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抗生素菌渣处理处置技术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83.16 KB
- 文档页数:4
2017年9月J o u r n a l o fG r e e n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第18期收稿日期:2017-08-16作者简介:王丽君(1982—),女,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危险废物管理工作。
王丽君(宁夏回族自治区固体危险废物和化学品管理局,宁夏银川750011)摘要:指出了抗生素菌渣作为危险废物,具有产生量大、处理难度大、对环境隐形危害大等特点,如何合理及安全处置抗生素菌渣已成为国内制药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阐述了我国抗生素菌渣的利用处置技术发展现状,并结合宁夏抗生素菌渣的产生、利用处置情况,对其利用处置的监督管理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抗生素菌渣;危险废物;利用处置中图分类号:X 7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8-0152-031 引言抗生素菌渣是制药行业中经微生物发酵后产生的废弃物。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抗生素原料药生产大国,每年产生大量抗生素菌渣,其成分复杂,含有菌丝体、未利用完培养基、发酵代谢产物、培养基降解物和少量抗生素等药物成分,直接排放将会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致命破坏,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2002年国家禁止将抗生素菌渣作为饲料或饲料添加剂使用,2008年将其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作为危险废物管理,2016年名录修订,抗生素菌渣作为危险废物的属性再次得到确认,归属于HW 02医药废物类。
如何安全有效处置抗生素菌渣,已成为摆在抗生素生产企业面前亟需解决的难题。
2 抗生素菌渣主要来源及特点2.1 主要来源抗生素菌渣是将抗生素产生菌如青霉菌、链霉菌等接种在固体或液体培养基上,经多级纯种培养,再将抗生素提取后脱水处理得到的干燥物,主要来自于药物提取工序,包括发酵液提取和菌丝提取,两种方式均会产生大量的抗生素菌渣[1]。
2.2 主要特点抗生素底物成分主要为大豆、玉米、淀粉等原料,在发酵、生产和提取过程中,需添加培养基、提取药物、酸化剂、絮凝剂等各类药剂[2],这些药剂大量残留于抗生素菌渣中。
抗生素菌渣利用处置技术现状及对策建议作者:王丽君来源:《绿色科技》2017年第18期摘要:指出了抗生素菌渣作为危险废物,具有产生量大、处理难度大、对环境隐形危害大等特点,如何合理及安全处置抗生素菌渣已成为国内制药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阐述了我国抗生素菌渣的利用处置技术发展现状,并结合宁夏抗生素菌渣的产生、利用处置情况,对其利用处置的监督管理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抗生素菌渣;危险废物;利用处置中图分类号:X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80152031引言抗生素菌渣是制药行业中经微生物发酵后产生的废弃物。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抗生素原料药生产大国,每年产生大量抗生素菌渣,其成分复杂,含有菌丝体、未利用完培养基、发酵代谢产物、培养基降解物和少量抗生素等药物成分,直接排放将会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致命破坏,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2002年国家禁止将抗生素菌渣作为饲料或饲料添加剂使用,2008年将其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作为危险废物管理,2016年名录修订,抗生素菌渣作为危险废物的属性再次得到确认,归属于HW02医药废物类。
如何安全有效处置抗生素菌渣,已成为摆在抗生素生产企业面前亟需解决的难题。
2抗生素菌渣主要来源及特点2.1主要来源抗生素菌渣是将抗生素产生菌如青霉菌、链霉菌等接种在固体或液体培养基上,经多级纯种培养,再将抗生素提取后脱水处理得到的干燥物,主要来自于药物提取工序,包括发酵液提取和菌丝提取,两种方式均会产生大量的抗生素菌渣\[1\]。
2.2主要特点抗生素底物成分主要为大豆、玉米、淀粉等原料,在发酵、生产和提取过程中,需添加培养基、提取药物、酸化剂、絮凝剂等各类药剂\[2\],这些药剂大量残留于抗生素菌渣中。
不同抗生素品种,因工艺不同菌渣成分多种多样,即使是同种抗生素,工艺不同菌渣具体成分也各有不同。
因此,抗生素菌渣无害化处理工艺复杂,在分离和去除有害成分方面存在难度。
《环境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污染处理技术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人类对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四环素类抗生素(Tetracyclines, TC)污染已成为环境领域面临的严峻问题。
这种抗生素广泛应用于动物饲料和人类疾病治疗中,然而,大量未经充分代谢的药物及其代谢物随污水、粪便等排放至环境中,导致了土壤和水源的污染,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因此,如何有效地处理和去除环境中的四环素类抗生素污染已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就环境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污染处理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二、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环境污染问题四环素类抗生素在环境中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制药废水、农业活动、家庭医疗废物等。
这些污染物进入环境后,难以被自然环境所降解,长期累积后对土壤、水体等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此外,四环素类抗生素还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耐药性细菌的滋生和传播,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三、四环素类抗生素污染处理技术研究进展针对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环境污染问题,研究者们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技术进展。
以下将主要介绍几种处理技术及其研究进展:1. 物理化学法物理化学法是一种常见的处理技术,包括吸附法、混凝沉淀法、氧化法等。
其中,活性炭吸附法因其良好的吸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去除。
此外,一些新型的吸附材料如纳米材料、生物炭等也在研究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2. 生物法生物法是一种环保、经济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生物降解、生物吸附和生物积累等。
近年来,研究者们发现一些微生物能够通过代谢作用降解四环素类抗生素,这为生物法处理四环素类抗生素污染提供了新的思路。
3. 高级氧化技术高级氧化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处理方法,包括光催化氧化法、臭氧氧化法、湿式氧化法等。
这些技术能够产生强氧化性的自由基,有效降解四环素类抗生素。
其中,光催化氧化法因其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
4. 土壤修复技术针对四环素类抗生素对土壤的污染问题,研究者们也开展了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
科技与创新┃Science and Technology&Innovation ·86·2017年第15期文章编号:2095-6835(2017)15-0086-02我国抗生素菌渣处置现状及建议杨帆1,张莲2(1.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宁夏银川750021;2.银川市实验中学,宁夏银川750001)摘要:中国作为一个抗生素原料药生产大国,产生的菌渣不仅量大、处理难,而且是危险废物,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健康问题成为了各制药企业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
抗生素菌渣含有残留抗生素及代谢中间产物等,如果处置不当极易对生态环境以及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简要总结了抗生素菌渣无害化处理现状,阐述了生产石膏缓凝剂、可降解生物薄膜、饲料、能源等资源化利用的进展,以提高抗生素危废菌渣的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效率。
关键词:抗生素菌渣;无害化处理;危险废物;营养物质中图分类号:X787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ki.kjycx.2017.15.0861国内抗生素菌渣的来源据统计,我国每年生产的抗生素约248000t,达70多种,约占全世界总产量的70%,生产1t抗生素会带来10t 左右的新鲜菌渣,每年的菌渣产生量约2.0×106t。
2国内抗生素菌渣处置与利用现状2.1焚烧与填埋由于菌渣含水率极高,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还会造成大量营养物质流失。
抗生素菌渣属于危险废物,需采用特殊的方式进行焚烧,每焚烧1t菌渣的成本大约为3000元,不仅处理费是一笔极重的负担,且对设备的要求高,排放氮氧化物、二噁英等有害气体,易造成二次污染。
将抗生素菌渣采用填埋方式处置时,必须在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进行安全填埋。
但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菌渣填埋后还会继续腐败、液化,形成大量的渗滤液,处理不当极有可能污染地下水。
因此,极少有垃圾填埋场愿意接收这些废物,且后期处理工作繁重,维护成本较高。
2.2生产饲料添加剂或肥料由于菌渣中残留有重金属、多环芳烃及抗生素降解产物,生产饲料或肥料尚需更全面、可靠的安全性分析。
《废水中抗生素降解和去除方法的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医药制品的大量使用使得废水中抗生素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抗生素在环境中残留并持续累积,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因此,对废水中抗生素降解和去除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近年来废水中抗生素降解和去除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二、抗生素在废水中的来源与危害抗生素在医疗、农业、畜牧业等领域广泛应用,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抗生素的使用量逐年增加。
这些抗生素通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养殖废水等途径进入水环境,对水生生物及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抗生素的残留可能导致微生物抗性基因的产生和传播,破坏生态平衡,影响水体自净能力。
三、废水中抗生素降解和去除方法的研究进展1. 物理法物理法主要包括吸附、膜分离、混凝沉淀等方法。
吸附法利用活性炭、生物炭、纳米材料等吸附剂对抗生素进行吸附,从而达到去除的目的。
膜分离法通过不同孔径的膜对抗生素进行截留,实现分离。
混凝沉淀法利用混凝剂与抗生素结合形成大分子沉淀物,从而实现去除。
2. 化学法化学法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法、光催化法等。
氧化还原法通过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将抗生素转化为低毒或无毒的物质。
光催化法则利用光催化剂在光照条件下对抗生素进行降解。
3. 生物法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对抗生素进行降解和去除的方法。
主要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生物滤池法等。
这些方法利用微生物的生物降解作用将抗生素转化为无害物质。
四、研究现状与展望近年来,研究者们针对废水中抗生素的降解和去除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例如,物理法虽然操作简便,但吸附剂的再生和重复利用问题亟待解决;化学法虽然处理效果好,但可能产生二次污染;生物法则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需要优化运行条件。
因此,未来的研究应更加注重各种方法的优化与集成,以提高处理效率、降低成本并减少二次污染。
此外,纳米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我国抗生素菌渣污染现状及处理对策环境工程闫浩20110502961、前言抗生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为菌渣,其主要成分是抗生素产生菌的菌丝体、未利用完的培养基、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培养基的降解物以及少量的抗生素等。
抗生素发酵废菌渣中,由于有残留的培养基和少量的抗生素及其降解物,对生态环境存在着潜在的危害性,已被国际社会视为抗生素生产的主要公害之一,这也是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抗生素原料药生产纷纷下马,而将其转入第三世界国家生产的主要原因。
同时由于菌渣有机质含量较高,可引起二次发酵,颜色变黑,产生恶臭味,严重影响环境,因而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积极寻求一种经济、高效且处理量大的治污方法。
目前,国内有数家单位开展了抗生素菌渣用作高蛋白饲料及有机肥料的研究,均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但是,菌渣中残留的少量抗生素及其降解产物会在动物体内富集,进而可影响到人类本身产生耐药性,因而使菌渣用作动物饲料的可能性遭到质疑。
2002年2月,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第176号公告,把抗生素菌渣列为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中。
2、污染现状一般发酵液固体含量大约20%,100m3 发酵液大约形成30~40 m3菌渣,由于发酵过程的连续性,每天都有放罐的批次,产生大量的菌渣。
据有关资料统计,一个中等规模的抗菌素工厂,年产的菌渣大约6万吨左右,我国年排放量约为100万吨以上。
抗生素菌渣含有一定量的抗生素残留而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危险废弃物,不合理的处理方法极易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危害,同时也会造成资源浪费。
其中,抗生素菌渣对环境的污染主要体现在残留抗生素对环境的影响。
2.1 对环境生态系统的影响抗生素发酵废菌渣中,由于有残留的培养基和少量的抗生素及其降解物,对生态环境存在着潜在的危害性,已被国际社会视为抗生素生产的主要公害之一。
环境生态系统是由不同种属的生物群类以食物链的形式组成的生物系统。
大多抗生素都有很广的抗菌谱,会杀死环境中的某些种属和群类的微生物或抑制某些微生物的生长、繁衍,破坏环境中固有的生态平衡,进而影响整个食物链和人类。
《废水中抗生素降解和去除方法的研究进展》篇一废水中的抗生素降解与去除方法的研究进展一、引言随着人类对医疗保健需求的日益增长,抗生素的使用量逐渐增大。
然而,大量的抗生素未经适当处理即被排放至自然环境中,这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严重问题。
废水中的抗生素残留物因其潜在的对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的长期负面影响而备受关注。
因此,废水中抗生素的降解和去除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阐述。
二、抗生素在废水中的来源与影响抗生素在废水中的主要来源包括制药工厂的排放、医院和家庭的污水排放等。
这些抗生素进入自然环境后,可能会在生态系统中产生耐药性细菌和抗性基因,进而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并对人类的饮用水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三、废水中抗生素降解与去除方法的研究进展1. 物理法物理法主要是通过物理手段去除废水中的抗生素,如吸附法、膜分离法等。
其中,活性炭因其良好的吸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抗生素的去除。
此外,纳米材料因其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吸附性能,也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抗生素去除手段。
2. 化学法化学法主要是利用化学反应改变抗生素的化学性质,从而降低其环境中的活性。
常用的化学法包括氧化法、还原法、沉淀法等。
其中,高级氧化技术如光催化、电化学氧化等可以有效地降解抗生素。
3. 生物法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的生物降解作用去除废水中的抗生素。
常见的生物法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
此外,近年来对特定细菌和酶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些细菌和酶能够有效地降解抗生素。
四、未来展望目前,各种方法在抗生素的降解和去除上都有一定的效果,但每种方法都存在其局限性。
未来研究应注重综合利用各种方法,发挥其各自的优势,以提高抗生素的去除效率。
此外,对于耐药性细菌和抗性基因的研究也应得到重视,以全面解决抗生素对环境的影响。
五、结论废水中抗生素的降解和去除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新的技术和方法不断涌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环境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污染处理技术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人类对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四环素类抗生素(Tetracyclines,TCs)在环境中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这些药物进入环境中后,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对微生物和人体的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研究和开发高效的处理技术来减少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的紧迫任务。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四环素类抗生素污染的现状及原因,同时梳理近年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未来污染处理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四环素类抗生素污染的概况四环素类抗生素广泛应用于畜牧业和人类医疗中,但由于其广泛使用和不合理处置,使得四环素类抗生素大量进入环境。
它们不仅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作用,还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各种健康问题。
因此,对四环素类抗生素污染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三、四环素类抗生素污染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一)物理法物理法主要包括吸附法、膜分离法等。
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改进吸附材料和优化膜分离技术,提高了对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去除效率。
例如,利用纳米材料、活性炭等作为吸附剂,可以有效地吸附和去除水中的四环素类抗生素。
(二)化学法化学法主要包括光催化氧化法、高级氧化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降解四环素类抗生素,将其转化为低毒或无毒的化合物。
其中,光催化氧化法利用光催化剂(如TiO2)在光照条件下产生强氧化性物质,从而降解四环素类抗生素。
(三)生物法生物法主要包括微生物降解法、植物修复法等。
微生物降解法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四环素类抗生素转化为无害物质。
植物修复法则利用植物对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吸收和转化作用,降低其在环境中的浓度。
此外,生物强化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也被应用于提高生物处理的效果。
(四)组合法组合法是将上述几种方法进行组合,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处理方法。
例如,物理法和化学法的组合、物理法和生物法的组合等。
这种组合法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以提高处理效果和效率。
我国抗生素菌渣污染现状及处理对策环境工程闫浩20110502961、前言抗生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为菌渣,其主要成分是抗生素产生菌的菌丝体、未利用完的培养基、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培养基的降解物以及少量的抗生素等。
抗生素发酵废菌渣中,由于有残留的培养基和少量的抗生素及其降解物,对生态环境存在着潜在的危害性,已被国际社会视为抗生素生产的主要公害之一,这也是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抗生素原料药生产纷纷下马,而将其转入第三世界国家生产的主要原因。
同时由于菌渣有机质含量较高,可引起二次发酵,颜色变黑,产生恶臭味,严重影响环境,因而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积极寻求一种经济、高效且处理量大的治污方法。
目前,国内有数家单位开展了抗生素菌渣用作高蛋白饲料及有机肥料的研究,均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但是,菌渣中残留的少量抗生素及其降解产物会在动物体内富集,进而可影响到人类本身产生耐药性,因而使菌渣用作动物饲料的可能性遭到质疑。
2002年2月,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第176号公告,把抗生素菌渣列为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中。
2、污染现状一般发酵液固体含量大约20%,100m3 发酵液大约形成30~40 m3菌渣,由于发酵过程的连续性,每天都有放罐的批次,产生大量的菌渣。
据有关资料统计,一个中等规模的抗菌素工厂,年产的菌渣大约6万吨左右,我国年排放量约为100万吨以上。
抗生素菌渣含有一定量的抗生素残留而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危险废弃物,不合理的处理方法极易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危害,同时也会造成资源浪费。
其中,抗生素菌渣对环境的污染主要体现在残留抗生素对环境的影响。
2.1 对环境生态系统的影响抗生素发酵废菌渣中,由于有残留的培养基和少量的抗生素及其降解物,对生态环境存在着潜在的危害性,已被国际社会视为抗生素生产的主要公害之一。
环境生态系统是由不同种属的生物群类以食物链的形式组成的生物系统。
大多抗生素都有很广的抗菌谱,会杀死环境中的某些种属和群类的微生物或抑制某些微生物的生长、繁衍,破坏环境中固有的生态平衡,进而影响整个食物链和人类。
抗生素菌渣处理处置技术进展 李再兴1,2余忻1左剑恶1田宝阔2沈洪艳2王勇军3赵秀梅31.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084;2.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石家庄050018;3.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环境保护研究所,石家庄050015摘要:我国是抗生素原料药生产大国,抗生素菌渣产生量大、处理难度大,且属于危险固废,其合理、安全处置是目前制药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本文对抗生素菌渣的焚烧、肥料化、饲料化、填埋、能源化及其它处理处置技术的现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对抗生素菌渣处理处置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抗生素菌渣;焚烧;肥料化;饲料化;填埋;能源化Progress on Treatment and Disposal Technology of Antibiotic Bacterial ResiduesLi Zaixing1, 2Yu Xin1Zuo Jiane1Tian Baokuo2Shen Hongyan2WangYong jun3Zhao Xiumei3 1. School of Environ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2.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050018;3.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stitute ofNCPC, Shijiazhuang 050015 Abstract: China has become the largest bulk drug producer of antibiotics. A large amount of antibiotic bacterial residues which belongs to hazard solid waste in China was discharged from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 and was very difficultly treated.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find reasonable and safe methods of treatment and disposal of antibiotic bacterial residues for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 In this paper, the progress on this theme was summarized, including the technology of incineration, fertilizer, feedstuff, landfill and energy regeneration, and so on. And the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dealing with antibiotic bacterial residues was prospected. Keywords: antibiotic bacterial residues; incineration; fertilizer; feedstuff; landfill; energyregeneration抗生素菌渣处理处置技术进展作者:Li Zaixing, 李再兴, Yu Xin, 余忻, Zuo Jiane, 左剑恶, Tian Baokuo, 田宝阔, ShenHongyan, 沈洪艳, Wang Yongjun, 王勇军, Zhao Xiumei, 赵秀梅作者单位:Li Zaixing(School of Environ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School of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Technology,Shijiazhuang 050018), 李再兴(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084;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石家庄050018), Yu Xin,Zuo Jiane(School of Environment, 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 余忻,左剑恶(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084), Tian Baokuo,Shen Hongyan(School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Technology,Shijiazhuang 050018), 田宝阔,沈洪艳(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石家庄050018), Wang Yongjun,Zhao Xiumei(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stitute of NCPC, Shijiazhuang 050015), 王勇军,赵秀梅(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环境保护研究所,石家庄050015)引用本文格式:Li Zaixing.李再兴.Yu Xin.余忻.Zuo Jiane.左剑恶.Tian Baokuo.田宝阔.Shen Hongyan.沈洪艳.Wang Yongjun.王勇军.Zhao Xiumei.赵秀梅抗生素菌渣处理处置技术进展[会议论文] 2012。
《废水中抗生素降解和去除方法的研究进展》篇一废水中的抗生素降解与去除方法研究进展一、引言随着医疗和畜牧业领域的迅速发展,废水中抗生素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
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扩散及药物残留的持续排放对生态系统、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研究废水中抗生素的降解和去除方法,对于保护环境、维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近年来废水中抗生素降解和去除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二、抗生素在废水中的来源与危害抗生素在医疗、畜牧、水产养殖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导致大量抗生素通过医院废水、制药厂排放、生活污水、雨水冲刷等方式进入环境水体,包括河流、湖泊甚至海洋。
这些药物残留对人体和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包括产生抗性细菌、破坏生态平衡以及引发健康问题等。
三、传统生物处理方法传统的生物处理方法如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去除废水中的抗生素。
通过调整生物反应器内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增强对抗生素的降解能力。
然而,传统生物处理法对于某些稳定性较高的抗生素,其处理效果并不理想。
四、物理化学处理方法物理化学处理方法包括吸附法、膜分离法、高级氧化法等。
这些方法通常可以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抗生素。
例如,活性炭吸附可以快速去除水中的抗生素;膜分离技术则能够有效地截留抗生素分子;高级氧化法则通过产生强氧化剂,如羟基自由基等,将抗生素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五、新型生物处理方法近年来,新型生物处理方法如人工湿地、微生物燃料电池等也被应用于抗生素的降解和去除。
人工湿地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降低废水中的抗生素浓度;微生物燃料电池则通过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产生电流,同时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包括抗生素。
六、联合处理方法针对不同性质的抗生素,研究者们还开发了联合处理方法。
例如,生物处理与吸附法、生物处理与高级氧化法等联合使用,可以更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抗生素。
这种联合处理方法不仅提高了处理效率,还降低了单一方法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七、研究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保要求的提高,废水中抗生素的降解和去除方法将进一步发展。
66中国环保产业2017年第8期聚焦固废处理与处置Focus on Treatment and Disposal of Solid Wastes刘园园(北京观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83)摘 要:我国是抗生素原料药生产大国,文章总结了国内对抗生素菌渣处理处置技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关建议。
关键词:抗生素菌渣;资源化;焚烧;肥料化中图分类号:X7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5377(2017)08-0066-03我国抗生素菌渣处置技术现状前言我国是世界抗生素原料药生产供应基地。
2013年我国抗生素产量达到24.8万吨[1],占全球市场总量的70%以上。
按照生产1吨抗生素平均产生40吨湿菌渣估算,2013年我国抗生素菌渣的产生量约为1000万吨。
依据2016年新版的《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抗生素菌渣属于HW02中的271-002-02和276-002-02,为危险废物。
1 抗生素菌渣的特点及产量状况抗生素菌渣的主要成分为菌丝体、剩余培养基、代谢中间产物、有机溶媒及少量残留的抗生素[2]。
菌渣干基中的粗蛋白含量在30%以上,粗脂肪含量在10%以上,含水率高达79%~93%[3]。
另一方面,菌渣中残留的抗生素,可能会使人体产生耐药基因,存在着安全隐患。
鉴于抗生素菌渣产量大,含水率高,极易引起二次发酵,会使菌渣颜色变深,同时产生恶臭气味,此外,菌渣在运输过程中也会造成空气污染,且恶臭气味去除难度大。
若不及时处理,大量的菌丝体堆积会对大气、水体、土壤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因此,如何安全有效地处置抗生素菌渣,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难题。
据2015年《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年度发展报告》统计,原料药企业由于升级改造、搬迁、停产、限产等因素,产量有所下降,以氯霉素最为明显。
2015年我国原料药总产量为110.7万吨,出口量与上年同期持平,主要出口目的国是印度、美国、德国等。
各省产量中,前两位分别为河北省、山东省,河北省产量占全国的30.1%,山东省占全国的39.7%。
抗生素菌渣成分的处理过程发布日期:2015-3-17 10:48:33 信息来源:徐州三原环境徐州三原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发酵工艺制造中所产生的有害菌菌丝体、有机/无机溶剂等剩余物质,以精密的无害化工艺,可使有害物质得到充分灭活并进行高营养物质分离提取的效果,该项工艺可取代原高成本、低效率处理方法。
处理工艺如下所示:该工艺主要针对使用发酵工艺的生产制造企业,将残渣内的高蛋白质(45%~48%含量)、几丁质(约15%含量)、纤维素(约15%含量)与腐植酸(约12%含量) 经过精密处理后完成有害微生物的灭活及有益成分提取。
剩余的13%~15%的物质中,无机盐与重金属可回收利用,其余则可进入沼池,混配其他有机物进行厌氧发酵,产生沼气,用以解决本方案实施的部份能源供应,沼渣与沼液也可作为有机肥料原料利用。
抗生素菌渣无害化、资源化成套技术集成项目绩效评价信息公开表抗生素菌渣无害化处置技术作者:来源:中国科学报发布者:亦云日期:2015-02-26 今日/总浏览:6/638 由河北华药环境保护研究所有限公司与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研究的“头孢菌素C菌渣无害化、资源化成套技术集成”项目,近日通过河北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组织的鉴定。
据介绍,我国抗生素菌渣合法、规范的处置方式只有焚烧和安全填埋,但是其处置成本高、易产生二次污染且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该课题借鉴目前比较成熟的城市污泥和餐厨垃圾固体厌氧消化技术,以有效消除菌渣中残留头孢菌素C为目标,深入、系统地开展了残留头孢菌素C检测方法、菌渣预处理技术、菌渣与剩余污泥联合厌氧消化小试和中试研究,解决了高氮基质厌氧消化的瓶颈问题,消除了沼渣中的残留头孢菌素C,且沼渣肥效成分符合有机肥料国家标准要求,形成了完整的头孢菌素C菌渣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集成技术。
抗生素菌渣循环利用是否合法?(2011-11-18 17:00:13)转载▼标签:杂谈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副会长潘广成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推广高效节能技术。
《环境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污染处理技术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畜牧业的广泛规模化,四环素类抗生素的使用量显著增加。
然而,这类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与不恰当处置导致其广泛地存在于环境介质中,尤其是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土壤等。
这不仅影响了生态环境的质量,还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
因此,环境中的四环素类抗生素污染问题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议题。
本文旨在阐述四环素类抗生素在环境中的污染问题及其处理方法的技术研究进展。
二、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环境污染问题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其在环境中的积累和持久性,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
首先,这些抗生素在排放到水体后,通过地表径流、渗滤等途径进入地下水系统,进而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其次,这些药物成分被植物吸收后进入食物链,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因此,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环境污染问题亟需得到解决。
三、四环素类抗生素污染处理技术为了有效解决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污染问题,科研人员提出了多种处理技术。
1. 物理法:包括吸附法、膜分离法等。
吸附法利用活性炭、生物炭等材料对四环素类抗生素进行吸附去除。
膜分离法则是利用不同孔径的膜对四环素类抗生素进行截留和分离。
这些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较低等优点,但往往需要与其他技术结合以提高处理效果。
2. 化学法:包括氧化法、还原法等。
氧化法利用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臭氧等将四环素类抗生素分解为低毒或无毒的产物。
还原法则通过还原剂将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结构破坏或转化为其他形态。
这些方法具有较高的处理效率,但可能产生二次污染物。
3. 生物法:包括微生物降解、植物修复等。
微生物降解利用特定的微生物菌群将四环素类抗生素作为碳源进行降解。
植物修复则是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共同作用去除四环素类抗生素。
这些方法具有环保、成本低等优点,但处理速度较慢,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四、技术研究进展近年来,针对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污染处理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一方面,新型材料如纳米材料、复合材料等被广泛应用于吸附法和膜分离法中,提高了处理效率和吸附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