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专题一地球与地图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800.29 KB
- 文档页数:5
高中地理苏教版必修一《地球与地图》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地图的基本概念;2. 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规律;3. 理解地图的基本元素和绘制方法;4. 能够运用地图解答地理问题。
二、教学重点1. 地球的基本构造;2.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规律。
三、教学难点1.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规律的深入理解;2. 地图的基本元素和绘制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地理苏教版必修一《地球与地图》;2. 工具: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展示地球仪,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地球和地图的深入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地球的基本构造(15分钟)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地球的基本构造,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以及地球的内部构造对地球表面形态和地理现象的影响。
3.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规律(20分钟)通过示意图和生动的比喻,讲解地球的形状为近似椭球体,地球的周长和直径的测量方法,并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以及由此造成的昼夜交替、季节变化等现象。
学生可以进行实际测量和模拟实验,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4. 地图的基本元素和绘制方法(30分钟)介绍地图的基本元素,包括比例尺、方位角、图例等,并通过实例讲解地图的绘制方法,如等经纬度网绘制、等高线绘制等。
鼓励学生动手绘制简单的地图,提高他们的地图阅读和绘制能力。
5. 运用地图解答地理问题(25分钟)通过实际案例和实地考察,指导学生运用地图解答地理问题,如找出某个地点的经纬度、计算两地之间的距离和方位等。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讨论,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6. 归纳总结(5分钟)通过学生的回答和讨论,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化学生对地球和地图的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和实践任务,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地图、绘制地图等方式,进一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地球与地图”教学设计一、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对标准的把握须注意如下几点:1. 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纬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2. 利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3. 地方时、区时及时差的计算和应用。
二、教材分析《考试说明》提到文理科基础地理考试内容还包括与高中地理必修内容相关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有关内容。
而地球、地图又是基础中的基础,这些内容贯穿于高中必修内容的始终,所以牢牢掌握这部分内容才为高中地理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基本的地理素养。
另外地理信息技术从某种意义上是地图的延伸,所以在这一课里也简单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内容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①、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经度、本初子午线、纬线、纬度,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②、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分。
③、熟练掌握地球上的经纬网,并会运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④、理解地球上的时区的划分,地方时、区时及时差的计算和应用,日界线,国际标准时间,北京时间。
过程与方法2.去学习知识达成目标。
,学生在教师演示引导下,通过读图、比较、推理、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态度四、教学重点1. 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纬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2. 利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3. 地方时、区时及时差的计算和应用。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两极、赤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千米,赤道周长约千米。
二、纬线及纬度1.纬线:在地球仪上,同____平行、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2.纬线的特点:纬线指示____方向;同在北半球(或南半球)纬线长度____;纬线形状均为____。
地球与地图教案教案标题:地球与地图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2. 掌握地球上的大洲和海洋的位置和名称。
3. 理解地图的基本要素和使用方法。
4. 学会使用地图进行定位和导航。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2. 大洲和海洋的位置和名称。
3. 地图的基本要素和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投影仪和幻灯片。
2. 地球仪和世界地图。
3. 学生练习册和地图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使用教学投影仪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并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上的各个大洲和海洋。
2. 提问:你能说出地球上的七大洲和五大洋的名称吗?二、讲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特征(15分钟)1. 使用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基本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
2. 介绍地球的特征,如地球的形状、自转和公转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特征如何影响地图的制作和使用。
三、学习大洲和海洋的位置和名称(15分钟)1. 使用地球仪和幻灯片向学生展示各个大洲和海洋的位置和名称。
2. 学生跟随教师的指示,用手指或笔指出地球仪上的各个大洲和海洋,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四、介绍地图的基本要素和使用方法(15分钟)1. 讲解地图的基本要素,如比例尺、方位角、图例和经纬度等。
2. 使用幻灯片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图,并解释如何使用地图进行定位和导航。
3. 分发学生练习册和地图练习题,让学生根据地图上的要素进行实践操作。
五、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和地图练习题上的任务,巩固对地球和地图的理解。
2. 教师巡视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回顾课堂内容,让学生总结地球和地图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2. 进行课堂小结,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使用互联网资源或图书馆资料,进一步了解地球和地图的相关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和地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在教案撰写过程中,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目标,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来帮助他们理解地球与地图的相关知识。
专题一地球和地图亳州一中南校地理组考纲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3.地图上的方向、比率尺、常用图例和注记;4.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考纲解读1.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半径大小2.理解地球仪上经纬网的特色,运用经纬网确立地理地点、鉴别方向和丈量距离等3.识记地图上的方向、比率尺、图例和注记,理解这些地理因素在解题中的信息效能4.说明海拔和相对高度,理解等高线( 等深线 ) 的特色,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解决地理问题考情上线1.经纬网和地图三因素,常常作为隐性信息,考察学生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比如在地区图上利用经纬度定位,利用比率尺进行面积的估量,图例信息的迁徙应用等;2.等高线及等高线地图出现频次较高,且综合性愈来愈强,重视于与其余考点相联合考察,比方依据等高线确立修筑水库的地址和规模,与气温垂直变化的有关计算,聚落与交通线和等高线的关系等。
第一课时一、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均匀半径6371 千米;赤道周长约 4万千米( 8 万里)。
2.地球仪(1)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设想轴,其倾斜方向不变,北端一直指向北极星邻近。
(2)两极:地球仪上,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此中指向北极星的一端是地球的北极 N;另一端是地球的南极 S)。
3.经纬网(1)经线和纬线的基本特色经线纬线形状半圆圆从赤道向两极渐渐变短,赤道长度全部经线的长度都相等最长;南北纬度同样的纬线长度相等全部经线都订交于南北两极,互相关系同一经线圈上两条经线度数和为全部纬线都互相平行180°随意相邻两条经线间的间隔在随意相邻两条纬线间的间隔间隔相等赤道上最大指示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2)经度和纬度的区分经度纬度由本初子午线 (0 °经线 ) 向东、由赤道 (0 °纬线 ) 向南、向区分方法向西各区分 180 °北各区分 90°东经度向东度数增大;西经度向北纬的度数愈向北愈大,散布规律西度数增大;东西经 180°是同一条经北极点为 90°N;南纬的度数愈向线南愈大,南极点为 90°S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经度数值增大由南向北度数增大者为北判断方法的为东经度,减小的为西经度纬;减小的为南纬(3)几条重要的经线和纬线①重要经线:0°经线和 180 °经线是东西经度界限;20°W 经线和 160 ° E 经线是东西半球区分界限。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发言稿一、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是在地球仪上认识地轴、南极和北极、经线和纬线,比较经线和纬线的形状、长度、指示方向等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及数据变化规律,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地球上五带的纬度划分,认识高、中、低纬度,根据经纬网判读某地点经纬度位置的方法,根据某地的经纬度位置判读(或标注)某地点的方法。
根据生活实际需要选择常用地图的方法,在指定地图上查找所需地理信息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及数据变化规律,掌握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2)掌握地球上五带的纬度划分,认识高、中、低纬度。
(3)掌握在平面图或大比例尺地图上进行比例尺量算的方法。
理解等幅地图中比例尺大小与范围、内容的关系。
(4)掌握在指向标地图上判读两点间的方向(方位)的方法。
(5)掌握在经纬网地图(不含极地投影地图)上判读两点间的方向(方位)的方法。
(6)掌握根据等高线地形图进行等高线值、等高距的判读的方法。
(7)了解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进行山地、盆地、山谷、山脊、鞍部、陡崖等地形或局部地形判读的方法。
(8)理解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的关系。
2.能力目标(1)掌握根据经纬网判读某地点经纬度位置的方法,根据某地的经纬度位置判读某地点的方法(3)掌握根据生活实际需要选择常用地图的方法,在指定地图上查找所需地理信息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感,加强对地图作用的认识,激发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1.根据经纬网判读某地点经纬度位置,根据某地的经纬度位置判读某地点2.比较比例尺的大小与实地距离之间的关系。
四、教法和学法分析(一)教法分析1.实际操作法学生动手绘制经纬网,再现基础知识2.练习教学法通过课堂练习检查复习效果(二)学法分析1.自主学习课前复习本节主要内容2.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相互交流,共同完成任务。
“地球与地图”教课方案课标要求教课大纲领求广东考试说明的内容认识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认识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认识地球运动的基本信息。
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绘地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绘地球的大小。
球的大小。
一、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 认识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绘地球的大小。
”,对标准的掌握须注意以下几点:1.正确辨识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纬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区分。
2.利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质地理问题。
3.地方时、区时实时差的计算和应用。
二、教材剖析《考试说明》提到文理科基础地理考试内容还包含与高中地理必修内容有关的《整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有关内容。
而地球、地图又是基础中的基础,这些内容贯串于高中必修内容的一直,因此紧紧掌握这部分内容才为高中地理学习打下了坚固的基础,这是基本的地理修养。
此外处理信息技术从某种意义上是地图的延长,因此在这一课里也简单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内容三、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①、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经度、本初子午线、纬线、纬度,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②、东、西半球的区分,南、北半球的区分,高、中、低纬的区分。
③、娴熟掌握地球上的经纬网,并会运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质地理问题。
④、理解地球上的时区的区分,地方时、区时实时差的计算和应用,日界限,国际标准时间,北京时间。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演示指引下, 经过读图、比较、推理、议论争辩等学习活动, 去学习知识达成目标。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培育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态度, 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四、教课要点1.正确辨识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纬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区分。
2.利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质地理问题。
3.地方时、区时实时差的计算和应用。
五、教课过程( 设计 )第一课时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两极2.地球的均匀半径是、赤道千米,赤道周长约的不规则球体。
千米。
高中地理人教版《地球与地图》教案该教案旨在对高中地理人教版《地球与地图》教材进行系统化教学规划,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与地图的相关知识内容。
教案分为以下几个模块:引入活动、知识讲解、综合应用和拓展延伸。
一、引入活动
1. 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一段关于地球与地图的精彩视频,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 提出引导性问题,如"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人们将地球图形展示在地图上?",引导学生思考与地球与地图相关的问题。
二、知识讲解
1. 介绍地球的基本属性,包括形状、大小、自转和公转等内容,并配以图示进行解释。
2. 解读地球的地理分区,包括大洲、大洋和地理带等,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空间结构。
3. 讲解地图的制作方法,包括地图投影和地图符号等,让学生了解地图的制作原理。
4. 解读地图上的地理要素,如水系、地貌和经纬线等,帮助学生掌握地图的阅读技巧。
三、综合应用
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地球与地图知识,设计一张地图展示自己所在城市的地理特征。
2. 开展实地考察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和指南针等工具,在校园
内进行地理定位和导航练习,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实践能力。
四、拓展延伸
1. 引导学生查阅相关地理材料,扩展对地球与地图的了解,并结合
现实案例进行深入讨论。
2. 组织学生进行地球与地图的创作活动,鼓励学生绘制独特的地图
作品,展示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创意。
通过以上教学方案的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地球与地图的相关
知识,培养地理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提升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
认知水平。
教学设计
《地球仪与地图》(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考纲要求,要求学生明确地球的大小,经纬网的地理意义,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的相对位置、距离。
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二、教学设计思路
充分利用地球仪展示经纬网的相关特点,解决考试中不会读经纬网图、不会定位等问题。
三、教学实施的程序(一课时)
少千米?
2、甲和乙分别向东和向北走,保持方向不变,都能回到起点吗?学生集体思考,分
析问题,并总结原
因
进一步明
确东西关
系的相对
性,南北
关系的绝
对性。
PPT 出示合作探究
读“地球表面某区域的经纬网示意图”,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确定M、N 两点的地理坐标。
(2)若某人从M 点出发,依次向正东、正南、正西和正北方向分别前进200 千米,则其最终位置位于M 点的什么方向?
(3)图中甲、乙、丙三个区域的图上面积相等,请比较三者实际范围的面积(由大到小的顺序)。
1、小组站立讨
论。
2、判断经纬度
说出坐标。
3、明确两条经
线间的距离,
由赤道向两极
递减。
打破课堂
布局,利。
用图来分
析经纬网
的特点利
用合作的
形式,加
大学习效
率。
探究小结学生根据总结了解
经纬线的特点
明确本节
的重点内
容是经纬
观察经纬网图,观察图片,分析经
习题巩固课堂总结。
地理班课复习课教案年级科目教师班级日期时段课型课题地球与地图考纲要求了解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能够结合地图,简单分析自然和人文现象背后的地理因素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地球上的经纬网,并会运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重难点)。
2.结合地图,简单分析自然和人文现象背后的地理因素(重点)教与学过程析考题明考向一、看高考题并思考:高考题考点是什么?用什么的形式考的?(2015·全国卷Ⅰ)甘德国际机场(下图)曾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枢纽之一,当时几乎所有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都要经停该机场补充燃料。
如今,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不再需要经停此地。
一架从甘德机场起飞的飞机以650千米/小时的速度飞行,1小时后该飞机的纬度位置可能为( )A.66.5°B.60°NC.53°ND.40°N答案:C◎考察经纬网出目标明知点1.熟练掌握地球上的经纬网,并会运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2.结合地图,简单分析自然和人文现象背后的地理因素目标一:熟练掌握地球上的经纬网,并会运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一.1出示示意图并提出问题:读地球形状和大小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与练达目标2讨论得出:(1)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地球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0000千米。
3.结合经纬网示意图认识经纬网图上的经线和纬线经线纬线概念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点的线地球仪上同赤道平行的线特点形状半圆圆方向指示南北方向指示东西方向1长度都相等(约2万千米) 自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赤道最长间隔任意相邻两条经线间的间隔在赤道上最大任意相邻两条纬线间的间隔相等关系所有经线都相较于南北极点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4.经度与纬度经度纬度图示划分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180°从赤道向南北各分90°分布规律东经度的度数愈向东越大,西经度的度数愈向西越大北纬的度数愈向北越大,南纬的度数愈向南越大划分半球20°W~0°~160°E为东半球,160°E~180°~20°W为西半球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5.学会经纬度的判断方法(1)据经纬度分布规律判断经纬度根据经纬度的分布规律,向北增加是北纬“N”,向南增加是南纬“S”,向东增加是东经“E”,向西增加是西经“W”。
等高线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判读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亚热带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完成1~2题。
1.山峰M与①地的高差可能为()
A.840米B.760米
C.580米D.180米
2.关于河流沿岸②③④⑤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②地水运优势最明显
B.③地为河流的侵蚀岸
C.④地的河水流速最慢
D.⑤地易受洪涝的影响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标注的四条粗线中,最可能为分水岭的是()
A.甲B.乙C.丙D.丁
4.图示区域内河流水系特征最有可能是()
A.呈放射状B.支流很少
C.汇聚西北D.干流向东流
下图为某山峰周围情况示意图,假若积雪边缘气温为0℃。
读图,完成5~6题。
5.此时,c点的气温大约为()
A.0.6℃B.1.8℃C.2.5℃D.4.6℃
6.沿图中a-b剖面线所绘制的地形剖面图是()
如图为我国东南某地区等坡度线(地表坡度值相等的点连成的线)图,图中数字代表坡度(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河流,流速最快的河段是()
A.甲B.乙C.丙D.丁
8.图示区域()
A.P地坡度最陡
B.河流从东北流向西南
C.适宜发展林果业
D.Q地位于背风坡,土壤水分条件差
如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图中阴影表示水域。
据图回答9~10题。
9.若甲为一海岛,则甲岛最高处海拔可能为()
A.400米B.200米C.160米D.80米
10.若该图为江南丘陵某区域图,a、b、c、d四处为四个居民点,则最易遭受洪涝威胁的居民点是() A.a B.b C.c D.d
仙安石林位于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七百多米高的仙安岭上,属于罕见的热带喀斯特剑状、针状石
林。
下图为海南省沿109°E的地形剖面及岩石构成示意图。
完成11~12题。
11.组成仙安石林的岩石的成因及形态成针状、剑状的原因分别是(双选)()
A.外力作用B.流水侵蚀
C.冷却凝固D.变质作用
12.图中显示(双选)()
A.图示区域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B.没有地壳运动的痕迹
C.五指山上能找到生物的化石
D.历史上岩浆活动频繁
二、综合题
13.读“我国某地区地形图”(单位:米),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P处适合户外攀岩运动。
运动员从崖底攀至陡崖最高处,攀登的最大高度不超过________米,陡崖崖顶高度范围为________米。
(2)简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
(3)图中a处附近等高线向右凸出,其地形名称是__________,为________走向。
(4)若a处附近等高线数值为500,则a处地形为____;若b处等高线数值为400,则b处地形为________。
14.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其中甲村落多明清古建筑。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河流主干道的流向。
(2)甲村庄为图示区域内最大的村落,简析其形成的有利区位条件。
(3)某摄影爱好者想拍摄一张古村落全貌,指出其在A、B、C三地应选取的地点,并简述理由。
答案精析
1.C 2.A[第1题,由图可知,等高距为100米,山峰M的海拔介于700米至800米之间;①地附近闭合等高线数值可能为300或400,若该闭合等高线数值为300,则①地海拔介于200米至300米之间,若该闭合等高线数值为400,则①地海拔介于400米至500米之间;故山峰M和①地的高差介于400米至600米之间,或者介于200米至400米之间,C项正确。
第2题,河流下游地区水量大,落差小,利于航运的发展,图中②地航运条件最佳;在河流弯曲处,凸岸沉积,凹岸侵蚀,③地位于河流凸岸,为河流的堆积岸;四地中,④地等高线最密集,坡度最大,流速最快;洪涝灾害主要出现在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位于河流上游的⑤地一般不会有洪涝灾害。
]
3.A 4.D[第3题,分水岭是指将地表水分开的山脊。
据图中等高线分布可知,四条粗线中只有甲为山脊(等高线凸向低处),故A项正确。
第4题,据图中等高线分布可知,甲线与乙线之间、丁线左侧及丙线处都有山谷分布,可以形成河流,支流大致向西南流,不属于放射状水系,故A、C项错误;支流较多,故B 项错误;干流可能向东流,故D项正确。
]
5.B 6.D[第5题,图中积雪线海拔为2 500 m,气温为0 ℃,c点海拔为2 200 m,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0.6 ℃/100 m计算,c点气温应是1.8 ℃。
第6题,由图可知,a-b剖面线所穿过的湖泊海拔低于2 300 m,则排除A、B,该山峰山顶并没有鞍部,排除C,则D项正确。
]
7.A8.C[第7题,结合材料可知等坡度线即为地表坡度值相等的点连成的线,由图可知甲、乙、丙、丁中甲处等坡度线数值最大,即其坡度最大,则该段河流流速最快。
第8题,由图可知甲、乙、丙、丁、P、Q各处中甲处等坡度线数值最大,即其坡度最陡;由图只能得出坡度大小的分布,无法获知地势走向,无法判断河流流向及山地坡向等;由图可知该地区坡度大多在5°至30°的范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范围的坡地适宜发展林果业。
]
9.C10.B[第9题,根据海岛判断其海岸最小等高线是0米;再根据图中400米等高线,判断图中等高距为100米。
由此判断甲处海拔在100~200米。
第10题,集水区域容易遭受洪涝威胁。
根据图中等高线分布可知,a、c两个居民点均位于山脊,d居民点位于山顶;b居民点位于山谷,即b居民点位于集水区域,容易遭受洪涝威胁。
]
11.AB12.AD[第11题,因为是喀斯特地形,则组成仙安石林的岩石为石灰岩,属于沉积岩,是外力作用而形成的,A 正确。
仙安石林形态成针状、剑状的原因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B正确。
第12题,图中的地形剖面图显示,图示区域地势中间高四周低,A 正确。
图中有地势起伏的状态,有属于侵入岩的花岗岩出露地表的状态,说明该区域存在地壳运动,B 错。
图中信息显示,五指山区域的主要岩石是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不会有生物化石存在,C 错。
该区域有花岗岩和玄武岩分布,说明历史上岩浆活动频繁,D正确。
]
13.(1)400 1 000~1 100
(2)图示区域地形主要为低山丘陵;地势从南部和西部向东北倾斜;低山丘陵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部。
(3)山脊东西
(4)小丘洼地
解析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
第(1)题,P处陡崖有三条等高线重合,等高距为100米,根据陡崖相对高度计算公式,陡崖相对高度在200~400米之间,最大攀爬高度不超过400米。
由标注的600米等高线,判断陡崖最高处等高线为1 000米,陡崖顶部高度在1 000~1 100米之间。
第(2)题,地形特征从地形类型、组合及地势特征等方面来阐述。
第(3)题,a处附近等高线凸向数值较低处,其地形为山脊;走向依据经纬网来判断,为东西走向。
第(4)题,地形依据其与周边等高线的关系来判断,如果a处附近等高线数值为500,则地势较高,为小丘;如果b处等高线数值为400,则比周围地势低,为洼地。
14.(1)由东南流向西北。
(2)地形平坦开阔;河流流经,水源充足;位于河流交汇处,且有省道经过,对外联系方便。
(3)地点:C地。
理由:视线通透(没有地形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