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的狂潮说课材料
- 格式:pptx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24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说课稿尊敬的评委专家,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
下面我从“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三个方面进行说课:一、学什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一段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程。
而第二单元讲述的是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我今天所要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使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从2022年版的历史课程标准中,可以得知这一课的内容要求是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这一课教材内容分三个子目: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根据课标和教材内容,我制定了如下学习目标: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2、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七年级中国历史一年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
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如对历史的正确认识有所欠缺,学科核心素养有待提升等问题。
因此,结合课标要求及学生学情,我把“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内容”定为本课的学习重点,把“《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定为学习难点。
二、怎么学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视频导入播放小视频《甲午中日战争》提问:从视频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观看视频回答从视频中获取的信息用视频导入可以在视觉和听觉上很直观地激发学生感性认识,这也符合了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身心发展特点。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优秀教案范文【课标要求】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教学目标】1.识记和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重大战役、民族英雄、《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以及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概况。
2.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战争;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瓜分狂潮使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学习左宝贵、邓世昌、徐邦道、丁汝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原因。
【新课导入】教师:(播放视频《甲午风云》,引导学生说出观后感)学生:(观看视频、讨论、发言)教师:(谈话导入)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
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
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心智、动人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新课探究】一、甲午中日战争1.阴云密布战争背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这次战争是谁挑起的?挑起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日本。
目的是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教师:日本发动战争是蓄谋已久的,所以这次战争的性质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2.战火硝烟战争经过教师:(指导学生继续阅读教材,提出问题)简述战争的经过,找出这次战争中经历的几次重大战役。
学生:(阅读、回答、识记)教师:(总结)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
教师: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开始的战役是哪次?学生:丰岛海战。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同时也涉及到此时期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侵略。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代中国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细节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战争的影响,以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改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讨论和分析,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重大损失,激发爱国情怀,警醒国人。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难点:学生对于战争的影响和中国历史进程的改变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和史料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讲解:详细讲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战争的影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展示:学生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5.总结: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和教训。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甲午中日战争•背景:朝鲜半岛危机、中日实力对比•经过:黄海海战、旅顺口战役、威海卫战役•结果: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影响:加深民族危机、刺激列强瓜分中国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讨论表现和课后作业来评估。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1894年至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及其影响。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甲午战争的爆发,战争的经过以及战争的结果。
此外,还涉及到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侵略,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甲午战争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战争的爆发和结果。
但是,对于战争的经过和影响,以及列强瓜分中国的具体情况,可能还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战争的经过和影响,以及列强瓜分中国的具体情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及其影响,掌握列强瓜分中国的具体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侵略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及其影响,列强瓜分中国的具体情况。
2.教学难点:战争过程中重要战役的经过及影响,列强瓜分中国的原因和后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历史图片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战争过程和列强瓜分中国的具体情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甲午战争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甲午战争的经过及其影响。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战争过程中重要战役的经过及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4.讲授法:教师讲解战争过程和列强瓜分中国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讨论法:学生讨论甲午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意义。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战争过程和列强瓜分中国的具体情况。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优秀教案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了解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概况。
2.能力目标分析《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培养前后知识比较的能力;简析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提高分析史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1.《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2.《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设问导读1.甲午中日战争(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与标志是什么?为什么这一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
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2)这场战争的起止时间、主要战役分别是什么?英雄人物是谁?1894—1895年。
主要战役: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
英雄人物:邓世昌。
2.《马关条约》的签订《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地点、主要代表、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1895年;日本马关;李鸿章。
主要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影响:《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瓜分中国狂潮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契机是什么?《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 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二、合作探究1.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朝鲜爆发农民起义为日本发动战争提供了借口。
第5课甲午中日战斗与列强瓜分中国狂
潮教案
教学目标
- 了解甲午中日战斗的背景和经过
- 理解列强瓜分中国的原因和影响
- 分析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
教学重点
- 甲午中日战斗的背景和经过
- 列强瓜分中国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难点
- 分析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
教学内容
一、甲午中日战斗的背景和经过
1. 李鸿章与日本谈判的失败
2. 甲午海战的爆发和经过
二、列强瓜分中国的原因和影响
1. 甲午战争后中国的割地赔款和出让权益
2. 列强对中国进行租界和势力范围划分
3. 中国的国土主权受到侵蚀和削弱
三、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
1. 战败的教训和国家危机感的觉醒
2. 对中国传统观念和制度的反思与变革
教学方法
- 情景模拟演练:请学生分组进行海战情景模拟,体验甲午中日战斗的紧张与刺激
- 小组讨论:分析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教学评估
- 学生小组演练情景模拟的结果和表现
- 学生小组讨论的提问和回答情况
课后作业
请学生写一篇500字的文章,分析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参考资料
- XX论文:《甲午战争与中国国土主权的削弱》
- XX书籍:《甲午战争史料选辑》。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是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从战争的起因、战争的过程、战争的结局以及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细节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可能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理解这个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结局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结局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难点: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结局。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共同探讨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甲午中日战争的问题。
网站建设与维护(全套上册)一、说教材过渡语:教材是连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选自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它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维新运动,在这场战争中清王朝的腐朽落后彻底暴露,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但是也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本课有利于增强学生以史为鉴的历史意识。
二、说学情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上好一堂课必须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学生已经学习了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也了解了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背景,这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但是学生不注重阅读书本知识,提取与归纳信息的能力较差,因此在讲授过程中我会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因果关系以及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语: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围绕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能说出甲午战争的经过的结果,知道《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列举列强瓜分中国的史实和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小组合作探究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和提高史料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语: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我的教学重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甲午战争的经过和《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的影响。
五、说教法学法过渡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问答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过渡语:接下来就进入了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多媒体导入的方式。
我会通过多媒体播放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的诗朗诵,之后提问:这首感人肺腑的诗歌道出了台湾所受的痛苦,表达了台湾想要回归祖国怀抱的盼望。
第5课甲午中外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
潮教案
目标
通过本课,学生将了解甲午中外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
及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
教学内容
一、甲午中外战争的起因
1. 宋朝灭亡后,中国陷入了动乱的时期,国力大不如前。
2. 日本和西方列强看准了这个时机,纷纷对中国发动侵略。
3. 经济利益、领土争端和政治影响力成为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
二、甲午中外战争的经过
1. 甲午战争于1894年爆发,主要战场在中国东北和朝鲜。
2. 中国的军队在战争中表现不佳,最终被日本打败。
3. 通过《马关条约》,中国被迫割让台湾和澎湖群岛给日本,
并向日本支付赔款。
三、甲午中外战争的结果
1.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中外战争结果导致了列强对中国的瓜分。
列强分别在中国的不同地区设立租界,控制着各自的势力范围。
3. 这一时期的列强瓜分,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国家耻辱和国民经济的损失。
教学方法
1. 教师讲解: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甲午中外战争的事件经过和结果。
2. 讨论互动: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深入了解学生对该事件的理解和观点。
3. 视频观看: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甲午中外战争的历史背景和细节。
教学评价
1. 学生的讨论和互动参与度。
2. 学生对甲午中外战争的事件经过和结果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甲午中外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影响的深度思考能力。
参考资料。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以及中国战败后,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侵略。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瓜分;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探索。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清朝晚期的历史背景,对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细节和影响可能不够清晰,对于列强瓜分中国的过程和影响可能缺乏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战争的过程和影响,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探索。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了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瓜分,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探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能够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怀,树立为中华民族的强盛而学习的信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瓜分;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探索。
2.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影响;列强瓜分中国的过程和影响;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和地图等辅助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引出本课主题。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瓜分。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探索。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是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以及战后的《马关条约》,以及列强对中国进行瓜分的历史事件。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翔实,既有文字描述,也有历史图片,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一段历史。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甲午战争以及瓜分中国的历史事件,可能对于他们来说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深入,理解这一段历史。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了解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甲午战争和瓜分中国的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过程,以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2.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以及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甲午战争和瓜分中国的历史事件。
2.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历史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教材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甲午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情感升华:通过讲解甲午战争和瓜分中国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认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本课共三个子目,即:“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和“瓜分中国狂潮”,主要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过程及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以“资本输出”和“瓜分”中国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此后,实业救国、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各种救亡图存的抗争活动迅速高涨,中华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
甲午中日战争无疑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一定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辩证思维能力较弱,缺乏主动性,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强。
教学目标: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知道《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了解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2.分析马关条约的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3.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目标解析:本课主要通过史料研读引导学生分析史料,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课标要求以及学生学情,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内容。
甲午中日战争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瓜分中国狂潮和维新运动兴起。
通过看视频片段《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让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大致过程,形成空间概念。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则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同时也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促成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
利用图片、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突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危害及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
5本课选自部编新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共分为三个子目: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和瓜分中国狂潮。
内容解析: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构成了近代列强侵华的主线索。
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并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期。
同时也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唤醒了中国人民空前的民族意识,促进了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兴起;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到来。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初中学生深入认识甲午中日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一定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辩证思维能力较弱,缺乏主动性,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强。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了解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史实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通过引导学生与以往的不平等条约内容作比较,从而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识读《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时局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通过《黄海海战》视频的展示,使学生切身感受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加强情感教育,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另外,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出发,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加深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英勇抗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信念。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过程与方法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历史的能力和唯物史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重点难点】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妈一起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甲午中日战争1.教师展示地图:出现清国、朝鲜、日本。
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日本的对外侵略的野心是什么?学生回答: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教师归纳: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3.教师讲解: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