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各发展阶段组织架构
- 格式:ppt
- 大小:279.50 KB
- 文档页数:15
联想集团发展历程在经历了几代联想人不懈的努力后,联想品牌逐步实现了从最早的产品名称发展到了今天这样一个价值为200亿元的优秀品牌。
从1984年到2003年的十九年当中,联想品牌的发展经历着三个非常重要的品牌时期,第一个阶段是"计算所"品牌时期,这一阶段从1984年联想成立,到联想拥有"Legend"这一品牌;第二个阶段是"Legend"时期,从香港联想的成立到2003年4月28日,这是一个漫长、且联想高速发展的品牌历史时期;"lenovo "新标识的发布,揭开了联想新品牌发展的第三个历史时期。
"计算所"时期联想在创业初期还没有"联想"一这品牌的概念。
1984年11月,柳传志带领11名科技人员,以20万元的资金创立联想时,那是个坚苦创业时期,以技术服务作为积累资金的主要手段,而公司的名称"联想"则来自其第一个拳头产品"联想式汉字系统"。
计算所公司通过为电脑用户提供各类服务,以及汉卡的推出,为联想的初期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而"计算所公司"这一品牌在中关村逐渐小有名气。
"联想式汉卡"也赢得了用户的信赖。
1988年,联想汉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创业初期,联想人通过办展会、作平面广告、门牌广告等多种方式对"计算所"品牌进行了塑造,而"诚信"成为当时的联想人所一贯坚持的理念。
柳传志常说:"一个好的技术力量、好的适应价格、好的销售服务、去争取和赢得一个好的用户市场,这就是我们信誉的全部内容。
"而这一时期"研究员站柜台"、"诚信对客户"等故事成为打造"计算所"品牌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1988年4月16日,计算所公司"开创高科技外向型产业动员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之所以选择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则表明了联想人树立自己品牌的坚定信心。
联想的发展历史联想集团从成立起初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就始终处于一生二、二归一的生存、发展态势之中,所以笔者简称为柳氏基因“一二一”。
要知道“一二一”基因的由来必须先了解联想的发展历程。
联想的前身是由中国科学院士院计算支柱研究所投资二十万元成立的,成立日期大际为1984年10月或11月的某一天,公司名称为:“中国科学院士院计算支柱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成立之初也就是倒腾些电子表、旱冰鞋、运动裤衩、电冰箱等,活生生就是个倒爷。
1985年后倪光南带着他的“联想式汉字系统”加盟公司,代理IBM微机及至代理AST微机,决定走AST之路,从此才真正开始了联想电脑之路,从代理走到自主生产;1988年柳传志与香港导远公司电脑系统有限公司和中国技术转让有限公司各投资30万港元香港成立香港联想公司,1989年公司正式把联想两个字给了自己,把原公司更名为“联想集团公司”,因而就有了北京联想和香港联想之分。
此时联想已经拥有香港北京两个研究中心,三个生产基地,北京东北旺、深圳八卦岭、香港柴湾;1990年5月。
联想将200台“联想286”送到全国展览会上,一炮打响,一个星期后进军北京计算机交易会,一举拿到1200余万元的订单;1994年2月14日联想在香港挂牌上市;1997年2月3日,联想集团公司全体董事在北京联想总部大楼505室召开会议,拟定决议如下:--把北京联想和香港联想合并为中国联想。
--具体做法是,把北京联想业务的主要部分通过资产评估,以该部分资产购买香港联想股票。
--整合后的北京联想将成为香港联想的绝对大股东,所占股份由原来的42%上升为60%以上。
董事会将合并后的公司大权赋予柳传志,他成为中国联想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
2001年夏天开始,联想集团因杨元庆和郭为而一分为二,分为“联想电脑”和“神州数码”,联想集团控投公司作为“联想电脑”和“神州数码”的母公司依然存在,其中拥有“联想电脑”57%的股杈,神州数码51的股权。
组织构架图实例分析一,公司简介1.简史:联想集团成立于1984年,由中科院计算所投资20万元人民币、11名科技人员创办,是一家在信息产业内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富有创新性的国际化的科技公司。
由联想及原IBM个人电脑事业部所组成。
从1996年开始,联想电脑销量一直位居中国国内市场首位,2013年;联想电脑销售量升居世界第1,成为全球最大的PC生产厂商。
作为全球个人电脑市场的领导企业,联想从事开发、制造并销售可靠的、安全易用的技术产品及优质专业的服务,帮助全球客户和合作伙伴取得成功。
联想公司主要生产台式电脑、服务器、笔记本电脑、打印机、掌上电脑、主板、手机等商品。
2.管理团队:联想集团除了调整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组建了中西合璧的领导班子之外,更大的变化在于“新班子”和“老班子”运作方式的差异。
在“老班子”中,CEO 很强势,重大决策只和少数人商量,然后就开会公布,交给下面执行,导致执行力很差、各部门之间难以有效配合与协同。
而在最高领导的搭配与组合方面,也存在错位,配合不畅。
例如,表面上看,杨元庆作为董事长负责战略制定,阿梅里奥负责日常运营,但实际的运作使得两人更像“联席CEO”——这种通常会影响决策效率的权力分配,让联想看起来更像是一只齐头并进的“双头怪兽”:一个年富力强、注重执行力、喜欢亲力亲为的中方董事长;一个个性鲜明、国际化经验丰富、精于日常运营的西方成本杀手。
3.重要事件:①奥委会合作:②放弃收购:③迈凯轮合作④与NEC合资⑤收购Medion⑥收购摩托罗拉移动4.企业文化①企业定位:联想从事开发、制造及销售最可靠的、安全易用的技术产品。
我们的成功源自于不懈地帮助客户提高生产力,提升生活品质。
②使命:为客户利益而努力创新;创造世界最优秀、最具创新性的产品;像对待技术创新一样致力于成本创新;让更多的人获得更新、更好的技术;最低的总体拥有成本(TCO),更高的工作效率。
③核心价值观:成就客户—致力于客户的满意与成功;创业创新—追求速度和效率,专注于对客户和公司有影响的创新;精准求实—基于事实的决策与业务管理;诚信正直—建立信任与负责任的人际关系。
联想集团从成立起初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就始终处于一生二、二归一的生存、发展态势之中,所以笔者简称为柳氏基因“一二一”。
要知道“一二一”基因的由来必须先了解联想的发展历程。
联想的前身是由中国科学院士院计算支柱研究所投资二十万元成立的,成立日期大际为1984年10月或11月的某一天,公司名称为:“中国科学院士院计算支柱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成立之初也就是倒腾些电子表、旱冰鞋、运动裤衩、电冰箱等,活生生就是个倒爷。
1985年后倪光南带着他的“联想式汉字系统”加盟公司,代理IBM微机及至代理AST微机,决定走AST之路,从此才真正开始了联想电脑之路,从代理走到自主生产;1988年柳传志与香港导远公司电脑系统有限公司和中国技术转让有限公司各投资30万港元香港成立香港联想公司,1989年公司正式把联想两个字给了自己,把原公司更名为“联想集团公司”,因而就有了北京联想和香港联想之分。
此时联想已经拥有香港北京两个研究中心,三个生产基地,北京东北旺、深圳八卦岭、香港柴湾;1990年5月。
联想将200台“联想286”送到全国展览会上,一炮打响,一个星期后进军北京计算机交易会,一举拿到1200余万元的订单;1994年2月14日联想在香港挂牌上市;1997年2月3日,联想集团公司全体董事在北京联想总部大楼505室召开会议,拟定决议如下:--把北京联想和香港联想合并为中国联想。
--具体做法是,把北京联想业务的主要部分通过资产评估,以该部分资产购买香港联想股票。
--整合后的北京联想将成为香港联想的绝对大股东,所占股份由原来的42%上升为60%以上。
董事会将合并后的公司大权赋予柳传志,他成为中国联想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
2001年夏天开始,联想集团因杨元庆和郭为而一分为二,分为“联想电脑”和“神州数码”,联想集团控投公司作为“联想电脑”和“神州数码”的母公司依然存在,其中拥有“联想电脑”57%的股杈,神州数码51的股权。
柳传志和李勤分别担任联想控股的总裁和副总裁,以及“联想电脑”和“神州数码”的董事长。
干货:揭秘联想转型与模式1联想公司简介这段简单说一下吧,源自官方介绍。
联想是一家年营业额达390 亿美元的世界500 强公司,在全球消费、商用以及企业级创新科技领域居领先地位。
全球员工约60000 名。
直接看一看联想这十多年的组织架构的变化。
2联想的组织架构的调整联想的组织架构是动态的,经历了几个阶段:1、事业部制的组织架构2000年,联想集团的组织架构是事业部制。
最大特点“事业部+ 职能管理”。
事业部拥有产品的研发设计权、定价权、促销权等,自主权利比较大,而其职能管理部门主要是做好支持、辅助工作。
2、矩阵制的组织架构2003年,联想建立了矩阵制组织架构,主要三块,前端是客户关怀系统,中端是产品事业部系统,后端是专业系统,包括制造、运营、人财物管理等。
联想通过组织架构的调整传递着联想“服务转型”的态度和决心3、并购中的双组织架构2005 年5 月开始,联想进入实质的国际化并购阶段,实行的是联想国际与联想中国并行的双组织架构模式,以保证业务的平稳过渡。
这次组织架构的变化,是明显的“以流程为导向”的架构设计,特别细化了联想全球各个区域的矩阵管理,每个区域的组织均有联想总部的相关专业部门对应。
4、全球化的多维矩阵架构2005 年9 月,联想进入全球组织架构再造阶段。
一是联想全球总部职能与中国各职能系统垂直整合;二是联想国际业务职能与联想中国业务职能的全面整合,设立了联想全球供应链、联想全球产品集团、联想大中国区等;三是联想研发系统的任务整合,设置三大研发中心,实现研发设计上的协同统一。
另外建立联想中国平台,负责中国境内的外联公关事务,加强大本营建设。
这个组织架构吸收继承了组织架构的特色和优点,将组织架构的多种设立方法冇机结合,优势瓦补,构成了“活着的”立体网络——多维矩阵。
5、二元化三维矩阵的组织架构2009 年之后,联想的新组织架构中的二元架构是“发挥中西方高管各自优势”的最佳体现。
针对西方发达国家成熟市场,使用具有国际化运营经验的西方管理人去管理,发挥其多年积淀的管理优势;针对新兴市场及国内市场,使用已经具备国际化经验、强大执行力的中国人管理,发挥中国人擅长的消费产品、渠道管理优势。
组织构架图实例分析一,公司简介1.简史:联想集团成立于1984年,由中科院计算所投资20万元人民币、11名科技人员创办,是一家在信息产业内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富有创新性的国际化的科技公司。
由联想及原IBM个人电脑事业部所组成。
从1996年开始,联想电脑销量一直位居中国国内市场首位,2013年;联想电脑销售量升居世界第1,成为全球最大的PC生产厂商。
作为全球个人电脑市场的领导企业,联想从事开发、制造并销售可靠的、安全易用的技术产品及优质专业的服务,帮助全球客户和合作伙伴取得成功。
联想公司主要生产台式电脑、服务器、笔记本电脑、打印机、掌上电脑、主板、手机等商品。
2.管理团队:联想集团除了调整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组建了中西合璧的领导班子之外,更大的变化在于“新班子”和“老班子”运作方式的差异。
在“老班子”中,CEO 很强势,重大决策只和少数人商量,然后就开会公布,交给下面执行,导致执行力很差、各部门之间难以有效配合与协同。
而在最高领导的搭配与组合方面,也存在错位,配合不畅。
例如,表面上看,杨元庆作为董事长负责战略制定,阿梅里奥负责日常运营,但实际的运作使得两人更像“联席CEO”——这种通常会影响决策效率的权力分配,让联想看起来更像是一只齐头并进的“双头怪兽”:一个年富力强、注重执行力、喜欢亲力亲为的中方董事长;一个个性鲜明、国际化经验丰富、精于日常运营的西方成本杀手。
3.重要事件:①奥委会合作:②放弃收购:③迈凯轮合作④与NEC合资⑤收购Medion⑥收购摩托罗拉移动4.企业文化①企业定位:联想从事开发、制造及销售最可靠的、安全易用的技术产品。
我们的成功源自于不懈地帮助客户提高生产力,提升生活品质。
②使命:为客户利益而努力创新;创造世界最优秀、最具创新性的产品;像对待技术创新一样致力于成本创新;让更多的人获得更新、更好的技术;最低的总体拥有成本(TCO),更高的工作效率。
③核心价值观:成就客户—致力于客户的满意与成功;创业创新—追求速度和效率,专注于对客户和公司有影响的创新;精准求实—基于事实的决策与业务管理;诚信正直—建立信任与负责任的人际关系。
联想各个发展阶段的战略
1.全球领先战略:联想在2008年实施了全球领先战略,旨在把联想打造成为由各个地区和关键市场支撑的国际电脑公司;
2.高端发展战略:2009年,联想实施了高端发展战略,旨在把联想打造成一家集个性化定制、商用电脑、健康管理和笔记本电脑于一体的高端电脑品牌;
3.创新战略:2010年,联想实施了创新战略,以打造拥有先进技术、出色研发能力和优质服务的创新企业,引领创新赋能浪潮;
4.可持续战略:2016年,联想实施了可持续战略,旨在以工业4.0思维运用计算机和云技术,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更有效的管理和消费。
我是联想路坦力HX 超交融方案Hello大家好,我的全名是联想路坦力超交融HX 解决方案,我出生在 2016 年,代表目前最前沿的超交融IT 架构。
而在我出生以前, IT 基础架构已经跟着信息技术的不停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 1、传统架构阶段: since 1995 仍旧是目前最主流的 IT 基础架构。
在这个阶段,服务器只向网络内的计算机供给单调的服务,不负责网络内计算机的管理职能。
目前市场上最主流的是以X86 架构为主,以其极高的灵巧性、易管理、可横向扩展的特征,快速风靡了整个IT市场。
可是跟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信息、数据大幅度增添,服务器的数目也相对增添,致使部分单位需要大面积、高成本、多人力去保护,同时,服务器单台运转业务,会致使资源分派不均,资源利用率不高,并且存在单点故障,所以,此架构的缺点也愈发显然。
2、交融阶段(虚构化阶段):since 2011交融阶段又泛称虚构化阶段,是指经过虚构化技术将一台计算机虚构为多台逻辑计算机。
在一台计算机上同时运转多个逻辑计算机,每个逻辑计算机可运转不一样的操作系统,并且应用程序都能够在互相独立的空间内运转而互不影响,进而明显提升计算机的工作效率。
虚构化使用软件的方法从头定义区分IT 资源,能够实现IT资源的动向分派、灵巧调动、跨域共享,提升 IT 资源利用率,使 IT 资源能够真实成为社会基础设备,服务于各行各业中灵巧多变的应用需求。
虚构化以其降低能耗、提升基础架构利用率、高可用、提升灵巧性的长处,被众多硬件厂商喜爱,同时,虚构化三大软件厂商: VMware 、Ctrix 以及微软关于虚构化的软件技术也在跟着时代升级,更多的公司接受了此架构。
可是,虚构化仍旧不可以解决储存问题,扩展需要集中储存,致使储存的管理相对复杂。
3、超交融阶段:since 2014超交融的实质是以软件定义基础架构,将服务器内的计算与储存资源进行交融,储存采纳散布式的自治系统。
联想集团:由“平底快船”模式向“子公司管理体制”的转变卫虎林最近,看了一些联想发展的有关书籍,根据有关资料,联想自从成立以来,其组织结构的演变依次经历了以下阶段:1.“平底快船”模式上世纪80年代初,联想刚成立时,除了20万元的投资、20平方米的房子、11个人之外,几乎是一无所有。
由于缺乏资本,柳传志他们不得不从一点一滴开始积累,通过为人家维修机器、讲课、帮人家攻克技术难关、做销售维修代理等来积累资本。
过了几个月,他们赚了70万元人民币,积累了第一桶金。
创业初期,联想公司所采用的组织结构是“平底快船”。
即总经理直接指挥,权力高度集中,人员和部门一专多能,资金批量投放、快速回笼。
2. “大船结构”“大船结构”是联想主业探索阶段的体制模式。
主要特点是“集中指挥,分工协作”。
围绕开发、生产、经营三大主体,联想设置了一个决策系统、一套服务系统、一个供货渠道和一个财务部门,实行人员统一调动,资金统一管理。
但是却按工作性质划分了专业的经营部(组),并对他们实行了经济承包合同制,即“船舱式”管理。
也就是说,只要部门管理者不动摇公司的发展根基,能够保证公司对大局的基本控制,他们都将得到必要的经济利益。
“大船结构”部门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避免了在这一阶段中关村企业惯有的分家趋势,没有出现资金分散、人才流失等现象的发生。
3. “舰队结构”1993前后,联想的已有企业资本逾10亿元,海内外互补性经营格局已经形成,人才市场竞争白热化。
面对选速发展的公司业务,联想的“大船结构”管理思想和由“大船结构”管理思想而确立的组织架构已经不适合联想的规模,这种组织结构已经严重阻碍了联想的发展。
因此,联想决定成立微机事业部,把联想电脑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服务全部环节都统一管理起来,制定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战略,向事业部充分放权。
从此,联想的管理思想也由“大船”转变为“舰队”,从而实现了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
4、子公司管理体制进入2000年后,针对“舰队结构”存在的弊端,联想再次对组织模式进行改革,逐步在集团中建立起了相对比较规范的“子公司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