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五单元 第14课 导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4.62 MB
  • 文档页数:1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目标导航]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鸦片战争前: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2.鸦片战争后

(1)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①衣

②食: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③住: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社会风俗

(2)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农民过着贫穷的生活,传统的风俗习惯仍在沿袭。

[思维点拨]

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2.中国近现代,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人们的社会生活近代化程度较高,但在偏远农村和内陆地区却变化不大。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受西方外来文明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2)表现

①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物质生活: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改革开放后(1978年以来)

(1)背景:改革开放的实行,党和政府重视改善民生。

(2)表现

[知识点拨]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实质上就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随着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明走向了近代化,中国的社会生活也逐渐走向文明化、民主化。

[图解识记]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主题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史料①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②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史料解读]

①表明社会生活变迁的时代背景。

②说明社会生活方式的西化。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提示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2.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史料一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史料二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②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

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史料解读]

①对表格左右内容进行比较,可以直观看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具体变化。

②说明近代中国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外来因素的影响。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一、二,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并指出导致变化的外部因素。

提示变化方面:服饰、建筑、饮食、交通、婚礼习俗。

特点: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既保存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外部因素:受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客观上也带来了近代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②政府政策的影响: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清政府、民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使中国的社会生活进一步发生变化。

③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着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

④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逐步建立,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2)特点

①从地域上看,由通商口岸、沿海城市推向内地,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②从过程上看,由西方传入,有较强的殖民色彩,且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③从程度上看,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的变化大,内地和广大农村的变化小,城乡社会生活变化不均衡。

④从动力上看,社会运动的开展、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生产与生活

方式向中国的渗透都是重要的推动因素。

主题二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的变迁

史料“文化大革命”时期,①“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世纪80年代,②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史料解读]

①表明服饰单一化。

②表明服饰多元化。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国民众的服饰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变化的主要因素。

提示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2.社会习俗的变迁

史料一农业社会那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由散漫的无规律生活方式,被工业社会的快节奏规律化制式化的作息方式所逐步取代,都市人开始习惯于上下班制,星期日和固定节假休息制。——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史料二为政者对社会风气起着率先垂范的引领作用,就目前来看,通过涵养崇清尚俭、不慕虚荣的党风政风来带动社会风气转向,恐怕才是政府形塑社会风气的合理方式。

——人民时评:政府该如何“移风易俗”[史料解读]

两段史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作息方式、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党风政风的变化对社会风气转向产生重要影响。

[问题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