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群落优势种群分布格局研究_以内蒙古四子王旗荒漠草原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93.60 KB
- 文档页数:4
《放牧制度与放牧强度对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AM真菌多样性的影响》篇一一、引言荒漠草原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荒漠草原中,放牧活动作为一种常见的土地利用方式,不仅影响着草地植被的生长与恢复,也对土壤中的微生物产生重要影响。
其中,丛枝菌根真菌(AM 真菌)作为植物与土壤之间的重要桥梁,在植物营养吸收、生长促进以及生态系统功能发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以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例,探讨放牧制度与放牧强度对AM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二、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一)研究区域研究区域位于内蒙古地区的短花针茅荒漠草原,该地区具有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草原植被以短花针茅为主,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野外调查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放牧制度(如季节性放牧、连续性放牧等)和不同放牧强度(如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等)下的AM真菌进行采样和分析。
通过对AM真菌的种类、数量、分布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放牧制度与放牧强度对AM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三、放牧制度对AM真菌多样性的影响(一)季节性放牧季节性放牧制度下,草原植被得到一定程度的休养生息,有利于AM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研究发现,季节性放牧制度下,AM真菌的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多,多样性指数较高。
这可能是由于在休牧期间,植物根系分泌物增多,为AM真菌提供了更多的营养来源。
(二)连续性放牧连续性放牧制度下,草原植被受到持续的破坏和压力,导致植物根系受损,进而影响AM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研究表明,连续性放牧制度下,AM真菌的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多样性指数较低。
这可能是由于放牧活动破坏了植物与AM真菌之间的共生关系,导致AM真菌的生长受到抑制。
四、放牧强度对AM真菌多样性的影响(一)轻度放牧轻度放牧对草原植被的影响较小,有利于AM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研究发现,轻度放牧条件下,AM真菌的种类和数量较为丰富,多样性指数较高。
荒漠草原建群种短花针茅功能性状对长期放牧的可塑性响应李江文;王忠武;任海燕;靳宇曦;韩梦琪;王舒新;韩国栋【摘要】植物功能性状反映了植物对生长环境的响应和适应,将环境、植物个体和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功能联系起来,而放牧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主要土地利用方式,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的改变起着重要作用.该研究测定了内蒙古四子王旗长期不同放牧强度下草原建群种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的功能性状,探讨放牧对草原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1)随放牧强度增加,叶片各性状指标、个体生物量、植株高度、冠(丛)幅均有显著变小、变矮的趋势.(2)通过排序构建的短花针茅性状可塑性变化谱显示,各功能性状指标的可塑性指数均在重牧区最高,轻牧区最低;茎质量、叶质量、全株地上生物量对放牧响应敏感,而茎基部直径、冠(丛)幅和比叶质量响应不敏感.(3)短花针茅对长期放牧的变异系数(CV)与其响应程度(PI)之间符合指数方程y=0.08+0.18e1.61x (R2=0.53,P<0.05),植物功能性状的变异性与性状对放牧的响应强度呈正相关关系.(4)影响地上生物量的因子中,表型功能性状中的冠(丛)幅、平均叶长、叶片数量和总叶面积的贡献率之和达到72.93%.研究认为,随着放牧强度增强,短花针茅的变异性增大、可塑性增强,这可能是短花针茅能够成为建群种的生态响应机制.%Plant functional traits reflect the responseand adaptation of plants to the growth environment,linking the environment,plant individuals and ecosystem structures,processes and functions.Grazing as the main land use of grassland ecosystems,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ommunity structure of grassland ecosystems and changes in ecosystem functions.In this study,the functional traits of Stipa breviflore were studied under different grazing intensities of Siziwang banner,Inner Mongolia.Meanwhile the effects of grazing on grasslandcommunity structure were discuss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1) with the increase of grazing intensity,the traits,individual biomass,plant height and breadth of crown were significantly smaller and shorter.(2) Through the trait plasticity change spectrum,we found that the plasticity indices of the functional traits were the highest in the heavy grazing area and the lowest in the light grazing area.The plasticity responses of stem mass,leaf mass,biomass of whole plant to grazing were the sensitive,but that of stem base diameter,crown and leaf mass were inert.(3) The variability of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increased with grazing response intensity,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 and response degree (PI) of S.breviflora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exponential equation y=0.08-+-0.18el61x(R2 =0.53,P<0.05),the variability of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and the response intensity of traits to grazing were proportional.(4) Among the factors affecting aboveground biomass,phenotypic functional traits including width of clumpcrown,average leaf length,leave number and total leaf area contribute to 72.93%.With the increase of grazing intensity,the variability of S.breviflora increased,and the plasticity was enhanced,which provided a mechanical explanation for the reason why Stipa breviflora is still a constructive specie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long-term grazing.【期刊名称】《西北植物学报》【年(卷),期】2017(037)009【总页数】10页(P1854-1863)【关键词】功能性状;短花针茅;表型可塑性;地上生物量;荒漠草原;放牧【作者】李江文;王忠武;任海燕;靳宇曦;韩梦琪;王舒新;韩国栋【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呼和浩特010019;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呼和浩特010019;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呼和浩特010019;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呼和浩特010019;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呼和浩特010019;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呼和浩特010019;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呼和浩特0100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12+2.5植物功能性状(plant functional trait)大约是在 20 世纪末首次被提出,其被定义为能够强烈影响生态系统功能以及能够反映植被对环境变化响应的核心植物属性(core plant trait),这些属性是大多数植物具有的共有或常见性状[1-3]。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74XIANGCUN KEJI 2021年12月(下)草原地区造林问题探讨——以四子王旗为例闫春梅(四子王旗大黑河乡人民政府,内蒙古乌兰察布011807)[摘要]草原是人类重要的生态系统和生存环境,分析四子王旗草原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植被特征,从林业生态总体思路出发,提出该区域林业治理与造林技术措施。
[关键词]草原;生态环境;造林[中图分类号]S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1)36-74-3四子王旗地处温带干旱与半干旱地区,自然植被以干草原及荒漠草原为主。
全旗总面积24036km 2,其中天然草场面积3214万hm 2,占总土地面积89.1%。
所以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发展地区林业,草原问题是重要的话题。
在现有的环境条件下,加强草原保护和生态建设,有利于合理利用草原,遏制草场退化、沙化,提高草原生产能力和生态效益。
1正确认识草原的生态意义1.1草原是具有再生功能的生态系统草原是以生产动物为主的具有特殊结构、功能和机理的生态系统,包含了非生物的环境因素和在草原生存的各类生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态系统实体,是地球大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草原生态系统中存在的各种生物因素如植物、动物、微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如日光、空气、水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保持平衡状态。
如果受到人为不合理的干扰,这种平衡状态就会被破坏,其能量与物质的流程就会发生紊乱,产生不良的结果[1]。
草原是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
草原与不可更新的矿产资源不同,可以年复一年地为牲畜提供饲料,保证畜牧的发展,为人类生产出丰富的畜产品。
1.2草原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也是人类生存环境的一部分,对人类的正常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草原的环境作用主要体现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防风保土等方面。
草原植被对降水有着很强的拦截能力。
据测定,草地植被叶片面积的总和同所处地表面积的比率接近于森林植被,所以能有效地拦截降水,减少地表径流地形成,减轻流水对地面的冲刷。
短花针茅草地几种牧草利用率的确定
杨静;巴音巴特
【期刊名称】《内蒙古草业》
【年(卷),期】2001(013)004
【摘要】在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利用高度一重量百分比方法确定了13种牧草的利用率。
结果表明:对于大多数牧草消耗高度占总高度的50%,重量的消耗仅20%~30%;当牧草消耗高度80%时,牧草的利用率为70%。
在利用率确定的情况下,可推导出各种牧草的适宜留茬高度。
【总页数】5页(P10-14)
【作者】杨静;巴音巴特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呼和浩特010019;乌兰浩特市草原站,乌兰浩特137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12.8
【相关文献】
1.东祁连山高寒草地几种禾本科牧草根际促生菌研究 [J], 李建宏;李雪萍;马文文;姚拓;孙建军;蒋永梅;张建贵;师尚礼
2.不同盐碱化草地混播牧草对绵羊瘤胃发酵和日粮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J], 王聪;刘强;董宽虎;赵祥;刘生强;贺婷婷;刘壮宇
3.几种豆科牧草地上部水浸提液对稗草种子和幼苗的化感效应 [J], 郭晓霞;沈益新;李志华
4.微波密闭消解ICP-AES法测定普氏原羚生境地不同草地类型牧草中几种微量元素 [J], 周立业;辛国省;蒲秀瑛
5.重耙、补播几种牧草改良重度盐碱化草地的当年效果调查 [J], 李彦军;姚桂荣;郭立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土壤线虫群落的垂直分布特征孟元;贾美清;林宇;韩国栋;黄静;隋鑫;尹雪;杨向芸;张国刚【摘要】为了解荒漠草原土壤线虫的群落结构和种群多样性,在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典型区域的4个土层(0~5、5~10、10~20和20~30 cm)采集土样并分离线虫,分析土壤线虫的功能类群、多度、多样性等群落特征.样地内共发现了土壤线虫26个属,线虫数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垂直分布特征呈表聚型.在线虫的4个功能类群中,食细菌线虫占主体,数量为线虫总数的71.37%.线虫的26个属中,丽突属和拟丽突属为优势种,分别占线虫总数的46.75%和18.73%.4个土层中,表层土壤的自由生线虫指数较高,说明表层土壤线虫群落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期刊名称】《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8(038)002【总页数】5页(P40-44)【关键词】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土壤;线虫;多样性【作者】孟元;贾美清;林宇;韩国栋;黄静;隋鑫;尹雪;杨向芸;张国刚【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300387;天津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7;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天津300461;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呼和浩特010019;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300387;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300387;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300387;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300387;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300387;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动植物抗性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土壤线虫是土壤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和数量丰富,食性多种多样,占据食物网中的多个营养级,直接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易于分离,许多种类能在极端条件下存活并能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1-2].因此,线虫作为指示生物用来评估土壤的健康水平越来越受关注[3].荒漠草原位于草原和荒漠两大陆地生态系统的中间地带[5],我国内蒙古荒漠草原约占内蒙古草原总面积的10.7%.由于植物稀少,气候干旱,土壤养分状况较差,加上人为因素干扰,导致荒漠化日益严重.与其他草原类型相比,荒漠草原稳定性较差,对外界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干扰比较敏感.近年来,由于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荒漠草原食草动物数量大幅度增加,导致植物种类减少,植被盖度降低,草原荒漠化加剧.目前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气候变化、放牧方式等对草原的群落结构、植被空间异质性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等方面[4-5],关于荒漠草原土壤线虫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对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土壤线虫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进行调查,旨在揭示土壤线虫在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为荒漠草原的恢复和利用提供理论参考.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区域概况样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农牧科学院长期定位试验站(N41°47′17″,E111°53′46″),海拔高度为1 456 m,平均气温为3.4℃,样地内的放牧为开放自由式.植被类型为典型荒漠草原,植物组成匮乏,建群种为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优势种为冷蒿(ArtemisiafrigidaWilld)和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伴生种主要有木地肤(Kochia prostrata)、阿氏旋花(Apgarbindweed)、细叶葱(Alliumtenuissimum)、羊草(Leymus chinensis)等.1.2 研究方法1.2.1 土壤样品采集2016年8月初,在试验区内选择3块典型的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样地,在每块样地内分别用土壤环刀采集 0~5、5~10、10~20、20~30 cm 的 4 层土壤,每层3 次重复.为了减少土壤线虫空间分布差异所造成的影响,每次重复对样地内进行多点取样,每个取样点地上植被类型必须为典型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群落.将土样装入密封袋中带回实验室内,放入4℃冰箱中备用.1.2.2 土壤线虫分离和鉴定漏斗中铁丝网上放入纱布包裹好的土壤,漏斗上端设置有60 W的白炽灯,下端装有带止水夹的乳胶管,加入蒸馏水浸没土壤,20℃条件下分离,期间不断加入蒸馏水.24 h后将液体收集到离心管中,65℃水浴加热30 min,加入等体积的TAF 固定液,保存待用.土壤线虫鉴定:根据文献[6]在显微镜和体式显微镜等仪器下对线虫进行分类鉴定.1.2.3 数据处理方法本研究以每100g干土中土壤线虫的数量对线虫进行计数.基于不同类群的数量百分比划分优势:个体数占总数10%以上的为优势种;占总数1%~10%的为常见种;占总数1%以下的为罕见种.根据形态特征和取食特性将土壤线虫划分为4个功能类群:植食性类群(phytophagous nematode)、食细菌类群(bacterivorous nematode)、食真菌类群(fungi-feeding nematode)和捕食杂食类群(omni-vorous nematode).采用如下参数计算土壤线虫的群落多样性: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H=-∑Pi× lnPiPielou均匀度指数(J):J=H/lnSMargalef丰富度指数(SR):SR=(S-1)/lnN植物寄生线虫指数(PPI):PPI= ∑vi× fi 自由生线虫成熟度指数(MI):MI= ∑vi× fi′式中:S为物种数;Pi=Ni/N,为各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与群落总个体数量的比值;vi为土壤线虫第i类群的c-p值;fi为植物寄生线虫第i类群的个体占群落总个体数的比例;fi′为自由生线虫第i类群的个体占群落总个体数的比例.2 结果与分析2.1 土壤线虫的数量变化土壤线虫在不同土层的数量分布如图1所示.图1 不同土壤深度线虫的数量Fig.1 Number of nematodes at different soil depth由图1可以看出,不同土层间的土壤线虫数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土壤线虫数量的垂直分布呈现明显的表聚型,即线虫主要集中在0~5 cm层,该层土壤线虫数量占总数的53.78%,表明0~5 cm层土壤环境更适合土壤线虫生存.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线虫数量逐渐减少,20~30 cm层土壤线虫数量最少,仅占总数的0.91%.2.2 土壤线虫不同功能类群的数量变化土壤线虫4个功能类群在不同土壤深度下的数量及比例如图2所示.图2 不同土壤深度线虫群落中各功能类群线虫的数量及比例Fig.2 Mean abundance and proportion of four trophic groups of the nematode communities at different soil depth由图2可以看出,4个功能类群线虫的垂直分布均呈现表聚型.植食性线虫的数量在0~5 cm层最高,5~10 cm和10~20 cm层分别下降了35.29%和82.35%,20~30 cm层中未发现植食性线虫.食细菌线虫在0~5 cm层每100 g干土中的数量为615只,其他3个土层依次减少了29.28%、68.33%和97.40%.食真菌线虫仅出现在0~5 cm和5~10 cm土层.捕食杂食性线虫5~10 cm和10~20 cm 层的数量分别比0~5 cm土层减少36.11%和86.11%,20~30 cm层中未发现捕食杂食性线虫.在各层土壤线虫群落中,食细菌性线虫占绝对优势,所占比例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4个土层中的占比分别为64.53%、74.80%、87.96%和100%.植食性和食真菌类群数量相近,捕食杂食类群数量最少.2.3 土壤线虫的群落组成及数量关系在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共分离鉴定出土壤线虫26个属,群落组成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深度土壤线虫的群落组成Tab.1 Amount and type of nematodes at different soil depthNote:The shadow area in the table means the inexistence of nematodes;The different letter in the same line means statistical difference(P<0.05).Genus c-p 0-5 cm 5-10 cm 10-20 cm 20-30 cm Abundance/(per 100 g dry soil)Ratio/%Abundance/(per 100 g dry soil)Ratio/%Abundance/(per 100 g dry soil)Ratio/%Abundance/(per 100 g dr y soil) Ratio/%Acrobeles 2 386.67±37.33a 21.90 308.00±36.07a 17.45 118.67±7.42b 6.72 12.00±4c 0.68 Acrobeloides 2 181.33±5.33a 10.27 084.00±15.14b 04.76 061.33±6.67b 3.47 04.00±0c 0.23 Paurodontus 1 010.67±1.33a 00.60 010.67±1.33a 00.60 005.33±1.33b 0.30 R habditis 1 014.67±1.33b 00.83 021.33±1.33a 01.21 006.67±1.33c 0.38 Cervidellus 2 014.67±7.06a 00.83 005.33±1.33ab 00.30 002.67±2.67ab 0.15 Tylenchorhynchus 3 065.33±7.06a 03.70 060.00±6.11a 03.40 020.00±2.31b 1.13 Eucephalobus 2 004.00±2.31a 00.23 005.33±2.67a 00.30 Helicotylenchus 3 006.67±3.53a 00.38 001.33±1.33ab 00.08 Pratylenchus 3 001.33±1.33a 00.08 001.33±1.33a 00.08 Tetylenchus 3 018.67±4.81a 01.06001.33±1.33b 00.08 Nothotylenchus 2 006.67±3.53a 00.38 006.67±2.67a 00.38 Criconrmoides 3 009.33±4.81a00.53 001.33±1.33ab 00.08 Tylencholaimus 4 054.67±3.53a 03.10 004.00±2.31b 00.23 Aphelenchus 2 050.67±1.33a 02.87 013.33±4.81b 00.76 Aphelenchoides 2 038.67±2.67a 02.19 020.00±6.11b 01.13 Eudorylaimus 4 017.33±5.33a 00.98 004.00±4b 00.23 Thorneella 4 006.67±1.33a 00.38 001.33±1.33b 00.08 Mylodiscs 4 021.33±4.81a 01.21 010.67±3.53b 00.60 Mononchus 4 017.33±5.33a 00.08 001.33±1.33b Discolaimium 4 001.33±1.33a 00.98 00.08 Aporcelaimus 4 014.67±3.53a 00.83 6.67±3.53ab Beleodorus 2 002.67±2.67a 00.15 Thornia 4 001.33±1.33a 00.08 Macrodora 4 002.67±2.67a 00.15 Psilenchus 2 014.67±9.33a 00.83 Chiloplacus 2 002.67±2.67a 00.15由表 1可知,丽突属(Acrobeles)和拟丽突属(Acrobeloides)为优势种,占线虫总数的65.48%,其中丽突属占46.75%,拟丽突属占18.73%.柄端球属(Paurodontus)、小杆属(Rhabditis)、鹿角唇属(Cervidellus)、矮化属(Tylenchorhynchus)、垫咽属(Tylencholaimus)、真滑刃属(Aphelenchus)、滑刃属(Aphelenchoides)、真矛线属(Eudorylaimus)、孔咽属(Aporcelaimus)、钵盘属(Mylodiscs)、单齿属(Mononchus)为常见属,占线虫总数的29%,其余属为罕见属.丽突属、拟丽突属在各个土层均有分布;板唇属(Chiloplacus)、裸矛属(Psilenchus)、大矛属(macrodora)、桑尼属(Thornia)、狭咽属(Discolaimium)只出现在 0~5 cm 土层;真头叶属(Eucephalobus)、螺旋属(Helicotylenchus)、短体属(Pratylenchus)、头垫刃属(Tetylenchus)、伪垫刃属(Nothotylenchus)、轮属(Criconrmoides)、垫咽属、真滑刃属、滑刃属、真矛线属、拟桑尼属(Thorneella)、钵盘属、单齿属在10~20 cm层开始消失;在20~30 cm层只发现了丽突属和拟丽突属;散香属(Beleodorus)只出现在5~10 cm层,孔咽属出现在5~10 cm层和10~20 cm层.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线虫数量逐渐减少,绝大多数土壤线虫的垂直分布呈表聚型.2.4 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及成熟度指数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不同深度土壤线虫群落的多样性特征如表2所示.表2 不同深度土壤线虫群落的多样性Tab.2 Diversity of the nematode communities at different soil depthNote:The different letter in the same line means statistical difference,P <0.05.16.00±4.00d 00.57±0.06d00.83±0.09a 00.37±0.03c 0 02.00±0a Index Soil depth/cm 0-5 5-10 10-20 20-30 Abundance H J S R PPI MI 949.33±32.85a 002.06±0.06a000.70±0.02ab 002.62±0.08a 000.37±0.02a 001.97±0.04a 578.67±50.88b 001.68±0.11b 000.62±0.02b 002.20±0.30a 000.38±0.04a 001.81±0.05b 221.33±4.81c 001.21±0.05c 000.68±0.04ab 000.93±0.10b 000.27±0.02a 001.82±0.06b由表2可以看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线虫群落的多度(Abundance)呈下降趋势,各层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度的垂直分布呈现明显的表聚型.线虫多样性指数(H)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各层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匀度指数(J)在20~30 cm层的数值最大,显著高于其他土层,其他土层的线虫均匀度指数相近.丰富度指数(SR)在0~5 cm层数值最大,略高于5~10 cm层,显著高于10~20 cm和20~30 cm层(P<0.05).植物寄生线虫指数(PPI)在 0~5、5~10 和 10~20 cm层变化不显著,5~10 cm层的植物寄生线虫指数略高.自由生线虫指数(MI)是用于评价扰动程度的指标,低MI值表明系统扰动强烈,反之则表明系统稳定,自由生线虫指数在0~5 cm层的数值显著高于5~10 cm层和10~20 cm层,与20~30 cm层的差异不显著,说明0~5 cm和20~30 cm层抗干扰能力强,系统相对稳定.3 讨论在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共发现土壤线虫26个属,丽突属和拟丽突属是该地区的优势种.土壤线虫种群密度为每100 g干土中有1 765条,与以往研究相近(每100 g干土中有504~3 121条)[7].内蒙古荒漠草原与其他3种草原类型相比土壤线虫数量与种类较少,这与张瑞易的研究结果一致[8].这可能是因为该地区植物种类和数量稀少,气候干旱,土壤养分状况较差.土壤线虫是典型的湿生动物,土壤湿度也是影响线虫数量的重要原因.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土壤线虫总数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垂直分布特征为表聚型[9],0~5 cm层线虫的数量最大,这与Liu等[10]的研究结果一致.这主要是因为0~5 cm土层的土壤比较疏松且营养丰富,适宜土壤线虫的生存[11].不同深度土壤线虫数量的变化可能与其食物资源有关[12],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线虫的食物资源越来越匮乏,导致土壤线虫的数量减少.本研究发现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的土壤线虫群落中食细菌线虫数量最多,而且食细菌线虫数量在各个土层之间的差异性显著,这与Zhang等[13]对沙丘土壤线虫的研究结果一致.由于本研究区域为较干旱的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较高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导致细菌资源丰富,为食细菌线虫提供了充足的营养物质,因此食细菌线虫数量较多[14].而大多数植食性线虫存活于根际土壤中,主要取食土壤中的植物根系,而荒漠草原中植物种类及数量相对较少,因此植食性线虫食物来源较少,导致植食性线虫的种类和数量减少.自由生线虫指数MI可以用来反映土壤生态系统受干扰的程度[15].本研究发现,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的MI指数变化范围为1.81~2.00,低于Zhang等[16]报道的2.58~2.88.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自由生线虫指数MI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表明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土壤表层和深层的线虫群落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深入了解线虫生物多样性和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可以更好地发挥土壤线虫在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指示作用.在以土壤线虫作为指示生物的研究中,可以通过了解线虫群落和优势种对环境变化作出的响应来评价生态系统的土壤健康水平.这种指示作用需要对线虫进行种类鉴定[17],依据线虫形态特征的传统鉴定方法对鉴定者要求极高[18],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尝试利用分子方法评价线虫多样性[19].本研究对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土壤线虫群落进行了形态学研究,为进一步建立土壤线虫形态学鉴定与其分子身份的对应关系提供理论依据.[1]PEN-MOURATOV S,HU C,HINDIN E,et al.Effect of sand-dune slope orientation on soil free-living nematode abundance anddiversity[J].Helminthologia,2010,47(3):179-188.[2]GOMES G S,HUANG S P,CARES J E.Nematode community,trophic structure and population fluctuation in soybean fields[J].Tropical Plant Pathology,2003,28(3):258-266.[3]NEHER D A.Role of nematodes in soil health and their use asindicators[J].Journal of Nematology,2001,33(4):161-168.[4]HAN F,ZHANG Q,BUYANTUEV A,et al.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phenology and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the desert steppe of Inner Mongolia[J].Journal of Arid Land,2015,7(2):251-263.[5]黄维,贾美清,许帅,等.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土壤可培养真菌种群结构及其对放牧强度的响应[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7(1):51-56.HUANG W,JIA M Q,XU S,et al.Population structure of cultivable soil fungi and its response to grazing intensities in Stipa breviflora desertsteppe[J].Journal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7,37(1):51-56(in Chinese).[6]谢辉.植物线虫分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XIE H.Tavanomy of Plant Nematodes[M].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2015(in Chinese).[7]薛会英,胡锋,罗大庆.藏北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对土壤线虫群落功能结构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3,33(5):1482-1494.XUE H Y,HU F,LUO D Q.Effects of alpine meadow plant communities on soil nematode functional structure in Northern Tibet,China[J].ActaEcologicaSinica,2013,33(5):1482-1494(inChinese).[8]张瑞益.北方主要草地类型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比较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ZHANG R parison of Soil Nematode Communities Structure and DiversityAcrosstheMain Grasslands in NorthernChina[D].Changchu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2015(in Chinese). [9]WESEMALE W M L,MOENS M.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plantparasitic nematode,meloidogyne chitwoodi,under field crops[J].Europ J Plant Pathol,2008,120:249-257.[10]LIU Y,HUA J,JIANG Y,et al.Nematode communities in greenhouse soil of different ages from Shenyang suburb[J].Helminthologia,2006,43(1):51-55.[11]VIKETOFTM,BENGTSSONJ,SOHLENIUSB,etal.Long-termeffects of plant diversity and composition on soil nematode communities in model grasslands[J].Ecology,2009,90(1):90-99.[12]FERRIS H,MCKENRY M V.Nematode community structure in a vineyard soil[J].Journal of Nematology,1976,8(2):131-137.[13]ZHANG X K,LIANG W J,JIANG D M,et al.Soil nematode community structure in a Chinese sand dune system[J].Helminthologia,2007,44(4):204-209.[14]阮维斌,吴建波,张欣,等.内蒙古中东部大针茅群落土壤线虫多样性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7,13(3):333-337.RUAN W B,WU J B,ZHANG X,et al.Soil nematode diversity in Stipa grandis community in the mid-east of Inner Mongolia[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Biology,2007,13(3):333-337(in Chinese).[15]PENMOURATOV S,HU C,HINDIN E,et al.Effect of sand-dune slope orientation on soil free-living nematode abundance anddiversity[J].Helminthollogia,2010,47(3):179-188.[16]ZHANG W D,XIAO Y,WANG X F,et al.Soil nematode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around the Gangue hill of Fushun West Open-pitmine[J].Helminthollogia,2011,48(1):116-123.[17]刘方明,孟维韧.土壤线虫作为生态系统恢复指示生物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7):2913-2915.LIU F M,MENG W R.Study advance of soil nematodes as bioindicatorof ecosystem restoration[J].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2008,36(7):2913-2915(in Chinese).[18]卓侃,廖金铃.植物线虫分子鉴定研究进展[J].植物保护,2015,41(6):1-8.ZHUO K,LIAO J L.Advances in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plant nematodes[J].Plant Protection,2015,41(6):1-8(in Chinese).[19]PHUPHISUT O,MAIPANICH W,PUBAMPEN S,et al.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the strongyloid nematode Oesophagostomum aculeatum intheAsianwildelephantElephasmaximus[J].JournalofHelminthology,2016,90:434-440.。
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群落优势种群分布格局研究——以内蒙古四子王旗荒漠草原为例徐连秀;蒙荣;慕宗杰【期刊名称】《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8()2【摘要】根据野外调查的样地资料,应用方差/均值比(扩散系数)的T检验、聚集指数、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数、G reen指数和负二项分布的聚集强度等方法,研究了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群落植被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并分析格局形成的原因,并用相关分析比较了6个指数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这些植物的分布格局皆属于聚集分布,但它们的聚集强度有差异。
聚集强度最大的是木地肤,最小的为银灰旋花,中间依次为糙隐子草,冷蒿,短花针茅。
依靠无性繁殖扩大种群分布范围和密度是它们服从聚集分布的原因之一。
本研究说明了方差/均值比率法是1种较好的分析种群分布格局的方法。
【总页数】4页(P64-67)【关键词】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优势种群;分布格局;内蒙古【作者】徐连秀;蒙荣;慕宗杰【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2.8【相关文献】1.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不同载畜率植物群落优势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 [J], 慕宗杰;蒙荣;韩国栋;锡林塔娜2.内蒙古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群落种间关联分析 [J], 锡林塔娜;蒙荣;慕宗杰3.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不同载畜率植物群落优势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 [J], 慕宗杰;蒙荣;韩国栋;锡林塔娜4.放牧强度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甲虫群落分布格局的影响 [J], 常虹;孙海莲;刘亚红;晔薷罕;单玉梅;张璞进5.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群落优势种群空间格局分析 [J], 蒙荣;慕宗杰;孙熙麟;许连秀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2)种群和群落——202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实验题考点攻破1.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错误的是( )A.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B.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试管中吸取适量的培养液用于计数C.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D.营养条件、温度、pH均可能影响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2.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东北虎的种群密度时可借助红外相机,不适合采用样方法B.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差距大的样方内数值应舍弃C.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捉的间隔时间越长统计结果越准确D.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可用标记重捕法精确统计种群密度3.下列关于种群密度和群落丰富度调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黑光灯诱捕法可用于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B.粪便DNA标记法基于个体遗传信息的特异性开展,结果更准确可信C.若调查对象为大型濒危植物,则不宜选用样方法,应采用逐个计数法D.若动物对捕捉器产生了记忆,则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所得结果会偏小4.调查类实验是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关键手段。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及群落丰富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某狭长区域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应采用等距取样法B.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脱落可导致调查值偏小C.调查某森林群落的植物丰富度时,应采用样方法D.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不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5.科研人员连续多年调查了某种大型动物的种群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其中N t表示当年种群数量,N t+1表示一年后的种群数量,虚线p表示N t= N t+1。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一般使用样方法调查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B.AC段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C.CD段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D.D点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维持稳定,达到K值6.如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装置①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进行采集B.装置①中的金属筛网能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C.装置①主要用于采集体型较大的小动物D.装置①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置于70%的酒精中7.为了研究校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某学习小组在校园的不同地点、不同深度进行取样,然后进行土壤动物的分类和统计。
放牧强度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雷蕾;张峰;郑佳华;杨立山;王文琼;李邵宇;张彬【期刊名称】《草地学报》【年(卷),期】2024(32)1【摘要】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但是过去的研究很少关注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Ecosystem multifunctionality, EMF)。
因此,本研究以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为对象,在测定植物群落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和多种土壤酶活性等11种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上量化EMF,并探究不同放牧强度(对照,No grazing, CK;轻度,Light grazing, LG;、中度,Moderate grazing, MG;和重度放牧,Heavy grazing, HG)对植物多样性与EMF的影响。
结果表明:放牧导致植物多样性、单一生态系统功能和EMF显著降低(P<0.05),不同放牧强度下EMF分别是0.6,0.25,-0.18和-0.78。
不同放牧强度下,大多数生态系统单一功能都与植物多样性显著正相关(P<0.05)。
EMF与植物多样性指数线性正相关,香农维纳指数与EMF的拟合结果最好,是预测EMF变化的最佳指标。
因此,为实现荒漠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和功能的可持续性,在草地管理中可适当降低载畜率。
【总页数】9页(P275-283)【作者】雷蕾;张峰;郑佳华;杨立山;王文琼;李邵宇;张彬【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地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48【相关文献】1.不同放牧强度下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2.放牧强度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甲虫群落分布格局的影响3.放牧强度对荒漠草原建群种短花针茅空间异质性的影响4.放牧强度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组成及种间关系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期放牧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不同功能群植物重要值的影响朱爱民,韩国栋,康静,赵坤,朱毅,王忠武(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草地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饲草栽培、加工与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草地管理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9) 摘要:为探究长期放牧对短花针茅(犛狋犻狆犪犫狉犲狏犻犳犾狅狉犪)荒漠草原植物功能群结构特征的影响,以内蒙古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5月至9月对围封14年(2004~2018年)、不同放牧处理样地的物种组成、植物高度、盖度、密度进行测定,并对植物群落重要值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5月、6月和9月对照区和放牧区多年生丛生禾草重要值明显大于其他功能群植物;5月至9月放牧区优势功能群多年生丛生禾草重要值呈增加-降低-增加的变化趋势,而对照区则是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除多年生杂类草外,其他功能群植物重要值与载畜率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其中多年生丛生禾草重要值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他功能群植物重要值均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
研究认为,短花针茅荒漠草原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多年生丛生禾草的优势度逐渐增强,而其他功能群的植物优势度逐渐被削弱,尤其是多年生根茎禾草、灌木和半灌木功能群。
灌木和半灌木功能群植物特征对于衡量草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拟合方程得出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实现可持续利用的最佳载畜率为1.2684羊单位/(hm2·a)。
关键词:放牧;荒漠草原;植物功能群;重要值 中图分类号:S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 5500(2020)05 0059 09 犇犗犐:10.13817/j.cnki.cyycp.2020.05.009 收稿日期:2019 12 06;修回日期:2020 06 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560140,31260124);“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内蒙古科技重大科技专项(2016YFC0500500);教育部创新团队———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IRT 17R59) 作者简介:朱爱民(1992 ),男,安徽省宿州市人,博士,主要从事草地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