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 格式:ppt
- 大小:4.21 MB
- 文档页数:25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案一. 教材分析《给身边的材料分类》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材料的分类,如金属、塑料、纸张、玻璃等,并能够根据材料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合理的分类。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提高对周围环境的认知水平。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身边的材料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类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会分类,理解分类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常见材料,了解材料的性质和用途,并能对材料进行合理分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培养分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识别常见材料,了解材料的性质和用途,学会对材料进行分类。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根据材料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合理的分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材料分类。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材料的分类实践活动。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各种材料实物,如金属、塑料、纸张、玻璃等。
2.学具:学生分组准备,每组一份材料实物。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如购物、制作玩具等,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各种材料实物,如金属、塑料、纸张、玻璃等,引导学生认识这些材料。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材料的性质和用途,对材料进行分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分类展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分类方法和心得。
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总结。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分类实例,如垃圾分类、废品回收等,引导学生思考材料分类的意义和作用。
1.身边的材料1.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用材料制成的。
如金属、木材、纸、塑料、玻璃等都是材料。
2.按材料给物品分类为:金属、塑料、纸、木材、布(纤维)。
3.生活中常见的镜子、灯泡、酒瓶一般是用玻璃材料制作的,这种材料是用沙子和其他一些原料经过加工制成的。
三角板、圆珠笔杆、电脑外壳等一般是用塑料材料制作的,这种材料是用石油等原料经过人工合成的方法制成的。
4.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的叫天然材料,如石油、木头、棉花、沙土、矿石、麻、丝、煤等都是天然材料。
由天然材料加工成的材料叫人造材料。
如玻璃、金属、塑料、尼龙、水泥、纸、陶瓷等都是人造材料。
2.塑料1.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
有的塑料可以代替钢铁作建筑材料。
2. 塑料的特点是轻便、透明、防水、耐磨、不易生锈。
用塑料代替木头的优点是易加工、防水、耐磨、不易变形,不生锈,还可节约木材,减少森林破坏。
缺点是:丢弃后不易降解,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3.矿泉水瓶灌入开水会变软,再灌入凉水它会变硬。
4.一只手戴塑料手套,另一只手戴棉布手套,在阳光下晒一会,发现两只手的感觉不一样,塑料手套有汗,棉布手套没汗,因为塑料手套比棉布手套透气性、透水性都差(或塑料手套没有透气性和透水性)。
5.人们制造出许多人造材料。
如铝合金、钛合金等应用于日常生活及航天领域。
一种复合玻璃用于军事国防领域,一种合成纤维用来制作特殊用途的服装。
用纳米材料(1米=10亿纳米)制造的小机器人,只有一粒尘埃那么大,可以在人体的血管里游泳,清扫血管,治疗疾病。
6.新材料有:防弹衣、防弹玻璃柜、变色眼镜、变色勺、记忆眼镜架、人造钻石等。
7.白色污染是指人们大量使用塑料包装制品而造成的环境污染。
减少白色污染的建议:(1)分类回收塑料,以便再加工利用。
(2)减少或不用一次性塑料。
(3)开发新型的可降解塑料(4)积极宣传做保护环境小卫士。
3.倾听声音1.声音对于每个正常人来说并不陌生,人类可以靠它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
纳米材料的用途
纳米材料的用途很广,主要用途有:
医药使用纳米技术能使药品生产过程越来越精细,并在纳米材料的尺度上直接利用原子、分子的排布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药品。
纳米材料粒子将使药物在人体内的传输更为方便,用数层纳米粒子包裹的智能药物进入人体后可主动搜索并攻击癌细胞或修补损伤组织。
使用纳米技术的新型诊断仪器只需检测少量血液,就能通过其中的蛋白质和DNA诊断出各种疾病。
家电用纳米材料制成的纳米材料多功能塑料,具有抗菌、除味、防腐、抗老化、抗紫外线等作用,可用处作电冰霜、空调外壳里的抗菌除味塑料。
电子计算机和电子工业可以从阅读硬盘上读卡机以及存储容量为目前芯片上千倍的纳米材料级存储器芯片都已投入生产。
计算机在普遍采用纳米材料后,可以缩小成为“掌上电脑”。
环境保护环境科学领域将出现功能独特的纳米膜。
这种膜能够探测到由化学和生物制剂造成的污染,并能够对这些制剂进行过滤,从而消除污染。
纺织工业在合成纤维树脂中添加纳米SiO2、纳米ZnO、纳米SiO2复配粉体材料,经抽丝、织布,可制成杀菌、防霉、除臭和抗紫外线辐射的内衣和服装,可用于制造抗菌内衣、用品,可制得满足国防工业要求的抗紫外线辐射的功能纤维。
机械工业采用纳米材料技术对机械关键零部件进行金属表面纳米粉涂层处理,可以提高机械设备的耐磨性、硬度和使用寿命。
为推进我国功能纳米材料的产业化进程,中国商品交易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共同组建了北京中商世纪纳米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将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功能纳米界面材料研究组为技术依托,致力于功能纳米界面材料技术与开发与推广。
《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4课,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初步了解了物体有很多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描述为大或小、轻或重、光滑或粗糙、透明或不透明,以及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等。
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四个活动:1.聚焦分类话题;2.制订分类标准,进行分类;3.研讨,回顾学习过程:4.了解分类的意义。
通过四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更清晰有序地了解物体的各种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科学地观察、描述之后进行科学的分类,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分类方法,明确分类标准的细化是准确分类的要素。
通过开展“分类”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分类的意义以及分类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科学和培养科学素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在生活中,学生早就在不知不觉地对一些事物进行分类了。
在本课中,他们要对前3课用到的所有物体进行分类,进一步清晰、有序地认识它们的属性。
但是学生各方面的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仍处于培养阶段,在行为能力上相对较弱,无意注意大于有意注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
同时,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仍需进一步培养。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科学态度目标1.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难点: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教学准备】乒乓球、大木块和小木块、塑料块、大螺母和小螺母、大橡皮和小橡皮、塑料杯、玻璃珠、磁性白板、学生活动手册、若干个带有两个大圆圈的小组记录单、班级记录单等。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3单元第7课给身边的材料
分类∣教科版
⒎给身边的资料分类
一、教学背景:
本单元先生末尾对物质世界的探求,末尾研讨周围罕见的物体和资料的特性。
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与前面6课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特别是与第1课构成相互照应的关系。
在这一课,他们将再次回到生活的场景中去,依据所用资料的不同,给周围的物品分类,同时总结6种罕见资料的物理性质。
从多个方面对罕见资料的物理性质停止比拟,区分它们的相反之处和不同之处,进一步看法到物理性质在描画物体和组成它们的资料方面的作用。
二、教材简析:
本课围绕先生身边罕见的资料,设计了2个活动。
其中活动1的目的是经过观察、剖析、比拟、分类以及交流讨论等探求活动,协助先生懂得罕见物品是由资料制成的,生活中有的物品是由一种资料制成的,有的物品是由多种资料制成的,一种资料可以制成多种物品。
活动2的目的是协助先生看法、区分自然资料和天然资料,了解某些天然资料的加工进程,体会技术的重要性。
我们要合理运用资料,增加对环境的破坏。
在本课的迷信探求活动中,注重培育先生运用觉得器官细心观察身边物品的才干,以及依据资料对物品停止分类的才干。
三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我们身边的的材料练习题答案A3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我们身边的材料练习题30班学号姓名成绩一、让我来填一填。
(16分)1、我们身边常用的金属存有铁、铝、铜、铅、金、银等。
(写下三个)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够避免别的物体毁坏它的表面。
3、根据你的实验,把木材、塑料和金属三种材料按从软至硬的顺序排列金属>木材>塑料或金属>塑料>木材。
4、我们知道的天然材料有木头、黏土、棉花、皮草。
人工材料有金属、塑料、陶瓷、橡胶、纸、玻璃。
(各写出两个)5、纸片、木片、塑料、铁片这四种材料中吸水性最强的是纸片,韧性最好的是塑料,硬度最大的是铁片。
6、生活中,常用的材料存有金属、木材、纸、玻璃、塑料等。
我们的自行车使用了金属、塑料、橡胶等材料。
7、砖瓦和陶瓷就是用特定的黏土烧造而变成的。
8、在水中会沉的材料有金属、砖瓦、陶瓷;造房子用的材料有砖瓦、玻璃、金属。
9、人们常用金属搞锅、水壶等炊具,主要是因为它的导热性不好。
10、塑料制品会造成污染,所以应尽可能重复利用。
是循环利用标志。
二、让我来辨一辨。
(对的打“√”,错的打“×”)(25分)(×)1、塑料难于被水解,所以不能导致环境污染。
(√)2、废纸变造一张纸的过程:废纸煮沸、酥皮、删纸、压平晒干。
(×)3、存有同学说道纸相当昂贵,我们想要怎么用就怎么用。
(√)4、铝合金就是由铝和其它金属做成的,它比氢铵铝更软。
(√)5、不同用途的纸具有不同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吸水的性能、承受拉伸的性能和承受弯曲的性能等几个方面。
(×)6、铝可以制成饮料瓶,主要利用了金属的柔软性质。
(√)7、造纸术就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8、一次性竹筷既方便卫生又环保,我们应该提倡使用它。
(√)9、我们身边的物品大多是由两种以上的材料制成的。
(√)10、烧造瓷器的黏土与烧造砖的黏土就是相同的,所以它们的吸水性也就是相同的。
三年级科学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材料的分类,如天然材料、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等。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和掌握常见材料的分类。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类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各种材料实物或图片,如天然材料(木头、棉花)、金属材料(铁、铜)、有机合成材料(塑料、玻璃)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各种材料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材料可以分为哪些类别?2. 新课讲解:教师讲解材料的分类,如天然材料、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等,并引导学生举例说明。
3. 实践操作:教师发放材料实物或图片,学生分组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结果记录在笔记本上。
4. 成果展示:各小组向全班展示分类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补充。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材料分类的方法和技巧,并强调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搜集身边的材料,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结果与家长分享。
2. 家长协助学生,共同完成一份关于材料分类的亲子作业。
3. 学生将完成的作业带到学校,进行分享和交流。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分类能力和思考能力,评估学生对材料分类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材料分类的理解深度。
3. 搜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实践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材料的分类和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材料博物馆或相关企业,直观地感受不同材料的特征和用途。
3. 开展以材料分类为主题的科学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 思考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分析单元教材分析:这个单元的第1课,是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周围的物体是由哪些材料做的,指认6种常见材料并用词语描述它们。
这使我们有机会了解学生在材料方面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从材料的角度观察物体、引发他们对材料的研究兴趣,明确研究材料的意义。
第2~5课,通过4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测试实验,将学生带入到验证材料物理性质的活动中去。
学生将围绕木头、纸、金属和塑料这几种常见材料,依次从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在水中的沉浮能力4个方面展开对它们特性的研究。
他们将通过实验一一检验这4种材料的哪一种物理特征最明显,讨论用什么词语定性地描述它们。
在这4课的学习中,学生们还将通过其他的简单实验和观察,完善对木头、纸、金属和塑料特殊性质的认识,理解材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第6课将提供给学生应用检验材料物理性质方法的机会。
让学生运用已经学习到的知识,对砖和陶瓷这两种材料的物理性质进行检验,并且选择准确的词语对它们进行描述。
第7课学生将对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从材料角度进行分类,总结和归纳木头、纸、金属、塑料、砖和陶瓷6种材料的物理性质。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我们评价学生在这一单元科学概念形成的状况、探究能力的发展和描述物体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通过测试更多地了解材料的有关特性。
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3.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例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的能力,这些物理性质可以被观察和测量。
4.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质,材料的性质决定材料的用途。
5.某些材料可以反复使用,一些废弃的物品可以用来制造新的产品,但各种材料再利用的程度不同。
6.通过科学技术可以将自然界的各种材料利用起来,材料在生产中可能发生变化,材料经过加工可能改变它们的性质。
7.材料的加工和使用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需要对消费进行选择。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七课《身边的材料》教案一、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1) 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断某一物品是由何种材料构成的。
(2) 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提出对物品分类的标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愿意把自己找到的材料告诉他人,乐于与人合作。
(2) 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
3、科学知识目标:(1) 能举例说出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2) 能初步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3) 能举例说明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正确判断出常见的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懂得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三、教学难点:能以制成物品的材料为准,给物品分类。
四、教学用具PPT、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一次性纸杯、实验器材:酒精灯、烧杯、三脚架、玻璃棒、牛奶、醋、打火机、过滤网五、教学过程(一)引入问题,出示几种学生熟悉的物品的图片。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东西,你们看它们是什么?生: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一次性纸杯、烧杯。
师:这些都是常见的生活用品,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生:钢铁、黏土、塑胶……师:它们是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做成的,今天我们学习第七课《身边的材料》(板书)(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就课本第40页,跟学生一起谈谈古代人如何运用身边的材料。
师:我们的生活用品用这些材料制成的,那古时候的人们用哪些材料制作生活用品的?请同学们打开书本P40, 观察图片,说说古时候的人们用哪些材料制作生活用品的?生: 衣服用动物的皮毛做的,房子用木材和动物的皮毛建的,打猎用木棍,用石头来切割东西……师:那么他们的生活用品材料来源于哪里?生:都是在身边的,是自然环境中的材料。
师:对,他们制造生活用品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存于自然环境中的,比较粗糙简单的。
那么我们把这样的材料叫做什么?生:天然材料师:你在书上哪里找到的?请同学们把它画出来。
中考作文素材分类整理一、人物类1、自我认知类:热爱生命、自尊自信、承受挫折、心态平和;讲求诚信、友善宽容、合作担当等。
2、父母子女类:孝顺父母、理解父母、关心牵挂家人;亲子关系和睦等。
3、同伴交往类:宽以待人、接纳欣赏他人、平等竞争、直面挫折(对手)等。
4、读书学习类:学习兴趣、勤奋好学,学有方法;追求真理、关心科技、网络、自然和社会热点等。
5、情感类:珍爱自然生命,生态环境;感恩的心态、浓郁的人文情怀。
6、做人、处事类:善待自然、珍惜资源、节俭习惯;尊重多元文化,体现包容和开放的心态等。
7、社会生活类:生存质量,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热心公益活动回报社会;倡导低碳生活等。
8、历史文化类:传承文明,人类历史文化的遗产;人类未来命运共同体等。
二、时事热点类1、时代热点:国家大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发展的重大举措)。
2、社会热点:身边的时事(如: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等)。
3、媒体热点:重要新闻事件和有社会价值的言论报道(如:奥运会、世界杯等大型体育赛事)。
4、校园热点:校园生活的热点事件和话题(如:校园足球运动、中学生的诚信教育等)。
5、社区热点:社区生活的热点事件和话题(如:垃圾分类处理、社区文化活动等)。
6、国际热点:国际时事和国际关系的事件(如:国际气候变化大会、重要国家领导人互访等)。
7、科技热点: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和趋势(如: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太空探索的最新进展等)。
8、经济热点:经济发展趋势和市场动态(如:中国经济的稳中求进、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增长等)。
9、社会问题热点:社会问题的探讨和解决(如:环境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等)。
10、教育热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问题(如:中高考改革、学生减负等)。
11、文化热点:文化交流和传承的问题(如: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等)。
12、健康热点:健康问题和健康生活方式(如:全民健身运动、健康饮食等)。
13、体育热点:体育比赛和体育精神(如:奥运会、世界杯等大型体育赛事中涌现出的优秀运动员和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