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壁画的形成与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1.58 MB
- 文档页数:2
简述中国画的发展历程中国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几个关键阶段。
首先是古代的壁画和篆刻艺术。
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时期,中国的壁画就开始出现,并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而篆刻则更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它是一种以刻章为主的艺术形式,为后来的中国画奠定了基础。
其次是古代的绘画艺术。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画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变革。
艺术家们开始使用不同的绘画技法和风格,丰富了绘画的内容和形式,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是六朝时期的人物画和山水画。
这些作品以唐代的黄公望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南画家们为代表,形成了中国画的主要流派。
随着宋代的到来,中国画进入了一个新的黄金时代。
这时期的画家主要注重表现自然,强调意境和笔墨的运用,形成了以“文人画”为代表的新风格。
更重要的是,宋代的画院制度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为画家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进入元明清时期,中国画面临更多的变革。
元朝时期,以赵孟頫为代表的“南宗”画派与“北宗”画派兴起,并对后来的明清时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继续发展了以人物画和山水画为主的传统风格,其间以唐寅、文徵明等画家为代表。
清代则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形成了以“四王”(四位清代画家王时敏、王石谷、王原祁、王翬)为代表的新的绘画风格。
近代以来,中国画逐渐接受西方绘画的影响,并开始出现一些新的艺术形式和题材。
著名的现代画家齐白石和张大千等人在中国画中加入了更多的西方元素,为中国画打开了新的创作领域。
同时,一些艺术家开始尝试各种表现手法,逐渐形成了以写意画、写实主义和油画为特点的新的画派和风格。
总的来说,中国画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吸收并融合了各种艺术形式和风格,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和个性。
它既传承了古代的绘画传统,又不断与现代艺术接轨,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和创造力。
2012年第01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01,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301期)Total No .301收稿日期:2011—07—06作者简介:刘晓红(1966—),女,辽宁营口人,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分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学。
唐代壁画———中国绘画全盛时期的见证刘晓红(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营口115000)摘要:无与伦比的唐代壁画艺术,见证着中国绘画的全盛时期,也促使卷轴画之后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
审视唐代壁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风格,有利于发现唐代壁画对中国绘画主流卷轴画的影响;有利于了解唐代壁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更有利于正确认识唐代壁画独特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技价值。
关键词:唐代壁画;卷轴画;模式;价值中图分类号:J21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1—0111—02中国古代壁画可分为石窟寺壁画、宫室壁画、寺观壁画和墓室壁画四大类型。
唐代涌现的大批著名画家见于史册者就达200余人,为前所未有。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使得唐代人特别喜爱在建筑墙壁上绘制壁画,进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风气。
除去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敦煌和陕西唐代陵墓中的壁画外,当时的私宅、官府、皇宫和寺院道观的建筑墙壁上也都是壁画的荟萃之处。
从广义的概念出发去考察唐代壁画的演变、更替过程,就会发现壁画的形式是随着建筑的发展,随着社会意识形态、民族心理素质的发展而变化着。
由于人们多着眼于壁画本身,因此难以正确认识唐代壁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一、无与伦比的唐代壁画艺术唐朝作为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巅峰,国力强大,社会安定,宫室、寺观、陵墓等各种建筑都被重新规范。
唐代人不仅十分喜欢名家卷轴画、屏风,对壁画更是十分喜爱,视若珍宝,特别是与壁画艺术关系密切的宫室与陵墓建筑,更是极其完善。
敦煌壁画艺术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敦煌壁画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具有重要价值的部分。
历史上,敦煌壁画来源于丝绸之路的交流,同时也是唐代文化的重要遗产。
壁画风格独特,内容丰富,自然与文化相融合,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
敦煌壁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还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影响着世界各地的文化和艺术发展。
一、敦煌壁画的历史背景敦煌古城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
敦煌在唐朝时期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城市,因其西北地区的特殊地理条件,成为了丝绸之路上重要商贸、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唐代时期,西域文化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影响,许多艺术品及文化遗产由此而来。
在唐朝,敦煌壁画艺术的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期。
唐玄宗即位后,特意派遣僧人去敦煌建造佛教寺庙,并在寺庙中挑选具有艺术才华的画家,让他们在壁画上表现出佛教教义。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敦煌壁画风格。
二、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敦煌壁画艺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艺术表现形式和技法上。
敦煌壁画的绘制使用的是室内绘画方法,即在石窟内绘画,石背作为画布,这为壁画的保存和延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而敦煌壁画风格上则以写实主义为主,表现出深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场景描绘和丰富的细节处理,此外,敦煌壁画中较为常见的手法有剪影法和挂襟法,使得画面更富于动感。
敦煌壁画在内容上则涵盖了佛教神话、历史故事、生活场景、自然景观等多种元素,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唐代文化及佛教教义的重要窗口。
而且,艺术中的敦煌壁画以其地域文化特色和历史价值,在现代也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三、敦煌壁画的文化价值敦煌壁画的文化价值是指它对于整个人类文明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影响。
敦煌壁画的艺术特点和人文价值,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中不容忽视的宝贵财富。
因此,有着“东方艺术明珠”之称的敦煌壁画,早已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桥梁。
敦煌壁画迄今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它在国际上不仅仅体现了唐代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融合,更是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媒介。
历史的卷从古代壁到现代绘的发展与演变卷轴,作为古代书法和绘画的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卷轴的特点是采用左右联续的方式展示作品,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和沉浸感。
本文将从古代壁画到现代绘画的角度,探讨卷轴在历史上的发展与演变。
古代壁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卷轴绘画的前身。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的祖先就开始在岩石上进行涂鸦和绘画,这就是古代壁画的雏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提升,中国的古代壁画逐渐发展成了一种高度艺术化的创作形式。
著名的敦煌壁画就是其中的代表,其独特的主题和艺术风格吸引了世人的瞩目。
古代壁画的发展与卷轴绘画的演变密切相关。
在古代,绘画主要是在墙壁上进行,由于墙壁的限制,绘画在展示形式、题材和技法上都有所局限。
直到东晋时期,卷轴绘画开始兴起,绘画艺术才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卷轴绘画以纸张或绢帛为基础,使用卷轴形式固定画面,使得绘画作品可以在展示时更加灵活和方便。
随着时间的推移,卷轴绘画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形式。
唐代是中国卷轴绘画的鼎盛时期,著名的《清明上河图》正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
这幅作品以卷轴的形式展示,通过细腻的画面和丰富的细节,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景象,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卷轴绘画也在不断演变。
在数字化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电子设备欣赏卷轴绘画,透过高清屏幕呈现出卷轴上的细节和色彩。
同时,现代绘画形式也在卷轴中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
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将不同的材料和技法融入到卷轴绘画中,创造出了更加独特的作品。
历史的卷从古代壁到现代绘,在演变过程中,卷轴绘画不仅改变了展示形式,也反映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迁。
从古代壁画的出现到现代绘画的发展,卷轴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持续地丰富和延续着中国传统绘画的文化基因。
它不仅是艺术的载体,更是历史的见证,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脉络。
总结起来,历史的卷从古代壁到现代绘的发展与演变顺应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和人们的审美观念。
中国壁画的介绍200字
中国壁画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分支,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岩画和彩陶画。
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主要用于装饰宫殿、寺庙和墓葬等建筑。
风格以线描为主,色彩丰富,形象生动。
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
其中,佛教壁画是中国壁画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石窟寺中,如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等。
此外,道教壁画也是中国壁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壁画主要分布在道观和宫观中,如河南鹿邑的太清宫壁画和四川都江堰的青城山壁画等。
中国画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历史的变迁,逐渐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点。
本文将从古代的壁画绘画开始,一路追溯到现代的中国画,探究中国画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一、古代壁画绘画中国画起源于古代的壁画绘画,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秦、赵等国。
那时的壁画画面常常是一些装饰性的图案或是一些祈祷、祭祀之类的图像。
从秦汉时期开始,壁画的画面逐渐丰富和多样化,并受到了佛教艺术的影响。
二、中古时期的山水画隋唐时期,山水画成为了中国画的代表作品。
这种画面通常以自然界中的山水景物为主题,注重表现物象的形象和色彩。
中国山水画强调意境和诗意,不仅是一种气象万千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追求心灵净化和解放的象征。
三、宋元时期的人物画宋元时期,人物画逐渐成为了中国画的重要形式之一。
这种画风注重生动的人物刻画和精致的丹青技法,深受文人士子们的青睐。
这些画面通常以书法、诗文为配合手法,呈现出了一种传承中华文化和美学的画风。
四、明清时期的花鸟画明清时期,花鸟画逐渐成为了中国画的代表作之一。
这种画风注重传神的花鸟刻画,强调意境和笔墨的相互辅助,达到了细腻生动的艺术效果。
这些画面还常常深受书法、诗词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凝华清新、雅致不凡的风格。
五、现代中国画现代中国画不再限制于传统画风,与西方绘画技法相结合,融汇了更多元化的创新手段。
在这些现代作品中,表现出了一种新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思潮,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和拘泥,展现出了更为开放和自由的创作面貌。
六、中国画的艺术特点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可以概括为:笔墨节奏、用墨法度、再生时间。
笔墨节奏是指画家自然的情绪、感官体验所产生的浑然天成的生命力和节奏感。
用墨法度是指中国画家的用墨技法必须尊守一定的法则和原则。
再生时间是指画家熟练掌握用笔和遣色的同时,还能在画外透过心灵的神游,把时间的无限延展融入到画面之中,形成了永不消逝的艺术价值。
总之,中国画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传承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敦煌壁画历史文化概要及艺术价值壁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远古时代的人为了记录事件的时间,用石器或者木炭在山洞的墙壁上画画,逐渐演变成在山崖、石壁或者建筑墙壁上作画的独特艺术形式。
广为人知的壁画艺术是经过十分久远的演变才形成的。
从古至今,人们在不同材质、不同材料上创作壁画,也因历史的变迁和不同时期的文化传播和宗教发展,使得壁画内容上的宗教色彩更加浓重。
如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兴起,宗教文化以壁画的形式表现在寺庙等宗教文化场所伴随出现。
到了隋唐时期,以宗教为主的艺术形式,更是成为当时壁画内容的主体。
后来经过战争的烽火,大多数壁画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敦煌位于甘肃地区,甘肃地理位置较为封闭,气候干燥,地广人稀且战乱并不频发,让敦煌地区的大部分传统壁画得以很好的留存,成为世界为之赞叹的珍贵的艺术财富,为后世人们研究璧画艺术文化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壁画艺术源于生活,壁画不局限于画作上表达的形象,其中更蕴含着深层次的道理,承载着一定层面的教育意义。
神的故事、神的样貌、神的品德是敦煌壁画主要描绘的内容,借神与神的事件、神与人的故事、人与人的事情来解释什么是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祈愿。
经典的敦煌壁画故事有九色鹿的故事、萨埵那舍身饲虎、释迦牟尼传记等。
在众多壁画艺术中,敦煌壁画是世界壁画艺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于敦煌壁画的研究,除却其独有的特色绘画风格和配色上,在文化研究方面,敦煌壁画也有其特色的宗教文化、风俗文化研究价值。
璧画中出现的人物纹样造型及各种各样的绘画技法,对现代艺术的研究创作,有着不可估量的文化研究价值。
其透视、构图技法大多是散点透视方法,这种绘画方法也多用于中国画中。
这种在整体布局上更加自由、主观,且连续性较完整的构图方法,使画面整体节奏更加和谐稳定,无论是在时空塑造上,还是在人物衣着的整体美感上,这种传统的色彩和纹样造型及透视构图技法对后世绘画艺术等艺术文化的传承和研究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资料,对后世艺术文化的创作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唐代壁画发展历程
唐代壁画是我国古代壁画艺术的重要代表,从六朝时期起开始发展,并在唐代达到高峰。
唐代壁画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早、中、晚三个阶段。
早期唐代壁画的特点是线条柔和流畅、色彩明快,主要表现了宫廷美人、仙山佛国等主题。
其代表作品有《敦煌莫高窟》、《楼兰古墓》等。
这些壁画以深化色彩层次和强调服饰细节为主要特点,给人以绚丽多彩、富有豪放气势的感觉。
中期唐代壁画的特点是形态更加写实,色彩更加鲜艳,并出现了一些富有象征意义的图案和装饰。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洛阳龙门石窟的壁画。
这些壁画以唐代社会中的政治、宗教、文化等为题材,表现了唐代社会各个方面的生活场景。
晚期唐代壁画则更加注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
壁画题材也更加广泛多样,涉及宗教、神话、历史等各个领域。
除了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也成为晚期唐代壁画的代表作品之一。
在唐代壁画的发展历程中,壁画技法和主题内容都不断丰富和创新。
同时,唐代壁画也积极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唐代壁画不仅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
中国历代绘画简介(五):壁画2011-12-09 农业社人壁画是指绘在墙壁上画,主要可分为建筑壁画和墓葬壁画两大类。
其中建筑类主要是宫殿、寺观墙壁上,又称宫殿寺观壁画。
壁画从西周到明清历代皆有,最兴盛则是在汉唐。
(一)先秦壁画现存最早的墓葬壁画是西周时代,发现于山西扶风县法门镇杨家堡4号墓,但只见一些残存痕迹。
秦代的宫殿、衙署,普遍绘制壁画,常常以精美的图案和阔绰的画面,显示封建统治的威严。
秦代的墓室壁画。
据史料所载,秦始皇陵地宫“上具天文”,其墓室顶部绘有天象图壁画。
据陕西社科院考古所《秦都咸阳遗址的调查和试掘》(《文物》1976年,11期)一文,已记述发掘出壁画“残块四百四十多块”,颜色多种。
其中于20世纪70年代发现于秦都咸阳宫遗址3号殿长廊上的秦代壁画残部,为一支有七辆马车组成的行进队列,每辆车由四匹奔马牵引;另一处残存的壁画则表现的是一位宫女。
(二)两汉壁画两汉的宫殿、府署、寺观,普遍绘制壁画,或以精美的图案和阔绰的画面,宣扬显示封建统治的威严;或以借物寄情的手法,标榜吏治的清明;或图绘历史故事,作为成败得失的鉴戒;或绘制本朝功臣肖像,作为广大臣僚励志的楷模。
这在当时无疑的发挥了巨大的激励作用,对后世皆产生出重大影响。
宫殿壁画逐渐兴盛。
文帝三年(前177年)在未央宫承明殿,画屈轶草、进善旌、诽谤木、敢谏鼓,藉以激励吏治清明,此是两汉宫殿壁画之始。
汉初不少同姓诸侯王亦绘制宫殿壁画,其中以鲁恭王刘余营建的鲁灵光殿壁画内容最为丰富。
武帝时,在甘泉宫诏画教子有方的金日殚母肖像壁画。
汉宣帝刘询在麒麟阁绘制包括霍光、张安世、赵充国、苏武等11人的功臣图壁画。
东汉绘制宫殿寺观壁画之风尤盛。
明帝刘庄“雅好图画,别立画官”,永平三年(公元60年),下诏在云台进行了我国第二次大规模图绘开国功臣的壁画创作,“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其后又增加四人,合三十二人”。
派使赴西域求来佛法后,在新建的白马寺绘制了《千乘万骑群象绕塔图》,这是中国寺院壁画的肇始。
原始壁画的名词解释原始壁画是指在距今几千年甚至上万年前,原始社会的人们创作的绘画,以岩石墙壁、洞穴壁面或岩洞等作为载体。
这些壁画是人类最早的艺术遗存之一,记录了远古时代的生活、信仰和文化,也是了解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窗口。
1.起源与历史原始壁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4万年前,早期的壁画多出现在欧洲和非洲等地区,如法国的拉斯科洞穴壁画、西班牙的奥克陶尔洞穴壁画以及南非的布什曼壁画等。
这些壁画通过色彩鲜艳的图案和形象描绘,向我们展示了早期人类狩猎、采集、祭祀等各个方面的生活场景。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壁画也发展出不同的形式和风格。
在地理环境和文化交流的影响下,壁画的样式和主题逐渐多样化,有些展示了印第安人的部落文化,有些描绘了古埃及的神话传说,还有一些则反映了印度、中国等古代文明的社会制度和审美观念。
2.艺术特点原始壁画的艺术特点独具魅力,体现了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首先,原始壁画的绘画技法往往非常简单,使用基本的颜料、矿物质、动植物油等作为绘画材料,在岩壁上勾勒出鲜活的形象。
这种简朴的手法体现了人类对于艺术表现的初步探索,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生活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其次,原始壁画往往以场景式呈现,通过一系列的描绘将各种事物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例如,一幅以狩猎为主题的壁画中,可以看到人物、动物、树木等元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场景,让观者能够感受到当时的生活场景和活力。
此外,原始壁画也充满了象征性的意义。
壁画中常常出现的动物、神话图腾等元素,代表着古人对于自然力量和神秘力量的崇拜。
通过这些象征性的符号,人们试图解释自然和人类的起源,并逐渐建立了一种神话和宗教体系。
3.保护与研究原始壁画的保存与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由于多数壁画位于自然环境中,受到气候、湿度、光线等因素的影响,其保存状况并不乐观。
为了保护这些壁画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例如,在壁画周围设置保护栏杆,限制游客的接触和观赏时间;利用科技手段对壁画进行非接触式的数字扫描和复原,以便更好地保存和研究。
第一章绘画艺术一、宫殿寺观壁画秦宫车马仪仗壁画,两汉宫殿寺观壁画,东汉明帝“雅好图画”,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图绘开国功臣的壁画创作-“云台二十八将”。
二、墓室壁画西汉前期: “凿山为室”:梁王墓,南越王墓。
升仙主题:秦始皇陵,巨龙升天图。
西汉后期: 空心砖。
“鸿门宴”:西汉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
东汉前期:内容的重大转折,以死者生前事迹为题材,西汉流行的灵魂升仙内容已经消失) 。
东汉后期:人物画发展新水平,题材内容的多样化,扩展了人物画以外的表现领域,如对野外环境的表现开了山水画之先声。
人物画比较成熟,属吏及瑞兽图。
东汉社会百科全书:内蒙古和林格尔壁画墓。
三、汉代帛画T字形旌幡帛画“高古游丝描”,分三段描绘了天上人间地下的景象。
上端描绘日月升龙及人面蛇身的始祖像,象征天上境界;中段描绘主人出行宴飨等人间生活;下段绘神怪龙蛇大鱼大龟等阴间的生物,其主题思想是引魂升天。
汉代绘画中最重要的杰作,体现了西汉绘画所达到的高度水平。
第二章画像石与画像砖(兼具绘画雕刻两种因素)一、汉画像石东汉后期: 武氏石祠是汉代画像石的典型代表,内有“荆轲刺秦王”石刻二、秦汉画像砖(东汉最盛)东汉后期画像砖(四川成都一带出土,艺术造诣最高)第三章书法篆刻艺术一、秦代书法(“书同文”,帛书简书)小篆(官方通行文字,阳陵虎符(错金铭文,李斯)),隶书(民间通用)。
书法家:李斯(小篆的整理者)、赵高、胡毋敬、程邈(隶书的创作者)。
二、汉代书法(隶书最具代表,简牍书帛书)篆书:碑刻(碑额)铜器上的篆书铭文隶书:汉隶,高度成熟的隶书草书(新出现)书法家:史游(隶书草写)、崔瑗杜操(章草,后人称“曹杜”)、张芝(“草圣”)、蔡邕yōng(篆隶,创“飞白书”)。
书法理论:崔瑗《草书势》,东汉蔡邕《大篆赞》和《隶书势》(东汉我国最早的书法理论),赵壹《非草书》(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书法的完整论著),徐慎《说文解字》(东汉我国第一部字典兼文字学专著)三、秦汉篆刻玺印缪篆(隶书的影响下)第四章雕塑艺术(中国雕塑史上的第一高峰)一(1)、墓中陶俑、陶塑秦始皇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划时代成就的标志,既承担着守卫陵园的象征职能,又是对秦始皇完成统一中国这一历史功业的纪念。
中国外国壁画介绍1502班李熙若鲁怡壁画它是指绘在建筑物的墙壁或天花板上的图案。
它分为粗底壁画、刷底壁画和装贴壁画等。
壁画是最古老的绘画形式之一。
如原始社会人类在洞壁上刻画各种图形,以记事表情,这便是流传最早的壁画。
中国古代壁画主要有三种形式,分别是:中国古代墓室壁画中国古代石窟寺壁画中国古代寺观壁画石器时代壁画的发展可追溯到石器时代,石器时代是中国绘画的萌芽时期,伴随着石器制作方法的改进,原始的工艺美术有了发展。
但在若干年以前,我们所掌握的中国绘画的实例还只是那些描画在陶瓷器皿上的新石器时代的纹饰。
在中国的许多省份发现了岩画,使得史学家们将中国绘画艺术的起源推前至旧石器时代。
在这些众多的发现中,也包括了许多描绘人的图像,有些堪称宏幅巨制。
内蒙古阴山岩画就是最早的岩画之一。
在那里,我们的先人们在长达一万年左右的时间内创作了许多这类图像,这些互相连接的图像把整个山体连变成了一条东西长达300公里的画廊。
据推测,是宗教或巫术的感召促使先人们不辞辛劳地创作了这些图像。
类似的图像还可以在苏北的连云港孔望山将军崖岩画遗址中见到。
秦汉时期秦汉时代的宫殿衙署,普遍绘制有壁画,但随着建筑物的陆续消亡几乎丧失殆尽。
本世纪70年代发现的秦都咸阳宫壁画遗迹第一次使我们领略到了秦代宫廷绘画的辉煌。
在秦宫遗址3号殿的长廊残存部分上,发现了一支有七辆马车组成的行进队列,每辆车由四匹奔马牵引;另一处残存的壁画则表现的是一位宫女。
这些形象都是直接彩绘在墙上的,并没有事先勾画轮廓,可以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没骨”法的最早范例。
西汉的壁画则主要是为了标榜吏治的“清明”而创作的。
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中记载了当时一个诸侯王所建宫殿里壁画的盛况。
宣帝时更是在麒麟阁绘制了11位功臣的肖像壁画,开了后世绘制功臣图的先河。
东汉明帝时,由于明帝本人的爱好,壁画创作之风更盛。
派使赴西域求来佛法后,在新建的白马寺绘制了《千乘万骑群象绕塔图》,这是中国佛教寺院壁画的肇始。
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绘画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自古以来,中国绘画传承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理念,经历了多次风格变革和艺术创新。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壁画到今天的水墨画等不同形式,探索传统绘画的独特之处。
1. 古代壁画和篆刻中国传统绘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壁画文化。
古代壁画绘制在岩壁、墓穴等表面,以描绘人物、动物和自然景观为主。
同时,篆刻技术也成为了中国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刻写在印章上并用于印章印制。
古代壁画和篆刻的艺术形式为后来的绘画传统打下了基础。
2. 造型艺术的发展在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主要以人物画为代表。
随着社会的发展,绘画技法不断精进,创造了各种不同的绘画风格。
在唐朝时期,绘画开始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写实和表现力。
五代时期出现的北宗画派更加注重笔墨技巧的运用,强调线条和墨色的表现力。
3. 宋代文人画的兴起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文人画(又称宋代绘画)是以文人书画家为主的绘画形式。
这些文人画家注重艺术的自我表达,作品多以山水、梅兰竹菊等为题材,以表现自然之美和修身养性为目的。
宋代绘画更加注重意境的塑造,以简洁、含蓄的线条展现画家的情感。
4. 元代的继承与创新元代是中国绘画史上另一个重要的时期。
元代继承了宋代文人画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元代绘画以松鹤和四大家(黄公望、吴道子、倪瓒和王蒙)为代表,他们的作品注重运用笔墨与意境的统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5. 明清时期的发展明清时期,中国绘画进一步发展壮大。
明代的绘画风格注重形象的浑厚与色彩的丰富,如明代画家唐寅的花鸟画。
清代又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鼎盛,这一时期的绘画以山水画为主,注重线条的运用与墨色的表现。
6. 20世纪以后的中国绘画20世纪以后,中国绘画经历了新的转变。
中国艺术家开始接触西方绘画技法与观念,致力于将传统绘画与现代艺术相结合。
水墨画成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性作品,同时西方绘画风格的影响使中国绘画呈现出更多种类和风格。
中国壁画艺术壁画是中国画的主干和精华,经过二千余年的发展,形成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大众的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代壁画可作研究歷史的补充材料,因画中呈现的古代建筑、服饰、舞乐、生产、车马、兵器等各种有关生活的形象,为史学家提供丰富的歷史数据。
鲁迅先生在论及中国画的优良传统时,特别强调要学习汉刻(「深沉雄大」)、唐画(「佛画灿烂,线条流动如生」)、宋画(「周密不苟」)等,这些都是中国壁画的优良传统。
宋元以后,文人写意水墨画大发展,纸张开始广泛用于绘画,中国画由墙上转移到纸上,这才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谓的「国画」,可以说源远流长的中国画的优良传统主要在墙上。
嘉峪关出土的《农耕图》壁画 (赵伟摄)南北朝时期壁画。
梁元帝萧绎画《职贡图》记录外国使者像,反映中外各民族文化交流情况。
(赵伟摄)墓壁画《狩猎出行图》出土于1971年发掘的章怀太子墓 (中新社摄)唐墓壁画《客使图》描绘唐朝时的欢迎仪式 (中新社摄)唐朝宫女形象壁画 (中新社摄)北京法海寺内的明代宫廷画师绘《帝释梵天图》巨幅壁画,是艺术价值极高的古壁画。
图为壁画局部的菩提树。
(李平摄)山东华阳宫内的上古神话壁画 (中新社摄)新强吐峪沟千佛洞佛教壁画中的佛像 (沈桥摄)敦煌257号窟壁画《沙弥守戒》(北魏作品),该壁画描写一位小沙弥到长者家化缘,与少女之间的故事。
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西方净土变》 (中新社摄)宁夏固原隋代史射勿墓中的牵马图壁画 (黄加法摄)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墓中的侍女,仪卫壁画。
(黄加法摄)北京颐和园排云殿内的壁画 (平子摄)甘肃祈连山脉内文殊山的一幅喇嘛壁画,和唐代这幅壁画记载当年文成公主将释迦牟尼金像运进西藏的情景内的壁画相似。
(李刚摄)这幅壁画记载当年文成公主将释迦牟尼金像运进西藏的情景《步辇图》描绘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派使者到长安,向唐太宗求亲的场面。
(赵伟摄)西藏山南昌珠寺壁画 (黄加法摄)西藏山南昌珠寺壁画 (黄加法摄)西藏寺庙中的壁画 (黄加法摄)颐和园长廊上的壁画,描绘西游记唐僧西行取经。
一、壁画的含义
顾名思义,壁画就是在墙壁上创作的绘画作品,一般以建筑物为艺术载体。
通常而言,壁画与建筑物的风格相匹配,壁画创作者根据建筑物特定的风格进行绘画,壁画起到装饰建筑物的作用。
壁画可分为寺庙壁画、石窟壁画、墓室壁画和殿堂壁画四种类型。
壁画通过特定的艺术表达,起到艺术装饰和点缀的作用。
壁画创作既进行实物空间布局、色彩构图,也按照载体材质的不同进行造型设计。
壁画创作者往往根据特定的艺术场合选择适合艺术表达的物质载体,通过有效的画面布局,确定壁画的艺术造型,按照预先设置的构图空间进行形态创造,以此确保其画面布局合理,着重发挥壁画的艺术装饰作用。
当然,具备高度艺术表达性的壁画创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严格遵循壁画的构图模式和创作规律,按照既定的技术规范进行创作。
二、史前壁画的产生与发展
史前时期的陶器彩绘和岩洞涂鸦可被看作最早的朴素主义壁画,这时期的壁画着重于造型艺术。
古代先民通过描绘想象的物景和现实实物表达自身对造型艺术的理解。
通常而言,可将史前时期的陶器彩绘和岩壁绘画看作最早的壁画形式,但就其意义而言,这时期的陶器彩绘和岩壁绘画不能被看作具有装饰功能的壁画。
史前时期的艺术创作一方面是人们心灵情感的抒发,人们借助陶器彩绘与涂鸦宣泄情感,表达想象和信仰;另一方面,当时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行为可被看作艺术萌芽,那时的先民对艺术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认知,不理解艺术真正的价值和含义。
众多的考古发现都表明原始壁画起源于史前文明后期。
原始壁画通常以原始建筑物的墙壁和地面为艺术载体,以白灰为材料直接作画。
原始建筑以树木为原材,将木头当作建筑的整体架构,四周和地面以夯土或土坯作为填充物压实,在墙壁外围涂抹一层细腻的泥沙和白石灰,一方面是为了防潮,一方面是让建筑物表面更加平整、光滑。
古人在地面铺上草拌泥或土坯,直接在地面上作画,这种创作注重于外形,没有颜色渲染,通过造型强调艺术美感。
从壁画的产生来看,一幅艺术作品能否被称为壁画,主要看其是否与建筑物相伴,是否对建筑物起到了点缀和装饰作用。
从严格意义上而言,只有真正与建筑物相伴相生、对建筑物起到装饰作用的绘画才能被称为壁画,不是与建筑相伴相生,不能装饰建筑物的绘画不能被称为壁画。
三、秦汉时期的壁画发展
秦汉时期,壁画艺术伴随建筑能力的增强有了较大的进步,壁画艺术不再注重外形表达,更突出特色和内涵。
秦汉时期,随着我国冶炼制造能力的提升,制砖工艺大幅进步,建筑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这为壁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当时,人们对于颜料的使用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通常采集动物的血液和有色矿石制作壁画颜料,这种原始颜料有着较强的耐久性,适于广泛使用。
在一些大型的宫殿、寺庙和祠堂的壁画绘制上,人们使用颜料绘制的装饰图案不再拘泥于简单的线条勾勒,而是将个人崇拜等因素融入其中,材料的运用也逐渐丰富起来,大多以白灰为图层,使用不同的色彩勾勒出复杂的图案,如饕餮纹、祥瑞纹以及各种人物形象等,其壁画颜料有黑、黄、大红、朱砂、石青、石绿等,以黑色运用最为广泛,其中秦朝壁画最为明显。
黑色既体现了秦人的尚武精神,也显示出民族艺术底蕴的深厚,让壁画作为民族艺术有着更强的视觉表现力。
我国古代壁画的形成与发展
□孟子皿
摘要:壁画作为我国古代的艺术形态,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风格和样式,其材料与主题的选择伴随着历史变迁也产生了变化。
按照发展历史来看,我国壁画演变主要经过史前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就其形制、内涵、效果而言,呈现出由简而繁、由繁而彩的变化趋势,不仅选题越来越客观、明朗,而且艺术形态越来越贴近实际生活,反映了不同的时代内涵。
鉴于此,该文探讨我国古代壁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并提出相应的观点。
关键词:古代壁画风格样式创作机制
10
美术时空ART EDUCATION RESEARCH
到了汉代,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外来文化对壁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壁画创作方面,不仅创作材料得以丰富,创作的载体也产生了变化。
无论是夯土墙、土坯墙还是砖墙、石板墙,都成为了壁画创作载体,人们在上面抹泥涂灰作画,以此进行艺术表达。
其中,汉代壁画使用的颜色“汉紫”十分特殊,这种颜料用天然的矿石无法直接提炼,需要人为加工,如何制作出这种颜料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通常而言,汉代墓室壁画有着更明显的特征,工匠先将墓室使用的石板表面打磨抛光,然后在石板面上直接作画。
这种作画形式在材质上进行了较大的创新,更有利于壁画的长期保存。
汉代墓室使用的砖模印和石刻壁画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壁画,将雕刻和绘画相结合,先对表达对象进行艺术雕刻,然后对雕刻进行涂色和勾勒。
这种作画形式不仅创新了壁画的创作机制,更能凸显出壁画的艺术形象,既有利于壁画的长久保存,也有利于壁画传统的发扬。
相较于史前壁画,秦汉时期的壁画在风格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更倾向于视觉图案的表达,复杂图案的创作更加理性,工匠、艺人能够从生活实际出发,从生活中找寻素材,以生活作为创作题材直接进行壁画创作,让壁画的表达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佛教传入我国,壁画的创作技法和创作形式有了较大的革新。
在画面布局、主题选择和色彩选择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当时石窟和寺庙大规模兴建,为壁画的大量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可以说,石窟和佛寺为壁画进行文化艺术表达提供了基础。
石窟壁画和寺庙壁画有着较大的不同,石窟壁画以石壁为载体,通过在石壁表面抹一层草拌泥、压实、磨平,刷一层带胶的白浆作画。
大多数石窟壁画均采用这种创作形式,如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等。
石窟壁画创新了创作形式,以石质材料为艺术载体,通过将雕刻和绘画有效结合,一方面有利于壁画的长久保存,另一方面增强了壁画的主题表现能力,让壁画具有更强的艺术表达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室壁画创作,虽然继续沿用秦汉时期的创作手法,但是其创作技艺也有了改变,工匠在砖上刷灰浆做底色,然后绘制壁画,并利用每块砖的布局进行画面布局,增强壁画的表达能力。
墓室壁画的题材主要来源于世俗生活和封建统治,主要歌颂统治者和墓主人生前的事迹,宣扬神话祥瑞和民俗生活,表现百姓的宗教信仰和农耕生活。
魏晋时期的壁画将农耕文明和宗教信仰结合得极为紧密。
百姓信仰神灵,希望来年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
正是基于这样的宗教信仰基础,当时的壁画创作以农耕畜牧、宗教人物形象为题材,表达百姓的宗教信仰和对农耕的祈愿。
五、唐宋时期的壁画发展
唐宋时期可谓是古代壁画的黄金时代,这与唐代开明的封建统治与包容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
唐宋时期的壁画创作基本上沿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制作方法,在创作机制和创作技术上并无太大革新之处,但对于主题的选择有了较为明显的特征,壁画选题均与生活紧密贴近,色彩和用料的选择极为讲究,讲究匀称的画面布局和与百姓生活密切联系的画面格调,着重表达画面构图的细腻。
画面布局的细腻不仅将角色形象更有效地表现出来,更将艺术表达和题材选择有机融合起来,既彰显了壁画角色形象的艺术生命力,也让壁画能够更广泛地表达世俗生活,与百姓的信仰更为贴近。
唐朝由于国力强盛,绘画使用色彩已比较普遍,颜料种类丰富多样,并以经久耐用的颜料为主。
当时宗教题材的壁画创作广泛出现在民间的丧葬风俗中,这类壁画不仅使用的色彩更加富丽堂皇,其题材选择更与宗教和民俗生活贴近。
草木颜料在唐朝被广泛地用于墓室壁画中。
两宋时期,由于颜料制作工艺的成熟,这时期使用的色彩以细腻、协调为主,而且不再使用铅白进行调色,更有利于壁画的长久保存。
后世工匠在创作中发现壁画中使用铅白的部位日久就会变色,不利于壁画的长久保存。
于是创作者将铅白从壁画创作颜料中剔除,用其他颜料进行调色,从而能够使壁画长时间不褪色、不变色。
壁画贴金工艺在宋代后有了较大的发展,沥粉是高出画面的凸线,再加上金,起到了对画面的立体装饰作用,能够让画面表现得更为大气,更富有艺术表达效果,这是中国古代壁画的一大创新亮点。
宋代,伴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壁画的题材选择以市井商业生活为主,主要表达社会的生活百态,着重突出封建统治下商业的繁荣。
宋代墓室壁画选材以宗教和各种神话祥瑞题材为主,墓室壁画的创作,一方面记录墓主人的生平事迹,一方面歌颂墓主人的功德,表现墓主人的与众不同。
结语
壁画作为我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有着较强的艺术表现性,产生于史前文明后期,与建筑物相贴合,起到装饰、点缀建筑物的作用。
伴随着历史发展,壁画的创作技艺不断革新,具有现实表达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汇聚了不同的时代内涵,表现出其作为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孔银香.论中国古代壁画在美术史上的价值与意义.现代装饰(理论),2015(2).
[2]葛凤晨,历延芳,陈东海.源远流长的长白蜜蜂文化(十六)——古代壁画和石雕中的蜜蜂形象.中国养蜂,1997(4).
[3]颜景亮.谈中国古代壁画现状对岩彩画教学的启发.美术观察,2016(2).
(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
编辑伍宝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