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产学研合作教育 造就工作上适用人才——试论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249.12 KB
- 文档页数:3
生物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困境剖析摘要:近年来,随着生物科技的飞速发展与应用,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生物学专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但是,目前我国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出现了“就业难”和“招人难”的现象。
所以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的现状,结合高等院校教育的实际,对高等院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生物工程;大学生;就业困难;对策研究生物工程学是一门综合了微生物、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多种学科共同发展而成。
由于以清华、北大等几所重点大学为代表的短暂生物热,全国重点大学涌现出大量生物工程专业。
从1999年的大学生入学人数到今天,每年都有数百万人毕业。
再加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劳动力市场上生物工程人才“供大于求”的现状导致了暂时的结构性就业局面。
因此,分析当前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有助于解决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帮助他们建立就业的自信心。
1.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1.1中国生物工程产业现状对学生就业的影响生物工程专业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第一个原因与我国生物工程产业的整体形势密不可分。
近二十年来,啤酒、酱油等发酵产品的生产以传统产品为主,技术创新进展缓慢。
目前,虽然我国生物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需要利用高性价比的生物工程技术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以适应高质量、低成本的激烈竞争。
但总体来说,发展方向还是以实验室建设为主,建设周期长、故障率高。
企业只对快速发展的、已经成熟的项目感兴趣,而对改革创新力度不够。
因此,中国的生物工业是一个很小的、很难进行重组的行业。
对高科技研发人才的需求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数量减少,对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2生物工程学校的办学方向限制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机会生物工程专业知识面广,有较好的生物学基础和较好的动手能力。
各大学应结合自身特点,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为大学生选择适宜的人才培养目标。
地方高校生物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应对措施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断推进,生物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与此同时,地方高校生物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困难已成为众多学生和家庭的心结和烦恼。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地方高校生物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应对措施。
1.就业形势严峻近年来,生物科技产业的发展迅速,但地方高校生物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率不高。
据调查,近五年地方高校生物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仅为30%~40%。
2.职业发展前景受限由于生物科技行业门槛高,行业规范严格、专业技能要求高,新兴领域的研发成本高,市场风险大,职业发展前景受到一定限制。
3.薪资水平相对较低生物专业相较于其他专业,技术要求高,但薪资相对较低,加之生物专业课程复杂,相对于科班出身的员工,对企业培养成本高,因此在薪资上地方高校生物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薪酬水平相对较低。
1. 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考虑到生物专业就业局限性及市场需要,并且结合自己的兴趣、优势与职业规划,毕业生应积极寻求跨行业、跨领域的机会,拓展发展路线,进行多元化的专业转型和职业发展。
2. 强化职业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生物专业业内竞争激烈,每年毕业生人数大,毕业生要想在职场立足,必须在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方向上有所突破。
因此,毕业生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增强创新创业的意识,通过实践和实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竞争力。
3. 增加社会实践经验社会实践是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增加求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毕业生要积极参与大学课程实践活动、校外培训以及各种比赛和创新创业项目,全面拓展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
4. 多渠道寻找就业机会毕业生要多渠道寻找就业机会,用心做好求职资料,关注行业招聘网站、企业官网以及各类校园招聘会等渠道,积极投递简历,并与企业保持沟通与联系,为自己的求职增加更多机会。
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李金枝【摘要】摘要:生物科学专业就业形势相对严峻。
以台州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为例,从待遇预期、知识储备、产业滞后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指出迫切需要通过教学改革来改变发展相对困境,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的不足。
最后从构建产学研机制、鼓励自主创业、培养方案改革、个性化培养等方面提出了促进该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期刊名称】台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7)003【总页数】4【关键词】生物科学专业;就业;影响因素;对策1 生物科学专业就业现状分析从就业单位看,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可到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也可到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但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门槛相对较高,通常情况下本科毕业生难以进入。
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要找专业对口的好工作相对较为困难,因此考研深造的比例较高。
选择去基层工作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待遇过低且工作单位通常为小城市甚至是偏远地区,而这对个人的后续发展未必是较好的抉择,因此大多数的生物科学本科毕业生对于这类工作不是很感兴趣。
就总体而言,该专业本科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如,詹萍、岑双庆和陈艳[1]调查了玉林师范学院2005-2007届师范类生物科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发现2/3的毕业生的月收入为1000-2000元,显示出收入状况相对不乐观。
就业难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国家也出台了各项政策以鼓励增加就业,如对自主创业采取了刺激政策。
而2014年全国大学生毕业生总数达到了727万人,更会对生物科学等就业相对冷门的专业形成巨大的压力。
由此造成的结果是,大学生“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状况并存。
2 影响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生物类大学生就业难,除了与全国就业压力剧增有关,还与生物类大学生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就业规划缺乏和期望值过高、企业用人理念偏差及大学生物教育滞后等问题密不可分[2-4]。
新形势下生物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 在高校扩招及金融危机背景下,生物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生物类大学生就业现状,详细剖析了制约生物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并对如何提高就业率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高校扩招金融危机生物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对策一、高校扩招和金融危机背景下生物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1.高校扩招和金融危机的影响造成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就业问题是近年来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困扰我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
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大招生规模,大学生规模急剧增长,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已经突破2500万,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2%,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据教育部统计,2003年大学毕业生是212万,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到2010年将达到630万左右。
尤其是当前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和我国经济的周期性调整压力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慢,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蔓延,对我国经济和就业产生严重影响,造成企业用人需求总量相应减少,可供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将进一步减少,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加大。
新的国际与国内形势对大学生就业无异于雪上加霜。
2.生物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生命科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前沿学科,是社会科技发展的产物,在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健康、食物、能源、生态、环境等重大问题开辟了崭新的路径,因此,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总会受到世人关注,这些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生报读生物学专业。
由于过度宣传,生物专业受到热捧,引发“生物热”,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我国已有200多所院校设置生物学专业,每年毕业生达几万人,由于专业的局限性,再加上我国生物技术产业没有发展到像美国等发达国家那样的规模,造成生物类专业的大学生暂时性过剩,就业形式更加严峻。
Cultivation生物工程被视为21世纪三大前沿学科之一,它是由生物学、化学工程和工程技术等学科相互交叉发展而成的一门复合性学科。
各大高校都十分注重该专业发展,但专业适用面广,各学校办学参差不齐,尤其是1999年,高校扩招至今,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人数成倍增长,特别是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导致就业岗位缩减,加之毕业生自身多方面的原因影响其就业能力,市场上生物工程人才已出现“供大于求”的现状,就业形势严峻,本文结合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建设,就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做几点思考。
生物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生物工程专业特点,使本科生毕业工作前景不十分明朗。
生物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
生物工程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专业学科交叉性强,专业课设置不很成熟,生物科学专业课和工科知识学习均深度有限,所要求的科目较多,课业较重,理论性强,适合培养高级科研和技术人才的专业,各大有名高校都十分注重其发展,专业适用面广,容易转专业,既可进一步学习上游的生命科学,也可以学习下游的实用工程学科,相对口专业要求更高学历,本科毕业后工作相对难找,导致就业的一般从事层次较低的技术工作或干脆放弃本专业而转行。
因此,生物工程的培养计划的制定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较为严重,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不明,专业设置调整存在滞后性,教材的选择和课程设置并不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也有些学校的人才根本就没有就业市场,跟不上当前市场发展的趋势,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造成供大于求的矛盾。
从源头上讲,这已成为制约该专业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生物工程产业的发展现状影响了该专业就业。
生物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与我国整个生物工程行业的现状是分不开的。
过去20年,传统产品如啤酒、酱油等发酵产品的生产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技术革新缓慢。
第30卷第10期 咸 宁 学 院 学 报 Vo.l30,No.10 2010年10月 Journal of X ianni n g Universit y Oc.t2010文章编号:1006-5342(2010)10-0166-02生物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困境剖析*张小艳(电子科技大学 中山学院,广东 中山 845200)摘 要: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高校生物类专业人才急剧扩招。
而近年来,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与市场需求出现较大差距,导致就业难和招工难的现状。
针对此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笔者从本校该专业情况出发,探寻问题所在,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生物工程;大学生;就业难;对策研究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A生物工程是由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等相互交叉发展而成的一门复合型学科,被视为21世纪三大前沿学科之一,是生命科学通向应用领域的桥梁学科。
[1]由于一时的生物热,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几所重点院校为代表,全国各大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大批兴起。
从1999年大学扩招到现在,每年毕业生达到几百万人,加之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生物工程人才在就业市场上已出现 供大于求的现状,造成了暂时性的结构性就业失衡。
因此,对当前生物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难题进行剖析,将有利于解决生物工程毕业生就业中的难题,帮助毕业生健康、自信地求职就业。
一、生物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一)我国生物工程产业的发展现状影响了该专业学生就业生物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与我国整个生物工程行业的现状是分不开的。
过去二十年,传统产品如啤酒、酱油等发酵产品的生产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技术革新缓慢。
而目前,我国生物产业虽有较大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技术产品需要用经济高效的生物工程技术进行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适应质量高,成本低的激烈竞争,但整个发展方向主要侧重于实验室成果,建设期长且失败率高。
企业则热衷于成熟、见效快的项目,缺乏创新。
“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与大学生就业[摘要]一文章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两方面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结合河南城建学院教改的实践,探讨了“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自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大招生而带来的毕业生高峰的到来,毕业生供给量的急剧增加,使得毕业生们面临着严峻的就业竞争。
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200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总数为145万,2003年为212万,2004年为280万,2005年为338万,2006年为413万,2007年为495万,2008年为559万,2009年为611万人。
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在高等教育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应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正在积极探索解决的办法。
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实践教学改革,将人才培养与学生就业紧密结合,努力实践“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加强“产学研合作”是高等学校教育体制改革、教育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需要;实践证明,产学研教育模式在大学生就业领域亦大有可为。
1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高校扩招后,我国的大学生毛入学率达到15%,刚刚迈入大众化教育的门槛,而同为发展中国家的菲律宾已经达到31%,美国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则已达50-60%。
分析目前的就业市场:一方面仍有较多用人单位抱怨招不到学生,另一方面则是大学生抱怨就业难。
根据多年来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经验,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复杂,影响因素众多。
我们引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一大学毕业等于零?》中对部分用人单位和应届毕业生的调查结果,双方就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如下表:从上表可见,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可归纳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1.1 内部因素。
①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和不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在需要“大众”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寻找“精英”待遇,难免处处碰壁。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
每年毕业季,都有大量的大学生涌入就业市场,然而他们面临的却是竞争激烈、岗位稀缺的困境。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又有哪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呢?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
一些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未能充分考虑市场的实际需求,导致部分专业的毕业生供过于求,而另一些新兴行业和领域所需的专业人才却供不应求。
比如,一些传统的文科专业,毕业生数量众多,但就业岗位相对有限;而在新兴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却缺乏足够的专业人才。
其次,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存在偏差。
不少大学生对就业期望过高,过于追求稳定、高薪、舒适的工作,不愿意去基层、偏远地区或者一些中小企业就业。
他们往往把目光聚焦在大城市、大企业和热门行业,导致就业选择范围狭窄。
同时,一些大学生缺乏职业规划和实践能力,在大学期间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也没有积极参加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导致在求职时缺乏竞争力。
再者,经济形势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经济增长放缓、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期,企业的招聘需求相对减少,就业岗位的增长速度跟不上毕业生的增长速度。
特别是一些受到经济冲击较大的行业,如制造业、外贸行业等,招聘规模有所收缩,这无疑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此外,就业市场的不公平竞争也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存在性别歧视、学历歧视、户籍歧视等现象,使得部分大学生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还有一些企业为了降低用人成本,更倾向于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员,这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不利的。
那么,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呢?高校应加强专业设置的市场导向性。
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加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同时,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接触到实际的工作环境和项目,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教育助学贷款推行难的原因及对策
朱明
【期刊名称】《高教论坛》
【年(卷),期】2003(000)003
【摘要】目前,教育助学贷款工作中所存在的"两头热、中间冷"现象阻碍了国家贷款助学计划的顺利实施,有必要从银行、学校和学生等方面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
【总页数】3页(P173-175)
【作者】朱明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财务处,江苏,淮安,2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0.589
【相关文献】
1.推行产学研合作教育造就工作上适用人才——试论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J], 符晓棠;尚文学
2.国家助学贷款推进难的原因及对策 [J], 张宗民
3.高校助学贷款还款难的原因及其对策--以岭南师范学院为例 [J], 杨曼
4.大学生助学贷款还款难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J], 张怀菊
5.国家助学贷款推行难的原因和对策 [J], 中国人民银行咸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