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城市化及城市化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5
高中地理城市化问题近年来,城市化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大趋势。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问题也日益突出。
高中地理课程中,城市化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下面我们将从城市化的定义、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来探讨高中地理城市化问题。
一、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流动和集聚过程。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面积的扩大,城市化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
城市化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人口的迁移,还包括城市经济、社会结构、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二、城市化的原因城市化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人口增长、农业现代化、工业化进程等因素。
首先,人口增长是城市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有限,许多人选择迁往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
其次,农业现代化也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使得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大量释放,这些劳动力往往选择迁移到城市从事非农产业。
此外,工业化进程也是城市化的重要原因。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城市。
三、城市化的影响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加速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作为经济中心,集聚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促进了产业的集中和规模化发展。
其次,城市化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提高了人们的收入和生活质量。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了城市资源的紧张,交通拥堵、住房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
同时,城市化也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四、应对城市化的措施为了解决城市化问题,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
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其次,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加强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服务水平和生活质量。
此外,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地理高三难题地理学科一直以来都是学生们较为关注的科目之一。
尤其是在高三阶段,考生们对于地理考试中的难题格外重视。
本文将针对地理高三难题进行探讨和解答。
一、难题解析: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城市化是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然而城市化进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常常成为高三地理考试中的难题。
具体而言,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可以分为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三个方面。
一是人口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规模迅速增长,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压力日益加大。
这导致城市人口密度过高,住房和医疗资源不足,交通拥堵等问题日益突出。
二是环境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工业化生产和人口聚集导致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噪音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
三是社会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民工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他们面临的低收入、缺乏社会保障等问题,使得城市社会稳定性面临压力。
二、解决方案:可持续城市化发展为了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需要采取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的策略。
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
一是促进城市规划和管理。
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通过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优化城市交通系统等措施,提高城市整体效益。
二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发展绿色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城市的产业竞争力。
同时,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增加城市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解决人口问题。
三是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减少工业产生的污染物排放,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推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
三、案例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难题及对策我国是一个正在快速城市化的国家,城市化进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
以广东省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典型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广东省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城市化进程迅猛,但也面临着人口过多、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
高三地理6+1小练习(11.21)----城市化命题人:李琴审题人:李建华、余彪、李娜班级:姓名:得分: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城市化过程包含了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等过程。
下图示意我国四个省(市、自治区)某年土地城市化质量的差异。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注:城市用地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城市土地上的人口数量,城市用地经济密度是单位面积城市土地上产生的GDP数量。
1.根据图中信息,推断出关于四省市的结论正确的是A.内蒙古的城市化进程最合理B.上海的城市化质量最高C.重庆的城市化速度最快D.贵州的滞后城市化程度最高2.重庆城市用地人口密度大于上海,但城市用地经济密度却低于上海,与其相关的因素是A.城市化水平较高B.第一产业发达C.城市用地较为完整D.地形起伏较大,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西班牙巴塞罗那新城是城市建设中的奇迹,下图示意巴塞罗那新城街区局部俯视图和街区建筑平面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3.巴塞罗那新城的街道没有与经纬线保持平行,而是与其保持约45°的夹角,主要目的是A.方便居民出行 B.减轻城市内涝 C.减轻大气污染D.改善建筑通风采光4.与多数普通街区相比,巴塞罗那新城这种方块街区可以更有效地A.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B.减少交通事故发生C.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D.提升治安管理水平“被动房”是国外倡导的一种全新节能建筑概念,也是我国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契机和平台。
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的河北省建筑科技研发中心的中德被动式低能耗办公建筑,是2012年中德国际技术合作项目。
为河北省乃至全国首例采用德国被动房标准设计的公共建筑。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5.目前,制约被动房向全国推广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与设备 B.地形与地价 C.劳动力与材料D.资金与技术6.与德国相比,我国北方建造被动房的成本较高,其影响的主要自然因素为A.降水多 B.纬度低C.温差大 D.光热强二、综合题(共1题,共20分)7.【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差异一、专题讲解1.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差异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
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
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2.城市化进程的一般特点二、同步训练下图是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 )①大城市化阶段②郊区城市化阶段③逆城市化阶段④再城市化阶段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④2.阶段Ⅱ中,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①交通通达性差②地价昂贵③污染严重④远离商业中心A.①③ B.②④C.①④ D.②③解析:1.A 2.D 第1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正处于阶段Ⅰ城市人口增长阶段即大城市化阶段,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则正处于郊区城市化阶段。
第2题,阶段Ⅱ中,郊区人口增长速度远大于城区,城区的人口密度则有所下降。
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区地价高,部分居民迁到了郊区;另一方面是因为城区污染严重,人们选择了环境相对优越的郊区。
下图是我国某城市发展过程中1990年和2013年的比较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 )A.城市总人口增加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D.城市工业部门更齐全4.从1990年到2013年该城市的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加快郊区城市化②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③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④与郊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有很大关系A.①②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3.B 4. D 第3题,对比两图可以明显看出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第4题,工业部门外迁必然会加快郊区、乡村城镇化步伐,从而利于缩小城乡差别。
其次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考纲要求:1、驾驭影响城市功能区的区位因素。
2、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说明其形成的缘由。
3、理解不同等级城市功能的差异。
一、学问梳理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分区,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而各功能区之间(有或无)明确界线,即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_____________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它占城市空间的40%-50%。
,可分化为和。
4、商业区主要是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多位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主要为____状或____状分布。
5、工业区是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的。
因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运输需求,这就确定了工业企业须要寻求靠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6、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地域结构,其模式有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影响地租凹凸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8、依据课本23页画出书图2.7“各类土地利用付租实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并在图中标出OA、AB和BC分别为哪一类功能区?9、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主要是住宅区与区的关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高三地理知识点人文地理高三地理知识点:人文地理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现象和地球表面特征的学科,其中人文地理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
人文地理关注人类活动在地球上的分布和影响,探讨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在高三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人文地理的知识点,下面将就几个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论述。
一、人口与人口迁移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居住的人的总数。
人口数量的变化对地理格局和社会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高三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人口结构等指标,并关注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人口迁移也是人文地理的重要研究内容,我们了解到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等密切相关,可以带来机遇,但也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
二、城市化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也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在高三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城市化的过程和问题。
城市化可以提供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但也可能导致资源过度消耗、环境问题等挑战。
我们还了解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存在差异,并分析了城市化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三、工业化与发展差距工业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人文地理的关键概念之一。
在高三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工业化对地理格局和社会经济的深远影响。
工业化可以带来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但也可能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
我们还探讨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和发展差距,思考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文化和传统文化和传统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之一。
在高三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文化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行为和社会习俗。
我们了解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五、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人文地理还关注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我们学习了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和发展差距。
在高三地理课程中,我们还学习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目标,思考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公正。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训练:城市与城市化何各庄是一个自然村,隶属于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乡,毗邻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
2006年以前,房屋非正规租赁(当地人戏称“吃瓦片”)是村庄的主要经济来源;2006年以后,村庄通过发展乡村四合院文化为核心的第三产业体系,探索出一条体现老北京乡村特色的服务型经济的路子,并在2010年被评为“北京最美乡村”。
下图为何各庄地理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1~3题。
1.2006年以前,何各庄依赖“吃瓦片”是由于( )A.郊区城市化发展迅速B.村内四合院房租较高C.该村交通便利,经济结构单一D.该村远离市区,生态环境优越答案:C解析:据图文材料可知,何各庄为北京“城中村”,靠近首都,交通便捷,地租(房租)较市中心低,吸引租客;何各庄依赖“吃瓦片”则说明其经济结构单一,其他产业发展不足; “郊区城市化发展迅速”为何各庄带来大量租客,但不一定会导致何各庄依赖“吃瓦片”经济。
2.若何各庄长期依赖“吃瓦片”会导致( )A.乡村建筑杂乱,村容不整B.促进就业,城市化水平提高C.经济结构多样化D.基础设施完善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吃瓦片”为房屋非正规租赁,屋主为获得更多租金,会出现私搭乱建、盲目违建等现象;长期依赖“吃瓦片”,会导致经济结构单一,不会促进就业,不利于基础设施完善。
3.改“吃瓦片”为发展“乡村四合院文化产业”会 ( )A.降低工业化水平B.刺激废弃物排放C.吸引大量移民迁入D.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答案:D解析:据图文材料可知,发展“乡村四合院文化为核心的第三产业体系”,是“一条体现老北京乡村特色的服务型经济的路子”,即以乡村四合院为核心发展旅游、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具有当地特色;产业链延长,经济多元化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下图为我国某大城市规划图,读图,完成4~6题。
4.该城市空间形态未来的发展方向最有可能是(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该城市有多个组团,每个组团都有工业区和住宅区,城市的扩展最有可能以每个组团为中心,向四周扩展。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一、教材选择及分析《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的一部分,是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一部分,该教材以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为主题,从城市的起源、发展和城市化过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根据高考大纲的要求,城市化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要对城市化的原因、影响及解决方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掌握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定义及发展趋势。
(2)掌握城市化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3)了解我国城市化的特点及趋势。
(4)掌握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规律。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三、教学重难点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表、案例等情境来引入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概念,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及其影响。
2. 问题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城市化的原因及影响。
3.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小组展示等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首先让学生观看关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视频,并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引入城市化的概念。
2. 概念解释介绍城市化的定义及发展趋势,让学生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城市化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以及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我国城市化的特点及趋势,并要求各小组展示讨论结果,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热情。
5. 总结提问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巩固学习成果,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法。
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就我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撰写一篇短文。
第50讲城市化及城市化问题
[考纲要求]
城市化:城市化及其进程。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知识讲解]
1.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
含义: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使城市的发展。
此外,使城乡人民的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
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比重是最重要指标
(2)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产业革命前缓慢
产业革命后加速发展
20世纪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后速度空间: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
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镇、数目增多;人口规模迅速膨胀(3)发达国家城市化
城市化起步早:英国最早,世界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的国家
城市化水平高:新技术革命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
设施逐步完善
发展:先从英国,随后在美国、西欧各国、日本,后来又在北欧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
中小城镇发展迅速,
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1975年城市人口超过发达国家,目前,占世界城市总人口的60%
起步晚,发展快:速度超过同时期发达国家,比发达国家的最高速度要快
城市化水平较低:1990年比重为33%
城市发展不合理:主要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造成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聚集于大城市如墨西哥城和布宜诺斯艾利斯
2.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
(1)环境质量下降。
主要污染:
①大气污染
污染源:居民燃烧煤炭、工矿企业、交通工具
污染物: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
危害:城市空气污浊,有时出现酸雨和光化学烟雾,危害人们健
康
②水污染
污染源: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污染现象:水体富营养化、赤潮、水体重金属污染产生公害病
危害: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水质变坏,特别是饮用水的水质下降
③噪声污染
污染源: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危害: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损害人体健康
污染源: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生活
④固体废弃物污染
危害: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交通阻塞,导致时间、能源浪费;住宅问题表现为住房缺少、质量低劣
(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4)影响计会治安,还会带来贫困、内城衰落等问题
(二)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上海保护城市环境的措施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的金融中心、工业中心和居住区,人口迁往卫星城和新区有效控制了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扩宽道路、修建环城公路、建设南浦、杨浦大桥、新修高架和地铁等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全面开展污染物的治理、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能力训练]
1.关于城市化的错误叙述是
()A.城市化过程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
B.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C.城市化水平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D.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2.关于城市化的标志,表达不妥的是
()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在上升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城人口数量增加
3.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城市化的特点是
()
A.世界城市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空前的程度
B.中小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发展慢
C.由于城市人口不断集中,城市用地规模不断缩小
D.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比重达到13.3%
4.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②乡村和小城镇
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③交通运输的通达性不断增强;④乡村的人均收入高于城市;⑤
城市的地价昂贵,房租高于农村。
()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③④⑤5.二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发展超过了同时期的发达国家
B.发展速度比发达国家以往的最高速度还快
C.城市人口的比重还不足发达国家的一半
D.大城市发展慢,中小城市发展迅速
6.二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是: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②人口增长过
快,导致农村劳动力过剩;③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④城市基础设施完善;⑤城市就业
条件改善。
()
A.①④B.②③C.④⑤D.①②
7.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①
环境污染;②交通拥挤;③住房困难;④失业人口增多;⑤水旱灾害频繁;⑥水土流失
加重;⑦社会秩序混乱;⑧人口老龄化加快。
()
A.②③④⑤⑥B.②④⑤⑥⑦C.①③④⑤⑧D.①②③④⑦
8.城市化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①城市规模无限扩大;②城市人口迅猛增长;③城市管
理水平落后;④城市设施很不完善。
()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9.城市大气污染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城市人口密集,呼吸过程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
B.居民燃烧煤炭等燃料做饭和取暖,排放大量烟尘
C.工矿企业燃烧煤炭排放大量烟尘和废气
D.汽车、飞机、火车等各类交通工具排放大量尾气
10.保护和改善环境,不应该
()
A.加强城市管理B.控制经济发展
C.进行全面规划D.扩大绿地面积11.首都北京提出建成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建设方针,主要考虑的是()
A.强化北京市民以至全国人民的政权意识
B.经济建设不再是北京的工作重心
C.加强首都的教育、科技、文化建设
D.分散职能、控制规模、改善环境
12.解决城市交通拥挤最有效、最科学的办法是
()
A.在市中心区建立大量停车场
B.学校、工厂和机关安排不同的上下班时间
C.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D.控制和减少小汽车数量,禁止大货车入城
[能力训练答案]
1-5 AAACD 6-10DDAAB 11-12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