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食叶害虫科学防治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森林病虫害防治思考论文摘要:森林病虫害直接影响着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
近几十年来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逐年递增,危险性病虫害不断出现。
本文分析了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及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原因;防治森林生长周期较长,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
在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遭到林业有害生物的侵袭,轻者造成林木生长缓慢,质量变劣,重者整株枯死,甚至大面积死亡,造成森林面积的减少。
因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对于森林的生长成材十分重要。
1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我国植物种类占世界第二位,森林病虫的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害虫的多样性、环境条件的复杂性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病虫斗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即使是一种害虫或病害,但长期防治而不能控制,每年都要付出大量的资金、劳力,但仍有大面积的林木被吃光致死。
究其原因是:(1)森林害虫或病害具有主动传播或依靠自然动力传播和强大的繁殖能力,绝大多数个体被消灭,但剩余个体通过繁殖,数代之后又能迅速传播。
(2)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有林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人工纯林面积的增长,快速回升。
(3)国内外林业生产活动交往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被害面积有可能随之扩大。
日益频繁,随着苗木、木材、接穗等材料的潜带,新的害虫种类可能不断增多。
(4)害虫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动,适应能力不断增强。
即使是一些抗虫(病)的品种也并非一劳永逸,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遗传特性逐渐变异或减退,还需要不断培育新的抗虫品种。
可见有效地防治害虫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艰巨任务。
2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问题(1)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
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
1970年全省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为179万亩,1981年上升到675万亩,1991年高达1165万亩。
面对这一严重态势,1992年我省开始实行森防目标管理,发生面积逐年减少,到1997年降低到453万亩。
Z i x u n t a i1前言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
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杨树、乔木、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居住的环境。
森林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
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风固沙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
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乔木、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居住的环境。
森林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
2森林的作用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生态平衡;另外,森林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
3我国森林业的发展现状在建国初期,国家为了改变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投入了大批的财力、物力营造了广袤的人工林。
使得祖国的荒山秃岭都披上了绿装,也改善了人们居住的环境,使大部分人居住在如画环境之中。
但是,在人们庆幸生存环境改善之余,大面积的人工林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少的烦恼。
因为人工林的特点是几千公顷甚至几万公顷都是纯林,这种单一的纯林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极易造成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使得林木及林副产品减产、甚至绝收,更有甚者森林病虫害会让大片林木死亡,造成大量森林资源的浪费。
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4森林病虫害的概念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法研究林木病虫害是林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对林木的生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病虫害发生的范围,但也带来一系列的环境和健康问题。
因此,研究林木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法成为迫切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几种生物防治方法,并对其优劣进行分析。
一、生物防治方法之天敌利用天敌是指以病虫害为食物或寄生宿主的生物。
通过利用天敌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不仅可以避免化学药剂的使用,还能够建立自然平衡,提高林木的生态环境。
例如,可以引入捕食性昆虫来控制飞虱的繁殖,或者利用寄生性昆虫来控制蚜虫的发生。
这些天敌能够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数量,减轻对林木的危害。
然而,天敌利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引入天敌需要考虑其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如果天敌没有适宜的食物来源,可能会对当地其他昆虫种群带来威胁。
其次,天敌的引入需要耗费一定的成本,并且也需要耐心等待天敌的生物季节。
因此,在实施天敌利用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二、生物防治方法之疫苗使用疫苗使用是一种近期逐渐受到关注的生物防治方法。
通过提取病原体或虫体的抗原,制备疫苗,可以使林木获得免疫能力,抵抗病虫害的侵袭。
疫苗使用的优势在于其对环境无污染,并且能够提供长期的防控效果。
而且,疫苗使用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良,以提高林木的抗病虫害能力和免疫力。
然而,疫苗使用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制备疫苗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资金投入。
其次,疫苗的效果可能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和湿度等。
因此,在实施疫苗使用时,需要进行充分的试验和评估,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三、生物防治方法之植物保护剂利用植物保护剂是指从植物本身提取的或合成的具有防止病虫害发生的物质。
通过利用植物保护剂,可以提高林木的抗病虫害能力,降低对化学药剂的依赖。
例如,可以利用植物提取物来抑制某些病原体的生长,或者使用植物提取物来引导天敌的行为,使其更好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研究论文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园林植物在美化城市、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病虫害对园林植物的危害日益严重,给城市绿化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针对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问题,分析了病虫害的种类、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探讨了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法,以期为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研究1. 引言园林植物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美化城市、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重要作用。
然而,病虫害对园林植物的危害严重影响了其生长发育和观赏价值,甚至导致植物死亡。
因此,研究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方法,提高园林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对于保障城市绿化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 园林植物病虫害种类及危害特点2.1 病害种类及危害特点园林植物病害主要包括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
真菌性病害如霜霉病、白粉病等,细菌性病害如细菌性溃疡病、叶斑病等,病毒性病害如花叶病毒、萎缩病毒等,生理性病害如缺素病、日灼病等。
这些病害具有传染性强、蔓延速度快、防治难度大等特点,严重危害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
2.2 虫害种类及危害特点园林植物虫害主要包括刺吸式口器害虫、咀嚼式口器害虫、钻蛀式口器害虫等。
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白粉虱等,咀嚼式口器害虫如蛾蝶类幼虫、甲虫等,钻蛀式口器害虫如天牛、吉丁虫等。
这些虫害具有繁殖力强、食量大、适应性强等特点,对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和观赏价值造成严重影响。
3. 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规律3.1 病害发生规律园林植物病害的发生与气候、土壤、植物品种、栽培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病害的发生和蔓延速度较快。
土壤中病原菌数量越多,病害的发生几率越高。
不同植物品种对病害的抗性不同,栽培管理措施不当也会导致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3.2 虫害发生规律园林植物虫害的发生与气候、植物生长状况、天敌数量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虫害的发生和繁殖速度较快。
基于林木保护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林木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调节气候、保护水源、防风固沙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受到病虫害的侵袭,林木的生长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林木,防治病虫害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探讨基于林木保护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要了解病虫害对林木的威胁。
病虫害是指对林木造成危害的各种疾病和害虫。
寄主植物,这是一个严重的威胁,他们的危害,林木生长后,林木年轻的时候,是值得注意的,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困难,我们需要做好病虫害防治的工作。
针对不同的病虫害要采取合理的防治技术。
在病虫害防治中,要根据具体的病虫害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技术。
尤其是在林木保护过程中,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技术选择,快速和有效地操纵病虫害,以减少对林木造成的威胁,确保林木的健康生长。
在使用化学农药时,应该科学合理的进行配方和施用,以防止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污染。
要注重生态平衡的保护。
在病虫害防治中,要遵循生态平衡的原则,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干扰,保护天敌对病虫害的天敌,减少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平衡。
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其天敌、寄生物、病原体和寄生真菌等生物因素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
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天敌的数量和活性,提高病虫害的抵抗力,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林木保护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还需要更多的科研投入。
随着环境变化和病虫害的多样化,科研人员应该加强对病虫害的研究,发现更先进的防治技术,提高防治效果。
基于林木保护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病虫害的了解、防治技术的选择、生态平衡的保护、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以及更多科研投入等方面做好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林木,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主要病虫害及防治论文摘要林业病虫害好比“无烟森林火灾”,对林业的危害相当大。
池州市林业面积广阔,林业部门应当加强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避免暴发大面积林业病虫灾害,保证林业植物的正常生长,避免造成经济损失。
在林业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当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原则,把病虫害对池州林业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安徽池州林业病虫害防治指的是运用检疫、预测预报以及防治手段,减少林业病虫害对林业带来的危害,保护林业生态的多样性和林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林业病虫害被人们形象地喻为“无烟森林火灾”,足以体现其对森林资源危害的严重性[1]。
池州市地处安徽省西南部,被称为泛长三角地区的后花园。
池州市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60%。
截至2008年,池州市全市林业面积达46.2万hm2,森林覆盖率达到57.2%,全市被划定为国家公益林的面积达到10.67万hm2。
池州市林业面积较大,林业部门应当加强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避免发生大面积林业病虫灾害,保证林业植物的正常生长,避免造成经济损失。
在林业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当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把病虫害对池州林业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
现对池州市常见林业病虫害以及具体防治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1 松树病虫害及其防治池州市的松树种植面积较大,容易发生马尾松毛虫灾害,严重影响松树的正常生长,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因此,林业部门应当加强松树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马尾松毛虫的破坏性非常大,松树一旦感染上马尾松毛虫,会导致松树生长迟缓或者松林整片枯死。
马尾松毛虫1年能够发生2~3代,马尾松毛虫幼虫的越冬方式是藏在松树的针叶丛中或者藏在松树树皮内。
马尾松毛虫的幼虫对松林的危害相当大,1~2龄的马尾松毛虫会成群结队的啃食松树的针叶边缘,导致松树的叶丛出现枯黄卷曲现象,这也是松林发生马尾松毛虫虫害的预测标志。
马尾松毛虫在3龄以后便开始对松树的整个针叶进行啃食,马尾松毛虫在5~6龄时食量达到最大,对松树针叶的破坏也最大。
论常见林木病虫害及防治方法9篇第1篇示例:林木是自然界中重要的资源之一,它不仅能为人类提供众多的经济效益,还有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林木在生长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各种疾病和害虫的侵袭,给林木的生长和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为了保护林木的健康,我们有必要了解常见的林木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一、常见的林木病害1. 松材线虫病松材线虫病是一种由松材线虫侵袭引起的危害,病变初期表现为松树枯黄干枯,最终导致松树死亡。
主要传播途径为松褐天牛。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移除感染树木、采用化学防治等。
2. 松树大斑病松树大斑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疾病,病变主要表现为松树树皮出现大面积的疮痂,影响松树的正常生长。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清理病斑树皮、合理施肥等。
3. 松材虱松材虱是一种长有吸头的刺吸虫,在松木上寄生并吸食汁液,导致松木叶片变黄、生长受限、死亡等现象。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剪除被害枝叶、喷洒农药等。
松毛虫是松树上的一种常见害虫,幼虫主要以松树叶片为食,严重危害松木的生长。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手工捕捉松毛虫、喷洒杀虫剂等。
2. 松褐天牛三、防治方法在发现林木病虫害时,及时移除病虫源是最为有效的防治方法之一。
将感染严重的树木及时清理,可以减少病虫的传播,防止疾病的扩散。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保护林木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合理施肥可以增强林木的抗病虫能力,提高林木的养分吸收,减少病虫的危害。
3. 喷洒农药在病虫严重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喷洒农药进行防治。
但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农药种类和浓度,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4. 设置天敌设置天敌是一种生物防治方法,通过引入天敌控制害虫的数量,达到防治病虫的目的。
这种方法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常见的林木病虫害的种类繁多,而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采取合适的防治方法是保护林木健康的关键。
在日常管理中,要及时发现林木病虫害,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保护林木的健康,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论常见林木病虫害及防治方法【摘要】林木作为重要的生态资源,常常受到病虫害的威胁。
本文从林木病虫害的危害性和研究意义入手,详细介绍了常见的林木病害和虫害,包括它们的特点和危害。
分析了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包括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两种方法。
强调了加强病虫害监测与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更好地了解林木病虫害的危害和防治措施,为保护森林资源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木病虫害、防治方法、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监测、研究、危害性、特点、重要性、未来方向1. 引言1.1 林木病虫害的危害性林木病虫害是指在林木生长过程中,由于各种病原真菌、细菌、病毒以及昆虫等害体的侵袭而导致的疾病和害虫危害。
林木病虫害对林木生长发育和木材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严重影响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林木病虫害直接影响了林木的生长和发育。
病害造成了林木叶片枯黄、落叶、树皮腐烂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降低了林木的生长速度和生长量。
害虫则通过啃食叶片、树干等部位,大大损害了林木的生长势。
林木病虫害还影响了木材的质量。
病害导致的木材腐朽、变形、裂纹等问题使得木材的品质大大降低,降低了林木资源的经济价值和利用价值,给木材生产和加工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林木病虫害严重危害了森林资源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加大了林木管理的难度和成本,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稳定和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加强林木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1.2 研究的意义林木病虫害是林业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对林木生长和品质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会导致林木死亡。
研究林木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林木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林木遭受的损失,保护林木资源并维护生态平衡。
通过科学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提高林木的产量和质量。
研究林木病虫害的防治方法还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创新。
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实践,可以发现更加有效的防治方法,提高林木保护的技术水平,推动林业生产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发展。
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方法探讨论文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方法探讨论文摘要:对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工作进行了行业上和概念上的描述,提供了进行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必须坚持的生态、保护、安全和经济策略,结合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具体工作,提出做好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要点与方法,为开辟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工作的新模式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综合治理;林业病虫害;生态保护维护生态、维护发展是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新时期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进入到综合治理的阶段,国际国内、林业生产链条等都将生态维护、环境平衡列为治理森林病虫害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新时期要明确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概念和定义,把握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内涵与外延,形成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和原则,建立有针对性、有效率性的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方法和要点,组建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新平台,实现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目标与价值。
1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概述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是林业对常见、高发、烈度强的病虫害进行综合治理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根据FAO(国际粮农组织)对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定义,结合我国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实际,本研究认为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定义为:在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综合利用各种防治方法的优势,预防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局限性,通过预防为主的策略,形成林业病虫害治理的方案和措施,使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优势得到发挥,各类林业病虫害治理的长处得到保障,在高效率、高速度的基础上,达到对林业病虫害综合而全面的控制和防治。
2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策略2.1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生态策略林木和病虫害在环境中属于生态链条上的不同位置,彼此之间存在互为制约和互为依存的关系,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应该立足于生态这一大体系,通过生态的调整改变病虫害发生、生存和消长的内外环境,进而做到对病虫害的有效控制。
也可以通过对林木内外环境的调整,确保林木生长态势的稳定,进而做到对病虫害的有效预防。
摘要:防治林木食叶害虫要根据实地情况,采取营林、人工、生物、化学等多种防治措施,降低虫口密度,控制林木食叶性害虫蔓延为害。
关键词:林木食叶害虫;症状;防治林木食叶类害虫种类繁多,主要有鳞翅目的刺蛾、毒蛾、卷蛾、潜叶蛾等,鞘翅目的叶甲,膜翅目的叶蜂,直翅目的蝗类等。
这些害虫大多数以幼虫取食叶片为主,受害严重时整株光秃。
被害树地面往往布满残叶、虫粪,树间往往挂有虫茧、丝迹等。
1食叶类害虫发生特点1.1害虫发生的初始阶段。
此时害虫的虫口密度不大,林内被害的征兆也不明显,不易发现。
1.2增殖阶段。
此时害虫的虫口密度显著提升,林内有了明显的被害征兆,局部林分已发生严重。
1.3猖獗阶段。
此时害虫增殖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种群数量达到爆发式增长,扩散迅速,林木受损严重,大面积林地叶片无存,似被火焚烧。
1.4衰退阶段。
由于林地内条件恶化,害虫数量显著下降,伴随着种群的衰退,预示着一次大发生过程的基本结束。
2防治原则食叶害虫防治要以预防为主,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以生物防治为主,协调运用人工、化学药剂防治,降低虫口密度,控制蔓延。
同时,加强林地管护,增强树势,提高林木抗虫能力。
根据受害程度,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在受害较轻的林区,主要以人工、生物防治为主;在受害严重的林区,则需通过喷洒化学药剂、打孔注药等措施进行防治,以降低食叶类害虫为害。
3防治技术3.1营林措施。
适地适树营造混交林,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减少林木食叶类虫害的发生。
如:北方石质低山地区,油松与侧柏、紫穗槐等混交;沿河沙荒地区,杨树与刺槐混交等。
同时,加强林地的修剪、间伐、中耕除草、浇水、施肥等抚育管理工作,促进林木健壮生长,提高其抗虫、抗病能力。
3.2人工防治。
利用这类害虫潜伏越冬(越夏)的习性,抓住防控最佳时机,进行人工防治。
一是人工剪除虫枝、摘除虫叶;翻耕林下土壤,破坏虫蛹越冬场所;制造适宜场所,引诱害虫来此潜伏越冬杀灭。
如:防治美国白蛾或松毛虫等蛾类幼虫时,可在树干基部束扎麦秆。
林木病虫害的防治与森林资源保护措施摘要:本文介绍了林木病虫害的防治与森林资源保护措施。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呼吁加强科学研究、政策支持和公众参与,共同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
关键词:林木病虫害;防治措施;森林资源保护森林资源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本,但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威胁。
病虫害不仅导致林木凋亡和生物多样性丧失,还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带来严重损失。
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保护森林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一、林木病虫害的防治1、多样化植物种植在林木种植时,选择具有抗病虫害能力的树种是关键。
优先选择耐病虫害的品种或树种,具备自然抗性或较强的生理抗性。
充分调查研究不同树种的病虫害抗性,选择适宜的树种组合进行植物种植。
将不同树种混合种植在同一地区,形成多层次的森林结构。
通过混交种植可以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不同树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抑制病虫害的传播和扩散。
注重保护和促进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可以提供更多的天敌昆虫,帮助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保护森林中的天然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生物防治天敌昆虫是指以某种害虫为食的昆虫,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种群的增长。
通过引入天敌昆虫来建立天敌与害虫之间的平衡关系,实现生物防治。
在选择引入天敌昆虫时,需要考虑天敌昆虫的适应性、繁殖力和对目标害虫的专化程度,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等因素。
有益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它们能够寄生、竞争或产生毒素来抑制病原微生物或害虫的生长。
通过选择和应用对特定病虫害具有防治效果的有益微生物,可以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例如,利用真菌来防治某些病害,如利用白僵菌来控制蚜虫等。
生物农药是利用天然物质提取的农药,具有较低的毒性和环境友好性。
生物农药包括植物提取物、昆虫生长调节剂、昆虫杀菌剂等。
通过使用生物农药来控制病虫害,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病虫害防治林业科技论文推荐文章电脑黑科技软件有哪些呢热度:科技辅导员培训心得体会热度:分管农业林业述职报告热度:林业个人总结范文热度:林业局文明创建年终工作总结范文热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意义。
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仅供参考!浅析林业病虫害防治篇一摘要:在林业管理和规划工作中,病虫害的防治一直是林业部门工作中的重点。
一旦病虫害爆发,会严重影响当地的植被类型,甚至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所以,林业部门要特别注意对林业树木进行时时观测和防护,预防和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近些年来,我国在科学运用化学、物理、营林等传统防治技术的同时,还对重大和疑难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开展深入研究,不断研究、开发和利用生物、仿生等新技术和新药剂,进一步丰富、完善了防治技术和方法,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给我国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前言: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干旱、雨雪冰雹等恶劣天气的产生以及外界环境条件的突然改变,往往容易导致林业病虫害的产生。
针对林业病虫害产生的原因,要采取多种新方法和新手段进行有效防治,同时还要做好病虫害发生原因及规律的研究,为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提供新的治理途径。
本文对提高林木抗病虫能力的方法、病虫害的防治的新方法新技术以及病虫害的动态监测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和分析。
1、提高林木抗病虫能力的方法剪除病虫枝、枯死枝。
结合秋冬季对林业树木进行整形修枝,用高枝剪、修枝剪、斧锯等工具,清理因病虫害危害和风雨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病虫枝和枯死枝,集中起来送中密度板厂加工或焚烧;清扫落叶。
林下落叶是多数食叶害虫及叶部病害的越冬场所,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组织发动群众清扫林下、路边落叶,铲除杂草,重点是当年病虫害发生严重的林地和苗圃地,清扫后集中烧毁,可有效杀灭越冬虫蛹和病菌;林地耕翻。
草履蚧的卵囊及杨舟蛾、刺蛾的蛹在土壤中越冬,用拖拉机或牛耕翻林木林地,可冻杀草履蚧卵囊及舟蛾、刺蛾的蛹,降低越冬虫口基数。
林木食叶害虫科学防治摘要:阐述林木食叶害虫的防治策略,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诱杀、无公害药剂防治、植物检疫等方面,以为食叶害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木食叶害虫控制防治林木食叶害虫一般不会造成林木死亡(一些暴食性害虫或短时间内反复发生的例外),但会影响林木生长量,而有些带有毒毛的害虫毒毛脱落后会污染环境,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在大发生时(例如松毛虫),会侵入农宅、农田,危及人类生产生活安全。
因此,林木食叶害虫防治,一般都采取生态控制策略,尽量保证“有虫不成灾”。
对于一些常发性、易暴发成灾的食叶害虫,加强虫情监测,在低虫口状态下,一般采取生物防治措施,控制其不成灾;一旦出现暴发成灾势头,应迅速采取无公害药剂进行防治,以压低虫口密度至安全阈值之内。
一、生物防治1、释放、招引天敌。
释放瓢虫、虎甲、蜘蛛等捕食性天敌和寄生蜂等寄生性天敌,挂置鸟巢,招引益鸟捕食害虫,从而达到控制虫口密度的目的。
2、微生物控制。
释放或喷洒白僵菌、绿僵菌、苏云金杆菌、多角体病毒等进行防治,尤其是在低虫口状态下,经常补充林内微生物,以控制虫口密度保持在低虫口状态下,从而不会对林木造成危害。
3、对害虫实施“绝育技术” 。
“绝育技术”是采用γ射线处理或化学不育剂使一定数量的害虫个体不育,然后把它们释放到防治区域内,让处理的成虫与野外的成虫交配,结果导致下一代害虫的数量骤减。
这是一种控制害虫的独特方法,但在实际中还没有得到应用。
4、植物控制。
植物控制是指利用植物的天然防御能力,包括不利于昆虫产卵、栖息、取食或植物的挥发、分泌物对昆虫具有趋避、杀伤作用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特性。
如侧柏、银杏、苦楝、枫杨、臭椿、柳树、乌桕、桃树等,可以在造林内混交趋避植物,控制虫害发生。
此外,还可以在林内混植目标害虫喜食植物,诱集害虫,集中杀灭。
5、抗性选育控制。
选育抗病虫树种,或者将杀虫基因(如Bt)导入目的树种,提高林木抗虫能力。
二、物理防治1、人工机械防治。
2021林木虫害防治中天敌昆虫的运用范文农业昆虫论文第三篇:林木虫害防治中天敌昆虫的运用 摘要:害虫天敌属于食虫类昆虫,即以植物上的害虫为食。
介绍了林木害虫发生的原因与识别方法,论述了天敌昆虫在林木害虫防治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天敌昆虫在林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天敌昆虫;林木害虫; 害虫天敌属于食虫类昆虫,即以其他虫类为食。
我国有着十分丰富的林木资源,害虫侵蚀问题比较严重。
防治林木害虫以往经常采用药物防治方法,虽然短时间内可以获得预期的防治效果,但长期会严重污染环境,且会在消灭害虫有害于其他生物。
对此,为了更好地治理林木害虫,应有效采用天敌防治的方法进行治理,不仅能够获得预期的效果,而且不污染环境。
1林木害虫概述 1.1林木害虫发生原因 林木害虫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我国不断加快绿化建设速度,人工林面积逐渐增加,且多为单一结构的纯林,对害虫的抵抗能力较差,极易受到害虫侵袭。
二是受暖冬以及干旱等气候因素的影响,害虫的死亡率逐渐降低,越冬数量逐渐增加。
加之,林木生长环境不断恶化,而这些均会导致害虫的多次爆发。
三是当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增多了病虫害的种类,也使得治理工作更为困难。
四是重视造林绿化即栽植问题,并未真正重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最终导致连年爆发林木虫害。
五是国内外贸易引进更多的林木病虫害。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与他国的贸易往来变得愈加频繁,客观上增多了林木害虫的传播途径与机会,甚至部分害虫会为林木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威胁。
1.2林木害虫的识别 自然界食物链是林木害虫发生的关键因素。
为了保证林木的健康生长,造林绿化应结合自然环境有针对性地选择防治措施。
同时,防治前,首先应正确识别林木害虫。
病症属于林木感染疾病后最明显的外在特征,且病原体等因素的影响,林木存在不同的发病原因,感染害虫后的表象也各不相同。
一是传染性病害,因细菌、病毒以及真菌等微生物感染所致,且具备一定的传染性,可以致使健康树木患病,树木会出现枯萎、腐烂以及斑点等症状。
杨树食叶害虫的综合防治杨树是我国常见的经济树种之一,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多和生态环境的改变,在杨树的生长过程中,也会出现食叶害虫的袭击。
这些食叶害虫会严重影响杨树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因此对杨树食叶害虫的综合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下文将从杨树食叶害虫的特点、防治方法、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杨树食叶害虫的特点杨树食叶害虫主要包括云杉毛虫、杨尺蛾、红雀李蛾等。
这些害虫幼虫以杨树叶片为食,对杨树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叶片被咬食、萎缩、死亡等。
杨树食叶害虫数量的增加与许多因素密切相关,例如天气变化、树龄、生长环境等等。
针对不同害虫的特点制定合理的防治计划显得尤为重要。
二、防治方法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就是利用天然的敌害生物来控制杨树食叶害虫的生长繁殖,目的是控制其数量,降低危害。
例如可增加福寿螺等杨树天敌数量,这些天敌对杨树食叶害虫有较强的天敌作用。
另外,杨树身上还有一些天然的细菌,这些细菌可以抑制某些食叶害虫的生长繁殖。
我国近年来推广了生物防治技术,它具有生态环保、经济效益高等优点,对环境损害小,赢得了广泛的认可。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农药来对杨树食叶害虫进行防治。
化学防治法效果明显,可能对杨树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长期化学防治会造成土壤有毒或是对环境造成污染。
因此,我们必须谨慎使用,必须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进行使用。
化学防治的药物的质量和使用量的控制非常重要,使用无效和超量的化学农药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3. 农艺防治农艺防治主要是通过调整栽培环境、优化土壤水分、改善气候条件来控制杨树食叶害虫的危害。
例如要及时剪去受害的枝叶、杨树越冬时无害天敌或幼虫可在树皮上越冬,留下多些树皮可保障天敌的越冬,种植病虫害抗性强的杨树品种等方法都可以起到预防和控制杨树食叶害虫危害的作用。
三、环保可持续发展相信人们都明白,杨树食叶害虫综合防治的目的不仅是降低危害,更要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
因此,在防治杨树食叶害虫方面,我们不能仅仅关注防治成本和效果,同时也要注意防治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
林木食叶害虫科学防治
摘要:阐述林木食叶害虫的防治策略,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诱杀、无公害药剂防治、植物检疫等方面,以为食叶害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木食叶害虫控制防治
林木食叶害虫一般不会造成林木死亡(一些暴食性害虫或短时
间内反复发生的例外),但会影响林木生长量,而有些带有毒毛的害虫毒毛脱落后会污染环境,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在大发生时(例如松毛虫),会侵入农宅、农田,危及人类生产生活安全。
因此,林木食叶害虫防治,一般都采取生态控制策略,尽量保证“有虫不成灾”。
对于一些常发性、易暴发成灾的食叶害虫,加强虫情监测,在低虫口状态下,一般采取生物防治措施,控制其不成灾;一旦出现暴发成灾势头,应迅速采取无公害药剂进行防治,以压低虫口密度至安全阈值
之内。
一、生物防治
1、释放、招引天敌。
释放瓢虫、虎甲、蜘蛛等捕食性天敌和寄生蜂等寄生性天敌,挂置鸟巢,招引益鸟捕食害虫,从而达到控制虫口密度的目的。
2、微生物控制。
释放或喷洒白僵菌、绿僵菌、苏云金杆菌、多角体病毒等进行防治,尤其是在低虫口状态下,经常补充林内微生物,以控制虫口密度保持在低虫口状态下,从而不会对林木造成危害。
3、对害虫实施“绝育技术”。
“绝育技术”是采用γ射线处理或化学不育剂使一定数量的害虫个体不育,然后把它们释放到防治区域内,让处理的成虫与野外的成虫交配,结果导致下一代害虫的
数量骤减。
这是一种控制害虫的独特方法,但在实际中还没有得到应用。
4、植物控制。
植物控制是指利用植物的天然防御能力,包括不利于昆虫产卵、栖息、取食或植物的挥发、分泌物对昆虫具有趋避、杀伤作用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特性。
如侧柏、银杏、苦楝、枫杨、臭椿、柳树、乌桕、桃树等,可以在造林内混交趋避植物,控制虫害发生。
此外,还可以在林内混植目标害虫喜食植物,诱集害虫,集中杀灭。
5、抗性选育控制。
选育抗病虫树种,或者将杀虫基因(如bt)导入目的树种,提高林木抗虫能力。
二、物理防治
1、人工机械防治。
播种前通过筛选、水选或风选措施淘汰带害虫的种子,减少有害生物传播危害,或者使用捕捉、震落、网捕、摘除虫枝虫果、刮树皮等人工机械方法进行防治。
2、阻隔。
阻隔法是根据有害生物的侵染和扩散行为,设置物理性障碍,阻止有害生物的危害或扩散的措施,常用方法是在树干上
涂胶、绑塑料薄膜等设置障碍,阻止有上下树习性的害虫上下树,集中捕杀或毒杀。
三、诱杀
诱杀法主要是利用动物的趋性,配合一定的物理装置、化学毒剂或人工处理来防治害虫和害鼠的一类方法,通常包括灯光诱杀、食饵诱杀和潜所诱杀。
1、灯光诱杀。
利用害虫对光的趋性,采用黑光灯、双色灯或高压汞灯结合诱集箱、水坑或高压电网诱杀害虫。
灯光诱杀的缺点是在诱杀害虫的同时,也诱杀了害虫天敌。
2、食饵诱杀。
利用害虫对食物的趋化性,通过配制适当的食饵来达到诱集或诱杀。
如利用趋腐性诱杀金龟子成虫,利用多聚乙醛诱杀蜗牛和蛞蝓,在竹林内放置加药的尿液诱杀竹蝗等。
3、潜所诱杀。
利用害虫的潜伏习性,造成各种适合场所,引诱害虫来潜伏或越冬,而后及时予以杀死。
如在树干基部束扎稻草或麦秆诱引美国白蛾和松毛虫等蛾类幼虫,在害虫越冬或化蛹时集中杀灭。
4、性信息素诱杀。
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中加入农药进行诱杀,已经开发成功并进行商业化生产的性诱剂有舞毒蛾、美国白蛾、松毛虫等食叶害虫的性引诱剂。
5、颜色诱杀。
利用某些昆虫的视觉趋性制作不同颜色的胶板,粘附并杀灭害虫。
很多鳞翅目昆虫都有趋向黄色的习性,故可以在林中设置黄色胶纸板诱捕刚羽化的成虫等。
四、无公害药剂防治
使用低、无毒药剂或高度专一的药剂防治。
目前常见无公害药剂主要是生物源制剂。
1、bt制剂。
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是包括许多变种的一类产晶体芽孢杆菌,可用于防治直翅目、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特别是鳞翅目的多种害虫。
常见的有可湿性粉剂、bt乳剂。
2、阿维菌素。
阿维菌素(avermectins)是一种新型的抗生素类,具有结构新颖、农畜两用触杀、胃毒、渗透力强的特点。
防治一般鳞翅目害虫时,在低龄幼虫期使用2%阿维菌素乳油1 000~1 500倍液加1%甲维盐1 000倍液,可有效地控制其为害。
3、苦烟乳油。
苦烟乳油通常指的是1.2%苦·烟乳油,是以烟叶、苦参等中草药为主要原料研制而成的植物杀虫剂,对害虫具有强烈的触杀、胃毒和一定的熏蒸作用,是在农业、园林、森林上开展无公害防治、保护环境、替代化学农药的理想产品。
4、脲类制剂。
脲类制剂通常是指灭幼脲类杀虫剂。
灭幼脲类杀虫剂是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昆虫生长调节剂,其杀虫机理与过去常规杀虫剂截然不同,主要是通过抑制昆虫表皮的几丁质合成作为杀虫剂的靶标,以破坏昆虫表皮的几丁质沉积,从而杀死昆虫,因此也称为几丁质合成抑制剂。
5、卡死克。
又名氟虫脲,为控制昆虫几丁质合成的酰基脲类选择性杀虫杀螨剂。
其纯品为白色无味结晶体,在中性介质中稳定,遇碱则发生分解。
该药毒性低,果园内的常用剂型为5%卡死克乳油。
可防治枣树上的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半翅目和螨类等多种害虫,特别是防治对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农药产生抗性的害螨、害虫,
有很好的效果。
卡死克作为昆虫生长抑制剂,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
其杀虫机理是使昆虫和螨在蜕皮阶段不能形成新皮,致使老皮不能蜕掉而死。
因此,在虫、螨蜕皮阶段喷洒,防治效果好。
该药杀幼、若螨效果好,但不杀卵。
对成螨虽无杀伤作用,但接触药液的成螨寿命缩短,产卵不育。
其防治食叶害虫时,可以使用卡死克5%乳油1 000~2 000倍液喷雾,防治螨类使用卡死克5%乳油1 000~5 000倍液喷雾。
五、检疫控制
植物的引进以及产地之间的市场流通是传播病虫害的主要原因,而目前我国植物检疫还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应加强检疫控制,
阻止害虫区域间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