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的演进及其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3.53 MB
- 文档页数:2
国家干预主义与自由主义走向融合中图分类号:f019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4-182-01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国家干预和自由放任作为两种此消彼长的经济思想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发挥着的作用,得出实践活动和干预理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并且对此次金融危机进行反思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变化分析,证明我们不能简单地在市场和政府之间进行选择,应该是政府和市场应相互配合。
实践证明在世界市场经济社会中新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逐渐走向融合。
关键词国家干预新自由主义融合一、国家干预主义与自由主义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这两大思潮在发展过程中相互碰撞,但它们各自的主张并非完全排斥,而是对立中又有融合,争论的焦点是市场多一点,还是干预多一点。
所谓国家于预主义,是指一种主张削落私人经济活动的范围,由国家干预和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承担多种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职能的思想和政策。
它主要强调市场机制的缺陷必须通过国家干预来弥补。
经济自由主义主张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是提倡市场机制,反对人为干涉经济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二、美国金融危机原因分析(一)美联储不适当的货币政策美国为防止经济衰退,美联储长期实行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在房地产市场实行零首付等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政策。
美国长期的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导致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大幅上涨,为了抑制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从2004年6月起到2007年9月美国联邦储备局连续17次加息,将利率由l%上调至5.25%。
不断提高的利率使得抵押贷款的债务人还款成本高于房产价格,债务人都无法继续支付贷款,由此滋生了道德风险。
(二)信用评级机构虚高的评级次级抵押贷款经过复杂的层层打包后,很多机构投资者已经无法确切了解其中包含的风险,更不知道次级抵押贷款债务人的真正支付能力。
他们唯一可以依赖的就是信用评级机构对金融产品的信用评级。
政府监管部门一直没有对评级机构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
试论经济法视野中国家干预与经济自由关系在经济法的框架下,国家干预与经济自由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议题。
经济法旨在平衡市场自由与政府调控,以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国家干预与经济自由的关系,既是对立统一的,又是相互促进的。
一方面,国家干预是经济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市场经济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需要国家进行必要的干预和调控,以纠正市场失灵,维护市场秩序,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国家干预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政策指导、宏观调控等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规范和引导,保障经济自由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另一方面,经济自由是经济法的核心价值之一。
经济自由意味着市场主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享有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主发展的权利。
经济自由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经济法要尊重和保护经济自由,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力和活力。
国家干预与经济自由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国家干预可以弥补市场失灵,保障经济自由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而经济自由则可以激发市场活力,为国家干预提供有效的市场基础。
在经济法的视野下,国家干预与经济自由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微观监管,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试论经济法视野中国家干预与经济自由关系在经济法的框架下,国家干预与经济自由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议题。
经济法旨在平衡市场自由与政府调控,以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国家干预与经济自由的关系,既是对立统一的,又是相互促进的。
一方面,国家干预是经济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市场经济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需要国家进行必要的干预和调控,以纠正市场失灵,维护市场秩序,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国家干预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政策指导、宏观调控等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规范和引导,保障经济自由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的演进及启示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是现代经济学发展中两个重要的思潮。
前者主张国家应该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控,后者则认为市场应该自由运作,政府不应该干预经济。
这两种思潮的演进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和政策制定有着深远的影响。
国家干预主义起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欧洲社会主义思想。
当时,工业化进程加速,许多工人阶级生活条件恶劣,社会不稳定。
社会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无法为广大人民提供公平和平等的机会,较高的生产效率和财富应当为整个社会所共享。
他们主张政府应该出面干预经济,保证劳工权益,实现社会公正。
国家干预主义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计划经济和福利国家的建立。
计划经济是国家干预的最高形式,其基本特征是政府通过国有企业和计划机构来调配资源和决定生产计划。
计划经济的优点是可以调动资源,实现国家利益和公平分配,但是也存在生产效率低下、缺乏市场激励和抑制创新等问题。
福利国家则是指政府出面给予居民免费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等福利,以减轻弱势群体的负担,使社会更加公平和安定。
福利国家的建立可以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但同时也增加政府负担,压缩国家资源和生产力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福利成本的增加,福利国家的可持续性受到了质疑,也促使政府在干预经济方面寻找更加有效的方式。
相对于国家干预主义,经济自由主义强调市场自由的作用,将市场视为一种规则和公平的机制。
自由意味着市场将资源分配效率最大化,保证付款的商品和服务最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市场价格是供需的反映,同时也给信号生产者提供。
这种信号将决定生产方向和资源流动,更好地符合消费。
竞争本身就是一种淘汰机制,使得低效资源被淘汰,高效的资源得到扩张,生产企业消费者的利益得到平衡。
经济自由主义的倡导者认为,政府应该少干预市场的自由运作,更多地基于法律法规和经济环境构建市场约束,实现市场的自我调节。
当然,经济自由主义的主张也受到了挑战。
市场自由原则忽略了市场失灵的情形:市场垄断、不完全竞争、非完全信息和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