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园林植物刺吸式害虫防治技术
- 格式:docx
- 大小:21.74 KB
- 文档页数:10
园林植物常见害螨的防治技术螨科和瘿螨科。
主要危害苹果、桃、杨、柳、山楂、大叶黄杨、国槐、悬铃木、草坪、月季、玫瑰、白三叶、花椒等多种园林植物。
一、危害方式害螨多聚集在叶片背面,成虫、若虫用口器刺入叶内吸吮汁液,常造成园林植物叶片绿素受损,影响光合作用。
受害叶片常常出现灰白色小点或白色斑块,有的造成被害部位细胞增生,使叶片上突起瘿状,或瘿球状,或叶片卷曲、皱缩,有时整个叶片枯焦,好像火烤一样,因此又称“火龙虫”。
严重时叶片枯死脱落,甚至因叶片落光造成植株死亡。
另外,许多害螨还传播植物病毒病害和真菌病害。
二、形态特征害螨个体很小,体长一般不超过2毫米。
其成虫和若虫有4对足,幼虫有3对足。
形状呈圆形或卵圆形,颜色多为桔黄或红褐色,因此称红蜘蛛,有时随食物种类、食物多少、植物的不同颜色而有所差异。
害螨是危害叶片的主要害虫,也属于刺吸植物枝叶的害虫。
三、发生规律害螨可通过有性繁殖,也可孤雌生殖,多以卵或受精的雌成虫在树皮缝隙或土壤下越冬。
繁殖能力极强,一年可达10余代,多则20~30代。
主要在叶背面危害,有吐丝结网习性。
卵多产在叶背面上脉两侧及丝网上。
可在高温干旱的条件下,繁殖迅速。
气温20-30℃最适宜,5天左右即繁殖一代、世代重叠。
1年之中以5~6月及8~9月出现两次高峰期;秋季干旱,降雨量少,繁殖快,虫口数量迅速增多、如果连续几天阴雨,虫口数量会显著下降。
越冬虫口基数大,导致第二年大发生;不合理的施药使环境恶化,天敌数量减少。
四、防治方法1、搞好预测预报,及时检查叶面叶背,最好借助于放大镜进行观察,发现害螨在较多叶片为害时,应及早喷药。
防治早期为害,是控制后期猖獗的关键。
2、抓住关键时期,在每年的5~6月份,第1代幼螨孵化盛期,即害螨危害高峰期,和秋季8~9月份第二为害高峰期用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及时清除绿地中的枯草层、病虫枝及杂草,集中烧毁。
绿地周围房屋的屋檐下常是过冬螨虫的栖息地,要加以检查和防治。
园林病虫害防治(刺吸性害虫)园林病虫害防治(刺吸性害虫)引言园林病虫害是指在园林植物种植和园艺管理过程中,由于外来害虫入侵或环境变化等因素引起的病虫害问题。
刺吸性害虫是园林病虫害中常见的一类害虫,它们以吸食植物汁液为生存和繁殖的方式对植物造成危害。
本文将介绍刺吸性害虫的特征、常见种类、对园林植物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刺吸性害虫的特征刺吸性害虫主要通过口器吸食植物的汁液,常见的刺吸性害虫有蚜虫、食蚜蝽、介壳虫等。
它们具有以下特征:口器长而细长,适合刺入植物表皮吸食汁液;体色多样,常见的有绿色、黄色、黑色等;身体相对较小,且有一对发达的触角。
常见的刺吸性害虫蚜虫蚜虫是最常见的刺吸性害虫之一,它们以群体形式寄生于植物的嫩枝、叶片和花蕾上。
蚜虫的特点是:体表有蜡质分泌物,以保护自己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不同种类的蚜虫寄生于不同的植物上,如瓜蚜、棉蚜等。
食蚜蝽食蚜蝽是一种比较小型的刺吸性害虫,常见于玫瑰花、菊花等园林植物上。
食蚜蝽的特点是:体色多样,包括绿色、棕色、红色等;在植物上寄生形成群体,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介壳虫介壳虫是一种外壳坚硬的刺吸性害虫,常见于柑桔类植物和盆栽植物上。
介壳虫的特点是:体表覆盖有坚硬的外壳,保护其躯体不受外界伤害;雄性和雌性在形态和大小上有明显的差异。
刺吸性害虫对园林植物的危害刺吸性害虫通过吸食植物汁液、分泌毒液、传播病菌等方式对园林植物造成危害,具体表现为:损害植物的光合能力,导致植物生长发育不良;寄生在枝叶上,使植物枯萎、叶片变黄、掉落;分泌的蜜露引诱蚂蚁等其他害虫,进一步加剧对植物的危害;传播植物病菌,引发病害的蔓延。
刺吸性害虫的防治方法针对刺吸性害虫的防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保持园区卫生,及时清除落叶、枯枝等植物残体,减少害虫滋生的环境;使用生物防治,如释放天敌、使用微生物制剂等,减少害虫的繁殖数量;手工捕捉,对个别寄生害虫进行集中清除,以阻止其数量扩大;使用化学农药,如有需要可以采用合适的农药对害虫进行防治;加强植物养护,提高植物的抗病虫能力,以减少害虫的侵害程度。
园林植物病虫害识别及防治技术阿地力沙塔尔新疆农业大学林学与园艺学院一、刺吸式为害的害虫1.蚜虫类的识别及其防治●同翅目属蚜虫总科 Aphidiodea。
识别特征:小型多态昆虫,同种间有无翅和有翅型。
触角3-6节,有感觉器。
跗节2节,第1节很短。
腹部常有腹管,末节背板和腹板分别形成尾片和尾板。
如有翅,则前翅比后翅大,前翅有翅痣。
蚜虫类的危害特点●危害嫩枝、幼芽、叶片及根部导致梢叶卷曲、变色或形成虫瘿或致煤污病,或传毒生物学特性主要种类主要种类主要种类蚜虫类的防治●在野外防治应在春秋季节等进行。
●一、结合园林树木修剪,冬季剪除有卵枝叶或刮除枝干上的越冬卵。
●二、园林树木萌发前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可兼治螨、蚧。
●三、在夏季注意保护和利用天敌,避免天敌昆虫活动旺盛时期大面积喷化学药剂,有必要施药时要局部施药(如根埋、涂干、注射)或选择施用对天敌安全的药剂。
蚜虫类的天敌蚜虫类的防治●四、药剂防治:●叶片有蚜率在30%左右、开始出现有翅蚜时即需进行防治。
●防治时可选用下列药剂:●1.2%烟参碱乳油1000倍液、●10%吡虫啉水剂2000倍液、●20%安克力乳油1500~30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1500倍液、●25% 喹硫磷乳油600~1000倍液。
●此外还可以选用速灭杀丁、敌百威、灭蚜松等。
蚜虫类的防治●肥皂液:防治对象刺吸式、咀嚼式口器类昆虫及叶螨类。
●制作方法:150~300g固体洗衣粉加入10L温水,0.5L酒精,1汤勺食盐溶解均匀即可。
施用方法:每隔7天用药1次,连用2 ~ 3次。
●尿素合剂:防治对象(蚜虫、蚧、粉虱、红蜘蛛)●配方:尿素0.5Kg、洗衣粉0.15kg、水50Kg●风油精:(蚜虫、粉虱)风油精稀释600-800倍喷雾。
2.介壳虫类的识别及其防治●蚧属于同翅目蚧总科●识别特征:一般称为介壳虫,雌雄异形。
雄虫有1对膜翅,后翅退化为平衡棍。
跗节1节。
雌虫无翅,跗节1-2节,3个体段常愈合,头胸分界不清,有的连腹部也分节不清。
抓住时机,及早下手——春季园林刺吸类害虫防治全解春天气温日渐回升,万物复苏,百虫出蛰,农谚云“春杀一虫胜过夏杀一千”,即选择在虫子刚刚起蛰的时候进行防治很适时,正所谓“除虫没有巧,只要动手早”。
刺吸类害虫是园林植物害虫中较大的一个类群,随着温度的升高进入繁殖高峰期,大量孵化成幼虫后取食叶片、嫩茎等,吮吸汁液,造成枝叶卷曲,甚至枯萎或死亡,同时此类害虫还能诱发煤污病、传播病毒等。
鉴于此类害虫春季基数大、虫龄小、抗性弱的特点,抓好防治时机,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结合几年来对鲁中地区的实际调研,对蚜虫类、介壳虫类、网蝽类、椿象类、木虱类、粉虱类、螨类、叶蝉类等刺吸式害虫发生为害及防治时机进行了总结,为同行提供参考。
蚜虫类危害园林植物的蚜虫种类主要有棉蚜、桃蚜、槐蚜、松大蚜、柳倭蚜、莲缢管蚜、绣线菊蚜、栾多态毛蚜、桃粉大尾蚜、月季长管蚜、紫薇长斑蚜、秋四脉绵蚜等三十余种,寄主的种类涵盖了梅、李、杏、桃、柳、杨、榆树、榉树、朴树、国槐、樱花、海棠、月季、木槿、紫薇、黄山栾、松柏类等几乎所有的园林绿化树种,均受不同程度的蚜虫为害。
蚜虫每年发生为害较早,呈集群式暴发为害,以植物的韧皮部筛管中汁液为食,其微小的身体以及被动式进食方式使得多余的液体通过直肠以蜜露排出,人在树下会感觉“如下雨一般掉落”,由于其富含糖类导致洒落在人行道路、树下车辆甚至人体上的蜜露黏连发黑很难清除干净,严重影响了园林景观效果及百姓日常生活。
各类蚜虫一般3月中下旬越冬卵大量孵化,此时蚜虫大多为无翅蚜或干母,也是一年中孵化最整齐、发生时间最长、扩散为害最慢的一代,是最佳防治季节。
蚜虫类的防治方法1、春季结合喷涂石硫合剂人为修剪掉危害严重的枝条和叶片,减少虫害传播源;2、杂草是很多蚜虫的夏寄主,是蚜虫栖息、繁殖的主要场所,所以春季及时中耕除草,清除绿地、苗圃等周边杂草也是防治蚜虫的重要手段;3、结合气温回升情况注意观察在越冬卵孵化高峰期可喷施10%吡虫啉1500倍液,或5%啶虫脒乳油15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或1.2%烟参碱1000倍液等,都较为有效。
园林植物吸汁害虫终极防治方案1、刺吸害虫的发生特点均具刺吸式口器,成虫和若虫均能为害;(1)引起植物养分和水分减少,影响生长发育,严重时可引起植株枯死;(2)能分泌大量蜜露,引致煤污病的发生;(3)很多种类可能传播花木的病毒病;(4)有些种类有发达的产卵器,产卵时使植物的枝叶产生伤口,体形变化大;(5)繁殖力较强,除两性生殖外,尚有孤雌生殖,均为不完全变态。
2、危害特征:(1)叶片失绿,出现黄色斑点或红色等;(2)叶片卷曲,皱缩变形;(3)形成各种虫瘿;(4)嫩枝梢变色萎蔫,弯曲下垂,畸形丛生,甚至枯死;(5)枝叶有蜜露,诱发煤污病。
下面我们主要讲解木虱类、网蝽类、婵类这些刺吸式害虫的识别及防治方案。
木虱类一、木虱类主要种类:石楠木虱、梧桐木虱、蒲桃木虱、柑桔木虱、樟木虱等,同翅目、木虱科。
1.石楠木虱石楠木虱每年发生3代,以卵在枝干上越冬,每年4—8月危害重。
一般5-20头群集在一起,互相借助蜡质覆盖虫体。
2.青桐木虱该虫1年发生2代,以卵在枝干上越冬,若虫和成虫均有群居性,常常十多头至数十头群居在叶背等处。
若虫潜居生活于白色蜡质物中,行走迅速;成虫飞翔力差,有很强的跳跃能力。
3.合欢木虱该虫一年发生3-4代。
5月下旬进入危害盛期,以成虫在树皮裂缝、树洞和落叶下越冬。
4.樟木虱二、木虱类的综合防治苗木调运时加强检查,禁止带虫材料外运。
结合修剪,剪除带卵枝条。
保护和利用天敌,如华蝽、草蛉、寄生蜂等。
发生初期,可喷施吡虫啉、毒死蜱、灭多威等药剂进行防治,推荐使用园林专用杀虫剂暴蚜珍进行防治,在发生盛期,可以使用园林专用杀虫剂蚜虱拦殆稀释800-1000倍进行喷雾防治。
使用一灌树无虫,根部灌药,树上杀虫。
网蝽类1.杜鹃冠网蝽:分布于广东、广西、浙江、江西、福建、辽宁、台湾等地,是杜鹃花的主要害虫。
以成虫和若虫危害叶片,吸食汁液,排泄粪便,使叶片背面呈锈黄色,叶片正面出现白色斑点,严重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致使植物生长缓慢,提早落叶。
常见园林植物刺吸式害虫防治技术刺吸式害虫吸食植物汁液,造成枝叶枯萎,斑点发黄,穿孔以及引发病毒病等。
吸汁害虫是指成虫、若虫以刺吸式口器或锉吸式口器取食汁液危害植物的昆虫。
常见的吸汁害虫有同翅目的蝉类、蚜虫类、木虱类、蚧壳虫类、粉虱类,半翅目的蝽类,缨翅目的蓟马类,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目的螨类。
一、蝉类:同翅目蝉亚目。
主要有蚱蝉、大青叶蝉、桃一点斑叶蝉、青蛾蜡蝉、斑衣蜡蝉等。
1、蚱蝉:又称知了,危害多种园林苗木。
以卵和若虫在被害枝内和土中越冬,初孵若虫钻入土中吸食植物根系汁液。
一年中以5月份在土中的若虫数量最多。
成熟若虫于5-8月从土中钻出来,凭着生存的本能爬行到灌木枝条、杂草茎干等处,用爪及前足的刺固着于树皮枝叶上,多在夜间20:00-22:00时和早晨4:00-6:00时段,在激素控制下开始蜕变羽化,为了成虫两翅的正常发育,蜕皮时身体必须垂直面对树身,否则翅膀就会发育畸形。
6月为成虫出现盛期,10月为末期。
雌虫不能鸣,称为哑巴蝉,成虫羽化后20天左右,通过刺破树皮吸食树汁进行营养补充后,即可开始交尾产卵,如此周而复始。
2、大青叶蝉:危害樱花、圆柏、海棠、丁香等园林植物。
以卵于树木枝条表皮下越冬,成虫有趋光性,以卵越冬。
北方年生3代,以卵于树木枝条表皮下越冬。
4月孵化,于杂草、农作物及蔬菜上为害,若虫期30~50天,第1代成虫发生期为5月下旬~7月上旬。
各代发生期大体为:第1代4月上旬~7月上旬,成虫5月下旬开始出现;第2代6月上旬~8月中旬,成虫7月开始出现;第3代7月中旬~11月中旬,成虫9月开始出现。
发生不整齐,世代重叠。
成虫有趋光性,大青叶蝉的为害特点是成虫和若虫为害叶片,刺吸汁液,造成褪色、畸形、卷缩,甚至全叶枯死。
此外,还可传播病毒病。
3、斑衣蜡蝉:喜干燥炎热处。
一年发生1代。
以卵在树干或附近建筑物上越冬。
翌年4月中下旬若虫孵化危害,5月上旬为盛孵期;若虫稍有惊动即跳跃而去。
经三次蜕皮,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羽化为成虫,活动危害至10月。
8月中旬开始交尾产卵,卵多产在树干的南方,或树枝分叉处。
一般每块卵有40-50粒,多时可达百余粒,卵块排列整齐,覆盖白蜡粉。
成、若虫均具有群栖性,飞翔力较弱,但善于跳跃。
4、桃一点斑叶蝉:以成虫潜伏于落叶、杂草堆中、树皮隙缝及常绿树杉、柏等丛中越冬。
翌年3月桃、梅萌发后即迁往花桃、梅花、樱花等寄主上为害。
各代成虫出现期为4月上旬至7月中旬第一代;7月上旬至8月下旬第二代;8月中旬至9月中旬第三代;8月下旬至第二年5月中旬越冬代(即第四代)。
各代卵期6~29天;若虫期13~21天;成虫寿命12~33天,越冬成虫长达5~6个月。
卵多散产在叶背主脉内,成虫无趋光性。
成虫、若虫刺吸寄主植物的嫩叶、花萼和花瓣汁液,形成半透明斑点。
落花后,集中于叶背危害,受害叶片形成许多灰白色斑点。
严重时全树叶片苍白,提早脱落,树势衰弱,影响生长和来年开花。
二、蚜虫类:又称腻虫、蜜虫,同翅目蚜总科。
主要有桃蚜、月季长管蚜、松大蚜、柏大蚜、栾树蚜虫等。
1、桃蚜:桃蚜的繁殖很快,华北地区一年可发生10余代,长江流域一年发生20~30代。
春季气温达6℃以上开始活动,早春晚秋19~20天完成一代,夏秋高温时期,4~5天繁殖一代。
成虫和若虫在叶片、嫩茎、花梗等部位吸食植物体内的汁液,并传播多种重要病毒。
危害叶片时,多在叶片背面危害,严重时叶片变黄、皱缩。
蚜虫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
2、月季长管蚜:月季长管蚜每年发生10-20代,江浙地区以成蚜和若蚜在茎干残茬的芽腋间越冬。
春季月季萌发后,越冬蚜在新梢嫩叶上繁殖,从4月上旬起开始危害嫩梢,花蕾及叶反面有时可盖满一层。
4月中旬起有翅蚜陆续发生,被害株率和虫口密度都明显上升,5月中旬是第一次繁殖高峰,7-8月高温和连续阴雨天气,虫口密度下降。
和平均气温20℃左右,相对湿度70-80%时(即5月和10月前后)繁殖快,危害普遍严重。
3、松大蚜:华北地区一年发生十多代,以卵在松针上越冬。
1头干母(无翅雌成虫进行孤雌胎生繁殖)能胎生30多头雌性若虫。
若虫长成后继续胎生繁殖,在气温合适条件下,3-4天后即可进行繁殖后代,所以繁殖力很强。
出现有翅侨蚜后可以进行扩散,所以在春夏季可以观察到成虫和各龄期的若虫。
在10月中旬,出现性蚜(有翅雄、雌成虫),交配后,雌虫产卵越冬。
常8粒卵,偶有9粒、10粒,最多22粒,整齐排在松针上。
北京地区5-6月、10月发生两次为害高峰,尤以秋季更为严重。
天敌有七星瓢虫、异瓢虫、二星瓢虫、四星瓢虫和十三星瓢虫。
三、蚧壳虫类:同翅目蚧总科,又称介壳虫。
主要有日本龟蜡蚧、红蜡蚧、白蜡虫、紫薇绒蚧、吹绵蚧、矢尖盾蚧、糠片盾蚧、日本松干蚧等。
1、日本龟蜡蚧:一年1代,以受精雌虫主要在1~2年生枝上越冬。
翌春寄主发芽时开始为害,成熟后产卵于腹下。
产卵盛期:南京5月中旬,山东6月上中旬,河南6月中旬,山西6月中下旬。
每雌产卵千余粒,多者3000粒。
卵期10~24天。
初孵若虫多爬到嫩枝、叶柄、叶面上固着取食,8月初雌雄开始性分化,8月中旬至9月为雄化蛹期,蛹期8-20天,羽化期为8月下旬至10月上旬,雄成虫寿命1~5天,交配后即死亡,雌虫陆续由叶转到枝上固着为害,至秋后越冬。
可行孤雌生殖,子代均为雄性。
2、白蜡虫:每年一代,3、4 月份雌成虫产卵。
4-5 月份卵孵化为幼虫,雌幼虫分散栖附在叶片上面,雄幼虫群栖在叶片下面,经过20天后,蜕皮变成 2 龄幼虫,离开叶面栖附在枝条上,雌虫分散雄虫群栖。
2 龄雄幼虫时期可分泌蜡质。
8 月份化蛹,9 月上旬蛹羽化为雄成虫,寻找雌成虫交配,5-10天后即死亡,在8 月份2 龄雌幼虫变为成虫,交配后,虫体逐渐长大,越冬后,到翌年3-4 月份产卵,不久死亡。
卵壳内的卵粒即为白蜡虫的种虫。
3、紫薇绒蚧:山东一年能发生4代。
绒蚧越冬虫态有受精雌虫、2龄若虫或卵等,各地不尽相同;通常是在枝干的裂缝内越冬。
每年的6月上旬至7月中旬以及8中下旬至9月份为若虫孵化盛期,但像上海、山东等一年发生3-4代的地区,在3月底4月初就能发现第一代若虫危害。
绒蚧在温暖高湿环境下繁殖快,干热对它的发育不利。
4、吹绵蚧:5月为产卵盛期,卵期13-27天。
若虫5月上旬至6月下旬发生,若虫期50天;成虫发生于6月中旬至10月上旬,7月中旬最盛,产卵期达30天。
7月上旬至8月中旬为第二代卵期,8月上旬最盛,卵期10天;若虫7月中旬至11月下旬发生,8、9月最盛,若虫期50-106天。
5、日本松干蚧: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等地,主要为害赤松、油松和马尾松,次为黑松。
松干蚧的发生世代因种类而异。
有的一年发生2代,有的一年发生1代,冬季多以1龄寄生若虫越冬,有的则无明确的越冬虫态。
四、木虱类:主要有梨木虱、梧桐木虱等。
1、梨木虱:在早春2~3月份出蛰,3月中旬为出蛰盛期在梨树发芽前即开始产卵于枝叶痕处,发芽展叶期将卵产于幼嫩组织茸毛内叶缘锯齿间、叶片主脉沟内等处。
若虫多群集为害,在果园内及树冠间均为聚集型分布。
若虫有分泌胶液的习性,在胶液中生活、取食及为害。
直接为害盛期为5~7月份,因各代重叠交错,全年均可为害;到7~8月份,雨季到来,由于梨木虱分泌的胶液招致杂菌,在相对湿度大于65%时,发生霉变。
致使叶片产生褐斑并坏死,造成严重间接为害,引起早期落叶。
2、梧桐木虱:又叫青桐木虱,梧桐木虱1年发生2代,以卵越冬。
翌年4月底5月初越冬卵陆续孵化。
若虫共3龄,经30余日,于6月上、中旬开始羽化为成虫,下旬为羽化盛期。
第二代若虫发生期在7月中旬,经22日左右,于8月上、中旬羽化,8月下旬开始产卵于枝上越冬。
五、粉虱类:主要有白粉虱、黑刺粉虱等。
1、白粉虱:白粉虱不耐低温,在辽宁均不能露地越冬。
1年可发生10余代,以各种虫态在保护地内越冬为害,春季扩散到露地,9月份以后迁回到保护地内。
成虫不善飞,有趋黄性,群集在叶背面,具趋嫩性,故新生叶片成虫多,中下部叶片若虫和伪蛹多。
交配后,1头雌虫可产100 多粒卵,多者400~500 粒。
此虫最适发育温度25℃~30℃,在温室内一般1 个月发生1 代。
2、黑刺粉虱:一年发生4-5代,以2-3龄幼虫在叶背越冬。
发生不整齐,田间各种虫态并存,在重庆越冬幼虫于3月上旬至4月上旬化蛹,3月下旬至4月上旬大量羽化为成虫,随后产卵。
各代十二龄幼虫盛发期为5月至6月、6月下旬至7月中旬、8月上旬至9月上旬、10月下旬至11下旬成虫多在早晨露水未干时羽化,初羽化时喜欢荫蔽的环境,日间常在树冠内幼嫩的枝叶上活动,有趋光性,可借风力传播到远方。
羽化后2-3天,便可交尾产卵,多产在叶背,散生或密集成圆孤形。
幼虫孵化后作短距离爬行吸食。
蜕皮后将皮留在体背上,以后每蜕一次皮均将上一次蜕的皮往上推而留于体背上。
一生共蜕皮3次,2-3龄幼虫固定为害,严重时排泄物增多,煤烟病严重。
六、蝽类:属半翅目,又称臭虫。
主要有麻皮蝽、绿盲蝽、网蝽等。
1、麻皮蝽:此虫北方一年1-2代,均以成虫子枯枝落叶下、草丛中、树皮裂缝、梯田堰坝缝、围墙缝等处越冬。
次春寄主萌芽后开始出蛰活动危害。
5月中、下旬开始交尾产卵,6月上旬为产卵盛期,此时可见到若虫,7~8月间羽化为成虫。
江西等地越冬成虫3月下旬开始出现,4月下旬至7月中旬产卵,第1代若虫5月上旬至7月下旬孵化,6月下旬至8月中旬初羽化;第2代7月下旬初至9月上旬孵化,8月底至10月中旬羽化。
均危害至秋末陆续越冬。
2、绿盲蝽:北方一年3-5代,以卵在棉花枯枝铃壳内或苜蓿、蓖麻茎秆、茬内、果树皮或断枝内及土中越冬。
翌春3-4月旬均温高于l0℃或连续5日均温达11℃,相对湿度高于70%,卵开始孵化。
第1、2代多生活在紫云荚、苜蓿等绿肥田中。
成虫寿命长,产卵期30-40天,发生期不整齐。
成虫飞行力强,喜食花蜜,羽化后6、7天开始产卵。
非越冬代卵多散产在嫩叶、茎、叶柄、叶脉、嫩蕾等组织内,外露黄色卵盖,卵期7-9天。
6月中旬-7月危害高峰,8月下旬渐少,以春、秋两季受害重。
主要天敌有寄生蜂、草蛉、捕食性蜘蛛等。
3、网蝽:方翅网蝽为例,成虫和若虫以刺吸寄主树木叶片汁液为害为主,受害叶片正面形成许多密集的白色斑点,叶背面出现锈色斑,从而抑制寄主植物的光合作用,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导致树势衰弱。
受害严重的树木,叶片枯黄脱落,严重影响景观效果。
繁殖能力强、耐寒,成虫在寄主树皮下或树皮裂缝内越冬。
悬铃木方翅网蝽1个世代大约30天左右,1年可发生2至5代。
5-8月是危害高发期。
七、蓟马类:蓟马以成虫和若虫锉吸植株幼嫩组织(枝梢、叶片、花、果实等)汁液,嫩叶受害后使叶片变薄,叶片中脉两侧出现灰白色或灰褐色条斑,表皮呈灰褐色,出现变形、卷曲,生长势弱,易与侧多食跗线螨为害相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