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二课件-4.4.1基因突变-苏教版
- 格式:pptx
- 大小:1.93 MB
- 文档页数:14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是苏教版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四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的第四节内容,本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重组技术这三部分的内容,第一课时完成基因突变内容的教学。
基因突变这部分内容从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分析入手,引入基因突变的概念,然后介绍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意义。
教材第四章前面一、二、三节的内容已经介绍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以及DNA 的结构、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是这部分内容的延伸,也是后面第五章《生物的进化》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由于太空育种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学生平常上网对这部分内容也有所了解,知道太空种子就是因为发生了基因突变而使得性状发生改变,所以学生对基因突变这个词并不陌生。
并且,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DNA的结构、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等,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设计思路基因突变是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本节课将围绕基因突变展开介绍其实例、对生物性状的影响、发生的时间、原因、特点和意义等展开介绍。
为了突破对核心概念的讲解,本节课运用了教具进行实物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基因突变的实质及其对蛋白质结构、生物性状的影响。
在讲解镰刀形贫血症病因分析、基因突变的因素和基因突变的特点时,通过设计小组讨论,自主学习、资料分析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多种教学形式的运用,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自主学习型课堂。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阐明基因突变的概念及本质。
2、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原因和基因突变的特点。
3、说出基因突变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分析资料,总结基因突变的特点,提高分析及归纳能力。
2、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基因突变的诱因,能积极预防遗传病的发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保护环境意识。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一、教材分析《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5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
复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这节内容时主要是通过基础教学教材,让学生对基因突变的基本概念进行掌握,从而加深对基因突变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基因重组内容涉及减数分裂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实际理解能力和图形分析能力的培养。
二、复习目标1、知识目标(1)基因突变的产生外在原因、特点及意义。
(2)能够概述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结果、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概念生成能力。
(2)通过习题训练,加强学生对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基因突变原因的学习,树立事物发展的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的辨证唯物的思想。
(2)在基因突变的学习中懂得如何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3)认同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对生物多样性形成的积极意义。
三、复习重点和难点1.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2.基因重组及其意义四、教学方法问答法、讲授法、练习法。
五、教学用具课件、练习卷、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考点一:基因突变1、基因突变的概念(1)通过其它实例引导学生生成基因突变的概念。
(2)基因突变概念的易错点分析展示易错点:①基因突变就是“DNA中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不携带遗传信息的DNA 片段也会发生碱基对的改变。
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其RNA 上碱基的改变也会引起病毒性状改变,广义上也称为基因突变。
2、三种类型突变与生物性状的关系(1)利用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与生物性状的关系例 1、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B.不同细胞中基因的自发突变率不同C.基因突变只能改变基因的种类,而不能改变基因的位置D.基因突变的方向与环境密切相关解析: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在不同细胞中发生的频率不同,DNA分子有稳定的双螺旋结构,正常状态下的基因突变频率相对较低,但在DNA复制等解旋情况下,暴露的单链易发生突变;基因突变只导致原基因的种类发生改变,而不能改变基因的位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其突变的方向与环境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