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32.2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圆锥的体积》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级小学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包括圆柱、圆锥的有关知识。“圆锥的体积”是这一单元第二节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一、对课程标准、教材的分析理解

圆锥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进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加强形体之间的联系。

本单元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充分运用直观形式,先教学了圆柱的有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圆锥,由此及彼,充分利用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展开教学。“图维的体积”就是在学生已经理解、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并认识了圆锥的基础上安排的。有了前面的知识傲铺垫,再来学习圆锥的体积,水到渠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课时是通过实验的方法,利用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锥的体积的计算公式。教材遵循从直观演示→抽象概括→实际应用的几何知识的教学特点,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直接利用公式求体积。例2则是联系实际对圆锥形物体体积计算的简单应用。通过两个例题的解决,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完成本课时能力目标,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课程标准对本课时的教学要求是:会计算圆锥的体积。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运用公式计算。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推理、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围绕教学目标确定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圆锥的体积的计算公式。

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正确理解圆锥体积公式中的1/3。

本课时的教学关键是:通过实验发现圆维体积与圆柱体积之间的联系。

三、本课时所采用的教法及学法指导

根据本课时教学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了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主动的学”,本课时采用了设疑法、演示法、实验法、比较法等。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实验的双边活动,让学生的眼、脑、手并用。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解决本课时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并遵循了直观性教学的原则。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形成对圆锥的空间观念,我出示不同圆锥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使学生对圆锥的知识产生兴趣。为了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我用一盆红色的水代替教材中的沙,这样有助于调动他们的注意力。同时,结合引导发现法利用启发式、导向性提问,帮助学生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知识的能力。同时,教学中还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本课时应备实验用具:

教师准备:圆柱2—3个,圆难2—3个,水糟1个。

学习小组准备:圆柱、圆锥各一个,其中8个组是等高的,1个小组是等底不等高的。尺子,沙子。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时共分五个环节进行:(一)导入新课,(二)设疑激趣,(三)讲授新课,(四)课堂小结,(五)巩固练习。

(一)复习导入。

教师提问:“圆雅有哪些特征?”“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这些知识点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直接导入课题:“我们已经掌握了园柱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圆锥的体积又该怎样计算?今天我们来学习圆锥的体积。”

(二)设疑激趣。

师出示等底不等高的两个圆锥问:“谁的体积大?”“为什么?”再出示等高不等底的两个圆锥问:“哪个的体积大?”“为什么?”

师:“通过刚才的比较,你对圆锥的体积有了哪些认识?”(圆锥的体积与底面积和高的大小有关系)。

师设疑激趣:“圆锥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观察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形成初步认识。通过教师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高,让他们带着疑问观察实验,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讲授新知。

本环节共分三步进行教学。讲授新知的第一步:推导公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分五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1个层次:出示实验用具,通过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比较出实验用的圆柱与圆锥的共同特点:“等底等高”,师用红笔板书以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点前提条件的认识,建立正确的知识概念,体现教学的科学性原则。

第2个层次:教师演示实验。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就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围锥做一个实验,观察其中的奥妙?看谁能从中发现圆惟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师的儿句话,一下子就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全体学生引到了实验中来。这时,教师在空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再倒入空圆柱里,教师边演示边间:“看几次能把圈柱装满?”学生通过观察,获得了感性认识,逐渐建立起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之间的联系。

第3个层次:讨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讨论图柱里装的水相当于几个圆椎的体积?圆锥的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师板书:

这样,学生完成了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飞跃,解决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第4个层次:为了使学生把公式掌握好、记得牢,让学生分组实验。

师:“请各小组同学用备好的圆锥、圆柱和沙子也做一下实验:“用圆锥装满沙子倒入圆柱,看几次能装满?”学生分组实验,结果有8个小组与老师的结论一样,有一组倒了三次设把圆柱装满。老师又问:“这是为什么?”这个小组的同学早就发现了原因,理直气壮地说:“老师,你给我们小组的圆柱和圆锥,虽然底相间,但它们的高却不相同,所以我们组的实验结果与其他组不一样。”针对问题,让学生找出症结,从正反两方面,使学生更深地理解了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围柱体积的关系,也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第5个层次:学习新知后,让学生比较圆锥与圆柱体积计算的异同,再次强化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对1/3引起注意,通过对新旧知识的联系与比较,提高了学生准确应用公式的能力。通过以上五个层次的教学,顺利的解决了本课时教学重点,突破了难点。

讲授新知的第二步,教学例题。

①教学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屏幕出示后让学生直接着公式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这样处理,既符合了巩固性原则,应用性原则,又节约了教学时间。

②教学例2:“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数)”。

多媒体出示例题及麦堆图。让学生读题、看图、思考、说解题思、路,然后再进行解答。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分析理清解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