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视野下对比研究_白鲸_中亚哈与_老人与海_中桑地亚哥的失败
- 格式:pdf
- 大小:113.22 KB
- 文档页数:2
读书心得——生态批评视角下《老人与海》的悲剧解读生态批评从文学作品中挖掘生态价值,有利于人们重新审视自己对待自然的行为和态度,建立和谐的生态观。
学者梁军指出,生态危机下的生态批评理论一方面是为了丰富文学研究,挖掘文学作品新的内涵,拓展文学视野;另一方面还肩负着社会责任。
《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书中描绘的主人公圣地亚哥是一位坚强刚毅、勇敢正直的古巴渔民。
《老人与海》一直被人们视作体现自我价值、征服自然的圭臬。
随着生态批评理论的发展,人们开始对这类“以人为尊”的作品以另一个角度去审视,在肯定其人文价值的前提下,开始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
基于此,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审视《老人与海》这部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对文本中悲剧结局进行研究,更要从其生态问题中得到启示,唤醒人类对自然的保护和尊重。
一、生态危机背景下的批判文学: 生态批评(一)“生态批评”概述生态批评是在愈加严重的生态危机背景下产生的,起源于美国比较文学学者约瑟夫·W.米克1974年出版的《生存的喜剧: 文学生态研究》。
生态批评探究的是文学与自然的关系,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审经典文学作品,目的是发现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意义,重视生态文化,进而关注生态环境,重审人类、文化、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
以生态批评视角解读英美文学作品,能够重视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思考导致环境恶化的原因,揭露和批判导致环境恶化、引发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人类中心主义。
值得注意的是,生态批评与人类中心主义对立,并非与人类对立,其反对的是人类对自然的过度破坏行为,而非反对人类对自然的一切索取行为。
可见,生态批评是有选择的批评,其体现在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中也较为客观,即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的前提下,对过度的反生态思想进行批评。
(二)“生态批评”的发展历程西方生态批评理论发展至今,历经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生态中心主义型生态批评;第二阶段被称为环境公正生态批评。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小说《白鲸》-外国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美国着名小说家,散文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很多作品都与海洋有关,因而也被人们称为海洋文学家。
《白鲸》是他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一部宏伟的海洋史诗。
随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小说的层次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本文试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
生态批评的主要理念是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现代工业文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面对当今全球生态系统被破坏的现状,就需要人类深入思考。
一、由《白鲸》着作解读当今环境自然观(一)海洋环境在着作中的自然观体现《白鲸》这本着作所描绘的就是以海洋为背景而创作的。
小说的作者之所以以海洋为背景主要是因为其对于自然的热爱。
因此才会将海洋描绘得既纯净又富有生命力,为了那种他认为有意的操劳和船上的纯净空气以实玛利来到心缘已久的海上体验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认为,海洋具有大自然独特的魅力和神奇的治愈功能。
在甲板上他享受船头的健康运动和洁净空气;在桅杆上了望,他又无时无刻不在观察自然和白鲸的美。
同时,麦尔维尔也描述了海洋的凶险。
它那些令人类最害怕的生物多数是在人眼看不见水底游来滑去,狡猾的躲在平静的海面之下。
种种描述都反映了作者那种对于自然的喜爱敬畏之情。
( 二) 海洋生物白鲸所体现的麦尔维尔的自然观白鲸作为海洋中独特的生物,它是海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体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在该部小说中,作者描写的白鲸是一种善良的代表,是自然之美的体现。
例如在小说的第87 章,以实玛利把白鲸人性化了,在以实玛利眼中他们是夫妻母子,而不是简单的动物,麦尔维尔给予他们人的美德。
通过对白鲸种种的描述,让主人公意识到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那种微妙的关系,在以实玛利心目中,人与白鲸应该平等和谐相处,但这种平静与和谐却被人类毁坏了。
二、从人与自然关系解读小说自然观(一)《白鲸》中人与自然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类文明的发展的同时自信心膨胀过头,人类相信自己可以征服自然并付诸行动---到深海猎杀。
1952年,海明威完成了《》的写作,这部作品主要描写的是圣地亚哥的一位老渔民,连续84天捕鱼一无所获,甚至经常跟随他出海的孩子也离开了他。
在此种情况,老人并没有丧失捕鱼的信心。
第85天,他依然单独出海捕鱼,终于在大海深处捕获了一条见所未见的大鱼。
捕鱼的过程也是艰难的,在经历了三天两夜的较量后,老人终于将大鱼捕获。
但是在返航的路途中,来自大洋深处的鲨鱼持续不断地袭击捕获的大鱼,已经非常疲惫的老人又开始与这些海洋霸主进行搏斗,等到回到陆地上的时候,捕获的大鱼只剩一副大骨架了。
面对此情此景,老人的斗志仍然不减,他重整旗鼓准备开始新一轮的扬帆出海。
简单的故事、简单的情节,《老人与海》中所流露出来的哲理确实是深刻的,特别是近年来从生态文学批评的角度重新审视这部小说,尤其是其中对于老人的言行和内心活动的深刻描写,从一个层面反映出海明威所想要表达出的强烈的生态意识,主要就是对于大自然的一种崇敬的心理。
比方,文中对于老人的描述是具有强悍的外表、热爱自然的心灵,大海作为大自然的代表,海风、海鸟也成为老人对话的朋友,一切自然事物都孕育着希望,这种对于大自然的爱是最淳朴的爱,小船和大海、老人和大海,共同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亲密接触的美妙画面。
从生态文学批评角度看《老人与海》和谐相处思想1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相对于大自然来说,人类的抗争实在是无比渺小,老人通过自身的艰苦努力,成功捕获了大鱼,获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最终胜利,但是他却没有能够战胜大自然,这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就是人类希望征服自然的生态批判的思想。
人类千万不要过分地陶醉于暂时的对大自然的胜利当中,因为不管人类取得什么样的胜利,最终大自然都会对人类进行报复的。
《老人与海》试图以寓言的形式和角度,向人类进一步说明上述真理,即人类不应该与大自然为敌,而应该与大自然成为朋友,因为人类是无法彻底战胜大自然的,暂时的胜利只会换来大自然更加严酷的惩罚,人类必将在此过程中付出巨大的艰辛的代价。
从生态角度解读《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矛盾心理论文导读::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
从生态角度解读圣地亚哥的矛盾心理。
所以这是他的矛盾心理就出现了。
生态批评理论。
论文关键词:《老人与海》,圣地亚哥,矛盾心理,生态批评1. 引言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1899~1961)美国小说家。
中学毕业后开始在《星报》做新闻记者工作。
代表作有《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
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他的小说《老人与海》于1952年出版,它在美国,甚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此书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很多研究者认为这部小说是一部人类向自然挑战,尽管只能取得部分胜利,也会坚强斗争下去的代表作,他们欣赏老人坚强不屈,勇敢面对现实的精神。
所以许多研究者在写评论这部小说时侧重写老人不屈的战斗精神。
本文拟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老人与海》中主人公圣地亚哥的矛盾心理,一方面老人与自然、动物和谐相处,另一方面,为了追求自己的目标,向大自然无尽的索要,导致了自己的悲剧。
2.生态批评理论生态批评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
在70年代初出版的《生存的戏剧:文学生态学研究》一书中,美国学者约瑟夫·密克尔提出“文学生态学”(literary ecology)这一术语,主张应当探讨文学所揭示的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要细致并真诚地审视和发掘文学对人类行为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1978年,威廉·鲁克尔特在《爱荷华州评论》第9期上发表题为《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的试验》的文章,首次使用了“生态批评”(ecocriticiam)这一概念,认为应该把生态以及和生态有关的概念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去。
此后。
生态批评迅速发展,并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关注。
生态批评视角下的《白鲸》解读摘要:《白鲸》是19世纪美国小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代表作,该书为读者展现了大海的博大恢宏、捕鲸业的惊险刺激,以及人与自然的纠葛。
本文将从生态批评视角重新解读这一作品,即通过对亚哈和以实玛利价值尺度的探讨,重新分析小说中的一些故事情节,从而探寻小说中蕴含的生态意义以及小说中内含的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
《白鲸》不仅是对海洋问题的警告,同时也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新思考。
在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白鲸》中所体现的生态思想越发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白鲸》;生态批评;大海;人与自然;和谐一、生态批评理论生态批评被认为是当代文学作品研究中的重要学派。
生态批评理论第一次实现了把生态理论与文学作品的结合。
文学来源于时代,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文学作品中往往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问题。
而生态问题的反应也必然被会以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
生态批评理使人们开始以新的视角,分析文学作品,结合生态理论,分析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文学作品能达到呼吁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重视生态的目的。
它始于20世纪70年代,之后迅速,特别是在七十年代,生态批评理论随着生态环境被破坏而逐渐受到了重视,在生态批评理论出现的二十年以后产生了很多以此为主题的文学。
对于生态批评目前学界产生了很多不同的理解,本文所使用的生态批评理论指的是对于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主要从文学的角度探讨,我们认为我们所处的世界与我们自身发展出来的文化存在一定的联系。
这个人认为只有从人类自身的思想深处寻找原因才能够找到目前的自然环境发生危机的原因。
人类最深刻的思想最多的体现就是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所以还是要从文学作品的角度去寻找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生态批评理论最重要的任务是从文学当中寻找到人类与自然的答案。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息息相关。
在当今以追求经济利益为首的时代,我们是否能正确的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不和谐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这是生态批评理论想通过文学作品的解读想要传达的重要信息。
生态文学批评视域下的《老人与海》作者:董丹丹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年第05期[摘要]《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成功的小说,也是一部描写“海洋和渔夫最深刻的文学作品”,该小说有着深刻的思想主题、丰富的象征意义,完美表达了海明威的冰山原则,诠释了“人可以被毁灭,不能被打败”的硬汉精神。
同时,《老人与海》也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寓言故事,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本文试图从生态文学批评的视角出发,探究《老人与海》中复杂而矛盾的生态思想。
[关键词]生态文学批评;《老人与海》;桑提亚格;马林鱼[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5-0179-02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5-086[本刊网址]http://一、引言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也是西方文化的重要主题。
在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极大提升,在“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等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人类疯狂地掠夺自然、掠夺资源,导致人与自然关系日渐紧张,产生了生态失衡、气候变暖、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这些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将人类推到了生存边缘。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人类不得不思考人类生存发展的本源性问题——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也使以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宗旨的文学理论——生态文学批评应运而生。
生态文学批评兴起于上世纪中期,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逐步成为文学研究领域的显学,生态文学批评认为,文学应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考察人与自然的文化关系,探究生态危机的文化根源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实现路径。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成功的小说,也是一部描写“海洋和渔夫最深刻的文学作品”,该小说有着丰富的思想主题、深刻的象征意义、深厚的文化意蕴。
小说围绕老渔夫桑提亚哥和马林鱼搏斗展开故事情节:老人桑提亚哥连续八十四天下海捕鱼都一无所获,第八十五天老人仍独自下海捕鱼,在海湾深处老人钓到一条硕大的马林鱼,在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后,老人杀死了这条马林鱼,但在归程途中老人遭到了鲨鱼群的袭击,马林鱼被鲨鱼吃得精光,老人只能拖着一副马林鱼骨架回到岸上。
从生态文学批评角度看《老人与海》作者:邓宇萍来源:《卷宗》2014年第10期摘要:海明威《老人与海》小说中将丰富的生态文学内涵体现的淋漓尽致。
人与自然界中的生物是相互存在的关系,本文从生态文学批评的角度通过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这则小说,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生态文学批评;和谐;人与自然利用生态学的转向,不仅可以将人视为关注的对象,而且能够延伸到其他与人相关的环境中,从而使文学更好的发挥救赎的责任。
《老人与海》这部获得若贝尔文学将的作品,被海明威视为巅峰之作。
针对这则作品,一些研究学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其重点研究的对象是冰山理论,然而一些研究者虽然把研究的方向放在了生态批评上,但研究的是海明威如何在作品中讲述他的生态意识以及大自然。
本文则从生态文学批评的角度重新将《老人与海》进行解读。
并将圣地亚哥老人身上和谐的生态观视为进行探索。
1 海明威眼中的生态观以生态文学批评角度重新解读《老人与海》对改变目前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有着重大的意义。
1.1 海明威形成自然的因素海明威作家有着较强的生态意识。
他爱好的方面有很多,都是一些野外生活。
其父亲是一名外科医生与他的爱好相似,也是以野外生活为主。
海明威经常会和父亲进行一些野外生活。
海明威的写作才能毋庸置疑,虽然小时候的学习成绩差,表现也不是很优秀,但他的写作才能在班里尤为突出。
海明威的父亲对海明威生态意识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不仅教授他知识,并且将对大自然的热爱也一并给予他,使得海明威从小就对大自然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海明威对自然的热爱、战争的厌恶等导致他渴望回归到自然的安宁,这些都是海明威形成生态意识的因素。
1.2 在海明威《老人与海》中自然观的体现海明威的笔下自然景物都是美丽具有生机的,《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中,老人渴望回归自然的心愿,体现在老人会经常做梦,会梦见自己年少时去过的非洲以及金色的海岸。
老人与其他渔民都不相同,老人爱着、敬着大海,把大海视为生存的来源,看作一位救赎人类的天使,将各种恩惠给以人类。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老人与海》摘要:《老人与海》是一个简单但蕴含着深刻哲理的故事。
这一个伟大的作品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老人与海》中的社会、自然和精神生态,让读者欣赏到小说独特的生态之美,也激发人们对现实生态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老人与海》;生态批评;人类;自然;社会一、引言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讲述了一个叫圣地亚哥的老渔民在海上的冒险故事。
小说出版于1952年,其中海明威对生态的哲学思考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在国外,Glotfelty 认为《老人与海》体现出了海明威生态意识和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哲学思考。
他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
对立中体现着统一,统一中包含着对立。
这就是海明威自然观的辩证法[1]。
在中国,陈茂林通过分析《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的自然观,胜赞其“实现了从自然价值论到自然本体论的飞跃”[2](p.102)。
另一位学者王诺指出海明威对自然的态度是“实现了从自然价值论到对待自然的态度是复杂的、矛盾的”[3](p. 56)。
本文从生态文学批评的视角,通过对小说中自然和精神的生态分析,探讨小说中的生态意识,体会海明威所流露出来的生态人文主义精神。
二、自然生态:老人与海生态批评(Ecocriticism)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兴起于美国,进而又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迅速在世界各国流行[4]。
美国著名的生态主义批评家Glotfelty把生态主义定义为“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1](p.4)。
二十世纪中期,生态批评的焦点从社会关系转移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个人看作既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又是社会中的一员。
它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试图改善此关系。
在现代生态学中,自然生态对应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老人与海》中,老渔夫圣地亚哥一连84天都毫无收获。
为证明自己,他只身一人冒险进入深海。
终于在第85天,他钓到了一条罕见而硕大的马林鱼。
生态批评视角下的《老人与海》作者:张琴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29期摘要: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加剧,作为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学问——生态批评为我们解读《老人与海》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以生态批评理论为指导,分析了《老人与海》中所体现的生态意识,认为它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鞭挞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念,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呼吁了人类回归自然。
关键词:小说《老人与海》生态批评生态意识生态批评(Ecocriticism)是美国批评家威廉·鲁克特(William Rueckert)于1978年在《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Literature and Ecology:An Experiment in Ecocriticism)中首次提出的概念。
生态批评是以保护生态为中心,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文学批评理论,旨在确定文学、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随着生态批评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经典作品被重新解读,目的在于发现其中的生态意义,以及唤醒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许多中外文艺评论家已着重就硬汉形象、悲剧意识和艺术特色等来阐释小说《老人与海》。
然而,海明威是一位迷恋大自然的作家,所以自然不能不是海明威创作的主题之一。
莽莽苍苍的森林,川流不息的河流,波涛汹涌的大海,浮岗暖翠的山峦为海明威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打猎、钓鱼、滑雪等这些接近大自然的活动,他保持了一生。
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战争的厌恶,对人类文明的失望,使海明威终生都在寻找未遭破坏、未被开发的自然,以求慰藉,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海明威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意识,我相信这种意识也会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来。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老人与海》中体现的生态意识:对人类征服自然的批判以及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批评,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发展。
一、对人类征服自然的批判大自然的威力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人类只能在某个层面上暂时地征服自然。
生态批评的任务是批判人对自然的无情征服。
生态批评视角下《白鲸》与《老人与海》的比较作者:王昱泽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12期摘要:麦尔维尔的《白鲸》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瑰宝,随着生态批评的兴起与发展,学界对两部作品的研究也扩展到了生态批评领域。
本文试比较两部作品中主人公所展现出的生态思想,剖析人与自然、人类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以警示后人要承担应尽的生态责任,对自然保持一颗敬畏之心。
关键词:《白鲸》《老人与海》生态批评比较研究生态批评关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主张将生态学理念运用于文学研究中,以生态的眼光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批评。
生态批评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关系,人是自然之子,是自然的一部分。
以生态批评视角对《白鲸》和《老人与海》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两部作品中主人公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不同的。
一、《白鲸》——征服与反征服、斗争与反斗争《白鲸》是美国作家麦尔维尔19 世纪一部经典的史诗著作,故事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裴廓德号”船长亚哈因为被一只名叫“莫比·迪克”的白鲸咬掉一条腿,心生报复,召集船员追杀白鲸,最后交战三昼,人鲸俱亡。
首先,书中描绘了惊心动魄的捕鲸生活,被誉为“捕鲸业的百科全书”。
这个行业是血腥、残忍的。
海洋里的庞大生物被人类无情杀戮,血淋淋的捕鲸场面在书中比比皆是。
第六十一章中:“鱼枪一枝一枝地扎在大鲸的头上和身上,小艇听从斯塔布的命令,不时地前进或后退。
大鲸流出的血已经把四周的海水染得一片血红,大鲸垂死的身体在血水中不断地翻滚着、挣扎着,但还向前游去。
好几海里的海水成了一条血路,船上的每一个人都被血红的海水映红了面颊……大鲸的鼻子里不断地向天上喷着水柱,一次比一次低。
终于,水柱渐渐地消失了……突然,大鲸从昏迷中醒来,又开始猛烈地翻滚……终于,那大鲸痛苦地最后抽搐了几下,喷水孔里喷出一团团血红的东西,直喷向天空,又落回到它的身上,顺着它的躯体滑进海里。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老人与海》《老人与海》是美国文学巨匠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曾经被影响多个国家的文学界和读者群体,被誉为海明威作品中的巅峰之作。
本次文档将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老人与海》这部小说。
生态批评生态批评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它把自然和环境作为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角度。
它强调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保护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减少人类对环境影响的期望与理论等的思想体系。
在生态批评中,小说被视为人与环境互动的产物,而不是单纯的人类作品。
《老人与海》的故事情节小说的故事情节主要围绕一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在58天的大海捕鱼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
这其中最终成功地捕获了一条臭名昭著的巨型马林鱼,但是在归途中又被鲨鱼咬走了鱼肉。
圣地亚哥只能依靠一个破败不堪的小船继续往返海洋,在这一过程中同风雨、太阳、月亮和海洋作斗争。
生态批评角度看《老人与海》在这个经历中,圣地亚哥没有像其他渔民那样为了占有而捕杀了许多无辜的鱼只,他尊重海洋、倾听海洋,对海洋的尊重像对待家人一样。
虽然作为一个渔夫,捕鱼是他的工作之一,但是他不是贪图自己的利益而无视自然,他和海洋打成一个盟友。
从小说中可以看到,圣地亚哥与自然和平相处,深刻地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同时,圣地亚哥在面对自然灾害和危险时的坚韧勇气也在另一个角度上显示出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的强烈呼吁。
此外,圣地亚哥和海洋之间的情感连结、互动也增强了读者对和谐共生的认识。
在小说大部分内容中,作者通过几乎每个章节的开头都有对自然的描写,强调海洋是生命的源泉,也强调圣地亚哥是海洋的一部分,他的命运与海洋是相互依存的,他们之间保持着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
作者的环保意识整本小说充满了作者对环境和生态的关注和关心。
正如圣地亚哥船上围栏的一段话所描述的:“金色的阳光斜斜照着大海,周围是广袤无垠的天地,只有大海是一块装饰。
他们两个在这个美好的地方和平相处,用自己的方式。
开题报告书题目On Ahab's Tragic Fate in Dic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ritism 从生态批评视角分析《白鲸》中亚哈的悲剧命运究成果上数量较国外少,规模也不大,但却有雨后春笋之势。
截至本论文写作时间,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到有关《白鲸》的文献达456条,其中博硕士论文46篇。
1957 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曹庸翻译的《白鲸》,将麦尔维尔的作品首次引入中国,国内关于《白鲸》的研究也至此开始。
中国学者对《白鲸》的研究论著形式多样。
在对亚哈悲剧成因的探讨中,国内研究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基督教原罪、事物客观性,以及亚哈的个人主义。
从基督教原罪方面:贾婷指出:“《白鲸》中的亚哈船长的悲剧正是约拿似的抗命。
他不顾上帝借着自然的各样的暗示和船员的告诫、警告,一步一步地陷入渴望自我主宰命运、亵渎上帝和狂妄的自我神化的境地中。
在面对赋予超自然意义的白鲸面前,白鲸如同引诱亚当的禁果一般,人一旦拥有便可“如神一般”。
因此,亚哈一步步被诱惑牵引,试图越过上帝放在自然的这个神圣界限,甚至冷酷到拒绝帮助搜救落难的船员,一意孤行,疯狂追捕,最终一步步走向了地狱。
基督教认为对绝对权威的违抗揭开了人类痛苦的帷幕(贾婷,2010:79-80)。
从事物客观性方面,学者们主要从人与自然的抗争这个方面阐述了亚哈的悲剧性。
万物存在均有其客观规律,它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一旦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必定会受到惩罚。
刘芳认为:“白鲸,它具有万能的力量,一种永生的神秘力量;它是自然的缩影象征着大自然。
亚哈与白鲸的抗争,也可以被认为是亚哈和自然的抗争,或者人类与自然的抗争。
然而,人类不能将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这是人与自然的永恒法则。
亚哈对白鲸的追捕以及他征服自然的野心破坏了人与自然的永恒法则,注定了他的毁灭(刘芳,2011:73)o亚哈的个人主义方面,亚哈的个人主义主要表现在亚哈的私欲、强权。
· 73 ·作家作品论【摘 要】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提高,生态保护成为当前世界各个国家的重要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文学研究也开始从生态文学批判的角度来研究文学作用,对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肆意破坏自然的行为进行深刻批判。
本文选取具有浓厚生态意识的《老人与海》为研究对象,对小说中人与自然的冲突、和谐以及小说中的生态批判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讨论。
【关键词】生态文学 批评视角 《老人与海》生态文学批评视角下的《老人与海》探析马焕然《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小说着重描写了人类与自然相处的状态。
很多学者从生态文学批判视觉来解析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认为小说中的生态意识十分矛盾,一方面要求人们要热爱自然,不能一味征服自然;一方面又积极宣扬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政府自然。
在生态文学批评视角下探析《老人与海》不仅能够加强我们对生态保护的重视,而且对文学批评与文学事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老人与海》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冲突《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是硬汉的代表,他积极与自然抗争,并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追求生命的尊严。
虽然小说中的老人也有过辉煌的过去,但是,随着年两的增长,老人的劳动能力越来越弱,打到的鱼越来越少,生活十分贫困。
为了维持生活,他只能继续打鱼,与自然界抗衡。
小说着重描写了老人与大马林鱼的抗争,并在搏斗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痛苦。
虽然老人十分想放弃,但是,为了生存,他只能咬紧牙关,战胜马林鱼。
然而,在回家的时候,老人所捕捞的马林鱼引来了鲨鱼,即使老人最后赶走了鲨鱼,但是,马林鱼已经被鲨鱼全部吃光,老人最后得到的只是鱼骨架。
这个结局暗示了自然秩序对人的约束,表明,人类生存在自然界中,要遵循自然法则,不能一味强求政府自然。
同时,老人的马林鱼虽然被鲨鱼吃光了,但是老人拥有乐观向上的精神,他准备重新出海打鱼,以获得生活来源。
老人的这一精神提示我们人生难免遇到挫折和是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