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 第一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4.19 MB
- 文档页数:34
有太大变化。
(3)根据月相的变化,可以推测地球是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过渡:我们现在凭借卫星可以明晰的了解地球形状的同时,也精准的测出了地球的大小。
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有多大呢?1.展示地球大小示意图帮助记忆诗:庐山起义是半径,五点一亿表面积。
要知赤道有多长,坐地日行八万里。
2.拓展:展示地球赤道半径和极半径(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6)小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过渡:为了方便同学们了解我们地球到底有多大,我们可以拿生活中的事物来对比对比,你就能感受到我们地球母亲有多庞大。
3.展示对比地球与足球场的大小、飞机绕地飞行需要的时间。
相当于728亿个足球场的总面积(足球场面积7000平方米)相当于客机沿赤道飞行50小时的距离(飞行速度800千米/时过渡:对于我们来说地球是十分庞大的,但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地球的大小算什么水平呢?4.播放不同星球与地球大小的对比。
展示太阳、月球的表面积,与地球进行对比。
太阳表面积大约是地球的11961倍;地球最大周长大约是月球的4倍二、地球仪过渡:通过数据和对比的方式,知道地球对于我们人类来说过于庞大,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地球,根据地球的形状我们制作出了它的模型——“地球仪”1.展示地球仪示意图和真实地球图差异:①有地轴:一个假想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两极(指向北极星为北极,相反为南极)②有经纬线:连接两极为经线;与经线相垂直的为纬线。
过渡:为了进一步了解地球仪,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地球仪吧!2.展示地球仪制作步骤,说明要求,四、课堂检测1.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体现了以下哪个地理原理是()A. 地球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B.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C. 地球是一个正球体D. 地球表面起伏大2.人们常说“天衣无缝”,如果要给地球缝制一件衣服需要衣料约()A. 6371平方千米B. 960万平方千米C. 5.1亿平方千米D. 6.1亿平方千米地球仪是我们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阅读右图地球仪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球和地球仪》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等。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入门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球仪的模型以及简单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对地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后续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学科,他们对地理知识充满了好奇,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掌握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模型、图片等教具,直观展示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和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2.探究地球的形状: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并通过讲解地球仪的构造,让学生理解地球仪的作用。
3.探究地球的运动: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
4.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讲解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地球仪。
5.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操作地球仪,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和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