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教材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5
教育部关于认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及聘任第一届中心主任的通知正文:---------------------------------------------------------------------------------------------------------------------------------------------------- 教育部关于认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及聘任第一届中心主任的通知(教技函[2005]2号)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国务院侨办,部属有关高校:根据《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和管理暂行办法》,我部对2001年组建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进行了验收。
经研究,同意专家组验收意见,将“电能质量”等43个工程研究中心纳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管理序列(其中依托地方高等学校建设的中心由省部共建、共管)。
同时聘任梁栋等41人分别为各中心的第一届主任(见附件)。
请各校、各中心认真执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和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强化管理,注重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为推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做出新的贡献。
附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及第一届中心主任名单2004年12月30日附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及第一届中心主任名单序号中心名称依托单位中心主任主任任期备注1电能质量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安徽大学梁栋2005.1-2009.122数字社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工业大学王普2005.1-2009.123超重力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化工大学陈建峰2005.1-2009.124金属电子信息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科技大学谢建新2005.1-2009.125资源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史培军6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乔延江2005.1-2009.127模塑建材制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大连理工大学王敏杰2005.1-2009.128农业基因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李玉新2005.1-2009.129数字化纺织服装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东华大学丁永生2005.1-2009.1210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东南大学黄卫11先进涂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武利民2005.1-2009.1212现代中成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广州中医药大学陈蔚文2005.1-2009.1213光伏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合肥工业大学丁明2005.1-2009.1214水利水电工程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河海大学唐洪武2005.1-2009.1215输变电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湖南大学王耀南16医用生物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华东理工大学刘昌胜2005.1-2009.1217特种工程塑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姜振华2005.1-2009.1218功能食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南大学钱和2005.1-2009.1219中子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兰州大学姚泽恩2005.1-2009.1220发光材料与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南昌大学江风益21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吴建平2005.1-2009.1222油气加工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石油大学杨朝合2005.1-2009.1223化工过程模拟与优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湘潭大学罗和安2005.1-2009.1224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其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吴信才2005.1-2009.1225玉米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王守才26铝合金强流变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南大学毛大恒2005.1-2009.1227南海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徐安龙2005.1-2009.1228园林环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林业大学尹伟伦2005.1-2006.12超龄29信息网络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邮电大学钟义信2005.1-2006.12超龄30材料先进制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东北大学姚广春超龄31敏感陶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周东祥2005.1-2006.12超龄32油菜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华中农业大学吴江生2005.1-2006.12超龄33太阳能发电及制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谢绳武2005.1-2006.12超龄34稀土永磁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沈阳工业大学唐任远2005.1-2006.12超龄35现代交通管理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四川大学游志胜超龄36港口物流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武汉理工大学陶德馨2005.1-2006.12超龄37生态水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徐德龙2005.1-2006.12超龄38快速成型制造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卢秉恒2005.1-2006.12超龄39膜与水处理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浙江大学高从堦2005.1-2006.12超龄40数据库与商务智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王珊超龄41土木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同济大学暂缓聘任42有机硅化合物及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暂缓聘任43基因组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暨南大学暂缓聘任——结束——。
国家防震减灾指挥中心的构成盛家伦;成小平;帅向华;姜立新;梁曙东;吕红山;吴天安;刘在涛;杨亚莉;杨桂岭【期刊名称】《地震》【年(卷),期】2001(021)004【摘要】介绍了防震减灾指挥中心作为领导和专家共同迅速有效处置地震应急事件的工作平台,该中心是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的主要工作场所.防震减灾指挥中心包括指挥中心机房、指挥大厅和辅助工作区三部分.指挥中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项目,包括了计算机系统、网络、通讯、声像、供电、空调、投影显示、GIS技术应用、数据库、软件开发、机房建设等.可对抗震救灾工作快速作出科学决策.【总页数】10页(P19-28)【作者】盛家伦;成小平;帅向华;姜立新;梁曙东;吕红山;吴天安;刘在涛;杨亚莉;杨桂岭【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北京,10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61【相关文献】1.探索地方工作融合发展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济南市防震减灾工作纪实[J], 张晓欣2.防震减灾示范引领砥砺前行——记我国首个国家级防震减灾示范省会城市 [J], 郭心;张晓欣3.防震减灾——访国家防震减灾中心副主任成小平博士 [J], 杨文飞4.最大程度发挥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馆的宣教功能--以铜陵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为例 [J], 谢瑞杰;王燕燕5.山西省阳泉市赛鱼小学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被认定为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J], 郭连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政策研究规划》重大专项一、国家防震减灾政策体系建设(一)项目目标构建防震减灾政策体系,指导防震减灾政策研究和政策制定。
为解决防震减灾重大政策问题,初步形成一定政策理论战略储备。
(二)主要任务1. 防震减灾政策框架体系研究。
对防震减灾政策框架体系进行总体研究,以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历史学、人类学、统计学、灾害学、地球科学、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等学科为切入点,围绕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和地震科技等工作为重点,构建防震减灾分层级,分领域的政策框架体系。
2. 防震减灾重大政策理论研究。
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开展防震减灾重大政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断丰富和完善防震减灾政策理论,为新时期防震减灾重大政策和工作策略的形成提供政策理论储备,逐步建立支撑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思想库。
3. 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政策研究。
突出政策研究的前瞻性、针对性、时效性,研究保障防震减灾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政策策略。
重点开展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重点监视城市、城市群、西部欠发达地区等地区实现防震减灾目标,重点地区城乡统筹、区域协调、财务扶持、全面发展的政策保障措施研究。
二、防震减灾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政策研究(一)项目目标针对性地研究当前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提出解决影响和制约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重大、关键、紧迫和社会关注问题的政策措施建议,为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二)主要内容1. 防震减灾文化建设政策研究。
研究防震减灾先进文化建设与国家文化建设政策间的关系,提出地震部门主导、相关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共同繁荣防震减灾先进文化的政策措施,增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实效,提高全民防震减灾综合素质,推动防震减灾先进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2. 防震减灾政府社会协同推进政策研究。
开展政府防震减灾目标责任落实、政府社会协同机制和群测群防等政策研究,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动员依靠社会力量,加强社区、居民、学校等基层防震减灾能力建设,引导、鼓励、支持、规范社会力量参与防震减灾实践的政策建议。
国家863计划——“中国地震科学卫星计划的预研与制定”
课题通过验收
佚名
【期刊名称】《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年(卷),期】2005(25)4
【总页数】1页(P113-113)
【关键词】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国家863计划;通过验收;卫星计划;地震科学;课题组;预研;信息领域;总结报告;财务报告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62;F407.67
【相关文献】
1.中国地震科学卫星计划的预研与制定 [J],
2.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电网调度中心安全防护体系研究及示范"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验收 [J],
3.一位博士后的土地情怀记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实验站站长、国家"863"计划重大课题首席科学家梁文举 [J], 逄安库;田德育;阎威
4.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承担的5项国家“863”计划课题通过科技部验收 [J],
5.中国科学院863计划课题“高强韧多孔钛人工骨材料研发”通过技术验收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是中国地震局直属事业单位,成
立于1959年,总部位于北京市。
地质研究所是中国地震工作
的科研与技术支撑机构,担负着地震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研究和地震应急工作等任务。
作为中国地震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研究所拥有一支
高素质的研究团队,包括地震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质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的专家和学者。
他们致力于深入研究地震机理、地震预测、地震风险评估等关键领域,为地震学研究和地震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研究所在地震工程技术领域也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和研究实力。
他们主导和参与多项大型地震工程项目,研究并推广一系列地震安全技术和防灾减灾措施,为我国地震防灾减灾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地质研究所还承担着地震应急工作。
他们积极参
与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工作,提供科学技术支撑和决策建议,协助地方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对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质研究所倡导科学、务实的工作态度,注重对科研和
技术创新的支持。
他们与国内外的科研机构和院校广泛合作,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与此同时,地质研究所也注重人才培养和智力引进,为国家地震工作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总之,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作为地震科学研究和技术
支撑机构,在地震学研究、地震工程技术和地震应急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始终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己任,为地震防灾减灾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希望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能够继续发扬优势,加强科研创新,提高地震监测和预警能力,为地震防灾减灾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地下结构抗震书籍1. 《地下结构抗震设计与分析》-赵明华这本书介绍了地下结构的抗震设计原理和分析方法,涵盖了地下室、地下车库等不同类型的地下结构。
2. 《地下结构动力分析与设计》-王建国该书详细介绍了地下结构的动力学分析和设计方法,包括地震波特性、地震响应分析等内容。
3. 《地下结构抗震设计原理与实例》-刘建国这本书以实例为基础,介绍了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的原理、方法和实践经验,帮助读者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
4. 《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手册》-张文秀该手册系统总结了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实用的设计指导和规范要求。
5. 《地下结构抗震设计导则》-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这本书是一份权威的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指南,包含了设计原则、计算方法和实例分析,适用于工程实践。
6. 《地下结构抗震技术与应用》-刘军该书系统介绍了地下结构抗震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方法,包括地震动力响应、结构抗震设计等内容。
7. 《地下结构抗震设计规范解读》-张国华这本书解读了地下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的内容和要求,帮助读者理解规范并正确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8. 《地下工程抗震设计与施工》-李世伟该书介绍了地下工程抗震设计和施工的关键技术,包括地下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监测与加固等方面。
9. 《地下结构抗震设计与施工案例分析》-刘志华这本书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了地下结构抗震设计和施工中的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法。
10. 《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吴刚该书综合介绍了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对地震荷载计算、结构设计等进行了详细阐述。
11. 《地下结构抗震设计与分析方法》-陈云洁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地下结构抗震设计与分析的方法,包括地震动力学理论、结构响应分析等内容。
12. 《地下结构抗震设计与施工手册》-林宏该手册提供了地下结构抗震设计与施工的实用指导,包括设计要点、施工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13. 《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案例精选》-徐建华这本书选取了多个地下结构工程的抗震设计案例,通过实例分析展示了不同设计方法和效果。
地震学导论
《地震学导论》是一本关于地震学基础知识的教材,通常用于地球科学、地质工程、建筑工程以及相关领域的教育和研究。
这本书的内容涵盖了地震的成因、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地震的监测和记录、以及地震灾害的评估和预防等方面的知识。
地震学是研究地震现象的一门科学,它涉及到地震波的产生、传播以及接收等多个方面。
在地震学中,研究者们通过分析地震波的特性来推断地球内部的结构,以及通过研究地震的序列和地震发生的机制来理解地震的动力学过程。
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动,它们可以是纵波(P波)、横波(S波)或者面波。
这些波动的传播特性受到地球内部介质的影响,如介质的密度、速度、以及波的传播路径等。
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性质。
地震的监测和记录是地震学研究的重要部分。
通过设置地震仪来监测地震波的传播,科学家们可以获得地震的震级、震中位置、以及地震波的到达时间等信息。
这些数据对于理解地震的特性、评估地震灾害的影响以及进行地震预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震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是地震灾害的评
估和预防。
地震灾害包括地震引起的地面破坏、海啸、以及次生灾害等。
通过对地震灾害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评估地震对建筑物、基础设施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的措施。
《地震学导论》这本书通常会涵盖上述提到的各个方面,为读者提供地震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
这本书对于从事地震学研究、地震工程、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和学生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组建方案一、引言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中国家重要科技资源,培养和造就一流的科技人才和领军人才的重要基地。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组建,将促进国家在工程技术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目标定位为适应未来科技创新的需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将根据国家需求和国家工程战略重大需求,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技术需求进行研究和开发,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
同时,为了满足国家对高水平科技人才的需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将侧重于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我国的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技术基础。
三、组建原则1. 国际一流水平: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应以世界一流的水平为目标,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确保研究成果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2. 服务国家需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应围绕国家重要需求领域,服务国家工程领域需求,形成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技术创新成果。
3. 聚焦重点领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应始终坚持以关键领域技术创新为主线,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核心技术提升。
4. 产学研结合: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应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与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机制。
5. 突破创新: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应坚持突破创新,持续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组建内容1. 机构设置(1)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设立总部,总部设在首都北京,并在重要的区域和产业发达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2)总部设立主要领导班子和研究机构,具体设置科研部门、管理部门、科技成果转化部门等相关机构。
2. 人才培训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将开展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国际先进的人才培训模式,建立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和造就一大批高层次、复合型科技人才,为国家的工程和科技领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 科技成果转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将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鼓励和支持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推动科技成果在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和推广。
防震教材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tw/04_Edu/4-3.htm地震所顯現的現象一位南投災民的描述921集集地震的情況時說︰餘震比主震搖得厲害。
地震時,大家半跑半爬著(站不穩,摔倒)逃離屋子。
地震停了之後,很多人房子沒倒就趕快再回到屋子去查看損失破壞情況。
沒想到十分鐘後餘震就來了,而這次房子一下子就倒了,人沒有時間逃出來,都被壓死在裡頭,我們這裡很多人都是這樣被餘震壓死的。
(他認為那個餘震搖得比較厲害,那個才是主震,你們一定搞錯了!)以下是一些地震所顯現的現象︰一般而言,餘震的規模不會超過主震,但是仍然會有非常接近主震規模的餘震出現,因為這些規模比較大的餘震可能距離比較接近,所引起的震動(震度)可能反而比主震還要大。
因此,若在主震中房子已經受到較嚴重的損壞,很可能在餘震中進一步受損而倒塌,若人員仍停留在房子內就可能引起傷亡。
這些規模比較大會進一步引起災害的餘震可能在主震發生後幾小時甚至幾十分鐘內發生。
以921集集地震為例,主震規模為7.3,10分鐘後立即發生規模6.8的強烈餘震,根據災區民眾的描述,有很多房屋在餘震中倒塌,並引起更多的傷亡。
若建築物在地震中倒塌將會引起重大人員傷亡。
但是也有很多人因為臨震反應正確,而在倒塌的建築物中獲救。
另一方面,也有許多因為臨震驚慌採取不當的反應而受傷的例子。
會導致建築物倒塌的強烈地震很少發生,但在台灣每個人都還是有可能會遇到這樣的強烈地震。
而使得建築輕微或中度受損並導致人員受傷的強震則可能會遇到許多次。
因此瞭解地震災害,並在平時做好準備,加強臨震反應與緊急避難演練,才能在地震中保護自己,並進一步幫助別人,減少地震損失。
地震防災教育工作可以概分為三大部分,即正確的臨震反應、緊急避難疏散與平時準備。
而臨震反應與緊急避難疏散必須靠平時的準備與常規性的演練教育才能落實,而在地震發生時極為短暫且可能驚慌混亂的情形下,還能做出正確且有效的反應,而真正達到減災的目的。
1.地震緊急避難演習之必要性在強烈地震中可能因建築物嚴重毀損而造成人員傷亡。
強烈地震中建築物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幾乎是無法避免的,但在適當的應變處置之下,仍然可以有效地減少傷亡程度。
由前面的說明可知強烈地震後建築物若已受損,則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因為大量餘震的侵襲而使損壞程度更嚴重甚至崩塌,人員必須在強震後緊急撤離至安全避難場所,才能保障生命安全,降低震災損失。
正確的臨震反應與震後緊急疏散避難,是值得大家重視的。
尤其是人數眾多的學校更是必須加強演練。
以同樣遭受地震威脅的美國為例,『聯邦災難防治總署』要求各級學校必須進行地震防災教育,並且每年至少執行地震緊急避難演習兩次。
美國對地震防災教育的重視值得我國學習,尤其921集集地震殷鑑不遠,必須重視地震防災教育。
透過演練讓學生熟悉各種避難技巧與避難所位置及到達的秩序與行進路線,才能於地震時立刻做出正確的臨震反應,在短時間內不慌不亂的緊急疏散到達安全地點。
2.地震臨震反應之原則由於各種震波在地殼中傳播的速度不同,因此我們對地震的感受也有不同。
一般而言,若地震發生在距離比較遠的地方,則我們察覺輕微的地震搖晃後到地表開始劇烈晃動可能間隔數秒到十數秒,那麼我們就有數秒到十數秒的時間作一些反應措施像打開大門、關閉電源、關閉瓦斯再找安全地點低伏身體避難。
但若地震發生在距離很近的地方,則我們察覺地震後,地表會馬上劇烈搖晃,我們就會完全沒有時間作上述的一些反應措施,甚至連找安全地點低伏身體避難都會來不及或相當倉促。
遺憾的是會引起損害與傷亡的地震通常是發生在距離很近的大地震,並沒有太多反應的時間。
也有一些例外情況,如台北地區因為盆地的地形地質條件特殊,也常有遠距離的大地震會造成災害。
因此,平時即應養成習慣隨時關心了解所在地點環境的狀況,判斷最佳的避難位置,尤其是經常停留的地方,例如住家、學校、辦公室,更應熟悉有哪些位置具有潛在危險,察覺地震時即可立即遠離這些潛在危險位置。
如前所述,會造成重大災害的大地震來臨時通常不會有太多的時間,讓我們觀察判斷及思考如何反應,所以平時的訓練格外重要。
一般而言,除非正好身處大門邊或電源、瓦斯等開關旁可以去將大門打開或將電源、瓦斯等關閉,否則直接找到安全地點低伏身體避難應是比較實際的做法。
地震時很難找到可以保護自己的絕對的安全地點,但是在相對安全的地點低伏身體避難,絕對可以大大減少傷亡的威脅。
有一些原則可以找到相對安全的地點︰(1)遠離電燈、電扇、鏡子、掛畫等易掉落的吊掛物;(2)遠離書櫃、壁櫃等易傾倒的家具擺設;(3)遠離玻璃門窗等易碎物體;(4)避免在室內薄隔間牆的旁邊;(5)堅固桌椅的旁邊是個不錯的選擇。
避難姿勢則應採取低伏身體並盡可能拿一些柔軟的東西如椅墊、靠背、枕頭等護住頭部。
地震時我們可能正在家裡、車上或山上,也可能正在學校、百貨公司、戲院等人很多的地方,所要採取的臨震反應措施均不相同。
透過教育、宣導及演練使大家都能充分了解採取各種臨震反應的原因與原則,才能在地震中快速而正確的應變。
雖然大多數的地震並不會造成災害,但由於無法在察覺地震的當時即判斷地震的強烈程度是否會致災,因此,只要察覺地震都必須立即採取前述必要的臨震反應措施。
將大多數不會造成災害的地震當成實際演練臨震反應的機會,提醒自己並熟練正確的臨震反應觀念,則在遭逢每個人都可能會遇上的旱見的強烈地震時,必定可以維護自身安全減少地震災害。
3. 學校在地震緊急避難疏散之時機與原則大地震過後,建築結構本身或附屬設備與擺設可能因劇烈的震動而受損、傾倒、掉落,再加上可能隨時會有很大的餘震發生,人員必須在強震後緊急撤離至安全避難場所。
尤其是學校、百貨公司、戲院等人很多的地方,如何在眾人驚恐的情緒中有效率、有秩序地讓所有人員撤離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過與不及均會引發出其他問題,正確判斷,採取適度的反應相當重要。
90年6月14日上午10點35分在宜蘭南澳發生了一個規模6.2的強震(如附圖),震波傳到台北地區仍然引起不小的震動。
由於正值學校上課時間,許多學生與老師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驚嚇。
根據我們的訪問,有的學校立刻採取全校避難疏散;有的學校由部分老師零零散散的個別採取班級疏散;有的學校則是不為地震所動。
我們事後檢討︰採取全校避難疏散的學校學生擾嚷一個上午,無法安心上課;採取個別班級疏散的導師惶惶不安不知所措。
以這個地震而言,這樣的反應有些過度了。
但不為地震所動的學校或老師是因為判斷正確或是對地震無動於衷,值得進一步探討。
因為大多數的地震並不會造成災害,除非是為了演習的目的,否則,不是每次遇到地震後都必須緊急疏散的。
大多數的地震只要採取前述必要的臨震反應措施即可,無須緊急疏散。
在此必須強調,會致災必須緊急避難疏散的強烈地震是很旱見的,但每個人仍然有可能會遇上。
如果我們了解緊急避難疏散的真正原因與目的,則何時需做緊急避難疏散是不難判斷的。
如果我們所在位置具有安全顧慮時就有必要緊急撤離,因為地震而引起的安全顧慮有︰(1)建築物嚴重受損可能進一步倒塌;(2)附屬設施如櫥櫃、電燈、電扇、天花板掉落或鬆脫而有掉落危險;(3)可能引起火災。
有以上這些現象或顧慮時需做緊急避難疏散,一般而言,學校教室會有大量的窗戶玻璃,若有許多玻璃被地震震破則此時應做緊急避難疏散。
許多玻璃被地震震破可視為緊急避難疏散的時機判斷的一個簡易指標。
4.學校在地震緊急疏散的準備與要求學校要在大地震後學生的驚恐情緒中立刻有效率、有秩序地疏散所有師生,絕對是一個困難度極高的大工程。
必須在平時有周全的準備及演練,才能達到緊急疏散的要求。
若以我國921集集大地震的經驗為要求標準,則所有師生必須在10分鐘之內疏散至學校操場等空曠地區。
要達到此一要求有賴平時周全的準備及定期演練,參考美國『聯邦災難防治總署』要求各級學校必須進行地震防災教育,每年至少執行地震緊急避難演習兩次的標準,則我國各級學校應在每學期舉辦地震緊急避難演習一次。
以下是對學校進行地震防災教育中有關地震緊急避難演習的一些建議︰(1) 全校緊急疏散計劃︰學校訓導單位必須根據各校教室建築、走廊、樓梯與操場等空曠地配置之環境條件,擬定全校緊急疏散計劃。
包括疏散次序、疏散路線、秩序維護與指揮人員、第二疏散路線,製作成圖表公告提供全校師生使用。
(2) 定期宣導︰由於學生可能因轉學、重新編班或其他因素而不了解全校緊急疏散計劃,必須定期宣導,開學時應為較佳之宣導時間。
導師及課任老師均需熟悉緊急疏散計劃,需要時才能充容指揮學生。
第二疏散路線由導師及課任老師熟知即可,可以不必對學生宣導。
(3) 定期演習︰為能達到有效率、有秩序的緊急疏散的要求,必須定期演練。
以每學期演練一次為原則,配合相關的地震防災教育課程可以使效果加成。
在真實地震且需要進行緊急疏散時,應備有手提式廣播設備,因此演習時可用手提式擴音器廣播。
並應與臨震反應演習同時舉行。
(4) 主管單位督導考核︰教育主管單位應將全校緊急疏散計劃列為督學重點教務督導之項目。
並將地震防災教育列為每學期的必備課程,使地震防災教育能確實落實。
5.結語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隨時受到地震的威脅,921集集地震記憶猶新。
地震無法預測,且可能在短短幾秒鐘之內引起的大範圍的巨大災害。
有賴於平時的準備與演練才能在大地震中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因此,地震防災教育格外重要,值得國人加以重視。
學校為學童聚集上課的地方,除了加強校舍的耐震安全外,更應重視地震防災教育,使能在地震時做出正確反應,並進一步影響週遭家人,使人人都注重地震防災工作。
.tw/04_Edu/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