谣言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作出反应,将相关新闻整合在一起,专门设立方便的讨论区供网民发表意见。
三、网络谣言阶段的论坛舆论特征
在网络谣言阶段共收集到网民的各类反应186条,其中讽刺“所谓嫖客”(即号码被公布者)活该的意见占主流(61.8%);其它反应依次为做与事件无关的广告(11.8%)、反思社会问题(9.7%)、同情号码被公布者(7.5%)、同情阎某(4.8%)、表达对艾滋病恐慌(1.6%)等等。
从上述统计中可以看出,在网络谣言阶段中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网络评论较为理性,而大多数评论是以幸灾乐祸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出现,呈现出一种网络舆论一边倒的现象。
②网民的典型留言有:“好得很!对待这些不要脸的臭男人就应该这样!只有洁身自好的人才能健康的生活!”“一群倒霉的家伙。
该!”甚至有的网民还说自己曾经打电话去寻问与求证,他们想知道,这些号码被公布者到底有没有和“艾滋女”发生关系,为什么会发生关系,以及他们是否真的得了艾滋病。
四、谣言澄清阶段的论坛舆论特征
在谣言澄清阶段收集到的能够反映网民态度的回帖增加了近25倍。
虽然这一阶段的时间跨度要长于网络谣言阶段,并且对于该主题的评论一直开放着,但考虑到该事件的热度在逐渐消退,所以,两个阶段依然具有比较的基础。
在谣言澄清阶段中网民的态度并没有统一,反而是进一步分化:其中表达对阎某同情的评论占39.5%;表达对造谣者的痛斥(一些评论伴有情绪性的辱骂)、要求将之严惩的态度占36.2%;反思社会问题的评论占13.4%;此外,对阎某进行讽刺和批评的评论占5.3%;对号码被公开者进行讽刺、嘲弄的评论占5.1%等等。
结语
从这起网络谣言事件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论坛网民对该事件的各种反应,还获得了一个重要启示:现阶段的网络谣言,只要能撩动网民某些敏感的神经,很容易引起非理性情绪舆论的爆发。
而真相的及时公布,可以发挥一定的教育功能,可以引导论坛网民的舆论转变。
在该谣言前后两个阶段中,论坛舆论总体上发生了从情绪化向理性化、从盲目向理智的转变,但同时也折射出一些网民不同情弱者、不尊重他人隐私的不良心理倾向。
此外,网络印刻效应的作用也令人深思,网络谣言传播会造成先入为主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再离奇的网络谣言也会有人相信的作用机制。
201025010201
10电动2班
蔡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