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
- 格式:ppt
- 大小:4.28 MB
- 文档页数:29
1.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1894年日本蓄意挑起中日战争,这一年为农历甲午年,称为“甲午战争。
,由于清政府想避战求和,并未战备。
所以战争一开始,清军就陷入不利的局面2、黄海海战(1)时间:1894年9月(2)经过:1894年9月,中日海战主力在黄海展开决战,管带邓世昌指挥“致远”号做战,并多次击中日本的旗舰,经过数小时的激战,舰身多处受伤,严重倾斜,邓世昌下定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便开尽火力,冲向敌人的日舰。
不慎被鱼雷击中沉没。
200多名军官全部壮烈牺生。
(3)结果:在日本舰队的猛攻之下,北洋水师损失惨重,但在海军官奋勇杀敌下,也给日本带来重创,迫使其逃离战场。
3.日本攻陷大连、旅顺,占领辽东半岛李鸿章为避战保船,命北洋舰队退守山东威海卫港,日军趁机得到黄海制海权。
此后,日本陆军相继攻陷大连、旅顺,占领辽东半岛。
4. 威海卫战役(1)时间:1895年初。
(2)概况:1895年初,日军分水陆两路攻占威海卫,包围了军港内的北洋海军。
孤守无授的丁汝昌。
刘步蟾等清军将领拒不投降,“以死报国”(3)结果:日军攻陷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没《马关条约》1、背景:北洋海军覆没后,清政府无心再战,派李鸿章前往日本协议2、概况:(1)签订时间:1895年4月。
(2)地点:日本马关(3)双方代表:清政府的李鸿章和日本总理大臣伊藤博文3、主要内容:(1)割地: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款:赔偿2亿两白银。
(3)增开通商商口岸: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4)开设工厂: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一、甲午中日战争背景:日本推行“征朝、侵中、霸世界”的大陆政策爆发:1894年(甲午年)日本出兵朝鲜,7月牙山口外丰岛海面侵华,称之为甲午中日战争经过:1、丰岛战役:1984年7月日本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袭击牙山口外丰岛海面清军运兵船,中日开战。
2、平壤战役:9月,日本多路围攻平壤,左宝贵牺牲,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落陷。
3、黄海大战:北洋舰队在黄海海面激战日本联合舰队,重创日舰,我军损失较大,主力尚存。
战后李鸿章命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日本夺取制海权。
邓世昌致远舰战日舰“吉野号”全军覆没。
4、辽东战役:日军一路渡鸭绿江,占领九连城,直逼辽阳;另一路从辽东半岛登录,直取大连、旅顺。
大连守将不战而逃,旅顺守将庸懦畏敌,徐邦道孤军应敌战败。
日军在旅顺四天大屠杀残害2万多中国人。
5、威海卫战役:1895年初,日本陆海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拒绝劝降,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战败原因:1、清政府极端腐败无能;李鸿章避战求和政策;清军官兵临阵脱逃;武器装备落后;2、日本先进的资本制度;武器装备先进;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海洋防卫的重要性: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列强都是从海上入侵中国,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导致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海洋防卫是国家海洋战略和国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抵御海上侵略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时间地点人物:1895年春,李鸿章、伊藤博文,日本马关。
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影响: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建厂与现在允许外国来我国投资办厂有何不同:本质不同,前者被动,后者主动;前者是列强侵华表现,半殖民地化的产物,严重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后者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在中国独自自主前提下对双方互利互惠的平等交易行为,它在客观上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知识梳理一、甲午中日战争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根本原因:日本企图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大陆政策)。
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2、为什么称为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所以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3、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1894年7月,丰岛战役,战争爆发。
●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陷落。
※●黄海大战,邓世昌壮烈殉国。
日军夺取制海权。
※●渡过鸭绿江,占领九连城。
●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战败,日军旅顺屠城,屠杀两万多中国人。
●1895年初威海卫战役,丁汝昌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1、《马关条约》的签订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经过谈判双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2、《马关条约》的内容※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通商: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马关条约》的影响※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瓜分中国狂潮1、导火索俄、法、德三国干涉日本还辽事件2、瓜分中国狂潮的势力范围3、”门户开放“政策背景:列强瓜分中国,美国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
内容:1898年美国向英、法、德、俄、日、意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界地和”势力范“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结果:得到各国同意。
※实质: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漫画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一种艺术形式。
漫画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现象( )A. 五口通商B. 租界设立C. 瓜分狂潮D. 门户开放2、“这次战争,大大加速了中国社会向殖民地、半殖民地沉沦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觉醒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1)日本对朝鲜觊觎已久,征服朝鲜是日本企图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重要步骤。
(2)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
应朝鲜国王恳求,清政府派兵帮助镇压,日本也乘机出兵朝鲜。
起义平息后,日本继续增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2.经过(1)爆发:1894年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
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2)平壤战役:1894年9月,日军分多路围攻平壤。
中国守军奋起还击,清军将领左珍贵中炮牺牲。
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陷落。
(3)黄海大战:北洋舰队与日本结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
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同舰官兵壮烈殉国。
此次海战后,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不许出海迎敌,日军趁机夺取了制海权。
(4)辽东战役:黄海大战后,日军分两路入侵中国。
一路渡鸭绿江,占领九连城等地,直逼辽阳。
另一路从辽东半岛登陆,直取大连、旅顺。
旅顺守将徐邦道孤军迎敌,终因寡不敌众而战败。
日军占领旅顺后,连续进展了四天大屠杀,杀害了两万多中国人。
(5)威海卫战役:1895年初,日本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舰队陷入绝境。
在援兵无望的情况下,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知识点2?马关条约?的签订3.签订: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
经过会谈,双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5.影响:?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权力进一步深化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知识点3瓜分中国狂潮6.瓜分中国狂潮(1)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结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那么向中国索取了3 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2)概况: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权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7.“门户开放〞政策(1)背景: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正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的狂潮
1、根本原因: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2、时间:1894-1895年,
3、经过:1、黄海大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敌舰同归于尽,民族英雄
2、辽东半岛战役:旅顺大屠杀
3、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结果:中国战败,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1895年签订了《马关条约》,
5、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①割地:割辽东半岛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③开厂:允许日本在中国内地开设工厂。
④增设口岸:增辟重庆、沙市、苏州、杭州四处通商口岸。
①割地:进一步损害领土主权,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②赔款:大大加重人民负担,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财政和经济。
③开厂:有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严重阻碍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④增设口岸: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6、最大影响:《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7、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
8、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9、战败原因:①清政府腐败落后(根本原因)
②李鸿章“避战自保”、妥协退让贻误战机(主要原因)
③中国军队装备落后,军备不足④部分官兵贪生怕死、临阵逃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