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关于税收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内容摘要:一国的经济增长是以其财政收入的增长为前提的,而财政收入的增长又离不开税收。
本文采用我国自1990年至2009年的税收收入的主要因素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
据进行的实证分析。
选取的自变量有国内生产总值,选取的自变量有国内生产总值,选取的自变量有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财政支出、财政支出、商品零售价格指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数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然后,然后,然后,在收集了相关数据之后,在收集了相关数据之后,在收集了相关数据之后,通过建立多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利用EVIEWS 软件对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检验,软件对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检验,并加以修正。
并加以修正。
最后得出结论是财政支出和零售商品物价水平对我国税收收入有很大影响。
关键词: 税收收入税收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 财政支出财政支出财政支出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城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参数估计和检验参数估计和检验参数估计和检验 思考思考思考导论: 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基本因素,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基本因素,也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也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经济是税收的源泉,税收的源泉,经济决定税收,经济决定税收,经济决定税收,而税收又反作用于经济,而税收又反作用于经济,而税收又反作用于经济,这是税收与经济的一般原这是税收与经济的一般原理。
这几年来,中国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甚至“超速增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科学地对税收增长进行因素分析和预测分析非常重要,科学地对税收增长进行因素分析和预测分析非常重要,对研究我国税收增长对研究我国税收增长规律,制定经济政策有着重要意义。
规律,制定经济政策有着重要意义。
影响税收收入的因素有很多,但据分析主要的因素可能有:①从宏观经济看,经济整体增长是税收增长的基本源泉,经济整体增长是税收增长的基本源泉,而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经济增长的一而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
税收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作者:王正华来源:《魅力湖南·学术综合版》2013年第07期【论文摘要】经济和税收的经济学关系的可以理解为为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以福建省为例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并分析两者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得出结论:一方面福建省经济发展带动了税收增长;另一方面,福建省税收收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提升的空间。
【论文关键词】税收;经济增长;实证研究2009年5月,《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时隔不到两年,国家发改委又于2011年4月全文公布《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
这对于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此背景下,本文就如何理顺税收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保持税收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进行了一番探讨。
1 实证研究1.1 经济增长和税收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本文试图通过选取变量构建经济增长与税收之间的回归模型,通过分析两者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来验证经济增长对税收增长的决定作用。
(1)选择变量。
本文所选择的变量分别是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GDP和税收收入TAX。
变量的原始数据GDP和TAX均来源于福建省统计局网站统计年鉴,时间区间为1995—2009。
(2)单位根检验。
不存在协整关系的非平稳变量不能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因此,首先判断所选取的时间序列数据是否平稳性,对GDP和TAX进行单位根检验。
由表一可知GDP和TAX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因此在对这一组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之前要进一步判断这两者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注:检验形式(c,t,m)中c、t、m分别代表ADF检验中包含的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阶数,0代表不包含,D2代表进行二次差分;时间序列平稳均是在临界值为5%时的结论。
(3)协整检验。
因为对双变量模型进行协整检验要求两个变量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
经济增长的理论和实证经济增长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指标之一,也是衡量国家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志。
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的探究始于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时期,当时的经济学家探讨了工业革命背后的经济机制,并提出了各种经济增长理论。
1. 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历程在经济学的漫长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理论伴随着经济学家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不断得到完善。
经济学家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逐渐提出了各种经济增长理论。
由斯密、李嘉图等人掌握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萌芽期,他们认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来自于资本的积累。
斯密认为人口增长是工业革命的必要前提,而李嘉图则把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视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兴起,对于经济增长的解释出现了一些转变。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经济增长是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矛盾冲突的表现,是其不断自我维护的结果。
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经济增长是由资本的积累而来,而资本的积累可以通过超额生产实现。
近代经济学家如哈罗德-多马模型等将投资和储蓄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一种单一平衡过程,揭示了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机制。
多与马模型认为,投资可以创造储蓄,储蓄可以用于投资,均衡增长路径具有内生的特征。
尽管经济增长的理论被不断地发展和探讨,但可以从历史上的实证结果来看,这些理论也不是绝对的。
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不同阶段的经济增长都呈现出自己特有的特点。
2. 经济增长实证分析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主要有两种方向,一是从宏观角度上分析国家经济增长的总体表现,如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改变等;二是从微观角度上探讨经济体现实施中各种微观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人力资源发展、科技升级等。
在宏观实证研究中,我们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总体表现存在着诸多差异。
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以及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都存在显著区别。
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呈现出稳健和平稳的特点,其经济发展的结构也体现出高效、智能化等特质。
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则表现为增长速度较快和发展水平较低。
拉弗曲线的经济学含义拉弗曲线是一种经济学概念,旨在解释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阿瑟·拉弗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
拉弗曲线的基本理论是,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一个最优点,也就是说,过高或过低的税收都不利于经济增长。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拉弗曲线的经济学含义。
一、拉弗曲线的基本概念拉弗曲线是一种图像,横轴表示税收收入占GDP的比例,纵轴表示经济增长率。
曲线的形状是一个倒U 形,也就是说,税收收入占GDP比例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经济增长率下降。
具体来说,当税收比例较低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不足以支持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当税收比例过高时,纳税人的收入减少,消费减少,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而拉弗曲线的最优点则是税收收入占GDP比例的中间点,也就是说,政府应该在这个比例范围内制定税收政策,以实现最大化的经济增长。
二、拉弗曲线的理论基础拉弗曲线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供给学派经济学。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政府应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活动,以实现就业和经济增长。
而供给学派经济学则认为,政府应该通过减税和降低管制来激发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活力,从而实现经济增长。
拉弗曲线则将这两种理论相结合,认为政府应该在税收收入占GDP比例的最优点上制定税收政策,以实现最大化的经济增长。
三、拉弗曲线的实证研究拉弗曲线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
研究结果表明,拉弗曲线的理论基础是正确的,即税收收入占GDP比例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经济增长率下降。
具体来说,当税收比例低于20%时,减税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当税收比例高于60%时,增税会抑制经济增长。
而在税收比例为20%到60%之间,拉弗曲线的最优点可以通过适当的税收政策来实现最大化的经济增长。
四、拉弗曲线的政策启示拉弗曲线的政策启示是,政府应该在税收收入占GDP比例的最优点上制定税收政策,以实现最大化的经济增长。
具体而言,政府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1. 降低税率。
浅谈税收和经济增长的实证一、引言二、税收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1、税收的定义及功能2、经济增长的定义及意义3、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三、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1、税收对GDP增长率的影响2、税收对投资率的影响3、税收对就业率的影响4、税收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5、税收对出口和进口的影响四、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区域分析1、发达国家的税收和经济增长的关系2、发展中国家的税收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五、结论一、引言税收作为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占据着国家财政政策的重要位置。
税收不仅可以提供国家经济的支持,同时也可以改善国家的资源分配和社会发展。
因此,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受到经济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主要就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通过案例来展开分析。
二、税收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1、税收的定义及功能税收是指政府为了筹措财政收入而从纳税人那里强制性征收的财政性收入。
税收的主要功能如下:1)货币收入的功能,即通过向纳税人征收税款的方式,将国家的财源转化为货币收入;2)资源分配的功能,即通过税收将货币收入再投入到公共事业中,引导经济发展;3)宏观调控的功能,即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和调节社会问题。
2、经济增长的定义及意义经济增长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总值(GDP)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的增长。
经济增长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
经济增长可以加快投资,提高就业率,创造更多的财富和利润,同时也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3、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税收虽然有着分散财富的负面影响,但同时税收也有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首先,税收可以提供货币收入,增强政府的财政实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其次,税收还可以改善资源分配,引导资金投入到公共事业和重要产业中,这将为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更推春的环境。
三、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1、税收对GDP增长率的影响根据国际上对税收与GDP增长的相关实证数据来看,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确实存在很大的关联性。
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探讨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与实证研究。
我们将概述财政政策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经济中的作用,然后深入探讨财政政策如何通过影响总需求、总供给、投资、消费等关键经济变量来推动经济增长。
接着,我们将详细分析各种财政政策工具,如政府支出、税收、转移支付等,以及它们在不同经济环境下的运用策略。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实际效果。
我们将选取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分析其财政政策实践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我们还将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相应的经济模型,以量化分析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本文的目标是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关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本文也期望为经济学界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推动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
二、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财政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内生增长理论等多个流派。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在市场机制不完美、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应当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这包括增加公共支出、减税等措施,以提高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新古典经济学则强调财政政策的长期效应,认为政府支出和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取决于其是否促进了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
如果财政政策能够引导资源有效配置,促进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那么它将有助于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
内生增长理论则进一步分析了财政政策如何通过影响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来推动经济增长。
该理论认为,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影响教育、研发、基础设施等关键领域的投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在实证研究方面,大量文献利用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分析等方法,对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索。
税收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经济和税收的经济学关系的可以理解为为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以福建省为例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并分析两者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得出结论:一方面福建省经济发展带动了税收增长;另一方面,福建省税收收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提升的空间。
标签:
税收;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2009年5月,《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时隔不到两年,国家发改委又于2011年4月全文公布《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
这对于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此背景下,本文就如何理顺税收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保持税收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进行了一番探讨。
1 实证研究
1.1 经济增长和税收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
本文试图通过选取变量构建经济增长与税收之间的回归模型,通过分析两者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来验证经济增长对税收增长的决定作用。
(1)选择变量。
本文所选择的变量分别是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GDP和税收收入TAX。
变量的原始数据GDP和TAX均来源于福建省统计局网站统计年鉴,时间区间为1995—2009。
(2)单位根检验。
不存在协整关系的非平稳变量不能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因此,首先判断所选取的时间序列数据是否平稳性,对GDP和TAX进行单位根检验。
由表一可知GDP和TAX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因此在对这一组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之前要进一步判断这两者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注:检验形式(c,t,m)中c、t、m分别代表ADF检验中包含的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阶数,0代表不包含,D2代表进行二次差分;时间序列平稳均是在临界值为5%时的结论。
(3)协整检验。
因为对双变量模型进行协整检验要求两个变量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
从上述单位根检验的结果中,我们已经得出GDP和TAX都是二阶单整序列的结论。
因此,笔者将运用E—G两步法对其进行协整关系检验。
第一步,构建估计方程。
首先运用OLS法估计协整向量GDP和TAX,可得如下方程:
从R2值可知样本回归线对样本观测拟合得较好。
第二步,对残差进行单
位根检验。
由上可知,残差Et=TAX-0.062GDP,对Et进行单位根检验,如表二所示,可知Et具有平稳性,因此GDP和TAX存在协整关系,可以进行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
(4)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对GDP和TAX分别作滞后1阶和2阶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取置信水平a为0.01,如表三所示,可得结论:经济增长是税收的Granger原因,而税收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
也就是说,若加上GDP的滞后变量对TAX的预测精度存在显著性改善,换句话说,前一期的经济总量对后一期的税收收入存在显著影响。
经济总量的变化能够引起相应的税收收入的变化从而论证了经济增长决定税收收入的结论。
1.2 税收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同样地,税收收入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也可以通过构建模型来论证。
选取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GDP和税收收入TAX作为因变量和自变量。
由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由此构建的模型不存在“虚假回归”的线性,运用Eview 软件构造的方程如下:
GDP=15.86TAX因为R2值较大,所以该方程能够较好地说明税收收入和
经济增长的关系。
即使没有对模型进行进一步修正,我们仍然得出结论,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是正向相关,税收收入的增加在在一定程度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现实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不论是国家还是地方的征税水平往往很难达到最佳税率水平。
通过比较我国和福建省的宏观税负水平可知福建省的征税税率并未达到理论上的最佳值,而且离这一最佳征税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
如表四所示,2002-2009年,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从14.81%上升到17.33%,涨幅达到17%。
相比之下,福建省的宏观税负水平基本维持在4.69%-6.36%之间,虽然从2004年开始,福建省的宏观税负水平呈现较快的增长的趋势,涨幅达到了35%,但是由于基数低,总体来看,福建省的征税水平仍然偏低,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与福建省经济增长的速度。
2 主要结论
通过分别构建模型对税收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福建省经济和税收的关系符合经济增长决定税收的原则。
一方面,1994年以来,福建省经济总量不断提高,发展速度超过了同时期的全国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从总量来看,福建省的税收收入也不断增加;从变动趋势来看,两者的变化情况近似一致,并且税收收入的变化幅度小于经济总量的变动幅度,两者表现出较为紧密的相关性,而
这种相关性是以经济总量为主导的。
第二,福建省税收收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提升的空间。
首先,由福建省的税收收入和经济总量的关系式GDP=15.86TAX,可以得知,福建省税收收入对于经济增长是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的。
然而,2002-2009年福建省的宏观税负水平最高也只有6.36%,远远低于同时期的全国平均水平17.33%。
由此可见,福建省的宏观税负水平与经济发展并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也就意味着税收收入并不能够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发展能动的反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子基.财政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2]曾婷.湖南省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5):70-73.
[3]刘慧娟.基于税收与经济增长二者关系的理论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17(91):83-8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