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的导入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6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有效方法语文课堂导入是整节课的关键部分,它决定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接受和理解程度。
如何有效地进行语文课堂导入成为了每位语文老师都需要重视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就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有效方法展开讨论。
一、情境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是一种利用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形象的情景、活动和对话,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老师可以选取一段有趣的故事或者情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或者想象来感受故事的情节和主题,从而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种方法对于初中学生尤为有效,因为他们更加喜欢通过实际的活动和情境来进行学习,而不是单纯地接受抽象的知识。
通过情境导入法,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二、问题导入法问题导入法是一种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和探讨的方法。
通过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解决问题。
老师可以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并给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导他们进入学习状态。
这种方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尤为有用,因为语文是一门注重思考和表达的学科,通过问题导入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而且,通过讨论和解答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堂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三、资源导入法资源导入法是一种通过多种资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对比和分析来了解课堂内容,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老师可以准备一些图片、视频、文献等多种资源,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来理解课堂内容,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四、故事导入法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是整节课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接受和理解。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内容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导入方法,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只有通过有效的导入,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几种方法侯琴芳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它是整个课堂的前奏,如同丰富晚宴的一道开胃菜,一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一出戏的序幕。
俗话说得好:一个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
而在语文这门人文性、趣味性较强的科目上,有一个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更是至关重要。
初中语文课堂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得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如何让学生快速地投入学习,投入课堂,便要求教师有一个较为恰当的课堂导入。
因此,应追求导入的艺术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
一、歌曲导入法这种导入方法属于情境导入,先把学生带入到歌曲所营造的氛围当中,进而可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虽然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导入方法,但同时亦是最为快速地让学生投入课堂的方法。
比如说在刚进入初中时,第一篇课文便是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这是一首现代诗,诗歌其实不大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这就需要运用较为生动的导入方式。
我在上这篇课文时首先便给学生放了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但从题目看似乎与课文没有半点联系,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便是对梦想的追求与坚持。
欣赏完歌曲我便由歌曲引出梦想,向学生发问,你们现在的梦想是什么,这时,学生的兴趣便上来了,纷纷举手告诉我自己的理想,课堂气氛一下子便热烈起来了,这对于刚刚进入初中课堂的学生们来说其实是件较不容易的事情,然后我们再由个人自己的梦想导入到课文文本内容,谈谈实现梦想所需经历的挫折与困难,谈谈实现梦想所需的坚持,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首诗的主题内容,下面的讲课很快便进入状态,课堂效果出乎意料得好。
但是必须提及一点,这种课堂导入方式亦是一把双刃剑,所以在选择歌曲时必须挑选适宜课堂教学的,不要很容易便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别的地方去了,另外,歌曲长度控制在2到3分钟适宜,不宜太长,避免出现学生出现心理疲惫。
二、生活导入法学生都喜欢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越是贴近生活的,越是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越容易被学生接受。
浅谈语文课的几种导入方法作者:梁福臣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6年第1期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高级中学梁福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对学习有着不可估量的内驱作用。
语文教学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的导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精妙的导语,能够从最佳的角度切入课文,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迅速进入情境,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收效最佳的课堂效果。
然而不同的人,对课文导入有着不同的理解。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几种常见的导入方式的运用和感受。
一、释题导人法释题导入法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文章的题目来分析理解课文的方法。
课文的题曰类型干差万别,有的一目了然有的暗藏玄机,我们可以通过题目抓住文章的内容、文章的主旨、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情感感受等等。
所以通过对题目的释意,就可以轻松快速地把握好文章。
例如在教学《故都的秋》时,就可以运用释题导入法。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郁达夫先生一篇流传近百年的美文《故都的秋》。
大家从题目中能发现怎样的信息?生:故都表达了郁达夫先生一种眷恋和怀念之情。
生:秋就表达了郁达夫先生对秋天的喜爱也表达了郁达夫先生的孤独寂寥的情感。
好,同学们说的很好!看来郁达夫先生并不仅仅是写故都的秋天,在文中也表达了自己复杂多变的情感。
那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故都的秋》一同走进郁达夫先生的内心世界。
”通过题目我们不仅仅了解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同时也了解了作者复杂的感情变化。
使学生更易于了解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变化和景色描写的目的,使文章简单化清晰化。
二,知人论世导人法知人论世是语文教学的常用方法。
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特点、每个作家也都也其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审美感受,所以因时因地因事因人而发,产生不同的思想感情。
若能准确了解作者的经历、写作的动机和社会时代的背景,对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丰富知识、开阔视野都有着重要的。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息烽县三田小学教师邓真琼良好的开头便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堂的导入是语文教学的第一个环节。
一个好的导言可以使学生的情趣油然而生,可以给学生以启迪,可以提高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学习课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来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课文的题目点明文章主要人物的,就采用介绍作者及背景导入。
如《詹天佑》的导言:同学们你们知道詹天佑是个什么人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谁又能说出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呢?二、课文的题目点明文章中心思想的,就开门见山直接释题。
比如《伟大的友谊》的导言: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样的友谊才称得上是伟大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讲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伟大的。
你们想知道他们的友谊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建立在什么之上的吗?请跟老师一起学习课文《伟大的友谊》。
三、课文的题目点明文章体裁的,就在导言中介绍诗歌的文学常识。
如《绝句》的导言:绝句是格律诗体裁的一种。
一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就叫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就叫七言绝句。
它受平仄和押韵的限制。
同学们,请看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几言绝句呢?你想了解这首诗吗?请听老师读…….四、课文的题目点明文章主要事物的,就用提问式。
比如《火烧云》的导言:同学们,日出或者日落的时候,你们谁观察过天空出现的红色云霞?那些红色云霞是什么样儿?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五、课文的题目点明文章中人物关键语言的,就创设情景。
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导言:同学们,你们会唱或者听过这首歌吗?(老师播放《爱的奉献》这首音乐),听罢,师:爱是伟大的,母爱更是无疆的,文中的孩子在两种爱里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呢?你想知道吗?请读课文…….六、课文的题目比较含蓄、有象征意义的课文,就用悬念式。
比如《金色的鱼钩》的导言:今天在北京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你们知道这个鱼钩的故事吗?知道课文题目为什么把长满红锈的鱼钩叫做“金色的鱼钩”吗?读了这篇课文就明白了……七、课文的题目点明文章时间的,就用谈话式。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虽然他说的是如何写好文章的开头,但是这句话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导入同样适用。
正如于漪老师说的:阅读一篇课文的起始阶段就像一篇文章的开头,须反复斟酌,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的轨道。
良好的开头便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吸引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点火石,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要创造有效的科学的导语,把握课文特点,抓住学生好奇心理,运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新课。
下面我就针对创设情境导入的方法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一、创设融洽、和谐的情境导入美国教育学家罗斯福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详的课堂气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亲其师而信其道。
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参与者,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意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则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创造灵感。
从步入教室的那时起,就要把微笑带入课堂,把对孩子们的激励带入课堂,教师的每一个眼神、表情、话语、举动都充满着一颗爱心,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以和善的面孔去面对学生,学生自然会跟着友好的人一起走进知识的海洋,从而可以轻松,愉快的学习,进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佳境。
二、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导入教学语言对语文教师而言,是极好的煽情、启智工具,语文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优化教学语言,使教学语言更凝练,更优美,更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利,从而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般在课堂教学开始时运用。
教师的上课开始的情绪色彩会奠定一节课的情感基调。
教师首先以设计精妙的导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的开始时,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再出示歌词让学生朗读。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篇一摘要: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我们要创造科学有效的导人形式,就必须把握课文的特点,根据学生好奇心理,运用喜闻乐见的导人形式导人新课。
关键词:小学;语文;导入导入是一堂课的开端,导入的成功与否影响着一节课的成败。
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生动有趣的作品,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和艺术性一直是我们教师所极力推崇的。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如何才能让平凡的课程变得生动活泼,如何才能把平淡的文字演化成绘声绘色的课堂教学,而且能够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集中精力去听课,这是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引起注意的。
一、导入的作用1.引起注意,使学生较快进入学习状态。
上课开始。
学生由课问的游戏状态到真正进入学习状态有一个时间差。
如果教师精心设计导语,给学生较强、较新颖的刺激,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并且指向特定的学习任务。
这样既搞好了这个时间差的过渡,又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将教的目标迅速转化为学的需求,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准备。
2.激发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
兴趣是晟好的老师”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
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动机。
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
小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如果教师的导入采用生动有趣的、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方式,就会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其产生学习动机。
3.沟通感情,为课堂教学创设情境。
亲其师而信其道课堂伊始。
教师就能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导语来教学,就会缩短与学生的感情距离。
在设计导语时。
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
尽量让大部分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如果学生一开始就被问题难倒了。
再想让他们进入到积极参与的学习状态往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4.明确目标,向学生交代学习重点。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或标准,课堂教学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
浅谈语文课堂导入的原则和方法一、课堂导入的原则l围绕语文教学目的设计导入导入设计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切不可为了使学生产生兴趣而离题万里。
教学的目的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每一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目的。
一般说来,一堂课的教学目的应该包括:向学生传授哪些新知识,这节课应达到什么要求;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对学生进行什么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等。
能否实现教学目的,是一堂课成败的标准。
因此,教师的导入设计,必须围绕教学目的展开,为完成教学目的服务。
2.从学生实际出发教育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教育必须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有一定的顺序性,又有一定的阶段性。
如思维的发展,总是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的逻辑思维。
课堂的导入设计要有明显的针对性,要从学生家庭生活环境,社会生活阅历,文学艺术修养,接受心理水平出发,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客观规律,有的放矢。
3.课堂导入要适应文体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文体,要作不同的导入设计。
教授抒情散文时可以以情导入,以情激趣;教授说明文可以导之以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授议论文应当导之以理,启发学生自主思考。
4导入要适应不同的课型课的类型是根据教学的任务而划分的课的种类。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的对象不同,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不同,每节课不可能采取同一模式进行,因而产生了不同类型的课,例如预习课型、讨论课型、练习课型、复习课型等。
课堂导入要因课型的不同而不同。
讲授新课要注意架桥铺路,温故知新;讲授旧课要注意前后照应、承上启下;复习课要注意分析比较、归纳总结。
二、课堂导入的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体现了五彩缤纷的教学艺术。
1以音乐导入用音乐导入,让学生带着对音乐的感悟,进入对课文的阅读理解,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进行情感审美的交流。
同时教学语言与音乐语言相配合而对学生所产生的愉悦心理,能充分地激发学生在课文课堂上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记忆力都处于最佳状态。
浅谈初中语文课前导入法【摘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万事开头难,只要我们把每一节语文课开好了头,接下来的课文学习就犹如破竹。
那么,如何开好一节语文课的头?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为接下来的课文教学做好铺垫,是我们语文教师长期以来不断探索的一个话题。
本文就语文课前导入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语文课前导入方法一节语文课的开头一定要讲求方法,要有吸引力,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勾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在此,本人就语文课前导入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语文课前导入都有哪些方法呢?1.即兴导入法根据上课时的具体情况,灵活入课。
如在上文言文《三峡》一文时,由于我们这里刚涨了水,且放了洪水假,学生对洪水印象深刻,我就用这事来引入:“同学们,我们刚放了洪水假回到学校,对洪水的印象深刻吧?”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点头,七嘴八舌发表感受,待他们议论一两分钟之后,老师再引导,“其实有一位古人描写三峡的风景时,就写到夏季的三峡,洪水滔滔,一泻千里,气势不凡,我们愿意感受一下吗?”2.歌曲导入法所谓的歌曲引入法,就是在上课前,用歌曲引入。
可以放歌曲,也可以唱歌曲,还可以教歌曲。
上朱自清的《背影》时,放了刘和刚演唱的“父亲”,感染学生,并让学生联想自己的父亲,接着问:朱自清先生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位父亲呢?在上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干脆就放起音乐,直接教学生先唱这首词,然后再适当进行讲解。
这样可以抛开对课文繁琐的肢解,让学生在妙曼的音乐声中感受作者在“出世”与“入世”间的矛盾心情,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以及对亲人的美好祝愿的情怀。
3.游戏导入法在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议论文时,为了让学生尽快入“戏”,我没有直接用正文前的图案例子,而是准备了一些扑克牌,告诉学生,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
让学生将扑克上的各种点子,用数学方法组成数字24,学生看到熟悉的扑克时,肯定会兴奋,然后面对老师的要求自然会感兴趣。
浅谈语文课的导入设计
浅谈语文课的导入设计
俗语话说:“万事开头难。
”良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一堂语文课也同样如此,只要开头开好了,那么就已经为整堂课的成功奠定了成功的基石。
那么如何导入新课,破这个“开头难”呢?我步入教坛已经十一年多了,从执教初中语文到小学语文,从教经验甚微,但经过这些年的亲临实践,结合平时的理论学习,我总结得出:“关键在于充分而合理的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创设情境,激起情感是开课的一门艺术。
人的情感是丰富的,它的的产生也是由一定的情境引发的。
课堂中,师生一旦融入情境,就会立即产生心灵的感应,情感激流的融汇与共鸣,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感情的讲述、朗读、演示、音乐、表演、游戏、猜谜语、观看视频等教学手段,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必要的教学情景。
一、猜谜语式:通过猜谜语,直切主题。
如教《我的影子》就可以引导学生猜谜语,引出课题:”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鸦身体乌黑头。
灯前月下伴你走,却是哑巴不开口。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踊跃猜谜语。
然后,教师引导:有一位小朋友也对自己的影子产生了好奇。
让我们一起去
看看吧。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我的影子》。
这样开头激发了学生对自己的影子产生好奇,从而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
二、故事式:用讲故事或看经典影片故事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小狮子》时我先组织学生观看影片《狮子王》,再提问:你喜欢影片中的小狮子吗?为什么?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喜欢,因为它勇敢、不怕吃苦……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但是有一只小狮子,开始可不是这样的,它什么也不想学,什么也不想干,想知道后来怎样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狮子》这篇课文。
最后,老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文,随着老师的思路进入新课的学习凡是故事性很强的课文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开头。
三、游戏式:做一个游戏,在游戏中激发学习的渴望。
如教《天鹅、大虾和梭鱼》时教师可以先出示一辆玩具车,让一名学生把它拉动,并引导学生谈拉动玩具车是不是很容易。
然后,引导、质疑:有三个合伙人却让它纹丝不动,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这篇课文。
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由自主地走进课题。
还有《我们的玩具和游戏》等与学生生活很贴近的课文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开课。
四、直观式: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物导入新课。
如教《贺年片》,我通过贺年片这一较熟悉又新鲜的物品,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出示一张贺年片,并问:这是什么?它是干什么用的?学生回答:”贺年片“、”贺卡“,贺年片是用来传递友谊,送祝福的。
我继续引导:”你们收到过贺年片吗、都是谁送的?“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回答问题。
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几张贺年片,并配上一段温馨的悦耳的表达祝福的音乐。
引导学生说出收到贺年片后的心情和贺年片传达的祝福。
五、质疑式:提出问题,启迪思维,引起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
如教《松鼠日记》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出示一张小松鼠的图片,问:”你们认识它吗?有谁愿意给我们介绍一下它吗?学生积极回答,个别学生踊跃介绍松鼠。
然后,我继续质疑:“有谁知道小松鼠是怎样过冬的呢?今天,我们去学习一只小松鼠写的”过冬的日记。
“又如教《小马过河》时,教师引导: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考验。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马过河》(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让学生积极质疑:”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它过河干什么?“”它过河时会遇到哪些困难?“”它怎么面对困难的呢?“”它最后过河了吗?“就这样,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愉快地走进课文,同时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质疑的习惯。
六、谈话式: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几年前,我在教初中教材《背影》一课时,我采用的是谈话引入法揭示课题: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
这种爱在我们的平常生活中是俯首皆是,比如说,下雨天,很多家长为你们送来了雨伞。
这,送来的仅仅是一把伞吗?在伞的背后,你们体会到了父母对你们的关爱了吗?老一辈这种崇高而又美好的感情深深地感动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他们的疼爱之情不同于西方的父母,它更深沉、含蓄,体现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生活细节中,有的令人终生难忘。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
听课文的朗读录音,体会一下这篇课文作者所表达的东西:这是父亲做什么时的背影?这背影体现了父亲对”我“的什么感情?作者写这背影又表现了他对父亲怎样的感情?这样,既联系了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去回味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而自己又是怎样去回报父母的,让学生受到孝敬老人的教育,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背影》的强烈愿望。
七、切题式:从文章的内容,单刀直切主题开课。
如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是初中学生学习鲁迅的第一篇文章。
它分两部分,前部分写百草园,后部分写三味书屋。
对这两部分的关系,以及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大致有如下三种意见。
一是关系。
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三味书屋枯燥的无味的生活,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二是对比关系。
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
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三是统一、和谐关系。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三种意见都有一定的根据,因为鲁迅生前写过很多批判封建教育的文章。
但鲁迅对于《朝花夕拾》全集的写作缘起和本意有过明确的说明,他说只是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
因此,我在教本篇课文时先简介鲁迅的有关事迹,然后讲有关资料中对现实生活中的寿老先生的评价和记载,以及作者的写作缘由《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
这样单刀直切主题引入新课,引起学生对老师的无限崇敬之情。
八、看图式:出示教学挂图,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陶冶情感,启迪学生积极思维。
如教学《秋天到》、《流动的画》等此类写景课文时,充分利用教学挂图,让学生走进风光绮丽的图画,情不自禁的走进课文。
九、联系比较法:联系旧知,在比较中学习新知,新鲜有趣,出人意料,较好的去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如教《济南的冬天》,导入新课时就让学生回忆《春》的意境。
同时出示一组相关照片让学生欣赏,然后煽情:”《春》是一首抒情诗,一副风景画,更是一首春的赞歌。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冬天的赞歌《济南的冬天》。
(板书课题)你们喜欢过冬天吗?(大部分学生说不喜欢)可是老舍带给我们的冬天绝不亚
于《春》,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享受一下济南的冬天吧!“接着,师生共同朗读课文。
这样一比较联系,就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教学开了个好头。
以上九种方法,无论哪种,都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精心设计开讲,因地因人制宜,在导入新课中灵活的把握运用,以达到启迪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