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第9章:国际货币体系
- 格式:ppt
- 大小:6.45 MB
- 文档页数:73
第二章 国际货币体系【字体:大 中 小】【打印】学习要点:国际货币体系的概念和内容;国际货币体系的作用;国际金本位制的含义、形式及其作用和演变过程;国际金本位制的缺陷;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情况;欧元的相关情况。
第一节 国际货币体系概述一、国际货币体系的概念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各国政府在货币发挥世界货币职能的过程中,即在国际储备资产(货币)的选择、本币与储备资产(货币)比价的确定、外汇管制、货币可兑换性、国际结算的安排和国际收支的调节等方面,所确定的原则、所签订的协议与规章制度、所形成的各种国际惯例、所采取的措施和所建立的组织机构的总称。
二、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内容1.国际储备资产的选择与确定国际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所持有的、能够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和稳定该国货币汇率的各种形式资产的总称。
国际储备资产的选择与确定的核心问题是采用什么作为国际收支的手段。
可供选择的手段主要有三种类型:黄金、白银或某一国家的信用货币。
2.汇率制度的安排与本国货币是否可兑换在作为中心储备货币的国际支付手段确定之后,就必然产生了本国货币与这一储备资产之间的关系问题。
这一关系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金平价或汇率问题。
当储备资产是黄金、白银等金属货币时,一国政府必然要规定单位本币的含金量,亦即金平价问题。
当储备资产是某一国的货币时,自然产生了汇率问题。
第二,对本币与储备资产兑换的管制及本国货币的可兑换性问题。
3.国际结算的安排4.国际收支及其调节机制5.国际间金融事务的协调与管理三、国际货币体系的作用从总体上讲,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主要是在推动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等国际经济活动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储备资产的确定与创造,为国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清偿力2.相对稳定的汇率机制,为建立公平的世界经济秩序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3.通过多种形式的国际金融合作,促进了国际经济与金融秩序的稳定第二节 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一、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相关性国际货币体系是以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世界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的产物。
一.国际货币体系1.国际货币体系:金本位体系(固定汇率制)、前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2.、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3.在金币本位制下,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黄金作为货币金属,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金铸币充当铸币。
在金币本位制条件下,金铸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4.铸币平价理论是金铸币本位制下决定两国货币汇率的基础。
即货币含金量5.黄金输送点: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时的实际汇率,围绕铸币评价的一定界限上下波动,这个界限就是黄金输送点。
6.市场汇率围绕铸币评价上下浮动,幅度不超过黄金输送点。
7.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1)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国际事项进行磋商2)采用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3)通过“双挂钩”,确定美元和黄金并列作为国际储备资产的体制4)由IMF 提供短期融资或在国际收支出现根本性不平衡时调整汇率平价进行国际收支调节。
5)取消外汇管制。
6)制定稀缺性货币条款。
8.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1)美元充当国际货币,处于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
2)实行钉住美元的可调整固定汇率制度——“双挂钩制度”3)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主要有两种:短期失衡——由IMF提供短期信贷解决长期失衡——通过调整汇率来解决4)国际性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
9.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1)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特里芬两难指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由于美元充当唯一的国际储备货币而带来的一种内在矛盾,当美国保持国际收支顺差时,国际储备供应不足,从而国际清偿力不足并不能满足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当美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美元在国际市场上的信用就难以保持,产生美元危机。
2)缺乏有效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3)外部平衡以牺牲内部平衡为代价,国内经济政策失去部分主动性4)对发展中国家不公平10.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根本原因1)主要在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在矛盾,尤其是特里芬两难(指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由于美元充当唯一的国际储备货币而带来的一种内在矛盾。
国际金融体系与国际货币体系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金融体系及国际货币体系变得越来越重要。
它们对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具有关键性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货币体系的定义、功能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
一、国际金融体系的定义与功能国际金融体系是指由国际货币制度、国际资本市场和国际金融机构构成的全球性金融网络。
它旨在促进货币和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以便满足各国之间贸易和投资的需求。
国际金融体系的主要功能包括:1. 促进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体系为跨国贸易提供了融资和支付手段。
通过国际支付结算系统,各国之间可以进行货币兑换和清算,从而实现贸易结算。
2. 资本流动和投资:国际金融体系为资本的跨国流动和投资提供了平台和机制。
国际资本市场为投资者提供了投资选择和资金配置的渠道,促进了全球资本流动。
3. 风险管理:国际金融体系通过金融衍生品和保险等工具,为各国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风险管理的手段。
这可以帮助各方减少汇率风险、利率风险等,提高经济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国际货币体系的定义与功能国际货币体系是由各国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组成的体系,用于支持国际贸易和国际支付。
国际货币体系旨在维持各国货币之间的稳定汇率和支付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功能包括:1. 货币兑换和支付:国际货币体系提供了一种统一的货币体系,使各国之间可以进行货币兑换和支付。
这有助于促进贸易和资金流动。
2. 储备资产: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是国际储备货币,如美元和欧元。
各国央行持有这些储备货币作为外汇储备,以应对国际支付和资金需求。
3. 汇率稳定:国际货币体系通过调整货币汇率,以实现各国货币之间的相对稳定。
稳定的汇率有助于促进贸易和投资,并减少汇率风险。
三、国际金融体系与国际货币体系的相互关系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货币体系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金融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为其提供了货币和支付基础。
国际金融体系通过提供金融市场和机构,为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提供了支持。
《国际金融实务》复习要点第一章:外汇与汇率1、外汇的概念及特征㈠外汇的概念①、动态:指将一种货币兑换成另一种货币以清偿国际间债权与债务的行为。
②、静态(1)广义:泛指一切以外币表示的资产。
主要用于各国的外汇管理条理之中。
如我国的外汇管理条理中就规定,外汇具体包括:外国货币、外币支付凭证和支付工具、外币有价证券、特别提款权和其他外汇资产。
(2)狭义:指以外币表示的能直接用来清算国际收支差额的资产。
从狭义角度出发,外国货币不是外汇。
㈡、外汇的特征①、外汇必须是以外币来表示的②、外汇必须具有自由兑换性③、具有普遍接受性2、国际收支的定义及理解㈠、国际收支概念所谓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㈡、正确理解:①、国际收支记录的是交易所谓交易,是指经济价值从一个经济体向另一个经济体的转移。
②、国际收支记录的交易发生在本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3、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及记账原理㈠、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①、经常账户。
它是指对实际资源在国际间的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帐户。
它包括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等项目。
②、资本和金融账户。
它是指对资产所有权在国际间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帐户。
它包括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两大部分。
③、错误与遗漏账户。
它是为了平衡国际收支平衡表而人为设置的账户,主要用来纠错。
㈡、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理与记账方法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照现代会计学的复式簿记原理编制的。
复式记账法是国际会计通用的记账方法,它就是通常所说的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记账法则是:凡引起外汇收入的项目,记入贷方;凡引起外汇支出的项目,记入借方。
4、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㈠、国际收支顺差的影响(1)国际收支顺差会带来本币升值的压力(2)国际收支顺差会带来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3)国际收支顺差如果是因为通过国内大量出口而带来的,会导致国内资源的短缺(4)国际收支顺差会影响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㈡、国际收支逆差的影响(1)国际收支逆差会带来本币贬值的压力(2)国际收支逆差会带来对外信用的降低。
国际金融一、课程性质及目的:国际金融是国际运输、国际贸易、财会专业、英语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时研究国际资金融通相关问题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国际金融的理论体系和内容,具体包括国际觉币及汇率、国际资本流动、国际收支、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使学生掌握外汇交易、国际融资和外汇风险防范的基本业务知识与技能。
二、基本要求:1、了解国际收支、经常差额、综合差额、价格铸币流动机制、马歇尔―勒纳条件、J 曲线效应的概念,掌握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方法,理解国际收支失衡原因、经济影响及市场调节机制,领会国际收支与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以及政府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措施和一般原则。
2、了解国际储备、国际清偿能力、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的概念,理解国际储备的作用、领会影响国际储备的主要因素和国际储备管理的基本原则,掌握国际储备管理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国际储备问题。
3、了解外汇、即期汇率、远期汇率、买入价、卖出价、基本汇率、套算汇率、掉期率等概念,领会汇率的标价方法和汇率的决定基础,领会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国际储备、国内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影响,4、了解铸币平价、黄金输送点、金平价、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等概念,理解纸币流通制度下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及其发挥作用的方式,理解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的优缺点,掌握分析汇率制度选择的能力。
5、了解外汇管制、复汇率制、逃汇、非法套汇、货币可兑换等概念,理解外汇管制的目的、作用和弊端,领会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掌握外汇管制的基本方式和我国外汇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把握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的条件,6、了解外汇市场,及其外汇交易、远期外汇交易、无抛补套利、抛补套利、套汇和掉期等概念,掌握汇率识读和套算的基本方法;领会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活动中各项外汇业务的应用,理解外汇业务中的的各种公式。
7、了解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特里芬难题、牙买加体系、欧州联盟、欧元等概念,理解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原因;领会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演进的主要内容, 知道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要求,掌握欧元诞生的原因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9章国际货币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9.1 复习笔记一、货币危机理论1.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1)该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于1979年提出。
该理论假定政府为解决赤字问题会不顾外汇储备无限制地发行,央行为维持固定汇率制度会无限制的抛出外汇直至消耗殆尽,该理论的基础在于当经济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发生冲突时,政府为维持内部均衡而采取的特定政策必然会导致外部均衡的丧失,这一丧失的积累将持续消耗政府外汇,在临界点时,投机者的冲击将导致货币危机爆发。
②该理论认为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矛盾,即一国固定汇率制面临的问题源于为弥补政府不断扩大的财政赤字而过度扩张的国内信贷。
公共部门的赤字持续货币化,利率平价条件会诱使资本流出,导致本国外汇储备不断减少。
在储备减少到某一临界点,投资者出于规避资本损失的考虑,会向该国货币发起投机冲击。
由于一国货币是可耗尽的,政府所剩的外汇储备在极短的一段时间内将被投机者全部购入,政府被迫放弃固定汇率的时间将早于政府主动放弃的时间,因此,社会成本会更大。
(2)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表明,投机冲击和汇率崩溃是微观投机者在经济基本面和汇率制度间存在矛盾下的理性选择的结果,并非所谓的非道德行为,因而这类模型也被称为理性冲击模型(ration attack model)。
该理论解释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拉美式货币危机和1998年以来俄罗斯与巴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西由财政问题引发的货币波动都适用。
2.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预期的自我实现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假定,只有在基本面出问题时,投机者才会对一国的货币发起攻击。
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由奥伯斯特菲尔德(M.Obstfeld)等人推出,投机者之所以对货币发起攻击,并不是因为经济基础的恶化,而是因为贬值预期的自我实现。
(1)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的两个重要的假定①政府是主动的行为主体,最大化其目标函数,汇率制的放弃是央行在维持和放弃之间权衡之后做出的选择,不一定是储备耗尽之后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