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湿地变迁
- 格式:ppt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9
南四湖历史演变及其现状周忠伟;谷瑾;马春雨【摘要】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整理,梳理出南四湖的形成原因及历史演变。
分析了南四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南四湖今后的发展机遇。
【期刊名称】《山东水利》【年(卷),期】2013(000)012【总页数】3页(P85-87)【关键词】南四湖;形成原因;历史演变【作者】周忠伟;谷瑾;马春雨【作者单位】山东水利技师学院,山东淄博 255130;山东水利技师学院,山东淄博 255130;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3.41.1 南四湖形成之前南四湖位于山东省南部偏西,苏鲁边界结合部,由微山、昭阳、独山、南阳湖组成,南北狭长125km,东西宽5~25km,呈西北东南方向,周长306km。
属淮河流域泗河水系。
南四湖形成以前,这里是一片冲积平原。
古泗河由兖州西南流,经鲁桥、南阳至谷亭东,折而南,过湖陵城西、沛县城东、留城西,至徐州,折东南流入淮河。
留城最早出现在夏商时代,那时称为留国,位于今微山岛西南6km处微山湖内,周时为留城邑,秦置留县。
湖陵城为秦时所设郡县之一,位于今张楼乡程子庙村东昭阳湖内,东汉时曾更名湖陆县。
另外这里分布有:夏代的仍国,位于今南阳湖东岸的仲浅村,周代改为任国,秦废任国置任城县;商代的薛国,位于今昭阳湖东岸的驩城镇,周代改称仲虺城;春秋时期的邿国,位于今鲁桥镇师庄村西约5km南阳湖内;茅城邑位于今枣林村西5km南阳湖内。
这些都说明今日的南四湖地区,当时并不是湖泊沼泽,而是古泗河两岸人烟稠密之地。
1.2 南四湖形成原因探讨南四湖的形成可以概括为地壳运动、山丘水流、黄河决溢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根据地质资料和地貌形态分析,新生代以来,受大地构造控制,鲁西地区长期处于强烈下降过程,形成凹陷,成为山东丘陵西部边缘的一片冲积平原。
冲积平原的东部毗邻鲁中山丘区,其相接处大小河流大致呈自东向西流,多注入泗水,有53条之多。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与变迁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最长的,工程量最大的,与长江并列的“黄金水道”是与长城,坎儿井并列的古代三项伟大工程。
从春秋一直建设到元代,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京杭大运河,顾名思义是北京到杭州的一条运河。
最早在春秋时期开凿。
春秋时期各国战事频繁,需要将部队快速输送到战争前线,尽量快的解决战事而开凿。
吴王夫差就曾经命人开凿邗沟,用来输送兵力,达到军事目的。
隋朝统一中原后,开皇九年(589年),取得陈朝广大疆域的隋文帝将“冠于诸王”,平陈有功的儿子杨广派往扬州。
任大总管府总督。
总统南方四十四州军事,替自己管辖东南半壁江山。
605年杨广与朝臣密谋,害死文帝,缢死杨勇,坐上史称炀帝的宝座。
炀帝登基之后,便将富户均迁至洛阳,又为交通开直达吴会地区运河,征发“年十五岁以上,五十岁以下”者筑河。
发河南淮北诸民众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见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不从者斩三族(父母族,妻族)。
并从五家之内抽一人,或老,或少,或女,负责民工的饮食。
更令十万民众加深山阳渎(隋文帝曾命大将开凿)这是多么浩大的工程!拿通济渠来说,西起洛阳城西,绕城南并洛水入黄河,东行入淮水,全长八百里。
渠宽不得小于四十步(一步1.3米),河边还要种植柳树。
不过也足够快,大业八年三月(605)动工,八月竣工,但也消耗大量民力,挖好了隋的坟墓。
“男丁不供,始役妇女”而且监工还毒打劳工,仅一年,三百六十万民工即死二百五十万。
历经各个朝代花费大量民力建造的运河,究竟是为了什么?中国的封建经济虽说自给自足,但也需要交通。
大江大河不在少数,但就缺少一条纵贯南北的运粮之道,南方产稻,产丝,无运河则需绕道海路,或沿河道向北,均花费巨大。
产生了运河。
京杭大运河按地理位置分为七段:北京到通州区称通惠河,自昌平县白浮村神山泉经瓮山泊(今昆明湖)至积水潭、中南海,自文明门(今崇文门)外向东,在今天的朝阳区杨闸村向东南折,至通州高丽庄(今张家湾村)入潞河(今北运河故道),长82公里;通州区到天津称北运河,长186公里;天津到临清称南运河,长400公里;临清到台儿庄称鲁运河,长约500公里;台儿庄到淮安称中运河,长186公里;淮安到瓜洲称里运河,长约180公里;镇江到杭州称江南运河,长约330公里。
京杭大运河(天津段)水环境存在问题及治理对策陈启华;孙静;王玉蕊【摘要】京杭大运河作为天津市一段重要河流,流经武清区、北辰区、西青区、静海区,在流域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区域人口与社会生产的发展,对水的需求量在急剧增加;同时,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加剧,水质恶化情况越来越突出,以至成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阐述了大运河(天津段)水环境质量、汇水区范围内主要污染物类型及排放情况、存在的水环境问题、水质变化趋势等,提出了相应治理对策.【期刊名称】《天津科技》【年(卷),期】2018(045)008【总页数】3页(P68-70)【关键词】大运河(天津段);水环境问题;对策【作者】陈启华;孙静;王玉蕊【作者单位】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天津300191;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天津300191;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天津3001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321 区域范围及概况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贯通海河、黄河、淮河和长江及钱塘江五大水系,大运河天津段包括南、北运河及海河一部分[1]。
其中,北运河发源于北京军都山南麓昌平区以北,位于潮白河与永定河之间。
北京通州区北关闸以下为北运河,沿途纳通惠河、凉水河、凤港减河等河流,天津段由武清区土楼门入境,经北辰区、红桥区、河北区与子牙河汇流入海河,北运河河道全长 148,km,天津市境内河道长93,km。
南运河发源于太行山区的浊漳河南源,由漳河、卫河、卫运河、南运河及漳卫新河等主要河道组成,天津市界内南运河起自静海区九宣闸,于三岔口汇入海河,全长约88.2,km。
2 京杭大运河(天津段)水环境质量基本情况2011—2016年,北运河(天津段)整体水质均为劣Ⅴ类,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和总磷。
2016年北运河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 75%,,主要污染因子氨氮和总磷分别上升72.2%,和57.9%,。
2011—2016年,南运河整体水质有所下降,2013年为Ⅴ类,2014—2016年降为劣Ⅴ类,主要污染因子为化学需氧量。
大运河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历史沿革和变迁大运河是全球最古老、最长、最具代表性的古运河之一,拥有3000多年历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瑰宝。
大运河连接了优美的自然景色与传统文化,除了历史文化价值,它还承载了生态环境的重要变迁。
1. 历史沿革大运河自古就是中国北方水路交通的重要枢纽,全长1794公里,贯穿天津、北京、济南、徐州、扬州、苏州、杭州等多个城市,联通了黄、浑、姑、淮、长江等多条著名河流。
大运河的修建和完善是一项持续的历史过程,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而大致上形成于隋唐时期。
到南唐时期,大运河已经基本成型,并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商贸通道。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运河逐渐式微,直到20世纪中期,大运河在新中国的文化和经济政策的推动下重新焕发生机。
2. 文化价值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被誉为“天堂之河,人间美滋”的纪念碑,因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内涵。
在大运河流域,可以看到不同朝代的建筑遗迹和文化胜地,包括古代皇家园林、古运输设施、古村落和寺庙。
比如,位于苏州的平江路、白鹭洲、拙政园、虎丘、留园等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以及河北省三槐镇的石油店水闸、谢园、梅家巷、高家庄、李家楼等文化遗址,都是大运河流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遗址和景点都展示了中国古代遗产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为游客提供了深入研究中国文化的机会。
3. 生态环境的变迁大运河不仅是富有文化价值的历史名胜,也是重要的水生态条件。
在历史上,很多小河流和溪流汇聚于大运河,提供了丰富的生态环境。
这些小水体和湿地具有重要的水文、生物、生态服务和景观功能。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大运河沿线的生态环境也面临一些问题。
沿线的开采和污染,对大运河所依赖的地下水和湿地生态环境构成了威胁。
在长期的开发和制造过程中,污染物还导致土壤和水体的严重污染。
4.保护环境为了保护大运河,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将大运河流域列为国家文化保护区和长三角生态保护红线内的河流,设立保护区进行管理。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变迁、遗产构成与当代价值作者:王莉莉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0年第11期王莉莉中国大运河自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其全长2700千米,纵贯南北,沟通五大水系,横跨中国8个省市33个城市,是世界上由国家修建的最长的、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中国大运河凝结了中华民族先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伟大智慧,是活着的、流动着的中华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价值。
中国大运河和万里长城一样都是中国古代灿烂文明的重要象征,它作为国家政治的生命线、经济交流的大动脉和文化融合的主要纽带,发挥了难以估量的历史作用。
随着大运河的申遗成功,保护好、利用好大运河被重新提上了日程,如何促进大运河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学术界争相探讨的热点问题。
一、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变迁(一)早期运河的开凿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南北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加强以及南北战事的需要,人工河的开凿已被提上日程。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北上争霸,利用天然湖泊的便利,开凿了一条由江都(今扬州)到末口(今淮安)的南北水道邗沟,这是我国历史文献记载中第一条有确切开凿年代的运河。
除邗沟以外,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为达到称霸的目的,也纷纷开凿运河,比如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还有集防洪、灌溉、航运为一体的水利工程——灵渠。
秦朝能够统一全中国也得益于灵渠的开凿,其促进了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也沟通了中国南北的水路交通。
西汉初期,政府开始兴修水利工程,开挖用于漕运粮食的人工河渠,漕渠由此应运而生。
(二)隋唐宋时期的运河:大运河工程体系完成581年,隋朝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统一全国。
随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开凿一条以洛阳为中心、沟通南北的大运河成为发展的必要。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隋朝便开凿了一条大运河,其西自大兴城(今西安),经东都洛阳北抵涿郡(今涿州),南至余杭(今杭州),把中原同江南、河北及关中地区联结起来,初步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水运大动脉。
运河杭州段自三堡船闸起到余杭与桐乡交界处大麻镇,总长49km,河道平均面宽80 m ,主航道日常水深4 m ,平均深2131~4177 m。
两岸汇入的支河主要有中东河、古新河、上塘河、余杭塘河、西塘河、瓦窑头河、登云桥河、电厂进水河、东塘港、十字港、禾丰港、亭趾港等。
除上塘河提水流出外,武林头以上支流以流入为主,武林头以下左岸以流出为主,右岸禾丰港、亭趾港以流入为主.近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杭州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和一味发展,一段时间内忽视了对运河的环境保护,城市生活和生产污水直接排放至运河,导致运河水体污染和水质逐步退化。
为了根治运河水污染,杭州市从1998年开始进行大规模截污纳管和运河综合整治,运河水体质量的恶化趋势得到遏制,但运河沿线两岸还有许多污染源直接向运河排放污水,严重危害了运河水体的质量。
水质差的“帽子”长久困扰着运河杭州段,运河要发展旅游,运河要“申遗”,都对水环境提出了要求。
随着三堡引水工程正式开闸通水,“专职”为运河提供配水任务,2007年运河干流各断面水质指标年均值比2006年都有一定程度的好转,不少检测点的运河水质达Ⅴ类标准,水质改善明显。
三堡配水工程就好比一个“水龙头”,用钱塘江的清水来稀释运河,但它只是“缓兵之计”。
实际上,由于运河在杭州的河网中水位最低,所有连接着运河的支流都对运河的水质产生影响。
因此改善运河水质最大的问题就是要改善整个城市支流的水质,也就是要修复水功能品质.所谓水功能品质是指运河发挥服务功能的基本载体——水生态(水体的品质)及延伸的水安全、水循环的要求。
如果水体混浊、发臭、发黑,那么运河的亲水性、休闲性就无从谈起。
运河的水功能品质的修复措施主要有以下三步:一需要“清水”——治理水质。
其方法主要是从外源与内源两个层面着手。
针对运河的情况,首先要清除工业污染部分底泥,并保证河道规划过水断面要求,运河戚泥以物理修复为主、生物修复为辅。
通过建立水生植物群落、投加生物菌落、放养水生动物,吸收营养物质,达到水质自然净化的目的。
京杭运河山东段的历史变迁及其对临清市发展的影响研究王敏;惠洪宽;管永梅【摘要】京杭大运河开通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其形态和功能均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文章以运河水道及功能变迁为切入点,以临清市为个案,分析运河变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山东运河的变迁可分为早期形成、初具规模、繁荣发展、淤积衰退及重新利用五个阶段;运河的各项功能相继而生,互为结果,其中航运功能,决定了早期临清市的兴起和繁荣;运河的河道及功能变迁影响了临清市的城市规模、城市格局及城市产业.通过总结运河的历史变迁对临清城市发展的影响,为运河城市的开发和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期刊名称】《齐鲁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3)003【总页数】6页(P94-99)【关键词】京杭运河;功能变迁;城市发展;临清市【作者】王敏;惠洪宽;管永梅【作者单位】齐鲁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200;齐鲁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200;齐鲁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28.6引言京杭运河又称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纵贯京、津、冀、鲁、苏、浙6省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5大水系,全长1797公里,是我国南北水运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开凿历史最悠久,长度最长的人工运河。
[1]山东运河被称之为“鲁运河”,是京杭大运河中海拔最高,船闸密度最大,水利工程成就最集中的河段,经近千年的历史积淀,沿线的枣庄、济宁、东平、聊城、德州等城市均留下了独具特色的漕运、水利、商业、民俗等历史文化遗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深厚的历史底蕴,是整个大运河历史文化遗存保留最好的河段。
运河开通至今,其形态和功能均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目前一些专家、学者对京杭大运河与沿线城市进行了研究,傅崇兰所著的《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是第一本关于运河城市的通论著作,该书从城市选址、环境、人口、经济、文化五个方面对运河沿线城市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是早期关于运河城市研究的代表作。
京杭运河余杭段的水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京杭运河余杭段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河之一,自古以来就承载着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功能。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发展,京杭运河余杭段的水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本文将就该段水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水环境问题分析**1. 污染严重:随着城市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京杭运河余杭段水体受到了各类污染的威胁,主要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等。
这些污染物的排放导致水质恶化,严重影响了水环境的健康。
2. 湿地退化:京杭运河余杭段周边的湿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湿地退化严重。
湿地是水体的生态净化器,当湿地遭到破坏时,水体的净化能力将大大降低,从而加重水环境问题。
3. 河道整治不到位:对于京杭运河余杭段的河道整治工作存在一定的不足,河道长期没有进行有效的清淤和疏浚工作,导致水流不畅,水质下降,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治理对策建议**1. 加强污染源治理:要做好京杭运河余杭段水环境治理工作,首先要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
加强工业企业和居民区的污水治理,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减少各类污染物的排放,保障水环境的健康。
2. 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应加大力度进行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恢复湿地的原有生态功能。
通过植被恢复、湿地修复等方式,提升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增强水体的净化能力。
3. 加强河道整治工作:要加强对京杭运河余杭段河道的清淤疏浚工作,确保水流畅通。
同时,加强河道生态修复,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平衡,提升水环境的质量。
4. 完善监管机制:建立健全的水环境监测和评估机制,及时掌握水环境质量数据,发现问题及时处置。
强化水环境管理部门的监管力度,加大对违法排污行为的处罚力度,推动水环境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综上所述,京杭运河余杭段的水环境问题亟待得到解决。
通过加强污染源治理、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加强河道整治工作和完善监管机制等一系列措施的综合施行,可以有效改善该段水环境质量,保护京杭运河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5撰文/姚 瑶自古以来运输就有水路与陆路之分,陆路运输的方便性常受到人们的青睐,水路的载货量以及安全性均优于陆地运输,也致使水上航运逐渐发展和壮大起来。
水路航行主要依靠江河湖泊以及海水来进行,在普通的航行线路不能满足需求的时候,人工运河就逐渐诞生。
人工运河成为江河运输的枢纽,使得运输更加便捷,推动了河流沿岸的经济发展。
文章以京杭运河的修建进行简单探讨,了解其背景及意义,讨论其在实际中的运用。
京杭大运河是连接杭州与北京之间的重要交通枢纽,连接了黄河、淮河、长江三条自然河流,使当时的经济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现在常说的大运河最早始建于春秋时代,隋朝时期基本建造完成,唐宋期间运河发展到鼎盛。
大运河的修建具有高度的军事意义,同时又对推动经济发展有重要用,使南北地区实现商品的流动,也是军需粮草的重要运输通道。
大运河修建的背景每个时代的崛起都经历过战争的洗礼,版图的扩张、边境的守护都少不了战争的身影。
在两军交战的背后需要京杭大运河的修建背景及运用强大的后勤供应,在交通不便的时代,便捷的通航道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早期的短程粮草运输主要依靠马拉车的方式进行,而大量长距离的运输就需要采用水上运输的方式进行。
我国内陆主要水路有长江和黄河两大河流,其内陆运输航线并不能有效满足需求,而南北的海上运输存在着风浪等诸多不稳定因素,内陆南北航运就此应运而生了。
我国南北地理及气候有着较大的差异,其粮食的生产也有着较大的不同。
在战火纷飞的时代,大量粮草的囤积和使用均离不开强大的交通。
运河的修建可以满足战争的需求,也能带动沿岸的经济发展。
当战争平息,当地居民需要安定,经济需要发展,货物需要调配,物品需要流通。
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各种商户就逐渐活跃起来。
商人的运输和贩卖离不开航道的开通,在陆地交通不便,载货量有限的情况下,水上运输就成为了首选。
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同,促使商户不仅有东西方向的运输,还有南北方向的运输。
北京作为多数朝代的都城,其商品的流通量也比其他地区更为密集,而有一条直接航道的通向北京就显得很重要。
穿越千年,我们看到了大运河的变化作文篇1【穿越千年,我们看到了大运河的变化作文】大家好啊!我是小明,今天我想和你们分享一个非常神奇的经历。
前几天,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妹妹小红去郊游的时候,居然遇到了一个神奇的老爷爷!他说他有一个神奇的能力,就是可以带我们穿越时空,去看古代的大运河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全家人都觉得很新奇,就跟着老爷爷一起穿越了。
首先,我们来到了公元5世纪的北魏时期。
老爷爷告诉我们,这个时候的运河才刚刚开凿,叫做黄河分洪渠。
我们看到,有无数的工人在挖掘土地,把泥浆运走,非常辛苦。
爸爸说,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开凿的大型运河,沿线有很多防洪设施,对当时的农田防洪有很大作用。
我们仔细看了看,觉得虽然只是一条简单的土渠,但是对于当时来说,这已经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了。
接着,我们又穿越到了公元605年的隋朝。
老爷爷告诉我们,这个时候的运河叫做渥渤河,比以前的黄河分洪渠要长得多。
果然,我们看到沿线有更多的河渠、桥梁和驿站,像是一条纵横交错的大动脉。
妈妈说,隋朝时运河已经成为全国性的交通大动脉,对于全国经济一体化有着重要作用。
我看到很多大船来来往往,有些还装载着珍贵的瓷器和丝绸,往返于京城和南北各地。
真是太神奇了!再往后,我们来到了公元1289年的元朝。
老爷爷说,这时的运河已经改称为京杭大运河了。
哇,我们看到运河两岸已经是一片繁华的景象。
有很多客商和行人在河边来来往往,叫卖各种商品,非常热闹。
妹妹小红指着河面上的大帆船说,那不就是从外国来的商船吗?原来当时的运河不仅连接了国内南北,还是沟通中外的重要通道呢!我看到很多外国人也在路边行走,真是有些吃惊。
爸爸说,元朝时期的运河已经成为世界上最繁华的内河航运系统之一了。
最后,我们回到了现在。
老爷爷带着我们在新开通的南水北调干线沿线走了走。
我看到宽阔的水面,两岸是现代化的城市景观。
有大桥、高楼、高铁线路等等,很不可思议!妈妈解释说,现在的京杭大运河不仅是一条历史文化名河,而且通过南水北调工程,也成为了一条重要的调水补淖工程。
美丽的湿地公园1、美丽的湿地公园我们万安县的湿地公园,有数不清的竹子、柳树、桂花树等等。
每隔五十米,就种一棵桂花树,还有一行一行的小风景树,真是美得醉死人!春季,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站在桥上,就可以看见许多的美丽的景物倒影在湖水中,清清楚楚、美丽动人。
湖水很深,都有五、六米多深了。
许许多多的人都来这里说说话、散散步,是个休闲的好地方。
2、湿地公园日记今天,天气非常好,风和日丽,我们一家三口一起去西昌邛海湿地公园玩。
公园里面有一条宽阔的公路,但是摩托车、汽车和电瓶车禁止入内,只有行人和自行车可以进入。
在公园外面,有专门租自行车的地方,我们租了一辆三人自行车,我坐在前面,负责掌控方向,妈妈和爸爸坐在后面,负责蹬自行车。
骑车的感觉真好哇!微分轻轻地吹着,车子慢慢地走着,路上的行人很多,骑自行车的人也很多,有大人、有老人,还有小孩;有单人自行车、双人自行车、三人自行车、四轮车和亲子车,还有儿童自行车和儿童三轮车。
人们脸上都挂着灿烂的笑容,清脆的笑声像铃铛一样回荡在儿边。
公园里的风景可好啦!蔚蓝的天空上飘着几朵洁白的云朵,碧蓝的湖上有座弯弯的小桥,翠绿的草丛中长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金黄的芦苇丛中有条小小的船儿。
平静的湖面上,倒映着蓝天、倒映着白云、倒映着青山、倒映着数枝,湖面上还有一群野鸭在游弋,空中飞翔着海鸥,别有一番景色。
古色古香的小亭子和弯弯曲曲的树枝上挂着红红的灯笼,在告诉大家新年到了。
邛海湿地公园真漂亮啊!我今后还想去玩。
3、湿地公园日记这一天早上,爸爸、妈妈和我来到南沙湿地公园游玩。
一进公园,就看到远处有一大片荷花,我赶紧跑过去。
哗,好多荷花啊!南沙湿地内植有千亩荷花,荷花的颜色有紫色的、粉红色的、白色的。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一片片碧绿的荷叶,你挨我挤的,一阵微风吹过,朵朵荷花翩翩起舞,淡淡的香气扑面而来。
湿地的变迁本章所述的湿地,指广义上的湿地,包括天然湿地的湖泊、沼泽、滩涂等,也包括人工筑造的池塘、水库。
中国古代历史上虽然没有“湿地”名词的提出,但对于河流、湖泊、水系的记载由来已久,从《山经》到《禹贡》再到《水经注》,历朝历代对于河川湖沼均有文献记载,但有些由于时间久远,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不可细考。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市通县,向南行,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至杭州市西接钱塘江,沿线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江、河水系;串通南旺、蜀山、南阳、独山、微山、高邮、太湖等大、小湖泊68个,并建有江都、淮安及大、小渠道460余处。
全长1794公里。
跨度广泛,沿线的湿地形态,在历史时期经历了沧桑巨变。
先秦汉唐时代,根据文献记载和钻井资料分析,运河沿线的湖沼分布,星罗棋布。
历史早期大量湖沼的存在,对于调节河川径流、改善地区气候环境、发展农业经济,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其后,随着黄河决、溢、改道所造成的水沙再分配的加剧,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不断加深,尤其是农业经济发展对耕地的迫切要求,运河沿线的湖沼地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先期众多的湖沼,绝大部分已经消失,个别残留至今的古湖,也己面目全非、处于自然消亡的最后阶段;而在人为作用下形成的大量人工湖泊,也由于种种原因而从地面上消失;历史后期所形成的若干湖泊,又有再度被泥沙所充填的可能。
运河沿线湿地形态的如此重大变化,无疑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因此,对运河沿线湿地的演变加以适当的总结,不仅可以加深对运河沿线整个生态环境变迁的理解,而且对今天的生态环境修护建设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运河流域湖泊的形成湖泊是在一定的地质、地理背景下形成,通常情况下并具有一定的事件性。
从其形成到成熟直全消亡的演化过程中,地质、物理、化学、生物作用相互影响与依存,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色。
但不论湖泊的成因属于何种类型,湖泊形成都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条件:一是能集水的洼地即湖盆,二是提供足够的水量使盆地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