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国际贸易中心的形成和转移
- 格式:ppt
- 大小:2.90 MB
- 文档页数:35
国际贸易地理大纲【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是研究世界各国(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理分布和地理格局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边缘科学,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性强的特点。
【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有三:一,文化教育任务。
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必须的国际贸易地理知识,以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的需要;二,理论研究任务。
国际贸易地理是属于新兴的边缘性科学,无论其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能力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教学和学习过程也是对这门学科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三,实践应用任务。
即通过本课程学习,要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发展经济贸易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便我国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策略,加快我国经济发展。
【教学任务】学习本课程,一要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地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二要学会综合分析和区域分析的方法;三要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方法指导我国经贸实践,解决我国对外贸易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教学内容】本课程是研究世界各国(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理分布和地理格局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课程内容主要分为6部分:1.国际贸易概述;2.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地理环境因素;3.国际贸易地理格局;4.国际贸易运输地理;5.国际商品贸易地理;6.世界主要国家经济贸易地理。
【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要学习国际贸易地理的基本理论,也要了解世界主要产品及国家的国际贸易地理概况。
教学方法:目前以讲授法为主,今后要积极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逐步过渡到以多媒体课件教学为主。
讲授侧重启发式教学,讲求学生对方法的掌握和对概念的理解。
【先修课程要求】本课程与地理科学专业开设的其他课程如经济地理学、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人文地理学关系十分密切。
这些课程的理论和知识是学习国际贸易地理必备的基础,另一方面学习国际贸易地理也会加深对上述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国际贸易地理(重点部分的PPT全部内容)第一章绪论国际贸易地理研究的对象:国际贸易学研究对象和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
国际贸易地理的学科的基本属性:区域性与综合性第二章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地理位置是指某一地理事物在地球表面所处的空间区域。
地理位置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从经纬度位置(数理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和邻国位置等方面反映出来。
“三湾一海”是指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和濑户内海地区,这里是日本乃到全世界港口最集中地区之一,集中了千叶、横滨、川崎、东京、名古屋、大阪、神户等世界重要港口。
三湾一海地区岸线曲折,水深湾多是建港的优越条件。
地形、气候、水文条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从山区和平原、沙漠与良田、河流和湖泊、气候类型等方面反映出来。
地形条件的影响:平原广布,所占比例颇高,使发展农牧业有了良好基础,为美国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业国家创造了条件。
地形破碎,沙漠戈壁遍地,崇山峻岭,或险恶地形直逼沿海,则必须对其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产生严重影响,难以展开对外贸易。
山区和平原地区相比,运输业效率差别也很大,在山区修筑一条与平原地区运输能力相同的铁路,造价要高3倍。
山区线路坡度较大,运营时,燃料和费用都成倍增加。
在水平线路上能拉5000吨重的机车,爬0.5%坡时只能拉1400吨重,爬1%坡时,只能拉800吨重。
河流和湖泊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位于热带多雨区的河流,一般水量大,具有较大的航运价值,对交通运输和商业贸易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具有国际航运功能的河流主要是莱茵河和多瑙河。
(理解)气候条件的影响:气候的节律性和地带性,对生产事业,尤其是农业生产产生着深刻影响,进而制约着经贸活动。
具体影响例:(节律性和地带性)小麦、玉米、棉花适宜种植在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节风气候区,所以美国、加拿大、中国、乌克兰、法国等位于温带中纬度的国家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
第一章绪论【关键名次】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地理地理环境生产布局地理位置【思考与练习】一、填空题1.国际贸易地理学是研究-------------和----------------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研究国际贸易中商品流通的规律和特点的学科。
2.国际贸易地理学研究内容具有-------------、---------------和-----------------三大特点。
3.研究国际贸易地理最形象、最直观的方法是----------。
4.15至16世纪的-------------大发现,使地理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5.17至18世纪,欧洲一些国家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相继从-------社会进入------------社会。
18世纪以后,------------也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
6.《山海经》成书于------------时期。
7.贸易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是---------------------------,研究的重点是------------对商品流通的空间结构、地域差异及其区际联系的影响。
8.贸易地理学是一门兼有---------科学和---------科学性质的边缘科学。
9.------------地理环境是影响国际贸易中最活跃的因素,并且起着决定性作用。
10.经济地理环境是大量的、直接的关系到-----------的构成和-----------的地区分布。
二、问答题1.什么是国际贸易地理?并说明其属性。
2.国际贸易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何?举例分析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3.简述《国际贸易地理》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4.分析国际贸易地理与相邻学科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思考与练习】一、填空题1.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是--------------、-----------------和-------------等三大特点。
2.在亚洲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除中国、印度、日本外。
还有-----------、--------------和-------------。
课程教学大纲二O一O年九月《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1、1课程性质《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是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1、2课程任务通过本学期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的历史,理解国际贸易与各国地理分布之间的联系,能够了解影响商品生产与市场变化的诸多要素。
初步了解世界各主要经济贸易区分布及主要贸易国的贸易状况,了解自然资源、经济部门结构、世界港口分布、现代贸易交通运输方式等要素对当今国际贸易的影响作用。
通过对上述知识的学习,根本目的是要让学生对我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及贸易市场的分布情况由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对外贸易研究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在教学中作好学生的思想品德工作。
二、课程的内容及要求2、1绪论——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研究1、了解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熟悉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
2、掌握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2、2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1、掌握自然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了解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和人文地理环境要素的种类,掌握这两类要素对国际贸易活动的影响。
2、掌握人文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学会甄别和分析国际贸易活动中的自然地理要素或人文地理要素。
2、3国际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1、产业革命前的区域贸易中心区,了解产业革命前区域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熟悉并领会世界2、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贸易中心区的形成过程,地理大发现与第一、第二次产业革命对该行程过程的作用与影响,能分析亚太地区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的有利条件及存在的有利条件及存在的障碍。
3、亚太地区——正在兴起的世界贸易中心2、4世界区域经济贸易集团1、区域贸易经济贸易集团概论,重点掌握区域经济贸易集团的定义、类型、形成原因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世界三大主要区域贸易集团,了解三大区域经济组织以及组织内主要国家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领会区域经济集团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内在关系。
2、5世界经济特区1、世界经济特区的发展简史及其主要类型,掌握各种经济特区如自由港、自由贸易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高科技园区等在促使国家经济贸易发展中的作用。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章节笔记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一、国际贸易的概念与特征1. 国际贸易的概念国际贸易,也称为世界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居民和企业为了满足各自的需求,通过跨越国界的方式进行的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交换活动。
这种交换活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通过第三方的间接交换。
2. 国际贸易的特征(1)跨国界性:国际贸易涉及到不同国家或地区,交易双方跨越国界进行经济活动。
(2)交换性:国际贸易是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交换过程,涉及到价值的转移。
(3)风险性:由于涉及不同国家,国际贸易面临更多的风险,如汇率风险、政治风险、信用风险等。
(4)规范性:国际贸易需要遵守国际法律法规和国际贸易惯例。
(5)复杂性:国际贸易涉及到不同的货币、文化和法律体系,交易过程较为复杂。
二、国际贸易的历史与发展1. 古代国际贸易(1)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最早的贸易形式是直接的物物交换。
(2)奴隶社会的贸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出现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3)封建社会的贸易:封建社会时期,丝绸之路等贸易路线促进了东西方的商品交流。
2. 近代国际贸易(1)地理大发现:15世纪至17世纪,欧洲国家的探险活动开辟了新的贸易路线。
(2)工业革命:18世纪末至19世纪,工业革命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
(3)金本位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金本位制为国际贸易提供了稳定的货币体系。
3. 现代国际贸易(1)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贸易受到战争影响,出现萎缩。
(2)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3)关贸总协定(GATT):1947年,关贸总协定的成立推动了贸易自由化。
(4)WTO时代: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标志着国际贸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三、国际贸易的分类1. 按照商品流动方向分类(1)出口贸易:本国生产的产品销往国外市场。
(2)进口贸易:外国生产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课题48近代以来世界市场、贸易、经济与生活课标要求1.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商业贸易的意义。
2.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一、世界市场的形成形成过程概况初步形成(1)背景:15世纪以前,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的发展状态(2)过程: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大规模殖民掠夺;17-18世纪,伴随着荷、英、法等国的殖民活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拓展扩大(1)基础:工业革命后,大机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和原料(2)条件: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3)途径: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倾销工业产品,掠夺原材料,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最终形成(1)途径: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资本输出、瓜分世界(2)标志: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图解历史世界市场的形成二、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及欧洲人的殖民扩张,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2.表现(1)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①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下降。
②里斯本、塞维尔、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城市先后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
(2)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①近代世界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经营方式主要史实商品交易所1531年,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伦敦办起了综合交易所银行16世纪,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创立了银行;1694年,英格兰银行创立,是最早全面发挥中央银行各项职能的银行证券交易所17世纪后,伦敦的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的中心百货公司1852年,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在法国巴黎开业有限责任公司1892年,德国出现有限责任公司。
后来,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卢森堡和比利时等国相继采用这种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制贸易公司为了有效垄断对外贸易,英国和荷兰分别成立东印度公司,荷兰和法国分别成立西印度公司。