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2《雷雨》讲述曹禺创作《雷雨》背后的故事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1
《雷雨》主题思想和艺术结构的批判一、前言话剧《雷雨》是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开山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
这个剧作在中国文学史上被文学史学家称为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面旗帜,并把《雷雨》,定为中学与大学的必修课,这就足可证明它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为什么《雷雨》在的文学史上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呢?因为它迎合了某种社会政治集团上与文艺理论的需要和政治上的需要,因此就成为文艺创作的一面旗帜。
下面是文艺理论家和权威冉忆桥先生为《雷雨》写的评语,这是文艺理论家对《雷雨》最权威的定位。
全文如下:《雷雨》剧作成于1928年,它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社会背景,描写了一个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
通过周鲁两家人之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勾勒出现实的社会的阶级关系,反映了当时历史真实的某些方面。
作者怀着被压抑的忿懑和对受侮辱受迫害的善良的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罪恶的现象,和地主资产阶级专横、冷酷与伪善,预示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
作品以周朴园为中心,在错综复杂的尖锐冲突中展开剧情。
全剧八人,各有其独特的思想感情与经历,但是他们的命运又于周朴园相牵连。
在众多的矛盾冲突中,周萍、繁漪和四凤的爱情纠葛是一条明线,周朴园与鲁侍萍则是一条暗线。
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彼此交织,互为影响,交相钳制,使剧情紧张曲折,引人入胜。
作品大胆的吸取了外国优秀剧作的丰富经验,成功的推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性强、暴发力大的剧作。
结构严密紧凑,完整集中。
人物少,时间断,场景集中。
剧情发展,入情入理,既合乎生活逻辑,又合乎人物性格逻辑,最后高潮出现,具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
(冉忆桥)概括起来,文艺理论家们对《雷雨》的评价是这样的:严肃的现实主义文艺作品,能揭示深刻的社会矛盾,揭地主资产阶级腐朽的灵魂和堕落,压制人性,惨害妇女,残酷的压迫剥削工人阶级的罪恶见长。
主题反映了妇女要求人性的觉醒,预示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
《雷雨》赏析
《雷雨》是曹禺写于1933年的处女作,该作品成了我国现代戏剧的划时代作品。
此剧的表现力之丰富当称一绝,虽然它表现的一个家庭的一天的命运冲突,却包含了波澜壮阔的社会背景和民族矛盾和广阔的地域文化差异,还有道德观念,情爱等等众多内容根据曹禺先生同名话剧改编,讲述一个被封建势力压迫的女子追求人性自由与爱情的悲情故事。
繁漪,作者寄予无限同情与怜悯的旧社会女性,在与周家两代男人——周朴园和周萍的感情纠葛中,被侮辱、被损害、被欺骗。
她难以忍受周朴园的专制横蛮,期盼周萍带给她远离桎梏生活的希望,为了这爱情梦幻,尝尽了失望的痛苦。
终于,她内心具有的雷电性格喷发。
为了报复负心的情人,在一个凄惨的雷雨之夜,她无情地撕开周家的疮疤,无意中揭出隐藏三十年的秘密:周萍的生母是鲁妈,而他热恋中的四凤竟是同父异母的妹妹!一幕人生悲剧象霹雳发出控诉与呐喊,无情命运的雷雨冲刷着肮脏的世界!
《雷雨》的改编,文学上立足于原作的架构基础,在纷繁复杂的戏剧线索上,抽取了最为鲜明也最具歌剧表现力的线索,进行了戏剧的再结构,将四幕戏缩编为两幕,从而留出更多的时间、空间来发挥歌剧的音乐功能,因此就更显集中凝练。
全剧着重繁漪的心理轨迹,十分强烈地通过展示其与周萍、周朴园、四凤、鲁妈及周冲等不同人物关系与命运的冲突,构成戏剧跌宕和情感起伏,进行音乐的能动性展现、渲染与开掘。
曹禺生平曹禺,卓越的中国现代戏剧家。
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
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
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
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
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在一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和鲁家)里,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
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雨到来前后的闷热,其用意不仅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而且还在于暗示人物的情绪、心理、性格。
更值得称道的是剧作的语言:首先,《雷雨》是以高度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写作--从它的台词里,观众(读者)能听(看)得出各位角色的年龄、性别、地位、性格、心理;其次,《雷雨》的语言带有浓烈的抒情味--它的语言发自人物的肺腑,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某些场合的台词(如第三幕周冲对四凤畅谈未来理想的台词)本身就是没有分行的抒情诗。
《雷雨》以自己富有动感而精美的语言,充分展示了话剧这门“说话的艺术”的魅力。
在千百个舞台上曾以多种面貌出现,被不同的人们饱含深情的演绎着,解读着,并一举将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轰动热烈的颠峰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清华大学的学生们组织起抗日宣传队,开展抗日宣传,曹禺担任了宣传队长。
这年10月12日一大早,他和宣传队的同学们坐火车到保定去宣传,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姓赵的魁梧大汉,是长辛店铁厂的工人。
他对学生们的抗日行动赞不绝口,说:日本人霸占咱东三省,就像在咱国家身上割了一块肉。
梦醒后的无奈:《雷雨》和《日出》中繁漪、陈白露形象分析伟大的文学家鲁迅说过:人生最大的苦痛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①。
纵观曹禺笔下的女性:无论是最具“雷雨”②式性格的繁漪,还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的陈白露,她们的人生悲剧,无不诠释着这样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
繁、陈二人都是受到过五四运动思潮影响的接受过文明教育的知识女性,她们聪明、美丽、热情,有着自己的憧憬和对幸福、爱情生活的追求。
渴望被人尊重,渴望过真正人的生活。
可同时,她们对现实又都有着清醒的认识。
她们厌恶自己所处的那种令人窒息的生活环境,但又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有所醒悟但又无路可走,最终被黑暗所吞噬。
繁漪这个长期受传统道德熏陶的“中国旧式女人”③,何以跟继子发生乱伦?这种病态的性爱,只能从病态的社会寻找根源。
从作者写繁漪“有她的文弱,她的哀静,她的明慧,——她对诗文的爱好,但是她也有更原始的一点野性:在她的心,她的胆量,她的狂热的思想,在她莫名其妙的决断时1忽然来的力量。
”④这一段描写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在繁漪身上既残存着中国旧式女人忍让、屈从的性格弱点,也有着新式女性的反抗和叛逆性格。
在她被骗嫁给周朴园后,不幸落入周公馆这口“残酷的井”⑤,从此便被禁锢在封建家庭的牢笼里。
比她大二十岁的周朴园把她视为自己的统治对象,两人之间没有丝毫的夫妻感情,使她过着孤寂、空虚、痛苦的生活,18年来呼吸不到半点新鲜的空气。
周公馆的围墙隔绝了外界的一切,除了家人,繁漪不能与任何外人接触;公馆内的氛围郁闷、窒息、阴森,要扼杀一切生机。
这里,是一片感情的荒漠;在这里,繁漪渐渐地被折磨成“石头样的死人”⑥。
作者一开始就赋予繁漪“脸色①鲁迅《娜拉走后怎样》载《坟》②曹禺《雷雨·序》③④⑤⑥曹禺《雷雨》2苍白,沉静忧郁,眼光充满了一个年轻妇女的失望的痛苦与怨望”①的外形特征。
如果没有周萍的出现,繁漪也许会和《家》中的梅表姐和瑞珏等一些受中国传统思想束缚的女性一样渐渐地麻木,渐渐地枯萎,进而悄悄地死去。
《雷雨》的诞生过程知了在树丛中噪鸣着,树叶儿一动也不动。
好闷热的天气!清华园里寂静得很,骄阳似火的日子,回家度假的人都走了。
留下的人也躲在宿舍里。
但是,此刻曹禺却躲在图书馆二楼阅览室里写他的第一部剧作《雷雨》,已经到了最后杀青的时候,眼看这孕育了五年的小生命就要诞生了。
郑秀也留在学校里复习功课,他们正热恋着。
她也盼着《雷雨》的问世。
关于《雷雨》的写作,曹禺曾回答过不少人的访问,也曾写过不少文章。
他曾把一篇未曾发表的手稿寄给我“作为纪念”,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他创作《雷雨》的过程:写《雷雨》,大约从我19岁在天津南开大学时动了这个心思。
我已经演了几年话剧,同时改编戏,导演戏。
接触不少中国和外国的好戏,虽然开拓了我的眼界,丰富了一些舞台实践和作剧经验,但我的心像在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里,豪雨狂落几阵,都立刻渗透干尽,又干亢燠闷起来,我不知怎样往前迈出艰难的步子。
我开始日夜摸索,醒着和梦着,像是眺望时有时无的幻影。
好长的时光啊!猛孤丁地眼前居然从石岩缝里生出一棵葱绿的嫩芽——我要写戏。
我觉得这是我一生的道路。
在我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中,我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我思考的人物和世态。
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使我流下痛心的眼泪。
我有无数的人像要刻画,不少罪状要诉说。
我才明白我正浮沉在无边惨痛的人海里,我要攀上高山之巅,仔仔细细地望穿、判断这些叫作“人”的东西是美是丑,究竟有怎样复杂的个性和灵魂。
从下种结成果实,大约有五年,这段写作的时光是在我的母校——永远使我怀念的清华大举度过的。
我写了许多种人物的小传,其数量远不止《雷雨》中的八个人。
记不清修改了多少遍,这些残篇断简堆满了床下。
到了1932年,我在清华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部戏才成了一个比较成形的样子。
我怀念清华大学的图书馆,时常在我怎么想都是一片糊涂账的时候,感谢一位姓金的管理员,允许我进书库随意浏览看不尽的书籍和画册。
我逐渐把人物的性格和语言的特有风味揣摩清楚。
曹禺的话剧创作之路《雷雨》广泛地吸收了西方戏剧的优点,明显受到易卜生戏剧“社会悲剧”、莎士比亚戏剧“性格悲剧”和古希腊戏剧“命运悲剧”等西方戏剧观念和创作方法的影响,并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功地表现了20年代中国带有浓厚封建性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中各种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性格,成为中国现代第一出真正的悲剧,从而使话剧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完全中国化,成为我国新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
易卜生戏剧“社会悲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周朴园形象的塑造和作品的主题思想方面。
周朴园是《雷雨》的主人公,是剧中各种悲剧的根源。
作品以他为中心,安排了两条主要的线索:一是他与妻子蘩漪的冲突,以表现家庭内部的矛盾;一是他与矿工鲁大海的冲突,以表现他与工人的对立,这两条线索又通过侍萍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尖锐复杂的戏剧冲突。
周朴园是一个狠毒凶残的资本家,作者通过鲁大海之口,揭露了他血淋淋的发迹史: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他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多个工人,进而将每个工人的抚恤金中扣去300块钱。
只要能弄钱,他什么都做得出来。
周朴园更是一个专制冷酷的封建家长,在家中,他的话就是法律,为了贯彻他的意志,不惜牺牲任何人的幸福。
他与蘩漪的关系,表面上是一种夫妻关系,实际上却完全是一种主仆关系,他需要蘩漪做的,只是为孩子们树立一个“服从的榜样”。
在“第一幕”他强迫蘩漪喝药的一场戏中,蘩漪拒绝了他的要求,他先是让小儿子周冲端着药去劝,看着周冲含泪的眼睛,蘩漪只好退而求其次,请求留到晚上再喝。
可他仍不肯让步,又命令大儿子周萍去劝,并且要跪着劝,直到蘩漪认输方才罢手。
在他的眼中,根本没有蘩漪独立的人格和起码的尊严,他关心的也不是妻子的健康,而只是自己的意志。
周朴园与前妻侍萍的关系,更充分暴露了他伪善的本质,年轻时他诱骗了侍萍,当他以为侍萍已经投河自尽后,为了安慰自己的良心,纪念自己一生中仅有的一次真爱,不仅将自己儿子的取名为“周萍”,保留了侍萍生周萍时的房间模样,甚至喜欢关窗的习惯,而且还一直把侍萍当作“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要为她修一座墓。
讲述曹禺创作《雷雨》背后的故事1936年,上海,卡尔登大戏院。
话剧《雷雨》演出获得空前成功。
茅盾赠诗曹禺赞曰:“当年海上惊雷雨”。
70年后,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新闻中心摄制的电视专题片《海上惊雷雨》,为百年话剧的历史梳理打开了一扇窗。
图书馆里“降生”《雷雨》《雷雨》先有腹稿。
曹禺夫人李玉茹回忆:“构思花了5年。
他先写每个人物的小传,宿舍床铺底下的草稿都堆满了,这些小传也几易其稿。
”最终完成《雷雨》写作是在清华图书馆。
曹禺女儿万方回忆:“很多年后,爸爸回到清华图书馆,指着一个座位,说他写《雷雨》的时候就坐在那儿。
他说要感谢当年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他允许他在图书馆写作,甚至闭馆后也允许他留下来写。
”中国话剧史一个“响雷”在《雷雨》之前,作为舶来品的话剧,在中国远没普及。
学者丁罗男说:“中国话剧的成熟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雷雨》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写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是以前的剧作家无法达到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曹禺把话剧写作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在上海从事话剧工作的胡导当年在卡尔登大戏院观看了《雷雨》的演出。
他回忆:“那是上海的第一次公演,真的震动了我。
此前我也已经看过不少戏,但《雷雨》的剧本是那么抓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七旬”《雷雨》更“滂沱”上海戏剧学院孙惠柱副院长指出,很多人知道《雷雨》,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部戏的演出史,电视片《海上惊雷雨》弥补了这一缺憾。
复旦大学教授周斌说:“《海上惊雷雨》通过个案剖析,带出了对百年中国话剧发展演变的回顾和反思。
在这种梳理中,也带着创作者的反思和评价。
未来的中国话剧发展,应该传承哪些回避哪些,都是需要思考的。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教授石川指出:“话剧在20世纪中国的文化史上,地位突出。
但在今天好像被边缘化了,所以尤其需要电视这种大众媒体把这个文化经典,面向大众进行普及。
”。
高中语文 1.2《雷雨》巴金慧眼识曹禺素材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巴金慧眼识曹禺巴金与曹禺是至交,是挚友,巴金还是曹禺走上文学道路的引路人。
他俩的深情厚谊长达60多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谱写了感人的篇章。
识宝当伯乐1933年,曹禺创作了他的传世名作《雷雨》。
在《雷雨》脱稿后,曹禺并不想发表。
一位朋友建议他不妨把此稿件寄给在《文学季刊》当编辑部主任的章靳以,他是曹禺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时的同学。
章靳以收到稿件后,因曹禺是他的要好朋友,不好意思将此稿件推荐给主编郑振铎,就将稿子搁在自己的抽屉里达半年多时间。
巴金于1933年9月从上海抵达北平。
在那里,他开始走上写作之路,创作了处女作中篇小说《灭亡》,后经叶圣陶审阅发表于《小说月刊》。
所以,也可以说,叶圣陶先生是发现巴金的伯乐。
此后,巴金的创作才华如泉喷涌,一发而不可收,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写了十本长短篇小说集,已成为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不断有刊物向他约稿。
也从那时起,他懂得了扶植人才、爱惜人才、尊重人才的重要性。
他是应约来北平的。
在那里,他创作了小说《电》,发表于《文学季刊》,并被该刊聘为编辑委员。
一天,编辑部主任章靳以将《雷雨》交给巴金审阅。
巴金一口气读完了数百页的原稿。
他被剧本深深地感动了!就像以往他读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一样,剧本抓住了他的灵魂,他为它落泪。
巴金由衷地佩服曹禺,认为他有大的才华。
经过巴金、郑振铎、章靳以的多方设法,避开当局的反动文艺政策、重重封锁和禁令,《文学季刊》破例一期全文刊载了《雷雨》(署名曹禺),引起了广阔读者的争阅。
之后,全国各地以及国外一些地方陆续演出此剧。
在巴金的热情支持下,《雷雨》很快由文化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
就这样,巴金成了曹禺话剧创作才华的最先发现者,在这方面他功不可没。
海内存知己1936年,曹禺与郑秀在南京举行订婚仪式,巴金特地从上海赶去参加了这次仪式,为挚友祝福。
曹禺的《日出》发表后,报上的剧评一篇又一篇,都称赞这部剧作。
曹禺:悲剧有滋味人生不是滋味虽然我们很难将曹禺与莎士比亚进行对比,但至少有一点他们是共同的:他们都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
当许多名噪一时的显赫之作逐渐被淡忘的时候,曹禺却还在新生。
《雷雨》决定了我后来的生活直到上中国现代文学课的时候,才第一次听到曹禺的名字。
看到同学们谈论《雷雨》、《日出》的兴高采烈,我在羞愧中悄悄阅读完刚刚修订出版的《曹禺剧作选》。
我其实很难理解曹禺剧作所描述的世界,但是,剧本中语言的精妙、结构的紧密、感情的强烈、特别是像《雷雨》中的繁漪那样的桀骜,周冲那样的纯真,还有剧作中那些我不甚明了的神秘感,还是深深地触动了我。
后来,我知道了曹禺许多“特征”:10岁读完中国古典四大名著,19岁读完全英文版的《易卜生全集》,写《雷雨》之前读过250部世界名剧的嗜书狂,15岁就参加了南开新剧团,平时不爱说话到了舞台上却如鱼得水,我对他更是增加了一份好奇。
所以,当我大学四年级的时候,便选择了曹禺的《雷雨》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
虽然,我的论文,仍然按照当时课堂上提供的指导,努力寻找《雷雨》中的“革命性”和“进步性”,用这些概念为饱受指责的《雷雨》正名,并没有真正找到《雷雨》的精神,但是这个选择,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后来的生活。
大学毕业,我开始师从曹禺研究专家华忱之教授,成为了“文革”后的第三届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生。
最光彩的作品都是悲剧在读博士期间,随着生活阅历和文学阅历的增加,我才开始慢慢懂得曹禺。
我在《名作欣赏》上写了一篇重读曹禺《原野》的短文《野性的呼唤》。
文章发表后,我收到歌剧院一位导演的来信,说曹禺先生看到了这篇短文,认为是对他的《原野》的一种更接近他本意的阐释,所以他们邀请我去看由曹禺女儿万方改编的歌剧《原野》的演出。
在我的判断中,曹禺所有的创作中,最光彩的作品都是悲剧。
《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那些代表着曹禺最高成就的作品,都充满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同时又充满了一种对热情和激情的景慕。
讲述曹禺创作《雷雨》背后的故事
1936年,上海,卡尔登大戏院。
话剧《雷雨》演出获得空前成功。
茅盾赠诗曹禺赞曰:“当年海上惊雷雨”。
70年后,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新闻中心摄制的电视专题片《海上惊雷雨》,为百年话剧的历史梳理打开了一扇窗。
图书馆里“降生”《雷雨》
《雷雨》先有腹稿。
曹禺夫人李玉茹回忆:“构思花了5年。
他先写每个人物的小传,宿舍床铺底下的草稿都堆满了,这些小传也几易其稿。
”
最终完成《雷雨》写作是在清华图书馆。
曹禺女儿万方回忆:“很多年后,爸爸回到清华图书馆,指着一个座位,说他写《雷雨》的时候就坐在那儿。
他说要感谢当年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他允许他在图书馆写作,甚至闭馆后也允许他留下来写。
”
中国话剧史一个“响雷”
在《雷雨》之前,作为舶来品的话剧,在中国远没普及。
学者丁罗男说:“中国话剧的成熟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雷雨》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写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是以前的剧作家无法达到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曹禺把话剧写作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在上海从事话剧工作的胡导当年在卡尔登大戏院观看了《雷雨》的演出。
他回忆:“那是上海的第一次公演,真的震动了我。
此前我也已经看过不少戏,但《雷雨》的剧本是那么抓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
“七旬”《雷雨》更“滂沱”
上海戏剧学院孙惠柱副院长指出,很多人知道《雷雨》,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部戏的演出史,电视片《海上惊雷雨》弥补了这一缺憾。
复旦大学教授周斌说:“《海上惊雷雨》通过个案剖析,带出了对百年中国话剧发展演变的回顾和反思。
在这种梳理中,也带着创作者的反思和评价。
未来的中国话剧发展,应该传承哪些回避哪些,都是需要思考的。
”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教授石川指出:“话剧在20世纪中国的文化史上,地位突出。
但在今天好像被边缘化了,所以尤其需要电视这种大众媒体把这个文化经典,面向大众进行普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