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各学科课程结构一览
- 格式:doc
- 大小:168.00 KB
- 文档页数:4
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绪论
1. 引言
2. 目的和意义
3. 课程理念
第二部分:课程标准
1. 整体结构
1.1 课程框架
1.2 课程目标
1.3 学科能力要求
2. 主要内容
2.1 基础理论和方法
2.2 数与代数
2.3 几何与空间
2.4 函数与分析
2.5 统计与概率
第三部分:教学与评价1. 教学指导
1.1 教学原则
1.2 研究方法
1.3 教具与资源
2. 评价方法
2.1 评价理论
2.2 评价内容
2.3 评价工具
第四部分:实施与支持1. 实施方案
1.1 课程组织
1.2 选课与教学安排1.3 教材教辅
2. 支持与保障
2.1 培训与培训资源2.2 教师队伍建设
2.3 学校管理与支持
第五部分:附则
1. 实施时间
2. 颁布和解释
3. 其他事项
注:此文档为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完整版,内容
包括绪论、课程标准、教学与评价、实施与支持以及附则等五部分。
该课程标准旨在明确数学学科的整体结构、主要内容,提供教学指
导和评价方法,同时也提供了实施与支持的方案,为全日制普通高
中的数学教学提供参考。
此外,文档中还包括了颁布和解释的说明,以及其他相关事项的附则。
高中生物新课标的课程结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朱正威摘要作者以参与《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研制的体会写成此文。
分高中生物新课标课程结构简述、高中生物新课标的模块设计、新课程结构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三部分,既有介绍,也有议论。
议论只是个人的理解,仅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结构学习领域科目模块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学分学时学段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下简称《方案》)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生物新课标》)已相继公布,2004年9月将在若干实验区正式开始实验。
《方案》涉及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诸方面的改革,《高中生物新课标》力图在生物学课程中体现这些改革的要求,于是与我们习惯了的高中生物学课程有显著的差别,引起了生物科学教育工作者的深切关注。
本文仅对课程结构作简要的介绍。
1 高中生物新课标课程结构简述《方案》规定普通高中课程的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3个层次组成,图示如下:8个学习领域分别是: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
生物属于科学领域,科学领域中还有物理、化学和地理的一部分。
因此生物课程是科学课程。
对应上述结构层次,高中生物课程的结构可图示如下:还要说明的是课程的修习将实行学分制管理。
必修模块是确保所有高中生都达到共同要求,选修模块是在达到共同要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中进一步发展(有个性的发展)的需要(选修又分成Ⅰ和Ⅱ,Ⅰ是国家规定的,Ⅱ是学校自主开发的)。
无论必修或选修,每一模块的学习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每学分为18学时,因此,每个模块为36学时。
为便于安排,每学期分为两学段安排课程,每学段10周,其中授课9周,复习考试1周。
如此,l个36学时(2学分)的模块,若按周4学时安排,将在1个学段内完成。
如生物的3个必修模块,各为36学时(2学分),合并计算为108学时(6学分),可在3个学段(1.5学期)完成。
高中新教材和课程变化(附各科变化明细)2017年12月,教育部组织修订并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目前正在组织编写修订普通高中各学科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
从2019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各省(区、市)将分步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2022年秋季开学,全国各省(区、市)均启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
各科教材将有哪些新变化、新要求呢?学习哥来为你一一解读!语文五大变化提出四大学科核心素养。
新课标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由五大课程目标变为十二大课程目标。
2003版的课程标准中,设置五大课程目标,分别为: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2017版课标则变为十二大课程目标,分别为:语言积累与构建、语言表达与交流、语言梳理与整合、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鉴赏文学作品、美的表达与创造、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
新增选择性必修课程。
相较于2003年版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课程结构,新版课程标准新课程结构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内容始终贯串这三类课程。
必修课程,每名高中学生必须修习,开设2个学期,8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考试要求选择修习,开设2个学期,6学分;选修课程,学生可自由选择学习,开设2个学期,设计12学分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
变化四:设置十八个学习任务群。
这十八个任务群被归置于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中。
(见下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及学分变化五:明确学业质量。
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明确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一、修订背景1.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源于2014年教育部的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对正在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把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
2.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开发特色课程。
——2010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刚要中提出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开发特色课程,本次修订也贯彻了该刚要的精神。
课改实验十余年的成果和经验积累。
04开始,宁夏等四省区率先开始新课程改革,之后全国其他省市相继进入课改,到17年经历了十余年的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已深入人心,这一轮的课改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有了新的、科学的认识,对新课标的修订给出依据。
国际科学教育的最新发展(学习进阶、核心概念、STEM教育……)1997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率先提出核心素养,引发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美国等进行了研究,我国也是同样,这次修订可以说是与世界同步。
本次修订物理课标内容和变化有哪些?→▲▲二、物理课标的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一)关于课程方案1.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
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
2.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
(1)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2)进一步明确了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
(二)关于学科课程标准1.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
围绕着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了课程内容,明确内容要求,指导教学设计,提出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建议。
2.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任务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该达到的水平,各水平的关键表现构成评价学业质量的标准。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主要变化■ 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强调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不只是为升大学做准备,还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
■ 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一是保留原有学习科目,在英语、日语、俄语基础上,增加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
二是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
三是进一步明确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必修课程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全修全考;选择性必修课程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选修选考;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可以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为学生就业和高校自主招生录取提供参考。
四是合理确定各类课程学分比例,在毕业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对原必修课程学分进行重构,由必修课程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学分组成,适当增加选修课程学分,既保证基础性,又兼顾选择性。
■ 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课程实施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要求,从课程规划、课程标准、教材、教学管理以及评价、资源建设等方面,对国家、省、学校分别提出了要求。
增设“条件保障”部分,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施和经费保障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增设“管理与监督”部分,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的责任。
学科课程标准主要变化■ 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具体化、细化。
为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各学科课程、教学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等方面的独特育人价值,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相应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提出考试评价的建议,目的是切实引导各学科教学在传授学科知识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科思想、思维方式等,克服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
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各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一)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09.08.14•【字号】鄂教基[2009]20号•【施行日期】2009.08.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各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鄂教基[2009]20号)各市、州、县、神农架林区教育局,江汉油田教育实业集团:现将《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各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印发你们,请结合地方和学校实际,参照执行。
(文件电子版下载网址:http:///)附件:1.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2.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英语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3.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数学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4.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5.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6.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7.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8.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9.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10.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11.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通用技术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12.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音乐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13.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美术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14.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体育与健康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15.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二〇〇九年八月十四日附件1: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精神,结合我省高中语文教学实际,对我省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四川省2010普通高中新课改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四川省2010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的选修I分为选修IA和选修IB。
选修IA为学校必须开设的、修习人文方向或理工方向的学生按各科目要求必须修习的模块;选修IB为各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供学生进一步发展、自主选择修习的模块。
(一)课程结构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1.学习领域普通高中课程设置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
2.科目每一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
八个学习领域共包括语文、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科目。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两种或多种外语。
3.模块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
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
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
具体设置如下(表1):表1 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学分表说明:(1)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每个模块1学分)。
(2)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的学分,三年中需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和至少28个选修学分(选修Ⅰ至少获得22学分,选修Ⅱ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学分方可毕业。
鼓励学生修习更多的选修模块,获得更多学分。
(二)课程内容普通高中课程内容为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内容。
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的选修I分为选修IA和选修IB。
选修IA为学校必须开设的、修习人文方向或理工方向的学生按各科目要求必须修习的模块;选修IB为各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供学生进一步发展、自主选择修习的模块。
解读04 课程结构(一)框架结构的变化2003年版课标:高中数学课程分必修和选修。
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其中系列1、系列2由若干个模块组成,系列3、系列4由若干专题组成。
每2个专题可组成1个模块。
课程结构如图所示。
选修系列必修模块注:上图中代表模块(36学时),代表专题(18学时)。
必修课程是选修课程中系列1,系列2课程的基础。
选修课程中系列3、系列4基本上不依赖其他系列的课程,可以与其他系列课程同时开设,这些专题的开设可以不考虑先后顺序。
必修课程中,数学1是数学2,数学3,数学4和数学5的基础。
2017年版课标:高中数学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高中数学课程内容突出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四条主线,它们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
数学文化融入课程内容。
高中数学课程结构如下:说明: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语言、方法、观点,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还包括数学在人类生活、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和意义,以及与数学相关的人文活动。
(二)内容的变化2003年版课标:1.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数学内容,包括5个模块。
数学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
数学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数学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学科+网数学4:基本初等函数II(三角函数)、平面上的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数学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2.选修课程对于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望进行选择。
选修课程由系列1,系列2,系列3,系列4等组成。
◆系列1:由2个模块组成。
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
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框图。
◆系列2:由3个模块组成。
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一、修订背景1.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源于2014年教育部的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对正在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把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
2.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开发特色课程。
——2010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刚要中提出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开发特色课程,本次修订也贯彻了该刚要的精神。
3.课改实验十余年的成果和经验积累。
04开始,宁夏等四省区率先开始新课程改革,之后全国其他省市相继进入课改,到17年经历了十余年的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已深入人心,这一轮的课改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有了新的、科学的认识,对新课标的修订给出依据。
4.国际科学教育的最新发展(学习进阶、核心概念、STEM教育……)1997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率先提出核心素养,引发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美国等进行了研究,我国也是同样,这次修订可以说是与世界同步。
本次修订物理课标内容和变化有哪些?→▲▲二、物理课标的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一)关于课程方案1.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
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
2.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
(1)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2)进一步明确了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
(二)关于学科课程标准1.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
围绕着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了课程内容,明确内容要求,指导教学设计,提出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建议。
2.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任务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该达到的水平,各水平的关键表现构成评价学业质量的标准。
普通高中课程结构和毕业要求一、部颁要求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陕西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我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如下:(一)课程结构普通高中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
具体设置如下: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共8个领域,合计116个学分,所有高中必须全部开设,并作为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
国家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选修Ⅰ课程,是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需要,分类别分层次设置的。
选修Ⅱ课程由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发若干模块,供学生选择。
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和选修I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学习领域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和综合实践活动,反映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美术和音乐)、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
每一科目又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模块的设置有利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有利于学校有特色地发展,有利于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二)学制学时学分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11周。
为了使学生合理而有序地安排课程,各地区可以针对每个学期长短不一的情况调整学年教学时间。
每学年分为两个学期,每个学期分为两个学段,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
必修和选修Ⅰ课程的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 2学分。
为合理调配教育资源,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每周安排4学时,在1个学段内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任务,也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每周安排2学时,在2个学段内完成一个模块教学的任务。
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1学分。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目 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1)(一)课程性质/1(二)基本理念/2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5)(一)学科核心素养/5(二)课程目标/7三、课程结构 (8)(一)设计依据/8(二)结构/9(三)学分与选课/10四、课程内容 (12)(一)必修课程/121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2(二)选择性必修课程/18(三)选修课程/34五、学业质量 (39)(一)学业质量内涵/39(二)学业质量水平/39(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43六、实施建议 (44)(一)教学与评价建议/44(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55(三)教材编写建议/59(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63附录 (66)附录1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66附录2 项目教学案例/72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
信息技术涵盖了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
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并逐步构建出智慧社会。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价值,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
提升中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1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旧课程标准的对比分析二、课程目标新旧课程的目标没有较大的差异,新的课程着重提出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
对比如下三、数学核心素养及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四、课程的结构新旧课程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课程结构图对比如下:新课程旧课程结构图学分必修:8学分选修1:6学分选修2:6学分必修:10学分选修2系列:6学分选修4系列:3学分(每个专题1学分,共10个专题,高考修3学分)学时必修:144学时选修1:108学时选修2:没建议学时必修:180学时选修2系列:108学时选修4系列:没建议学时高一上必修1,高一下必修1高二上选修1,选修2高一上必修1,必修4高一下必修5,必修2,必修3高二上选修2系列,选修4系列探究。
共144学时,8学分。
2. 选修1课程包括四个主题,分别是函数及应用、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
共108学时,6学分。
3. 选修2课程分为A,B,C,D,E五类。
6学分。
A课程是部分理工类(数学、物理、计算机、精密仪器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
B课程是经济、社会(数理经济等)和部分理工类(化学、生物、机械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
C课程是人文类(历史、语言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D课程是体育、音乐、美术(艺术)类学生等可以选择的课程。
E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
必修课程与选修1课程是高考的内容要求。
选修2课程分为A,B,C,D,E五类。
这些课程为学生确定发展方向提供引导,为学生展示数学才能提供平台,为学生发展数学兴趣提供选择,为大学自主招生提供参考。
五、新课程标准的内容与现行课标对比,必修3中的“算法初步”删掉了;删掉了必修5中的解三角形,不等式的大部分内容。
删掉了选修2-2中推理与证明。
删掉了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删掉了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删掉了选修4-5不等式选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