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和日本学生的区别
- 格式:docx
- 大小:16.05 KB
- 文档页数:2
大学生择业标准的中日比较作者:汪航于泳红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09年第08期金融海啸来袭,一些企事业单位纷纷缩减招聘计划,大学生就业难又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鼓励大学生到非中心城市、到基层就业成为当前相关部门的中心工作之一。
很多人认为,大学生的择业标准偏高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中国大学生找工作的眼光究竟有多高呢?笔者在金融危机发生前夕,在中日两地做了一个有关择业标准的调查。
被调查者既包括早稻田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名校的学生,也包括湘南工科和国内某师范院校等普通院校的学生。
以日本大学生为参照也许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大学生择业的心理状态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认识。
马上就业还是再等等大学生的就业愿望是设置择业标准的前提,一般而言,就业动机强度越大,其择业标准应该设置得越低。
那么中日两国大学生的就业动机强度是否存在明显差异呢?调查全部采用五点量表,将被调查者的态度分为“完全不认同”、“基本不认同”、“无所谓”、“基本认同”、“完全认同”五级,分别对应1、2、3、4、5分,计算平均态度等级作为认同指数。
结果表明,中国大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就业非常重要”、“大学毕业后应该就业”、“就业对人生的发展非常重要”等三个有关毕业后是否愿意就业的问题上普遍比日本大学生选择比例高(平均认同指数依次为4.91分对4.19分,4.65分对3.87分,4.96分对4.3分)。
通过随后的访谈也证实了这一点,中国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毕业后应该走向独立,通过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而就业是实现独立的最好途径。
而日本大学生则在就业动机的强度上明显要比中国大学生弱,这可能与调查当时日本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还没有那么大有关。
相比之下中国大学生还是更急于就业,而不是挑挑拣拣。
找工作时最看重钱还是其他一般来讲,薪酬是衡量一个人择业标准的重要指标,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国大学生与日本大学生相比,对工资的重视程度更大。
中日大学生消费观的对比研究作者:费珏琼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21期摘要: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它能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并对其产生深刻而重大的影响。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和商品的日益丰富,大学生的消费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通过中日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对比找出中日两国大学生消费观的差异,对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提供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一、大学生的消费观的概念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行为和文化形态。
消费观念指的是关于消费人们的基础见解和态度,决定着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消费人群,他们的消费观从某种程度上表明着现代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和价值判断。
是大学生进行消费时的指导思想与行为准则,以及反映在物质产品上的文化层次和文化趋向。
二、中日大学生消费现状及消费观对比1、大学生消费的几个方面大学生的消费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消费主要包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交际消费和娱乐消费。
此外,通信手段的发达也使大学生用于网络消费和智能手机的通信费用一再增多。
在娱乐消费中ktv消费占有很大的比重。
为提高自身竞争力的考证消费和就职消费也是一笔可观的费用。
此外,随着旅游的概念引入现代消费,大学生也逐步有了这方面的花费需求。
2、中国大学生的消费现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新一代大学生在已经超越生存型消费的社会条件下,日益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
据2016年初中国新华网发布的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显示现如今大学生的月生活费平均在1000元以上,消费能力明显增强,但由于家庭条件不同月消费总额贫富差距大。
其中大学生网购费用占生活费的30%。
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同学喜欢银行卡信用卡消费方式。
大学生在购物时看重的因素依次是:实用>价格>时尚>品牌。
中国的大学生消费行为整体上来看基本合理,对自身消费都有较好的把握,但是其中个体差异很大。
关于中日大学生上课迟到道歉方式差异性比较[摘要]:在大学校园中,学生上课迟到的情况时有发生。
中日两国大学生,在上课迟到的场合中,道歉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
日本大学生倾向于说すみません,即采用言语行为,而中国大学生则更倾向于什么都不说,只用肢体语言或者形容神态,即采用非言语行为的道歉方式。
实际上,这以小见大地体现了中国人和日本人在道歉方式上的不同。
这一差异的背后,是中日两国民族性格与文化理念的差异。
[关键词]:大学生;道歉方式;中日比较一、引言在日本影视作品或文学作品中,可以经常听到或看到日本人用すみません来表达自己的歉意。
日本大学生在上课迟到的场合中,会对授课教师使用すみません,包括很多日语专业的中国大学生亦如此。
而中国非日语专业的大学生在上课迟到时,很少会使用对不起来表达歉意,中国老师也一般不会介意学生是否说这三个字。
甚至在通常情况下,中国大学生不会使用任何语言来为自己的迟到道歉,但这并不代表心中没有歉意。
中国大学生更倾向于使用体态语,即非言语行为的道歉方式。
比如迟到的学生会低着头进教室,以低头这一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歉意。
本文旨在通过中国大学生与日本大学生在上课迟到的场合下道歉方式的对比,对中日两国国民性格与文化理念的差异性进行探讨。
二、道歉含义与性质的界定道歉,是为最常用的不适当或有危害的言行承认不是的主要方式,承认使人委屈或对人无礼,同时表示遗憾。
以礼节或者行动征得对方的理解和原谅。
对其性质的界定,则是借鉴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判断它是一种言语行为。
道歉作为一种言语行为,是言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歉表达还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语言现象,是人们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维护相互的颜面,借助致歉者的自我否定、自我贬损来照顾、保全受害者的面子,从而降低社会交际中人们之间的矛盾,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衡与和谐。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要道歉。
它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也是语用学礼貌原则的重要体现。
但道歉的方式却不局限在言语行为。
中国和日本的教育制度有何不同?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的大国,两国的教育制度虽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一些差别。
下面就让我们逐一探讨一下中国和日本的教育制度之间的不同之处吧。
一、中高教育入学方式1. 中国:在中国,中高教育的入学方式比较单一。
很多学生都是通过高考来选拔的,能否进入大学和读哪个专业基本上都要看高考的分数。
除此之外,还有些专业需要进行艺术类和体育类的专业考试。
2. 日本:日本的中高教育入学方式相对更加多样化一些。
在日本,高中之后的选择分为文化高中、技术高中和综合高中。
不同类型的高中会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课程和锻炼方法。
而在大学、职业学校方面,日本也会通过每个学校自己的考试方式来选拔学生,除此之外,也能通过联合招生和独特的推荐制来选拔。
二、教育格局之间的不同1. 中国:中国的教育格局分为“985高校”、“211工程高校”、“普通本科院校”和“专科学校”等不同类别。
其中,985高校和211工程高校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大学,这两类高校通常享有高校评价体系中的最高荣誉。
2. 日本:日本的教育格局则分为“国立大学”、“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等不同类别。
其中,国立大学和公立大学是由政府创办和经费支持的,因此学费比私立大学略低。
而且,大学的经费来源中,日本政府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
三、学科设置方面的差异1. 中国:中国的大学科目相对较为刚性。
大部分学生在入学时,都会被要求选择一个明确的专业方向,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相对更加注重专业方向的选择与学习。
2. 日本:日本大学的学科设置相对灵活一些。
日本的大学往往不会太过于注重专业方向,而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能够适应多样化题材的交流和研究能力。
四、课程安排上的不同1. 中国:在中国,许多学生的课程安排非常密集,每天要上很多大课,普遍上课时间是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
这样的课程安排给学生极大的压力,也使他们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挑战和压力。
2. 日本:日本的大学生活相对自由一些,课程安排上也相对不那么苛刻。
中国和日本的教育系统有什么差异?教育是每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础,中国和日本作为亚洲两个重要国家,其教育系统在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下面将就中国和日本的教育系统进行对比,探讨它们之间的差异。
一、学制体系差异中国和日本的学制体系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从人才的培养角度出发,反映了两国教育的不同目标和思路。
1.1中国的学制体系中国的学制体系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阶段,小学和初中为义务教育阶段,高中则是普通教育。
此外,还有职业教育、技工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各个层次。
1.2日本的学制体系日本的学制体系则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五个层次,前三个层次为義務教育階段,高中和大学则是普通教育。
二、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差异中国和日本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也有自己的特点,在知识传授、教学方法和课外活动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2.1中国的教育内容与形式中国的教育注重的是基础素质的培养,如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的教学,虽然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知识面相对单一,但也往往依据全国各地的经济和发展水平,不同行业、职业的需要进行拓展。
教学内容中还包括思想政治课程,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及社会责任感,以便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
教学方法也较为传统,以讲授为主,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试能力的培养。
2.2日本的教育内容与形式日本的教育注重的是人文素养的培养,除了基础课程外还非常注意美学、道德、体育等方面的教学和培养。
教学方法较为严谨,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此外,日本的义务教育非常注重社团活动,学生可以选修自己感兴趣的社团,例如文艺、音乐、体育、科技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育的体制管理和评价的差异中国和日本的教育体制管理和评价方式也有一定的差异。
3.1中国的教育管理与评价中国的教育管理由国家主管部门领导,统一教育内容和教学标准。
其评价方式则主要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采用单向传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和考试。
日本和中国的教育制度有何不同?教育是两个国家非常重要的事情,它直接决定着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
虽然日本和中国都属于亚洲国家,但是它们在教育领域存在着不同的制度和模式。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日本和中国教育制度的不同点。
一、入学体制1.日本日本的入学制度比较严格,需要考试。
通常日本教育阶段分为:小学、中学、高中、大学。
学生需要参加一系列考试才能顺利升学。
尤其是升入高中和大学时更为严格,需要进行入学考试,考察学生的学科知识和综合素质。
2.中国中国的入学体制相对较为灵活,普通小学和中学可以通过择校入学,或者会试等方式进入优质学校。
高中学制为3年,学生完成三年高中学习后,需要参加高考,根据成绩排名进行升学。
高考分数可以影响到进入优质大学和未来的人生道路。
二、课程设置1.日本日本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例如修学旅行、文化体验等比较少见的学科。
日本的教育也更加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兴趣爱好,课程设置更多元。
不过,日本的教育难度大,学生需要学习大量内容才能拿到高分。
2.中国中国的课程注重的是纪律、礼貌、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比如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等学科。
中国的教育注重重视应试和考试成绩,时常会举行各种会考、校考、区考和市考。
除了教育内容较硬之外,课程设置较死板,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
三、升学率1.日本日本的升学率非常高,大部分学生都可以顺利升入大学或职业学校。
虽然普通大学和职业学校的分数线不同,但是落榜的可能性却相对较少。
但是,日本的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严重。
2.中国中国的升学率相对较低,部分学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机会参加高中和大学。
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教育资源不全面,学生成绩较差,进入优质学校的机会也相对较少。
但是,中国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比日本好。
四、师资力量1.日本日本的师资力量较为雄厚,师生关系比较和谐。
学生成绩优秀的老师更加善于引导和培养,针对学生的问题制定相应方案。
耐心点说,老师注重的是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挥;苛刻点说,老师对孩子要求较高,往往对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教学困难。
中国人相貌的散布性较大,日本人相貌的散布性较小,或者说,日本人是可以画出典型性相貌的,中国人几乎不太可能,因为今天中国人的祖先来源分布太广,像是一团不断加水加面,但一直没有完全和好的巨大面团,而日本人祖先是东北亚大陆人入侵后与南岛马来人的混血,虽然血缘差距大,但后来几乎就很少加水加面,而只是不断和面,是一团和的比较均匀的小面团。
日本人相貌比较集中的几个特征:一、鼻梁普遍比较高或有一个弯曲的鼻梁,不知道悬胆鼻是否指这种类型。
二、眼睛两端向下弯曲,尤其是外眼角,笑的时候特别明显,即形如上弦月。
三、面颊较丰满多肉,高颧骨。
四、单眼皮居多,眼袋重。
此为典型东北亚大陆人特征五、眉毛、体毛较浓重,此为典型南岛特征。
六、体型普遍偏瘦,很少有大胖子,此为饮食习惯造成。
七、肤色较浅、细腻,气候、饮食和生活条件造成上述相貌特征,中国人群里很容易找到,但同时具备其中大部分或全部特征的,就很少了,而日本人集中上述特征的人比例非常高,下面是一些典型日本人相貌的政界名人铃木善幸桥本龙太郎村山富市海部俊树安倍晋三细川护熙日本皇储一家三口当然,相貌上区别中国人和日本人是件挺不靠谱的事情,毕竟日本也有许多人长的不那么“标准”,而在中国华东的部分地区,具有非常典型的日本人相貌特征的中国人比例不小,所以,从装扮举止气质上分别中国人和日本人,可能是更靠谱的办法。
从装扮言谈举止更容易分辨出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差别一、日本人普遍比中国人注意着装和修饰,几乎看不到不化妆的日本女人,从初中生到勉强能走路的老太太,化妆出门似乎是日本女人一生必做的每日功课。
从化妆与否和化妆精致妥当与否,很难用于分辨日本男人和中国男人,但一般来说,中国男人很少注意打理自己的头发,除了政治局委员外,中国男人很少有一丝不苟把头发弄得干净整洁的,而日本男人几乎个个如此。
二、日本人好着套装,而且几乎是以黑色为主,一大群套装的人聚在一起,好比一大群严肃的乌鸦,中国人穿着随意得多,如果有一大群穿黑色套装的人聚在一起,十有八九是卖保险的在上培训课。
中国与日本在教育领域的差异是什么?中国与日本是两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
这两个国家在教育领域也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差异。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中国与日本在教育方面的差异吧!一、教育思想中国和日本虽然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但是在教育思想上却有很大的差别。
中国强调教育要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并推崇孔子、孟子等古代思想家的观点。
而日本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不断挑战自我。
二、教育体制中国和日本的教育体制也存在着一些不同点。
中国的教育体制由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三个部分组成。
而日本则分为幼儿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五个部分。
此外,日本的小学、初中和高中都是义务教育,而且都有相应的课程标准和教育要求。
三、教育内容中国和日本的教育内容有着明显的区别。
中国的教育内容注重学生的发展全面,强调文化传承和道德教育。
而日本的教育内容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四、学生管理中国和日本在学生管理上也存在不同。
在中国,学生管理更加严格,强调学生的纪律性和规范化行为。
而在日本,学生管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特个性和创造力。
五、教育环境中国和日本的教育环境也存在差异。
中国在基础教育方面的学校数量多,但教育资源不太均衡。
而日本的教育资源比较均衡,且学校数量少,但教育水平较高。
同时,日本的教育环境也更加注重校园文化和学生的体验感。
总之,中国和日本在教育领域存在很多的差异。
虽然在某些方面也有相似之处,但是两个国家在教育理念、体制、内容、管理和环境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我们可以通过双方的不同之处来汲取教育发展的优势,进而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
以一个大学生的角度浅谈中日教育之比较【摘要】中日教育体制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考试制度和课外活动上。
在教学方式方面,日本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而中国则更偏向传统的授课模式。
日本的考试制度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而中国则更偏向于应试能力。
在课外活动方面,日本大学生更加注重参与社团和实践活动,而中国大学生更多时间花在课业上。
中日教育各有优势和劣势,未来可以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个人感悟是通过了解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教育模式,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中日教育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学习生活。
【关键词】中日教育体制、大学生、学习生活、教学方式、考试制度、课外活动、优劣势、未来发展、个人感悟1. 引言1.1 中日教育体制的差异中日教育体制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两国的教育发展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中日的教育体制有着不同的特点。
在中国,教育是被严格监管和控制的,学生需要遵守一系列的规定和制度。
相比之下,日本的教育体制更加注重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度和选择权。
这种差异导致了中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方式有所不同。
在教育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上,两国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中国的教育资源相对不均衡,有着城乡差距和贫富差异,而日本的教育资源相对均衡,更加注重公平和平等。
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未来发展。
中日教育体制的差异不仅在制度上有所体现,更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教育效果上有所表现。
要深入了解和比较中日教育,需要考虑到这些方面的差异和特点。
1.2 中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两国教育体制的差异。
在中国,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通常是充满压力和竞争的。
学生们需要通过各种考试来竞争进入理想的大学和专业,然后在大学中努力学习,争取获得好成绩,以求将来能找到好工作。
中国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往往是紧张而充实的,他们会花很多时间在课堂学习和课外辅导上。
中日生活中的差别中日生活之间的差别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考虑,包括文化、习俗、价值观、生活方式等。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差别:1、语言:日本人和中国人分别使用日语和中文作为他们的母语。
尽管两者都属于汉藏语系,但它们的语法、发音和词汇有很大的不同。
2、饮食: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如米饭、面条、饺子等。
然而,它们在烹饪方法、调料和口味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日本料理注重食材的新鲜度和口感,而中国菜则更注重丰富的口味和层次。
3、礼仪:中日两国都有深厚的礼仪传统,但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
例如,在日本,鞠躬是一种常见的礼仪,而在中国,鞠躬可能被认为是过于客气。
在中国,长辈和晚辈之间的礼仪差别更为明显,而日本则更注重平等和尊重。
4、教育:中日两国的教育体系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试能力的培养。
然而,在教学方法和学习氛围上有所不同。
例如,日本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和团队精神,而中国教育更注重个人的努力和成就。
5、工作:中日两国的职场文化也有一些差别。
例如,日本人往往更注重团队合作和和谐氛围,而中国人则更注重竞争和个人成就。
此外,日本职场对时间和工作效率的要求相对较高。
6、社交:中日两国的社交文化有所不同。
在中国,人们往往更愿意通过共同活动和交流来建立友谊,而在日本,人们可能更注重保持一定的距离和尊重个人的隐私。
7、节日和习俗:中日两国都有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如春节、中秋节等。
然而,在庆祝方式和习俗上有所不同。
例如,日本的新年习俗包括参拜神社和吃年糕汤,而中国的春节则有贴春联、放鞭炮等传统习俗。
总之,中日生活中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语言、饮食、礼仪、教育、工作、社交和节日习俗等方面。
然而,这些差别并不意味着其中一个国家的生活方式更好或更优越,而是展示了两国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中国和日本的教育制度有何区别?教育是两个国家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的重要议题。
作为东亚两个经济大国,中国和日本的教育制度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下面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国和日本的教育制度存在哪些不同点。
1. 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两国教育制度的根本性差异之一。
中国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重视学生的学科成绩。
这也反映在国家的教育政策上,例如高考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而日本的教育目标则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个性,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自我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2. 学校管理在学校管理方面,中国和日本的教育制度也有所不同。
中国的学校管理体系比较集中,中央政府制定教育政策和标准,地方政府负责管理学校,并委托办学给实体学校。
而在日本,政府和社会组织共同发挥管理和监督作用,学校的管理权主要由校董会和校长管理。
3. 考试制度考试制度是两国教育制度中最明显的区别之一。
中国的教育系统以考试为核心,学生必须通过一系列的考试才能升级或毕业。
而在日本,考试制度较为灵活,学生的升级和毕业不仅仅取决于考试成绩,还包括其他方面的评估,例如课堂表现和社会实践等。
4. 硬件设施硬件设施也是两国教育制度存在明显差异的方面。
在中国,学校的硬件设施比较重视派头和规模,例如会有大型的礼堂和雄伟的建筑。
而日本的学校则更注重舒适性和实用性,学校的设施比较简洁实用,例如课桌椅和文具等。
5. 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两国教育制度中另一个重要区别。
中国的教育内容注重智力开发,学生需要学习大量的专业知识。
而在日本,除了基本的学科知识之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和创造性思维,如独立生活能力和研究能力等。
综上所述,中国和日本的教育制度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例如教育目标、学校管理、考试制度、硬件设施和教育内容等。
虽然有差异,但两国教育制度的发展都是为了提高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让学生拥有更好的未来。
日本和中国在教育方面有何区别?教育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之一,而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日本和中国作为亚洲两大强国,其教育体制的不同之处也备受关注。
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日本和中国在教育方面有何区别。
1. 教育理念不同在教育理念上,日本和中国存在很大的差异。
日本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同时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教学中,注重教育环境的创设和鼓励创新。
而中国的教育理念则较为传统,侧重于灌输知识和应试教育,给学生的压力也更大。
2. 学科设置有别在学科设置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日本除了普通教育内容外,特别注重音乐、美术、家政、体育等课程,让学生更全面地受到教育。
而中国则基本上只有文化和自然科学课程,其他课程较少开设。
3. 教育体系不同日本的教育体系由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共同构成,且在各个教育阶段都有不同的特色和要求。
而中国的教育则基本上分为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其中高等教育较为重视学术研究。
4. 基础教育教材有别日本的教材比中国的更加多元化和生动,注重学生自主思考和交流。
而中国的教材比较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的考核,很多学科内容都有着一定的传统和条文规则。
5. 教学方法有区别在教学方法上,日本更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和教师的指导辅助,更加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发掘潜力。
而中国的教学方法较为传统,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结论:综上所述,日本和中国的教育在教育理念、学科设置、教育体系、基础教育教材和教学方法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也表明不同的教育模式适合不同国家的发展需求和文化特色,因此,我们也应该在吸收外来优秀教育制度的同时,符合自身国情并通过深入研究,仔细思考教育改革方向及路径,打造符合本国实际需要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
中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异同比较和启示王娟;胡希希【摘要】日本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起步较早,在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立法建设和制度保障等方面已积累丰富经验,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对推进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具有现实借鉴价值。
我们应在比较和反思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志愿活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实际功效。
%In Japan, the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career started earlier. They have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in the content and form, the legislation construction and system guarantee of the volunteer service, which has a positive social effect. Therefore, it can offer practical reference value to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actual effect of volunteering and promote both the healthy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We should establish a long-term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on the basis of comparison and relfection , which is in line with the Chinese Circumstance.【期刊名称】《日本问题研究》【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5页(P69-73)【关键词】中日;大学生;志愿服务;比较;创新【作者】王娟;胡希希【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081;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6作为中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既是他们服务社会、奉献自我的神圣使命,也是他们认识国情、锻炼能力的良好途径,更是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载体之一[1]。
以一个大学生的角度浅谈中日教育之比较1. 引言1.1 中日教育的重要性中日教育在当今世界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两个亚洲大国,中日教育体系的差异与共同点反映了两国在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和特点。
中日教育之比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两国教育体制的优势和不足,还可以促进两国之间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亚洲教育的繁荣与发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日作为东亚地区的主要国家,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不仅关乎到两国本国的发展和竞争力,也对整个亚洲地区的教育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日教育体制的对比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借鉴和吸取对方的教育经验,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品质,培养更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
因此,深入了解和比较中日教育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促进两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育质量的增强,更在于推动两国教育体系的互补与合作,共同推动亚洲地区的教育事业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2. 正文2.1 中日教育体制对比中日两国的教育体制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教育体制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和管理的,学校的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都受到政府的直接指导。
而在日本,虽然也有中央政府的管理和指导,但是更注重学校的自治和地方政府的参与,学校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
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应试教育比较严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考试来评估成绩和能力。
而在日本的教育体制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此外,教师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地位相对较低,工资待遇也普遍偏低。
而在日本,教师的地位更高,受到更多的尊重和重视。
总的来说,中国的教育体制更加注重规范化和集中统一管理,而日本的教育体制更加注重灵活性和学生个性发展。
这种差异也影响了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方向和教育质量。
2.2 中日大学生生活比较在中日大学生生活方面,中日两国存在诸多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学习压力。
在中国,大学生们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不仅需要应对繁重的课业和考试,还需要参加各种竞赛和实习,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加藤嘉一,一个来自日本的留学生,用“第三只眼看中国”,指出中国的大学生“从被包办到求包办”,已严重落后于日本学生。
2010年暑假,某高校的学生们在BBS上态度激烈地要求学校装空调,于是,校长跑到宿舍去实地调研。
然而4人的学生宿舍里,只有一位同学铺了凉席。
学生坦白告诉校长:“懒得换。
”还有一名学生振振有辞:“再过不久天气就会凉快了,到时候又得换回棉絮,多麻烦!”校长哭笑不得,只能一声叹息:“连生活都无法料理好的学生,你很难想象他们会有努力追求和创造未来的动力。
”
从被包办到求包办
中国学生确实很聪明,办事效率高,应试能力异常强大。
但是从做人的角度看,我又觉得他们从心态到生活状态都脆弱得可怕。
与很多国家的学生相比,中国的大学生简直是少有的“幸福”。
有的男生把所有能挤出的时间都用来打游戏,有的女生抱着电脑通宵达旦看漫长的美剧、韩剧他们渐渐演变成不谙世事,同时也不务正业的宅男宅女。
这些年轻人在进入大学之前,一般都被家长包办了一切,不鼓励、甚至阻碍他们接触必要的社交礼仪和处理家务的能力。
唯一要求就是学习好,强迫他们尽可能吸纳更多的知识,以面对未知的社会转型和时代变革。
在高中阶段牺牲掉所有个性和乐趣,只为换取上大学的资格,这样的年轻人,会一路走好自己的人生吗?我不信!
我在中国待得最久的地方无疑是我的母校——北京大学。
北大学生应考能力绝对一流,但是,他们为人处世的能力仅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高中生,学习的姿态和方式,依然以听课、背书、应考为中心。
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大学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初级阶段,已经是和高中本质上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
我的北大同学还是看老师的脸色行事,以此来决定是该申请出国、找工作还是保研。
很少有人能够由衷地出于自己的愿望,制定属于自己的规划。
他们习惯了“凡事求包办”。
考试作弊违纪了,打电话叫千里之外的家长跑到学校求情;工作不好找,赖学校没有广开就业门路;想自己创业当老板,就认为政府有义务为你创造好环境正是这种拿自己当弱者的心态,培养了一大批懒散懈怠、凡事求包办的宅男宅女。
奇怪的是,家长、学校、社会竟然一致附和,继续宠着这帮已经20出头的年轻人。
和日本大学生比比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部由2009年日本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的日剧《打工仔买房记》。
主人公大学毕业后仅工作了三个月就辞职回家,对着电脑过着懒散生活。
赋闲的第二个月,父亲郑重要求他必须每月上缴2万日元的伙食费,理由是:“你自己选择了被社会淘汰,但不意味着我就有义务供养你。
”
这在我的中国同学看来很不可思议,觉得父亲未免太无情。
大多数中国年轻人认为,父母出钱供你读书,为你准备房子,甚至提供操办婚礼的资金,乃是天经地义的事。
很多大学生从小到大都抱着求包办的心态,所以生存能力远远落后于同龄的他国年轻人。
就拿日本大学生来说,他们高中没有打过工的大概还不到1%。
一方面是因为日本的大学很少提供学生宿舍,大学生只能在校外租房;另一方面,日本社会默认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独立的开始,所以即便你在家乡上大学,也应该搬出去独立门户。
我曾经看过东京学生协会的一项统计,在东京读书的大学生,大学四年下来全靠父母接济的人,还不到东京全体大学生总数的20%。
如果你从来没有勤工俭学过,肯定会被周围同学瞧不起,甚至连找女朋友都很困难,因为不打工意味着你心智不成熟,连供养自己的能力都没有,哪个女孩儿还敢指望你?
也许你会好奇,日本大学生都靠什么养活自己?说起来可能很残酷,即便是东京大学等著名学府的学生,也得去做“体力活”。
虽然名校学子可以去担任家教,但这种舒坦的工作时间短,远远不够支撑日常开销。
所以,一个东京大学的学生必须每月做家教24小时以上,另外还要在麦当劳至少打34小时的工,才能刚够最低生存线。
普通学府的学生大多数人最佳工作场所是便利店、餐厅、面包店等服务行业。
这些都是在日本大学每天真实发生着的故事。
坦白说,作为一个生在中国的大学生,你没资格抱怨政府。
我曾经粗略估算过在北京上大学的成本。
一个在校学生如果想住在校外,最大的开支就是租房,与同学合租最低也需要1000元,一天下来,校外餐饮费30元,交通费5元,再加上学费,一年至少也要3万元左右。
眼下窝在校内的你呢?住宿费差不多每年1000元,每天的饭钱才15元左右,交通费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这么算下来,一年还不到1万元。
中国的教育体制为你节省了三分之二的费用,你还有什么资格“求包办”?
我并非危言耸听,只是希望你能了解日本大学生所面临的生活环境和生存压力。
因为在全球化时代,将来你们很有可能会在同一个平台工作、竞争,如果跟不上他们的抗压能力,势必会被更多的工作机会拒之门外。
那些依然宅在校园里的中国大学生,能否摆脱过去十几年的思维方式,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学会用自己的脚走路,而非依靠父母的金钱和关系混下去,整个社会都在观望。
你唯一需要改变的,就是把人生的主动权从家长、老师、社会大环境的手里夺回来,别让自己的生存能力在被包办中继续退化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