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视与文学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影视艺术是声画兼备、时空复合的综合艺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和影视艺术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文学用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间接性,而影视由声音和画面构成的艺术形象则具有直观性。
文学文本中并无实际的声音和直观的画面,而是必须依靠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将文字表达或描述的声音和画面在头脑再转化复现为逼真可感的艺术形象,因而文学形象具有模糊性和间接性。
影视艺术通过蒙太奇把一个个镜头组合起来,把声音与画面直接呈现出来,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因而其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直观性。
文学与影视艺术尽管有很大差异,但同时也有密切联系并可相互相通。
文学与影视相通的根源在于二者都属于叙事艺术。
就文学对影视艺术的影响来看,电影的叙事技巧是从文学那里学来的,文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等因素,在影视艺术成熟之后仍被其广为借鉴。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样式,电影与文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电影对于文学的借鉴:一方面,文学反映生活、表达生活的方法,如小说的叙事手法、结构样式、表现技巧,诗歌的抒情,散文的意境,都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营养;另一方面,世界电影史上的许多作品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这些文学作品中既有经典作品,也有当代的畅销作品。
在国外,莎士比亚、雨果、小仲马、狄更斯、海明威、托尔斯泰等作家的作品改编成的电影,一次又一次地为我们创造了经典的银幕形象,黑泽明的《罗生门》、科波拉的《教父》和《现代启示录》、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以及《乱世佳人》、《美国往事》、《法国中尉的女人》、《克莱默夫妇》、《沉默的羔羊》、《阿甘正传》,这些在世界影坛广为流传的影片背后,都有着经典、流行的文学原著。
文学是电影的创作源泉,由法国新小说派的代表人物阿仑罗勃-格里叶编剧、著名导演阿仑雷乃导演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已经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
而由我国四大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也是很成功的例子。
还有根据鲁迅的小说改编的同名影片《祝福》是迄今为止鲁迅小说中改编得最为成功的作品。
文学与影视的异同与互补文学和影视都是人类表达思想、情感和文化的方式。
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魅力,但也存在许多相似点。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文学和影视的异同与互补。
一、表达手法与效果文学和影视的表达手法是最明显的不同点。
文学表现方式较为简约、抽象,通常是通过文字来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和思想。
影视的呈现则通过画面、音乐和声音来刻画人物、感情和环境。
文学和影视的表达手法也使它们有着各自独特的呈现效果。
文学擅长描述人物内在情感的变化,以及情感之间的交织,通常更能刻画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世界。
影视则通过画面的生动和立体感更好地表达人物的外在形象、情感冲突和背景环境。
二、形式与传播文学和影视的创作形式和传播方式也有着显著不同。
文学通常是通过发表书籍、杂志或报纸来进行传播。
而影视则需要经过电影院、电视或互联网进行传播。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影视作品逐渐从传统的电视和电影院扩展到网络,如Netflix、Hulu等等,这使得影视作品更加方便地获得观众欣赏。
但文学作品则未能取得这样的进展,已有的书籍、杂志和报纸仍是主要的阅读渠道,这种传播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作品的普及和传播。
三、创作和生产的不同文学和影视在创作和生产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
文学作品通常是由一个人完成的,这样可以更加深入思考、细腻地刻画细节,以及为读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
但也容易出现单一的思路和观点。
相比之下,影视作品是由一组人合作完成的。
这种合作方式可以促进不同的想法和观点互相碰撞,并出现以往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过,文学和影视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借鉴和互补的关系。
影视作品融入了大量的小说和文学作品,如《指环王》、《哈利·波特》等,这些作品成为电影、电视剧的经典原材料。
而文学作品中也经常描写影视和电影,尤其是现代文学作品中的这种描写越来越普遍。
四、文学和影视的互补文学和影视之间存在相互借鉴和互补的关系。
在影视传媒生产中,文学作品往往被优先挑选成为电影、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的主要素材。
试论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之间的关系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是两种不同媒介表现形式,两者之间既存在一定的联系,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差别。
在讨论影视艺术的时候是脱离不了影视文学性的。
在讨论影视文学性的时候也脱离不了影视艺术。
要将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充分的融合在一起才能更好的给予文学作品丰富的养分,提高影视作品的观众认同度。
文章将主要探讨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之间的关系,通过两者关系的探讨,促进人们对影视艺术和影视文学的尊重。
标签:影视艺术;影视文学;关系一、影视艺术作品需要影视作品含有文学性影视艺术在当今的文化艺术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对于我国文化文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影视艺术作品可以充分的展现出人们的情感。
在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中,都有过观看电影的经历,当我们观看一部制作精良的电影时体会到的是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内涵性,当我们观看一部索然无味的电影时也恰恰体现了电影的艺术性淡薄。
因此,对于影视作品的评价的主要指标就是影视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价值观和文学性、感染性等。
此外,在影视作品的创作初期,影视作品的主要来源就是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大部分的影视作品的来源都不是单一的来源于影视艺术和影视文学,而是来源于影视艺术和影视文学的充分融入。
换句话说:一部好的影视作品一定是充分的融合了影视艺术和影视文学。
鉴于此,影视艺术作品中需要影视作品富含文学性,只有富含文学性,才能赋予影视作品生命力,赋予影视作品灵魂,让影视作品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迸发活力。
例如:在现代电影《红气球》中,就充分的依靠影视艺术塑造诗歌的优美旋律,散发出文学的魅力,引起了人们的情感共鸣,让人们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影视艺术作品中的文学性。
二、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影视艺术中,每一个事物所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也就是说,在影视艺术的发展中,存在即合理。
影视艺术中情感的直接性表达与情感的直接发展情况虽然会给观看者带来欢乐或者悲伤。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会对影视艺术的情感表达变得更直接,那个时候影视艺术所传递出来的情感也会显得苍白无力。
一、影视艺术与文学的相似性影视艺术与文学二者之间彼此渗透,有深刻的联系。
1.从表现对象上看,文学与影视都以人为表现对象,连缀或折射着广阔繁复的社会生活。
2.从美学形态上看,影视和文学同为时间艺术,两者都是在时间的流动延续和运动过程中来叙述故事、展开情节、表现人物的。
【克拉考尔在论及小说与电影的关系时说: “小说和电影中不同的时间处理,只是一种程度上的不同,而不是本质上的差异。
”文学是在一个词一个词或一个意象一个意象的延续中,最后在读者的艺术想象中形成完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影视则是通过直接在银屏上呈现的影像而不断地形成完整的形象与故事情节。
二者在美学形态上的相似性主要有: 第一,影视和文学主要的叙事因素都包含着叙事主体、叙事客体和叙事手段三个关键元素;第二,影视和文学都是借助于叙事的感性特质虚构或者再造了一个有别于现实真实世界的虚拟空间。
而这个空间的存在是对于现实世界一种美学意义上的重现或者补偿;第三,影视与文学都是通过感性的人物、冲突的事件、生动迷人的故事围绕着一个预先为导演或者作家设定的主题开展想像的叙事,他们在接受层面上都大多设定了预期的读者或者观众期待视野。
】3.从表现手段上看,叙事与抒情是文学的两大手段,影视也借鉴了这两大手段,虽然在这两门艺术中的表现很不一样,但却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小说的叙事通过语言进行,影视的叙事则通过镜头和画面来进行。
影视的叙事与小说的叙事有一定的相似性。
影视与文学在叙事上具有相似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两者都是时间性艺术,都具有在时间的延续中塑造形象的特点。
因此,正如埃·马格尼在他的著名论文《电影的美学和小说的美学比较》中指出的: “电影和小说二者均为叙述作品,叙事有它自身的规律,与展示的规律有很大的不同,它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连续性,小说的各种程式和电影的各种常规技巧大致是为了保持连续性才产生的。
”】【诗歌的意象组合与大幅度跳跃的方式与影视的蒙太奇方式具有相当的共同性或可比性。
文学与改编:从文字到银幕的转变在当代文化中,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已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这一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它要求改编者不仅要忠实原著的精神和风格,还要考虑到影视媒介的特性,使作品在新的形式中焕发生命力。
首先,文学与影视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
文学依靠文字来构建世界,它的描述细腻、内涵丰富,可以通过内心独白和详细的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复杂的情感变化。
相比之下,影视作品则更侧重于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它通过画面、音乐和演员的表演来传达故事和情感。
因此,在改编过程中,如何将文字中的细腻情感和深层意义转化为影像语言,是改编者面临的一大挑战。
以《红楼梦》为例,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巨著在改编为电视剧时,制作团队不仅还原了原著中的经典场景和人物对话,还通过精心挑选的背景音乐、服装设计和摄影手法,增强了故事的情感表达和文化氛围。
这种改编方式既保留了原著的文学价值,又增添了影视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然而,改编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有时候,由于商业考量或审查制度的限制,改编作品可能会对原著进行删减或改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完整性和深度。
观众对于改编作品的评价也因此褒贬不一。
例如,一些根据畅销书改编的电影,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和电影时长的限制,往往简化了原著中的复杂情节和人物性格,这种做法虽然能够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但也容易招致原著粉丝的批评。
在讨论文学与改编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提到跨文化改编的问题。
当一部文学作品跨越文化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时,如何处理原作中的文化元素和背景成为了关键。
一方面,改编者需要保持对原著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使作品能够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接受和欣赏。
如《西游记》的多种改编版本,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就会有不同的解读和表现形式,这些差异反映了各自文化的特点和审美偏好。
总之,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是一门需要深厚文学修养和影视制作技能的艺术。
它不仅要求改编者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敏感性,还要求他们能够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跨越媒介和文化的界限,创造出能触动人心的艺术作品。
文学与影视研究我对中国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的研究文学与影视研究中国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的研究近年来,中国电影和电视剧的热播不断,其中大部分都是改编自经典的中国文学作品。
这种改编不仅能够吸引观众的关注,同时也引发了对文学与影视之间的关系的一系列研究。
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中国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的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的现状和影响,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改编的背景与意义中国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无疑是传统文学与现代媒介相结合的产物。
这种改编不仅能够让古代经典作品再次被观众所关注,还能够丰富影视产业的内容。
影视作品以其形象直观的特点,能够将文学作品中的情节、人物等元素直接呈现给观众,提供更加全面立体的艺术享受。
此外,通过改编,经典的中国文学作品能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对于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改编的种类和模式中国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直接翻拍、改编和创作三种模式。
直接翻拍是指将文学作品原著中的情节和人物直接搬上银幕,基本保持了原著的故事情节和风格。
改编则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例如删减或增加人物情节、调整时间背景等。
创作则是在保留原著基础上进行全新创作,改变了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等。
不同的改编模式对于影视作品的质量和观赏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直接翻拍虽然忠实于原著,但有时会因缺乏创新而无法吸引观众。
改编模式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直接翻拍的问题,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观众口味,对原著进行一些调整和改变,提升影视作品的可观赏性。
创作模式则能够更好地发挥导演和编剧的想象力,创造出与原著完全不同的故事情节和创新的视觉特效。
三、改编的挑战和问题尽管中国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在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改编过程中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之间的转化并不总是顺利的。
由于文学作品更注重情感、思想表达,而影视作品更注重画面和视听效果,这使得如何将文学作品转化为适合影视表达的形式成为了一个难题。
浅谈文学作品与影视改编在中国的文化圈中,文学作品与影视改编是一对紧密相连的概念。
自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电影和电视行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
这种改编形式既能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又能够让文学作品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的扩大。
然而,文学作品与影视改编之间的关系并非一帆风顺,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和争议。
本文将对文学作品与影视改编进行浅谈,并探讨其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以期给读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考和观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文学作品与影视改编的基本关系。
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都是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点。
文学作品以文字为媒介,通过描述和叙述的方式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而影视作品则是通过影像、声音和表演等多种艺术手段来表达创作者的意图。
当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时,原本属于文字的故事和情节将会以视听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这为原作的阅读者和影视观众带来了截然不同的体验。
然而,由于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之间的表达方式和艺术形式的不同,文学作品与影视改编之间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冲突和矛盾。
首先,文学作品通常具有更多的内心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而影视作品则更注重于视觉效果和节奏感。
当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时,原作中的一些细节和情节可能会被删减或改变,导致原作中的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和意境无法得到完全呈现。
这种因改编而导致的信息传递的失真和艺术表达的削弱不可避免地给影视作品带来了一些质量上的问题和争议。
其次,文学作品与影视改编之间还会涉及到版权和知识产权等法律和经济问题。
在中国,有不少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后,原作者并未得到应有的经济回报和版权保护。
这种情况常常引起公众的关注和争议,对于影视作品的质量和原著作品的尊重也会提出质疑。
此外,一些改编过程中的删减和改动也可能导致原作者与改编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甚至会引发法律纠纷和版权纠纷。
另外,文学作品与影视改编之间还存在着一些互动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浅谈文学和影视艺术表现手法的异同随着影视技术的逐渐成熟,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已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
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且不说观众对改编后的影视作品的看法,光是阅读文学原著时,由于自身的资质以及各方面的综合原因,对原著的诠释也是各有秋千。
毕竟文学与影视的艺术手法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差异。
因此,能够准确理解文学和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的异同,影视作品在继承文学原本含义的基础上能够捉住观众的眼球,是一门学问。
一、相同点。
(1)文学与影视都注重细节的描写。
细节是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中描写人物性格、叙述事件发展、展示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单位。
在整个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细节描写属于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虽然属于“细胞”或称“一枝一叶”,但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好的细节,可以充分地体现作品的主题和风格,可以鲜明地表现人物形象。
人们常以品尝龙井茶来形容文学精品给予读者的审美享受,这样的评价完全可用散文式影片《城南旧事》,《城南旧事》风格清新淡雅,略带苦涩而回味无穷,能引起我们一再欣赏的愿望。
散文是印在纸上的一行行铅字,容许读者细细品尝,反复吟诵,从而领会悠远的意境;散文式影片是电影胶片上由蒙太奇连接的一组组画面,观众只能一次过,能否捉住影片中感人的细节,让观众从流转的意象中品出含蓄深沉的意象来,是个关键。
电影《城南旧事》继承了原著的精神意境。
《城南旧事》透过一个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剧情不存在中心事件,而是由三个独立成章的小故事构成,即秀贞与妞儿的故事、小偷的故事、宋妈的故事。
电影在外部形态上,镜头逼真模拟英子的视点,非常吻合原著中儿童第一人称叙述的韵味。
英子与周围的人一个个相识了,又一次次地离别了,最后连亲爱的父亲也离她而去了。
散文中那些哀愁的意象:藤箱里的小油鸡、屋檐下的夜雨、宋妈的皱纹等,都在电影变成了可闻可见的具体形象,这些意象虽然细小而容易忽视,但这些细小意象的完美结合,不管是在原著的字里行间还是电影里画面的重现,都使淡淡的哀愁笼罩在其中,读者、观众都会不知不觉地被这些细节描写所吸引、所感动。
浅析影视与文学的关系
作者:常天通
来源:《神州·上旬刊》2013年第06期
摘要:在视觉文化冲击的今天,影视代替了传统文学的主导地位。
互联网和数字电视的普及更是使影视作品有了更广阔的传播方式,影视可以直观的传达给观众信息、感受,是一种综合性的体验,而文学这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是一种以语言文字为工具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表现形式。
两者关系微妙,缺少文学给养的影视作品是苍白无力的,影视也可以是文学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文学可以借力于影视得到更开阔的高架桥来传播,影视与文学息息相关。
当人们习惯于2个小时对着屏幕或者用几天时间享受听觉和视觉的同时冲击时否会忽略了文学作品的内容,冷落作者心灵深处的思想感情。
影视艺术与文学应呈现何种关系才能薪火相承?下午我们需要深入推敲这种关系。
关键词:影视作品文学思想关系结合
1、什么是文学?影视就是电影和电视剧吗?
文学是个非常广义的概念,是一个很深奥的词汇,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预言、通话等,这些都是文化的一种重要变现形式,都是以文字语言为工具呈现出来的,以不同的体裁表现作者内心情感和社会生活。
文学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都是社会的上层学问,是社会科学的学科分类之一,文学可以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文学在地域上分类页可以分成很多文学,亚洲文学、欧洲文学、美洲文学。
值得一提的是莫言在去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这不能说明中国现代、中国当代文学成就平庸,它以优秀的历史、多样的形式、众多的作家、丰富的作品、独特的风格、鲜明的个性、诱人的魅力而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瑰宝。
影视显得更容易理解,就是电影和电视剧的合称,拍摄、绘画出来的带有故事性的动画的也算影视,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影视制作产业是前景无限的商机无限的,如何很好的把影视和文学相结合,如何使文学在影视艺术中发挥最大的正能量是一门学问。
2,影视作品需要还有文学性,并尊重文学。
大家应该都看过94年版的《三国演义》,电视剧尊重原著《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反应了当时三个政治集团的斗争,其中宣扬一种仁义道德、礼信忠贞的文化思想,剧中更是引用古籍中古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又能把观众拉回到东汉末年,一起与曹孟德驾驭良驹宝马驰骋千里,一盏豪饮,感悟人生哲理。
《千与千寻》是日本国宝动画片,是动画大师宫崎骏的杰作,影片大致概括了一个小女孩在一个奇特世界的冒险故事。
宫
崎骏带你进入一个仿佛远离了世俗的世界,这个世界里的每一件物品仿佛都是宫崎骏亲手雕琢,富有灵性,影片一开始,小女孩的父母为了满足食欲双双变成了猪,这是宫崎骏的一种黑色幽默,也寓意这不要有贪婪之心,小女孩的纯真打动了观众,我们也要反思在现在的社会中要相信他人,影片中也映射出现代日本的环境污染问题,影片文学性非常强,宫崎骏大师在影片中埋下了很多观众值得思考的疑惑。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这是一部现代版的《王子复仇记》,哈姆雷特是丹麦一家大公司已故总裁的儿子,有一天他遇到了他父亲的灵魂,他父亲的灵魂告诉哈姆雷特是他的叔叔谋杀了他,得到了他的公司和哈姆雷特的母亲,哈姆雷特决心替父报仇,此片的背景是现代,而原著莎士比亚的小说是几个世纪之前的事情,如何做到把古代的故事挪到21世纪来表现,导演下了很大功夫,首先是尊重原著中的人物,性格拿捏得非常准,第二,这部电影运用原著台词“是生存还是毁灭”等,极力的尊重原著,使观众在现代的氛围中体会哈姆雷特的心情。
说到莎士比亚不禁想起电影现代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影片男主角是拉昂那多,这部电影类似现代版的《哈姆雷特》,也是把几个世纪前的故事成功拉到现代,爱情主题贯穿全篇,两个年轻人不顾家族反对在一起厮混,由于家族问题,最后陆续殉情,诠释了爱情的力量。
现在的影视作品经常篡改原著,甚至面目全非,彻底颠覆原著作者意图。
在商业片横行的年代,导演追求票房无可厚非,但是一部没有以文学思想的电影是肯定站不住脚的,前一阵看过一个新闻,大致意思是说一部抗日剧,一个抗日女侠不幸被几个日本兵侮辱镜头不停的在几个淫笑的日本兵脸上切来切去,几秒后女侠爆发了,跳了起来拿几个箭头瞬间射死了几十个日本兵,该情节完全逻辑混乱而且相当不科学,更像是不入流的武侠小说情节,其实导演完全可以运用文学手段把这情节合理化。
我看过一部烂片叫《大灌篮》,周杰伦主演,演员阵容强大,此片抄袭周星驰电影《少林足球》,《大灌篮》主要是弘扬了功夫超群的方世杰在球场上的个人英雄主义,影片毫无内涵可循,毫无文学性,热闹的场景没有任何意义只能迎合三流观众,观众如果看完此片会发现时在浪费时间。
3、影视艺术作品可以给予文学丰富的养分。
影视作品相比文字文学拥有更多的观众,因为影视作品有直接的感染力,传统的书面上的文学传播有局限性,影视作品可以赋予文学作品新的活力,传统的阅读方式“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读者只能通过想象在脑海里呈现这个场景,而影视作品可以一个镜头就交代了一个美丽的景色,可以用镜头语言来给予文学作品没有的东西,还可以通过背景音乐给观众交代一种当时人物心情或当时的气氛,这是一种升华。
我们阅读《红楼梦》一共80回,废寝忘食的看也需要1个月吧,电视剧则不一样,几天时间可以看完。
影视作品通俗易懂、老少皆宜,文学可以借助影视来传播。
所以影视与文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文学是一切影视作品创作的基础,影视作品则是文学的延续,它更符合现代人直观、轻松的审美要求。
总之,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文学均各有千秋,而两者的结合就是视听艺术和语言艺术的结合,构成两者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